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找一個當代知名外國女作家,得過大獎,很出名,文學造詣很高,年紀挺大的,符合條件的都行,資料詳細點
《荊棘鳥》作者:考琳·麥卡洛
考琳·麥卡洛是澳大利亞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她於一九三七年六月一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西部惠林頓一個牧業工人家庭,十二歲移居悉尼。此前,一家人過著游牧生活。考琳·麥卡洛從小就表現出不凡的藝術才能,她從五歲起就寫詩歌,講故事,學畫畫。但是經濟大蕭條給這個勞動家庭帶來的巨大打擊使她很早就意識到,文學藝術很難給一家人帶來溫飽,而她在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天賦和興趣促使她走上與文學創作全然不同的道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考琳·麥卡洛開始在悉尼大學攻讀神經生理學,畢業後,在悉尼皇家北岸醫院創建了神經生理學部。五年後,為了進一步提高學術水平,她到英國倫敦大學兒童健康學院從事研究工作。此後移居美國,在耶魯醫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長達十年,成為頗具影響的神經生理學家。她至今仍為威爾士王子醫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澳大利亞老年醫學基金會資助人、悉尼皇家北岸醫院神經生理學部名譽顧問,同時為促進第三世界神經生理學研究,特別是培養該學科女醫生,她協助美國耶魯醫學院創建了神團粗經生理學系。她和著名醫學家羅登·卡特勒爵士同登澳大利亞一百名傑出人物榜。 然而,真正使考琳·麥卡洛享譽世界的是她兒時即已顯露的文學才華。一九七二年,她利用業余時間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提姆》(Tim)。這部書一九七四年在美國出版之後,很快被拍成電影,不但為考琳·麥卡洛帶來不菲的經濟收益,而且使她一夜之間成為西方文壇耀眼的明星。對於考琳·麥卡洛,這僅僅是她在文學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一九七七年,她調動自己的全部生活積累,創作出版了嘔心瀝血之作《 荊棘鳥》(The Thorn Birds)這本書一經出版,便引起轟動,不但拍成電影廣為流傳,而且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塵物地出版,成為當代世界最暢銷的小說之一,僅平裝本版稅所得就高達一百九十萬美元,創當時美國出版界版稅收入之最。 《荊棘鳥》讓考琳·麥卡洛名利雙收的同時,也打破了她從小就喜歡的平靜與安寧。幾經周折,她最終隻身一人離開「騷動與喧嘩的美國」,回到闊別已久的澳大利亞,並且於一九八零年一月定居諾福克島。諾福克島是太平洋深處一座長五英里、寬三英里的小島,距離澳大利亞東海岸尚有一千英里之遙,是一塊獨立的領地。考琳·麥卡洛在這座小島舉目無親,甚至連一個熟人也沒有。經歷了最初六個月的孤寂與煩躁之後,她發現這里正是她理想的天堂。她的創作熱情在這座恬靜美麗的小島一發而不可收。二十多年來,又創作出版了十部長篇小說、一部傳記。其中《羅馬主人》(Roman Master)系列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的反響,她因此被看作歷史學家。一九九四年,考琳·麥卡洛被授予澳大利亞麥誇里大學榮譽博士,一九九七年成為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政治科學系國際項目中心監事會成員。 父母親的不幸婚姻給考琳·麥卡洛的心靈留下難以平復的創傷,她決心終身不嫁,甚至拒絕任何男性朋友。然而,諾福克島不但給了她一個逃避繁華世界的庇護所,還給了她一個可以託付餘生的丈夫和幸福的家。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三日,星期五(一個吉祥的日子),四十七歲的考琳·麥卡洛和畫家裡克·伊恩-魯賓遜結為連理。里克·伊恩-魯賓遜是諾福克島當地人,是諾福克島的開拓者——流放犯理查德·摩根和澳大利亞歷史上著名的「邦提號」叛亂者首領弗萊切爾·克里斯汀的第四代玄(外)孫。正是他和他的家族觸發了考琳·麥卡洛的創作靈感,並且幫助她完成了描寫澳大利亞開拓史的鴻篇巨制——《摩根的旅程》(Morgan』s Run)。 然而,近年來最為轟動的還是她於二○○三年出版的《呼喚》(The Touch)。這本書在西方文壇被譽為「作者繼《荊棘鳥》之後最成功的家世小說和愛情傳奇」。小說的主人公亞歷山大是個備受欺凌而又聰明絕頂的蘇格蘭私生子。他十五歲被迫離家出走,先是在格拉斯哥學習鍋爐製造,幾經周折後到美國淘金,憑著吃苦耐勞和勤奮好學的精神大發其財。之後,遠涉重洋來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在崇山峻嶺深處找到了世所罕見、品位極高的金礦。為開發這座金山,他和不滿晚清政壇腐敗、流落海外的中國人孫楚結成牢固的同盟,共同創立「天啟公司」,並且建起十九世紀末澳大利亞城市功能堪稱一流的「模範城」——金羅斯。孫楚和旅館老闆娘、聰明美麗的茹貝·康斯特萬曾經有過一段戀情,生下兒子李。塌兄鎮三十多歲即富甲一方的「金山之王」亞歷山大孑然一身,和茹貝一見鍾情,並且把九歲的李視為義子。但是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之下,他並沒有娶深愛他的茹貝為妻,而是懷著仇恨和報復之心,從蘇格蘭老家「進口」了年僅十六歲的「堂妹」伊麗莎白·德拉蒙德。伊麗莎白美麗、善良,不諳世事,是嗜錢如命的父親、詭計多端的神父「高壓政策」下的犧牲品。