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美女菩提樹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美女菩提樹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8-24 11:07:30

1. 菩提樹圖片

菩提樹圖片如下:

(1)美女菩提樹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L.)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菩提樹在中國廣東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北至景東,多為栽培。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錫金、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多屬栽培,但喜馬拉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人文背景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樹下「成道」,此樹便被稱為菩提樹。

在印度,每個佛教寺廟都要求至少種植一棵菩提樹。印度非常講究菩提樹的「血脈」,並以當年佛祖頓悟時的聖菩提樹直系後代為尊。

有種說法稱,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妹妹砍下了聖菩提樹的一棵樹枝,將其帶到了斯里蘭卡並種植成活。

後來位於菩提迦耶的聖菩提樹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時被毀,斯里蘭卡的菩提樹便成了維系佛祖淵源的「血脈」。

在印度佛教聖地所植的菩提樹,包括佛祖打坐原址菩提迦耶的聖菩提樹,全部由斯里蘭卡的菩提樹嫁接而來。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菩提樹在中國也有深遠的影響。唐朝初年,僧人神秀與其師兄慧能對話,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看後回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對師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論道的對話流傳甚廣,也使菩提樹名聲大振。

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

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

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每當有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都會受到高僧們的頂禮朝拜。這棵菩提樹也成為中印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葯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2. 哪裡可以看的到菩提樹

菩提樹 學名: Ficus religiosa 科名: 桑科 別名: 思維樹 原產地: 印度、緬甸、斯里蘭卡一帶。 說明: 菩提樹是常綠喬木,株高10~20公尺,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而成名,在印度被奉為神聖樹木。現在是常見的行道樹植物,多半是熱帶雨林中的植物,方便在多雨的環境中順利排水。全株平滑,樹干粗而直,枝條茂密。葉革質,邊緣波狀,全緣,卵圓形或三角卵形,心型的葉片有長柄,葉端長尾尖,網狀葉脈明顯,波狀的圓形樹冠,是製作葉脈標本的好材料。隱花果腋出雙生,扁球形,成熟時為黑紫色。 菩提樹是常綠喬木,株高10~20公尺,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而成名,在印度被奉為神聖樹木。現在是常見的行道樹植物,多半是熱帶雨林中的植物,方便在多雨的環境中順利排水。全株平滑,樹干粗而直,枝條茂密。葉革質,邊緣波狀,全緣,卵圓形或三角卵形,心型的葉片有長柄,葉端長尾尖,網狀葉脈明顯,波狀的圓形樹冠,是製作葉脈標本的好材料。隱花果腋出雙生,扁球形,成熟時為黑紫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上面這首偈子是六祖慧能所作。據說,五祖弘忍退位時,想找一個有才能的子弟做自己的繼承人。於是,他把所有的弟子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你們都將自己多年悟禪的結果寫成偈子,然後呈上來,我看看你們修行的成績,中意的話,就把衣缽傳給他」。 在眾多的徒弟中,有一名叫神秀的上座和尚,資歷很深,讀了很多經書,頗有學問,深得弘忍器重。大家認為衣缽的繼承人非他莫屬。很多人沒想去作偈子,而是等著看神秀的參悟。 不幾天,神秀將自己參悟的偈子寫在了牆上。偈子雲:身如菩提樹, 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這樣的偈子自然引來一片叫好聲,也很快傳到正在伙房舂米的慧能耳中。慧能聽了後,就告訴身邊的僧人說:「還行,但未能真正悟道。」 一個勤雜工如此說,大家感到很驚訝。於是,在眾人的一致要求下,慧能說出了自己的偈語,就是開頭的那四句話。眾人感覺這個更好,就把神秀的從牆上擦掉,替之以慧能的。 第二天,弘忍看到了這首偈語,連連點頭。為了掩人耳目,他脫掉自己的鞋子,把慧能的偈語從牆上擦掉了。晚上,慧能還在伙房幹活,五祖悄然而至,寒暄過後,他用手杖在門上輕輕敲了三下,然後轉身走了。慧能會意,便在三更時刻到五祖房中。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當聽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徹底大悟,弘忍就把衣缽傳給了他。慧能即為六祖禪宗。 這兩個偈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講這個問題,先得從菩提樹說起。菩提樹,在古代印度叫畢婆羅樹,又名七葉樹,是印度一種極普通的樹木,普通得猶如我們的楊、柳、桐、槐。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之後,就在這樣一棵普通的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終於成為一代偉大的教主。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便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蔽的畢婆羅樹,稱之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 再看這兩個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西岸文化論壇(原新伊州文化) 字面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字面意思是:菩提樹原本就不是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從這個意義上說,慧能的參悟自然高出神秀許多。神秀仍然停留在內,而慧能卻早已走出了自我,來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山川草木,河流花林,皆有佛性。菩提不菩提,明鏡不明鏡,不在於樹,不在於台,而在於你我有沒有一顆或明鏡之心。若菩提明鏡之心在,豈不樹樹皆菩提、台台皆明鏡!反過來說,若無菩提和明鏡之心,無論坐於何種樹下,何種台前,也是徒勞的。 所以,守住心靈吧,這,比什麼都重要 http://project.zhulong.com/proj/detail.asp?id=1854 菩提樹圖片

