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姜亦珊被譽為「中國戲曲界一顆不可多得的明珠」,她為何會如此「珍貴」
因為她是國家一級演員,在京劇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而且她在弘揚京劇上也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所以她才被譽為中國戲曲界一顆不可多得的明珠。
姜亦珊六歲開始學習京劇,十二歲就考到了藝術學校裡面的京劇班,二十一歲就獲得了張派藝術大賽的金獎。張派的薛亞萍和梅派的梅葆玖都是她的師傅。可見姜亦珊得有多優秀,才能拜這兩位大師為師。
除了追求京劇上的成績,姜亦珊在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京劇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她提出京劇進校園的想法,讓孩子從小就接觸中國的傳統文化,姜亦珊還親自到校園里授課,讓孩子們了解京劇。
姜亦珊還跨國跨界的弘揚過京劇。比如姜亦珊教來自拉脫維亞的洋學生們唱京劇,教歌唱家陳俊華《霸王別姬》。可以說,姜亦珊不僅自己在京劇上精益求精,還讓更多的人在京劇上了解一二。
所以,姜亦珊在京劇界才如此珍貴啊。
㈡ 在京劇界堪稱「第一美人」的演員都有誰
京劇乃是我國國粹,裡面大大小小的人物塑造非常的多,其中的丑角,旦角很多種分類,今天就給大家講一下京劇界堪稱「第一美人」的演員都有誰。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大了,因為這個京劇界「第一美人」的頭銜,著實有點重。不過,這個問題對於像我這種對京劇了解的並不多的「90後」來說,反而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題目,因為我最喜歡的京劇選段有三出,《四郎探母》,《坐宮》,《智斗》,並且都是由於魁智和李勝素表演的,所以如果讓我來選這個「第一美人」,我一定會選李勝素。
梅蘭芳與言慧珠出生於1963年,12歲考上天津戲曲學校京劇班,17歲畢業後加入天津青年京劇團成為台柱子,23歲成為張君秋的入門弟子,27歲登上春晚舞台和小香玉、李玲玉、吳瓊聯合出演《拷紅》,以靚麗的嗓音和扮相成為舞台上的焦點,甚至還要力壓當紅明星李玲玉。
也就是那一年,雷英赴港演出時離隊出走,從此從京劇舞台上消失,直到2005年在紀念張君秋誕辰八十五周年的演出中才復出,如果不是她一時糊塗,相信她在我國京劇界一定能取得更輝煌的成就。
雷英的扮相屬於靈動活潑類型的美女,用一個詞形容她的話,可能是「標致」或者「俊俏」,讓人第一眼看到就不會忘掉那種。
㈢ 如何評價中國內地女演員王曉晨這個人的
演技自然讓人不會出戲大概聽到王曉晨這個名字有些觀眾會覺得陌生,不過只要一見到那張清新自然的面孔,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角色形象一下子就會從腦海中顯現出來。從學生時代開始王曉晨就開始參演電視劇,演技自然讓人不會出戲,對表演也十分熱愛。不過為什麼一直沒有爆紅呢?其實這也與她十分佛系的性格有關,比如微博中都是在記錄平常。
我覺得王曉晨還不錯,之前看她過她和張嘉譯拍的《我的體育老師》,演技很自然,前不久她上《我就是演員》這檔綜藝也受到了許多導師的好評!我覺得她是屬於那種表演很自然,有自己風格的演員,雖然外表在演藝圈算不上突出,但是卻很有自己的特點,能夠讓人記住!
