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中國美女出嫁的風俗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中國美女出嫁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8 11:16:27

『壹』 古代女子出嫁的習俗 什麼時候出嫁好

正月初二、初三,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門,稱為「歸寧」、「三朝回門」、「頭轉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一般結婚三日時,新郎新娘要回門看望二老,但是當晚必須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為新婚不能空新房。陝北一帶有六月六回娘家的習俗,傳說是為了聯絡姻親間的感情,屆時娘家要請閨女、女婿回門團聚潮俗新媳婦回娘家叫「返厝」,古稱「歸寧」,連續三次,故有「頭返厝」(婚後三天)、「二返厝」(婚後十二天)、「三返厝」(婚後滿月)之說。各地的習俗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貳』 中國傳統婚禮的禮儀習俗

1、三書:按照中國傳統的禮法,指的是禮聘過程中來往的文書,分別是「聘書」——訂親之書,在訂婚時交換;「禮書」——禮物清單,當中詳列禮物種類及數量,過大禮時交換;「迎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接新娘過門時用。
2、六禮:是指由求親、說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續。分別為「納采」——俗稱說媒,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問名」——俗稱合八字,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備合婚的儀式;「納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議定;「納征」——又稱過大禮,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請期」——擇吉日完婚,舊時選擇吉日一般多為雙月雙日,不喜選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選六是因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緣;十一月則隱含不盡之意。「親迎」——婚禮當天,男方帶迎書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禮前數天,選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將被褥,床單鋪好,再鋪上龍鳳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貴子。抬床的人、鋪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婚姻和睦、兒女成雙,自然是希望這樣的人能給新人帶來好運。
4、鬧洞房:舊時規定,新郎的同輩兄弟可以鬧新房,老人們認為「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並能為新人驅邪避凶,婚後如意吉祥。
5、嫁妝:女方家裡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嫁妝最遲在婚禮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妝除了衣服飾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如:剪刀,寓意胡蝶雙飛;痰盂,又稱子孫桶;花瓶,寓意花開富貴;鞋,寓意白頭偕老;尺,寓意良田萬頃等等。當然各地的風俗和講究都不一樣。
6、上頭:男女雙方都要進行的婚前儀式。也是擇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面梳,一面要大聲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7、撐紅傘:迎親的當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攙扶中娘家門,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並向天空及傘頂撒米。
8、換庚譜: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換家譜,作為定親的憑據。媒人提親後,如男女的時晨八字沒有相沖,雙方就會換庚譜。
9、過文定,過大禮: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著一些禮品到女家,禮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禮等,並正式奉上聘書。「過文定」舉行後,就會舉行「過大禮」的儀式,這是訂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這儀式過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約。跟「過文定」一樣,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同聘金和各種禮品到女家;而女家亦會准備回禮禮品。禮品皆是均雙數以取其「好事成雙」之意。
10、哭嫁: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而事實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樣,隨時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說法:說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蓋頭:新娘子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叫「蓋巾」,俗稱紅蓋頭。通常是男掀女的紅蓋頭(比如說任泉和李冰冰)。對於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於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親:古代婚配時,男方必須去迎親。「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節。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古代親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 抬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別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著走。迎親回來時,還要找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將花轎遮著,作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殯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財」,亦即看到財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13、拜堂:又稱為「拜天地」,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拜堂」並不屬於古「三書六禮」,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經過「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的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齊入洞房。」其實,拜天地代表著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對孝道的體現;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賓。
14、出門:出門是指新娘離開娘家的意思。當到達吉時的時候,女須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腳著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在出門的時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這是因為嫂字有著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於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現在的新娘出門時,由伴娘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大妗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會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15、過門:過門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門,拜見翁姑及男家其他長輩。傳說翁姑不可以在大廳直接看見新人進門,因為這樣會相沖。所以當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會由房間出來大廳會見新人。然後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後拜祖先。新人會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會說一些祝福語,並送首飾及禮物給新娘。新娘收到飾物後需即時戴上,以示謝意。然後,新人會向其他長輩及親戚奉茶。
16、三朝回門:即歸寧,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歸寧,就是回娘高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時,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離娘家後遠的話,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亦因為如此,人們十分重視歸寧這一個婚禮習俗,回門時,男家需要預備:燒豬一隻 、西餅兩盒、酒一對、竹庶兩支、雞一對、生菜 、生果兩籃、荵、伊面兩盒、雞仔燈籠金、豬肚及豬肉各兩斤。
17、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18、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19、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20、酒筵: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義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21、合酒: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 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22、鬧房: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

