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木蘭情中國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木蘭情中國美女

發布時間: 2022-06-25 23:20:17

① 木蘭從軍,不下男兒,中華巾幗有此矯健。列舉幾個巾幗女傑並用1句話概說她們的故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日漸強大,他們經常派兵侵擾中原地區,搶劫財物。北魏朝廷為了對付他們,常常大量徵兵,加強北部邊境的駐防。

木蘭從軍講的是當時一位巾幗英雄的故事。木蘭據說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料理家務。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衙門里的差役送來了徵兵的通知,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父親年紀老邁,又怎能參軍打仗呢?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於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不捨得女兒出征,但又無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蘭隨著隊伍,到了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現,故此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地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敢脫衣服。作戰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沖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贊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

戰爭結束了,皇帝召見有功的將士,論功行賞。但木蘭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財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馬,好讓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應,並派使者護送木蘭回去。

木蘭的父母聽說木蘭回來,非常歡喜,立刻趕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裡也殺豬宰羊,以慰勞為國立功的姐姐。木蘭回家後,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發,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同伴們道謝。同伴們見木蘭原是女兒身,都萬分驚奇,沒想到共同戰斗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後人更將此編成歌謠廣泛流傳。這些歌謠最後更成為一部長篇敘事詩〈木蘭詩〉,並流傳至今。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確實,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符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杴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
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② 木蘭詩塑造了一位少數民族女英雄形象他戰斗的地方在今天哪個地方的附近

木蘭詩塑造了一位少數民族女英雄形象,戰斗的地方在今天(燕山山脈)的附近。

《木蘭詩》是中國北朝的一首民歌,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木蘭情中國美女擴展閱讀:

《木蘭詩》是中國詩史上罕有的傑作,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

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完滿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天性善良勇敢,沉著機智,堅忍不拔,是木蘭英雄品格之必要內涵,對父母對祖國之無限愛心和獻身精神,則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

同時,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娘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戶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木蘭詩》創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乃是中國人傳統道德精神、樂觀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

這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實與以諷刺為特徵的西方喜劇大不相同。《木蘭詩》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歌之天然特長,鋪排、誇張、象聲、懸念的突出運用,對於渲染氣氛、刻劃性格,效果極佳。

