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那裡最貧窮
全 國 百 窮 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河南省 28
410323,新安縣 410324,欒川縣 410325,嵩 縣 410326,汝陽縣 410327,宜陽縣 410328,洛寧縣 410329,伊川縣 410423,魯山縣 410927,台前縣 411221,澠池縣 411224,盧氏縣 411321,桐柏縣 411323,淅川縣 411326,南召縣 412321,虞城縣 412324,寧陵縣 412325,睢 縣 412821,確山縣 412825,上蔡縣 412827,平輿縣 412828,新蔡縣 413022,淮濱縣 413023,信陽縣 413025,光山縣 413026,固始縣 413027,商城縣 413028,羅山縣 413029,新 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湖北省 25
420321,鄖縣 420322,鄖西縣 420323,竹山縣 420324,竹溪縣 420325,房縣 420381,丹江口市 420527,秭歸縣 420528,長陽自治縣 420921,孝昌縣 420922,大悟縣 422101,麻城市 422123,紅安縣 422125,羅田縣 422126,英山縣 422128,蘄春縣 422327,陽新縣 422801,恩施市 422802,利川市 422822,建始縣 422823,巴東縣 422825,宣恩縣 422826,咸豐縣 422827,來鳳縣 422828,鶴峰縣 422921,神農架林區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寧夏回族自治區 8
642126,鹽池縣 642127,同心縣 642221,固原縣 642222,海原縣 642223,西吉縣 642224,隆德縣 642225,涇源縣 642226,彭陽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5
652222,巴里坤自治縣 652328,木壘自治縣 652927,烏什縣 652929,柯坪縣 653001,阿圖什市 653022,阿克陶縣 653023,阿合奇縣 653024,烏恰縣 653121,疏附縣 653122,疏勒縣 653123,英吉沙縣 653126,葉城縣 653128,岳普湖縣 653131,塔什庫爾干縣 653201,和田市 653221,和田縣 653222,墨玉縣 653223,皮山縣 653224,洛浦縣 653225,策勒縣 653226,於田縣 653227,民豐縣 654128,尼勒克縣 654224,托里縣 654323,福海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西藏自治區 5
542126,察雅縣 542322,南木林縣 542324,定日縣 542422,嘉黎縣 542427,索 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陝西省 50
610122,藍田縣 610201,銅川市轄區 610221,耀 縣 610222,宜君縣 610329,麟游縣 610426,永壽縣 610427,彬 縣 610428,長武縣 610429,旬邑縣 610430,淳化縣 610524,合陽縣 610526,浦城縣 612324,西鄉縣 612326,寧強縣 612327,略陽縣 612328,鎮巴縣 612401,安康市 612422,漢陰縣 612424,寧陝縣 612425,紫陽縣 612426,嵐皋縣 612428,鎮坪縣 612430,白河縣 612501,商州市 612522,洛南縣 612523,丹鳳縣 612524,商南縣 612525,山陽縣 612526,鎮安縣 612527,柞水縣 612601,延安市 612621,延長縣 612622,延川縣 612623,子長縣 612624,安塞縣 612625,志丹縣 612626,吳旗縣 612630,宜川縣 612701,榆林市 612722,神木縣 612723,府谷縣 612724,橫山縣 612725,靖邊縣 612726,定邊縣 612727,綏德縣 612728,米脂縣 612729,佳 縣 612730,吳堡縣 612731,清澗縣 612732,子洲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甘肅省 41
620121,永登縣 620123,榆中縣 620421,靖遠縣 620422,會寧縣 620423,景泰縣 620521,清水縣 620522,秦安縣 620523,甘谷縣 620524,武山縣 620525,張家川自治縣 622323,古浪縣 622326,天祝自治縣 622421,定西縣 622424,通渭縣 622425,隴西縣 622426,渭源縣 622427,臨洮縣 622428,漳 縣 622429,岷 縣 622621,武都縣 622623,宕昌縣 622625,康 縣 622626,文 縣 622627,西和縣 622628,禮 縣 622726,庄浪縣 622727,靜寧縣 622821,慶陽縣 622822,環 縣 622823,華池縣 622921,臨夏縣 622922,康樂縣 622923,永靖縣 622924,廣河縣 622925,和政 622926,東鄉族自治縣 622927,積石山自治縣 623021,臨潭縣 623022,卓尼縣 623023,舟曲縣 青海省 14 630121,大通自治縣 632121,平安縣 632122,民和自治縣 632125,湟源縣 632127,化隆自治縣 632128,循化自治縣 632321,同仁縣 632323,澤庫縣 632622,班瑪縣 632624,達日縣 632721,玉樹縣 632722,雜多縣 632724,治多縣 632725,囊謙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貴州省 48
520202,盤縣特區 520203,六枝特區 520221,水城縣 522124,正安縣 522126,務川自治縣 522127,鳳岡縣 522132,習水縣 522224,石阡縣 522226,印江自治縣 522227,德江縣 522228,沿河自治縣 522229,松桃自治縣 522322,興仁縣 522323,普安縣 522324,晴隆縣 522325,貞豐縣 522326,望謨縣 522327,冊亨縣 522328,安龍縣 522422,大方縣 522425,織金縣 522426,納雍縣 522427,威寧自治縣 522428,赫章縣 522523,息烽縣 522527,普定縣 522528,關嶺自治縣 522529,鎮寧自治縣 522530,紫雲自治縣 522622,黃平縣 522623,施秉縣 522624,三穗縣 522626,岑鞏縣 522627,天柱縣 522629,劍河縣 522630,台江縣 522631,黎平縣 522632,榕江縣 522633,從江縣 522634,雷山縣 522635,麻江縣 522636,丹寨縣 522722,荔波縣 522726,獨山縣 522727,平塘縣 522728,羅甸縣 522729,長順縣 522732,三都自治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雲南省 73
