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中國潛艇第一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中國潛艇第一美女

發布時間: 2022-07-19 00:51:07

❶ 中國第一艘潛水艇叫什麼名字在潛水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新中國誕生,毛主席下決心要結束中華民族有海無防的歷史。早在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毛主席就向全世界庄嚴宣告:「我們不但要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要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為了主席的重託,1951年4月20日,海軍從陸軍選調出275名優秀官兵,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習大隊,進駐蘇聯紅軍太平洋艦隊駐旅順潛艇分隊學習。1954年6月28日,完成學業的我國第一代潛艇兵,獨立操縱著從蘇聯人手裡接收的兩艘中型舊式潛艇,從旅順起航駛抵青島,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支潛艇獨立大隊,新中國的潛艇部隊開始初具雛形。

1954年4月,我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首次裝配製造新一代03型潛艇,與蘇式老潛艇相比,在許多技術上都做了重大改進。03型潛艇的建造牽動著全國人民,也時刻牽動著毛澤東主席的心。1956年1月10日上午,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03型潛艇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像往常一樣在緊張地忙碌著。10時左右,他們驚喜地發現一個熟悉的面孔出現在大家面前。「毛主席!」「毛主席來啦……」有人禁不住喊出了聲。只見毛主席在上海市市長陳毅一行的陪同下健步走來,江南造船廠頓時沸騰了。工人和技術人員敲鑼打鼓興奮地從四面八方圍攏過來,有的擠不進去就站到車間的房頂上……毛主席頭戴普通便帽,身穿灰色大衣,滿面笑容,不斷揮手向人群致意。

新中國建造的第一艘潛艇迎來了神聖的一刻。毛主席圍著像一頭巨鯨靜卧在船台上的潛艇整整轉了一圈,他一邊仔細察看潛艇的形體,一邊聽取技術人員匯報潛艇建造情況,並不時地插話提出一些問題。當工人和技術人員表示:「我們不但要學會裝配,而且要自己製造,還要趕上和超過別的國家」時,毛主席高興地笑了。這是毛澤東主席第一次視察潛艇,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視察潛艇。同年3月26日,由我國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潛艇下水,當時舷號為「115」號。

1969年的1月10日,在慶祝毛主席視察「115」號潛艇13周年之際,海軍特授予該艇56-110榮譽舷號,這是海軍迄今為止惟一授予榮譽舷號的潛艇。

......還有
想在水下進行活動,這是人類長期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因此,製造潛艇成為各國實現強國海軍夢的風向標。17世紀以前,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和探險者曾多次進行過將船潛入水下行駛的研究和探索。1775年,美國人D·布希內爾建造了一艘單人駕駛的、以手搖螺旋為動力的木殼艇「海龜」號,能在水下停留約30分鍾。1776年,曾用「海龜」號潛抵英國戰艦「鷹」號的艦體下,用固定爆炸裝置進行襲擊,但是未獲成功。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蒸汽機的出現為動力潛艇的製造創造了條件。1864年,南軍的「亨利」號潛艇用水雷炸沉了北軍的「休斯敦」號巡洋艦,然而該艇也同時沉沒。這是潛艇擊沉軍艦的首次戰例。

16年後的1880年,中國的清政府卻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製造了近代史上中國的第一艘潛水艇並試航成功,開創了中國製造潛艇的先河。不過,其留下的百年難解之謎,至今仍讓人困惑不已。

天津機器局

據說,近代中國的第一艘潛艇,是由天津機器局設計製造的。這艘潛艇,為什麼不誕生在造船力量最雄厚的福州船政局或江南製造局,卻出現在並不以造船為專業,而是以製造槍械彈葯為主的天津機器局?對此,人們一直感到疑惑不解。這就需要首先把天津機器局的情況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晚清洋務運動興起以後,一批製造軍械船炮的兵工廠在各地陸續出現,這些軍工企業多為當地的漢人督撫所控制,清政府難以插手,這就引起了清朝皇室的疑慮和不安,他們惟恐軍火製造和供應被漢族官僚所獨占,於是派滿族官員於天津設立軍火工廠,命令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專責籌建天津機器局。

