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生有那些
1903年,居里夫人(MadameCurie,1867-1934)與其丈夫皮埃爾·居里及亨利·貝克勒共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瑪麗·居里是首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是放射性現象的研究先驅。瑪麗·居里1867年11月生於波蘭華沙一個教師家庭。她16歲時以金獎從中學畢業,但因為當時俄國沙皇統治下的華沙不允許女子入大學,加上家庭經濟困難,瑪麗只好去做鄉村家庭教師,後在家人幫助下赴巴黎大學求學。189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物理系,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數學系。在巴黎她與皮埃爾相識、相愛,結為伉儷。1904年皮埃爾在一場車禍中去世,瑪麗接替丈夫的教職,成為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被移葬先賢祠。
【 2 】
2
1905年,貝爾塔·馮·蘇特納(BerthavonSuttner,1843年6月9日-1914年6月21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她生於布拉格,逝於維也納,是一位奧地利小說家和激進的和平主義者。蘇特納1889年發表了她的小說《DieWaffennieder》(放下武器!),此後成為奧地利和平運動的象徵;她於1891年創立奧地利和平主義組織。雖然她與諾貝爾生前只有短暫交往,但普遍認為諾貝爾在他的遺囑中指明在諾貝爾獎中加入和平獎項主要是受到她的影響。在今天奧地利歐元的2元硬幣上可以看到她的頭像。
【 3 】
3
1909年,瑞典的塞爾瑪·拉格洛夫因其中創作上的傑出貢獻,及其「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像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14年,她被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的第一位女院士。二戰爆發後,塞爾瑪·拉格洛夫把自己的諾貝爾獎章送給芬蘭政府,為後者籌錢進行蘇芬戰爭。芬蘭政府非常感動,但把獎章歸還了她。1940年3月16日,塞爾瑪·拉格洛夫在庄園因腦溢血而去世。在去世前不久,她還通過瑞典皇室,向德國納粹政權交涉,從集中營里救出了猶太女作家、後來於196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奈莉·薩克斯女士及其母親。從1991年開始,她的肖像出現在瑞典貨幣20克朗鈔票上。
【 4 】
4
1911年,居里夫人再次獲頒諾貝爾化學獎。她也是唯一一位多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得主。除獲諾貝爾獎外,她的各種榮譽稱號有:會員56個,會長2個,院士19個,院長1個,博士20個,教授1個,榮譽市民3個;另外獲得獎金10項,獎章16枚。愛因斯坦曾說:「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榮譽所腐蝕的人。」
【 5 】
5
瑪麗亞·格拉齊亞·科西馬·黛萊達(MariaGraziaCosimaDeledda,1871年9月27日-1936年8月15日),義大利薩丁島自然主義流派作家,1926年憑作品《邪惡之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黛萊達的小說分為兩類:「一是以親切無飾、清澈鮮明之筆傳達了撒丁島的風土人情,使世人認識撒丁島;一是深入的內心刻畫、凄婉默然的詩意抒寫著人的感情與宗教精神的抵牾;這些作品總是蒙上了一道宿命的光影,具有一種《聖經》上的涵義。」
【 6 】
6
西格麗德·溫塞特(SigridUndset,1882年5月20日-1949年6月10日)是一位挪威語小說家,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溫塞特獲獎後,將獎金全部捐贈給社會福利機構。在她領到獎金,離開斯德哥爾摩之前,已將獎金的一半籌備設立了一個基金會,以基金的利息來幫助智能不全的殘疾兒童和他們的父母。溫塞特出生於丹麥凱隆堡,當她兩歲的時候,全家移居挪威。1940年,溫塞特因為反對納粹德國和其威瑟堡行動而從挪威流亡到美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重返挪威。
【 7 】
7
勞拉·簡·亞當斯(LauraJaneAddams,1860年9月6日-1935年5月21日),美國芝加哥赫爾宮協會的創始人。她因爭取婦女、黑人移居的權利而獲得1931年諾貝爾和平獎,她也是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 8 】
8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Joliot-Curie,1897年9月12日-1956年3月17日),法國物理學家,與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一道因為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而獲得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伊雷娜是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和皮埃爾·居里的長女,母女二人並成為唯一一對皆曾獲諾貝爾獎的母女檔。伊雷娜的一對兒女,皮埃爾·約里奧和伊琳·朗之萬-約里奧也是著名科學家。
【 9 】
9
賽珍珠(Pearl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美國作家。1932年借其小說《大地》(TheGoodEarth),獲得普利策小說獎;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唯一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的女作家、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1
B. 諾獎女詩人作品
這位獲獎女詩人的代表作有詩集《頭生子》還有獲得美國國家書評獎的《阿喀琉斯的勝利》,隨後相繼出版了《7個時期》,還有《新生》。
C. 獲得諾貝爾獎的詩人有哪些
