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肖邦樂曲韓國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肖邦樂曲韓國美女

發布時間: 2023-02-12 02:00:17

㈠ 求肖邦全部圓舞曲的詳細介紹 比如出自哪個作品集 什麼調式

肖邦一生中總共創作了21首圓舞曲,從表達形式上來說可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把實際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另一類則為圓舞曲形式的抒情詩。如:《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屬等作品屬於前一種類型,而《升c小調圓舞曲》等作品屬於後一類。

肖邦圓舞曲一向以優美、高雅、華麗而著稱,但由於節奏變化復雜,因而並不適於實際的舞蹈。在屬於第二大類的抒情詩式的圓舞曲中,往往可以發現類似瑪祖卡舞曲般的節奏,這是由於肖邦始終保持著濃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調的緣故。肖邦的圓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對比較簡單,內容也較為通俗易懂,所以為一般人所喜愛。

1.降E大調華麗圓舞曲Op.18
肖邦作於1831年,是一首高技巧、華麗、輝煌而熱烈的音樂會圓舞曲,舒曼說本曲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動的圓舞曲」。樂曲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為急板,一開始是4小節用同音反復的引子,節奏性很強,宛如號角齊鳴,帶有輝煌的色彩。緊接著出現的圓舞曲主題熱情奔放,充滿了生命活力。第二部分運用大跳的音程和導音式的半音上行等表現手法,旋律舒展暢達,表現了華麗明朗的色彩。第三部分有大量休止符,使活潑的旋律帶有靈巧細膩的特點。第四部分半音進行得音調甜美舒暢,溫柔抒情。第五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最後重現各主題片段,音樂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這首作者生前發表的第一首圓舞曲是最為輕快華麗的一首,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韋伯繁榮<邀舞>,把人們帶進歡快的舞會場面.樂曲除了引子和尾奏,可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以降E大調為主,第二和第三部分以將D大調為主,第四部分在降G大調上,第五部分回到降E大調.

2.降A大調華麗圓舞曲Op.34-1
肖邦作品34號包含有3首「華麗圓舞曲」。這首圓舞曲由四段及序奏、尾聲組成,序奏速度很快,第一主題有回轉的運動感,第二段中彷彿能看到衣裙隨著舞蹈團團掀起,第三主題雄壯威武,第四主題非常迷人,最後的尾聲是光輝而燦爛的。

3.a小調華麗圓舞曲Op.34-2
據肖邦的學生說,肖邦自稱這首圓舞曲為「憂郁圓舞曲」。樂曲一開始即以像風笛吹奏似的低音長音為背景,在內聲部出現一首悠長的旋律。全曲在優雅的情形下隱藏著憂郁,並具有斯拉夫民族的民間風格。據傳,肖邦在巴黎的樂譜店偶遇鋼琴家赫拉正在購買他的圓舞曲樂譜,肖邦問他最喜歡哪一首,赫拉回答:「都喜歡,但最喜歡這首a小調。」肖邦非常高興地表示"我也是",並當即請鋼琴家吃飯。

4.F大調華麗圓舞曲Op.34-3
此曲因為第三段旋律的各個音都使用了裝飾音,上升的形態很像小貓跳來跳去,就被後人命名為《小貓圓舞曲》。這是一首非常輕快活潑,充滿熱情的圓舞曲。在強有力的16小節序奏後,圓舞曲分做四段呈現,最後是尾聲。

5.降A大調圓舞曲Op.42
肖邦作於1840年.這時他的圓舞曲寫作已經進入嫻熟自如的成熟時期,更注重發揮鋼琴華麗的演奏技巧.有人認為這是肖邦圓舞曲中最傑出的作品。樂曲在圓舞曲節奏音型的伴奏下,創造出許多性格各異的主題旋律,相互對比,就像一束五彩繽紛的鮮花。其中一個快速流動的華麗主題,先後出現六次,聽起來像一首迴旋曲。在8小節持續音的序奏之後,呈示第一段的主旋律,這是用兩拍子的節奏,以三拍子的伴奏來組合而構成的。第二段是急速的運動,有燦爛而激動的沖動。第三段出現新的旋律,第四段是將新旋律以小調呈現。之後是這些旋律的反復,最後的尾聲被認為是肖邦圓舞曲中最優異的尾聲。

