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何香凝資料
何香凝(1878-1972)廣東南海人,廖仲愷夫人。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從此投身民生革命協助孫中山、廖仲愷工作。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堅持三大政策,致力婦女運動。孫中山、廖仲愷逝世後,繼續為救國、民主而奮斗,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均有傑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努力推動僑務工作、促進國家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功勛卓著。
何香凝先生生平事跡簡介
何香凝先生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她的一生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祖國的獨立、富強是她畢生的願望。
1903年赴日留學,成為何香凝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使她由熱誠的愛國者成長為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在日本,她得遇孫中山。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成為最早的女同盟會員。從此她在漫長的一生中,始終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忠實追隨者和捍衛者。辛亥革命後,她歷經中華民國的創立、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兩次護法運動,其間孫中山曾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每次她都盡其所能,積極配合孫中山、廖仲愷等人的工作。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高潮,何香凝擔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部長。她以無比的熱誠投入到這場革命洪流中,此時的她,不僅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還是廣東以及全國婦女運動推動者之一。
1925年孫中山去世、廖仲愷被害後,何香凝與宋慶齡等國民黨左派繼續堅持「三大政策」,對破壞國共合作、背叛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蔣介石、.汪精衛等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她在1926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9年秋,為了表達自己與國民黨反動派決裂的立場,同時亦為了幫助仲愷農工學校籌款,何香凝經香港、下南洋,沿途賣畫籌款,最後寓居歐洲,作畫為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何香凝聞訊束裝回國,共赴國難。此後,她一面傾心傾力為全國各抗日武裝籌款籌物,一面呼籲全國同胞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為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何香凝對於蔣介
石的不抵抗政策非常憤慨,贈蔣介石以女服並題詩「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另外還與好友柳亞子、經亨頤、陳樹人等組成「寒之友社」,吟詩作畫以言心。1937年7月,中國抗戰全面爆發,何香凝創建「中國婦女抗敵後授會」,號召全國婦女負起與男子平等的責任,擁護抗戰政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使她倍感欣慰,電勉獨子廖承志奮勇殺敵。在香港,何香凝擔任「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繼續為抗戰籌款籌物。
抗戰勝利後,內戰烽煙再起,何香凝極力反對蔣介石政府打內戰,呼籲國人爭取和平民主,並重申應實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為爭取國內的和平民主,何香凝與李濟深等人相繼建立了「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國民主和平運動聯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等組織。1948年5月,與李濟深代表民革通電全國接受中共領導。全國解放後,何香凝積極參與人民政府的工作,致力於華僑事務,歷任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等多項重要職務。
❷ 何香凝的簡歷
何香凝(1878—1972),原名瑞諫,又名諫,號雙清樓主,漢族廣府人,廣東南海縣海南村(現已劃歸廣州市荔灣區)人士。她是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傑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她的作品中充滿斗爭激情、浩然正氣。