530128,祿勸自治縣 530201,東川市轄區 532101,昭通市 532122,魯甸縣 532123,巧家縣 532124,鹽津縣 532125,大關縣 532126,永善縣 532127,綏江縣 532128,鎮雄縣 532129,彝良縣 532130,威信縣 532225,富源縣 532231,尋甸自治縣 532233,會澤縣 532322,雙柏縣 532323,牟定縣 532324,南華縣 532325,姚安縣 532326,大姚縣 532327,永仁縣 532329,武定縣 532523,屏邊自治縣 532525,石屏縣 532527,瀘西縣 532528,元陽縣 532529,紅河縣 532530,金平自治縣 532531,綠春縣 532621,文山縣 532622,硯山縣 532623,西疇縣 532624,麻栗坡縣 532625,馬關縣 532626,丘北縣 532627,廣南縣 532628,富寧縣 532723,墨江自治縣 532724,景東自治縣 532726,鎮沅自治縣 532727,江城自治縣 532728,孟連自治縣 532729,瀾滄自治縣 532730,西盟自治縣532922,漾濞自治縣 532923,祥雲縣 532924,賓川縣 532925,彌渡縣 532926,南澗自治縣 532927,巍山自治縣 532928,永平縣 532929,雲龍縣 532930,洱源縣 532931,劍川縣 533022,施甸縣 533023,滕沖縣 533024,龍陵縣 533025,昌寧縣 533224,寧蒗自治縣 533321,瀘水縣 533323,福貢縣 533324,貢山自治縣 533325,蘭坪自治縣 533421,中甸縣 533422,德欽縣 533423,維西自治縣 533521,臨滄縣 533522,鳳慶縣 533523,雲縣 533524,永德縣 533525,鎮康縣 533526,雙江自治縣 533528,滄源自治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海南省 5
460301,通什市 460326,屯昌縣 460334,陵水自治縣 460335,保亭自治縣 460336,瓊中自治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重慶市 12
551222,忠縣 551224,雲陽縣 551227,巫溪縣 551228,城口縣 552326,武隆縣 553521,石柱自治縣 553522,秀山自治縣 553523,黔江自治縣 553524,酉陽自治縣 553525,彭水自治縣 551203,萬縣市天城區 551204,萬縣市五橋區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四川省 31
510524,敘永縣 510525,古藺縣 510821,旺蒼縣 510824,蒼溪縣 511321,南部縣 511324,儀隴縣 511381,閬中市 512534,興文縣 513022,宣漢縣 513030,渠 縣 513228,黑水縣 513230,壤塘縣 513331,白玉縣 513335,巴塘縣 513336,鄉城縣 513338,得榮縣 513422,木里自治縣 513423,鹽源縣 513428,普格縣 513429,布拖縣 513430,金陽縣 513431,昭覺縣 513432,喜德縣 513434,越西縣 513436,美姑縣 513437,雷波縣 513622,廣安縣 513721,通江縣 513722,南江縣 511304,南充市嘉陵區 510812,廣元市朝天區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湖南省 10
430524,隆回縣 430626,平江縣 430822,桑植縣 430923,安化縣 431128,新田縣 432524,新化縣 433022,沅陵縣 433124,花垣縣 433125,保靖縣 433127,永順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廣東省 3
440232,乳源自治縣 441523,陸河縣 441823,陽山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廣西壯族自治區 28
452126,隆安縣 452127,馬山縣 452131,天等縣 452133,龍州縣 452228,三江自治縣 452229,融水自治縣 452230,金秀自治縣 452231,忻城縣 452328,龍勝自治縣 452623,田東縣 452624,平果縣 452625,德保縣 452626,靖西縣 452627,那坡縣 452628,凌雲縣 452629,樂業縣 452630,田林縣 452631,隆林自治縣 452632,西林縣 452723,羅城自治縣 452724,環江自治縣 452725,南丹縣 452726,天峨縣 452727,鳳山縣 452728,東蘭縣 452729,巴馬自治縣 452730,都安自治縣 452731,大化自治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江西省 18
360321,蓮花縣 360424,修水縣 362121,贛 縣 362125,上猶縣 362127,安遠縣 362131,寧都縣 362132,於都縣 362133,興國縣 362135,會昌縣 362136,尋烏縣 362321,上饒縣 362325,橫峰縣 362329,余干縣 362330,波陽縣 362427,遂川縣 362430,永新縣 362432,寧岡縣 362532,廣昌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山東省 10
370831,泗水縣 371321,沂南縣 371323,沂水縣 371325,費縣 371326,平邑縣 371328,蒙陰縣 371423,慶雲縣 372325,沾化縣 372523,莘 縣 372526,冠 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安徽省 17
340121,長豐縣 340823,樅陽縣 340824,潛山縣 340825,太湖縣 340826,宿松縣 340828,岳西縣 342122,臨泉縣 342127,阜南縣 342128,潁上縣 342130,利辛縣 342401,六安市 342422,壽 縣 342423,霍丘縣 342425,舒城縣 342426,金寨縣 342427,霍山縣 342623,無為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福建省 8
352228,屏南縣 352229,壽寧縣 352230,周寧縣 352231,柘榮縣 352622,長汀縣 352624,上杭縣 352625,武平縣 352627,連城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吉林省 5
220622,靖宇縣 220821,鎮賚縣 220822,通榆縣 220882,大安市 222424,汪清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黑龍江省 11
230224,泰來縣 230225,甘南縣 230230,克東縣 230623,林甸縣 230624,杜爾伯特縣 230822,樺南縣 230833,撫遠縣 230881,同江市 232131,延壽縣 232326,青岡縣 232331,明水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浙江省 3
330328,文成縣 330329,泰順縣 332529,景寧自治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遼寧省 9
210123,康平縣 210323,岫岩自治縣 210422,新賓自治縣 210522,桓仁自治縣 210727,義縣 21,朝陽縣 22,建平縣 24,喀喇沁左翼縣 211422,建昌縣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內蒙古自治區 31
150122,托克托縣 150123,和林格爾縣 150124,清水河縣 150222,固陽縣 150422,巴林左旗 150423,巴林右旗 150424,林西縣 150425,克什克騰旗 150426,翁牛特旗 150428,喀喇沁旗 150429,寧城縣 150430,敖漢旗 152222,科爾沁右冀中 152223,扎賚特旗 152325,庫倫旗 152326,奈曼旗 152527,太僕寺旗 152531,多倫縣 152621,武川縣 152625,化德縣 152626,商都縣 152630,察哈爾右前旗 152631,察哈爾右中旗 152632,察哈爾右後旗 152633,達爾罕聯合旗 152634,四子王旗 152723,准格爾旗 152724,鄂托克前旗 152726,杭錦旗 152727,烏審旗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山西省 35
