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峨嵋派是郭襄創建的還是秦思容
郭襄。
金庸著名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通過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的弟子俞蓮舟對峨眉武術起源有一個"著名結論"--"俞蓮舟道:『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此後沒再見過面。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於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鵰大俠楊過。郭女俠走遍天下,找不到楊大俠,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嵋一派.說這個結論"著名",是因為它出自中國新派武俠小說宗師金庸筆下,並因《倚天屠龍記》在海內外的大量發行而傳播甚廣。由於金庸本人巨大的影響力和他書中常以史實夾雜虛構的寫法講述故事,使得他筆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正史",因此,峨眉派是女俠郭襄所創,峨眉武術源自"九陽真經"之類"小說家言"竟使很多讀者篤信不疑。一些讀者甚至穿鑿附會地說:"郭襄的武功傳至滅絕師太、紀曉芙、周芷若等後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都是女子的姿態。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發簪變來的。"
《武林》1986年第4期刊載的《峨眉拳》一文則稱:"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師善技擊,善研各家拳法……積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習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譽,稱峨眉拳,後弟子至峨眉山,偶諧其音,始稱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
起於戰國,成於南宋"是本來面目
記者在近日的采訪中,通過對大量峨眉武術典籍資料的翻閱和對峨眉武術傳人的采訪,發現《倚天屠龍記》中的說法完全是金大俠的"想當然",並沒有任何依據。而《武林》所載一文《峨眉拳》也始終沒有被峨眉派傳人承認。而目前得到公認的卻是,歷史上的峨眉武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而不是宋末元初;峨眉武術創始人是戰國武師司徒玄空,而不是郭襄女俠;開創峨眉派的應為南宋峨眉山白雲禪師和白眉道人,他們都是男人而不是尼姑。在"峨眉武術文化論壇"上,四川省社科院特約研究員、樂山文化名人魏奕雄先生提出的"峨眉武術起於戰國,成於南宋"論述得到了與會武術名人、峨眉派傳人們的一致認同。據了解,魏先生對峨眉武術關注多年,經過對大量歷史文獻的考證,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魏先生告訴記者,戰國時期的司徒玄空,號動靈,耕食於峨眉山中。他模擬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據說學徒甚眾。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武術正是發源於此。而宋朝以後,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成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習武者不少。南宋建炎年間,峨眉山白雲禪師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糅雜,相融合,創編出"峨眉氣樁功",因其類共有十二節,後人稱之為"峨眉十二樁功"。同一時期的德源長老模仿猿猴騰躍動作,編出一套猿拳,由於德源和尚眉毛純白,人稱白眉道人,所以武術界又將猿拳稱作"白眉拳"。白眉道人所著的《峨眉拳術》一書,從理論上對峨眉派武術作了系統的總結。應該說,這本書就是峨眉派武術發展成熟並自成體系的標志。
望採納
『貳』 峨眉凌雲的師父首次在視頻中亮相,峨眉派有著怎樣的歷史
根據歷史記載峨眉派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數百年來經歷多次浮沉,依舊屹立不倒。近日功夫女俠凌雲的武術視頻火爆各大網路平台,視頻中的她或是手持寶劍,或是雙手持短劍,武術動作行雲流水,瀟灑漂亮,引得很多網友紛紛為其點贊,之後凌雲宣布重新回歸峨眉派,並舉辦了盛大的回歸儀式,凌雲的師父也首次亮相,之後更是參與凌雲的視頻拍攝,為宣傳峨眉派做出貢獻。
直到明朝唐順之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篇《峨眉道人拳歌》,文中清晰的描寫了峨眉派的武術擅長以靜制動,招數變化多端,此時人們才知道峨眉派一直傳承下來,而在近些年由於社會快速發展,對於這些傳統技術的不重視讓峨眉派一度面臨收不到徒弟的困難,但隨著凌雲等人的回歸以及宣傳,峨眉派興盛之日有望可待。
『叄』 峨眉派的相關武術
峨眉武術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五花指的是五個地區,即豐都的青牛,通江的鐵佛,開縣的黃陵,涪陵的點易,灌縣的青城。八葉則指的是:僧、岳、杜、趙、洪、會、字、化八大門派。其中僧門最為顯赫,為峨眉八大門之首。
峨眉派武術與少林派、武當派武術是中國武林三大名宗。峨眉派功法介於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攻防兼具入拳經上講:「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眉。」「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總之是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匯了武當、少林等眾家之長。
峨眉派武術經過許多次盛衰起伏後,傳到今天雖然演變出許多支派,但核心技法修煉體系,卻始終只在極少數的峨眉派弟子中秘密流傳。它的產生是峨眉派前輩大師將佛家北少林總拳龍、虎、豹、蛇、鶴五大形,揉合道家以陰陽太極為主的內涵,以武入道,即以武功修煉為外丹,進而修養內丹逐級提高,再輔以密宗心法,獨創峨眉招數,功法精華而自成一家,成為融合中國武學精髓而具內外兼修,心武同煉的峨眉派武功。