『叄』 中國結婚傳統習俗都有哪些

中國省市較多,每個地方的結婚風俗都不一樣,現在大多數的結婚流程都比較的固定。在古代,結婚要講究的風俗就會多了。

各地結婚風俗之北京:

男方送彩禮—然後女方送嫁妝—出嫁,婚車接新娘—婚禮婚宴—洞房—回門,這是目前大部分地區比較常見的婚禮風俗和流程了,南北方的不同可能在婚宴時間的不同。

各地結婚風俗之重慶

重慶只有4金,沒有彩禮一說,一般男方會給1-2萬給女方,少的幾千,不給也可以的,之後也不需要訂婚,直接就結婚了。另外結婚的新房是雙方出錢買的,如果男方沒有錢,女方多出一點也是無所謂。

重慶土家族結婚風俗:哭嫁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各地結婚風俗之山東

新娘出門不回頭也不能哭,新娘新郎同一側下車,有身孕的不宜參加婚禮,在新娘家吃餃子時,碗內要留下雙數。

各地結婚風俗之上海

新娘出門前吃一碗蓮子、百合煮成的甜粥,寓意出嫁後能過甜蜜無憂生活。女家需要全福女性長輩或女司儀撐起紅傘伴著新娘走,保護新娘不受妖邪入侵。

新娘出門前要多帶備一雙全新的綉花鞋,待新娘登上轎子後,便要立即更換新鞋,表示新娘離家嫁作人婦,便不會帶任何屬於女家的東西到夫家,寓意將以後的生活交託於丈夫手上。

各地結婚風俗之廣東

婚禮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親的聘禮,廣州的風俗是要送雞(意味著有生氣)、椰子(有爺有子,天倫之福)、禮餅(送給女方的親戚),而且還要送禮金。

男方送聘禮叫「過大禮」,女方也需要「回禮」。其中一些重要的禮品,盡量要親自找來,比如:龍鳳餅一對、唐餅數個(約八個)、龍鳳燭一對、對聯一幅及生果等。

新娘梳妝打扮好之後,母親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雞,俗規雞頭、雞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頭好尾」。婚禮上父親為新人送上親手釀的女兒紅。