獲得諾貝爾獎的詩人大家知道有哪些?接下來我搜集了獲得諾貝爾獎的詩人有哪些,歡迎查看,向他們學習。
獲得諾貝爾獎的詩人有哪些
1、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 法國著名詩人,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主要作品有詩集《長短詩集》、《孤獨》、《命運》、《正義》、《幸福》等。
2、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1830-1904) 法國著名詩人,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敘事長詩《米瑞伊》(1859)是他的成名作。其他詩集有《黃金島》、《浪漫詩》等。
3、喬蘇埃·卡爾杜齊(1835-1907) 義大利著名詩人、文藝評論家。著有詩集《青春詩抄》、《輕松的詩與嚴肅詩》、《野蠻頌歌》等。190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僅是由於他精深的學識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為了頌揚他詩歌傑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創作氣勢,清新的風格和抒情的魅力」。
4、羅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 英國作家、詩人。生於印度。1886年發表第一本詩集。其詩多以英國殖民者的軍旅生活為題材。主要作品有詩集《軍營歌謠》、《七海》、《王國》,小說集《叢林之書》等。19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5、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 比利時著名劇作家、詩人,後期象徵派的中堅人物之一,191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其代表作是劇本《青鳥》(1908)。早年寫詩,有詩集《暖室集》(1889)。他的詩是有較強的現代精神的,被視為是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和開拓者,有時他的詩里有些潛意識的成分,並有將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融為一體的傾向。
6、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 印度近代著名詩人和作家。從小醉心於創作,十四歲發表詩作。一生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部劇本。他的詩歌繼承了古典和民間文學的優秀傳統,格調清新,感情真摯,意境雋永,語言秀麗,充滿深刻的哲理和濃郁的抒情色彩。著名詩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采果集》、《情人的禮物》等;小說有《沉船》、《戈拉》等。他的作品充滿愛國主義精神,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在印度文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13年,由於他「富於高貴、深遠的靈感,以英語的形式發揮其詩才,並揉和了西歐文學的美麗與清新」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7、魏爾納·馮·海頓斯坦(1859-1940) 瑞典近代著名抒情詩人和小說家。他的作品主要以自己的家鄉和瑞典民族為主題,作品涉及的領域很廣,有詩歌、散文、政論和小說等。
詩作主要有《朝聖與漂流的年代》(1888)、《詩集》(1895)、《人民集》(1899)和《新詩集》(1915)等。
海頓斯坦於191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他作為瑞典文學新時代的首要人物的重性」。
8、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 瑞士著名詩人,用德語寫作。代表作是敘事史詩《奧林匹斯山的春天》(1905),並因這部作品而於191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9、W.B.葉芝(1865-1939) 愛爾蘭現代著名詩人。主要詩集有《玫瑰》(1893)、《葦叢中的風》(1899)、《責任》(1914)、《塔堡》(1928)等。
「由於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詩人於192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0、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特(1864-1931) 瑞典著名抒情詩人。他的作品大多描寫鄉村生活與自然風光。詩作主要有《荒原與愛情之歌》、《花神與果神》等。1931年他去世後,為了「表彰他傑出的抒情詩作」特破例追授諾貝爾文學獎。
11、蒲寧(1870-1953)是俄國重要作家,193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他的作品感情豐滿、細膩,常常濃墨重染,色彩斑斕,很象一幅幅人間世態的圖畫。他的語言准確純正、玉潤珠圓,譜寫下許多優美的生活樂章
12、米斯特拉爾,G.(1889-1957) 智利女詩人。原名盧西拉·戈多伊·阿爾卡亞加,生於聖地亞哥以北的埃爾基河谷,死於紐約。14歲開始發表詩作。17歲時與一個鐵路職員戀愛,對方由於不得志而自殺。對死者的懷念成為她初期創作的題材,作品充滿哀傷的情調。1914年以《死的十四行詩》獲聖地亞哥花節詩歌比賽第一名。1922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孤寂》,筆觸細膩感人,突破當時風行於拉丁美洲的現代主義詩歌的風格。1930年後她的詩歌創作有明顯的轉變,從個人的憂傷轉向人道主義的博愛。詩集《有刺的樹》(1938)為貧苦人們的不幸大聲疾呼,為猶太民族的遭遇表示不平,為窮苦兒童祈求憐憫,這一創作傾向對拉丁美洲抒情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45年9月「因為她那富於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徵」而獲諾貝爾文學獎金,成為拉丁美洲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第一人。
