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廣東美女粵劇粵曲大全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廣東美女粵劇粵曲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04 14:29:19

⑴ 粵曲介紹

粵曲

廣東粵曲清新柔麗,是中國曲藝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它用廣州方言演唱,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廣州方言區域,並流傳到東南亞、北美等粵籍華僑及華人聚居的地區。

粵曲源自戲曲聲腔劇種粵劇清唱。約於清道光年間,有以清唱粵劇為業的八音班,他們用粵劇的劇本,用粵劇的曲調,用粵劇的「戲棚官話」分腳色演唱。以後又出現了穿街過巷賣唱的女盲藝人,被人們稱作「瞽姬」、「師娘」。她們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腳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個腳色,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藝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這種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粵曲史上稱為「師娘時期」。她們主要演唱的曲目有《百里奚會妻》、《黛玉葬花》、《棄楚歸漢》等「八大名曲」。

民國以後,在茶樓歌台上逐漸出現了明目女子演唱粵曲,人們呼她們為「女伶」。她們改「戲棚官話」為廣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並劃分為大喉、平喉(此為男角專用腔)、子喉(為女角專用腔)3種唱法,粵曲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女伶時期」。

近百年來,粵曲緊跟時代而發展,它善於吸收,能夠兼融並蓄,不斷豐富,不斷創新,拓寬了唱腔音樂,如將粵劇的「梆、簧」,廣東的曲藝龍舟、南音、粵謳、木魚歌,乃至廣東音樂(包括雜曲小調或器樂曲)均拿來填詞演唱。伴奏除高胡、揚琴為主奏樂器外,還加入了薩克管、小提琴、電子琴等等。粵曲脫胎於粵劇,它和粵劇在唱腔音樂方面長期存在著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粵曲和粵劇至今仍基本唱著相同的腔調。

粵曲的形成,大致經歷如下幾個階段:

八音班階段(1821--1886年) 早期以器樂演奏為主,兼唱廣東外江班(戲曲)唱腔,後逐漸改唱粵劇唱腔。

「師娘」階段(1862—1917年)
「師娘」全是失明女性,自小由專門收養盲女傳習粵曲彈唱技藝的「堂口」培養成職業藝人,以自彈自唱形式應邀登門賣唱謀生。民國初年,「師娘」開始進入茶樓開設的曲藝茶座演唱,開創「一幾兩椅」的演出形式。

「女伶」階段(1918—1938年) 稱為女伶的非失明女藝人逐漸取代「師娘」,改坐唱為站唱,改「一人多角」和「一人多腔」套唱有故事情節的「套曲」(又稱大麴)為多段體的單曲,開始奠定廣東曲藝演唱的基本形式。「女伶」階段是粵曲歷史上的全盛時期。這時期的廣東曲壇人才輩出,流派紛呈,名家、名曲、名腔不斷涌現。

建國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粵曲出現了更加繁榮興盛的局面,人民政府成立了專業曲藝團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力改革創新,使粵曲從單一的站唱,發展為有自彈唱、獨唱、合唱、說唱、表演唱、小組唱等多種形式。培養出大批新生力量,創作出一批反映新生活,歌頌新社會的優秀曲藝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粵曲備受摧殘。打倒「四人幫」後,粵曲逐步得到恢復。政府採取繁榮創作,培養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動群眾性粵曲演唱活動等措施,使粵曲從80年代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粵曲音樂性強,注重唱功,不長念表,表演基本屬於戲曲清唱范疇。粵曲的基本唱腔是梆子、二黃;也有唱曲牌、小曲的;並吸納了粵語方言地區其他曲種如龍舟、木魚、南音、粵謳等說唱體唱腔和使用器樂曲(主要是廣東音樂)、歌曲曲調填詞演唱。粵曲唱腔在「師娘」時期向「女伶」時期交替期間,產生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如改「戲棚官話」演唱為用廣州方言演唱;改原用假嗓演唱為用真嗓演唱;把粵劇原來十大行當的唱腔並歸為大喉(又稱左撤、霸腔,屬男角唱腔)、平喉(男角唱腔)、子喉(女角唱腔)三大類。伴奏樂器也由原來的幾大件(粵胡、揚琴、琵琶、笛子)發展成分硬、軟弓的樂器組合和中(民樂)西樂組合。以二弦、提琴(廣東特色樂器)、月琴、短喉管為主奏樂器的硬弓組合,多用於大喉唱腔的伴奏;以粵胡、揚琴、琵琶、橫簫、長喉管為主奏樂器的軟弓組合,多用於平喉、子喉唱腔的伴奏。還有以椰胡、洞簫、秦琴為主奏樂器,用來伴奏南音等唱腔的樂隊和加人了西洋樂器的中西混合樂隊等,伴奏形式不拘一格。