她在基督教長老會教義築起的圍牆中苦苦掙扎,仍難以逃脫這座精神的樊籠。成為亞歷山大的妻子之後,雖然錦衣玉食、珠寶纏身,但是毫無愛情可言,只能在奢華中痛苦地盡妻子的義務,為一心想有個兒子繼承家業的丈夫先後生下兩個女兒。大女兒內爾像父親一樣聰明絕頂,二女兒安娜卻因為難產,嚴重智障,成了白痴。伊麗莎白懷孕期間伴有驚厥,分娩時病情更重,醫生宣布她再生孩子即有生命危險。亞歷山大靠伊麗莎白「接續香火」的希望終成泡影,伊麗莎白則因為不必再盡「妻子的義務」獲得「解放」。亞歷山大婚後一直和茹貝保持情人關系,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寂寞無助的伊麗莎白把本該是「情敵」的茹貝視為最好的朋友。兩個人情同手足,和亞歷山大一起過著一種畸形的生活。為了使李不受母親卑微出身的影響,日後飛黃騰達,亞歷山大和茹貝不惜重金把他送到英國倫敦,以中國王子的身份在專為外國人開設的貴族學校讀書。李成績優異,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在愛丁堡大學獲工程技術博士學位。生子無望的亞歷山大把具有中國血統、才華橫溢、品質高尚的李視同己出,一心想讓女兒內爾長大後與他成婚,繼承家業。然而,事與願違,事業上百戰百勝的亞歷山大,家庭生活中卻屢戰屢敗。李在異國他鄉求學八年,第一次回家,就深深愛上從未謀面、比他年長六歲的伊麗莎白。而雖然生過兩個孩子卻「情竇未開」的伊麗莎白,也在目光與李相遇的一剎,心旌盪漾,春潮澎湃,發現愛的歸宿。但是,嚴酷的現實不允許他們相愛,一對戀人都把熾熱的愛藏在心頭,在無望與痛苦中掙扎,在心靈深處呼喚夢中情人。為了不辜負待己如父的亞歷山大,李隱忍著撕心裂肺的痛苦,浪跡天涯,在歐亞大陸度過十年,並且創建了伊朗有史以來第一個油田——孔雀油田。伊麗莎白在此期間卻經歷了痴呆愛女安娜被人誘奸,懷孕生產,忠心耿耿的中國女僕玉為安娜報仇,被殖民地當局絞死的種種人生磨難,而她與亞歷山大的關系也日漸疏遠,幾近路人。由於「天啟公司」無人接班,年事漸高的亞歷山大終於找回李,委以重任,主管全局。歷經歐亞大陸風雨滄桑、商海政壇風雲變幻的李和飽受磨難、心如死灰、年近四十的伊麗莎白,都以為十六年前的愛情之火早已熄滅,可以各行其是,以禮相待,然而,流逝的歲月把愛的真金磨得更亮,壓抑了十六年的心靈呼喚終於在埋葬安娜那個雷電交加的夜晚,伴著血淚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劃破烏雲翻滾的萬里蒼穹,向整個世界宣示了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對義父亞歷山大的背叛折磨著一向胸襟坦盪、光明磊落的李,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終於向亞歷山大坦白了自己的不忠。亞歷山大雖然有種種思想的局限與性格的弱點,但他畢竟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面對這道無法解決的難題,回顧命運多舛而又光輝燦爛的一生,盤點五十七年的功過是非、榮辱得失,為了深愛的茹貝、李和伊麗莎白,為了金羅斯家族的榮譽,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做出石破天驚之舉—— 一手製造了一場爆炸「事故」,葬身於他發跡的一號坑道,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鋪平一條幸福之路。風雨過後,山川依舊,只有金羅斯廣場矗立起一座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那是亞歷山大,他的靈魂和精神時時刻刻陪伴著愛他、他也愛的人們。 她曾從事過多種工作——旅遊業、圖書館、教書;後來終於成了一名神經病理學家,曾就學於美國耶魯大學。她的第一部小說是《蒂姆》,而《荊棘鳥》(The Thorn Birds)則構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調查工作,方始動筆。此書一發表,作者便一舉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藝的人,喜歡攝影、音樂、繪畫、服裝裁剪等。她現定居於美國。
② 求外國女政治家的名字及資料
賴斯
康多莉扎·賴斯(Condoleezza Rice)1954年11月14日出生在種族隔離制盛行的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小名康迪。和那裡的很多黑人兒童的悲慘命運不同,賴斯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家人的保護下順利長大,並憑借個人的努力獲得了成功。
天才兒童 黑人驕傲
賴斯家相信這樣一條嚴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優秀兩倍,他們才能平等;優秀三倍,才能超過對方。父母告訴康迪,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機會,如果她勤奮學習,力爭上游,就會得到回報。「你可能在餐館里買不到一個漢堡包,但也有可能當上總統。」
進入學校後,康迪學習十分出色,一年級和七年級都跳級了。回憶起自己童年的經歷時,賴斯說:「伯明翰光怪陸離,種族隔離無以復加,但黑人社區建立了自己的世界。我上過芭蕾舞課,學過法語,還上過禮儀課。」康迪的外祖父母從各方面保證孩子們不受種族主義的傷害。康迪的舅舅回憶說,他父親寧願他們回家上廁所也不讓使用種族隔離的公共設施,「實際上,我一生從未坐過種族隔離的公共汽車。」
然而到1963年,伯明翰卻成了暴力和民權運動的大熔爐,廣大黑人成了種族思想根深蒂固的伯明翰警察當局的打擊目標。賴斯的父親和大部分黑人不得不自我武裝起來,防止有暴力傾向的白人進入黑人社區。1969年,父親在丹佛大學謀得教職,全家隨之遷居丹佛,徹底走出了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康迪進入聖瑪麗學校讀書,這年她13歲,第一次進入了不實行種族隔離的學校。