以上只是個別地區的結婚風俗,更多請參考:中國各地結婚風俗有哪些

『肆』 漢代女子出嫁時的習俗有哪些

中國古代稱婚禮為昏禮,多在黃昏舉行。歷朝歷代婚禮的內容都有所變化,主要有三書六禮。貴族與民間婚禮亦有所不同。
程序包括:相親,斷八字,定聘,擇日,送嫁,催嫁,迎親,拜堂,出廳,鬧洞房,換花,回車。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於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
婚前禮,即訂婚。
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
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據《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而所謂的六禮,據《儀禮》的記載,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據說六禮是創於周朝的,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已有六禮,不過亦有人不從六禮。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後亦納采、卜吉。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
唐代以後,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王的婚禮都會依隨六禮。後來暨「問名」於「納采」和「請期」於「納成」;是故雖然概念上還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采」、「納吉」、「納征」和「親迎」四禮。而朱子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征」合為一禮,所以只有三禮。
元朝時,婚禮會加多議婚一禮。
明朝洪武元年時,方以朱子家禮為標准制定婚禮。
清朝時,據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禮,但都拼入了成婦成婿之禮,而古代的六禮亦只餘下「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其他士、庶人結婚都比較簡單,而民間的婚禮一般都會依朱子家法進行。
三書六禮的傳統婚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其後各朝代婚姻的形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古籍《禮記》和《儀禮》都對此有所論述。《禮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敬慎重正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另據《儀禮》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由此可見,這傳統婚俗始創於西周時期。一般認為,此婚俗於秦朝已經定下,其後用於漢朝。
三書即聘書、禮書和迎親書:
聘書:
聘書是訂婚用的書,於「納吉」(過文定)時男家交給女家。
禮書:
禮書是「納征」(過大禮)時使用的書,禮書內會詳細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
迎親書:
顧名思義,迎親書即迎娶新娘時的書,即在「親迎」時使用。
納采又稱「采擇」,相當於後世所稱之「提親」、「說媒」。表示男方曾審慎考慮之後所做的決定。
《文公家禮》說:「納其采擇之禮,及今世所謂言定也。」而古代較為朴實簡單,據《儀禮·士昏禮》記載,士大夫階層所執的見面禮,即稱「贄」或「摯」,僅「用雁」。其原應執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為死雉,婚時不宜,且婚禮為人生大事,故特許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級穿戴與使用衣著行頭。
問名是指男家詢問女家關於女家女兒的姓名、時辰八字,如女家接納男家的提親,就會把女兒的姓名和時辰八字等交給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話,就會決定娶女家的女兒。
納吉,即過文定,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著一些禮品到女家,禮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禮等,並正式奉上聘書。這時其實婚事已初步議定。
納征,即過大禮;「納」是的意思是聘財,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說男家需要納聘禮後才可成婚的意思。過大禮時,男家會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須是全福之人)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完成納征的儀式後,婚約便正式定立。這是訂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這儀式過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約。跟「過文定」一樣,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同聘金和各種禮品到女家;而女家亦會准備回禮禮品。
請期即是「擇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會擇定一個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備婚期吉日書和禮品給女家,女家受禮及同意後,便可確定婚期。
親迎亦稱迎親,就是在結婚之日,新郎會與媒人和親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會先到女家的祖廟行拜見之禮,然後以花轎接新娘回到男家。新人會在男家舉行拜天、地、祖先的儀式,然後送入洞房。
換庚譜,就是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換家譜,作為定親的憑據。媒人提親後,如男女的時辰八字沒有相沖,雙方就會換庚譜。
在選定吉日後,於婚前幾天由「一世好運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適當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雙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決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與桌櫃、方櫥的尖角相對。
然後,再由一位「兒孫滿堂的女士」負責鋪床,並擺上各式喜果、荔枝幹、紅綠豆及利是。
安床後,安床之後,禁讓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卧,寡婦、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讓嬰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發財。
嫁妝最遲需於結婚前一天送到男家。嫁妝的多少象徵女家的身份與財富。除了珠寶手飾外,嫁妝主要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東西:
蝴蝶雙飛:剪刀;
甜甜蜜蜜:片糖;
花開富貴:花瓶;
豐衣足食:七十二套衣服。
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
哭嫁在今天可能會是一些很難理解的事;但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
而事實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樣,隨時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說法:說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古代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五歲成年許嫁之後行「笄禮」。標示已到婚嫁年齡。因此成年禮與婚與婚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後來由於盛行早婚,加上庶人禮儀簡化,演變成婚前的上頭儀式。
「上頭」不只是皆梳發挽髻,而是指整個頭部打扮,還要開臉畫眉,塗脂搽粉等。
「開臉」是指用細絨絞去新娘臉上的汗毛,使面部更為光潔。
「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俗稱「好命佬」及「好命婆」),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此外,娘家還會設宴請客,「上頭」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見一斑。
「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郎新娘梳頭,一面梳,一面唱十梳歌:「一梳梳到尾,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兒孫滿地,四梳四條銀筍盡標齊,五梳翁娌和順,六梳夫妻相敬,七梳七姐下凡,八梳八仙來賀壽,寶鴨穿蓮道外游,九梳九子連環樣樣有,十梳夫妻兩老到白頭。」
新娘子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叫「蓋巾」,俗稱蓋頭。
對於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於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古代婚配時,男方必須去迎親。「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節。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古代親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
抬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別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著走。迎親回來時,還要換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將花轎遮著,作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殯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這是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財」,亦即看到財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出門是指新娘離開娘家的意思。當到達吉時的時候,女須由大妗姐(喜娘)背著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腳著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
在出門的時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這是因為嫂字有著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於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
現在的新娘出門時,由伴娘(陪伴新娘過門至男家,而且必須是未婚的)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大妗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會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過門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門,拜見翁姑及男家其他長輩。
傳說翁姑不可以在大廳直接看見新人進門,因為這樣會相沖。所以當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會由房間出來大廳會見新人,下車入門過程還有有撤谷豆等習俗,望門而撤,小兒爭拾之。據《事物紀原》撒谷豆之習始於漢代。新娘可能還會抱氈,以紅氈裹新婦抱之進門。
《夢梁錄·嫁娶》載,新婦人門「赳擇官執花斗,盛五穀豆錢彩果,望門而撤,小兒爭拾之,謂之撒谷豆。」
《談征·事部》:「今人娶婦,輿轎迎至大門則轉氈以人,弗令履地。讀白太傅〈春深娶婦家〉詩雲:『青衣轉氈褥,錦綉一條斜。』則此俗唐時已然矣。」
然後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後拜祖先。新人會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會說一些祝福語,並送首飾及禮物給新娘。新娘收到飾物後需即時戴上,以示謝意。然後,新人會向其他長輩及親戚奉茶。
拜堂,又稱為「拜天地」,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拜堂不屬於古代「三書六禮」之中的禮儀的。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寧風俗記·婚嫁》:「出轎時,用米袋直鋪至花燭前,新娘腳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參拜天地叫拜堂。新人對席互飲曰合巹(日語:床杯)。以紅綠綢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牽紅,送入洞房(日語:床入り),並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帳。」
拜堂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經過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宋人拜堂之俗說:「次日五更,用一卓盛鏡台、鏡子於其上,望上展拜,謂之新婦拜堂。次拜尊長親戚,各有彩緞、巧作、鞋、枕等為獻,謂之賞賀。尊長則復換一疋回之,謂之答賀。」
司馬光在《溫公書儀》卷三說:「古者婦人與丈夫為禮則俠拜。鄉里舊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蓋由男子以再拜為禮,女子以四拜為禮故也。古無婿婦交拜之儀,今世俗相見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廢也。」
「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的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寫晁梁娶親:「四月十三日,姜宅來鋪床。那衣飾器皿,床帳鮮明,不必絮聒。晚間,俗忌鋪過的新床不教空著,量上了一布袋綠豆壓在床上。十五日娶了姜小姐過門,晁梁聽著晁夫人指教,拜天地,吃交巡酒,拜床公床母,坐帳牽紅;一一都依俗禮。拜門回來,姜家三頓送飯。」
其實,拜天地代表著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對孝道的體現;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賓。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數可以讓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時候。
三朝回門即歸寧,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
歸寧,就是回娘家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時,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如果女子的夫家是離娘家很遠的話,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娘家了。
何休《春秋公羊傳》記載春秋時期已有此儀。《詩經·周南·葛覃》:「害浣害否,歸寧父母。」所以回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亦因為如此,人們十分重視歸寧這一個婚禮習俗。