③ 中國古代女英雄3個生平簡介包括花木蘭

1、婦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是國家的主要低俗作品請刪除,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蘭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經好萊塢拍成動畫片後更是全球聞名。真正的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冒頓單於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於旋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木蘭戍邊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各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一年唐高宗偕武則天泰山封禪還朝,路經亳州,朝亳州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3、呂母
呂母(?~公元18),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她是琅琊海曲(現屬日照東港區)人。子呂育,任縣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緝捕。王莽新朝天鳳元年( 公元14年),呂育因沒有按縣宰吩咐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以至於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她把家產全部拿出來,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演練兵馬,等待時機。天鳳四年(公元l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稱「將軍」,率領起義大軍浩浩盪盪殺向海曲城。經過一番激戰,活捉縣宰,將其處死。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投奔於她。不久,起義軍發展到上萬人。呂母起義,點燃了反抗王莽統治的火炬,並很快形成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天鳳五年 (公元l8年),呂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參加了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中。
4、遲昭平
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遲昭平,平原縣城南人,生卒年月無考。遲昭平也於呂母起義的同年秋,聚眾數千人在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舉行起義,抗官稅,盪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成為眾豪傑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由於斗爭形勢的發展,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戰斗在平原、富平、樂陵、無棣、鹽山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這支農民起義軍,不但攻縣郡,殺貪官污吏,搶府衙官庫,砸地方牢獄,拯求身隱囹圄的無辜百姓,給王莽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同時,他們也襲擊地方豪強的營堡、鄉聚(鄉鎮民團),無情的打擊那些宦官、王孫、公侯,沒收他們剝削的糧食和財物,分散給貧苦百姓,深受廣大貧民的擁護。起義軍的低俗作品請刪除,動搖了王莽統治集團的政治基礎,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徹底崩潰了。由此,遲昭平的名子和業績,也載入秦漢農民起義史。
5、冼夫人
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約520—601)是嶺南俚族(百越的一支)傑出的政治領袖。她出身於首領世家,「幼賢明,多籌略」,善於「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個卓越不凡的領袖人物。她常規勸親族為善,以「信義結於本鄉」,且為人秉公處事,不徇私情,因而在鄉里很有威信,深得當地百姓擁護和愛戴。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進軍嶺南,遭到陳朝舊臣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抵抗,冼夫人獲悉後立即派其孫馮魂前往迎接隋軍,並以自己所轄八州歸附隋朝,使隋軍得以進至廣州,最後完成嶺南地區的統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具備稱雄割據的條件。但她在全國處於混亂分裂之時,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終擁護封建朝廷和維護祖國的統一,成為支持南朝梁、陳兩代和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為促進當地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冼夫人還為海南島俚人地區郡縣制度的重新設立起過積極作用。由於梁朝採納了冼夫人的建議,在海南島俚人地區重新恢復了郡縣制度,使中原地區與海南島的關系日益密切,有利於祖國統一和俚人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冼夫人始終維護中央集權和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行為,深深影響了她的後代。後來她的孫子馮盎堅決不稱王割據,並歸附唐朝,對唐朝統一嶺南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都與她以身作則,教育兒孫以國家為重有直接關系。後人為了紀念她的豐功偉業,高風亮節,在兩廣的高、雷、化、欽、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廟宇,其中茂名、化縣、電白等地一縣往往就有一二十處。海南島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廟,儋縣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廟。
6、平陽公主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謀略出眾,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
7、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現在安徽省貴池縣。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建炎四年春,金軍從杭州飽掠北歸。韓世忠的部隊已緊急出動,沿運河水陸兩岸齊頭並進,搶先佔領京口一帶的金山、焦山,專截金兀術的歸路。當天金兀術就給韓世忠下了戰書,約定第二天開戰。第二天早晨,梁紅玉早已結束停當,戴著雉尾八寶嵌金珠金鳳冠,穿一領鎖子黃金甲,圍著盤龍白玉帶,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面指揮戰斗,在最激烈的時候,梁紅玉親自擂鼓助威,宋軍士氣百倍,一天戰鬥打下來打得金軍心膽俱寒,把金兀術的軍隊困在了黃天盪內。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8000宋軍對10萬金軍)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名震華夏。黃天盪一戰使金軍喪膽,再也不敢隨便過長江南侵。後來韓世忠和岳飛、張俊一起三路大軍北伐,梁紅玉專門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屢立奇功。岳飛被害後,韓世忠憤然辭官,與梁紅玉歸隱杭州西湖。1151年,韓世忠病逝。不到兩年,梁紅玉也悒鬱而逝。夫婦合葬於蘇堤靈岩山下。
8、唐賽兒
明朝農民起義領袖。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發生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起義中心在山東益都一帶。唐賽兒(生卒年不詳)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唐賽兒於十八年二月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占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明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派都指揮僉事劉忠佐之﹐率京營五千人星夜馳赴山東﹐圍卸石棚寨。唐賽兒遣人詭降﹐言寨中食盡水缺﹐謀從汲道撤逃。柳升信以為真﹐統重兵防守汲道。起義軍乘夜突圍﹐殺死劉忠﹐轉戰安丘﹑諸城等地。但終因官軍眾多﹐又遭山東都指揮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朱明廷為搜捕唐賽兒﹐竟逮捕了山東﹑北京等地的數萬名出家婦女﹐而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終。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9、秦良玉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字貞素,土家族(也有說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縣)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明思宗見過女將軍後,感慨萬千,曾寫下了四首詩,誇贊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贊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
10、馮婉貞
馮婉貞(清咸豐年間人),北京謝庄人,祖籍山東,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庄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1860年(清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佔領了北京以後,到處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這種暴行很快擴大到郊區。離圓明園5公里光景,有一個小村子,叫謝庄。莊上有個精通武藝的馮三保,他18歲的女兒婉貞,從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學得一身好武藝,騎馬射箭,舞刀弄槍,樣樣精通。馮婉貞向父親提出:敵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應當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長矛的優勢,沖到敵人跟前去拼殺,讓洋人的槍炮發揮不了作用。馮婉貞率領青年們在距離村子兩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樹林里隱蔽起來。下午四點鍾,剛在謝庄吃過虧的侵略軍果然抬著大炮來了,這次他們來了約600人。當敵人來到樹林旁邊的時候,馮婉貞拔出大刀,奮勇當先,率領青年們向侵略軍沖去。侵略軍遭到這突然的襲擊,非常驚慌,隊伍立即大亂。他們想放槍,可是距離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強用槍上的刺刀與青年們進行搏鬥。馮婉貞帶領大家,揮舞著大刀、長矛勇猛砍殺,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紛紛敗退。狡猾的敵人急於想擺脫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槍射擊。馮婉貞看出了敵人的詭計,率領謝庄的青年步步進逼,迫使侵略軍始終不能用洋槍來射擊。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英勇的謝庄青年打死侵略軍100多人。剩下的敵人,不得不丟下長槍大炮,倉皇逃跑了。侵略軍受到這次打擊後,再也不敢來侵擾謝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④ 木蘭詩一個什麼樣的女英雄