1867年3月,天津機器局開始破土動工,興建廠房。3年後,李鴻章由於鎮壓捻軍起義有功,被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天津機器局轉歸他接辦。經過數年的苦心經營,天津機器局「屋宇機器全備,規模宏大,井井有條」。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一般認為天津機器局「專制火葯及各種軍械」,其實在天津機器局興建之初,即開始挖掘了一座船塢。天津機器局總辦、洋人密妥士在1867年4月18日致英國駐天津總領事摩爾根的備忘錄中說:「現在每天雇著1000~2000名中國小工和泥瓦匠、木匠在趕建廠房。大半的小工在墊高4尺的地基,上面鋪設軌道,把廠地上的各個建築和大門外的船塢連接起來,也有工人在挖大門外的船塢。」

天津機器局基本建成後,分為東局和西局兩個部分,其中西局「在城南三裏海光寺,工匠六七百人,以機器製造洋槍、炮架等物,並制小火輪船。」李鴻章奏摺中也稱:天津機器局「不僅製造軍火,如駐巡北洋之『鎮海』、『操江』兩船,需煤需料,修船修器,皆由該局承辦;運直、晉賑糧之福建江南輪船,運江浙漕糧之商局輪船,一有損壞,亦由該局撥工撥料,星夜修辦。如挖河機船等類,應隨時修整者不少」。可見天津機器局雖以製造軍火為主,同時也兼修造輪船。這說明它確實具有一定的造船能力與水平。

試造成功

到底是誰在當時如此條件下,要造在現在看來都認為裝備十分先進的潛艇呢?

這也是一直在歷史上存有爭議之事。據說,在此之前,曾有個不知名的「道員」上書要求試造輪船,當地的大官把這個建議向朝廷匯報,朝廷的旨意是先在天津機器局試造,造成以後情況如何,適用與否,待鑒定審核過後再說。

於是,這個在史籍上沒有留下姓名的不知何許人也的「道員」,開始進行圖紙設計,並請清政府大員予以支持。還表示願以合同保證,若建成後經過試驗證明不適用,工時費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價賠償。隨後,天津的地方官署就開始籌備輪船的試造工作。繪制圖型,招募工匠,開具保結,領取經費。

然而,條件是苛刻的:「如不適用,願將開去款項照數賠償」;「雇傭工匠十餘人,自備薪米油燭等費,並木料鐵皮分投采,不動該廠公項」,等等,可見清朝官府對於該船的試制工作是不抱什麼信心,也沒有什麼熱情。

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開工設造」,確實需要具備相當的獻身精神和成功信念。

這艘船的製造過程顯得神秘,「禁止外人窺探,即其餘工師,均設嚴禁,不準窺視」。保密措施嚴格到如此程度,顯然是在製造什麼特別的船。這種神秘感更加刺激了人們的好奇心,都急於看到結果,一飽眼福。

據《益聞錄》記載,關心著這艘船的人們並沒有等多久,到光緒六年(1880年)9月,這艘特殊的船「茲已造成,駛行水底機器也。式如橄欖,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標及吸氣機,可於水底暗送水雷,置於敵船之下。其水標縮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節下水試行,靈捷異常,頗為合用。因河水不甚深,水標仍浮出水面尺許。若涉大洋,能令水面一無所見,而布置無不如志,詢摧敵之利器也」。

從這里描繪的情況來看,光緒六年中秋節時天津機器局製成的這艘特殊輪船,極像是一艘潛艇!它「式如橄欖」,「駛行水底」,「上有水標及吸氣機」,「可於水底暗送水雷」,從外觀、構造,到件能、功能,無不反映出近代潛艇的特徵和性質。