幼學鋼琴 迷戀體育
康迪的母親是一位鋼琴教師,因此康迪從幼年時起就開始接受母親孜孜不倦的音樂教育。很快,她就坐在教堂里母親彈風琴的凳子旁,開始了母女合奏。4歲時,她掌握了一些曲子,開了第一個獨奏會。
康迪一直夢想成為職業鋼琴家,16歲那年她進入父親所在的丹佛大學拉蒙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演奏。然而在大學二年級和三年級期間,她精心構造的計劃被打碎了。那年夏天,她參加了著名的阿斯本音樂節,遇到了有生以來最殘酷的競爭。「我碰到了11歲的孩子,他們只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練一年才能彈好的曲子,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內基大廳演奏的那一天了。」
除了鋼琴,康迪在運動方面也很有天賦,網球和花樣滑冰玩得都很出色。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場練習步法,從旋轉、側滑、前沖、穿越、踮腳到組合動作和雙人滑。兒時的她受父親影響,對美式橄欖球十分著迷。她曾經開玩笑地說,如果能夠當上美式橄欖球聯盟主席,她寧願不當國家安全顧問。
偶然機遇 改變人生
在大學里,一堂國際事務課改變了她的命運。那堂課的主講者是約瑟夫·克貝爾,主題是列寧的繼承者斯大林。賴斯突然發現,「蘇聯政治居然那麼有意思」,她說:「俄羅斯讓我從音樂中跳了出來。」
賴斯非常崇拜克貝爾教授,不僅因為他是知名的國際事務專家,知識淵博,還因為他的真知灼見常常令她茅塞頓開。克貝爾還有一個比賴斯大17歲的對蘇聯問題深有研究的女兒,她就是前任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
19歲那年,賴斯大學畢業,26歲獲博士學位,精通四門語言的她隨後成為斯坦福大學的助教,專攻蘇聯的軍事事務。
結緣布希 政壇女星
賴斯最初闖入老布希的圈子是在1987年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晚宴上,當時賴斯幾句簡短而有特色的致辭引起了時任福特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的興趣。從賴斯的講話中,斯考克羅夫特發現賴斯對蘇聯的看法與他的政治現實主義不謀而合。
1988年大選之後,斯考克羅夫特成為老布希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隨後被任命為國家安全委員會蘇聯事務司司長,並很快成為老布希總統和夫人芭芭拉的私人朋友。老布希卸任後,康迪回到斯坦福大學教書,但仍保持著同老布希一家的友誼。
1995年小布希剛剛當選為得克薩斯州州長後,老布希安排賴斯同自己的兒子首次會面。在這次見面中,兩人談的是體育經,對體育的共同愛好讓兩人很快成為朋友。1998年,當兩人再次見面時,話題已轉為下任總統所面對的外交情勢了。面對布希家族的邀請,賴斯沒有絲毫猶豫,她迅速辭去了斯坦福的教職,專心輔佐小布希。在小布希當選美國總統後,賴斯出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成為美國政壇最耀眼的政治女明星之一。
黑白賴斯
在美國,從來沒有一個黑人婦女能掌控如此大的權力。2001年賴斯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紐約時報》周刊聲稱:賴斯的青雲直上,能讓一代在「呆在監獄會比在某個公司的董事會中任職更有前途」這種信仰下成長的美國年輕黑人明白,「黑色力量」意味著什麼。2005年2月她接替鮑威爾成為了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美國年輕黑人更是瞪大了眼睛。
賴斯在白宮成績顯赫,也讓很多年輕的美國黑人對她有了戒心,甚至有人指責她是「自己宗教的背叛者」,說她有「自欺欺人癖」和「適應癖」。作為黑人,她自我放逐到「白人權貴階層」,並且適應了那裡的環境。在一本關於賴斯的書中提到:「也許在黑人中間,她的敵人遠遠比她的支持者要多得多。她不是一個「貧民窟的奮斗者」,因此盡管她花了很多力氣,激進的右翼黑人公民還是只承認她僅僅是「法定意義上的黑人」。有人認為,從奴隸制度時代開始,就有不同兩種類型的黑人:一類是在種植園里辛苦工作的黑奴;另一類則能隨機應變,懂得在種植園主家中謀求一個小小的職位。顯然,賴斯被劃入了後者。
政客賴斯
賴斯1954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的伯明翰,黑人。父親曾任丹佛大學副校長,母親是小學音樂教師。15歲進丹佛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和美國政治學。19歲畢業,獲政治學學士學位。後獲聖母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及丹佛大學國際研究生院政治學博士學位。
一場主題為「斯大林時代與政治」的講座改變了她的人生方位。約瑟夫·科貝爾,這位著名的蘇聯和東歐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父親,為賴斯打開了另一扇門。
26歲時,賴斯獲得了國際關系博士學位,並被斯坦福大學聘為助理教授。她講授的課程通常被學生超員預定,主持的講座經常是座無虛席。在一次國際問題研討會上,賴斯尖銳而又深刻的提問讓老布希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記住了她的名字。1989年,斯考克羅夫特提名賴斯進入布希政府安全事務委員會,負責俄羅斯事務。