6.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Op.64-1
肖邦的作品64中包括3首圓舞曲,是肖邦在世時最後發表的圓舞曲。這首圓舞曲又被稱為《一分鍾圓舞曲》,肖邦的情人喬治·桑養著一隻小狗,它經常喜歡飛快地旋轉著追逐自己的尾巴,喬治·桑請肖邦把小狗的這個可愛的動態用音樂表現出來,於是肖邦寫成此曲。樂曲篇幅短小,速度迅急,一氣呵成。4小節的引子之後,在圓舞曲節奏的伴奏下呈示帶有旋轉感的主題。這一旋轉的旋律線不斷反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調皮的小狗團團旋轉的動態。接著,樂曲出現了甜美抒情的中間部主題,輕松而悠閑,最後再現旋轉不停的開頭部分。
7.升c小調圓舞曲Op.64-2
這是肖邦在去世前兩年創作的,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其節奏近似波蘭的瑪祖卡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圓舞曲抒情詩。最能體現肖邦的個性及民族性的圓舞曲,任何人都肯定會說是這首《升c小調圓舞曲》。本曲作於1846—1847年,節奏近似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圓舞曲抒情詩。本曲是肖邦去世前兩年完成的,隱含著他對生命的認識。舒曼曾把肖邦的圓舞曲稱為「心靈的圓舞曲」,該說法對於本曲而言是再確切不過了。樂曲為三段體式,無序奏。一開始便是流露著一絲憂傷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輕柔、飄逸的性格特徵,可見作者對美好生活仍有一線憧憬。第二段為急速的連動,似滾珠落玉般晶瑩剔透。但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種華麗的風格,而是充滿著一種無奈的旋律,彷彿是作者在傾訴他孤寂的晚年生活。當時,久居異鄉、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無依無靠,其心情之憂郁可想而知。中段轉為降D大調,多少明朗了些,但是很快又出現郁悶的氣氛。在迴旋連動過後,反復開頭的主旋律,最後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終了。

8.降A大調圓舞曲Op.64-3
這首圓舞曲由三段體構成,充滿了明朗的喜悅及祝福,旋律非常優美。這首圓舞曲多次轉調,在肖邦的圓舞曲中屬於少見的由多調性構成的樂曲。第三段再現第一段,最後是短小的結尾。

9.降A大調圓舞曲(離別)Op.69-1
這首以「離別」著稱的圓舞曲,有一段軼事:1835年,肖邦從巴黎到德國德累斯頓時,與童年時代的好友瑪麗亞小姐相遇。這是的瑪麗亞已是一個美麗熱情的少女,不論是鋼琴、聲樂還是作曲,都有相當的基礎。他們追憶往事,不禁互相傾慕,產生了真摯的愛情。後因家庭之故,瑪麗亞最終拒絕了肖邦的求婚。離別時,肖邦為瑪麗亞寫下了這首圓舞曲,並在樂譜扉頁上親筆題了「離別」字樣,樂曲因此而得名。為了回憶這段美好而甜蜜的往事,肖邦將它珍藏在身邊,在生前一直沒有發表此曲。樂曲的旋律優美,極富有魅力,並有著憂郁、憂愁的回憶。樂曲採用三部曲式,降A大調,慢板。從弱拍開始模進下行的主要主題,委婉深沉,如同一首情真意切的戀歌,蘊藏著無限的愛慕和思戀之情。這一甜蜜的旋律經發展漸漸變得富有激情,隨後,在降E大調上呈示運用變音的半音進行和大跳音程後下行的曲調,使樂曲情緒更為激動,表現了肖邦對往事的深切懷念。中間部分轉回原調,奏出略含傷感的中間部主題。這個主題的旋律起伏較大,但仍保持著真誠的抒情特點,其婉轉如歌的曲調,使人感覺到離別的憂傷和悲涼。最後,樂曲簡單地再現第一部分,結束了這首纏綿悱惻的圓舞曲。