1911年畢業於女子美術大學。1897年與廖仲愷在廣州結婚,1902年變賣妝奩資助丈夫留學日本,同年冬相繼東渡。1903年春入東京目白女子大學預科,後轉入女子師范學院預科,同年結識孫中山。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同年9月介紹廖仲愷加入該會。1906年入目白女子大學博物科,1908年改入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畢業後由日返港,隨同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舉家赴日本。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積極參加討袁(世凱)和護法運動。1920年起在廣東任「出征軍人慰勞會」總幹事。1924年堅決支持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革命綱領,改組中國國民黨。1926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委,並任婦女部部長、廣東省政府委員,主持廣東婦女工作,創辦「罷工婦女讀講習所」,發起組織「援助海豐農民自衛軍籌備會」、「軍人家屬婦女救護員傳習所」、「婦女運動講習所」、「中國各界婦女聯合會」,支援北伐戰爭。[2]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辭去國民黨政府的一切職務,進行反蔣斗爭,同年擔任仲愷農工學校校長。1935年與宋慶齡等率先響應中國共產黨中央發表的《八一宣言》,擔任全國各界救國會理事。
抗日戰爭時期,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
從事抗日民主運動。「皖南事變」後發表宣言,嚴斥蔣介石策動內戰的陰謀。1947年參與籌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從事反蔣獨裁活動。
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一、二、三屆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擅長詩詞和國畫。有《何香凝詩畫集》。
1972年9月逝世。
參考網路:http://ke..com/view/27141.htm?fr=aladdin
❸ 一代女傑何香凝,為什麼能引起孫中山的信任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病重不起,在彌留之際,將宋慶齡託付給一位最值得信賴的朋友照顧。這位受託者坐在病榻前,聽完孫中山吐詞艱難的臨終遺囑,立即表態:「假如先生不能病癒,自己和全體同仁一定會保護宋慶齡夫人以及孫的族人」 於公於私,誰能被委此重任?她,便是一代革命家與藝術家——何香凝。
建國後,何香凝留在大陸,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醫院與世長辭,終年94歲。她和丈夫廖仲愷一起,合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墓地,實現了他們「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世紀誓言。何香凝的一生充滿了艱難險阻,但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她都不曾放棄,也從不向命運屈服。她一路逆流而上,撕下了世俗對女人的標簽,雌雄共體,既是「猛虎」,也是「寒梅」。
❹ 何香凝的人物生平
何香凝,名原諫,又名瑞諫。廣東南海人,1879年生於一個香港的茶葉商的家庭。父親何炳桓出身農家,後來在香港經營茶葉和地產致富,因此,何香凝家的經濟條件較好。家裡希望女兒成為一個賢淑的女子,並能融入「上流社會」,便在何香凝7歲的時候給她纏小腳。然而,她早就聽說過女兵的故事,羨慕她們的「天足」和英勇善戰 ,並逐漸養成了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因此,當母親強行給她纏足時,她就每天晚上用剪刀將裹腳布剪掉。後來,剪刀被母親搜走了,她就用平時積攢下的錢再買剪刀,並藏了起來,到了晚上又將裹腳布剪掉。如此這般,幾十個回合下來,何炳桓夫婦拿這個倔強的女兒沒有辦法,只好放棄。於是,何香凝便擁有了一雙「大腳」。
何炳桓家有3個兒子,8個女兒,還有一些親戚家的孩子也寄住在他家。為了讓男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何炳桓請來了私塾先生在家裡設館教書。但是,何炳桓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甚至相信把女孩子送進私塾就會奪走男孩子的聰明,所以盡管何香凝哭著吵著要去上學,他也不允許。何香凝聽到兄弟們的讀書聲,非常羨慕,心裡直癢癢,就買了書本自學,遇到不懂的字就請教哥哥,或叫女僕拿到先生那裡去問,她的學問就是從自學開始的。
擁有一雙天足的何香凝,即使在香港當時仍處於人見人怪的窘境中,尤其是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何家人無不為此犯愁。巧合的是,在香港皇仁書院學習的歸僑子弟廖仲愷正「敲鑼打鼓似的宣揚要討一個沒有裹過小腳的人做媳婦」。何香凝的父親馬上托媒人說合,兩人於1897年成婚。這一被譽為「天足緣」的婚姻,為何香凝尋到了佳偶良師婚後,他們寄居在廖仲愷哥哥廖恩燾家中的閣樓上,何香凝隨廖仲愷讀書、吟詩、作畫,其樂融融。何香凝曾有詩雲「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故為其愛巢命名為「雙清樓」,何香凝後來號「雙清樓主」、「雙清館主」,終其一生都在追述著這段永難忘懷的美好時光。
在時代潮流的驅動下,廖仲愷從香港皇仁書院完成學業後,就產生了去日本留學的願望。何香凝堅決支持,決定隨夫一同赴日。當時,廖仲愷因家道中落,學資難籌,深明大義的何香凝苦口婆心地說服母親和親友,毅然賣掉陪嫁的首飾和所有細軟、傢具,資助夫君完成赴日的願望。1903年1月,廖仲愷暫別何香凝,東渡扶桑留學。兩個多月後,何香凝把遺留家中的所有雜物賣掉,追隨夫君赴東京留學。 先後就讀於女子師范學校、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和東京本鄉美術學校,並且跟隨日本名畫家田中賴璋學習繪畫。1903年春,何香凝在東京結識了孫中山,並和革命青年趙聲、秋瑾、黎仲實等來往密切。從此,她和廖仲愷開始接觸革命思想,並為革命而工作。