1955年出版的詩集《葡萄壓榨機》,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13、赫爾曼·黑塞(1877-1962) 20世紀著名的德語作家和詩人,生於德國,晚年入瑞士籍。著有詩集《浪漫主義之歌》,小說《在輪下》、《荒原狼》等。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4、艾略特(1888-1965),全名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英國著名現代派詩人和文藝評論家。生於美國密蘇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學學哲學,續到英國上牛津大學,後留英教書和當職員。1908年開始創作。有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它觀察到的事物》、《詩選》、《四個四重奏》等。代表作為長詩《荒原》,表達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現代詩,功績卓著的先驅」,獲諾貝爾獎文學獎。
15、薩瓦多爾·誇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1968),義大利詩人,1959年獲獎。
(獲獎理由:由於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激情表現了我們時代的悲劇性生活經歷)代表作有:消逝的笛音》、《厄拉托與阿波羅》、《瞬息間是夜晚》、《日復一日》、《生活不是夢》、《假綠與真綠》、《樂土》、《墨汁中的米蘭》等。
【拓展閱讀】
諾貝爾文學獎獎項設置
·獎項綜述
諾貝爾文學獎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獎金的金額取決於諾貝爾基金會那一年的收入(自1901年以來的所有獎金,請參閱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在有多於一位獲獎者的情況下,獎金會平分,或是其中一人得一半,另外二人各得四分之一。如果獲獎者拒絕領獎,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會的要求兌取獎金支票,獎金都將自動並入主基金。
·獎金
諾貝爾文學獎金由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基金會統一管理,由瑞典文學院評議和決定獲獎人選,因此,院內設置了專門機構,並建立了諾貝爾圖書館,收集各國文學作品、網路全書和報刊文章。
每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會獲得一筆獎金以及記有獎金金額的一份文件。2009年的獎金為1千萬瑞典克朗(約140萬美元)。2012年,由於削減預算,獎金降至8百萬瑞典克朗(約110萬美元)。獎金金額會隨著諾貝爾基金會當年的收入而變動。如果同時有多於一位得獎者,則獎金可以平分。
諾貝爾文學獎組織流程
評選過程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不得自薦。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
每年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每年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出席並授獎。
提名流程
根據規定,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給有能力和資格提名的人發送機密文件,由他們推薦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選,合格的提名人(Qualified nominators)要求如下:
1.瑞典文學院院士和各國相當於文學院士資格的人士;
2.高等院校的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
3.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4.各國作家協會主席。
評選考核
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相關章程,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由瑞典文學院負責,瑞典文學院共有18名成員,負責從諾貝爾文學委員會推薦的候選人中選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貝爾文學委員會是審查提名並甄選候選人的工作機構,它由四到五名成員組成。
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法規規定,被提名人名單從不向公眾發布,被提名人本身也不會得知自己被提名。提名記錄封存50年。
D. 韓國有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韓國至今無法超越日本,更成不了中國那樣的大國。在世界各地遭到白眼、歧視的原因很多,而使韓國遠遠地疏離於世界的最主要原因是那種狹隘的「烏里」(我們)精神。即使是日韓共同承辦的世界盃足球賽,韓國人也認為它是:「表現我國國民的熱情,宣傳我國擁有比日本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絕好機會」,將它看做是向世界誇耀優秀的韓國人的民族文化活動。 歸根結底,國際化對韓國人來說,不過是向世界誇耀本民族的宣傳活動,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過度的「我們」意識已經成為國際化的最大障礙。深深地陶醉在這種世界罕見的親族意識中的韓國,將以世界化及國際化的留級生身份來迎接21世紀。 未長大的國家——過於幼稚並情緒化,舉國騷動不安
也許這種過於膨脹的「我們」意識,將使韓國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瀕臨自我毀滅的危機。想到這些,作為大韓民族的後裔,我感到痛心疾首,不禁慟哭。韓國人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舉國為獲得諾貝爾獎而戰。
極端民族主義 使到韓國人缺乏思想。韓語也不夠強大!不夠得諾貝爾獎!