1991年,隨著老布希被柯林頓取代,賴斯重返斯坦福。1993年,她被任命為教務長,地位僅次於校長。她是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教務長,也是該校第一位黑人教務長。
1998年,賴斯再次離開斯坦福,開始擔當小布希的「女軍師」,也「順道」成為了小布希的「粉紅知己」。賴斯一直擔任布希的國家安全顧問,是小布希班底的核心人物。從白宮到國外出訪,從得州的牧場到戴維營,人們總能在總統身邊看見賴斯的身影。白宮對外事務委員會流傳著這樣的看法:總統會聽取切尼的意見,對鮑威爾的提議也給予重視,但總是在和賴斯商量後,做出最後決定。
表演者賴斯
在賴斯的辦公室,掛著一副她和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彩色大照片,那是他們2002年4月22日在華盛頓憲法大廳演奏完一首布拉姆斯奏鳴曲後接受觀眾喝彩的情景。照片上的賴斯容光煥發,目光堅定,有力量的嘴唇頑強地向上揚起。
賴斯是個表演者。她的名字源於義大利的音樂術語,意思是「甜蜜的」。她三歲開始學習鋼琴,曾經獲得美國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一名,那時候她的願望是成為一名鋼琴家。賴斯說:「三歲那年,我要求父母允許我學鋼琴,父母答應了。那是我第一次彈鋼琴。我彈了不少琴。我應邀在這個或者那個活動中演奏,一直大約到10歲。後來,我突然間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小女孩了我也不再那麼多地受到邀請了。我確實對鋼琴厭倦了,想就此不彈了。那是我父母惟一一次干預我的事。我母親說,『你還沒有長大到或者彈得好到能夠自己做出這種決定的時候。等你長得夠大了,彈得夠好了,你可以放棄,可現在不行。』我現在的確非常高興,她沒有讓我放棄。因為到了我能決定我不打算追求鋼琴事業的時候,我已經好到了我想彈什麼就幾乎能彈什麼的程度了,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今天,彈琴還是我的業余愛好。」即使是在很多政事中她也不忘鋼琴,當批評人士指出,賴斯沒有在伊拉克問題、推動巴以談判和解決朝鮮核問題上發揮積極的作用時,她說,「我和拉姆斯菲爾德認識多年,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我的工作就像一個樂隊里的鋼琴師,是樂隊的一分子,而這個樂隊只有成為一個整體,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
賴斯多才多藝,不僅彈得一手好鋼琴,也喜歡看體育比賽,喜歡滑冰,還受過多年專業花樣滑冰訓練。此次賴斯在中國的一個安排就有觀看花樣滑冰表演,冰上的賴斯快樂得像個孩子。
單身賴斯
衣著得體、韻味十足,賴斯卻至今未婚。但是,這絲毫沒有對她的魅力造成任何損失,相反卻增添了無限風情。
提起賴斯,人們就會想到布希,小布希和老布希。布希曾開玩笑說,賴斯就像「媽媽」,什麼都管。美國媒體形容她:不僅是布希總統的顧問,更是親密的紅顏知己。她也被認為是除了第一夫人勞拉之外,和總統在一起的時間最長的人。
賴斯是一個知道「作為政客的游戲規則」的女人,雖然在外交事務上她處處露臉,搶盡了鮑威爾的風頭。但直到現在,她與鮑威爾之間還沒有爆發過「戰爭」。
2000年8月,賴斯訪問以色列時,曾與當時尚未上台的沙龍進行過會談。沙龍後來對記者說,他為賴斯的魅力深深吸引,以至於根本聽不進她究竟在講些什麼。一名在場記者說,沙龍其實不單欣賞賴斯的一雙腿,而是覺得她整個外型都很誘人。
不少人認為,過於成功的事業已經成了賴斯組建家庭的阻力。就像《莫斯科新聞》在賴斯剛出道時評價的那樣,「男人們都不免奇怪:她應該忙於做飯和使她的愛慕者發瘋,但她卻能迅速地從口中蹦出導彈和坦克的數目以及多次首腦會談的日期」。賴斯對事業的進取心讓不少男士望而卻步,但她自己並不認為事業影響了她的個人生活。還有人認為,賴斯身邊的男人都太優秀,令其他男士頗感自卑。在這些年的從政生涯中,賴斯的知己都是美國政界的巨頭,如布希、斯考克羅夫特、舒爾茨等。她說:「我不成家是因為我從來沒有碰到過任何想與之共同生活的人。我認為,我在生活中保持了平衡。我不是一個工作狂,我也有休閑時光。」
賴斯非常喜歡孩子,也很想組織一個家庭,但她仍舊單身,這是個謎。
貝隆夫人
伊娃·裴隆(全名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也譯作貝隆夫人,1919年5月7日出生於阿根廷Los Toldos村,1952年7月26日逝世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阿根廷總統胡安·裴隆(Juan Perón)的第二位妻子。
伊娃·裴隆的母親是一個未婚廚師,她與當地的一個農夫有五個私生子女,伊娃是其中之一。15歲那年,她來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並在這里開始她的演藝生涯。並且在這里最終遇到了她的丈夫胡安·裴隆。兩人相處不久後就於1945年結婚。
在1946年阿根廷的總統競選中伊娃·裴隆極力支持她的丈夫,在她每周播出的廣播節目中她號召窮人選舉胡安。雖然她的演員生涯為她帶來了不少財富,但她一直強調她出身窮苦來顯示她與下層階級的團結。由於她的出身和她對他們的同情,伊娃認為她是理所當然的「無衫者」(descamisados,這是一個支持胡安的團體的名字)的領袖。
在1946年裴隆當選為阿根廷總統後,她也很快的提高了在政界的地位,出任勞工部部長,並成立了伊娃·裴隆基金會,用以救助貧困。到1949年,她已經成為當時阿根廷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她成為一個崇拜的中心,她的照片和名字到處都出現。雖然她非常出名,也非常有權,她很注意不讓自己掩蓋她丈夫的名聲。雖然她在許多地方是政府中的決定性人物,她一直說她的決定是從胡安·裴隆的智慧中獲得的。但兩人的私生活卻相當緊張。他們沒有孩子,這導致了一些關於他們是否有性生活的議論。