據統計,當時漂洋過海赴日留學的中國女青年總數不足10人,何香凝躋身其間,難能可貴。她和廖仲愷不斷汲取新知識、新思想,萌發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
1903年6月,何香凝在東京撰寫《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刊發在充滿民主主義思想的革命刊物《江蘇》雜志第4期上。尚明軒認為,這篇文章是早期宣傳婦女解放屈指可數的作品之一,奠定了何香凝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的地位。 1903年9月的一個晚上,何香凝隨廖仲愷到神田中國留學生會館參加集會時,意外遇到了孫中山。孫中山號召中華優秀兒女投身革命運動的演說,深深打動了何香凝和廖仲愷。隨後,他們夫婦開始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活動。
1904年初,身懷六甲的何香凝返回香港,2月4日生下女兒廖夢醒。女兒剛滿月不久,何香凝一邊讀書,一邊做革命工作。不得已,她把女兒留在香港,隻身返回東京,繼續到女子師范學校預科讀書。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孫中山親自主持加盟儀式,何香凝成為最早的同盟會女會員之一。9月1日,廖仲愷從香港籌集學費帶著一歲多的女兒返回東京的當天,經何香凝和黎仲實介紹,也加入了同盟會。
《何香凝大事紀年》中記述,從那以後,何香凝夫婦的東京寓所,就成了革命黨人的通信聯絡站和聚會場所,孫中山每周都會在這里召集四五次會議,商議和策劃革命工作。後來,何香凝的住處搬遷過多次,而同盟會秘密的聚會場所和聯絡機關也隨之轉移。
當時,經常到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寓所參加集會的,有朱執信、胡漢民、黃興、章太炎、汪精衛、黎仲實、馬君武、馮自由、蘇曼殊等人。何香凝除在東京女子師范學校預科讀書外,還擔負起有關聯絡和勤務工作:平時收轉信件、保管文件、看守門戶。每當孫中山召集會議時,她要照料茶飯,還要看門、把風,掩護同志以防日本警察和清廷偵探。
「身為富家小姐的何香凝,本來連飯都不會做,但她卻從頭學起,滿懷熱情地完成各項工作,成了一位富有才乾的管家。她的忠誠和悉心,贏得了孫中山及留日革命青年們的信賴,被親切地稱為「奧巴桑」(日語,意為「女管家」)。」 「因羸弱多病且有身孕,何香凝於1908年4月被迫退學。這年9月25日,在東京大久保寓所,她生下兒子廖承志。這位求知心切的媽媽,半年之後便又入學讀書了。」
1909年4月10日,何香凝轉學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日本畫高等科。在學校里,她除接受老師端管紫川先生講授的山水、花卉畫外,還每周兩次向日本帝室畫師田中賴章學畫獅、虎等動物。
何香凝之所以改攻繪畫專業,在尚明軒看來,是因為美術學校的課程不太緊張,她的身體可以承受。而廖承志在《我的母親和她的畫》中記述,由於「孫中山要在國內組織武裝起義,需要起義的軍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樣、軍用票的圖案等等,因而需要人設計圖案,把它畫出來。」何香凝在其自述中也說,自此以後,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反清「起義部隊所用的旗幟符號,有一些就是我在孫先生指導下描繪和刺綉縫制的。」 在以後漫長的革命生涯和斗爭歲月里,美術就成為何香凝所喜愛的革命武器之一,她不停地拿起畫筆,在表達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對敵人無情鞭撻的同時,藝術造詣也達到了相當高度,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審美情趣而成為一位著名美術家。 辛亥革命勝利後,何香凝和廖仲愷協助孫中山致力於中華民國的統一和建設。 在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本性暴露之後,何香凝積極參加了討伐袁世凱的運動和護法斗爭。1913年,與廖仲愷再度去日本。不久,孫中山也來到了日本。在日本期間,孫中山總結了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是敗於「同黨人心之渙散」。因此,他主張取消舊國民黨,另組織中華革命黨取代。
而廖仲愷和何香凝夫婦也從正視二次革命失敗的沉痛教訓出發,並聯系流亡東京的國民黨人心灰意冷的現實,認定孫中山對國民黨的分析是正確的,重組中華革命黨是必要的,因而積極協助孫中山開展組建中華革命黨的各項籌備工作。1914年5月,廖仲愷夫婦加入了中華革命黨。他們積極開展抨擊袁世凱的理論宣傳工作,為增強黨員與民眾討袁的革命信心作出了極大的努力。袁世凱「洪憲」帝制覆滅後,廖仲愷與何香凝又緊跟孫中山,投入了重建真正民國、恢復《臨時約法》的護法斗爭。
1921年4月,孫中山在廣州第二次建立政權後,舉兵討伐桂系軍閥陸榮廷,何香凝帶領慰勞隊親往廣西梧州前線慰問,鼓舞士氣。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他派人將留守後方部隊的指揮鄧仲元參謀長暗殺了,又聲稱「要鎖上中山先生的錢箱」。由於廖仲愷是掌管財政的,並且為籌措北伐的軍費而四處奔走,所以,陳炯明把廖仲愷叫到自己的駐地並對毫無防範的廖仲愷加以拘留。兩天以後,又炮轟了孫中山所在的總統府,孫中山在緊急之中化裝成中醫,離開了總統府,登上了「永豐艦」(後來改名為「中山艦」),而宋慶齡也在衛士的保護下離開了總統府。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何香凝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兼管廣東省的婦女工作。她堅決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忠實於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她領導出版了《婦女之聲》旬刊,舉辦婦運講習所,設立女工學校,開展婦女運動,為婦女的解放而斗爭。