10.b小調圓舞曲Op.69-2
1829年肖邦創作此曲時才19歲,當時他對巴黎還非常不熟悉,思鄉的情緒彌漫在樂曲中,全曲到處出現傷感,有非常明顯的瑪祖卡風格。

11.降G大調圓舞曲Op.70-1(遺作)
肖邦作品70號包括3首圓舞曲,這是演奏技巧相當難的華麗的小品。由三部曲式構成。

12f小調圓舞曲Op.70-2(遺作)
樂曲的構成較為單純,形式簡潔,旋律非常優美,其中又充滿了傷感。

13降D大調圓舞曲Op.70-3(遺作)
1829年10月3日,肖邦在給好友渥吉科夫斯基的信上說:「現在將我為思念情人於今晨寫成的圓舞曲送給你。請注意有記號的地方,此事除了你無人知道。如果我能為你彈奏這首新作品,真不知該有多麼愉快呀!」信中所說的情人,是肖邦年輕是在華沙的初戀情人康絲坦雅·格拉德科斯卡。這首樂曲充滿了憧憬青春的甜蜜。

14 e小調圓舞曲(遺作)
這是肖邦在1829年創作的圓舞曲,但在肖邦死後19年才出版。這首圓舞曲可以看作是「華麗」型圓舞曲的先驅,樂曲的尾聲尤為華麗。樂曲採用三部曲式,8小節的序奏非常優美,第一段由兩個旋律構成,中段也是兩個旋律。

15.E大調圓舞曲(無編號)
樂曲為三部曲式,開始由一段勇武有力的引子,引出輕盈的圓舞曲。中間部很短小,情緒稍微變得深沉,馬上又接上主部主題。

16.e小調圓舞曲(無編號)
樂曲為三部曲式,前兩部分還可以看作是變奏曲式。引子是一個帶有狂想性質的動機,接著馬上出現輕靈跳躍的主部主題,它決定了整個樂曲的幻想氣質,並在全曲中多次出現。

17.a小調圓舞曲(無編號)
樂曲為迴旋曲式。它具有肖邦圓舞曲的典型特點,即根本不能作為舞會伴奏的音樂,而是作為音樂會演奏的作品。樂曲帶著些許冥想和傷感氣息,典雅精緻。

18.降E大調圓舞曲(無編號)
樂曲為二部曲式,旋律採用了大跳的音程進行和較緩慢的速度,具有一種搖曳之美。

19.降E大調圓舞曲(無編號)
本曲為三部曲式,主部主題具有興高采烈的情緒,中間部則加大了音樂的對比,主部再現時情緒趨向緩和,樂曲在平靜中結束。

㈡ 肖邦有哪些名曲

A大調 波蘭舞曲《軍隊》 (作品40之1) 這首樂曲作於1838年,因《軍隊》而著名,這是由於曲中的第一、二兩主題的旋律,具有極為豪放、勇敢的軍隊性格之故。全曲必須以嚴格的速度來演奏。事實上,這是肖邦所寫的最華麗、最燦爛的波蘭舞曲之一。

傳統的波蘭舞曲就是以風格雄渾、豪放而著稱的,顯示出波蘭這個民族的尚武精神。在這首波蘭舞曲中更是集中體現了這一點。欣賞這首波蘭舞曲時,我們彷彿看到了古代波蘭的勇士們,那強健的體魄、豁達的胸懷、深刻而動人的虔誠融為一體,閃爍著騎士精神。

樂曲的構成為"ABA"三段體:

第一段:A大調。在這一段中,作者充分運用了色彩性變調,生動地刻畫出一群威武雄壯的波蘭勇士,身著鎧甲,腰佩戰刀,雄赳赳地大步向前。

第二段:從D大調至降B大調到C大調的頻繁轉調。本段之前有一個號角般宏亮的過門,緊接著出現的本段主題具有斬釘截鐵般果斷、剛毅的性格。

第三段為第一段的嚴格再現。

有一位鋼琴家評價道:"這首波蘭舞曲是劃分一個時代的分水嶺。李斯特曾在他的所有演奏會中彈奏過此曲。樂曲正如標題所提示的,無比輝煌、壯麗,波蘭的氣質顯得更加高貴。這一舞曲也多少具有一些戲劇性。它的每一個音、每一個節奏,都閃爍著生命與力的光輝。"

關於此曲有這樣一段軼事:一天夜裡,肖邦在屋中獨自彈奏此曲。正沉思於樂念之中,他突然產生了幻覺,感覺到一群波蘭武士及貴婦人的行列侵入他的房中。於是肖邦在驚慌之際,拔腿逃出房間,整夜不見回來。

降A大調 波蘭舞曲《英雄》 (作品53號)