中國白話文也不夠強大!但起碼不遠了,一個毀譽參半的高行健。
節選自朝鮮族作家金文學著的《醜陋的韓國人》
韓國人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結實在可怕。韓國知識界很多人認為:韓國早應該拿諾貝爾獎,卻至今沒能獲得。相反,日本不止一人獲了獎,中國內地雖然沒有,但在海 外的中國人也有數人獲獎。沒有獲過獎的只有韓國。同樣是以東亞的「文化國民」而自豪的民族,沒有比這更沒面子的了。真是讓他們急得捶胸頓足。
當代著名旅美韓國作家皮特·玄的回憶錄中,記載著有關韓國國內的「諾貝爾熱」的情節,讓人讀來實在是津津有味。
1980年初韓國的文壇及出版社、文學團體就不斷掀起熱潮,要將韓國某個作家某個詩人推選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以名垂青史。
1981年國際奧委會決定由漢城主辦1988年奧運會。趁著這個熱潮,諾貝爾獎熱也急劇升溫。首先,緊急成立了向瑞典財團推薦作品的「韓國文學作品特別評選委員會」,同時抓緊翻譯作品。一位文學評論家甚至提出在漢城奧運會召開之前,韓國一定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就這樣以漢城的某位文學財團為中心,獎韓國的小說和詩譯成了英文。但是,其翻譯的作品過於粗糙幼稚,只好由一個徒有虛名的美國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更滑稽的是,本書還沒有在美國登陸,就已經被大肆宣傳,似乎一經出版即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結果據皮特·玄講:「誰讀都能發現語句錯誤,且錯字連篇,這樣的譯作在美國除了轉贈親友,就是贈送地方圖書館,或分發給旅美韓國人書店。這個文學財團宣稱,三套書很快就售罄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人買,都在旅美韓國人的書店裡爛掉了。」
皮特·玄尖銳地指出了韓國小說致命的弱點:「在我看來,韓國的小說特別是大河小說等等,缺乏基本的藝術形式,而且故事情節非常沒有邏輯性。這些作家不懂一個真理:只有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才能產生真正的藝術性。」
「即使僅僅看內容,因為作家的思考和創作過程非常違背邏輯,所以他們的作品就如井底之蛙,缺乏普遍的意義和價值。小說家不應該以井底之蛙的思考方式對情節進行研究,而是應登上高山絕頂,展開理性和想像的翅膀,這樣才能望而卻步到地平線的盡頭。
只有韓國的小說不具備被世界接受的普遍性和魅力,獲得諾貝爾獎將永遠是白日做夢。在日本幾乎沒有人讀韓國小說。日本小說在韓國暢銷的實例很多,但韓國小說譯成日文的還不多見。
韓國文學在中國原本就沒有市場,不受歡迎。真正的韓國文學在中國出版,處於近乎空白狀態。
如煮沸的熱水般滾燙的諾貝爾文學獎熱,就這樣沉默下去了。呼喊著無論如何要獲獎,以為只要翻譯出來就能獲獎,這種想法本身就暴露了自身的幼稚和拙劣。
E. [水墨】-【萬分慶幸】- 諾獎女詩人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 詩詞翻譯
It's Most Fortunate
by Wislawa Szymborska
萬分慶幸
維斯拉瓦·辛波斯卡(波蘭)
翻譯:青澄青果
It's most fortunate
that we do not know exactly
what kind of world we live on.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have existed very long,
decidedly longer
than the world.