何香凝認為,中國婦女處於男女間的不平等和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1924年1月,她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提出了「婦女在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獲大會通過,促使《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政綱中明確規定:「於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社會上確認男女平等之原則,助進女權之發展。」 從而確立了婦女在社會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則。
1924年2月下旬,在國民黨中央婦女部幹部會議上,何香凝提議在廣州舉行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大會,由中央婦女部負責出面發起集會和遊行示威,會後何香凝承擔了紀念活動的籌備事宜。3月8日上午,中國第一個公開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在廣州舉行,廣州各界婦女2000多人參加。何香凝主持大會並發表演講,介紹了「三八」婦女節的由來及紀念它的意義,痛述了廣大婦女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下所遭受的種種苦難,鼓勵婦女堅決地走「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帝國主義和婦女自求解放的道路。」 慶祝大會結束後,何香凝同與會者一起舉行示威遊行,高呼「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帝國主義」、「保護童工孕婦、革除童養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奴納妾,廢除娼妓制度」,「爭取婦女解放」等口號,「第一次將中國婦女的要求全面提出來了。」 何香凝還組織10餘人散發會議口號和傳單,派出27個演講隊,分赴工廠、劇院等處演講,宣傳會議精神,啟發婦女群眾覺悟。 以此為契機,廣東婦女運動逐漸開展起來,越來越多的婦女投身到婦女解放和國民革命的洪流中。
1924年3月,經國民黨中央婦女部決議,在廣州開辦3所婦女勞工學校,吸收近500名女工入校, 12月,增設勞工婦女夜校,為白天不能學習的婦女提供方便。婦女勞工學校提高了女工的文化水平,為爭取男女平等創造了條件。1925年1月,何香凝以中央婦女部與工人部合辦的名義,於廣東順德縣開辦了2所女工補習學校,開辦費用全部由她自己承擔,招收女繅絲工入校,講授有關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她們的技藝, 增強了女工謀求經濟獨立的能力。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並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建國大計。11月10日,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爭取國家統一。這一主張得到共產黨的支持,並在全國發起國民會議促成會運動。何香凝領導廣東婦女積極響應召開國民會議的號召,親自主持了廣東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的籌備和組建工作。1924年12月24日,何香凝主持召開了廣東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第二次籌備會,被推選為籌備員,並捐助籌備經費。1925年1月10日,廣東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召開成立大會,何香凝擔任總務部的領導工作。在何香凝和共產黨的領導下,廣東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發表宣言和通電,強烈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結束軍閥統治。通電孫中山,建議在參加國民會議的團體中「於九種團體之外,加一婦女團體」 。
國民會議運動是國共合作後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次嘗試,婦女作為一支重要力量參加了斗爭。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運動以爭取婦女團體參加國民會議為主題,將爭取女權融入爭取民權的時代洪流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婦女運動在同一的目標、同一的策略之下,有系統有計劃的進行的歷史之序幕。」 為配合北伐戰爭,何香凝做了許多工作。1925年2月,她發起成立了國民黨紅十字會,她和宋慶齡任會長,致力於救護國民革命軍及革命同志和貧苦的民眾。北伐戰爭開始後,為發動婦女參加北伐,1926年10月,何香凝從廣州輾轉到漢口,成立中央婦女部,以進一步領導華中地區的婦女運動。戰爭中,北伐軍傷亡很大,到1927年夏,僅聚集在武漢的傷兵就超過了1萬人,醫葯缺乏,能否做好傷兵的救護工作,已經成為北伐戰爭能否勝利的關鍵。何香凝與宋慶齡立即組織了傷兵救護會,下設婦女救護班,來自各界的婦女經過培訓後,立即奔赴各傷兵醫院開展救護工作。
1925年2月,孫中山病重,何香凝赴北京照看。3月12日,孫中山逝世,何香凝是遺囑見證人之一並在遺囑上簽字。 這一系列事情處理完畢後,何香凝才回到廖仲愷身邊,夫婦兩人並肩作戰,繼承孫中山未竟的事業,為貫徹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和革命主張而奮斗。
