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專心致志讀書的中國美女記者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專心致志讀書的中國美女記者

發布時間: 2022-08-29 12:06:43

Ⅰ 名人潛心學習研究事例有那些

古代名人刻苦勤學的故事
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郭沫若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學卓著的文豪。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他在文學藝術、歷史考古、古文字學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樹。與此同時,他勤奮苦學的精神也十分感人。

現代名人刻苦學習的故事:
郭沫若在小學一年級讀書時,老師講歷史課--《十六國春秋》,其中有許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國人的名字一樣,非常難記,因而記人名便成為當時歷史課的一隻「攔路虎」。為了克服這個困難,一天,郭沫若約了一位要好的同學躲進一間陰暗的自修室里,兩人苦讀硬記,進行比賽,直到把整本歷史課本一字一句背得滾瓜爛熟才走出屋子。

在後來的日子裡,即使在年假期間,郭沫若都手不釋卷,天天苦讀。有一年年假期間,他把太史公司馬遷寫的《史記》,從頭到尾通讀了一遍,並一篇一篇地進行分析、校訂和評價,在旁邊寫下批註,連《伯夷列傳》里有一句被歷代注家解釋錯了的話,他都在閱讀過程中發現並加以校正。對其中一些精闢言論和難得的資料,郭沫若視為珍貴財寶,不惜時間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筆把它抄錄下來,放在案頭,隨時翻閱學習。

Ⅱ 刻苦學習的名人事例

1、魯迅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

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2、范仲淹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3、王充

王充是東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從小就酷愛讀書。可是他家裡非常窮,根本沒錢買書,王充便把街市上的書坊當成自己的書房,每天在那裡孜孜不倦地讀書。

不管炎夏,還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來到書坊,拿起自己要看的書就讀起來。一翻開書,他就似乎什麼都忘記了,一會兒點頭微笑,一會兒雙眉緊蹙。

他讀完這家書坊里的書後,又跑到另一家書坊去讀。幾年下來,他幾乎讀遍了街市上所有書坊里的書,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後來,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巨著《論衡》。

4、孫敬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5、孫康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Ⅲ 王冰冰被封為「央視最美女記者」,叫「冰冰」的都這么好看嗎

相信大家說起央視的話,大家對他們主持人的印象就是那種非常嚴肅端莊。但是沒有想到央視的一名女記者王冰冰就憑借著自己軟萌的外表轟動了網路,網友們紛紛表示這張臉又清新又甜美。笑起來有一種春風拂過的感覺,是不是名字里叫冰冰的都是這么漂亮的。王冰冰巴掌大的小臉兒,留著一頭烏黑的長發和整齊的劉海,整個人看上去非常的精緻小巧。


最美女記者王冰冰,在網路上引起關注之後。網友們也是紛紛表示自己愛上了看新聞,而且央視之前的女記者走的都是比較大方知性的路線,而王冰冰則是有她自己不一樣的風格,憑借著自己清純秀氣的臉龐更是被很多男網友們評為初戀臉。別說是男人喜歡了,一看她笑起來就有一種非常溫暖治癒的感覺。

而她那如春風一般拂過的溫暖笑容,更是隨著她的播報一起吹進了觀眾們的心。拋開了央視一貫的嚴肅端莊風,王冰冰這張甜美可人的初戀臉帶給我們的更多是治癒。不少網友們表示要為了她守在電視前看新聞,甜美可愛又不失專業度,相信這樣的王冰冰,以後的道路也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Ⅳ 我聽說最近有個女記者很出名,是吧叫什麼啊

是河南的在黃河邊救人的那個女記者
這兩天,一位女記者打動了眾多網友,她就是河南電視台都市頻道23歲的曹愛文。
幾天來,23歲的河南女記者曹愛文因救助落入黃河的少女成了各大網站的焦點人物,數千名網友都在參與討論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記者是應該先救人還是先採訪?「美女記者」救人是不是在作秀?為此,記者昨日采訪了這位被網友稱為「中國最美的女記者」的曹愛文。曹愛文說:「救人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就是因為記者這個職業的特殊性才會引起社會各界的爭議。我從來沒有作秀的想法,只想告訴更多人,記者不是一些人眼中的看客,更不是冷血動物,救過人的記者多了,只是他們救人的瞬間沒有被捕捉和記錄到,我湊巧被拍到罷了。」河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高級編輯郭守憲認為,一個好人不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但一名優秀的記者首先要是一個好人,記者的職業再神聖,也沒有權利見危不救。