峨眉派武術在明末清初前,屬道家正統,遵清靜無為作風,到清代初年,峨眉山僧、道並存,遂成佛道一家的僧、道武術——峨眉派武術。 從宗教淵源上看,峨眉先道,後亦僧亦道,而以道為主。
也影響過武俠小說,金庸《神鵰俠侶》說是郭靖幼女郭襄,因為心中愛慕楊過,而又尊敬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所以雲游天下,藉此暢解胸中塊壘。後得機會聽覺遠念誦《九陽真經》,創立峨眉派,後來傳至滅絕師太,其弟子紀曉芙、周芷若等,皆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素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發簪變來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謂「動功十二樁」——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又有所謂「靜功六大專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槃功;有「三大器械」一劍法、簪法(峨眉刺)、針法(暗器)。峨眉派的絕技,不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還有峨眉劍法,其劍歌雲:玉女素心妙入神,殘虹一式定乾坤,身若驚鴻鶯穿柳,劍似追魂不離人。臨敵只須出半手,縱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劍法和簪法,姿勢優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絕技。
『肆』 峨眉派有些什麼功夫
養生功法類的 峨眉甩手功 峨眉築基功 峨眉樁 很多的
『伍』 中國功夫傳奇:峨眉派創始人真是女俠郭襄嗎
汪鍵,畢業於成都體育學院,是峨眉派武學宗師通永大師的關門弟子。 6歲起隨父親學習「雪花蓋頂」棍術,並師從著名武術家嚴奉勇,學習峨眉臂腿拳、六合拳、陰陽劍等特色峨眉武術,後又拜在上海精武會武術大師孫常虹門下,學習功力拳、螳螂拳、精武彈腿和八仙劍。 現任峨眉武術研究會會長、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樂山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中華武術七段、國家一級散打裁判、國家一級拳師。 編者按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峨眉派的出場人物多是女流之輩或無名小卒。 加之愛情失意的郭襄遁入空門後創立峨眉派等情節,使很多人誤以為峨眉派是由尼姑創立的,且習峨眉武功的多為女子。實際上,創立峨眉派的是一位須發飄飄的男性。 本期《晨報講堂》請到了峨眉武術研究會會長汪鍵,為您講述真實的峨眉歷史。 很多人都以為,武林中的峨眉派真如金庸在武俠小說里所講的那樣,是郭靖的女兒郭襄所創,然而現實與小說卻並不相同。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的弟子俞蓮舟對峨眉武術起源有一個著名的結論:「俞蓮舟道:『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就再沒見過面。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鵰大俠楊過。郭女俠走遍天下,找不到楊大俠,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眉一派。』」 說這個結論「著名」,是因為它出自金庸先生的筆下,並因《倚天屠龍記》在海內外的大量發行而傳播甚廣。由於金庸本人巨大的影響力和他書中常以史實夾雜虛構講述故事的創作手法,使得他筆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正史」。因此,「峨眉派是女俠郭襄所創,峨眉武術源自『九陽真經』」之類「小說家言」竟使很多讀者深信不疑。 一些讀者甚至穿鑿附會地說:「郭襄的武功傳至滅絕師太、紀曉芙、周芷若等後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其實,這種說法完全是將小說與現實混淆在一起了。 歷史上的峨眉武術起源於先秦時期,而不是人們以武俠小說為據而認為的宋末元初。 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名白衣三,號動靈子),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態創造了白猿劍法(即猿公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而不是郭襄女俠。峨眉派武術成型的時代是南宋,代表人物為峨眉山白雲禪師和白眉道人。 據後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以及樂山、峨眉山地方誌記載,先秦時期的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峨眉山中。他模擬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劍法」。因為司徒玄空經常穿白衣,所以徒眾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派武術可以說是發源於此。 佛教自晉代進入峨眉山。宋朝以後,峨眉山便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僧人日常習武。南宋建炎年間,峨眉山白雲禪師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融合,創編出「峨眉氣樁功」,因其共有十二節,後人稱之為「峨眉十二樁功」。「峨眉十二樁功」一直傳承至今,目前,相當一部分峨眉派弟子依然掌握部分內容,但完全學會者甚為罕見。 南宋時期的另外一名僧人德源長老則是峨眉武術自成流派的重要人物。他居住在峨眉山時,因山中多猿猴,於是模仿猿猴騰躍的動作,編出一套猿拳。由於德源長老眉毛純白,所以被人稱為白眉道人(此處道人為「得道之人」的意思,並非道士),所以武術界又將猿拳稱作「白眉拳」。
『陸』 郭襄並不會什麼高深的武功,甚至不如郭芙,為何能成峨眉派掌門
神鵰中的郭襄第一次出場,就被楊過的手下擄走。最後還是郭芙出手相救,救走了郭襄。這樣可以證明,其實郭襄的武功並不厲害,甚至還不如郭芙。但是為何到了倚天屠龍記中,郭襄卻能憑借低微的武功,創建出來比肩張三豐武當的峨眉派呢?