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和沙基慘案發生後,何香凝立即組織搶救傷員的工作,率貧民醫院的醫護人員趕赴現場救傷。當目睹了「屍體數堆,約三四十具,穿腸破胸者有之,斷顱折骨者有之,血肉狼藉,慘不忍睹」的慘狀後,她義憤填膺,聲淚俱下,鼓勵醫護人員奮力搶救,並堅定地表示:「為國而死,死有餘榮,生者誓當努力雪此奇恥。」 為了支持罷工斗爭,何香凝組織慰勞會,向海內外募集捐款,派慰問隊赴各個醫院慰問傷者。她還以中央婦女部名義與廣東婦女解放協會及廣東女權運動同盟會一起創辦了廣州婦女救傷團,培訓團員,承擔起救傷的工作。國民黨中央婦女部為沙基慘案向全國發出通電,組織宣傳隊四處講演,揭露帝國主義罪行,聲討帝國主義。
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中國工人為聲援上海的反帝斗爭而舉行大罷工,其中還有10餘萬工人離開香港,回到廣州繼續斗爭。為了支持罷工工人,何香凝開辦了貧民醫院以滿足罷工女工和工人家屬的需要。後來又在貧民醫院對面開了一家合作社,縫制衣服、手袋、編織草鞋等,解決了罷工女工的生計問題。而何香凝的一舉一動,對女工和罷工工人家屬的熱心都深受工人及家屬的歡迎。
因捍衛孫中山遺志而與國民黨右派作斗爭,同年8月25日下午,廖仲愷在廣東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外被暗殺。 廖仲愷被刺後,何香凝立志繼承了他的遺志,同國民黨右派斗爭到底。
1926年1月的國民黨二大上,何香凝進一步要求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規定女子有財產繼承權,根據結婚、離婚絕對自由原則制定婚姻法,根據同工同酬、保護母性及童工原則制定婦女勞動法等,敦促二大通過了《關於婦女運動決議案》。《決議案》中制定了「注意領導婦女群眾參加國民革命外,同時應注意婦女本身解放的工作」的婦女運動方針。 在會上,她還強調:「我們與共產黨必要合作,共同奮斗,打倒帝國主義,達到我們革命成功。」足可見她對執行孫中山及廖仲愷制定的「聯共」政策的忠實與堅定。
為了使婦女運動決議案付諸實施,1926年3月6日,何香凝在廣州河南各界婦女聯歡大會上發表演說,要求婦女在「三八」節一致請願國民政府實行二大的決議,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直到1937年,何香凝還一再呼籲:「希望將來參加國民大會制憲的人……詳定男女一律平等的條文!」 國民黨二大後,披著「左派」外衣的蔣介石進入黨的最高領導層。隨著權勢的膨脹,蔣介石終於暴露了其政治野心,積極進行反共活動。他陰謀製造了中山艦事件,並派兵包圍了蘇聯顧問的住處。事情發生後,何香凝不顧個人安危,冒險通過崗哨找到了蔣介石,流著淚斥罵他:「總理死後,骨尚未寒,仲愷死後,血也未乾。你不想想,……你昨夜那樣對待蘇聯人,太背信棄義了!以怨報德,違背了孫先生的主張,使革命前途衰落,你將何以對孫先生?」5月,蔣介石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拋出了整理黨務案,何香凝痛斥這個提案是違反中山先生真意的,是反共、反蘇俄、對工農不利的行為。她越說越氣憤,甚至「拍桌頓足」。
1926年7月6日,在國民黨中央執委臨時全會上,何香凝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候補委員。
1926年9月15日,何香凝在共產黨員蔡暢、鄧穎超的協助下,以中央婦女部的名義於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內創辦了婦女運動講習所,培養婦女運動骨幹。何香凝任所長,日常工作由教務長蔡暢主持,聘請共產黨員惲代英、鄧穎超等為教員。學員們學習革命理論和婦女運動知識,交流婦女運動經驗,學習探討如何根據婦女特點從事婦女運動工作等,培養了一批婦女幹部和婦女運動人才。學員們畢業後積極參加北伐戰爭從事反帝反封建斗爭和婦女解放運動。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何香凝於13日晚在漢口發表演說,號召廣大革命黨員打倒這些反革命派。她誓不與民賊為伍,拒絕擔任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證婚人」,也不參加他們的婚禮。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實行「分共」,繼蔣介石之後發起政變。在汪精衛進行大搜捕的日子裡,何香凝挺身而出保護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左派分子。她甚至寫信給中央組織部,說:「我是婦女部長,若認為婦女都是『共黨』和『准共』,我是她們的頭頭,有事找我,不準為難她們!」她還派人送船票幫助在漢口的革命同志脫離虎口。
不久,何香凝回到廣州創辦「仲愷農工學校」。1928年,她先後將一對兒女送去歐洲留學。 1928年底,何香凝因反對國民黨反共而毅然發表公開聲明,「辭去國民黨內的一切職務」,居於江浙滬上一帶。在經亨頤的邀請下,她參加「寒之友社」,與聚集此間的藝術家們寄情山水,書畫唱和,排遣心中郁結。 之後,何香凝忍痛含悲出國,先後游歷了南洋、英國、德國等地,後在法國巴黎郊外僑居,過著讀書、作畫自娛的清苦流亡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何香凝在巴黎得知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三省的消息後,義憤填膺,遂趕回上海,並在報紙上發表了《對時局的意見》,要求政府對日宣戰,釋放一切政治犯;斥責蔣介石的專制獨裁統治;提出切實執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挽救民族危亡、支持群眾救亡運動的主張。她還邀請全國著名書法家、畫家捐贈作品,連同她的書畫,舉辦了「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為慰勞抗日將士籌集了一筆經費。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的當晚,何香凝便組織上海婦女界成立了慰勞隊、救護隊、難民救濟隊,上海婦女界在何香凝的帶領下,支援十九路軍抗戰的活動有序開展起來。30日,何香凝親自率隊赴前線慰問十九路軍。看到前線部隊軍餉和物資嚴重不足,她和宋慶齡立即發起募捐活動,並在自己寓所的大門上張貼「此處接受熱心援助」的條幅。