網友:「中國最美的女記者」

7月12日16時06分,一篇題為《河南電視台都市頻道女記者曹愛文流淚傷心模樣》的帖子出現在大河網「網聞天下」欄目,圖文並茂地講述了曹愛文救助落水女孩的全過程。該帖在網上一經發表,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隨後,搜狐、新浪、新華、TOM等國內知名網站對曹愛文的評論也急劇升溫。該帖內容為:7月10日下午,13歲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黃河。後來王孟珂被鄉親打撈上岸。在120急救車趕到現場之前,聞訊趕來的河南電視台都市頻道女記者曹愛文,向120打電話請教人工呼吸的方法,之後按照「五下壓胸,一下吹氣」的步驟,為王孟珂做起人工呼吸。做了8分鍾心肺復甦術後,不見小女孩醒來,曹愛文急得直掉淚。120急救車趕到後,醫護人員雖盡力搶救,但小孟珂還是沒能醒來,醫生宣布搶救失敗。

昨日,在網路搜索上輸入「曹愛文」三個字,能夠查找到相關的網頁342篇,全是關於女記者救落水兒童的報道以及網友的討論,其中新華網上的一個帖子在兩天時間內有48352個人閱讀。多名網友發表評論稱,曹愛文這張流淚的照片,使他們認為曹愛文是「中國最美的女記者」。在網友的評論中,新聞與生命的討論、真誠還是作秀的爭論是最熱門的話題。

網友們在稱贊曹愛文的義舉時,對「新聞第一還是救人第一」展開了爭論。多數意見是:在危難關頭,記者不應該是個看客,不應該不顧他人的生命去作報道,生命才是第一位的。

網友「商梁法人」發帖:「曹愛文的舉動引發了討論,我認為討論主題或是應該引發的思考是:新形勢下記者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新聞理念?我想應該樹立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理念。我之所以把『社會主義新聞理念』這個命題提出來,是想喚醒那些就新聞而新聞,不注重新聞的社會效果的人!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以曹愛文為榜樣,既要注重新聞的宣傳效果,又要注重新聞的社會效果,真正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網友「天接雲濤」發表自己的看法:「我也是個記者,記者不能為了搶新聞而見死不救,曹愛文讓我敬佩!」

網友「江漢胖子」稱贊曹愛文:「中原最淳樸的記者,美麗的河南人,樸素的河南妹,我們荊楚兒女的榜樣,時代的楷模。我有一個女兒,遇到此事,我想她不會像愛文記者一樣勇敢地做人工呼吸,這就是河南妹的高尚之處。網友們,不要東說西說了,你遇到此事,能做到嗎?」

聲音:救人是不是在作秀?

但是,也有一些網友提出,她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在作秀?一名網友在網上「披露真相」,對曹愛文救人的行為提出質疑:「他們自己的報道證明,該女孩從落水到被打撈出,近兩個小時,溺水兩個小時還能救活嗎?」「不僅如此,曹記者在救人時,首先回頭看了一下攝像機的位置,然後撲到溺水女童身上,帶有示範性地、象徵性地唇對唇吸了兩口,並在溺水女童的胸部綉花針似的擠壓了兩下,後來該女童口吐白沫,迅速被家人拉到大堤上,被人拎著腿,擠壓胸中的積水……」

另外還有網友對曹愛文的救人方法提出疑問:「女記者自己也說不知道怎麼施救,女孩沒被搶救過來,是否其施救不當以至於『草菅人命』?!更耐人尋味的是,曹記者本應掛在胸前的出入證,在施救時卻出現在了手腕上,被攝影記者拍個『正著』,上面某頻道字樣清晰可見,此舉用意何在?」

專家:記者救人無可厚非

昨日下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郭守憲說:「當然是先救人,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好人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者,但一個優秀的記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好人。在遇到危難時,記者的職業再神聖,也沒有權利見危不救,絕不能以職業的理由袖手旁觀。如果你有能力而不去救的話,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去年廈門一家媒體攝影記者在水坑旁守株待兔,抓拍一名騎自行車的人在風雨中摔倒的情景,曾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很多網友對記者這種做法進行譴責。郭守憲說,曹愛文救人事件與這個事件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他認為,曹愛文救人不存在作秀一說,網友的質疑可能是一種誤解。至於曹愛文救人為什麼會引起這么大的議論,他認為主要是對記者職業理解的偏頗,同時也有新聞工作者沒有把榮辱觀搞清楚並且貫徹到新聞工作中去。他說:「記者的采訪工作在人的生命面前都是第二位的,如果有能力救助而不去救助,記者的采訪還有什麼意義可言?」他還透露,中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最近組織巡迴報告團在全國各地演講,目的就是宣傳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新聞價值取向,為人民、為偉大的新時代引吭高歌。

