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外國美女講解中國古典音樂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外國美女講解中國古典音樂

發布時間: 2023-03-30 06:10:34

① 中國古典音樂的介紹

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當中國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氏培鬧那間,你可以體悟到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殲罩是冬雪,是千古纏綿不絕的生命呼喚。那份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特有之中唯美。

② 十大美女中音經典歌曲

十大美女中音經典歌曲

十位女中音歌唱家,她們是羅天嬋、關牧村、降央卓瑪、徐小鳳、蔡琴、德德瑪、潘秀瓊、梅 艷芳、劉子琪、鍾麗燕,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她們美妙的歌聲!

1、羅天捐

打起手鼓唱起歌

羅天嬋 - 名歌經典

孤獨的牧羊人

羅天嬋 - 名歌經典

思鄉曲

羅天嬋 - 名歌經典

克拉瑪依之歌

羅天嬋 - 名歌經典

橄欖樹

羅天嬋 - 名歌經典

2、關牧村

月光下的鳳尾竹

關牧村 - 關牧村-中華歌壇名人百年珍藏版

小路

關牧村 - 中外歌曲精品 想念你 媽媽

紅梅花兒開

關牧村 -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關牧村 - 美好的西藏

3、降央卓瑪

西海情歌

降央卓瑪 - 金色的呼喚

馬兒啊你慢些走

降央卓瑪 - 老唱片

草原夜色美

降央卓瑪 - 中國之聲

那一天

降央卓瑪 - 金色的呼喚 II

烏蘇里船歌

降央卓瑪 - 金色的誘惑

駝鈴

降央卓瑪 - 中國之聲

誰見過夢中的草原夢中的河

降央卓瑪 - 天下最美的女中音

4、徐小鳳

明月千里寄相思

徐小鳳 - 別亦難

心戀

徐小鳳 - 別亦難

別亦難

徐小鳳 - 別亦難

花好月圓

徐小鳳 - 金光燦爛徐小鳳87演唱會 [升級版]

每一步

徐小鳳 - 每一步

5、蔡琴

你的眼神

蔡琴 - 民歌蔡琴

被遺忘的時光

蔡琴 - 蔡琴 暢銷金曲專輯四

恰似你的.溫柔

蔡琴 - 蔡琴 暢銷金曲專輯三

再別康橋

蔡琴 - 愛像一首歌

相思河畔

蔡琴 - 人生就是戲

6、德德瑪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德德瑪 - 牧人

我的根在草原

德德瑪 - 我的根在草原

風吹草原

德德瑪 - 我的根在草原

我的故鄉額濟納

德德瑪 - 我的根在草原

風吹草原

德德瑪 - 我的根在草原

7、潘秀瓊

月亮代表我的心

潘秀瓊 - 問你在那裡 (修復版)

問你在那裡

潘秀瓊 - 問你在那裡 (修復版)

重逢

潘秀瓊 - 問你在那裡 (修復版)

嘆十聲

潘秀瓊 - 問你在那裡 (修復版)

8、梅 艷芳

一生愛你千百回

梅 艷芳 - 女人花

女人花

梅 艷芳 - 女人花

相愛很難

張學友;梅 艷芳 - CINEPOLY 25周年+ GO EAST 15周年經典101

芳華絕代

張國榮;梅 艷芳 - CINEPOLY 25周年+ GO EAST 15周年經典101

9、劉子琪

爺爺走過的地方

劉子琪 - 爺爺走過的地方

我的中國

劉子琪 - 爺爺走過的地方

酒歌飄香

劉子琪 - 爺爺走過的地方

愛心永在

劉子琪 - 爺爺走過的地方

10、鍾麗燕

感恩

鍾麗燕 - 空

擴展閱讀:世界著名女中音

孔奇塔·蘇貝爾維亞(Conchita Supervia)

格拉迪斯·斯沃索特(Gladys Swarthout)

艾碧·絲蒂葛娜妮(Ebe Stignani)