阿根廷的工人階級崇拜她,但富有的、親英國的高層階級對她恨之入骨。他們鄙視她的出身,批評她早年的浪盪生涯。許多人認為作為一個婦女她在政壇上的角色太高了。同時伊娃也很仇恨這些高層階級的人物。有時這種仇恨也表現為對政敵的迫害和對報紙的封禁。
1950年她周遊歐洲並與許多國家首腦(包括西班牙的富蘭克西斯科·佛朗哥)會晤。其目的是在戰後為阿根廷做廣告。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裴隆的阿根廷越來越被其它國家看做是法西斯主義國家了。
1951年她試圖競選阿根廷的副總統。這一行為令阿根廷的軍事首腦十分不滿,最終胡安·裴隆迫於壓力撤銷了伊娃·裴隆的提名。
伊娃·裴隆在33歲時便因子宮癌去世。她的遺體被保存並陳列在一個紀念館中。1955年胡安·裴隆被一次軍事政變推翻後她的屍體首先被飛往義大利米蘭,16年後被移到西班牙。1973年胡安·裴隆重返阿根廷再任總統,1974年他逝世,伊娃的遺屍被運回阿根廷並被短時間陳列在她丈夫的遺體旁。此後她被安葬在她父親家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墓中。
她的一生,在英國音樂劇《貝隆夫人》中得到再現,後又被改編為電影和連續劇,在被改編成的電影中,美國歌星麥當娜飾演的《Evita》是一部廣為人知的作品。
默克爾
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一位來自德國東部的女博士,在德國統一後迅速「崛起」,在短短的15年中,一舉成為德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理。
從校園里的「灰老鼠」到「科爾的小女孩」,從「德國鐵娘子」到未來的總理,她的政治魅力在哪裡?當有人問她當初為何能吸引科爾的目光時,她回答:「我來自東邊(東德),是個女人,年紀又輕,我代表了黨內三種少數群體。」
學校里的「灰老鼠」
默克爾於1954年6月17日出生在德國漢堡。她的父親叫霍斯特·卡斯納,是一位新教牧師,母親則從事教育工作。默克爾一歲時,他們一家移居到德國東部。1978年,默克爾在萊比錫大學畢業後在東德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中心從事科研。1986年她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威嚴的父親自默克爾很小的時候起就向她灌輸了一種觀念:必須永遠比同齡人更出色。後來,這個信條便成了默克爾畢生的座右銘。
默克爾的確是一名出色的學生。每天早晨,即使是在等車上學時,默克爾也要抓緊時間學習。在高中同學們的印象里,默克爾從未有過男友,屬於「沒被吻過的一族」。她的同學回憶說,默克爾當年生活十分簡朴,衣著的色彩總是很淺淡,以致曾有同學譏笑她是「灰老鼠」。
政壇上的「撐桿跳」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了。這一重要事件改變了默克爾的人生,她積極投身於政治活動,參加了東德的「民主崛起」組織,爾後又進入了東德時期的最後一屆政府,成為德·梅齊埃總理的副發言人。
1990年,默克爾所在的「民主崛起」與基民盟在東德地區的組織合並,默克爾隨之成為基民盟黨員。從此,她開始了在德國政壇上的「撐桿跳」。1991年,默克爾在科爾政府內擔任了婦女與青少年部部長;同年成為了基民盟歷史上第一位女副主席;1994年,默克爾擔任聯邦環境部長;1998年起,默克爾又擔起全德基民盟總書記的重任;2000年,這位來自東德、僅有十年黨齡的女政治家竟以95%的高票當選為基民盟主席,成為這個歷來由男人主導、思想比較保守的黨派的第一位女黨魁。
「科爾的小女孩」
了解默克爾過去的人都說,學生時代的安格拉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在能力和才智方面並未顯出過人之處。因此,有不少人認為,默克爾能在十幾年間從一個缺少經驗的「初學者」迅速成為德國基民盟的掌門人,除了特定時代提供了機遇外,最重要的是受到了其「政治教父」科爾的庇護和提攜。
1990年底,在兩德統一後的第一次大選中,默克爾成功地獲得了斯特拉爾松-呂根-格里門選區的直選席位,成為聯邦議員。不久,又被科爾納入內閣,在德國政壇中嶄露頭角。
初入仕途的默克爾給人的印象是矜持和不苟言笑,有時甚至顯得有些拘謹和靦腆。然而在科爾的關照下,默克爾很快地成長起來,在基民盟內平步青雲。因此,有人把她稱為「科爾的小女孩」。
「德國鐵娘子」
1998年,聯盟黨在大選中失利後,朔伊布勒接替科爾成為了基民盟主席,默克爾被任命為該黨的總書記。1999年底,基民盟在科爾時期收受政黨捐款的「黑金案」被揭露,全德震驚。不久之後,基民盟黨主席朔伊布勒因為脫不開干係而宣布不再競選黨主席一職。於是在2000年4月的埃森黨代會上,默克爾當選為基民盟主席,終於登上了基民盟的權力頂峰。
默克爾接過基民盟大印之初,許多人對她並不看好。認為她不過是一個靠他人提攜而走上權力巔峰的「政治花瓶」,或者是一個臨時收拾「爛攤子」的過渡人物。特別是黨內那些野心勃勃的新生代政治家,私下裡都在打著取而代之的如意算盤。然而,默克爾卻變得越來越老練,牢牢抓住了黨主席的權柄。
在基民盟收受非法獻金的問題上,默克爾能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她既能帶頭與科爾劃清界線,又能在日後成功地化解與恩師的矛盾。在不長的政治生涯中,她懂得了如何屈伸,如何在危難中咬緊牙關,排除異己。
基民盟原是西德地區的保守黨,該黨歷來都是「男人的天下」。但如今,基民盟被掌控在一個來自東德的女人手裡,那些自命不凡的政治家個個被默克爾弄得服服帖帖。去年3月,她力排眾議,扶持克勒成為聯邦總統。德國媒體說,這真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於是,默克爾得到了「德國鐵娘子」的名號。
「我願為德國效力」