萬分慶幸
人們對這個生存的世界
無知茫然。
想要真的了解可能需要
期頤耄耋
度過幾大阿僧祇劫
漫長得遠超娑婆世界。
If only for comparison
to get acquainted with other worlds.
One must soar out of the body
which cannot do anything
but limit
and create difficulties.
假如真想了解
另外維度的空間
你得躍出沉重的軀殼
它百無一用
是靈魂的羈絆
還製造九九八十一難。
For the sake of research,
clarity of the picture,
and the final results,
one must rise above time,
in which everything drives and whirls.
假如真想探索
宇宙的清晰畫卷
和終極宿命的奇點
你得跳脫時間的局限
它驅動下的萬物紛繁盤旋。
From this perspective
you must once and for all get rid of
details and episodes.
Counting the days of the week
must seem
a meaningless activity,
throwing letters into a mail box
is a whim of foolish youth,
the plaque "Don't trample the grass" is
a senseless one.
假如真想跳出三界
你得永遠擺脫
細枝末節。
細數每周多少天
看來
是毫無疑義的概念
發出一封情書
是青春的悸動思凡
「請勿踐踏草坪」的老調常談
聽來真是寡味平淡。
F. 【一見鍾情】- 諾獎女詩人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 詩詞翻譯
Love at First Sight
by Wislawa Szymborska
《一見鍾情》
維斯拉瓦·辛波斯卡(波蘭)
翻譯:青澄青果
英文詩文:
They're both convinced
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
Such certainty is beautiful,
but 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Since they'd never met before, they're sure
that there'd been nothing between them.
But what's the word from the streets, staircases, hallways--
perhaps they've passed by each other a million times?
I want to ask them if they don't remember--
a moment face to face in some revolving door?
perhaps a "sorry" muttered in a crowd?
a cut "wrong number" caught in the receiver?
but I know the answer.
No, they don't remember.
They'd be amazed to hear
that Chance has been toying with them now for years.
Not quite ready yet
to become their Destiny,
it pushed them close, drove them apart,
it barred their path,
stifling a laugh,
and then leaped aside.
There were signs and signals,
even if they couldn't read them yet.
Perhaps three years ago
or just last Tuesday
a certain leaf fluttered from one shoulder to another?
Something was dropped and then picked up.
Who knows, maybe the ball that vanished into childhood'sthicket?
There were doorknobs and doorbells where one touch had coveredanother beforehand.
Suitcases checked and standing side by side.
One night, perhaps, the same dream,
grown hazy by morning.
Every beginning
is only a sequel, after all,
and the book of events
is always open halfway through.
翻譯:青澄青果
《一見鍾情》
彼此確信
是一瞬激情的天雷地火將他們連接點亮
這確信如此美麗酣暢
未知的飄渺一樣美麗異常。
未曾謀面的兩人,
之間的故事是空白一場。
可記得那些個呢喃,來自樓梯間,來自街道,來自大堂
百轉千回無數次擦過你的肩膀又經過他的身旁。
可否還記得
那一刻旋轉門里相視的臉龐
還有擁擠的人群中嘟囔的一句「見諒」
還有撥錯號碼掛斷後一秒鍾的冷場
只有我,知道答案
他們都已經忘懷或從未記住對方。
他們會驚訝異常
如果知道緣分兜兜轉轉和他們在玩捉迷藏
它還沒有就位
不想就此宣布終場,
它讓他們靠攏,又分開彼此推推搡搡,
橫擋在路中央
它憋著壞笑
跳閃到一旁。
恍惚中似有什麼兆頭和跡象
他們至今無法解讀這些信息量
可能三年前
好像前幾天
一片飄揚的落葉躍過他的肩上又棲息她的肩膀
她掉落什麼他又撿拾上
還有啊,那個童年時消失在灌木叢的皮球原來在他那儲藏?
一個人握過的門把手摁過的門鈴,另一個又將手印覆遮而上
安檢完並排放置的手提箱。
有一個晚上,可能陷入同樣的夢鄉
到清晨又模糊遺忘
每一個開始
畢竟只是鋪陳的續曲篇章
故事的高潮
總是開始於書的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