朱麗葉塔·西米奧納多(Giulietta Simionato)

斯黛芬絲(Risë Stevens)

布蘭奇·特伯姆(Blanche Thebom)

費多拉·巴比耶利(Fedora Barbieri)

雷吉納·雷斯尼克(Regina Resnik)

克麗斯塔·路德維希 (Christa Ludwig)

莉塔·戈爾(Rita Gorr)

詹妮特·蓓克(Dame Janet Baker)

瑪莉蓮·霍恩(Marilyn Horne);人稱:全能女中音

泰蕾莎·貝爾岡薩(Teresa Berganza) 歌劇史上最偉大的卡門

阿格尼絲·巴爾莎(Agnes Baltsa)

塞西莉亞·芭托莉(Cecilia Bartoli)

朵蘿拉·扎吉克(Dolora Zajick)偉大的威爾第女中音

塞麗耶·德·呂珊(Zelie de Lussan)

維奧利卡·寇爾特茲(Viorica Cortez)

;

③ 中國古典音樂十大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是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1、《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3、《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後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4、《漢宮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5、《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6、《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7、《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8、《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

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9、《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並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對於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10、《十面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斗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

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中國音階

中國很多的發明比歐洲早。中國人發現十二平均律(就是十二個半音),比歐洲早一百多年,聲律學領域是非常先進的,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出現十二平均律音樂作品。中國人很了不起,在以農業為主的荒野時代,能有那麼多的發明,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

中國音樂過去的輝煌成就,曾震撼了無數世人。嵇康善古琴,《廣陵散》、《梅花三弄》慷慨激昂。從那時起,音樂成為了知識分子階層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中國古典音樂與詩人所創作的詩詞歌賦一樣,誠可謂「陽春白雪」。而這一切,都是思想體系形成一定高度的產物。

④ 英語作文 向你的外國好友MAIK介紹一下中國的古典音樂 100詞左右

Chinese Music started at the daw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documents and artifacts providing evidence of a well-developed musical culture as early as the Zhou Dynasty (1122 BC – 256 BC). Today, the music continues a rich traditional heritage in one aspect, while emerging into a more contemporary form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often has thematic, poetic or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s and is typically played solo, on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qin (commonly known as guqin), 7-string zither with over 3000 years of well-documented history, or the pipa, a lute with over 2000 years of history.
In traditional China, most well–ecated people and monks (intelligentsia) could play classical music as a means of self-cultivation, meditation, soul purification and spiritual elevation, union with natur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values of past sages, and communication with divine beings or with friends and lovers. They would never perform in public, or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as they would never allow themselves to be called 「professional musicians」.

⑤ 中國古典音樂都有什麼特點

一、五聲

談到中國古典音樂,就不能不提起古代的五聲音階。中國古代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D、E、G、A五個音階。嚴格的說,五聲音階是我國古代樂律學的基礎。

春秋時期的《管子?地員篇》中,正式記載了計算五聲音階中各音的弦長比例的數學方法,史稱「三分損益法」,並完整記述了我國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名稱。

在《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國語·周語》中,還記載有與五聲音階同時並存的七聲音階,它的半音位置在四五度和七八度之間,各音分別為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是運用三分損益法在求得五聲音階後進一步推算的結果。

但從《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的記載來看,變徵、變宮更多地是為豐富和裝飾五聲音階所用,五聲音階在音樂實踐中佔有主導地位。為合樂和旋宮的需要,當時還確立了十二律制。

《國語·周語》中將十二律名稱為「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檔搏敏、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其中單數各律稱律,雙數各律稱呂,故十二律也常稱「十二律呂」。

十二律亦用三分損益法求得,有了五音、七聲、十二律,並有了音階中以宮為主的觀念,「旋相為宮」的理論也由此進一步確立。

二、七聲

在傳統五聲音階的基礎上,七聲音階的體系也在逐銀簡漸形成和發展

中國古代的七聲音階: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也即現代音樂中的C、D、E、F、G、A、B。在周朝已有七聲音階和十二律。