三年多來,默克爾使出渾身解數,小心翼翼地應付著來自各方的攻擊,使她在黨內的地位大大得到了加強。不過,面對全德的民眾,默克爾還缺少政治領袖的魅力,這幾乎成為她參選的最大障礙。去年底,德國F orsa民調所的調查顯示,盡管社民黨讓大部分國民失望,但施羅德個人的受歡迎程度仍遠遠領先於默克爾。特別是在行政領導能力與人格魅力方面,施羅德都更勝一籌。
但是,默克爾畢竟是默克爾。她以簡約、堅定和實乾的作風逐漸贏得了黨內的多數支持。她提出的口號:「我願為德國效力」顯得真誠而響亮,博得了許多人的好感。盡管在激烈的選戰期間,默克爾和聯盟黨犯了一些失誤,使該黨在大選的最後關頭失去了不少選票,遇到了巨大的壓力,但默克爾畢竟站穩了腳跟,最終以微弱的優勢戰勝了社民黨。
一部分人的看法是,默克爾之所以成功正是得道於她的「不知名」,其制勝的法寶就是「常常被對手所低估」。不過,更多的人認為,默克爾的身上一定具有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品質,即: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手腕。
三個西方國家的風雲人物,我最喜歡的是貝隆夫人,給我個最佳吧。
③ 大學女老師楊一涵,在合肥教書,教英語專業的,女神級的美女老師,求問她現在正在在哪所學校教書,求發來
安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
④ 中國天才女教授,破解美國兩大最安全密碼,國家如何獎勵她
1983年王小雲從諸城一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東大學的數學系,之後師從數學家潘承洞院士,在1993年完成博士學業。
畢業之後王小雲選擇留在山東大學任教,從數學系的講師到教授只花了九年時間,2005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並且受聘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講座教授,次年又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為教授。
在這樣學術一面的背後,王小雲也被稱為中國的密碼破譯天才,她曾是中國密碼創新獎的特等獎獲得者,並且獲封當年的網路安全優秀人才。
多項報告的發出,也讓很多權威機構看到了王小雲的天賦,誰不想要這么厲害的隊友,各國都開出優渥的條件想要拉攏她,但是在王小雲心裡,只有祖國才是培育她的地方。
s在發表MD5後,王小雲發現了這套演算法的漏洞,為國家研發出一套查漏補缺的SM3密碼系統,之前的漏洞也被她覆蓋,成為新的世界最強密碼演算法,改變了中國在密碼系統世界的地位。
王小雲和其團隊為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對中國的密碼破譯領域有重大貢獻,國家也不甘示弱獎勵了王小雲七百一十一萬作為獎勵,鼓勵她今後繼續致力於密碼破譯領域,在這個方向繼續發光發熱。
⑤ 女博士拒絕百萬年薪回國教書,34歲仍單身,她為何不脫單
史蛟是北大的一名教師,在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進行任教, 深受學生們的喜歡。關於女博士拒絕百萬年薪回國教書,34歲仍單身,她為何不脫單?史蛟從本科到博士一直就讀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由於成績優異,個人能力突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甚至開出了年薪百萬的條件讓她留在學校任教,但是她毅然選擇回國。關於女博士拒絕百萬年薪回國教書,34歲仍單身,她為何不脫單?首先,史蛟的學生們都非常喜歡她,史蛟從來都沒有和學生們紅過臉,是一位美貌與智慧並存的老師。其次,因為史蛟老師是博士,女博士本來就很稀缺,太優秀了很難找到條件相當的對象。最後,史蛟老師一心教書育人,把自己的前半生都奉獻給了學術和教育事業,所以34歲依然還是單身。
一:史蛟老師太優秀了,所以根本無法想像什麼樣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她。
史蛟不僅長得好看,而且個人能力很強,還是女博士,所以單身不是沒有原因的。
關於女博士拒絕百萬年薪回國教書,34歲仍單身,她為何不脫單?大家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
⑥ 一部電影 關於美國教師的女人 名字 伊麗莎白哈爾西
壞老師
《壞老師》講述一個女老師(卡梅隆·迪亞茲飾演)的故事。這名老師在被男朋友拋棄之後看上了學校的模特老師(賈斯汀·汀布萊克飾演),與模特老師的女友展開了激烈的求偶爭奪戰。卡梅隆·迪亞茲扮演的伊麗莎白是一個「非主流」的老師,她常常自詡為是大美女,但卻在結婚前夜被自己的未婚夫拋棄;她流連於夜店和聲色場所,但卻對婚姻和家庭充滿了渴望。不過她渴望的婚姻卻並不是那種相夫教子的生活者茄激,在她看來,結婚不過是可以為自己帶來一張永久飯票,好讓自己擺脫無聊、世俗的生活,每天好睡到自然醒,然後出去雲雨一番。可是現在,這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大齡剩女卻只有窩在一間小學校里教書。在學校里,她四處尋覓著自己下手的目標,她相中了帥氣、瀟灑而且經濟實力頗為雄厚的斯考特。學校里的一個呆頭呆腦的體育老師看上了她,並向他展開了窮追猛打的追求。與此同時,校園中另一個精力充沛的美女老師艾米也看中了斯科特。看上去伊麗莎白的「愛情事業」已然陷入僵局。這種復雜的、多變的、納賀折磨人的情感關系顯然是出首襪乎伊麗莎白預料的。她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看上去游戲人生的人,最終會被人生游戲。那麼,伊麗莎白能在這種情感的漩渦和沖突中學會什麼呢?