從這艘潛艇下水試行時「靈捷異常,頗為合用」,「布置無不如志」的評語來看,中國第一艘潛艇的試造,顯然是比較成功的。

戰爭中未發揮作用

從史書分析來看,這艘自製潛水艇的命運十分短暫,有關它的發展運用絲毫不見記載。

如讓人奇怪的是,這艘試驗成功的潛艇沒有正式使用或繼續研究,從此卻銷聲匿跡了,既沒有留下名稱,也無更多記載,至今人們也不知道這種中國人製造的第一艘潛艇動力推進系統是什麼樣子的、以什麼方式上升或下潛的、艇體結構如何等等,這已成為了不解之謎。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種「摧敵之利器」後來的情況如何?它參加過中法戰爭嗎?它參加過中日海戰嗎?它發揮過什麼作用嗎?等等一系列的疑問,至今難以揭開,這一切都不甚了了,好像純粹就是為了花大筆錢造艘「能在海底行駛的水底機器」出來炫人耳目似的。這未免有點不合情理。

不過,我們也不難想像,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難以發揮作用,這種初具現代潛艇雛形的作戰利器,在當時的環境下難以發揮作用,也完全在情理之中。至於後來發展、完善、提高性能,自然也就成為不了了之的事情了。

❷ 致敬50年前打造我國首艘核潛艇的4位總師,他們分別都是誰

1970年12月26日,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製造出了第一艘核潛艇,這裡面隱藏了科學家幾代人默默無聞的奮斗。其中是包括四位總工程師: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彭士祿、黃旭華、趙仁愷、黃緯祿。

50年前,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第一艘核潛艇,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成功粉墨登場了超級大國的核威脅、核訛詐、核封鎖。而這些成功果的背後是我國科學家幾代人默默無聞的努力奮斗,而這些人將被永遠銘記,他們分別是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彭士祿、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黃緯祿、趙仁愷。

❸ 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逝世,他究竟是因何去世的

近日,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的逝世就是一顆巨星的隕落。他生前為我國核動力研究設計方面做出很大的貢獻,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人們都親切的叫彭士祿先生為“彭大膽”“彭拍板”,因為彭士祿心中有數據,沒有精確的數據把握他絕對不拍板。我們普通人也要像他們學習,努力頑強的拼搏精神。

❹ 海軍海南艦女班長吳桐受訪,名字引起網友熱議,她究竟有何背景

梧桐本人並沒有什麼背景,梧桐之所以能成為海南艦的女班長,是因為其本人足夠優秀並且實力過硬。

3、南海的重要性:

近幾年,我國對南海的控制越發的強大,南海實際上對我國極為重要,無論是海洋資源還是戰略地位,南海都註定成為我國不可割捨的一部分。南海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在南海的海洋中富含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以及可燃冰,隨著我國海洋技術的發展勘探技術的成長,相信我們可以利用南海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❺ 我國航天局楊利偉第一位飛上太空的是楊利偉,第一位女航天員是劉洋,中國航天局還有哪些第一呢

中國第一枚導彈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酒泉發射場。3月21日,導彈發射失敗,後經認真總結,找到了問題症結。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第一枚探空火箭

1960年2月,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發射場首次發射成功,飛行高度8千米,邁出了中國探空火箭技術的第一步。

第一枚國產中程導彈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新型號中程導彈的研製工作,這個型號從1965年3月結束方案設計階段,相繼轉入初步設計、技術設計、試制生產、地面綜合試驗等階段,到1966年底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

「兩彈」第一次攜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原子彈塔爆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此前不久,中國新研製的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剛好為「兩彈」結合創造了前提。1966年10月中旬,又接連進行了「兩彈結合」的冷試驗並取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頭部裝著核彈頭的導彈像一條怒吼的巨龍直沖雲霄。幾分鍾後,核彈頭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高度實現核爆炸,「兩彈結合」試驗圓滿成功。

第一顆衛星上天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和一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列到達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場。4月24日,衛星按預定時間發射進入軌道,晚9點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宏亮。

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1973年初,返回式衛星進入正樣研製階段。1975年11月26日該星按時發射,火箭按預定程序飛行,衛星進入了預定軌道,軌道近地點高度173千米,遠地點高度483千米,軌道傾角63度,入軌精度符合設計要求。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軌道上運行3天後順利地按預定時間返回中國大地,獲取了豐富的遙感資料。