曹愛文:對質疑不想解釋太多

有人認為曹愛文救人的表現值得敬佩,也有人說是因為她救人動作不得當才導致落水女孩王孟珂死亡,到底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昨日,曹愛文再次對該事件進行了回憶。

「看著女孩都打撈上來了,120還沒到,我急得直哭,朝圍著的人群喊了幾次『快給她做人工呼吸』也沒見有人主動站出來。人命關天,我就依*小時候跟父母學的一點醫學知識給她做了人工呼吸,希望她能奇跡般醒來。」曹愛文說,當時腦子里壓根兒沒產生自己會去救人的想法,可親眼看到女孩被撈上岸的那一剎那自己驚呆了,尤其是看到沒人上前做人工呼吸時,她才按照120醫務人員在電話中教的方法,對落水女孩進行了急救。「從實施急救到給小孟珂做人工呼吸我一直沒敢看她的臉,她上衣上的龍貓卡通畫至今還不時在我腦子里重現,雖然人沒救活,但我盡力了。」

曹愛文還透露:「我給她做心肺復甦術之前已經有好幾個人為她做過了,其中一名也是記者。當時我沒別的選擇,救人做到問心無愧就可以了,對於外界的各種評論我不想理會太多。」

對於網上「應該先救人還是先採訪」的爭論,去年7月剛剛從天津師范大學畢業的曹愛文說:「遇到那種情況,我想每個有社會責任心的人都會選擇先救人,這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應該先學會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當一名稱職的記者。我沒想到救人事件會引起這么大的社會反響。」曹愛文希望通過自己救人引發熱議這件事,能讓更多的人反思一下救人事件背後的問題,比如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等;同時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記者在采訪中遇到有人需要幫助並且有能力幫助時,記者並不是什麼看客,也不是只顧拍照、采訪的冷血動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正義感的人。」

少女父親: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昨日中午,記者趕到鄭州花園口鄉化庄村王孟珂家的門前時,其父親王永學剛好帶著小兒子出門。農家小院大門敞開,不斷有親戚鄰居前來探望。記者說明采訪意圖後,王永學小聲說,可以接受采訪,但盡量小聲說話,以免驚動妻子。他說:「她已經哭了兩天兩夜了,剛緩過勁兒來,還是不要驚動她。」

他的親戚們認為,王孟珂之死與花園口景區沒有設立危險標志有關,應該為孩子討一個公道,但他說:「妞已經這樣了,即使告贏了花這錢心裡也不是味兒。」王永學說,這些天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在出事地點設立一個警示標志。

提起救人的女記者,王永學說:「當時我急得沒有辦法,跪在地上求人救救我的女兒,因為情緒激動被親戚朋友架到了一邊。」提起那一幕,王永學聲音哽咽,眼眶紅潤。他說,事後他是通過媒體報道,知道一位年輕的女記者當時也因為救助王孟珂急得直哭,並且給王孟珂做人工呼吸,全家人都非常感動。由於處理女兒的後事,他至今沒有和這位女記者聯系,他想通過本報向曹愛文表示感謝:「我們打內心深處,對她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Ⅳ 對我們有讀書勵志的名人故事,今天就要。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呀~~~~~~~~~~~~~~~~~~~~~~~~~~~~~~~~~~~~~~~~~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回去勇敢地面對他們,我們家裡容不得膽小鬼」
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里-柯林頓在4歲的時候,她家從外地搬到芝加哥郊區的帕克里奇居住。來到一個新環境後,活潑好動的希拉里急於交上新朋友,但很快她就發現這並非易事。每當她到外面去玩耍時,鄰居的孩子們不是嘲笑她就是欺負她,有時還將她推來推去或將她打倒在地。每當這時她都會哭著跑回家去,再也不出家門了。
希拉里的母親靜靜地觀察了幾周後,終於有一天,當希拉里又一次哭著跑回家時,母親站在門口擋住了她的去路。母親大聲對她說:「回去勇敢地面對他們,我們家裡容不得膽小鬼。」希拉里只得又硬著頭皮走出家門,這讓那些欺負她的孩子大吃一驚,他們沒料到這個小丫頭會這么快又回來。最後,希拉里終於以自己的勇氣贏得了新朋友。在以後的歲月里,每當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希拉里都會鼓起勇氣,大膽地迎接挑戰。