3. 菩提樹是什麼樣的,求圖片

菩提樹。望採納。

4. 菩提樹是什麼樣子

想知道菩提樹的樣子,可以,我為你貼幾幅圖片。菩提樹與榕樹是一類樹,有氣根,但葉子不同。請看。

提醒網友,回答不詳細之處請參看網路網。為表示互相尊重,如果回答正確,對答案你也滿意,請按下採納,謝謝!

5. 菩提樹圖片大全大圖 最美的菩提樹圖片

菩提樹是桑科大喬木,多栽種在廟宇、殿堂以及庭院中,在印度,政府會對菩提樹採取國寶級保護措施,被佛教視為神聖之樹,那麼,菩提樹圖片大全大圖有哪些呢?跟隨我去看看吧。

菩提樹圖片大全大圖

3、護宅轉運

菩提樹的枝葉翠綠,代表著大自然,從風水學的角度理解,有提升氣運、帶來好運的作用,將菩提樹栽種在家中,可以庇護宅院,避免邪氣入侵,而且菩提樹翠綠的枝葉可以給家人帶來好運,提高事業運或者財運。

6. 求菩提樹的圖片和說明

http://www.sssccc.net/class/2175_7.shtml
http://www.zhongshe.com/forum/view_1014,74_2.html
http://penna.blogdriver.com/rss2.b
菩提樹
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聖樹,萬分敬仰。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佛)的。

菩提樹屬桑科常綠喬木。一般樹高15米,直徑2米。樹皮黃白色,樹干凹凸不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數向四周擴展,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葉互生,三角狀卵形;深綠色,有光澤,不沾灰塵,被看作聖樹的象徵。葉形美觀,常用作詩畫題材。花生於葉腋,不見真面目,稱隱頭花序。隱花果,扁平圓形,冬季成熟,紫黑色。

菩提樹原產印度,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別名思維樹。相傳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葯三藏從西竺引種菩提樹於廣州光孝寺壇前。從此我國廣東、雲南均有菩提樹生長。

菩提樹樹干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葯,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里,「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狀,枝葉茂盛。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文革」 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徵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葯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麼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這么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里,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里,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走進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龍鎮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綠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綠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綠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決不超額。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遊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於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地傣族群眾視此樹為「神樹」,在其四周砌起磚牆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干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系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過艱苦努力,奮發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願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菩提樹,在古代的印度,叫畢婆羅樹,是印度一種極普通的樹,普通得猶如我們的楊、柳、桐、槐。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後,就坐在一棵普通的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終於成為一代偉大的教主,成為釋迦族的聖人,被後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

其實,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隱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於樹,更不在於什麼樹,而在於你自己有沒有一顆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豈不樹樹皆菩提之樹!反之,若只迷信於外在的物相,縱然是坐於菩提樹下,也是無用的。