140123,婁煩縣 140221,陽高縣 140222,天鎮縣 140223,廣靈縣 140224,靈丘縣 140425,平順縣 140429,武鄉縣 140430,沁縣 140431,沁源縣 140623,右玉縣 142223,五台縣 142226,繁峙縣 142228,靜樂縣 142229,神池縣 142230,五寨縣 142231,岢嵐縣 142232,河曲縣 142233,保德縣 142234,偏關縣 142325,興 縣 142326,臨 縣 142327,柳林縣 142328,石樓縣 142329,嵐 縣 142330,方山縣 142331,離石縣 142332,中陽縣 142421,榆社縣 142633,大寧縣 142634,永和縣 142725,萬榮縣 142729,聞喜縣 142730,夏 縣 142732,平陸縣 142733,垣曲縣 ,伊金霍洛旗
《國家八七扶貧計劃》貧困縣名單:河北省 39
130126,靈壽縣 130129,贊皇縣 130131,平山縣 130321,青龍自治縣 130425,大名縣 130426,涉 縣 130432,廣平縣 130434,魏縣 130522,臨城縣 130529,巨鹿縣 130531,廣宗縣 130624,阜平縣 130630,淶源縣 130633,易縣 130636,順平縣 130722,張北縣 130723,康保縣 130724,沽源縣 130725,尚義縣 130726,蔚縣 130727,陽原縣 130728,懷安縣 130729,萬全縣 130732,赤城縣 130733,崇禮縣 130823,平泉縣 130824,灤平縣 130825,隆化縣 130826,豐寧自治縣 130827,寬城自治縣 130828,圍場自治縣 130923,東光縣 130924,海興縣 130925,鹽山縣 130927,南皮縣 130929,獻縣 130930,孟村自治縣 133024,武邑縣 133026,武強縣
⑵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的意思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⑶ 通渭縣隴川鄉人民政府人民政無哄著日人家女人,就是這樣幹部
現在這樣的人很多,說人話不辦人事,應該記錄下違法事情,做好時間記錄,等待有關部門調查。
⑷ 姓楊的祖先在哪
楊姓的祖先是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據說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冪
(4)通渭美女大全擴展閱讀:
楊姓的遷徙分布
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張、趙、劉、陳之後,為宋朝第7大姓。楊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這三省楊姓大約佔全國楊姓總人口的46%。
明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4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6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11.1%)、江西(10.7%)、江蘇(10.3%)、山東(10.1%),這四省楊姓大約占楊姓總人口的42%。
當代,楊姓總人口已超過4000萬,為全國6大姓之一,約佔全國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雲南三省,大約占楊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布於山東、湖北、湖南、貴州、河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0%。
⑸ 通渭最美的女人是誰
是母親!!
⑹ 我值女在甘肅省通渭縣人民醫院作護士,至今天以工作三天三夜了,請問這樣有精力為患者服務嗎,這不是把勞
在哪個科,是有編制的正式工作人員還是人事代理還是臨時聘用的,一般來說醫院都是倒班,沒有一直上三天三夜的,如果長期這樣子,真不如換個工作地點的
⑺ 趙姓氏的相關知識
一、姓氏源流
趙(Zhào 趙)姓源出有四:
1、出自贏姓,始祖為造父。傳說,造父在華山得八匹千里馬,獻給穆王。穆王乘著這八匹馬拉的車子西巡狩獵,到了昆侖山上,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這時東南邊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駕車日行千里,及時趕回帝都,帶兵打敗了徐偃王。由於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賜他以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北)。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成為趙姓。
2、以國為姓。造父的後代奄父,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後世事晉為大夫。周威烈王時,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是晉大夫趙衰的後代,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後被秦國所滅,趙國公族以原國名命姓,遂成趙姓。
3、為少數民族姓氏。歷史上少數民族亦有趙姓,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趙曳夫(「南蠻」人),等等。他們的後代都沿襲姓趙。又,蒙古族要術甲氏改姓趙。
4、趙宋王朝賜姓。先後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復姓的歷史人物,賜姓趙氏。
得姓始祖: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
二、遷徙分布
趙姓的發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趙公輔任西戎地區的行政長官,居住在天水。其後代就定居在天水,隨後很快就繁衍成當地一大望族。同時,趙王趙遷因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後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推進到今廣東、廣西。趙氏南遷始於三國之時,由涿郡趙氏趙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趙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由趙構建立的南宋,使得趙氏在江南地區得到了大舉繁衍發展。同時,北方的趙姓也在東北三省得到了播遷。自宋代以後,趙姓遍布全國各地。
三、歷史名人
趙 勝:戰國時趙國貴族,又稱平原君,戰國四公子之一,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
趙 奢:戰國時趙國名將,善用兵,因功封馬服君。
趙 雲:三國時蜀漢名將,河北正定人,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譽為「一身是 膽」。
趙 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長於史學,考據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趙公明:相傳秦時得道於終南山。人稱之為「趙公元帥」,被奉為「財神」。
趙飛燕:漢成帝皇後,善長歌舞,由於體態輕盈,據說能「掌上舞」,故稱「飛燕」。漢嘉鴻三年,成帝微服出巡,見歌女趙飛燕艷麗非常,便召她入宮,寵愛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趙合德入宮,封趙氏姊妹為婕妤,從此趙氏姊妹貴傾後宮。為進一步鞏固地位,趙飛燕誣告許皇後,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成帝遂廢許皇後,另立趙飛燕為後,封趙合德為昭儀,二人極得恩寵。至平帝即位後,趙飛燕被貶為庶人,自殺身亡。後人稱「燕瘦環肥」的「燕」就是趙飛燕,比喻體態瘦削輕盈的美女。