粵曲各個時期均有一批傑出人才。「師娘」時期有月英、漢英、翠燕、馥蘭、群芳、二妹等。「女伶」時期著名演員眾多,代表性人物有大喉唱家熊飛影、子喉唱家張瓊仙和四大平喉唱家小明星、徐柳仙、張月兒、張惠芳。這時期還涌現出一批著名樂師和撰曲家,如稱音樂「四大天王」的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撰曲家王心帆、吳一嘯、曾浦生、陳冠卿、楊子靜等。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粵曲更是人才濟濟,著名演員有李少芳、關楚梅、黃佩英、何麗芳、白燕仔、譚佩儀、黃少梅、李丹紅、何紫霜、何世榮(失明藝人)、陳燕鶯、賴天涯等。著名樂師有梁秋、方漢、朱海、陳萍佳、蘇文炳、屈慶、黎浩明等。著名撰曲家有蔡衍棻、陸風、劉漢乃、潘邦榛等。80年代以後,還陸續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演員和樂師。

粵曲早期的曲目大都來自粵劇的「班本」,到了「師娘」時期,粵曲開始積累本身特有的曲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大麴本」:《百里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棄楚歸漢》、《魯智深出家》、《附薦何文秀》、《雪中賢》。「女伶」時期競唱新曲,著名演員均擁有自己的首本曲目,如大喉唱家熊飛影的《岳武穆班師》、《武松大鬧獅子樓》、《夜戰馬超》;平喉唱家小明星的《風流夢》、《知音何處》;徐柳仙的《再折長亭柳》、《夢覺紅樓》;子喉唱家張瓊仙的《燕子樓》、《秋江別》等。抗日戰爭時期,產生不少抗戰題材曲目,如小明星演唱的《恨鎖五羊城》、《人類公敵》,徐柳仙演唱的《熱血忠魂》、《血債何時了》,李少芳演唱的《烽火危關》、《聞雞起舞》,張惠芳演唱的《殺敵慰芳魂》等。建國後,創作曲目多不勝數:歷史題材作品有《牛皋扯旨》、《周瑜寫表》、《秦瓊賣馬》、《穆桂英掛帥》、《花木蘭巡營》、《蔡文姬歸漢》、《孔雀東南飛》等。現代題材曲目有《河清有日》、《一條趕牛鞭》、《朱老鞏護鍾》、《二泉映月》、《牧馬人》以及歌唱羊城八景的《雙橋煙雨》、《羅崗香雪》、《鵝潭夜月》、《東湖春曉》、《珠海丹心》、《紅陵旭日》、《白雲松濤》、《越秀遠眺》等。