⑦ 誰知道美國女作家賽珍珠(Pearl S.Buck)的資料
賽珍珠(1892-1973)女。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3個月時即被身為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中國。在雙語環境中長大,是以中文為母語之一的著名美國作家。曾回美四年接受高等教育。自1919年至1935年,她與丈夫卜凱 (J. L. Buck) 長期居住在所執教的金陵大學分配給他們的兩層樓房裡。在這里她寫出了於193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大地 (Gread Earth) 三部曲》等小說,並最早將《水滸傳》翻譯成英文在西方出版。一生著譯作品70餘部。她病逝後,按其遺願,墓碑上只鐫刻「賽珍珠」三個漢字。
反對傳教的教師
1919年下半年,賽珍珠隨丈夫卜凱來到南京,受聘於美國教會所辦的金陵大學,並住進了校內一幢單門獨院的小樓。在賽珍珠和卜凱三、四十年代先後離開中國之前,一直居住在這里(即今平倉巷5號)。卜凱(J.L.Buck)是一位農學家,教授農業技術和農場管理的課程,創辦了金大農業經濟系並任系主任,因出版《中國農家經濟》等書而被視為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賽珍珠則在金陵大學外語系任教,並先後在東南大學、中央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教育學、英文等課。她既要備課、批改作用,又要參與社會工作,會見中外各界人士,還要修剪家中花園的大片花草,忙得不亦樂乎。在舉行孫中山奉安大典期間,賽珍珠即在家中騰出地方,讓中國駐美大使施肇基博士和為孫中山遺體作防腐處理的泰勒博士住了進來。徐志摩、梅蘭芳、胡適、林語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她家的座上客。
賽珍珠最喜歡教的課是英文,因為這門課有著極大的發揮空間,可以充分「表現」她的淵博學識和過人的口才。當然也曾有學生認為她上英文課是「海闊天空,離題萬里」而告到了校長室去。她自認為「上得較為遜色」的是宗教課。在給紐約傳教董事會的工作匯報中,賽珍珠直言不諱地說:「對在課堂上傳授宗教知識的整套方法,我深表不滿。」她認為「和正規的宗教課相比,在教育學課上傳授宗教知識則更勝一籌」。這引起了董事會的不滿,董事會很不客氣地告誡賽珍珠:「只有正規地傳授神學才算正道。」賽珍珠沒有屈服於壓力,在力爭無效的情況下,憤而辭去了宗教課的教職。對此,陳裕光校長和許多外籍教師都深感惋惜。但是在中國、美國許多地方,賽珍珠都仍然公開聲稱她極為討厭那些「喋喋不休的佈道」,說佈道只會「扼殺思想,蠱惑人心,在中國教會里製造出一批偽君子」。她認為,「空談無益,基督徒應該給中國人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譬如教育、醫療和衛生」。
把《水滸傳》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迄今已有多種外文譯本,有的直譯成《發生在水邊的故事》,有的意譯為《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在所有譯作中,翻譯得最為准確、最為精彩也是最有影響的,還當數它的第一個英譯本——《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個英譯本便出自賽珍珠的筆下。
賽珍珠精通漢語,對中國小說有著極高的評價。她在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的致謝詞便是以《中國小說》為題的,她說:中國的古典小說與「世界任何國家的小說一樣,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一個真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知道《紅樓夢》、《三國演義》這樣的經典之作」。她的這番話贏來了文學大師們的熱烈掌聲,因為她在數年之前翻譯的《水滸傳》在西方的流行,已經讓人們對中國小說刮目相看了。
賽珍珠翻譯《水滸傳》還是20年代中後期的事情,當時南京出售著《水滸傳》的好幾個版本,有的只有七十回,有的長達一百二十回。賽珍珠選擇的是七十回本的《水滸傳》,她認為這個版本最好,因為較長的版本結尾大多是好漢們被朝廷招安,而七十回本則自始至終貫穿著與官府反抗到底的思想。
賽珍珠之所以選定《水滸傳》來翻譯,既有藝術上的考慮,也有「政治上」的因素。《水滸傳》的口語化文字對中國小說史具有深遠的影響,賽珍珠對這種文字風格很是贊賞。而小說的政治爛搏橘內容對她的吸引力則更大。她十分清楚,「中國歷史上的起義人士不管屬於哪一種人,也不論他們持有什麼信仰,無一不喜歡《水滸傳》,毛澤東就是其中之一」。她也聽飢團說過這樣一個笑話:在首都南京有好事者散布謠言說,銀罩農民運動正在傳播一首革命歌謠,訴說農民生活的艱辛:「烈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後來一查才發現原來它不是「馬克思主義歌謠」,而是《水滸傳》上的一首詩。所以,賽珍珠認為小說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和腐敗的官府之間的斗爭」。在賽珍珠眼裡,梁山一百單八將類似於英國中世紀追隨羅賓漢的綠林英豪,他們並非存心造反,只是受環境逼迫,萬般無奈之下才揭竿而起的;他們是足智多謀、驍勇善戰的公民,所反抗的是邪惡的勢力和無道的社會。
在這段時間,賽珍珠除了教學之外,就是埋頭翻譯《水滸傳》。前後耗時五年,終於將《水滸傳》翻譯成了一千多頁的英文。而書的原名「水滸」通常被譯成「Water Margin」,指的是書中許多事件的發生地。賽珍珠認為書名這樣去譯,西方讀者肯定不知所雲,她先後試用過《俠盜》、《義俠》等名,但自己都不甚滿意。直到出版前不久,她才突來靈感,想到了《論語》中的一句名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於是在紐約庄台公司1933年出版這本上、下兩卷的譯著時即以All Men Are Brothers為名。這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在美國很是暢銷,從中國殺將過去的這批「梁山好漢」,一下子就「竄」上了美國權威的「每月圖書俱樂部」的排行榜。
誕生於中國《大地》的諾貝爾文學獎