金庸大師幾乎是厚愛郭襄的,給了她完美人設、江湖最寶貴的財富,也給了她一個求而不得。也許大師也覺得有愧如此風華絕代的女子,所以為情感之路上註定孤獨的郭襄女俠尋了一二知己好友,這便是張三豐和何足道。
郭襄才是真正的江湖奧義吧,這天下、這江湖,從來都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江湖如人生,身不由己,心不由己。
『柒』 古代峨嵋派有哪些武功
峨嵋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以中國名山峨嵋為發祥地。包括世間流傳的「五花」即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的(青城派)。
金堂雲頂山鐵佛寺地區的(鐵佛派),四川豐都地區青牛山(青牛派),四川涪陵點易洞地區(點易派),四川榮昌及隆昌兩地(黃林派)。八葉是指在世間流傳的趙門、僧門、岳門、杜門稱為四大家。洪、化、字、會稱為四小家。明朝時人唐順之先生所著《峨眉七道人拳歌》曰:「浮屠善幻多技能,峨嵋拳術天下奇。
峨嵋武術有架式工整,舒展,動作快速勇猛。各種腿法及跳躍,要求打拳即與人較技的趙門拳。有虛步高樁。剛勁有力。技藝上重擒、拿、擠、靠。貼身近打,腿不過膝的僧門拳。有以擒拿為主,配合功法打「草龍樁」、「沙袋」,操「滾筒」。杜絕,阻止對手攻擊的杜門拳。有軟纏脆打,剛軟相濟的「不畫圓不成拳,對方手來無法攔」的岳門拳。
『捌』 峨嵋功夫風格是什麼
峨眉功夫近年來,較多武術工作者對於峨嵋武術的拳法技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峨嵋武術拳理技法和南方拳術以及北方拳術有所區別,具有獨特之處,而這種具有南北交融的技擊風格也逐漸得到了廣大武術研究者的認同。如張培蓮認為(《峨嵋劍》,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峨嵋劍的特點是:擊法明快,撩掛劃圓,翻如閃電,雲穿轉圈,上驚下取,劍法多變,刺如猛虎,劈斬如山,抹截攔掃,虛實相間,以活為本,以快為上,以巧取勝。 孟憲超認為(《峨嵋派拳術的技擊要求與特點》,武林,1987年第7期)峨嵋派拳術的技擊法則為十字攻守秘訣,包括陳法、讓法、閃法、頂法、探法、隨法、通法、騙法、藏法、錯法。董如軍認為(《古代實戰秘訣:峨嵋派拳術述真》,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1),峨嵋派拳術屬內家拳技法,動作講究剛、柔、曲、直。技擊戰術講究誘敵深入,後發制人。趙鴻賓認為(《明清四大名槍探析》,武林,1993年第7期)從《手臂錄》中反映出峨嵋槍法的風格特點是不言步法,不言立勢,攻守兼施。槍法理論講究用技易,治心難,提出治身、宜動、宜靜、攻守、審勢的對扎槍法理論。汪鍵認為(《習峨嵋武功》,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峨嵋武術套路特色是短小精悍,拳多腿少,步伐靈活多變,以防代攻。技擊特色是後發先制,閃展騰"轉"、擒拿封閉、背鎖刁揉、鉤彈蹬踢、吞吐沉浮。武功特色是內外兼修,並以縮、小、綿、軟、巧。 峨嵋派拳術技藝中的哲理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峨嵋派拳術技藝具有濃厚的攻防搏擊意識 四川人自古以來生活在地處「西僻之壤」的四川盆地,氣候特殊、地形復雜,巴蜀民眾勤勞勇敢,尚武善斗,素以靈巧著稱。因此,凡練峨嵋派拳術必須帶著深厚的攻防搏擊意識(即帶有強烈的敵情觀念),做到與假設之敵進行模擬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靈步活,拳腳生風,擊法變換於瞬間,做到「有形打形,無形打影。」 峨嵋派拳術技藝的深厚意識,是拳師們在長期的習武實踐中產生的。是拳師們大腦這種高級組織的特殊物質的機能,練峨嵋派拳術技藝十分強調膽壯、氣足、力雄、法准、機巧。 (二)峨嵋派拳術具有四川地方拳術的特殊屬性。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形成了眾多的技術流派,峨嵋派拳術技藝,除具有中華武術的普遍性之外,還獨具有手法細密、一法多變、掌指兼用、身靈步活、拳腳生風、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等特點。這些特點,就是峨嵋派拳術技藝的特殊屬性。在峨嵋派拳術技藝的發展過程中,拳師們不斷地吸取各技藝流派技擊精華,充分發揮四川人機智靈巧、頑強勇斗精神,打法則以偏側滾進、單邊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點,從而使其技藝不斷創新、不斷發展。這種在繼承中華武術固有的蔟防技擊性和運動形式基礎上,充分發揮四川人拳術技藝獨特打法、使之揚長避短,從而使峨嵋派拳術技藝既有中華武術的普遍屬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術的特殊屬性。 (三)峨嵋派的「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 「剛與柔」這對矛盾在峨嵋派拳術技藝中尤為重要,早在明代唐順之所作的《峨嵋道人拳歌》中描述練拳剛時「忽然豎發一頓足,岩石迸裂驚砂走。」