『伍』 中國的婚禮習俗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傳統的婚禮習俗之三書六禮
傳統的結婚儀式中,主要包含了三書六禮的說法,三書主要指的是「聘書」、「禮書」、「迎書」,分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里的三書六禮其實指的就是整個婚禮過程中的大致環節,類似現在婚姻中,確定婚姻關系的證明、聘禮、儀式等等事宜,在古時候會分為幾個步驟,讓過程看起來更為嚴謹一些,顯得大家對婚姻的一種重視與虔誠

在婚禮前一天,我們還需要安排一位好命人為新人安床和鋪床,一邊叨念著一些吉祥如意的好話,一邊為新人鋪上嶄新的被褥、床單、換上新的鴛鴦枕、蓋上新的龍鳳被,然後准備一些乾果物品鋪在床上,主要是以「早生貴子」為主,就是紅棗、花生、桂圓、蓮子之類的乾果,祝福新人可以早日家庭圓滿,早點生個孩子,主人為了表示對好命人的感謝,也需要准備好一個紅包給人家,表示感激,當然這個好命人不是誰都可以做的,需要家庭完整、幸福和睦、無病頑疾、精神良好、有兒有女的人才適合這樣的角色
在婚禮當日,儀式正式開啟之後,還有當天的一些婚禮習俗,小編也給大家整理了一下:

1、女方提前為女兒准備好陪嫁的嫁妝,在婚禮前一日送去男方家,一般會准備一個陪嫁箱,裡面放上一些雙數的吉利物品,生活用品,還有一些錢財,祝願女兒嫁過去會過上更好的日子
2、接親儀式,燃放炮竹,表示慶祝,男方攜帶親友團千萬女方家接親

3、敬茶儀式,表示對雙方父母的感恩,感謝養育之恩,表示成親之後會好好建立新家庭,並且孝順父母
4、甜湯儀式,主要是讓新人食用甜湯,表示婚後生活多子多福,甜甜蜜蜜
5、新娘出嫁要有姐妹團陪同,並且要為新娘打紅傘撒米,表示開枝散葉的好兆頭
6、正式結婚儀式,邀請賓客觀禮,拜天地,宣誓結婚諾言,交換戒指,這才是結婚禮成
7、敬酒儀式,兩位喜人表示對親友到來的感恩,夫妻攜手回饋大家的祝福
8、新婚洞房,新婚之日,洞房花燭夜,以前有鬧洞房的儀式,主要圖個喜慶熱鬧
9、新人要為賓客准備好喜糖、喜餅表示對大家的感謝,也祝願大家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10、回門,三朝回門是指新婚夫婦婚後攜手回到女方娘家,要穿新衣,准備好禮品在上午抵達女方家中感謝女方的父母與長輩,與賓客一起用餐團聚