⑵ 粵曲——唐滌生作品表

粵劇《帝女花》相關資料匯總
時間: 2006-04-21
粵劇《帝女花》為戲曲大師唐滌生50年代末所撰,唐用詞優雅感人,加上他大量採用古典,重視樂曲的配合,令到他的劇本更覺典雅。
故事講述明末思宗長女長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選婿,下嫁太傅之子周世顯,無奈闖王李自成攻入京城,皇城遂破,崇禎手刃眾皇女後自縊。長平公主未至氣絕,被周鍾救返藏於家中。後來清軍滅了闖軍,於北京立國。長平公主知悉周鍾欲向清朝投降,幸得周鍾之女瑞蘭及老尼姑之助,冒替已故女尼慧清,避居庵中。世顯偶至,遇上扮作女尼的長平公主,大為驚愕,幾番試探下,長平重認世顯。然而此事為清帝知悉,勒令周鍾威迫利誘他們一同返宮。夫妻二人為求清帝善葬崇禎,釋放皇弟,遂佯裝返宮,並在乾清宮前連理樹下交拜,然後雙雙自殺殉國。
一直以來,中國人並不懂得怎樣記錄電影或音樂文化,但是娛樂唱片公司的主理人劉東能早在1960年已有先見之明,不惜耗費巨資,洽購該劇的錄音版權,聘回「仙鳳鳴劇團」原班台柱任劍輝、白雪仙、靚次伯、梁醒波、林家聲、任冰兒等,配合一流樂師拍和,注重音效以先進的身歷聲(stereo)灌片,以致此曲風行數十年,當年的黑膠至今已被音響界捧為天碟錄音,所以雖經黑膠,盒帶,CD等不同年代,然而到今天的SACD技術下,它的錄音亦毫不遜色,竟可配合時代,令筆者不得不佩服。
全劇於當年堅尼地道山頂纜車橋下的仁教堂錄音,形成有天然環境的REVERB音效,SACD高低音層次分明,音場遼闊,立體感強,更能忠實表現當年現場的錄音實況。特別此單張選段是香港第一批早期的SACD(時為2002年),由美國壓片,音色比其後日本壓片的《紫釵記》及《再世紅梅記》優勝。隨碟附送的港製DSD CD,亦有不俗的表現。(文/佚名)

唐滌生簡介
唐滌生 著名粵劇編劇家(1917.6.18-1959.9.16)。廣東省中山人,於中山紀念中學畢業,後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又曾在滬江大學修讀中文。抗日戰爭爆發,他到香港投身薛覺先領團的覺先聲劇團,跟隨名編劇家南海十三郎學習撰曲編劇,後為馮志芬(原覺先聲劇團編劇,《胡不歸》的作者)的得力助手,並受馮志芬影響較深,他的編劇風格,初期跟隨俗流,後期闖出新路,爾後又受文明戲影響,詞句相當俚俗。到了成熟期的唐滌生,力求劇本詞曲的優美,注重文學性,因而吸引了不少知識界人士和青年人觀賞粵劇,為粵劇爭取了新的知音。
唐滌生在短短一生編寫了一百多部作品,以《白楊紅淚》一劇奠定了他的編劇地位,他編寫《帝女花》時,接受了著名音樂家王粵生的建議,把廣東音樂大調《秋江別》與《妝台秋思》分別譜入該劇《庵遇》與《香夭》兩場戲中,這兩首曲調旋律典雅,填詞流暢,不僅為海內外廣大聽眾喜聞樂見,還傳遍了兩廣的流行歌廳,青年人也能接受,收到雅俗共賞的效果。唐滌生的作品重視情節,緊湊有戲,以情感人。他的許多作品大都取材於古典戲曲,如把湯顯祖的《紫釵記》和《牡丹亭》改編成粵劇,改編得相當成功,為粵劇傳統劇目增添了新的瑰寶。唐滌生的作品又善於「因人設戲」和適應觀眾追求,他於四九年八月為陳錦棠領銜的錦添花劇團開新戲《金瓶梅》,也獲過不少編劇獎。唐滌生還為新馬師曾領銜的新世界劇團,編過《新小青弔影》與《新客途秋恨》,由於冠上「新」字,他便可以增添情節,不受原來故事的約束。當時有些行家稱贊他為「能新」的劇作家。
唐滌生成名於五十年代,幫助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有他的妻子,京劇名伶兼舞蹈家鄭孟霞,另一位則是粵劇名伶白雪仙。五四年開始與任白合作是他事業的巔峰期,最早的作品有《唐伯虎點秋香》《畫里天仙》,五六年任白組「仙鳳鳴」劇團,他亦自此專注為她們編劇,一共改、編了十多部名劇,《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之驚夢》等即是其中的經典,至今仍在舞台傳演,歷久不衰。五九年任白在「利舞台」戲院首演他的新作《再世紅梅記》時他在座位上忽然昏倒,翌日溘然辭世,享年四十三歲。如此天縱英才不幸早夭,豈不令人扼腕惋惜。他生前的不少作品,如《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牡丹亭》等,至今仍廣泛流傳。為了紀念他對粵劇事業的貢獻,香港於1989年和99年的5月至12月間,舉辦「唐滌生作品回顧」,反響熱烈。
唐氏作品才華炫目,這與他曾在上海接受大都會式的文化思想有很大關系,他對事物的認識遠比他的前輩、同輩更為深刻,亦由此奠定了他在創作構思上的大膽取捨。此外他更鑽研古典文學,故他的作品遣詞典雅,富有華采,最突出的地方是他深諳戲曲之道,高低急緩錯落有致,更不會因曲害詞,因詞害意,他在粵劇劇本史上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而1942年他與京劇名伶兼舞蹈家鄭孟霞成婚,這使到他能廣泛吸取京劇和舞蹈中的藝術元素轉注入粵劇中,唐滌生作品特點是不拘泥於舊戲曲的模式,對傳統粵劇作出不少研究和敢於改革,如使用立體布景,勇於編排舞蹈,著重燈光效果,善用古曲入樂,刻劃人物傳神,做到雅俗共賞。
時至今日任白唐的魅力依然不改,反映唐滌生與任白故事也被編成舞台劇《劍雪浮生》,大受戲迷歡迎,詳情可見劍雪浮生的有關報道。同時,秋盈這位因喜歡文學而認知唐氏作品又從這些作品中對粵劇粵曲有了新的認識和好感。(文/秋盈)