這是一首充滿戰鬥力量和英雄氣概,以《英雄》而著名的波蘭舞曲,作於1842年。肖邦的波蘭舞曲根據其內容可分為兩類,其一是以強壯的、雄糾糾的節奏,敘述波蘭往昔封建時代的繁華;另一類則為憂郁的情緒,反映在沙皇俄國壓制之下苦難的波蘭。這一《英雄》波蘭舞曲為前一類中的傑出代表。本曲氣勢磅礴,一氣呵成,簡直就是一首波瀾壯闊的交響詩。因此有人認為本曲是作者用來描述十七世紀的一位波蘭民族英雄抵抗外敵入侵的光輝史詩。肖邦的作品中有各式各樣的英雄形象,本曲的主人公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肖邦在這一形象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愛國熱情。

樂曲的構成為復三段體:

第一段:降A大調。在音量逐漸增強的序奏之後,無比輝煌的英雄主題進入,充滿著信心與力量,是一種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的體現。

第二段:從E大調起經過各種轉調又回到降A大調。肖邦利用鋼琴描繪出一段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左手在低音部以十六分音符八度雙音奏出均勻而清脆的馬蹄聲,越來越快、越來越強,彷彿革命力量匯集成為千軍萬馬之勢;右手則在高音部奏出雄壯的進軍號聲,表現出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第三段:降A大調。是第一段的再現,但通過變化使整體氣勢更加宏偉,最後在勝利凱歌中結束全曲。

一位鋼琴家評價道:"這是肖邦鋼琴作品中的頂峰,發揮出了最為壯大的氣勢,具有最為完美的結構。這首優美的作品最先打動我們的是:宏大的構想,高揚的樂念,強壯的效果靈感。正如所有贊美著過去的輝煌作品一般,肖邦使人們聽到了穿戴鎧甲的波蘭祖先們的腳步聲,看到了波蘭先輩們的雄姿。"

降E大調 夜曲 (作品9之2) 本曲作於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風格明顯地流露出傳統夜曲的痕跡。

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風格,平易優美、 飽含詩意, 可見此時的肖邦已無愧於"鋼琴詩人"這個雅號。樂曲的構成為迴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裝飾音中始終保持著華彩的詠唱,左手是節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終保持同樣的形態。恬靜優美的旋律和精雕細琢的鋼琴織體是其主要的特點,描繪著大自然的夜色,也傾訴著作者心靈的話語。

升F大調《夜曲》作品15之2),曲是肖邦夜曲中最優美的一首。 樂曲的構成為:甚緩板,2/4拍,三段式。 第一段中,裝飾成歌唱般的花音並非單純的裝飾音,它們有著與旋律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氣氛如此寧靜,彷彿置身於月光下的湖畔。之後,豐富的情緒逐漸加深,有的地方又象是嘆氣和啜泣。中段演奏速度加倍,旋律中飄散出華美的五連音音型,以半音量的柔聲開始,這是為肖邦所獨創的--沸騰的心被巧妙地表現出來,雖然使人感到一絲憂郁。全曲最後為第一段的再現,在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中結束

鋼琴家尼克斯曾對本曲做過如下評價:"外界的光及溫暖滲透到心頭, 裝飾的花音象蜘蛛絲般飄渺地圍繞著我們而舞蹈。第一段為甜蜜的回憶,中段為不安的情緒,但是太陽並不失去其溫暖,反而穩住了沉沉的情緒,像是夏日遙遠的天空中那一道彩霧,慢慢地消失。"

降b小調 夜曲 (作品9之1) 本曲作於1830-1831年間。作品9中共有三首夜曲,這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而作品9之1則是肖邦夜曲的"最初之最初",其旋律非常優美,情緒極為豐富。

樂曲的構成是:甚緩板,6/4拍,三段形式。第一段旋律充滿柔和而朦朧的魅力,節奏處理十分自由;樂曲的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降D大調的旋律,這是非常甜蜜的旋律,此曲之所以能使人迷醉,也全在這一部分。肖邦的夜曲總說 肖邦一生總共創作了21首夜曲。夜曲這種體裁在傳統上主要用於表現深夜的寧靜,旋律通常如夢一般清幽、柔美。肖邦的夜曲並不只是單純地繼承了傳統夜曲的表現風格,而是使夜曲的形式趨向自由,內容也多樣化了,變得更加熱情、更加完美。