為解救從前線下來的傷病員,她和宋慶齡等人創辦了傷兵醫院,並多次親臨醫院,慰問傷兵。她要求蔣介石支持十九路軍抗戰遭到拒絕後,寫下了「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吾儕婦女們,願赴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的誓言。6月,她又組織了國難救護隊,派出多批救護人員赴前線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為解決醫護人員不足的問題,何香凝創辦婦女救護訓練班,從事國難救傷工作,發揚婦女愛國精神,以盡國民救國責任為宗旨。學員經過短期訓練後,被分批派往傷兵醫院。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愛國之志老而彌堅,對救亡運動熱情支持,並始終不忘將婦女解放與抗日救亡運動緊密結合起來。7月22日,何香凝在其上海寓所成立了最早、最大的婦女抗日團體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自任主席兼總務組長,號召全國婦女組織起來,「為了中華的自由解放,奮斗到底。」 中國婦女抗敵救援會的成立,標志著上海婦女界在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標下空前團結起來。24日抗日後援會在《申報》上發表了《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告婦女書》,呼籲「現在是我們民族爭生存的最後關頭,一切不願作亡國奴的姊妹們,請都快起來,我們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能上戰場的上戰場,能救護慰勞的就來做救護慰勞的工作。」為了推動全國的婦女抗日救亡運動,何香凝建議宋美齡出面發起成立全國性的婦女抗日救亡組織。8月1日,宋美齡在南京成立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要求各地建立分會。為了有利於統一領導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8月4日,救援會更名為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上海分會」,積極開展工作,有力支援了上海的抗戰。抗敵後援會還發起獻金運動,發動婦女捐獻金銀首飾;發起「撲滿運動」,號召上海的婦女和兒童從每天的零用錢和生活費中節約一些錢投入儲蓄罐,支援抗戰。
「八·一三」事變爆發後,婦慰總會上海分會組織婦女縫紉團、烹飪隊等,發起縫棉衣運動,縫紉團在10天內發動婦女縫制了1000件棉背心,並徵集綳帶、酒精、紗布等急救用品,分赴各醫院和前線進行慰勞 。
組建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 「八·一三」抗戰爆發後,根據前線將士的要求,何香凝於1937年9月15日組建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委派秘書胡蘭畦為團長,奔赴前線進行戰地服務。服務團在前線戰鬥了3年,隨國民黨軍轉戰8個省市,行程2萬里,召開了257次大會,慰勞傷兵381次,演出53次,極大地鼓舞了將士的士氣,獲得了先鋒模範稱號 。
上海淪陷後何香凝遷居香港,她仍利用一切機會宣傳國內人民的抗戰精神,呼籲國際友人和海外華僑支援抗戰。她每收到華僑的一份捐款,就贈送自己的繪畫一幅,以示答謝。1939年她從香港將大批醫葯和醫療器械寄送往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和敵後抗日根據地,極大地支援了抗戰。 1945年抗戰勝利後,何香凝堅決反對蔣介石的賣國、獨裁、內戰政策。1945年12月初,何香凝從廣西到廣州,1946年秋,又遷居香港。1947年,她和李濟深等人籌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積極組織國民黨的民主力量,從事反蔣活動。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何香凝是主要領導人之一。
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一起發表聲明,響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5月1日向全國人民提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聲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9年4月,何香凝帶著兒女,一家人由香港出發抵達北京。在車站,她見到了周恩來、朱德、鄧穎超等同志和其它各界人士。曾經艱苦奮斗的老同志、老朋友得以歡聚一堂,何香凝高興得熱淚盈眶。從此,何香凝真正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年6月,何香凝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活動。9月,何香凝作為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她還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新中國建立後,何香凝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任中央政府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等職。
在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何香凝率領民革和其它民主黨派、愛國人士一道前進。1950年6月,她與柳亞子等人寫信給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熱烈祝賀中國共產黨成立29周年,指出:「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紀念日,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光榮的紀念日,這同時是世界人類歷史上一個光榮的紀念日!」