趙匡胤:後周名將,「陳橋兵變」後,代周為帝,建立宋朝,立國320年之久,使趙姓的宗族聲望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趙文淵:北周著名書法家,擅長楷、隸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
趙孟頫:元代傑出書畫家,浙江吳興人。其人精於正、行書和小楷,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謙:清代傑出書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為清末三大畫家。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天水郡: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甘肅省水市)。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為趙襄王太子、代王趙嘉。
涿 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趙氏為穎川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後裔。
南陽郡:①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省鄧縣)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南陽市。此支趙氏為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趙嘉。
下邳郡: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穎川郡: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省禹縣)。東魏遷治潁陰(後為長社,即今許昌)。隋唐為許州潁川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為趙王遷後裔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平原郡:漢平原郡,治平原,在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西南一帶。隋唐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漢唐平原郡轄區也不完全相同。
漢陽郡:①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省甘谷境內,北周廢。隋又曾以成州為漢陽郡。②五代後周置漢陽軍,即今武漢市漢陽。�
2、堂號
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么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
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
此外,趙氏的主要堂號還有:「天水堂」、「孝思堂」、「谷治堂」、「萃渙堂」、「愛日堂」等。
五、宗族特徵
1、趙姓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趙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梟雄武將,均在各自領域廣有建樹。
2、家乘譜牒繁雜明了。
3、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樓張村趙姓有《家規紀略》,文載:「男自八歲入塾,以三十為率……農時散而歸田,農隙即復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營相當之務;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職,或領農工或治圃事,或料廚事或守客廳。暇時習書史、業歧黃,家長俱不之問,惟不得玩好無益事業……事無閑人,人無暇時。有不遵家規者,由家長召集族人共同斥責。若卑幼或有過失,則告於各主,令其約束。」
====================================================================
【趙姓宗祠通用聯】
〖趙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日聯冬夏;
雪夢羅浮。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說春秋·賈季稱趙衰為冬日之日;趙盾為夏日之日。下聯典說隋·趙師雄冬日過廣東羅浮山遇一美人共飲,醉卧而醒,見身邊乃梅樹一株。
中令世澤;
半部家聲。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說宋·趙普嘗為中書令。下聯典說相傳其有「半部《論語》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說。
風高琴鶴;
圖繪麒麟。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說宋·趙抃政清廉簡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鶴相隨。下聯典說西漢·趙充國,圖像麒麟閣。
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說造父為顓頊帝裔孫伯益十三世孫。
投書飲泣;
留履遺愛。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晉·趙至,少時詣師受業,聞父耕叱牛聲,乃投書飲泣曰:我小未能奉養,使老父不免勤苦。下聯典自明·趙豫,官松江知府,及去,老幼攀轅,留一履以志遺愛。
圖麟世澤;
金城標美。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說漢趙充國。下聯典說宋趙抃。
金城標美;
玉尺流徵。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西漢·趙充國,以七十高齡馳馬金城,招降破敵。下聯典自唐末·趙光逢,以文行知名。時人以其方直溫潤,稱之為「玉界尺」。
派衍天潢;
家傳清節。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趙匡胤為北宋開國皇帝。下聯典用北宋·趙抃,卒謚「清獻」。
箕騎天上;
絲綉平原。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南宋·趙鼎,自題銘旌曰:「自騎箕尾歸天上,乞作山河壯本朝。」下聯黃自趙勝,號平原君,禮賢下士。唐·李賀有詩雲:「買絲綉作平原君。」
冀州世澤;
天水家聲。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趙氏來歷,西周造父為周穆王駕車,去西方巡狩(傳說去會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因徐偃王反叛,造父駕車日馳千里,得以大破徐偃王,造父被封於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古代稱冀州。下聯典出趙氏郡望為天水郡。
-----------------------------------------------------------------
〖趙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手持半部論語;