柔時「百折連腰盡無首。」練拳必須剛健有力,柔中寓剛,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峨嵋派拳術技藝所求之剛,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風之外象,需具有陽剛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體軀的肌腹、關節健膜的最大牽張、各主要關節活動面最在幅度的伸轉或多軸性運動。剛與柔的關系在峨嵋派拳術譜中已有論述,拳譜曰:「陰中有陽,柔中育剛,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為本,以剛為用,剛柔得中。」因此,「剛與柔」的相互變化與合理的使用,是演練好峨嵋派拳術技藝的一大勁力法則。 「快與慢」是峨嵋派拳術技藝中運動節奏的具體表現,快與慢要相互依託,互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數峨嵋派拳術講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時「鼻息無聲神氣守」,如木偶似的輕柔細緩,但一書起來則如星女擲靈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嵋派拳術譜記載:「手腳齊出方為真,借力使力須抖勁,拳腳勇銳快當先,招盡勢定慢中靜。」這種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發、快慢相兼的技擊原則,正是峨嵋派拳術運動風格之表現。快與慢的正確處理是快而不亂,慢而不散,以快為主,在快中求准,快中墳穩,快中求活動,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強調快,應防止「一快遮百丑」的思想以及「慢中求細活」的做法。 「動與靜」的矛盾關系是「以靜為動為奇。」「默然而處,亦動也。」故有「動極而求靜,靜極而生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識為峨嵋派拳術技藝發展的內在原理之一。動是峨嵋派拳術技藝的基本動態,這種動態包含著踢打摔拿劈刺掄砸多種擊法(並突出「五峰」、「六肘」之運用)以及身軀擰旋折疊、吞吐浮沉、俯仰屈伸;步法的騰挪閃展、進退變換;表現於內的動則是氣血的流暢、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斷的准確,反應的及時。 「虛與實」是峨嵋派拳術法善用的一大原則。四川人體質輕靈,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時,常採用「避實擊虛」,以巧制勝。拳經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這就指出,攻出時要開之以虛,誘敵深入,伺機反攻。防守時要合之以實,使敵無暇可擊。峨嵋派拳術技藝講究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令人莫測。在拳藝中則表現為重心為偏側以利步勢之變換,其腳就有左虛右實右或右虛左實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單邊攻中帶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備,故稱之為實,防之謂虛,以實擊虛,一擊必中,一觸即分,用虛化實,虛而引之,使敵進擊之力失去攻擊點。拳譜雲:「實打實,拼蠻勁,虛打虛,空稀稀,實打虛,傷骨筋,虛化實,省氣力。」因此,練拳較技,必明虛實,拳藝方能更精進。 「高與低」這對矛盾反映在拳藝中是指動作結構上的變化要有高有低之變化。 因此,峨嵋派拳術路中,就有高樁與矮樁之分;有滿手與短手之別;身法上有挺展放在與收縮緊小之異。拳譜講:「高打矮,長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腳招。」又雲:「來得高,用手挑,來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嵋派拳術演練風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折疊、俯仰伸屈等變化。因此,有「龍行虎步,雞身猴形、五掌七掌、鵬盡鳳騰」之說。 「輕與重」之矛盾表現在峨嵋派拳術技藝,是以形喻勢的又一體現。拳譜雲:「強打蜻蜒點水」樣的輕靈巧打,「弱打似猛虎撲食」樣沉重勇猛。講究輕如蜻蜒點水,重如鐵錘擊石。擊拳以氣摧力,快而有力,發腿似野馬飛蹄,掌指點穴似離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雲,勢沉如高山巨鼎,竄蹦似猿猴攀枝,靜沉似龍盤虎踞。故峨嵋派拳術技藝一招一勢重如鐵,一法一式輕如葉。輕為突出重,重為輕之根,輕重緩急,使演練拳藝更趨技藝的悠揚旋律。 以上所述「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等矛盾,均在拳藝中綜合性的表現,從而使峨嵋派拳術技藝更富有科學性、技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