在信中,他們一再感謝和贊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並且用「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誓願,作為向黨的生日的獻禮。1960年8月15日,何香凝在民革四屆二中全會上講話時指出:「孫中山先生為之奮斗一生的理想,不僅完全成為現實,而且大大超過了。千條萬條,共產黨的領導第一條。我們民革同志一定要聽毛主席的話,跟著共產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 何香凝在解放以後的10多年時間里,將主要精力放在主持國家僑務工作方面。她積極參與制定國家僑務工作的方針、政策,並力求切實地貫徹執行。她利用國慶節、新年、春節等節日向海外華僑發出廣播詞、獻詞,在各種會議上發表有關華僑的談話、演講等等,對團結華僑,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做出了重要貢獻。
何香凝作為一位著名的女畫家和女詩人,工作之餘總是不斷地作畫寫詩。她不顧年老體弱,多次到各地視察,將所得觀感凝於筆端,或作畫或題詩,藉以謳歌社會主義祖國,表達自己熱愛黨與社會主義的深情。何香凝是中國最早以美術為革命服務的先驅 ,著有《何香凝詩畫集》。 1970年5月,何香凝因一次跌倒,又得了肺炎,進入醫院治療。周恩來給予了她無比深切的關懷,親自去醫院看望她。醫院也盡全力給她治療,何香凝轉危為安。她精神好的時候,就坐在床上,將畫紙夾在畫板上畫梅。1972年初,何香凝因肺炎再度入院,病情很嚴重,親屬們都回到了北京陪護。她在頭腦清醒時總是十分注意國內外大事,閱讀報紙和《史記》。6月27日,何香凝在醫院度過了她最後一個生日。
1970年8月26日,周恩來再度前來探望病中的何香凝,盡管身體十分疼痛,她還是掙扎著斷斷續續地向周恩來傾吐出最後的心願:她與丈夫廖仲愷生前有:「生則同衾,死則同穴」之約,現大限將至,希望周恩來批准她棺葬。周恩來當即親切地告訴她,中央一定尊重她的意願,按她的吩咐去辦。聽到這一肯定的答復,她欣慰地笑了。9月1日凌晨3時,何香凝在北京醫院與世長辭,終年94歲。1970年9月3日,何香凝的遺體入殮後停靈柩於中山公園中山堂內。
❺ 有關何香凝的故事
何香凝號雙清樓主,她是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傑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她的作品中充滿斗爭激情、浩然正氣。
❻ 何香凝是誰
何香凝
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1],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2]
❼ 中國近現代女畫家
1、何香凝
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
1909年4月10日,何香凝轉學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日本畫高等科。在學校里,她除接受老師端管紫川先生講授的山水、花卉畫外,還每周兩次向日本帝室畫師田中賴章學畫獅、虎等動物。
作為中國革命的元老級人物,何香凝一直沒有放下畫筆,早期作品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她以梅花和老虎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享譽海內外。
她擅作花鳥,偶作山水,筆致圓渾細膩,色彩古艷雅逸,意態生動。擅長中國畫。作品有《獅》、《梅花》、《高松圖》等。
何香凝的畫作立意講究,她常借對松、梅、獅、虎及山川等的描繪,抒情明志。她的充滿斗爭之意的作品不僅記錄著本世紀初葉以來的變幻風雲,是中國現代史的縮影,同時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人格品行的生動寫照。
2、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1921年考得官費赴法留學,先後進了里昂中法大學和國立美專,與徐悲鴻同學,1923年又進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
潘玉良的作品陳列於羅馬美術展覽會,曾獲義大利政府美術獎金。1929年,潘玉良歸國後,曾任上海美專及上海藝大西洋畫系主任,後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國藝術會會長,多次參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國畫展。曾為張大千雕塑頭像,又作王濟遠像等。潘女士為東方考入義大利羅馬皇家畫院之第一人。
代表作品《格魯賽頭像》。
3、陸小曼
陸小曼 (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名眉,別名小眉、小龍,江蘇常州人,近代女畫家。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
曾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陸小曼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五幕話劇《卞昆岡》。
她還諳崑曲,也能演皮黃,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實的文字修飾能力。因與徐志摩的婚戀而成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於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62歲。
4、方君璧