公元前6世紀時,周景王(公元前544-52O年)問樂官伶州鳩什麼是七聲音階,什麼是十二律。伶州鳩在回答問題中,歷舉了宮、商、角、變微、微、羽、變宮的階名,並且說明了各音階與十二律的關系;又將七聲音階的出現推前到周武行枝王代紂的時候(公元前1O66年)。

我國的七聲音階,主要是以雅樂和燕樂為載體。

雅樂一般泛指宮廷的祭祀活動和朝會儀禮中所用的音樂。起源於周代的禮樂度,用於郊社[祭祀天地]、宗廟[祭祀祖先]、宮廷禮儀[朝會、燕饗、賓客等]、射鄉[統治者宴享士庶代表人物]以及軍事上的大典等。

後世祀奉先賢的活動[如祭泰伯、祭孔]也模仿、應用郊社、宗廟之樂。周代的禮樂制度對上述不同場合中的儀式和曲目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相傳為黃帝至周武王各代所制的六樂,用於天子和少數王侯親自主持的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享活動,後世的儒家把它奉為雅樂的最高典範。

雅樂的音階:(又稱古音階、舊音階或傳統音階)

(5)外國美女講解中國古典音樂擴展閱讀:

中國音階:

中國很多的發明比歐洲早。中國人發現十二平均律(就是十二個半音),比歐洲早一百多年,聲律學領域是非常先進的,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出現十二平均律音樂作品。

中國人很了不起,在以農業為主的荒野時代,能有那麼多的發明,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 中國音樂過去的輝煌成就,曾震撼了無數世人。

嵇康善古琴,《廣陵散》、《梅花三弄》慷慨激昂。從那時起,音樂成為了知識分子階層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中國古典音樂與詩人所創作的詩詞歌賦一樣,誠可謂「陽春白雪」。而這一切,都是思想體系形成一定高度的產物。

⑥ 留學生國外街頭彈古箏驚艷外國人,外國人如何反應

中國樂器一直是從古代流傳到現在的,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相比較那些西洋樂器來說,中國樂器有一定的韻味,而且它們那種源遠流長的聲音受大家的喜歡。目前有很多的學生,它們都會選擇在外國進行進修學習,但是她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本。在外國學習的時候,還一心想著自己的國家,想著自己國家的樂器,也想帶給外國人,讓外國人也很喜歡我們國家的樂器。

一位留學生,她在外國的廣場上彈奏古箏,用國內的樂器彈奏外國的音樂。她身穿漢服,在廣場上進行激情彈奏,在聽到她彈奏的音樂之後,讓不少外國人都為之驚艷。她這樣讓中西合並,歐式建築在加上古典的音樂,讓人感覺有別樣的風味,而且沒有絲毫的違和感,覺得十分的好看,她將中國的古典音樂帶給外國,可以說她的行為值得別人學習。

於是她就突發奇想,想要試一試,用民族的樂器進行演奏,看看是否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雖然這位小姐姐已經火了,但是她目前還是以學業為主,有的時候也會在網路上拍短視頻,補貼自己的生活,也希望能夠把國內的樂器帶給外國人,讓他們能夠欣賞我們國家的古典樂器。

⑦ 國內外有哪些不錯的古典音樂評論家

國內的一些專業音樂評論家如,居其宏,楊燕迪,明言,梁彎謹茂春,戴嘉枋,韓鍾恩等。知名的樂評人如辛豐年,劉雪楓,趙世民,張克新等。注意這是本人的見解,根據其陸嘩專業性將其分為評論家和樂評埋悉基人。

⑧ 古典音樂史上10位你應該知道的女性音樂家

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我們很少能夠看到女性音樂家大放異彩。

其實, 歷史 中一直都不缺優秀的女音樂家,她們在過去,只是沒有和男性同行平起平坐。

下面這10位女性音樂家,她們在作曲領域有著傑出的貢獻。女神節來了,向這些美麗的古典音樂天使致敬。

賓根·希爾德加德

Hildegard of Bingen(1098-1179)