自行研製的第一枚飛航導彈

1960年初,中國開始仿製飛航式導彈,1966年底仿製的第一個海防戰術導彈型號——上游一號艦艦導彈正式投入批量生產,並裝備了海軍部隊,結束了中國海軍有艦無彈的歷史。1971年開始自行研製全新的導彈——鷹擊八號。鷹擊八號為高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小型多用途導彈。1979年11月,鷹擊八號導彈首發飛行成功。

第一次水下發射火箭

1967年,中國大型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研製取得了初步成果。之後,越過了單級火箭階段,直接研製兩級發動機;越過陸基火箭階段,直接研製潛艇水下發射火箭。1980年下半年,固體燃料火箭進入總裝測試階段。1982年1月和4月,在地面成功的進行了兩發固體燃料火箭由發射筒發射的飛行試驗。1982年10月12日,裝載著固體燃料火箭的試驗潛艇,徐徐駛出海港,駛向大海,潛入發射深度,隨著一聲「發射」口令,火箭瞬時被強大的燃氣壓力推出發射筒,躍出碧海,直刺藍天。發射獲得成功,它標志著中國的火箭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

第一顆通信衛星升空

1970年,中國開展了運載火箭及通信衛星新技術的研究。1975年,確定選用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方案。1984年3月下旬,完成了衛星、火箭在技術陣地的測試工作。3月28日,試驗通信衛星和運載火箭向發射陣地轉運。4月8日19時20分,火箭發射成功。4月10日,衛星進入准靜止軌道,入軌精度極高。4月17日18時,衛星通信試驗正式開始。5月14日,通信試驗結束,正式交付使用。從而使中國的衛星通信業務由試驗階段進入了試用階段。

第一個航天發射場

1958年初,中國在酒泉以北的戈壁灘上建起了我國第一個航天發射場。1965年,根據中國空間技術發展規劃,在酒泉發射場建造了可以發射多級運載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有兩個工位的發射場區。發射工位最壯觀的設施是高55米的一號龍門塔。之後又續建了一個重型衛星的發射工位。

第一個通信衛星發射場

由於西北酒泉衛星發射場的地理位置在北緯40度以北,不利於發射通信衛星。於是就有了西南航天發射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1970年——1980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設。其中工作塔總重900多噸,他將完成西北發射場一號龍門塔和臍帶塔兩項設施的任務。工作塔高77米,三座避雷塔高100多米。控制站在離發射場數千米的地方,有一座指揮控制大廳,裝有總指揮台和一座寬18米,高6米的大型組合式顯示屏幕,其中心部位是一個彩色電視屏幕,其寬度為5米,高3.75米。發射前,它顯示發射陣地的電視圖像,運載火箭起飛後,它顯示運載火箭實時飛行的彈道曲線和特徵參數。利用發射場這些現代化的發射指揮設備,指揮員可一目瞭然地觀看發射前後的全過程。

長征火箭第一次商業發射

1985年10月,中國宣布對外承攬商業發射服務。1989年1月23日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與亞洲通信公司簽訂了「亞洲一號衛星」發射服務合同。

1990年4月7日,中國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躍起,直上九霄。長征火箭第一次對外商業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第一次「一箭三星」

1981年9月20日,中國成功地用一枚火箭發射了3顆衛星,3顆衛星是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這種「一箭三星」技術當時在世界引起了很大轟動。

第一個固體火箭上面級

1995年中國自行研製的上面級固體近地點變軌火箭發動機——EPKM,兩度與「長二捆」聯袂,將「亞洲二號」和「愛科斯達一號」衛星送入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至此,結束了中國發射大重量衛星必須使用外國上面級固體發動機的歷史,同時,也開辟了中國固體火箭躋身國際發射舞台的新紀元。

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號,於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發射成功,飛船准確地按運行軌道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個小時,於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在預定地區安全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到2002年12月30日,「神舟」 二號、三號、四號又先後相繼發射、往返成功。

❻ 劉洋即將成為世界上第幾位女航天員

女航天員,或稱女宇航員,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女性。在香港及東南亞,航天員亦稱太空人,故女航天員也可被稱為女太空人。2012年6月中旬,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將和其他兩名男航天員一起,搭載神舟九號飛船進入太空,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在這之前,全世界已有56名女航天員到過太空,占航天員總數的約一成,其中美國46人,前蘇聯3人,加拿大2人,法國1人,英國1人,日本2人,韓國1人。而我國的首位女宇航員將成為世界第57名女宇航員。