胸羅數萬甲兵。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代太師趙普,世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下聯典出南宋名相趙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為帝王華胃;
今有琴鶴世家。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皇帝後裔。下聯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趙抃,清貧如水,只有一琴一鶴。清代趙翼《奉命出守鎮安詩》:「劇郡劍牛覘吏績,傅家琴鶴本官箴。」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趙世炎故居中堂門額匾上書有「琴鶴世家」四字,即本此。
但願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
——趙申喬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文學家趙申喬自題聯。
-----------------------------------------------------------------
〖趙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建宋光邦稱雄主;
工收擅畫樹大家。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趙匡胤。下聯典指元·趙孟頫。
常山驕子英雄膽;
松雪道人絕妙書。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蜀漢·趙雲。下聯典指元·趙孟頫。
發棹唱持楫請命;
推針絕綉帛成圖。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晉·趙簡子。下聯典指三國吳國·孫權夫人趙氏。
江上飛雲來北固;
湖連滄海欲東游。
——趙之謙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聯。
跨虎執鞭號元帥;
捨身抗日稱英雄。
——趙之謙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趙公明,人稱「趙公元帥」,奉為「財神」。 下聯典指抗日英雄趙一曼。
-----------------------------------------------------------------
〖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靈爽永護江原父老;
忠魂猶壯蜀國山河。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三國蜀漢名將趙雲廟聯。
積善有徵,受德之估;
篤心自守,與道合符。
——趙魏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金石學家趙魏自題聯。
雖有周親,不如我同姓;
誰為宋遠,率乃祖攸行。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自趙姓始祖得率於周穆王,賜以趙城。 下聯典自宋代開國皇帝姓趙。
乃祖曾將半部論語治天下;
後人當以千秋俎豆祭堂前。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北宋軍事謀略家趙普。
門迎珠履,平原之聲譽昭宣;
陛錫銅符,京兆之風裁夙振。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戰國·趙平原君趙勝,養士三千,下聯典自皆著珠履。西漢·趙廣漢,遷京輔都尉,守京兆尹,廉明有威。
陛錫銅符,京兆之風裁夙振;
門迎珠履,平原之譽著昭宣。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趙廣漢。下聯典指戰國時趙國宗室大臣趙勝,即平原君。
八百年聚族於斯,宋室同傳宗室表;
二千石分符到此,明州來拜潤州祠。
——趙佑宸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江蘇省鎮江趙氏宗祠聯。
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漢祖唐宗,誰堪伯仲;
說本來論當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東西。
——佚名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趙氏宗祠聯。
祠溯南遷,踵世爵八傳,有農部高文、太常恩敕;
門開東向,俯平原三面,見榜山疊翠、劍海回瀾。
——趙藩撰趙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雲南省劍川趙氏宗祠聯。
====================================================================
附錄:【趙姓典故、趣事】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源於《史記·張湯列傳》。
漢武帝時有兩個官吏,一個叫趙禹,一個叫張湯,他們都位居九卿,而且是好朋友,但是他們的為人處世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張湯為人狡詐多變,趙禹為人忠朴廉潔,趙禹做官以後,門下一個食客也不招攬,就是公卿去拜訪他,他也一概婉拒,有人托他辦事,他也一律謝絕,所以人們稱他是:孤立行一意而已。即執意地按自己的意志辦事。
後來,人們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簡化為「一意孤行」,用來表示辦事時,按照自己的意見去處理,而謝絕別人的意見。現在用它來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獨斷專行。
-----------------------------------------------------------------
〖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源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攻打韓國。不幾天就攻佔了韓國的野王,斷絕了上黨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佔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麼辦,於是召集大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可是趙王並不同意他的意見,於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於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封馮亭為華陽君。可是沒有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佔領了,轉而來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應戰,結果打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虎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
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