她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子——詩人、草葯師、作曲家。賓根在音樂史上一直是一位脫穎而出的女子。她的音樂遺產包括一部道德劇《 Ordo Virtutum》,還有近80部倖存作品,這是中世紀作曲家中最長的作品之一。

賓根在青年時期,經常沉浸在唱歌的氛圍中,也讓她耳濡目染學會了作曲技巧。「 我從來沒有研究過樂譜或唱歌,這位都為贊美上帝而作。

弗朗西絲卡·卡奇尼(1587-1641)

Francesca Caccini

卡奇尼的音樂作品,我們可以在許多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錄音中找到。她是早期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作曲家,歌手,魯特琴演奏家,詩人和音樂老師。 被認為是第一位成功上演「歌劇」的義大利女性。

最經典的作品是1625年的「喜劇芭蕾舞劇」。 卡奇尼創作過32首歌曲,至少16部都成了當時的舞台劇經典,她還曾為法國的亨利四世唱過歌,成為 那個年代收入最高的女音樂家。

芭芭拉·斯特羅齊(1619-77)

Barbara Strozzi

芭芭拉是一位義大利歌手和作曲家,不過她是17世紀威尼斯最著名的歌手之一。 據說她是「當時威尼斯世俗聲樂中最多產的作曲家」。

她的輸出也是獨一無二的,抒情純粹的聲音,以詩意的歌聲和創作天賦,讓當時的聽眾為之著迷。

伊麗莎白·賈客·德·拉格(1665-1729)

Elisabeth Jacquet de La Guerre

伊麗莎白出生在法國巴黎的音樂世家,5歲時就在路易十四面前演奏大鍵琴,並在少女時期進入法國宮廷,還與宮廷風琴師結婚。

人們評價她的小提琴奏鳴曲,大膽、自由,充滿戲劇感,讓聽眾入迷 。你可以在1687年首次出版的大鍵琴音樂收藏中,找到伊麗莎白的名字。後來,她成了深受好評的音樂教育者。

安娜·阿瑪利亞公爵夫人 (1739-1807)

Duchess Anna Amalia of Brunswick-Wolfenbüttel

18世紀有許多女性藝術家和作曲家,但當時她們的生活很受限制。安娜·阿瑪利亞是個例外,公主出生的她擁有高貴的血統。

她自己創作的音樂作品從雙簧管、長笛到小提琴,熱情又精緻 。這些藝術氣息讓她所在的宮殿,變成了德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中心之一,還吸引了歌德和席勒等大師拜訪。

路易斯· 法倫茨(1804-1875)

Louise Farrenc

毫無疑問,她是法國19世紀女作曲家中的「第一夫人」 , 路易斯也是巴黎音樂學院的表演家和教授。她與長笛演奏家Aristide Farrenc的婚姻,開啟了關於音樂的更多 探索 。

路易斯最受歡迎的作品包括兩首鋼琴五重奏,鋼琴三重奏,單簧管和長笛曲,她的藝術品質至今讓古典音樂研究者贊嘆。

范妮·門德爾松(1805-1847)

Fanny Mendelssohn

人們印象最深的,是這個女作曲家的弦樂四重奏。 但她的兄弟沒有人不知道——就是寫《仲夏夜之夢》的菲利克斯·門德爾松。

在當時,范妮也是出色的作曲家,但她的父親不支持她,所以鮮少有人知道她。范妮一生寫過460首曲子,她在一場清唱劇表演中死於中風。維多利亞女王最喜歡的一首曲子《Italien》,就是范妮的創作。

克拉拉·舒曼(1819-1896)

Clara Schumann

她是名副其實的音樂女神,克拉拉的作品,展現了人們從未聽過的音樂,和溫柔的聰明才智 。她從小就創作了屬於自己的鋼琴音樂,12歲便以「音樂神童」的稱號公開首演,成為揚名於音樂界的天才少女鋼琴家。