降A大調 夜曲 (作品32之2) 肖邦在夜曲創作方面的成就極其輝煌,他在夜曲的傳統形式中加入了無盡的戲劇氣息和熱情,本曲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本曲作於1836-1837年間,樂曲的結構非常平行,為緩板, 4/4拍,三段體式。第一段旋律在平靜之中滲透著一種單純,不過在第二主題出現的同時,氣氛完全改變,出現了暴風雨般的熱情;當這激動的情緒終了之時,第一主題再現,但由於受到了暴風雨的影響,第一主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雖然此曲不大為樂評家所重視,但她那柔美而富於詩意的旋律無疑體現著肖邦音樂的性格特徵

D大調 第二十三號 瑪祖卡舞曲 (作品33之2) 本曲是一首明朗燦爛的瑪祖卡舞曲,由法國著名女高音薇阿德·卡爾夏改編為輕快的獨唱曲,為一般人所喜愛。該樂曲的構成為三段式,"ABA"。 樂曲中有一小節曾被反復十六次之多。 有一位鋼琴家曾評價道:"此曲有著強烈的舞蹈氣氛,象是童稚無邪的孩子們的純真表現。"總之,這是一首極度顯示了瑪祖卡舞曲特質的樂曲。肖邦的瑪祖卡舞曲總說

瑪祖卡原文"Mazurka",發源於波蘭風光明媚的馬厝維亞地區,與波蘭舞曲一樣,同是波蘭最具有鄉土色彩的舞曲。傳統的瑪祖卡舞曲風格柔美、 輕巧,具有女性化傾向。經過多次的變遷,往時的原始樣式與今天的樣式在形態內容上都已有著明顯的不同。肖邦的權威研究家尼克斯說:"瑪祖卡舞曲的通則是,一小節里的第一拍應比其它兩拍快速"。

肖邦借用了波蘭固有的鄉土舞曲的形式,以他獨特的創意發展成新鮮的形態及內容,使瑪祖卡舞曲成為有史以來不曾有過的偉大藝術。肖邦雖然使瑪祖卡舞曲更為理想化,但是並未拋棄它原有的泥土芳香,從他的瑪祖卡舞曲中我們依然可以感覺到波蘭這個美麗國家的形象。肖邦一生中總共創作了51首瑪祖卡舞曲,其中有 41首是在他生前發表的。

肖邦,c小調練習曲《革命》
這是一首主要用來鍛煉左手技巧的練習曲,因"革命"而著名。一八三一年,離開故國多年的肖邦,於返回祖國的途中,在德國斯圖加特得知了波蘭的華沙革命失敗,俄國軍隊已佔領華沙的消息。 於是他在悲憤慷慨之餘, 寫下了這首練習曲。 左手奏出代表著失望與憤怒的上下行音節,似狂浪波濤般滾動,猶如同仇敵愾的熱血在沸騰;右手同時奏出壯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號角般鏗鏘有力,彷彿是肖邦自己在宣告"波蘭不會亡! "。此曲難度極大,演奏者不僅要有嫻熟的技藝,而且還要兼顧曲中的重音及許多漸強、漸弱的變化。

本曲為有魄力的快板,c小調,4/4拍,"ABA"三段體式。第一段從c小調起經各種轉調至降B大調,反映出極度的悲憤與激昂。第二段的情緒稍顯平和,但仍是洋溢著滿腔悲憤的曲調。第三段為第一段的再現,從c小調起又經多種轉調,最後回到c小調而終了。

E大調 練習曲 《離別曲》(作品10之3),是一首用於練習旋律的樂曲,以《離別曲》而著名。據說有一次,肖邦聽完他的一個學生彈奏的這首曲子,曾無限感慨地嘆惜到:" 啊! 我的祖國! "可見樂曲的旋律中的確融入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此曲流傳很廣,曾被後人改編為管弦樂曲和現代輕音樂(改名為"我的心中響起一支歌") 樂曲為不太慢的緩板,E大調,2/4拍,"ABA"三段體式。第一段的旋律極為優美,恰似波蘭民間樂器--風笛所演奏的田園牧歌。中段旋律更為活潑,情緒也更為高昂,由 B大調經過各種轉調,最後回到E大調,反復第一段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作品66號,遺作),肖邦一共寫過四首鋼琴即興曲,在這四首小曲中我們可以看出肖邦所發揮出來的音樂天才。"即興曲"一詞,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經事先預備而臨時作成的樂曲,即往往是一時靈感的流露。也許正是這個緣故,肖邦的即興曲在形式上相當自由,但也不是毫無規則地發展,而是有著明顯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肖邦的即興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著一貫的形式。看來象是自由的,獨特的,卻可以感覺到構成上的嚴密。"