目錄

簡介
中國女航天員
外國女航天員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員
首位太空行走的女宇航
飛行時間最長的女宇航員
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員
日本首位女航天員
韓國首位女宇航員
首位太空梭機長的女航天員
太空工作時間最長的歐洲女宇航員
哥倫比亞號事故中喪生的女航天員
挑戰者號事故中喪生的女航天員
簡介
中國女航天員
外國女航天員 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員
首位太空行走的女宇航
飛行時間最長的女宇航員
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員
日本首位女航天員
韓國首位女宇航員
首位太空梭機長的女航天員
太空工作時間最長的歐洲女宇航員
哥倫比亞號事故中喪生的女航天員
挑戰者號事故中喪生的女航天員
展開編輯本段簡介
女航天員,或稱女宇航員,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女性。在香港及東南亞,航天員亦稱太空人,故女航天員也可被稱為女太空人。 2012年6月中旬,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將和其他兩名男航天員一起,搭載神舟九號飛船進入太空,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在這之前,全世界已有56名女航天員到過太空,占航天員總數的約一成,其中美國46人,前蘇聯3人,加拿大2人,法國1人,英國1人,日本2人,韓國1人。而我國的首位女宇航員將成為世界第57名女宇航員。[1]
編輯本段中國女航天員
中國首位女宇航員:劉洋
劉洋,女,1978年出生,河南人,為空軍第七批女飛行員,空軍中尉軍銜,能飛四種機型。女宇航員候選前已婚,未生育。1997年進入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學習,2001年畢業分配至廣空航空兵某師,2012年6月中旬,被確定為神舟九號女宇航員,將是中國首位登上宇宙的女航天員。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王憲民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我國女航天員的選拔條件,並沒有要求是必須生育過的。[2] 王亞平,中國女宇航員正式公布前,是與劉洋一起的兩位中國女宇航員候選人之一,最終沒入選中國首位女宇航員。王亞平,女,1978年出生,山東人 ,空軍中尉軍銜,能飛四種機型。女宇航員候選前已婚,且已生育,丈夫也是一名飛行員。中國第七批女飛行員,武漢空軍運輸機飛行員,曾駕機參加過多次戰備演習、汶川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消雲減雨等重大任務,是「80後」女飛行員的傑出代表。2012年6月中旬,神舟九號飛船將搭載首位女航天員擇機發射升空,王亞平就是候選人之一。 中國女宇航員候選人之一:王亞平