克拉拉創作的曲子都很浪漫,對音樂曲式、演奏形式的影響,讓她的音樂成為了古典音樂界重要的遺產。她與舒曼、勃拉姆斯的愛情故事,也成為了古典音樂家故事中,最浪漫哀愁的一筆。

埃塞爾·史密斯(1858-1944)

Ethel Smyth

她是勇敢的女權主義者和技藝精湛的作曲家 ,在當時的 社會 ,女性從事音樂工作是不被看好的,尤其是她爸爸。因此埃塞爾通過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作曲,來蔑視她父親的權威。

後來她認識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成為女性鋼琴家的典範。埃塞爾創作了多部協奏曲、彌撒和歌劇。她的作品《Der Wald》曾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她的喜劇歌劇也以幽默愉快的風格,受到了當代人的贊譽。

露絲·克勞福德·西格(1901-1953)

Ruth Crawford Seeger

1930年,露絲成為了第一位獲得古根海姆獎學金,前往歐洲學習的女性,並創作了最著名的「弦樂四重奏」,這部連貫的傑作影響了很多後世的作曲家。後來,她將自己的音樂天賦,轉移到為國會圖書館收集美國民歌的工作中。

來源

http://www.classical-music.com/article/10-female-composers-you-should-know

近期演出推薦

「深夜食堂」原聲鈴木常吉2019中國巡演

人生很短,這路上,

每個當下都有想要努力記得的人。

風靡亞洲的日本《深夜食堂》一直是觀眾心中最喜愛的日劇之一,尤其是片頭主題曲令人印象深刻;悠揚的吉他旋律隨城市的街景流動,原唱者鈴木常吉飽經滄桑又低沉溫柔的男聲治癒了千萬觀眾疲憊的身心。由戰馬時代與永樂演藝聯合呈現,3月29日起,《深夜食堂》主題曲原唱者——煙嗓治癒系大叔鈴木常吉將開啟中國巡演,即將到訪 上海、北京、廣州、廈門 等城市,再度溫暖你我的耳朵!