任劍輝 (1912-1989)
任劍輝 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人,香港歷來最受歡迎的粵劇女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一男主角),反串扮相瀟□不凡,深受女戲迷喜愛,有「戲迷情人」的美譽。曾與多位正印花旦合作,計有:紅線女、芳艷芬、余麗珍、鄧碧雲、羅艷卿、吳君麗等等,不過最教人印象深刻的仍是白雪仙。兩位在「仙鳳鳴劇團」所演的名劇,例如:《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等等,傳誦數十年不衰,堪稱香港文化瑰寶。
任劍輝主演的粵語戲曲片不計其數,著名的有:《洛神》(1957)、《火網梵宮十四年》(1958)、《紫釵記》(1959)、《帝女花》(1959)、《九天玄女》(1959)、《大紅袍》(1965)、《李後主》(1968)等等。即使不是粵劇迷,香港人莫有不知任劍輝其人,堪稱「一代藝人」,足以成為一個香港文化的象徵。
任劍輝退出藝壇後與白雪仙專心扶助弟子龍劍笙及梅雪詩等人組成的「雛鳳鳴劇團」,直至八十年代移居加拿大。1989年11月29日病逝香港,舉殯之日,弔唁、圍觀之戲迷成千上萬,將北角香港殯儀館附近之街道擠得水泄不通,蔚為奇觀。
為紀念已故好友,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於1990年重映兩人的告別作《李後主》,瘋魔萬千戲迷,同時年輕的電影愛好者也可趁機一睹兩位巨星的豐采。

白雪仙 (1926- )
白雪仙 白雪仙,原名陳淑良,廣東順德人,一九二六年農歷四月初一日在廣州出生。曾在香港「嶺南中學」和「聖保祿英文中學」就讀,自幼喜愛粵劇。
十二歲時,拜粵劇名伶薛覺先為師,改藝名為白雪仙。曾在「覺先聲粵劇團」演出,繼後她又師事音樂家冼干持學習唱工。香港淪陷期間,為了生計而曾在歌壇演唱,期間她又參與過「新東亞粵劇團」演出。
從一九四二年起,白雪仙先後加入「錦添花粵劇團」、「新聲劇劇團」、「五福粵劇團」、「鴻運粵劇團」,曾參與主演的名劇有《小愛神》、《紅樓夢》、《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等。
一九四七年她開始拍電影,直至六八年間,她主演和參演過大約二百部電影,多是改編自她主演的著名粵劇,如《晨妻暮嫂》、《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紫釵記》、《帝女花》等。
一九六七年,她組織了「仙鳳鳴影片公司」,在參與了粵語片最大型製作的劇曲片《李後主》後便退出影壇。