『陸』 女兒出嫁有啥禮節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5

『柒』 出嫁都有什麼習俗

中國傳統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同時,又受到江南吳地文化的影響,並帶著明顯的上海地域特徵。 定親———排定「八字」,准備彩禮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開埠前上海婚俗的基本情況,不妨勾勒一下上海的傳統婚俗。 定親,即訂婚,舊稱「文定」,俗稱「安心」、「拿盤」(拿籃頭),女方稱「受茶」。青年男女婚配結合,經媒人撮合,由父母做主。男家欲娶其女,請媒人至女家游說提親,稱「請八字」或「討八字」。女家同意結親,將姑娘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時辰)庚帖交媒人送達男家。男家將婚配男女八字,請算命先生排定,稱「排八字」或「合八字」。「八字」有「沖克」和「相合」之分,甚至歲數也有講究,如女大三歲或男大六歲被荒唐地視作不吉利,要退「八字」。 如果雙方「八字」相合,女家則直至男家相看或暗地打聽,即由姑娘父母或姐妹、兄嫂了解男方家產及青年容貌品行,叫「相親」。「嫁囡高三分」,一般男家要比女家高。同時男家也要打聽女方情況。雙方家長滿意後,請媒人吃「話允酒」。接著男家備彩禮,托媒人送到女家,稱「拿盤」(小盤),擇定吉日定親。定親時,各邀至親好友辦兩三席,男家稱「定親酒」,女家稱「受茶酒」;男家以茶葉、桂圓、棗子及衣服、首飾、禮金,置於上放萬年青或吉祥草的禮盤(稱「大盤」),由媒人送至女家(稱「求允」)。女家收下禮物後,回贈姑娘生辰庚帖(稱「大八字」)和謹尊台命(紅帖)為定親依據,稱「允吉」。男女雙方將收受的茶葉、桂圓等物分送親友,以示子女定親。此後,逢端陽、中秋、春節,男方向女家送彩禮,直到完婚。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顛轎 迎娶之日,新郎遵家長之命雇轎或備船(路遠的)去女家迎娶新娘,稱「迎親」。一路上要吹打、放銃。到女家後,迎親花轎須從東南方進宅(俗稱「青龍頭」)。 人進女家後,新郎拜見岳父母與長輩親屬後,進入堂屋。隨後,新郎對女家的幫工、茶擔、喜娘及吹鼓手等開銷「喜鈿」。而女方新娘在婚前三日內禁吃煙火之食,只以蜜棗等乾果充飢,這叫「餓嫁」。 姑娘上轎前,先要「開臉」(即用綢線將姑娘臉上的汗毛絞掉),有「毛頭姑娘十八變,臨上轎還要變一變」之說。又於新娘發髻上滿簪花朵,頭上遮以面紅,謂「上頭」。然後,女家又設筵款待其女,並令諸女客為之陪侍,謂「待嫁」。 姑娘上轎前要先哭,以示不舍父母之意,俗稱「哭出門」、「哭發」、「謝親」。哭嫁時流行唱歌,稱「哭嫁歌」。哭嫁是一種舊時婚禮習俗。姑娘出嫁,整理嫁妝時和迎親日梳妝、上轎時,與母親及哥嫂哭別。內容為娘哭家窮嫁妝少,囑女做個好媳婦;女哭父母養育恩,並謝置辦嫁妝苦,再謝兄嫂姐妹手足情。民諺稱:「娘家哭得應天響,婆家家當塔塔漲。」在上海浦東農村就流行著哭出嫁的習俗。《浦東老閑話》一書中記載了《哭出嫁三首》,錄於此處:哭上轎一隻橄欖兩頭尖,紅燈花轎抬到場門前。荷花金鑼敲一記,姑娘出嫁苦哀啼。阿哥勸伊勿要哭,正月十六接儂歸(音讀「居」)。哭出嫁阿囡跌拉青雲里,跳進龍門交好運。腳踏扶梯步步高,手把轎桿長千金。進婆門,像婆身,上敬老,下愛小。先敬公來後敬婆,回轉身來敬丈夫。冷粥冷飯自家吃,熱粥熱飯敬大人。姑娘小叔照顧好,伯姆(妯娌)道(淘)里熱乎乎。金雞叫,就起身,光頭面滑出房門……勒拉娘家隨心慣,進仔婆家乖做人。