㈣ 美到骨子裡的雲南四大美女明星,貌美如花多才多藝,你最喜歡誰呢
雲南一直都是大家旅遊最嚮往的省份,而且雲南的水土好,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事情,娛樂圈中也有不少來自雲南的明星,接下來就盤點那些美到骨子裡的雲南四大美女明星,貌美如花多才多藝,我最喜歡的是許齡月。
童瑤對於她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會很陌生,她是個很有實力的女演員,長得也很漂亮,是雲南保山人。在娛樂圈打拚了很久,才有了一點名氣,演過了不少讓人驚艷的女配角色,現在雖然也沒有到紅出天際的程度,但人家自己也過得很好。
1981年6月3日出生於雲南省保山市,白族,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97級表演系本科。2002年,因出演古裝劇《少年天子》而嶄露頭角;憑借古裝懸疑推理劇《少年包青天Ⅲ之天芒傳奇》受到更多關注;主演的古裝劇《美人製造》刷新了湖南衛視青春星期天首播最高紀錄;憑借《美人為餡3》獲第二屆亞洲新媒體電影節「金海鷗獎」網路劇最受歡迎女演員獎。楊蓉的其他代表作品有《情定三生》、《陸貞傳奇》、《笑傲江湖》、《千金女賊》等。
㈤ 中國戲曲學院的王紹軍人品怎麼樣
王紹軍,1966年9月20日生,山東濟南人。中共黨員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表演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央戲劇學院首位藝術(導演)學博士後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北京市級人選」
北京市東城區青年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戲曲導演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㈥ 請問中國戲曲學院內幕真的很那個么
中國六大劇種
京劇 秦腔 評劇 豫劇 越劇 黃梅戲
1京劇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2秦腔又稱亂彈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3評劇
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
3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4越劇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5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其餘的曲種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5、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6、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7、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8、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9、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0、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1、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2、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13、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14、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15、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16、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17、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18、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19、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0、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21、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22、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23、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24、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25、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26、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27、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28、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29、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0、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31、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32、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33、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34、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35、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36、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37、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38、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39、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㈦ 中國戲曲學院出過哪些名藝人
1.劉秀榮:
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旦角,京劇女演員,工旦。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7年入北平四維戲劇學校學習,排名維蔓。1949年後轉入中國戲曲學校。
2.謝銳青:
女,京劇旦角演員。四川成都人。1946年隨四維戲劇學校赴東北演出,後在北平調入三分校,1950年轉為戲曲實驗學校(後名中國戲曲學校),1950年拜王瑤卿為師。1953年畢業後任實驗劇團主演。1962年又拜尚小雲為師。1971年後從事教學工作。
3.楊秋玲:
1950年入中國戲曲學校學習,受王瑤卿、程硯秋、華慧麟、趙桐珊等傳授,演青衣、花衫、刀馬旦。
4.葉少蘭:
1943年出生於北京,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首屆梅花獎獲得者,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歷任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演員、導演、編導室主任、藝術指導,中國劇協第四屆常務理事。
5.謝孟偉:
1989年3月4日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中國影視男演員。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2003年,因出演電視劇《小兵張嘎》中男主人公嘎子一角,被人們所熟識,也因此劇,謝孟偉被觀眾稱為「嘎子哥」,開始逐漸在各大媒體和觀眾的視線里活躍。
㈧ 李勝素被很多人稱為「京劇第一美人」,真正的她是什麼樣子的呢
李勝素被很多人稱為「京劇第一美人」,真正的她是什麼樣子的呢?