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閩侯人。中國二十世紀初為數不多的女性畫家之一。出生於名門望族,曾經留學法國,在巴黎期間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畫家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
1984年巴黎博物館為她舉辦了「方君璧從藝六十年回顧展」,給予這位在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業績以充分的肯定。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5、陳小翠
陳小翠(1907-1968),又名玉翠、翠娜,別署翠候、翠吟樓主,齋名翠樓。女,浙江杭縣人。擅長中國畫,十三歲即能詩,有神童之稱,後從楊士猷、馮超然學畫。
擅長工筆仕女和花卉畫,風格雋雅清麗,饒具風姿。擅書法,筆致清峭,有俊拔挺秀之趣。上海中國畫院畫師。著有《翠樓吟草》十三卷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何香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潘玉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陸小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方君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小翠
❽ 這個女人不簡單,靠「國罵」贏得尊重,祖孫三代都是副國級,她是誰
毛主席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從此中國婦女真正站起來了,在這之前,雖然也出現過許多叱吒風雲的女性人物,但畢竟是少數,能走上街頭拋頭露面參加革命的女人就更少了,何香凝就是其中之一。
何香凝本人還是個畫家,在抗戰時期她就到處辦畫展為抗戰籌錢了,她本人的書畫作品也收錄在《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輯》、《雙清詩畫集》里。
❾ 何香凝何許人
何香凝(1878.06.27-1972.09.1),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
中文名
何香凝
別名
原名瑞諫,又名諫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香港
人物生平
傳統叛逆
何香凝,名原諫,又名瑞諫。廣東南海人,1879年生於一個香港的茶葉商的家庭。父親何炳桓出身農家,後來在香港經營茶葉和地產致富,因此,何香凝家的經濟條件較好。家裡希望女兒成為一個賢淑的女子,並能融入「上流社會」,便在何香凝7歲的時候給她纏小腳。然而,她早就聽說過女兵的故事,羨慕她們的「天足」和英勇善戰,並逐漸養成了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因此,當母親強行給她纏足時,她就每天晚上用剪刀將裹腳布剪掉。後來,剪刀被母親搜走了,她就用平時積攢下的錢再買剪刀,並藏了起來,到了晚上又將裹腳布剪掉。如此這般,幾十個回合下來,何炳桓夫婦拿這個倔強的女兒沒有辦法,只好放棄。於是,何香凝便擁有了一雙「大腳」。
何炳桓家有3個兒子,8個女兒,還有一些親戚家的孩子也寄住在他家。為了讓男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何炳桓請來了私塾先生在家裡設館教書。但是,何炳桓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甚至相信把女孩子送進私塾就會奪走男孩子的聰明,所以盡管何香凝哭著吵著要去上學,他也不允許。何香凝聽到兄弟們的讀書聲,非常羨慕,心裡直癢癢,就買了書本自學,遇到不懂的字就請教哥哥,或叫女僕拿到先生那裡去問,她的學問就是從自學開始的。
擁有一雙天足的何香凝,即使在香港當時仍處於人見人怪的窘境中,尤其是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何家人無不為此犯愁。巧合的是,在香港皇仁書院學習的歸僑子弟廖仲愷正「敲鑼打鼓似的宣揚要討一個沒有裹過小腳的人做媳婦」。何香凝的父親馬上托媒人說合,兩人於1897年成婚。這一被譽為「天足緣」的婚姻,為何香凝尋到了佳偶良師婚後,他們寄居在廖仲愷哥哥廖恩燾家中的閣樓上,何香凝隨廖仲愷讀書、吟詩、作畫,其樂融融。何香凝曾有詩雲「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
雙清樓主(左何香凝,右廖仲愷)
。故為其愛巢命名為「雙清樓」,何香凝後來號「雙清樓主」、「雙清館主」,終其一生都在追述著這段永難忘懷的美好時光。
在時代潮流的驅動下,廖仲愷從香港皇仁書院完成學業後,就產生了去日本留學的願望。何香凝堅決支持,決定隨夫一同赴日。當時,廖仲愷因家道中落,學資難籌,深明大義的何香凝苦口婆心地說服母親和親友,毅然賣掉陪嫁的首飾和所有細軟、傢具,資助夫君完成赴日的願望。1903年1月,廖仲愷暫別何香凝,東渡扶桑留學。兩個多月後,何香凝把遺留家中的所有雜物賣掉,追隨夫君赴東京留學。先後就讀於女子師范學校、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和東京本鄉美術學校,並且跟隨日本名畫家田中賴璋學習繪畫。1903年春,何香凝在東京結識了孫中山,並和革命青年趙聲、秋瑾、黎仲實等來往密切。從此,她和廖仲愷開始接觸革命思想,並為革命而工作。
據統計,當時漂洋過海赴日留學的中國女青年總數不足10人,何香凝躋身其間,難能可貴。她和廖仲愷不斷汲取新知識、新思想,萌發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
1903年6月,何香凝在東京撰寫《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刊發在充滿民主主義思想的革命刊物《江蘇》雜志第4期上。尚明軒認為,這篇文章是早期宣傳婦女解放屈指可數的作品之一,奠定了何香凝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