1959年版《帝女花》演員表
任劍輝飾………周世顯
白雪仙飾………長平宮主
粱醒波飾………周 鍾
靚次伯先飾……崇禎帝
靚次伯後飾……清 帝
林家聲飾………周寶倫
任冰兒飾………周瑞蘭
馮玉玲飾………昭仁宮主
李艷冰飾………周 後
盧麗卿飾………袁 妃
袁立祥飾………王承恩

⑶ 廣東有哪些著名粵劇

廣東有許多粵劇,著名的粵劇也有不少。有的甚至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早在明清年間就建立了,在廣東一帶也受男女老少的歡迎。


早期的傳統粵劇,有大排場十八本,包括《三娘教子》、《三下南唐》、《斬二王》等等十八個劇目。同治七年間,有新江湖十八本,包括《再重光》、《七國齊》、《黃花山》等等。在清朝光緒年間,出現了粵劇文靜戲《黛玉葬花》等,繼承京劇,民間傳說等元素結合一起的粵劇,劇目豐富多彩,很受觀眾們的喜愛,包括《帝女花》、《紫釵記》等等著名的劇目。《梁祝》這部粵劇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劇目也受觀眾喜愛,包括《六國大封相》等,其他代表性劇目還有很多,早在辛亥革命期間,為了推翻封建帝國主義,出現了《文天祥殉國》、《地府革命》等有影響力的粵劇。還有《寶蓮燈》、《羅成寫書》、《白金龍》等代表性著作。粵劇的基本唱腔高腔,崑腔,二簧,說唱等,觀眾可以憑借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粵劇的傳承對中國文化也是一種延續。

⑷ 有關粵曲的資料

粵曲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曲藝品種,流行於廣東、廣西、

粵曲《孤舟望晚》
香港、澳門等廣州方言區域,並流傳到東南亞、北美等粵籍華僑及華人聚居的地區[1]。粵劇分「生旦凈丑」四個角色種類
粵曲以省港澳為主要活動基地,流行區域極廣,凡粵方言區及有粵籍華僑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粵曲的演唱。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廣東省廣州市申報的「粵曲」入選,曲藝項目類別,序號13。
粵曲淵源
起源
粵曲源自粵劇清唱。約於清道光年間,有以清唱粵劇為

粵曲演出
業的八音班,他們用粵劇的劇本,用粵劇的曲調,用粵劇的「戲棚官話」分腳色演唱。以後又出現了穿街過巷賣唱的女盲藝人,被人們稱作「瞽姬」、「師娘」。她們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腳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個角色色,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藝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這種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粵曲史上稱為「師娘時期」。
發展
民國以後,在茶樓歌台上逐漸出現了明目女子演唱粵曲,人們呼

粵曲演奏樂器揚琴
她們為「女伶」。她們改「戲棚官話」為廣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並劃分為大喉、平喉(此為男角專用腔)、子喉(為女角專用腔)3種唱法,粵曲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女伶時期」。
辛亥革命後,又出現明眼女藝人(亦稱「女伶」)演唱粵曲。1918~1938年,是女伶演唱的全盛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粵曲出現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局面。1958年,集中優秀演員和樂師,成立了廣東音樂曲藝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力改革創新,使粵曲從基本單一的站唱,發展為有彈唱、說唱、表演唱、小組唱等多種形式,培養出大批新生力量,在創作出大量新曲目的同時,還整理了不少傳統曲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粵曲備受摧殘。「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粵曲逐步得到恢復。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採取繁榮創作、培養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動群眾性粵曲演唱活動等措施,使粵曲從20世紀80年代起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
編輯本段粵曲特點
粵曲脫胎於粵劇,它和粵劇在唱腔音樂方面長期存在著互相吸收