掃碼進入購票連結

⑨ 求一些外國古典音樂的典故

綠袖子啊國王亨利八世的愛情。這個在傳說中相當暴戾的男人,卻真心愛上一個民間女子,那女子穿一身綠衣裳。某天的郊外,陽光燦爛。他騎在馬上,英俊威武。她披著金色長發,太陽光灑在她飄飄的綠袖上,美麗動人。只一個偶然照面,他們眼裡,就烙下了對方的影。但她是知道他的,深宮大院,隔著蓬山幾萬重,她如何能夠超越?唯有選擇逃離。而他,閱盡美女無數,從沒有一個女子,能像她一樣,綠袖長舞,在一瞬間,住進他的心房。從此他念念不忘。但斯人如夢,再也尋不到。思念迢迢復迢迢,日思夜想不得,他只得命令宮廷里的所有人都穿上綠衣裳,好解他的相思。他寂寞地低吟:「唉,我的愛,你心何忍?將我無情地拋去。而我一直在深愛你,在你身邊我心歡喜。綠袖子就是我的歡樂,綠袖子就是我的欣喜,綠袖子就是我金子的心,我的綠袖女郎孰能比?」曲調纏綿低沉。終其一生,他不曾得到她,一瞬的相遇,從此成了永恆。G弦上的詠嘆調傳說在宮廷舞會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族虛仿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准備看巴赫出糗的時候,巴赫,僅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興演奏了一首《詠嘆調》,該曲子就是今天所說的《G弦兆纖上的詠嘆調》(《G弦之歌》)。此樂曲在巴赫死後100年後才大為流行。 D大調卡農Pachelbel(帕赫貝爾卡農的作者-1706),德國人。在他10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英國一個小村莊的天天在教堂彈琴的琴師收養,之後他天天聽那個他彈琴,耳濡目染也學會了鋼琴。 在他們旁邊的鎮上上有一個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裡有錢有勢,Barbara Gabler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自從到教堂聽了Pachelbel彈的曲子,就愛上了他。很多有錢人上門向Barbara Gabler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Barbara Gabler心裡只喜歡Pachelbel。但女孩子嘛,都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後來Barbara Gabler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Pachelbel那裡學鋼琴,她對Pachelbel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 Pachelbel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精力花費在鋼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譽神再的責罵。Barbara Gabler心裡委屈,但還是一直跟著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終於有一天Pachelbel對Barbara Gabler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而且你也不喜歡鋼琴。」Barbara Gabler聽後,對自己說:「不要說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彈琴,半年後我要拿到本地的鋼琴第一名的!」(在鎮上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女孩鋼琴大賽。) 半年裡,Barbara Gabler天天練習,餓了就叫家裡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著睡一會。 半年一轉眼就過去了,Barbara Gabler參加了比賽,果真的拿了獎。Barbara Gabler想拿這個獎杯去找Pachelbel並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當她去找Pachelbel的時候,Pachelbel已經不在了。當時正值戰亂,Pachelbel被征去打仗,Barbara Gabler知道後說:「好,我等他回來。」 就這樣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整整3年多,在這期間村長的兒子看上了Barbara Gabler ,村長的兒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經心有所屬,就叫人從前線運回來一具碎屍體,說那就是Pachelbel。Pachelbel沒有父母和親戚,沒有人可以對證,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經死了,趴在"Pachelbel"的屍體上哭了3天3夜,那時,村長的兒子買了很多的禮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親,Barbara Gabler沒有理睬。 在3天後的晚上,在當時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鋼琴的教堂里,Barbara Gabler割腕自殺了。 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的半年裡,他發現沒有Barbara Gabler在身邊,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愛Barbara Gabler,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了對她的喜歡。當時他准備寫一首歌,做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的1/3的時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當心中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那段時光真是值得懷念啊。之後他完成了卡農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殺後了第2個月,Pachelbel回到了村裡。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為自己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裡人都不肯告訴Pachelbel,隨後的一次禮拜,Pachelbel招集他們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出了卡農「Canon(D Major)」彈後,在場的所有人沒有一個沒有落淚的。 Canon,一個始終能讓愛與纏綿生死相隨的名詞。

⑩ 為什麼在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樣的基礎下,中國人可以欣賞西方古典音樂,而西方人卻不能理解中國古典音樂

西方的藝術是感官的藝術;
而中國的藝術是心靈的藝術!!

中國音樂蘊含的「以不變應萬變」的東方時空觀,境界理念,超越性轉化精神等等都是只憑外在判斷一切的西方人匪夷所思的。
舉個例子:西方傳統曲式多偏重於音樂思維的敘述性,往往由點到面層層推開,在有序排列的進展中,在技術手段環環相扣的層層疊置中,描述深遠的理想,展開澎湃的激情,構築邃遠的哲思--嚴密的建構式的音樂邏輯。
而中國傳統的悄純詩畫樂來自一個共同的宇宙胸襟,天人合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混沌一片時空合一的感受方式形成了中國傳統音樂思維的「模糊性」。「模糊性」的音樂思維產生的音樂結構常令西方思維不可解:旋律為何如此繁復地纏繞不清?什麼是它們的中心結構?尋找中心的人即使尋得某些音虧運蠢樂發展的核心材料,牽強地附會於某些思維模式中,往往也會得出不夠「嚴謹」,過於「零散」的印象。如果丟下解剖刀靜心聆聽,卻有股股韻味幽然潛來,意味深長而難以言表。
正是這結構的「零散」與不銷陪夠「嚴謹」賦予韻味和意味以棲息之地。正如清代畫家石濤的藝論:混沌里放出光明。

朋友,推薦你讀曾田力老師寫的《音樂,生命的沉醉》,我對中外音樂的徹悟與愛始於此書。充滿激情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