肖邦的四首即興曲中,以《幻想》即興曲(作品66號,升c小調,遺作)最為膾炙人口。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難度極大,內容深奧且富於幻想。這是肖邦二十四歲時(1834年)的作品,卻直到他去世之後,才在樂譜夾內被後人發現,於 1855年出版。標題《幻想》則為出版時所取。據說作者認為這首樂曲的主旋律與法國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興曲的主題有些相似,因此作者為了免遭非議而拒絕在生前出版。其實這首樂曲的內容遠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豐富得多,結構也嚴謹得多。通過這一典故,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在創作方面的嚴謹態度。

㈢ 仙女們的樂曲賞析

《仙女們》是一部以最純粹的浪漫主義形式構成的屬於近代芭蕾范疇的作品。雖然它沒有以往古典浪漫主義芭蕾所擁有的故事情節,但是,編導通過優美的舞姿和音樂,在舞台上傳達出超凡絕倫的詩一般的美妙境界。《仙女們》與其說是肖邦音樂的芭蕾化,不妨可以看成是由於音樂的浪漫性和芭蕾的浪漫性達到完全融合而產生的一部嶄新推式的作品。它不僅是福金編導手法的傑作,而且也是20世紀初以浪漫主義精神為基調的頂峰作品,福金本人也稱其為「浪漫主義之夢」。福金通過這個作品,把芭蕾帶上了一條新的道路,受到他的理論影響的後輩編導,都把這部作品視為無主題的抽象芭蕾的起源而加以認真研究。
《仙女們》由於採用了具有內在聯系的各種肖邦的樂曲,整部作品前後連貫,一氣呵成,包括群舞的設計也並不是簡單地作為機械式的陪襯,而是在統一的情緒下進行變化。這種創作方法,顯示了這一新穎的浪漫主義芭蕾與以前陷人傳統程式的古典浪漫主義芭蕾有著本質的差異。正是從這一角度上觀察,《仙女們》被看做是芭蕾藝術由傳統向近代、現代轉化的一個橋梁。
目前,《仙女們》已經成為世界許多芭蕾舞團經常上演的保留劇目,許多優秀舞蹈家為該作品賦予了各種各樣新的解釋。有的團體至今仍沿用《肖邦組曲》這一原來的舞名。

㈣ 肖邦的資料(全面一點的)