粵曲表演
、互相融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極為密切的關系,曲調、板式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梆子、二黃、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曲等。唱法多樣,師娘時期以行當劃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當;女伶時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種。
粵曲緊跟時代而發展,它善於吸收,能夠兼融並蓄,不斷豐富,不斷創新,拓寬了唱腔音樂,如將粵劇的「梆、簧」,廣東的曲藝龍舟、南音、粵謳、木魚歌,乃至廣東音樂(包括雜曲小調或器樂曲)均拿來填詞演唱。伴奏除高胡、揚琴為主奏樂器外,還加入了薩克管、小提琴、電子琴等等。
廣東曲藝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廣東曲藝是指廣東省內各個曲藝品種,

粵曲演出
如粵曲、木魚歌、龍舟歌、南音、潮州歌、客家竹板歌、鹹水歌等,實際指的是廣州和嶺南地區的說唱文學。狹義的廣東曲藝單指粵曲演唱。
粵曲演唱:粵曲是由粵劇分支出來的,是廣州方言區流行最廣的一種大麴種,用廣州方言演唱。粵曲盛行於廣州、香港、澳門等地,並傳播到東南亞、美洲華人聚居的地方。粵曲原為粵劇的曲調,後形成獨立的劇種。它的音樂性強,曲調優美動聽,注重聲腔藝術,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屬於皮黃系統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成其整體,同時亦吸收諸如龍舟、南音、木魚、粵謳、板眼等民間說唱。粵曲的唱腔也由原沿用戲曲的小生、武生、小武、花旦、公腳、花臉、正旦、正生、老旦、丑生十大行當,歸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專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
編輯本段傳統曲目
粵曲傳統曲目有八大名曲:《百里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

粵曲演出
、《六郎罪子》、《棄楚歸漢》、《魯智深出家》、《附薦何文秀》、《雪中賢》。

⑸ 誰介紹一千幾百首「廣東粵劇粵曲」我獎700分 !

1、八星賀喜 2、荔枝頌 3、新帝女花
4、百花公主 5、禪院鍾聲 6、鳳閣恩仇未了情
7、萬惡淫為首 9、王寶釧
10、游園驚夢、文千歲、李寶瑩 11、昭君出塞
13、柳毅傳書 14、琵琶壯烈歌 15、榕樹情、梁玉嶸
16、唐伯虎點秋香 17、紫釵記之劍合釵園
19、碧海狂僧 20、彩雲追月 21、胡不歸之慰妻
22、化蝶 23、孔雀東南飛之惜別 24、李後主私會
25、樓台會 26、牡丹亭 27、凌波仙子
28、沙煲曲 29、賽龍奪錦 30、掄傘
31、搜書院之初遇訴情 32、董小宛34、分飛燕
35、賣菜歌 36、芙奴傳
37、帝女花 雪中燕 38、帝女花之庵遇39、帝女花之香夭40、草亭結拜(梁祝41、沉醉東風 42、帝女花之相認43、紅燭淚 44、百花亭之戀45、火網梵宮 46、馬司曾之關漢卿
47、風雪山神廟 48、風雪山神廟49、招魂 50、花木蘭
51、沙家浜智斗 52、山伯臨終53、十二欄桿十二釵 54、雙仙拜月亭
55、風流天子56.紫釵記````我寫出來,你都未比睇得曬啦,仲要千幾首·····