讓我們從木蘭詩中尋找答案
我們前面了解了傳統評價,傳統評價有很多與詩歌傳遞信息並不符合的地方。
首先,是有關木蘭從軍的目的?
木蘭雖然是主動從軍,但她的目的男性大不相同。班超投筆從戎,辛棄疾棄文從武,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建功立業,留名歷史。而木蘭從軍的原因則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只能由她代替父親走上戰場,為國建功立業的宏願絕非木蘭個人的目的。木蘭走上戰場是一種不得以,而不是她主觀選擇的結果。人們普遍稱贊的,僅僅是她的孝順以及從孝心產生的勇氣。仔細考慮一下,花木蘭是否可為自己走上戰場?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完全有理由想像,如果花木蘭只是因為覺得自己有軍事方面的天分和才能而從軍,則很有可能被加上「離經叛道」的罵名。而不是如同今天我們了解的那樣得到交口稱贊。
其二,全詩只有「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六句關於戰爭的描寫。這些固然能從側面說明木蘭經歷戰爭的險惡,襯托木蘭的勇敢,但更主要的目的還是展示戰爭的艱辛。這一段寫木蘭的從軍作戰生活,本來是可以有許多精彩內容可以寫的,但作者寥寥數語就將這段經歷概括了出來,有關木蘭如何作戰一字未提。我們只能想像花木蘭在戰場上的勇敢表現,而沒有任何文字可以佐證。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於表現女英雄在戰爭中的勇敢,而在於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本身。也就是說,這首詩想向世人傳達的,並不是女性的英雄主義,也不是想表明在戰爭方面女性可以完全做到和男性一樣,應該得到人們的公平對待。
第三《木蘭詩》中的女英雄木蘭,自始至終,都是以男性角色參與戰爭的。這非常重要是解構木蘭的突破口。從這個角度看,木蘭從軍更有著深刻的悲劇色彩。這種虛假的,表面意義上的男女平等被演化為女性設法將女性特徵掩蓋起來,將「女」字消融在時代、社會、階級之中。乃至於取消性別界限,抹殺性別差異,以男性的標准認同作為衡量女性的標准。很長一段時間內,婦女解放就是以這個標准進行的。因此,才能響亮的提出「不愛紅裝愛武裝」。追求男女平等被演變成為了,要改變「女子不如男」的世俗偏見,首先就必須將自己身上的女性掩蓋起來,最起碼在表面上變成一個男性,然後以男性的身份來證明女性並不是只能做男性的附屬。真是一個可悲的悖論。也即是說即使女人可以參與到男性的社會角色中,並且可能會比男人做得更好,但是,這種闡釋,最終還得站在男性視角下進行的。雖然可能這並不是《木蘭詩》所要表達的原意,但詩歌體現出的,就是女人即使能在戰場上這一傳統意義上的男性專屬區獲得成功,獲得認同,最後還是要藉助男人的外表和力量。木蘭只是象徵性地進入了男性的權利范疇,行使男性權利,她並沒有為女性去爭取這個權利。因而開辟男女平等的新紀元根本無從談起。當然不能否認木蘭之類的女性本身確實是實現平等的先驅人物。然而必須看到,長期在話語和文化的影響下,對木蘭形成的固定理解,實際限制了女性對平等的要求。更為糟糕的是,由於花木蘭這個例子被廣泛的接受,因此她局限了女性對自由和平等的想像。以為象花木蘭這樣就己經是真正的平等了,進一步的說,以為「男女平等」就是要把女字給抹殺掉,在穿衣行動上學習男性,努力掩蓋自己的女性特徵。這個誤解是如此的可悲,應該反思「花木蘭」,要去除對她的誤讀,看到在對她過分誇大的贊揚背後,實質卻是對她的反抗的弱化和規范化。

⑤ 《木蘭詩》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你還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幾故事呢急急急~~