謝媒人香瓜藤爬仔滿屋青,板起面孔謝媒人……阿哥是讀得書來弗識字,伲小兄弟勿識貨,右手拿起金絲筆,左手拿起大紅貼(帖),大字寫來八卦能,小字寫來藕絲能,認為儂阿娣是好人,寫個八字弗要緊。桃紅八字傳到高樓上,時辰八字寫斷根……儂貪吃伊拉紅糖泡茶半碗甜,白糖泡茶半碗鮮,黑棗頭泡茶泡深長,細芽泡茶清湯湯,大麥泡茶滿口香。說得好,話得恩,生吃硬做配成親。 姑娘出嫁,不僅姑娘哭,姑娘的母親亦哭,告誡女兒如何做媳婦,稱「千誡訓」。有的新娘隔夜開哭,稱「謝嫁妝」,感謝爹娘辦嫁妝的辛苦。由父、兄弟扶上轎,稱「搶上轎」。哥哥挽住花轎叮囑妹妹,稱「挽轎」。啟轎後,哥哥喊停轎,再次對妹妹囑咐,稱「問轎」,一般要達三次之多。父母送出門口,嫂嫂和親戚送出場角,哥哥送出「青龍頭」。男家派人在半路候轎,見轎鳴炮,以示迎接;女家鳴炮還禮,以示歡送。轎在途中,轎頭故意顛簸,稱「顫轎」。顫得新娘頭暈眼花,嘔吐不止,新娘便將事先准備的盛灰腳爐踢出轎門,轎夫即不能再肆意顛簸。 1991年1月1日,上海博物館展出了人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大的花轎———「百子大禮轎」。這頂大花轎高近3米,底長1.5米,寬1米,轎桿長7米,需要16人共抬,又被稱為「花轎王」。轎身共分7層,每層都精雕細刻,構思嚴密。以底層為例,正面是兩層的牌樓,一條飛舞騰躍的金龍居於牌樓的正門。門後是龍鳳抱柱的門框,裡面裝飾的是畫有「天官賜福」的玻璃畫。背面是麒麟送子的木雕,轎左刻的是太白醉酒,轎右是貴妃醉酒,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態逼真。其他各層都有表現中國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以及花鳥魚蟲的精美木雕和彩色玻璃畫。 據考證,這頂「花轎王」至今已有60年以上的歷史。這也是上海以花轎迎親婚俗的歷史見證。 納彩———金芽玉塵,早生貴子 男女雙方同意,男方要贈女方信物,稱「納彩」、「行盤」。富裕之家饋贈金首飾、銀幣,還送茶葉、麵粉,通稱「金芽玉塵」。送茶葉之俗,另有「千金萬禮買不動,四兩茶葉定終身」之說。有的取「茶樹必下子,移植不復生」之義。另有棗子、花生、桂圓、松子四物,取意「早生貴子」。還附上萬年青和吉祥草,以象徵吉利。女家對彩禮接受得多,說明稱心滿意;反之,表示有意見。受彩禮多少,由母女商定,一般要退回一部分,稱「回根」。如貧富懸殊,女家將彩禮全部或大部退回,表示女家無力辦嫁妝。第二次送彩禮是現金,男家連送三次,稱「拿盤」或「行盤」,第一二次女家不收,第三次方收下。此時男家將婚期通知女家。 貧窮人家只是象徵性地送彩禮,所謂「禮輕意重」。有的地方女家要回贈禮品,如有的用紅綠色染的大米相贈,稱「金珠玉粒」;還有的包大粽子1隻,稱「太婆粽」,而周圍有小粽子5到15隻,則取意「五子登科」、「七子八婿大團圓」等,都象徵吉祥如意。 迎妝———送「子孫桶」,忌諱送鍾 婚禮前一天,男家要派人去女家迎妝,俗稱「拿嫁妝」、「搬嫁妝」。富裕之家辦「櫥箱嫁妝」,有一櫥兩箱、四櫥八箱不等,並有「墊箱鈿」、「花粉鈿」,其他如被子、衣服、日用品一應俱全。還有以「裙帶冊」(耕田)作陪嫁的。貧窮之家嫁妝就簡單得多,但薄被、馬桶、提桶、腳桶必備。 嫁妝的一部分由親朋饋贈,稱「助妝」。但忌諱送鍾,因與「送終」諧音,視為不吉利。嫁妝中被褥由「全福人」(即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丈夫的婦人)縫制,折疊時內放喜錢,稱「子孫倉」。馬桶,稱「子孫桶」,內放紅蛋、棗子、長生果、棉籽、甘蔗,喻早生、多生孩子、長生不老等。