戰勝殘疾的巴雷尼——堅持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 希望 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童第周
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麼。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麼用的呀?」父親看到兒子這么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檐頭水滴下來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裡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於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父親耐心地開導童第周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難道一個人的恆心不如檐水嗎?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並充滿期望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永誌不忘。」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Ⅵ 有關專心致志的名人事例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囊螢映雪: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陸游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劉勰佛殿借讀。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顧炎武手抄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歐陽修荻草代筆。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蒲松齡草亭路問。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

賈逵隔籬偷學。賈逵,字景伯,出生於公元30年,東漢人,是有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他是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經常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懸梁刺骨:戰國時期,洛陽城有一個人名叫蘇秦,為了日後以做大官,他拚命讀書。有時讀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拿著一把錐子,瞌睡來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著了,以便繼續讀下去。 無獨有偶,漢朝的孫敬,人稱「閉戶先生」,常常獨自關門讀書。有時實在太累,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樑上,一頭結著頭發,讓頭頸正直地吊住。這樣,如果打瞌睡,就會扯痛頭發,立刻驚醒。於是,後人用「懸梁刺股」來形容勤學好讀的精神。

Ⅶ 愛國主義者的故事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徒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鄧世昌有三兒兩女,長子鄧浩洪,承襲世職,任職於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次子鄧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鄧浩乾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於無錫。

關天培,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後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餘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1838年,在鎮遠、威遠炮台間增建靖遠炮台,首次安設西洋銅炮,並在橫檔東側水道架設排鏈兩道。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粵禁煙,協助緝拿煙販,收繳鴉片,並指揮水師多次與英艦船交火。
關天培
關天培(1781~1841.2.26),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後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餘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後,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為信炮台;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台,增建永安、鞏固炮台,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鑄6000斤以上大炮40門,安置各炮台。同時抓緊訓練,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鎮遠、威遠炮台間增建靖遠炮台,首次安設西洋銅炮,並在橫檔東側水道架設排鏈兩道。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粵禁煙,協助緝拿煙販,收繳鴉片,並指揮水師多次與英艦船交火。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欽差大臣琦善至廣東,一意主和,懈於防務。1841年1月7日,英方發動虎門之戰,企圖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動艦船10餘艘,攻佔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軍又以戰艦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陸部隊,猛攻橫檔島一線6炮台。關天培於靖遠炮台督軍頑強抵抗,並親燃大炮對敵轟擊,負傷力戰殉國。其辦理廣東海防的奏摺公牘,輯為《籌海村集》。

徐悲鴻.(1895-1953),是兼采中西藝術之長的現代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出身農村,家境清貧。父親徐達章是個村塾教師,擅長花鳥,人物畫。徐悲鴻4歲開始在家塾中讀書,耳濡目染,自幼對繪畫發生興趣。9歲隨父學畫,10歲已能作父親的助手。農忙時,兼做耕作,貧苦的勞動生活,使他從小養成了勤勞,簡朴的作風和誠實正直的性格。他13歲時遇上大荒之年,隨父走江湖,依靠鬻字賣畫為生。17歲時,父親染上重病,家境每況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擔,從此落到徐悲鴻的肩上。他在小學,中學任圖畫教師,也到上海等地靠賣畫為生。19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愈加貧困。

Ⅷ 知名央視女主播柴靜戀上作家馮唐,多位男人為她離婚,她是如何高開低走的

湖北這一次的新式肺炎,現已不僅僅是我國大地的作業,全球也高度重視疫情的展開和延伸。網路上,許多網友初步熱搜「那個冒死深化一線,七次與非典患者面臨面的柴靜去哪裡了?」在外交平台上,再次看到柴靜過往的相片,和從前她的經典名言——「許多言語都是假的,只要一起經歷過過的才是真的。」

真相是「無底洞的那個底」真相只需一個

許多時分,我們一般評判一個人,哪怕沒有了解過他閱歷的生活,會草率做出判斷。柴靜的婚情曝光後,專欄作家木子美在個人微博上,整理了柴靜的過往情史。提到柴靜曾和《體壇周報》主力記者蘇群有一段情,蘇群還為柴靜離了婚。不過,以柴靜劈腿分手。

柴靜從前總說,真相是「無底洞的那個底」,真相只需一個,尋找內幕的極力卻沒有止境。實踐人生便是這樣,大多時分乏善可陳,往事已逝去,終究是誰愛了誰,負了負,時刻會證明。究竟,這是一個耶穌都會被戲弄的時代,之前韓寒遭受的全部,柴靜也遭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