7. 菩提樹是什麼樹

它的樹冠大如傘蓋,倉若穹頂。它還垂著條條的氣根。
我想像,當初,佛祖端坐樹下,在娑婆下垂的氣根環繞下,在穹頂般的蓊鬱綠色樹冠覆蓋下,天和地,和中間的氣根,為他營造了一個常綠不敗的襁褓,將溫暖長長久久擁在他身旁。終於,冥想中的佛祖,睜開他的雙眼,靜靜凝視,發現自己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他從落地時,一一沾染的風塵,過眼的繁華,流轉的生死,牽念的情慾,厭棄的病苦……都沿著一條深邃的路途,往回倒退,倒退,一直退到只剩下一聲初生的啼哭,只留下一個清澈觀照的眼神。
原來,只需要沿著我們走來的路,往回走,我們就知道,「空」在哪裡
原來,佛,從來都在我們身上、心中,只是,我們一邊走一邊就弄丟了他。
不過就是最初的樣子!
不過就在我們出發的地方。
我在校園里發現一棵在春天落葉的樹。它有著穹頂的樹冠,張開如天幕。在周圍所有的樹都一片新綠的時候,它獨自一片燦然金黃。在春風中,飄飄灑灑,窸窸窣窣,將葉子遺落,在地上,鋪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所有樹葉落盡,地上厚厚堆積的黃葉,成為綿軟的金黃色地毯,踩上去,腳下有如低聲細語,是葉片和葉片之間的對話,也是雙足與大地和葉子之間的私語。讓人忍不住想跪下來,躺下去,更近地,更細地去傾聽。原來如天幕穹頂的樹冠沒有了葉子,只剩枝枝伸張的枯枝,如仰望的頭,亦如無數雙合十的掌,對著遼遠的天空,靜穆綿密。而地上,落葉鋪成的地毯,成為最溫軟的眠床。天上地下的守護,不舍時光。它的名字叫「黃桷樹」
,或者「黃葛樹」
它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它能在最貧瘠最乾旱的岩石上生長。曾經有一次重慶台的新聞里,竟然播出了十幾層高的樓道里生長出一棵黃桷樹的樹苗來,而且還越長越高。
它的名字,叫「黃桷樹」
,它還有一個名字,叫——菩提樹!
我震撼地發現,我一直以為遠在天邊,我需要通過網上搜索圖片才能認識的菩提樹,居然,就長在我身邊!在我生活的這個城市裡,是我們城市的市花。長在我上班的學校里,長在我每天都要經過的路上,長在我欣賞過探尋過的目光中!
悠悠然,一聲長嘆——
菩提樹原產於印度的,是常綠的喬木;但是,它到了中國,就變成了落葉的了。我們只知道常綠的喬木是菩提樹,不知道落葉的喬木也是菩提樹。佛教,到了中國,也變成了禪宗、凈土宗、華嚴宗等等。無論哪一宗派,我們都知道,源頭,在一雙求知的眼中,在一顆關注生命的心中。可是,我從來不知道,黃桷樹的源頭,就是菩提樹。黃桷樹本來,就是菩提樹。
它也走了很長的路,長得連葉子都睏倦得黃了,落了。
然而, 那些葉子,在天為幕,在地為席,那片片飄落的,無一不是對初生的奔赴。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
活在當下,每一刻都盡情地,充滿地,沒有掛慮地去生活,活活潑潑、歡歡喜喜,全心全意。
從印度山山水水跋涉而來中土的菩提樹,若心心念念於那一片曾經的土,便無法生存了。從別處移栽來校園的黃桷樹,若心心念念於從前抽枝發芽的時間,便無法重生了。而,只有記憶每一個開始,每一個今天,並投入於此時這一個,才有常綠至落葉,秋天至春天乃至時時刻刻都是新生時的褪變。
它從未忘記那個出發的地方,而那個地方,就是每一個此時、此刻、此地、此生。
忘,即是不忘。變,即是不變。黃桷樹,下一次我見你,呼你菩提耶?忘記每一次變遷即是不忘每一個初生;每一次面對外物的變化都是為了生命本質的不變。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妄詐心行,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修道人的心,心地平直,沒有虛偽。
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沒有區別。沒有欺詐、沒有妄想
無論走過多少的路程,無論歷經多少的滄桑,哪怕只有一片土,哪怕在岩石上,哪怕我的名,已然被人修改,我的心,依然記取出發時,那一聲清亮的啼哭和那一雙明凈的眼眸。在每一次的風塵後,記取每一個開始。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我們能否使我們的心氣專注至於柔和,像嬰兒一樣呢?《老子》第十章)
每一次的變遷,你都以初生的姿態來迎接。因為,這世間,只有初生的嬰兒,擁有著那麼專注和柔軟的心。
我呼你菩提?黃桷?黃葛?大葉榕?畢缽羅 ?沙羅雙?阿摩洛珈?阿里多羅?都是你,又都不是你。
菩提本無樹。

8. 菩提樹的花長什麼樣子

鳳眼菩提屬鼠李科棗屬植物的籽,跟野生酸棗是近親,學名衣索比亞棗Ziziphus abyssinica。藏語叫Bodi-ci。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棗。圖片給你參考,沒有找到花的,只有樹和果子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