簡介 弗雷得利克·肖邦 又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職業:作曲 所屬地區:波蘭 生日:1810年3月1日 稱號:鋼琴詩人 代表作:馬厝卡舞曲、圓舞曲 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斗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里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義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共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裡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創作時期 肖邦的創作可分為4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華沙起義時期、在巴黎的全盛時期、晚期。 華沙時期(早年~1830) 這一時期的創作除少數作品外,在肖邦的整個創作中不佔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創作的起點,其中已經閃耀著民族感情和民族風格的光輝,這在他的《d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27)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降E大調大波洛奈茲舞曲》(1831)《C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 《F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鋼琴與樂隊合奏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迴旋曲》(1828)中都有鮮明的體現。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富於浪漫主義氣質,對愛情生活的體驗,對幸福的熱烈嚮往,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明朗歡快情緒貫穿全曲。音樂富於民族民間彩,《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有質朴優美的馬祖卡舞曲風格,《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則是一支帶有強烈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的強勁、粗獷的旋律。 華沙起義時期(1830年末~1831年) 在這一短暫的時間里,肖邦的創作出現了一個飛躍。《b小調諧謔曲》(1831)寫於逗留維也納時期。起義激起的愛國熱情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首既嚴峻又溫存的音詩。《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則寫於得知華沙淪陷之後,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同時期創作的《a小調前奏曲》則充滿了迷惘、茫然的情緒,音樂構思奇特而新穎。 在巴黎的全盛時期(1832~1845) 在肖邦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為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肖邦的絕大部分練習曲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E大調練習曲》(1832) 《b小調練習曲》(1834)、《a小調練習曲》(1834)等最為突出。《E大調練習曲》是一首感情溫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調屬於肖邦創作的最優美的曲調之一,傾注了對祖國無限愛戀的感情。《b小調練習曲》則是一首充滿了陰郁激憤情緒的作品。它的主題緊張強烈富於戲劇性,而它的中部卻滲透著一種沉思寧靜的悲涼氣氛。在適宜於主要表現單一形象的練習曲體裁中,採用如此強烈的雙主題對比的原則以造成尖銳的戲劇性沖突,這在肖邦的練習曲中也是不多見的。《a小調練習曲》則情感嚴峻,氣勢磅礴,全曲由號角性的簡單音樂動機發展成為波瀾壯闊的巨流,把音樂推向戲劇性的悲壯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3樂章《葬禮進行曲》,寄託著對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氣質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夜曲深受英國作曲家J.菲爾德夜曲的影響,追求音樂風格的細膩、華美和典雅秀麗,有比較濃厚的浪漫主義感傷情調。流亡巴黎後創作的夜曲在內容上愈加深刻,音樂風格也更富於個性化了。他的《c小調夜曲》(1841)完全擺脫了菲爾德的影響,主題朴實無華、嚴肅而又悲哀,音樂的發展愈來愈富於戲劇性。它標志著肖邦已經將夜曲的創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現潛力,使它成為一種能容納深刻社會內容的音樂體裁。肖邦的4首敘事曲全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蘭的民族史詩和民間傳說相聯系。如《g小調敘事曲》(1835)的創作是直接受到了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示。肖邦把握了為民族獻出生命的英雄華倫洛德的深沉、嚴肅、大無畏的性格以及貫穿整個長詩的緊張的悲劇性氣氛,將它們體現在嚴整的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形式中。《F大調敘事曲》(1839)則取材於同一位詩人的民間幻奇故事詩《希維德什揚卡》。原詩描寫一個負心的少年獵人,由於背叛了愛情誓言終於受到了懲罰,被希維德什揚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這首敘事曲中沒有企圖去描繪或暗示原詩的故事情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現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情境,通過它們之間矛盾沖突的發展來揭示原詩的意境和感情氣氛。波洛奈茲舞曲是肖邦在這個時期創作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波洛奈茲舞曲中的那種注重外在華麗效果的傾向被一種深刻、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實無華、剛毅豪放的藝術風格所代替。肖邦或從波蘭民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從緬懷祖國光榮的往昔,悲嘆今日淪亡的苦難中激勵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發他內心的郁憤,振奮民族精神。《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38)是一首勝利凱旋的頌歌,貫穿始終的管弦樂隊般的豐滿強大的音響,展現了古代波蘭慶祝民族勝利時光輝燦爛的情景。《c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39)則是一首哀嘆祖國淪亡的沉痛音詩,主題的感情基調是悲哀和壓抑的,但絲毫沒有感傷。《升f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41)規模宏大,富於戲劇性,它同對波蘭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情景的想像有聯系。悲壯嚴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憂郁的中間部分形成對照,在波洛奈茲舞曲體裁中別具一格。《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42)是同類體裁樂曲中性格最剛毅、豪邁,氣勢最宏偉、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題具有果斷、剛健的節奏,熱情豪邁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調式和聲,體現著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豪傑的形象。樂曲的中部富於鮮明的造型性,馬蹄聲同號角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戰馬賓士、月光劍影的古代沙場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現實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洶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這一時期肖邦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幻想波洛奈茲舞曲》(1846)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雖然在這里已經聽不到像《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那樣高昂、豪邁的聲音,但它的那些由於對祖國、民族未來的某種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極富於感染力的。《g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f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一首親切、溫存的歌,表達了對生活的最後一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傾訴著對故國和親人的最後思念。

㈤ 肖邦最著名的樂曲

1,圓舞曲(華爾滋) (Waltzes)
這些圓舞曲是蕭邦在維也納時,運用維也納華爾滋三拍的節奏,加上優美的曲調與抒情性,同時也發輝高度的鋼琴技巧,因此蕭邦的圓舞曲適合聆賞與演奏,比較不適合跳舞喔!
◎第1號圓舞曲降E大調Op. 18
◎第3號華麗圓舞曲a小調Op. 34-1
◎第6號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Op. 64-1
小狗圓舞曲是描述喬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稱為「小圓舞曲」(Minute)
◎第7號圓舞曲升c小調Op. 64-2
◎第8號圓舞曲降A大調Op. 64-3
◎第9號圓舞曲降A大調Op. 69-1
◎第10號圓舞曲b小調Op. 69-2
◎第14號圓舞曲e小調Op.Posth