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
通曉文史 工於詩詞 洗盡鉛華——顧橫波
秦淮八艷中,顧橫波是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受誥封為「一品夫人」。柳如是陳圓圓亦有不及;她通曉文史,工於詩畫,所繪山水天然秀絕,尤其善畫蘭花,十七歲時所繪《蘭花圖》扇面今藏於故宮博物院中,十八歲與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參加揚州名士鄭元勛在南京結社的「蘭社」,時人以其畫風追步馬守真,而姿容勝之,推為南曲第一。
美人心計 漢朝第一後——竇漪房
她,出生貧寒,然不驕不躁、不妄自菲薄,謀略過人,先後扶持了漢朝3個有名的明君,敦促了 「文景之治」之盛世。如此膽大,如此英明,如此謀略,世間女子,除了武則天,天下能有幾人?
鄧綏
東漢和帝鄧皇後(81年-121年),東漢女政治家。名綏,南陽新野人(今河南新野),是漢光武帝時太傅鄧禹的孫女,禹為南陽豪族,隨光武帝起事,為東漢初的大功臣;其父鄧訓,曾為護羌校尉,撫邊有功,其母為東漢第二任皇後陰麗華的堂侄女。和帝死,她先後迎立殤帝、安帝,臨朝執政近二十年,其兄居要職,掌握大權。執政期間,崇尚寬簡,不事奢華。兼用外戚、宦官,尊理三公
落雁——王昭君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孝庄 皇太極妃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清朝歷史上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嫁給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後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側福晉,時年十三歲。在後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捲入一場又一場政治斗爭的漩渦,並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並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
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唐高宗時為皇後、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後自立為武周皇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武則天死後,立一塊「無字碑」,千古流傳
呂雉
漢王朝創始人漢高祖劉邦的正配夫人。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後,武則天,慈禧太後)的第一個。

她為人有謀略而性殘忍,在劉邦翦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她雖為女流,但不乏政治家的風度,不管是幫助劉邦打天下還是把持政事,每每從容不迫,識破奸人計謀,化險為夷。
人人恨得牙癢癢——慈禧
雖然慈禧垂簾聽政,手段辛辣,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的前進和解放,迫害的生命也無數,但是,我還是要惻隱一下,這樣的人是寂寞的。。。
人面桃花相印紅,歷史上第一個為國獻身的美女——息媯
息媯,春秋時陳國公主,先為息國君夫人,後為楚國王後.她出生在深秋,卻滿園桃花盛開;一出生就引來了百鳥朝鳳,額上帶著桃花胎記,仿如桃花女神轉世.可是陳國智者卻預言她的到來會引來生靈塗炭.她貴為公主卻從小就遠離王宮,伴著乳娘長大,因為面若桃花,又稱「桃花夫人」。
文成公主(?-680),
唐朝宗室之女,漢族。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理,並信仰佛教,後被聯姻嫁給藏族的松贊干布,她對藏族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深受吐蕃人民愛戴。
緹縈(tí yíng)
是西漢時期代(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的人。她住在山東。她的毅力和勇氣,不但使父親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漢文帝深受感動。因而廢除這種殘酷的肉刑。緹縈是淳於意五個女兒當中最小的一個。淳於意從前當過官,後來棄官行醫,救死扶傷,深受民間尊敬。人們從四面八方,長途跋涉,找她求醫。淳於意精於醫術,替人醫病,差不多治一個好一個。
太平公主(約670年—713年),
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則天。下嫁薛紹,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後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 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幾乎真的成了「武則天第二」。
李娃原名李亞仙,
是唐代天寶年間京都長安的一位煙花女子,以重情仗義而被人們譽為義妓。她拋棄繁榮,助其所愛,更能謹守婦道,嚴整治家,因而被朝廷封為汧國夫人,一個出身卑賤的妓女竟能獲此殊榮,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長孫皇後(601—636),
河南洛陽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高祖稚,大丞相、馮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將軍。父長孫晟,字季,涉書史,趫鷙曉兵,仕隋為右驍衛將軍。母親高氏,為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樂安王高勵之女。 長孫皇後於仁壽元年出生於長安,大業九年(13歲)嫁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子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後,被立為皇後。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後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初謚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文德順聖皇後。
穆桂英
-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孫尚香,
三國時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即孫夫人,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孫仁。史書《漢晉春秋》記載名為孫仁獻。生卒年不詳,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尚香在三國時歸屬吳國,原為東吳郡主,後嫁與劉備。孫堅與吳國太(吳夫人之妹)之女,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朗之妹,劉備的三夫人。孫尚香自幼喜好武藝,手下侍女皆帶刀具,常以與人擊劍為樂,身帶利器又容姿甚美。因為她作為「亂世梟雄」劉備的妻子,並且志勝男兒,因此自然而然被人們稱為「梟姬」。 關於孫尚香的一生有許多種的說法。但無論歷史上是哪種真正的結局,讓後人值得肯定的是,孫尚香是紛亂的三國時期中一名傑出的女英雄,這正可謂是「巾幗不讓須眉」。
李太後,
原名李彩鳳, 明朝慈聖皇太後,漢族,郭縣人。是歷史上「母儀天下」太後的代表,參政不亂政,秉國不貪權。隆慶帝皇貴妃,萬曆帝生母。
樊姬,樊姬不僅勸庄王重視人才,招納賢士,還曾為了規勸庄王罷游獵,勤政事,不吃禽獸肉。所以,人們稱距荊州城約四公里的樊姬墓為諫獵墓。庄王能夠招賢納士,罷游獵勤政事,勵精圖治,使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樊姬是有很大關系的。樊姬的賢淑,受到人們的崇敬,歷代許多名人志士都撰文作詩,歌頌她的賢淑和功德。唐代宰相、詩人張說在《登九里台題樊姬墓》一詩中說:「楚國所以霸,樊姬有力焉。不懷沈君祿,誰進叔敖賢!」清道光進士、陝西巡撫馮譽驥也作《樊姬墓》一詩說:「賢妃為減宮廚膳,禽荒有訓從容諫。君王定霸豈徒然,還記虞生薦士年。九列冠裳甘竊位,一言巾幗解求賢。蒍敖相業光紀南,詎識進身由女子。」
應該夠了吧!!!