後來,人們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源於《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駕崩時,宦官趙高和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串通一氣,假傳聖旨,逼迫本該繼承皇位的大公子扶蘇下台,改立胡亥繼承帝位。胡亥做了皇帝,即人們所說的秦二世。由於趙高幫助胡亥稱帝出了大力,所以胡亥拜趙高為丞相。趙高做了丞相之後並不滿足,還打算篡奪帝位,但是又害怕大臣們反對,於是便想先試一下自己的威信。一天,趙高趁文武百官朝見秦二世的時候,特地叫人牽一隻鹿獻給秦二世,並當著群臣的面指著鹿說:「這是馬。」秦二世笑了笑說:「丞相弄錯了,把鹿說成馬了。」趙高沒有理他,高聲地問大臣:「這到底是馬還是鹿?」群臣們有的畏懼趙高而不敢言,有的直言為鹿,有的為了計好趙高就歪曲事實跟著說是馬。過後,說實話的人全被趙高殺死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概括了「指鹿為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⑻ 中國最貧窮的地方
下面都是 國家級貧困縣
河 北 39 石家莊市(3):平山縣、靈壽縣、贊皇縣
張家口市(1 O):康保縣、張北縣、陽原縣、赤城縣、沽源縣、懷安縣、崇禮縣、
尚義縣、蔚縣、萬全縣、(涿鹿縣趙家蓬區)
承德市(6):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圍場縣、寬城縣
秦皇島市(1):青龍縣
保定市(4):阜平縣、淶源縣、順平縣、唐縣
滄州市(6):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南皮縣、獻縣、孟村縣
衡水市(2):武強縣、武邑縣
邢台市(3):臨城縣、廣宗縣、巨鹿縣
邯鄲市(4):魏縣、大名縣、涉縣、廣平縣
山 西 35 太原市(1):婁煩縣
大同市(5):天鎮縣、靈丘縣、陽高縣、廣靈縣、渾源縣
朔州市(1):右玉縣
長治市(3):平順縣、武鄉縣、壺關縣
忻州市(11):神池縣、五寨縣、五台縣、偏關縣、靜樂縣、繁峙縣、河曲縣、保德縣、
岢嵐縣、代縣、寧武縣
晉中市(2):和順縣、左權縣、
臨汾市(5):大寧縣、永和縣、隰縣、汾西縣、吉縣
運城市(1):平陸縣
呂梁地區(5):中陽縣、興縣、臨縣、方山縣、嵐縣、石樓縣
內蒙古 31 呼和浩特市(3):托克托縣、和林縣、清水河縣、
包頭市(1):固陽縣
赤峰市(8):寧城縣、林西縣、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漢旗、翁牛特旗、
克什克騰旗、巴林右旗
通遼市(2):庫倫旗、奈曼旗
鄂爾多斯市(5):准格爾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杭錦旗
興安盟(2):科右中旗、扎賚特旗
錫林郭勒盟(2):多倫縣、太僕寺旗
鳥蘭察布盟(8):武川縣、商都縣、化德縣、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後旗、
四子王旗、達茂旗
吉 林 8 白城市(3):大安市、鎮賚縣、通榆縣
白山市(1):靖宇縣
延邊州(4):汪清縣、安圖縣、龍井市、和龍市
黑龍江 14 哈爾濱市(1):延壽縣
齊齊哈爾市(3):拜泉縣、甘南縣、泰來縣
大慶市(2):林甸縣、杜蒙縣
鶴崗市(1):綏濱縣
佳木斯市(5):同江市、樺南縣、樺川縣、撫遠縣、湯原縣
雙鴨山市(1):饒河縣
綏化市(1):蘭西縣
安 徽 19 合肥市(1):長豐縣
阜陽市(4):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利辛縣
安慶市(5):太湖縣、宿松縣、樅陽縣、岳西縣、潛山縣
六安市(6):壽縣、霍山縣、霍邱縣、裕安區、舒城縣、金寨縣
巢湖市(1):無為縣
池州市(1):石台縣
宣城市(1):涇縣
江 西 21 九江市(1):修水縣
萍鄉市(1):蓮花縣
贛州市(8):安遠縣、贛縣、寧都縣、尋烏縣、興國縣、於都縣、會昌縣、上猶縣
上饒市(4):上饒縣、波陽縣、余干縣、橫峰縣
撫州市(2):廣昌縣、樂安縣
吉安市(5):永新縣、遂川縣、井岡山市、吉安縣、萬安縣
河 南 31 三門峽市(1):盧氏縣
洛陽市(5):汝陽縣、洛寧縣、嵩 縣、宜陽縣、欒川縣
新鄉市(1):封丘縣
安陽市(1):滑縣
濮陽市(2):台前縣、范縣
開封市(1):蘭考縣
商丘市(4):虞城縣、睢縣、民權縣、寧陵縣
平頂山市(1):魯山縣
南陽市(4):桐柏縣、淅川縣、南召縣、社旗縣
信陽市(5):淮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光山縣
周口市(2):沈丘縣、淮陽縣
駐馬店市(4):確山縣、平輿縣、上蔡縣、新蔡縣
湖 北 25 十堰市(6):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
孝感市(2):大悟縣、孝昌縣
黃岡市(5):麻城市、紅安縣、蘄春縣、英山縣、羅田縣
黃石市(1):陽新縣
宜昌市(2):秭歸縣、長陽縣
恩施州(8):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恩施市、宣恩縣、來鳳縣、成豐縣、鶴峰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1):神農架林區
湖 南 20 張家界市(1):桑植縣
益陽市(1):安化縣
岳陽市(1):平江縣
郴州市(2):桂東縣、汝城縣
永州市(2):新田縣、江華縣
邵陽市(3):隆回縣、城步縣、邵陽縣
懷化市(2):沅陵縣、通道縣
婁底市(1):新化縣
湘西州(7):古文縣、瀘溪縣、保靖縣、永順縣、鳳凰縣、花垣縣、龍山縣
廣 西 28 南寧市(4):馬山縣、天等縣、隆安縣、龍州縣
桂林市(1):龍勝縣
柳州市(4):忻城縣、融水縣、三江縣、金秀縣
百色市(10):凌雲縣、樂業縣、平果縣、德保縣、田林縣、西林縣、田東縣、靖西縣、
那坡縣、隆林縣
河池市(9):天峨縣、鳳山縣、南丹縣、東蘭縣、環江縣、羅城縣、巴馬縣、
都安縣、大化縣
海 南 5 保亭縣、瓊中縣、五指山市、陵水縣、白沙縣
重 慶 14 城口縣、巫溪縣、巫山縣、奉節縣、雲陽縣、開縣、萬州區、秀山縣、黔江縣、
酉陽縣、彭水縣、石柱縣、武隆縣、豐都縣
四 川 36 廣元市(3):蒼溪縣、朝天區、旺蒼縣
南充市(4):閬中市、儀隴縣、嘉陵區、南部縣
廣安市(1):廣安區
樂山市(1):馬邊縣
瀘州市(2):古藺縣、敘永縣
宜賓市(1):屏山縣
巴中市(3):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達州市(2):宣漢縣、萬源市
阿壩州(3):壤塘縣、黑水縣、小金縣
甘孜州(5):石渠縣、理塘縣、雅江縣、新龍縣、色達縣
涼山州(11):美姑縣、金陽縣、昭覺縣、布拖縣、雷波縣、普格縣、喜德縣、鹽源縣、
木里縣、越西縣、甘洛縣
貴 州 50 六盤水市(3):盤縣、六枝特區、水城縣
遵義市(5):正安縣、習水縣、道真縣、務川縣
安順市(4):普定縣、紫雲縣、關嶺縣、鎮寧縣
畢節地區(5):大方縣、織金縣、赫章縣、納雍縣、威寧縣
銅仁地區(7):石阡縣、德江縣、印江縣、沿河縣、松桃縣、江口縣、思南縣
黔東南州(1 4):從江縣、施秉縣、麻江縣、台江縣、天柱縣、黃平縣、榕江縣、
劍河縣、三穗縣、雷山縣、黎平縣、岑鞏縣、丹寨縣、錦屏縣
黔南州(6):荔波縣、三都縣、長順縣、獨山縣、羅甸縣、平塘縣
黔西南州(7):望謨縣、睛隆縣、興仁縣、普安縣、冊亨縣、貞豐縣、安龍縣
雲 南 73 昆明市(3):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
曲靖市(2):富源縣、會澤縣 』
保山市(3):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
昭通市(10):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威信縣、綏江縣、
彝良縣、鎮雄縣
麗江市(2):寧蒗縣、永勝縣
思茅地區(8):墨江縣、景東縣、鎮沅縣、江城縣、孟連縣、西盟縣、瀾滄縣、普洱縣
臨滄地區(7):永德縣、鳳慶縣、滄源縣、鎮康縣、雲縣、臨滄縣、雙江縣
德宏州(1):梁河縣
怒江州(4):瀘水縣、蘭坪縣、貢山縣、福貢縣
迪慶州(3):維西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
大理州(9):漾濞縣、鶴慶縣、彌渡縣、南澗縣、巍山縣、永平縣、雲龍縣、
洱源縣、劍川縣
楚雄州(6):雙柏縣、南華縣、大姚縣、姚安縣、武定縣、永仁縣
紅河州(6):屏邊縣、金平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綠春縣.