2,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s)
蕭邦不太喜歡管弦樂器,所以他的鋼琴協奏曲(以鋼琴為主,管弦樂搭配的曲子)也只有兩首而已。第二號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就是寫給初戀情人的優美「情書」,大家可以聽聽看唷!
◎第2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Op.21第一樂章
◎第2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Op.21第二樂章
◎第2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Op.21第三樂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鋼琴師兼作曲家菲爾德首創的曲式,以優美的旋律為主。蕭邦受他的影響,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為主,但後來的夜曲則加上更豐富的內容,不單是優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蕭邦獨特風格的夜曲。
◎第1號夜曲降b小調Op.9-1
◎第2號夜曲降E大調Op.9-2

4,練習曲(Etudes)
學鋼琴的人,一定會彈到蕭邦的練習曲!這些曲子運用了高度的鋼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還有三或六度的連續平行等等。不過這些練習曲並不只是教學用的,而是同時兼具藝術性,演奏者必須兼顧技巧、節奏、旋律、和聲還有音樂的情緒表現,所以還是很到受樂迷的喜愛。
◎第3號練習曲E大調「離別」 Op.10-3
這首練習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往巴黎時的創作,離開祖國與思念故鄉的感情都表露無遺。
◎第5號練習曲降G小調「黑鍵」Black Key Op10No.5
◎第12號練習曲c小調「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這首是蕭邦在聽到波蘭遭俄國攻佔時所創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蕭邦晚年為了籌措療養的旅費而創作的曲子。
◎第4號前奏曲e小調「窒息」Suffocation
◎第11號前奏曲B大調「蜻蜓」Dragon Fly
◎第15號前奏曲降D大調「雨滴」Raindrop
◎這首前奏曲左手規律的節奏像雨滴的聲音,因此得名。
◎第23號前奏曲F大調「快樂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號前奏曲降D大調「暴風雨」The Storm

6,波蘭舞曲(Polonaises)
波蘭舞曲是以宮廷為中心,華麗而壯大的民族舞曲。蕭邦七歲時就創作了兩首波蘭舞曲(G小調與降B大調),而後來的創作不但有舞曲,還有波蘭語的詩喔!
◎第三號波蘭舞曲A大調「軍隊」MilitaryOp.40-1
象徵波蘭旗士精神的宏偉。
◎第六號波蘭舞曲降A大調「英雄」HeroicOp.53

7,馬厝卡舞曲(Mazurkas)
馬厝卡舞曲是波蘭東普魯士與俄國之間一帶,屬於農民的民族舞曲,熱愛祖國的蕭邦創作了55首馬厝卡舞曲,將思鄉的情感轉化為豐富的旋律。
第五號馬厝卡舞曲降B大調Op.7-1

8,奏鳴曲(Sonatas)
蕭邦不喜歡被固定的奏鳴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創作當中只有二首奏鳴曲而已。其中第二號的第三樂章的「送葬」進行曲,是西方葬禮中的送葬曲。
◎第二號奏鳴曲降b小調Op.35第三樂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蕭邦的名曲:
◎幻想即興曲升c小調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調BarcarolleOp.60
◎第4號敘事曲f小調BalladeOp.52-4

㈥ 肖邦最著名的曲子是哪首

肖邦最著名的曲子是《升F大調船歌》,作品60號。

肖邦只寫過一首船歌,這首作於1845—1846年間、出版於1846年的作品,呈獻給斯托克豪森男爵夫人。

樂曲一開始呈示的序奏主題採用三度、四度、五度、七度等音程的重奏,婉轉悠長,蘊含著淡淡的傷感和憂愁。之後出現兩小節猶如盪漿的伴奏音型,接著,樂曲在這個伴奏音型的襯托下呈示出第一主題。

這一主題起伏回盪,帶有較強的歌唱性。隨後,在A大調上呈示出第二主題。這個主題旋律平靜舒展,充滿了寧靜的氣氛。這一主題經發展後情緒步步高漲並形成高潮。之後兩個主題相繼再現,最後用明確的終止式結束。

㈦ 肖邦創作的樂曲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0%A4%B0%EE%B8%D6%C7%D9%C7%FA

http://..com/question/35006994.html

http://..com/question/3488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