⑥ 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木蘭是怎樣一個女性形象。

詩中花木蘭是一個集「忠」「孝」於一身的巾幗英雄。
一直以來中國文化傳統里花木蘭是「中國傳統女性的典範:在家裡是溫柔孝順的女兒,在戰場上是勇敢聰明的軍人,在朝廷是不渴權利的朝臣,而回到了家鄉後更是溫和的女孩。
傳統花木蘭形象中強調的是儒家倫理精神「忠」「孝」。特別是對「孝」進行了鮮明的文化診釋。
全詩從一開始就渲染木蘭替父從軍的起因,從倫理道德角度描寫作為女兒在特殊戰爭年代以獨特方式表達對父親的孝。其後,全詩對木蘭戍守邊關十二年的艱辛磨難和機智英勇,僅僅用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以及「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等幾筆帶過。這里也表現了重要思想「忠」。之後,筆鋒轉向描寫木蘭棄官回鄉,重拾紅妝,卻不談其婚姻,再次突出回家侍親盡「孝」這一主題,巧妙地迴避了木蘭女扮男妝後軍功卓越而可能產生的「巾幗不讓須眉」對封建男權社會的沖擊。
《木蘭詩》里的木蘭是一個歷代受儒家倫理文化推崇,以「孝」當先、有著濃郁人性親情的堅強女孩。在這個尊禮敬德的女孩身上,有著中國傳統文化彰顯出來的深厚的人文內涵。

⑦ 木蘭辭的謎團,同行十二年,眾人為何不知木蘭是女郎

對於花木蘭這個人物想必大家都已經非常的熟悉了,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英雄,在國家危難之際,自己又無長兄,那麼自己只能單獨上陣,東市買轡頭,西市買長鞭,從此替爺征。也成為史上赫赫有名的女英雄,直到打仗回來大家才知道木蘭女兒身,其實我們內心肯定還是有很多的疑惑的,女生和男生從外形的差別上還是很大的,為什麼和戰士們在一起那麼長的時間,大家都沒有發現木蘭的真實身份呢。其實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一:偽裝的比較好。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打仗大家穿的肯定都是比較厚的,而且頭發都是長的紮起來,厚厚的鎧甲想要偽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不然為什麼古時候那麼多的女扮男裝卻不被發現呢,要是放在現代的話我們可能一眼就看出來了。但是古時候卻並不是如此,再加上以前也有很多的白面小生很俊俏,看起來也是很像女人的。所以說大家也不會去想太多。

所以當木蘭打了勝仗,和自己的同窗好友一起回到家裡面,對鏡貼黃花,昔日的將士看到木蘭女兒身的時候真的是驚呆了沒有想到和自己在一起打了這么多年仗的花木蘭竟然是女兒身,而且還是一個美女,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自此木蘭也成為了名人,雖為女兒身,但是卻非常的優秀,這在古代是不多見的,畢竟古時是比較重男輕女的,木蘭真的是爭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