嫁妝貼上大紅喜字後,擺在客堂中讓人觀賞,稱「晾妝」。迎妝講究禮節,稍不注意即會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絕發妝。迎妝的車、船及其他工具貼上紅紙或「喜」字,男家派出的迎妝人由媒人陪同,一路由吹鼓手吹奏鳴鑼至女家。挑籃放場上,杠棒和扁擔靠在柴堆上,女家不招呼不得入客堂。男家迎妝要付喜鈿給女家幫忙人。如嫌少,便偷藏杠棒和扁擔,迫使男家加錢。女家不發妝,就敲鑼「催妝」。女方哥哥徵得妹妹同意,才能發妝。迎妝者須全部退出門外,由姑娘之兄發妝,先馬桶,再鋪蓋,而後逐件發出。嫁妝忌諱講「扛」,而要講「漲」,取上升之意。迎妝者不能一腳跨在門檻里,一腳跨在門檻外;雙腳跨進門口,女家要說「搶嫁妝」。迎妝者肩挑嫁妝中途不得停歇。嫁妝到男家,男家要點旺盒、放鞭炮,將嫁妝先置於客堂,後搬入新房,由「全福人」解被攤床。男家當晚還要辦「待媒酒」,送媒人鈿。 拜堂———吉時成親;吃暖房———賓客敬酒 花轎入宅,到吉時進喜堂,結婚儀式開始。鳴炮奏樂,點燃花燭,新郎、新娘手持紅綠牽巾,進行拜堂儀式。堂上兩桌並立,大紅花燭高燒,新郎、新娘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再相互交拜,男女儐相手持花燭,送入洞房。新娘坐床沿,新郎用秤桿挑去蒙在新娘頭上的紅巾。入過洞房,喜娘陪新娘向長輩磕頭,受領「磕頭鈿」。 新婚之夜,親友與本家宴請新人,稱「吃暖房」,又叫「送暖房」。客堂內,新郎新娘坐在長排八仙桌北面,南邊另放一隻茶幾點燃花燭,賓客坐於長桌兩旁。菜餚出齊後,賓客先向新人敬酒和獻吉利話,再請新郎新娘互相喂酒、喂菜、喂煙和喂糖等。 用飯時,新人碗內分別藏著蘋果、生梨、糖果、紅棗、肉骨頭和小酒盅等以逗趣。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門———三天後回娘家 洞房花燭夜,男女老少湧入新房祝賀取樂,叫「吵新房」。俗話說:「三天里廂無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吵法有:一是「看新娘」。賓客擁進新房看新娘容貌,贈以「早生貴子」等吉利話,新娘奉敬乾果,十分斯文。有的叫新娘站在腳爐蓋中,賓客圍觀,常弄得新娘十分尷尬。二是吵新娘。吵者用各種辦法嬉耍新娘。如用紅線吊一隻蘋果,請新娘夫婦共咬,逗人發笑。三是聽新房。更深夜靜,到新房窗外竊聽私房話,以作笑料。四是捉喜。乘新婚夫婦熟睡之際,破門而入,悄悄揪住,稱「捉喜」,新婚夫婦須起床請酒。 上海的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曾以「鬧房涉訟」為題,報道了上海寶山縣的一則鬧房新聞。寶山縣沈家鎮有個人叫朱鳳岐,年方二十,家境小康。舉行婚禮後,親友依照習俗鬧新房。朱的表兄顧某喜歡惡作劇,鬧得太過分,新郎對他很不滿,怒顏相向。不想顧某已經喝多了,借著酒勢竟將新郎打傷。新郎向縣官告狀,顧某即被拘留。對這種男女大喜之日鬧新房鬧到打官司,畫報評曰:「諺雲:三日無大小。此語壞盡世事。古訓男女有別,豈有此三日內任人蹇衣撩袖、百般揶揄者乎?況乎新郎之心未有不曲護新娘者,而人必以其所愛而狎侮之,則觸其怒也尤易,洎乎匍匐公堂押羈飯歇,始悔孟浪亦已遲矣。而朱某以嬉戲之故,遽至激成訟,累誼屬親親,毋亦太甚。」《點石齋畫報》的這一評論,還是比較客觀公正,點到了鬧新房之俗的弊端。 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三朝回門」,富裕人家有「滿月回門」的,稱「滿月」。新婚夫婦備厚禮由媒人陪同,看望父母親、兄嫂。女家擺「回門酒」,宴請新娘和至親。