⑹ 有關廣東粵曲的介紹

廣東粵曲清新柔麗,是中國曲藝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它用廣州方言演唱,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廣州方言區域,並流傳到東南亞、北美等粵籍華僑及華人聚居的地區。 粵曲源自粵劇清唱。約於清道光年間,有以清唱粵劇為業的八音班,他們用粵劇的劇本,用粵劇的曲調,用粵劇的「戲棚官話」分腳色演唱。以後又出現了穿街過巷賣唱的女盲藝人,被人們稱作「瞽姬」、「師娘」。她們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腳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個腳色,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藝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這種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粵曲史上稱為「師娘時期」。 民國以後,在茶樓歌台上逐漸出現了明目女子演唱粵曲,人們呼她們為「女伶」。她們改「戲棚官話」為廣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並劃分為大喉、平喉(此為男角專用腔)、子喉(為女角專用腔)3種唱法,粵曲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女伶時期」。 近百年來,粵曲緊跟時代而發展,它善於吸收,能夠兼融並蓄,不斷豐富,不斷創新,拓寬了唱腔音樂,如將粵劇的「梆、簧」,廣東的曲藝龍舟、南音、粵謳、木魚歌,乃至廣東音樂(包括雜曲小調或器樂曲)均拿來填詞演唱。伴奏除高胡、揚琴為主奏樂器外,還加入了薩克管、小提琴、電子琴等等。粵曲脫胎於粵劇,它和粵劇在唱腔音樂方面長期存在著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粵曲和粵劇至今仍基本唱著相同的腔調。

滿意請採納

⑺ 廣東粵曲小調有哪些好聽的

廣東粵劇粵曲欣賞 - 視頻豆單合集 - 土豆網
摘錄: 廣東粵劇粵曲欣賞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4895299.html復制鏈接 | ... 粵曲《秦瓊賣馬》靚次伯 時長: 06:30 播客: 3572288 粵曲《地穴放魔龍》...

⑻ 經典的粵曲 粵劇

《帝女花》
《紫釵記》
《西樓錯夢》
《牡丹亭驚夢》
《三笑姻緣》
《李後主 》
《雷鳴金鼓戰笳聲》
《柳毅傳書 》
《樓台會》
《九天玄女》
《山伯臨終》
《客途秋恨》《三看御妹 》《醉打金枝 》《昭君出塞

⑼ 經典的粵曲、粵劇有哪些

《牡丹亭驚夢》

《牡丹亭》因教書先生教授了《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詞,杜麗娘萌生傷感之情,在與丫鬟一起游覽了自家的後花園之後更生傷春之情,回來後竟然夢中與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園內有了一番雲雨之情,在夢醒之後獨自入後花園尋找夢里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崑曲《牡丹亭》中杜麗娘"游園"、"驚夢"和"尋夢"等幾段戲。

《山伯臨終》

選自於《梁祝恨史》,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陳笑風的代表作。

《昭君出塞》

又名《王昭君》,《漢明妃》,《青冢記》。為秦腔傳統劇目。

⑽ 粵劇名曲有哪些

1、《牡丹亭驚夢》

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編成各種戲曲傳唱了數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詞句更是膾炙人口。

在江南蘇杭一帶,崑曲是當年頗為流行的一種戲曲,而《牡丹亭》則一直是崑曲的保留劇目。《牡丹亭》中,最為引人入勝的當屬杜麗娘與柳夢梅那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

2、《帝女花》

《帝女花》是1957年首演的一場粵劇的名稱。作者是唐滌生。本劇背景是明末崇禎六年,國勢積弱多年,崇禎帝雖欲勵精圖治,但因飽受沉重壓力,用人不當,國勢日益衰弱。戲曲講述長平公主與周世顯的悲情愛情故事。

3、《紫釵記》

粵劇《紫釵記》由唐滌生於1956年改編自明代湯顯祖所著《紫釵記》,共八出,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湯顯祖版本的《紫釵記》,據唐人小說《霍小玉傳》及其本身作品《紫簫記》所改編,並改變其原來的悲劇結局為才子佳人故事。

4、《蝶影紅梨記》

《蝶影紅梨記》,香港劇作家家唐滌生據元朝張壽卿原著《紅梨記》改編的不朽之作,1957年香港仙鳳鳴劇團搬上舞台,由已故任劍輝和白雪仙領銜演出。

5、《柳毅傳書》

柳毅傳書又稱柳毅奇緣,是一個古老的中國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依據李朝威《柳毅傳》改編的戲劇經典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