陝 西 5 O 延安市(6):子長縣、安塞縣、延長縣、延川縣、吳旗縣、宜川縣
銅川市(3):耀縣、宜君縣、印台區
渭南市(3):畲陽縣、蒲城縣、白水
咸陽市(5):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
寶雞市(3):麟游縣、太白縣、隴縣 、
漢中市(5):洋縣、西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
榆林市(1 0):清澗縣、子洲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橫山縣、
靖邊縣、定邊縣、府谷縣
安康市(8):漢濱區、漢陰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鎮坪縣、甸陽縣、白河縣
商洛市(7):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甘 肅 4 3 蘭州市(1):榆中縣
白銀市(1):會寧縣
天水市(6):武山縣、清水縣、甘谷縣、張家川縣、秦安縣、北道區
武威市(3):天祝縣、古浪縣
慶陽市(5):華池縣最新國家級貧困縣名單出爐!
省 區 市 數 量 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
河 北 39 石家莊市(3):平山縣、靈壽縣、贊皇縣
張家口市(1 O):康保縣、張北縣、陽原縣、赤城縣、沽源縣、懷安縣、崇禮縣、
尚義縣、蔚縣、萬全縣、(涿鹿縣趙家蓬區)
承德市(6):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圍場縣、寬城縣
秦皇島市(1):青龍縣
保定市(4):阜平縣、淶源縣、順平縣、唐縣
滄州市(6):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南皮縣、獻縣、孟村縣
衡水市(2):武強縣、武邑縣
邢台市(3):臨城縣、廣宗縣、巨鹿縣
邯鄲市(4):魏縣、大名縣、涉縣、廣平縣
山 西 35 太原市(1):婁煩縣
大同市(5):天鎮縣、靈丘縣、陽高縣、廣靈縣、渾源縣
朔州市(1):右玉縣
長治市(3):平順縣、武鄉縣、壺關縣
忻州市(11):神池縣、五寨縣、五台縣、偏關縣、靜樂縣、繁峙縣、河曲縣、保德縣、
岢嵐縣、代縣、寧武縣
晉中市(2):和順縣、左權縣、
臨汾市(5):大寧縣、永和縣、隰縣、汾西縣、吉縣
運城市(1):平陸縣
呂梁地區(5):中陽縣、興縣、臨縣、方山縣、嵐縣、石樓縣
內蒙古 31 呼和浩特市(3):托克托縣、和林縣、清水河縣、
包頭市(1):固陽縣
赤峰市(8):寧城縣、林西縣、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漢旗、翁牛特旗、
克什克騰旗、巴林右旗
通遼市(2):庫倫旗、奈曼旗
鄂爾多斯市(5):准格爾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杭錦旗
興安盟(2):科右中旗、扎賚特旗
錫林郭勒盟(2):多倫縣、太僕寺旗
鳥蘭察布盟(8):武川縣、商都縣、化德縣、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後旗、
四子王旗、達茂旗
吉 林 8 白城市(3):大安市、鎮賚縣、通榆縣
白山市(1):靖宇縣
延邊州(4):汪清縣、安圖縣、龍井市、和龍市
黑龍江 14 哈爾濱市(1):延壽縣
齊齊哈爾市(3):拜泉縣、甘南縣、泰來縣
大慶市(2):林甸縣、杜蒙縣
鶴崗市(1):綏濱縣
佳木斯市(5):同江市、樺南縣、樺川縣、撫遠縣、湯原縣
雙鴨山市(1):饒河縣
綏化市(1):蘭西縣
安 徽 19 合肥市(1):長豐縣
阜陽市(4):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利辛縣
安慶市(5):太湖縣、宿松縣、樅陽縣、岳西縣、潛山縣
六安市(6):壽縣、霍山縣、霍邱縣、裕安區、舒城縣、金寨縣
巢湖市(1):無為縣
池州市(1):石台縣
宣城市(1):涇縣
江 西 21 九江市(1):修水縣
萍鄉市(1):蓮花縣
贛州市(8):安遠縣、贛縣、寧都縣、尋烏縣、興國縣、於都縣、會昌縣、上猶縣
上饒市(4):上饒縣、波陽縣、余干縣、橫峰縣
撫州市(2):廣昌縣、樂安縣
吉安市(5):永新縣、遂川縣、井岡山市、吉安縣、萬安縣
河 南 31 三門峽市(1):盧氏縣
洛陽市(5):汝陽縣、洛寧縣、嵩 縣、宜陽縣、欒川縣
新鄉市(1):封丘縣
安陽市(1):滑縣
濮陽市(2):台前縣、范縣
開封市(1):蘭考縣
商丘市(4):虞城縣、睢縣、民權縣、寧陵縣
平頂山市(1):魯山縣
南陽市(4):桐柏縣、淅川縣、南召縣、社旗縣
信陽市(5):淮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光山縣
周口市(2):沈丘縣、淮陽縣
駐馬店市(4):確山縣、平輿縣、上蔡縣、新蔡縣
湖 北 25 十堰市(6):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
孝感市(2):大悟縣、孝昌縣
黃岡市(5):麻城市、紅安縣、蘄春縣、英山縣、羅田縣
黃石市(1):陽新縣
宜昌市(2):秭歸縣、長陽縣
恩施州(8):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恩施市、宣恩縣、來鳳縣、成豐縣、鶴峰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1):神農架林區
湖 南 20 張家界市(1):桑植縣