『捌』 古代女子出嫁坐花轎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嗎

坐花轎是中國風俗,舊時,大凡女青年出嫁都要坐花轎,花轎,一般是一個村備一頂,披紅掛綠,轎頂上插上喜鵲、鳳凰或八仙人物,迎風招展。連柱子杠桿都是虹漆油的。娶親的花轎是兩人抬,另有兩人輪換,也有四人抬,另四人輪換的,由東家 去請,有較高的工價喜錢。新娘上轎前全身上下都是新的,而且大都是紅色,外套大紅袍,下穿裙子,腰間系著兩面銅鏡,前小後大,名曰「避邪鏡」,又名「降妖鏡」。

『玖』 古代女子出嫁家裡要准備哪些東西

中國古代時期,男女之間結為正式夫妻是有著很多的環節,而當時各個環節都是十分的講究,有些環節是很值得流傳下來,不過有些卻也有著很多的封建思想,應該摒棄。在我們如今社會很多的地方女子出嫁也很有嫁妝一說,那麼在古代的時候女子出嫁的時候嫁妝有什麼不一樣呢?古代女子出嫁前都需要准備哪些嫁妝呢?

在當時古代女子都是畢竟矜持,而很多的女子更是看到後臉紅羞澀不已。這些教育資料很多都是一些圖片,讓母親或許姑嫂傳授給出嫁女子,也而這些也就被成為是「壓箱底」。當然,如今的女子出嫁也有很多不一樣,但是很多的環節也是會有的。當然我們如今女子出嫁的時候,也會有很多的嫁妝,當然女子羞澀,看到那些壓箱底也實在是會臉紅害羞。

『拾』 古代女子出嫁有哪些習俗

在婚俗方面,從古自今一直處於變化之中, 但婚禮上所要創造的氣氛--隆重、熱烈、喜慶、吉祥始終沒有改變。

中國古代結成婚姻有六種禮儀程序,稱為六禮,如納彩(送禮求婚),納吉 (送禮訂婚)、迎親等。 在過去,小夥子看上了一位姑娘,就請媒人到女家說親,此時,男方不但要給媒人一些禮物,而且還要讓媒人捎些禮物到女方家,此時,媒人將寫有雙方姓名、年齡的帖子進行交換。 如果雙方大體同意,就開始相親,這時男方主婦擇吉日去女方進一步了解女方的情況,比如,女方家的經濟、姑娘的品德、相貌等,也有女方家長去看未來 的女婿的,但在古代,女子是不能去相看未來的丈夫的。現在正好相反,多數是女子在家長的陪同下去男方家了解情況,在北京一些農村,如果女方和家長能留下吃飯表示就相中了。 ]

訂婚是婚嫁禮俗中最主要的一環,雖是民間約定俗成,但它卻常常起到法律的作用。訂婚往往是由男方送給女家和姑娘訂親禮物,在中國南方溫州,人們把 一對戒指看成是圓圈,在古代象形文字中表示永恆,以表示婚事不變。傳統的觀念是訂婚之後是不能中途變更的,也不允許再與別人議婚,把訂婚看成一種法律 。 雙方經過一系列的程序後進入到迎娶,這也是在古今婚禮中最繁瑣、最復雜 、最熱鬧的一項活動。

迎親的當天,新娘一般都穿表示吉祥喜慶的大紅服飾,現在也有穿白色長裙的習俗。新娘在離開家時,邊走邊哭,表示對家中的留念。新娘來到新郎家,婚禮儀式開始。在一些地方,女方要跨院內的一個火盆,為的是燒去不吉利的東西 ,使夫妻日後生活紅火。 新娘進入房間後,儀式一個接著一個。首先是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父母; 三是夫妻對拜。然後,喝交杯酒。在新房裡,新人還相互剪一些頭發,作為夫妻關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起來。

婚禮的高潮是婚宴,也叫「喜宴」。所以人們把參加婚禮說成是「喝喜酒」 。在民間喜宴講究排場,因為它是表示婚禮隆重程度的一個方面,所以倍受重視 。席間,新娘要親自為客人斟酒,夾菜,感謝客人的光臨。 新房又叫「喜房」、「洞房」,鬧洞房是婚禮最後一項活動,參加者多是未 婚男女青年。人們想盡各種方法取樂,或給新人出難題,或做逗笑的事,或讓新人表演節目等,目的是為了增加婚禮歡樂的氣氛,令新人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