193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是一位女士——獲獎作品是中國題材的《大地三部曲》、《異邦客》和《東風·西風》。這位「對中國農民生活進行了史詩般的描述」,「為中國題材小說作出了開拓性貢獻」的獲獎者就是賽珍珠,曾經在金陵大學執教的美國人Pearl Buck。而她的所有獲獎作品也大都是她在金陵大學一邊教書、一邊創作寫成的。
賽珍珠開始寫作生涯時,適逢一場不同尋常的世界性文化風潮。她讀過陳獨秀、胡適等人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章。對於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她認為這是「現代中國的一股新生力量」,將會釋放出「被壓抑了許多世紀的能量」。她諳熟漢語,對中國古典文學所知甚多,又和新文化運動中的人物接觸頻繁,這都有利於她對周圍掀起的風暴作出判斷。於是她便在平倉巷5號小閣樓的窗檯下,擺放一架打字機,面對紫金山,沉入了對作品的構思之中。
1923年賽珍珠寫出了處女作《也在中國》,此後便屢屢有作品發表。1927年春北伐軍攻克南京時,社會失去了控制,對於許多外國人來說真是危機四伏,所以她淪落為「洋難民」,離開了南京。當1928年夏回到南京的家園時,盡管整座院落成了馬廄和「公廁」,但她卻在一個小壁櫥里驚喜地翻出一個木箱。士兵和劫匪掠走了她的大半家產,卻把這個木箱留了下來,箱中完好無損地放著她在母親去世後為其寫的《凱麗的傳記》一書的手稿——這部手稿排成鉛字時書名便改成了《異邦客》。賽珍珠繼續創作,不久給美國的朋友戴維·勞埃德寄去了一篇曾經在雜志上發表的小說《一位中國女子說》,同時還附上了未曾發表的續篇,建議將兩者合成一部長篇,書名定為《天國之風》。
戴維·勞埃德接到《天國之風》的書稿後,分別寄給了20多個出版社,紐約的庄台公司總裁理查德·沃爾什慧眼識珠,很快便決定出版賽珍珠的《天國之風》,只是將書名定為《東風·西風》。
不久賽珍珠的新作《王龍》又從南京金陵大學寄到了紐約庄台公司,沃爾什又熱情地答應出版,只是覺得《王龍》之名很難為人接受,而書名應「扣人心弦,富有浪漫情調」,建議改用「大地」之類的名字。1931年春,裝幀精美的《大地》(Gread Earth)出版,好評如潮,銷量飆升,《大地》一下子成了1931年和1932年全美最暢銷的書。並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荷蘭文、瑞典文、丹麥文、挪威文等譯本。庄台公司也因此從一個負責累累的出版社一躍而成為紐約著名的出版公司。沃爾什與賽珍珠雙方還愉快地訂下並切實履行了這樣的協議:賽珍珠寫什麼,他就出什麼。所以賽珍珠後來寫成的《大地三部曲》之《兒子們》、《分家》以及其他多種文學作品,都是由沃爾什的公司出版的。
⑧ 【流氓外教】在華外教多無教學背景 什麼人都有
一個自稱在上海高校教英文的「流氓老外」最近被網友炒得火熱。據報道,這名來自英格蘭的外教在自己的博客里,「用極其淫穢、骯臟的語言記錄他在上海玩弄中國女人的過程,而這些中國女人大部分竟然是他的學生;與此同時,他又極盡所能侮辱、詆毀、歪曲中國政府和中國男性」。一時間,「外教都是些什麼人」又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二十年前,只有中國的大學和少數幾個外語學校里才有外教,他們或者經過教育部門安排,或者作為訪問學者來到中國。而如今,外教不僅在全國各地的大學里隨處可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許多中學、小學世螞,甚至幼兒園里都有外教。在很多民營的外語學校里,「外教小班授課」、「外教單獨輔導」成為課程介紹里最顯眼的部分。
不少學校找外教以貌取人
在中國教英語的外教並非都來自說英語的國家。北京一家知名的五星級飯店的培訓部就有一名來自俄羅斯的英語老師。一個專門為在華外國人介紹工作的網站上,有這么一個常見問題:「如果我的母語不是英語,我能在中國教英語嗎?」回答是:「如果你的母語是英語更好,但是如果你的英語足夠好,而且口音不太重,也不一定要求你的母語是英語。在中國,有很多外教並非出生在英語國家,但他們在英語國家接受了教育,而且沒有太重的口音。」
來教書為的是「國際經歷」
來自美國的斯蒂芬是北京一所英語學校的老師。他退休前是矽谷一家公司的製造部經理,他說:「2004年來中國時我是想去重慶做一筆生意,但與我做生意的中國女士似乎對跟我結婚更感興趣,我只好回了美國。後來,我又通過教育機構聯繫到北京一家學校。可來了之後我才發現自己被騙了。他們告訴我,來北京後可以住別墅,可這里根本沒有別墅,只有三個男人和一條狗,還有一個小公寓,而且那條狗還要和我們共用衛生間。我非常生氣,怎麼可以這么不講信用呢?他們告訴我,你是美國人,那麼有錢,也不在乎這點兒……我不一定非要住別墅,但也不能騙人啊?於是我辭職了,來到現在這所學校。」
「我沒有教書的收入也能活得很好,但我需要這份工作幫我建立關系——我知道這在中國很重要,將來我要利用這些關系開自己的公司。」斯蒂芬說,雖然在中國有很多「慘痛」經歷,但他是一個屢敗屢戰的人,所以可能還會在中國再住十年,甚至娶個中國太太。斯蒂芬說,能離開美國來中國教書的人多半思想非常開放、勇於仿返基打破常規。
美國人喬納森大學里學的是金融,後來一直在這個領域工作。他2004年來到中國,在此之前他思考了很久。「我那時開始厭倦自己的工作,每天都要和各種數字打交道,出一個錯就會遇到大麻煩。我想改變這一切。」於是,喬納森來到中國,他發現這里的生活非常自在,還在北京結識了關系很鐵的朋友。如今他已經在亞運村買了房,「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離開中國」。
來自加拿大的傑說,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經歷是履歷表上不可缺少的一筆。他來北京看重的就是這種國際化的經歷。
最大的問題是文化差異
這些外教中大備謹多數人沒有專業教授語言的背景。但喬納森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障礙。「那些所謂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可能更容易失敗。因為他們接受的培訓是結構性的語言培訓,一旦發現教學中出現問題,他們首先反省的是結構性的問題,而在中國教書,最大的問題是文化差異。你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同於美國的課堂,也並不是一個完全中國化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