編輯本段外國女航天員
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員
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
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夫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Vladimirovna Tereshkova,1937年3月6日—),世界第一名女航天員,蘇聯英雄,蘇聯空軍少將,人類歷史上進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還是技術科學副博士,兩次被授予列寧勛章;榮獲聯合國和平金獎,以及世界許多國家授予的高級獎章,是世界上十幾個城市的榮譽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捷列什科娃還在繼續積極地從事社會活動,希望能參加火星探險。
首位太空行走的女宇航
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女性:薩維茨卡婭
斯韋特蘭娜·薩維茨卡婭(1948年8月8日,) 蘇聯運動健將和宇航員,競速飛行記錄的創造者和飛的最高記錄的保持著,世界第二位女宇航員(第一是捷列什科娃)和世界首位女性太空行走者,兩次蘇聯英雄。當今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婦女象她那樣在航空和航天領域內都取得過驕人的成績。她現在是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共產黨派的副主席。
飛行時間最長的女宇航員
飛行時間最長的女宇航員:香農·盧西德
女宇航員所創造的最長飛行時間紀錄是188天4小時14秒,這位宇航員是美國的香農·盧西德。1996年3月22日,她乘坐美國的「亞特蘭蒂斯STS76」號宇宙飛船抵達「和平」號空間站,同年9月26日乘「亞特蘭特蒂斯STS79」號返回地面。她在空間站停留時間超過任何其他美國宇航員。返回地面後,她即被柯林頓總統授予國會太空榮譽勛章。
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員
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員:羅伯塔·邦達爾
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員:羅伯塔·邦達爾(Roberta Bondar)。右圖為2005年11月27日,羅伯塔·邦達爾在多哈一所大學發表演講。
日本首位女航天員
日本首位女航天員:向井千秋
向井千秋 (日文:むかい ちあき),1952年5月6日出生,日本宇航員、外科醫生。出身於群馬縣館林市。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畢業。
韓國首位女宇航員
韓國首位女宇航員:李素妍
李素妍,1980年出生,生物學博士。她和高山二人經過嚴格選拔,從韓國全國3萬多名志願者中被挑選為韓國的宇航員,並在韓國和俄羅斯接受了各種訓練。2008年4月,李素妍搭乘俄羅斯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她將成為歷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韓國籍宇航員和女性。
首位太空梭機長的女航天員
第一位太空梭女機長:艾琳·瑪麗·柯林斯
1995年2月3日,美國女宇航員艾琳 瑪麗 柯林斯乘「發現」號太空梭飛上太空。1999年,已經身為人母的柯林斯第三次進入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太空梭女指令長,駕駛「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完成了7月23日至27日的飛行。至今,她駕駛過三十多種不同的飛機,累計飛行時間達到6280多小時,其中有537小時是在太空度過的。此次,柯林斯作為「發現」號指令長,不僅承擔著艱巨的飛行任務,而且還承擔著挽救美國宇航局聲譽的巨大責任。
太空工作時間最長的歐洲女宇航員
在太空工作時間最長的歐洲女宇航員:艾涅爾
2001年10月31日7時58分,艾涅爾乘坐「聯盟-32」號飛船的返回座艙,在哈薩克的大草原上安全著陸。自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實現太空遨遊之夢。但令人遺憾的是,其中女子寥若晨星,而能夠連續3次進入太空且在著名的「和平」號及國際空間站工作過的,更是屈指可數。克洛迪-艾涅爾就是這樣一位幸運兒,這位法國女性憑借著自身不懈的努力,成為法國乃至歐洲在太空工作時間最長的女性。
哥倫比亞號事故中喪生的女航天員
哥倫比亞號事故中喪生的女航天員
右圖中正中間是卡爾帕納·喬娜(Kalpana Chawla;左三為勞雷爾·克拉克(Laurel Blair Salton Clark。 卡爾帕納·喬娜(Kalpana Chawla)1961年7月1日出生在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一個名叫卡納爾的小鎮。1978年,當17歲的喬娜考入旁遮普工學院航天工程專業時,她創下了一項紀錄全專業惟一的女生。1980年,喬娜在得克薩斯州攻下了航天工程專業碩士學位,隨後又取得了同一專業的博士學位,並加入美國國籍。1994年,喬娜被NASA選中,參加為期一年的太空嚴格訓練,身份是太空梭太空任務專家。 勞雷爾·克拉克(Laurel Blair Salton Clark)是美國軍中的傳奇女性。克拉克1961年3月10日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不過她把威斯康星州的拉辛當成家鄉。克拉克畢業於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她先是美國海軍的航空軍醫,後又成為潛艇上的潛水醫官,1996年又被選為宇航員。
挑戰者號事故中喪生的女航天員
挑戰者號事故中喪生的女航天員
右圖中上排左二為克里斯塔·麥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上排右一為朱迪絲·雷斯尼克(Judith Resnik)。 在「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事故中,共有14名宇航員喪生,其中4名是女性。以下兩位是在「挑戰者」號事故中喪生的女航天員: 克里斯塔·麥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1948年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原姓科里根。她原本是一名普通中學教師,但遨遊太空的夢想和美國航空和航天局(NASA)招募太空教師的決定讓她走進了宇航界。為了這個夢想,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朱迪絲·雷斯尼克(Judith A Resnik)1949年4月5日出生於俄亥俄州的阿克倫,是猶太後裔。她1970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學位,1977年獲得馬里蘭大學同一專業的博士學位。1978年,雷斯尼克被選入NASA的宇航員項目,在1984年8月「發現」號處女航時擔任任務專家。在「挑戰者」號最後的那次航行中,她也擔任任務專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