李勝素是「梅派」(青衣)的主要傳人之一,師承劉鳳榮、姜鳳山等京劇名角,也是梅蘭芳大師之子,梅葆玖的入室弟子。
在1979年也就是李勝素報名河北省藝術學校的情況下,考試的學科是京劇,而她只學過河南豫劇,迫不得已李勝素或是給老師們唱了一首河南豫劇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結果想不到由於喉嚨標准好讓評審團十分震撼,她就是這樣被破格錄取了。從這里開始,李勝素逐漸和京劇認識了。
這么多年,李勝素不但在國內影響力高尚,在港澳地區人氣值也特別高,常常接到世界各國的表演邀約,被稱作「中國京劇第一人」。就算如今年紀變大,仍然可以從李勝素的的身上見到那股整潔雅緻的氣場,確實太令人痴迷了。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點贊、關注、收藏,創作不易,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大家對於李勝素有什麼想法可以評論區留言討論。
㈨ 中國戲曲學院出過哪些名人
1、黃嘉裕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2級多劇種(粵劇)本科生,中山市香山粵劇研究院副院長 師承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林小群,榮獲獎項 2011年獲得第十一屆廣東省藝術節「十佳優秀獎」,廣東省第五屆青年演藝大賽表演獎,獲「侯寶林杯」戲劇比賽廣東區金獎。
2、李曼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6級多劇種(阿宮腔)本科生。陝西省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培養人才、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阿宮腔代表性傳承人,榮獲獎項:榮獲陝西省秦腔電視大賽新人獎、第五屆中國秦腔藝術節表演獎。
3、於靜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5級多劇種(河北梆子)本科生。榮獲第六屆中國戲曲紅梅大賽、河北省專業組金獎;榮獲全國武戲武功表演獎和技巧獎;入選國家藝術基金京劇宋派培訓班。
4、孫娜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5級多劇種(河北梆子)本科生。榮獲獎項: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黃河流域)紅梅大賽總決賽金獎。
5、王玉鳳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4級多劇種(河南曲劇)本科班畢業生。河南省青年演員戲劇大賽一等獎,北京市第17屆大學生戲劇節最佳女演員獎。
6、晉紅娟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4級多劇種(河南曲劇)本科班畢業生。河南省第七屆青年演員戲劇大賽一等獎。榮獲河南省第十四屆戲劇大賽文華表演一等獎。
7、劉洋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4級多劇種(吉劇)本科班畢業生。「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戲劇會演」中獲得金獎
8、索朗曲珍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3級多劇種(藏戲)本科班畢業生。「文華藝術院校獎第二屆全國青少年戲曲比賽地方戲青年組表演獎」。
9、梁少琴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3級多劇種(秦腔)本科班畢業生。首屆中國戲曲紅梅獎大賽表演金獎。首屆、二屆、三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9)中國戲曲學院美女拉票擴展閱讀
中國戲劇學院歷史:
1949年的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原中國國民黨青年軍208師四維戲劇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文藝部接管,改名為華北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平劇實驗學校。
1950年1月28日,在平劇實驗學校基礎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
1951年的4月,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學校歸中國戲曲研究院來領導,名字改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戲曲實驗學校"。
1952年11月20日,更名為北京戲曲實驗學校。
1954年5月,更名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戲曲學校。同年8月,東北戲曲研究院的戲曲學校劃歸中國戲曲研究院戲曲學校,當時名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戲曲學校沈陽分校。
1955年的1月,中國戲曲研究院改組,學校被劃分出來,獨立辦學,更名為中國戲曲學校,歸文化部直接領導。
1955年8月,沈陽分校遷至北京,與本部合並。
1956年8月,學校搬到宣武區里仁街3號。
"文化大革命"時期,學校停課。
1973年11月,並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後更名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戲曲學校」。
1977年2月,正式恢復中國戲曲學校建制。
1978年10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升格為中國戲曲學院,並招收第一屆本科生。
1985年,學院表演系和音樂系的中專部合並,成立了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
2000年,劃轉北京市。同年遷至豐台區萬泉寺400號。
2013年,獲批「北京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基地」。
2014年,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簽署了共建中國戲曲學院的協議。
2016年,獲批「北京市哲社管理二級單位」。
2018年11月,學院京劇傳承基地入選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㈩ 誰被稱為京劇界的第一美人
中國國家京劇院演員、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李勝素;北京京劇院演員、工梅派青衣竇曉璇;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演員王夢婷;堪稱是當代京劇界「老、中、青」三代「美人」的典型代表!
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人,李勝素成就斐然獲獎無數,1987年獲得「首屆CCTV全國青京賽獲優秀表演獎」;1991年獲得「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最佳表演獎」;1996年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7年獲「古巴第十四屆·傑出青年藝術家」稱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