益陽市(1):安化縣
岳陽市(1):平江縣
郴州市(2):桂東縣、汝城縣
永州市(2):新田縣、江華縣
邵陽市(3):隆回縣、城步縣、邵陽縣
懷化市(2):沅陵縣、通道縣
婁底市(1):新化縣
湘西州(7):古文縣、瀘溪縣、保靖縣、永順縣、鳳凰縣、花垣縣、龍山縣
廣 西 28 南寧市(4):馬山縣、天等縣、隆安縣、龍州縣
桂林市(1):龍勝縣
柳州市(4):忻城縣、融水縣、三江縣、金秀縣
百色市(10):凌雲縣、樂業縣、平果縣、德保縣、田林縣、西林縣、田東縣、靖西縣、
那坡縣、隆林縣
河池市(9):天峨縣、鳳山縣、南丹縣、東蘭縣、環江縣、羅城縣、巴馬縣、
都安縣、大化縣
海 南 5 保亭縣、瓊中縣、五指山市、陵水縣、白沙縣
重 慶 14 城口縣、巫溪縣、巫山縣、奉節縣、雲陽縣、開縣、萬州區、秀山縣、黔江縣、
酉陽縣、彭水縣、石柱縣、武隆縣、豐都縣
四 川 36 廣元市(3):蒼溪縣、朝天區、旺蒼縣
南充市(4):閬中市、儀隴縣、嘉陵區、南部縣
廣安市(1):廣安區
樂山市(1):馬邊縣
瀘州市(2):古藺縣、敘永縣
宜賓市(1):屏山縣
巴中市(3):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達州市(2):宣漢縣、萬源市
阿壩州(3):壤塘縣、黑水縣、小金縣
甘孜州(5):石渠縣、理塘縣、雅江縣、新龍縣、色達縣
涼山州(11):美姑縣、金陽縣、昭覺縣、布拖縣、雷波縣、普格縣、喜德縣、鹽源縣、
木里縣、越西縣、甘洛縣
貴 州 50 六盤水市(3):盤縣、六枝特區、水城縣
遵義市(5):正安縣、習水縣、道真縣、務川縣
安順市(4):普定縣、紫雲縣、關嶺縣、鎮寧縣
畢節地區(5):大方縣、織金縣、赫章縣、納雍縣、威寧縣
銅仁地區(7):石阡縣、德江縣、印江縣、沿河縣、松桃縣、江口縣、思南縣
黔東南州(1 4):從江縣、施秉縣、麻江縣、台江縣、天柱縣、黃平縣、榕江縣、
劍河縣、三穗縣、雷山縣、黎平縣、岑鞏縣、丹寨縣、錦屏縣
黔南州(6):荔波縣、三都縣、長順縣、獨山縣、羅甸縣、平塘縣
黔西南州(7):望謨縣、睛隆縣、興仁縣、普安縣、冊亨縣、貞豐縣、安龍縣
雲 南 73 昆明市(3):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
曲靖市(2):富源縣、會澤縣 』
保山市(3):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
昭通市(10):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威信縣、綏江縣、
彝良縣、鎮雄縣
麗江市(2):寧蒗縣、永勝縣
思茅地區(8):墨江縣、景東縣、鎮沅縣、江城縣、孟連縣、西盟縣、瀾滄縣、普洱縣
臨滄地區(7):永德縣、鳳慶縣、滄源縣、鎮康縣、雲縣、臨滄縣、雙江縣
德宏州(1):梁河縣
怒江州(4):瀘水縣、蘭坪縣、貢山縣、福貢縣
迪慶州(3):維西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
大理州(9):漾濞縣、鶴慶縣、彌渡縣、南澗縣、巍山縣、永平縣、雲龍縣、
洱源縣、劍川縣
楚雄州(6):雙柏縣、南華縣、大姚縣、姚安縣、武定縣、永仁縣
紅河州(6):屏邊縣、金平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綠春縣.
陝 西 5 O 延安市(6):子長縣、安塞縣、延長縣、延川縣、吳旗縣、宜川縣
銅川市(3):耀縣、宜君縣、印台區
渭南市(3):畲陽縣、蒲城縣、白水
咸陽市(5):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
寶雞市(3):麟游縣、太白縣、隴縣 、
漢中市(5):洋縣、西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
榆林市(1 0):清澗縣、子洲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橫山縣、
靖邊縣、定邊縣、府谷縣
安康市(8):漢濱區、漢陰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鎮坪縣、甸陽縣、白河縣
商洛市(7):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甘 肅 4 3 蘭州市(1):榆中縣
白銀市(1):會寧縣
天水市(6):武山縣、清水縣、甘谷縣、張家川縣、秦安縣、北道區
武威市(3):天祝縣、古浪縣
慶陽市(5):華池縣、環縣、合水縣、寧縣、鎮原縣
平涼市(2):庄浪縣、靜寧縣
定西地區(7):定西縣、通渭縣、臨洮縣、隴西縣、渭源縣、漳縣、岷縣
隴南地區(6):武都縣、宕昌縣、禮縣、西和縣、文縣、康縣、兩當縣
臨夏州(7):臨夏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東鄉縣、廣河縣、康樂縣、永靖縣
甘南州(5):臨潭縣、舟曲縣、卓尼母、夏河縣、合作市
、環縣、合水縣、寧縣、鎮原縣
平涼市(2):庄浪縣、靜寧縣
定西地區(7):定西縣、通渭縣、臨洮縣、隴西縣、渭源縣、漳縣、岷縣
隴南地區(6):武都縣、宕昌縣、禮縣、西和縣、文縣、康縣、兩當縣
臨夏州(7):臨夏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東鄉縣、廣河縣、康樂縣、永靖縣
甘南州(5):臨潭縣、舟曲縣、卓尼母、夏河縣、合作市
⑼ 通渭最美的女人是誰
生你養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