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漢字王國好句林西莉的書
《漢字王國》是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女士,耐散她的瑞典名字是塞西麗亞?林德奎斯特。她上個世紀50年代跟隨漢語學家高本漢學習,從那時起就迷上了漢字。她總想弄清楚,一個個漢字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那一筆一劃代表著什麼?它們最初的形式如何?即便是最簡單的「一」、「三」、「五」、「七」,在她眼裡也充滿了神奇。後來她到北京大學學習漢語,並在中昌散氏央音樂學院學習中國古琴。當她回到瑞典,從事漢字教學時,就決定從漢字早期的形態講起,並從這些字講到中國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房子、獨輪車、衣服以及他們使用的工具,講到產生這些文字的自然場景:鄉野、山川、家畜與植物。結果是,這樣的講解產生了奇效,學生的興趣大大增加,對漢字的理解也變得輕而易舉了。隨著教學和學習的深入,林西莉越來越感到一種巨大的吸引力:掘盯為什麼人們在田野上並排種植各種不同的莊稼?為什麼人們把自來水的開關稱之為「龍頭」?為什麼人們把懷孕叫做「有身子了」?「身」和「孕」有什麼關系?為什麼許多中國人見了面不問「你好」,而問「你吃了嗎」?她一次一次地回到中國,更多地了解令她越來越感到神秘有趣的一切。
這《漢字王國》就是林西莉在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用了八年完成的。她所講解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漢字,如關於人的身體、水與山、農耕和家畜、車和船、路、酒和器皿、麻與絲、竹與樹、工具與武器、房子與屋頂、書籍與樂器……她對每一個字都進行了刨根問底的探討,並以散文的筆法,寫下它們的來龍去脈,闡釋它們的美。她還集錄了幾百幅圖片,這些圖片直觀地表現出相關漢字的造型來源,一目瞭然。還沒有一本關於漢字的書收有這樣多指示明確的圖片。
B. 中國漢字的 拼音是什麼時候有的啊沒有拼音的時候,是怎麼記憶讀音的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語言包括三個部分:音、形、義,三者不可分。就中國而言,訓詁學開始早,語音研究較晚。但是,對語言學習來說,音是迫切的需要。漢字當中形聲字比例很高,這也提出了對音的研究的要求。自然,後來讀音發生了變化,所以會出現僅據聲符讀音的「秀才認半邊字」的現象。
中國古代標音方式的演變
《說文》的標音方式是:譬況、直音和讀若。其實質是聲音類似,用同音的語詞或同音字來註明音讀。同時輔以一些其它辦法,如急言、緩言、長言、短言、內言、外言等來描摹一個字的讀音。南北朝開始出現的對漢字讀音的研究,跟文化的交流密切相關。猜洞佛教傳入中國,由於梵文是拼音文字,因此一些學者從梵文與漢文的比較中受到啟發,創造出了反切這種注音方式,來標注漢字。反切,就是利用雙聲、疊韻的方法,用兩個字來拼切出需注音的那個字的讀音,被切字與反切上字同聲,與下字同韻和調。在不同類型文字的比較中,發現了漢字自身語音的特點,即漢字讀音同時具有聲、韻、調三個要素,所謂「音、韻分出」,而不同於拼音文字的字音、母音混。陸法言的《切韻》第一個從語音角度對漢字進行了研究,但該書失傳了。相對於《切韻》,宋代陳彭年等作的《廣韻》是以國家名義頒行的韻書。它保留了《切韻》的大部分材料,從本質上講,它也是屬於《切韻》系統。也正因此,也就出現了問題,即《廣韻》過於尊信《切韻》,而全然不顧已經發展了的語音,因此同實際脫了節。所以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當時詩人作詩用錯韻的情況,這就是他們株守韻書的結果。直到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才真正董理當代的語音情況,它以當代的北方話為准,反應了入派三聲後的漢語語音面貌,是現代普通話語音的源頭。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東來,帶來了拼音文字。同南北朝時期一樣,文化交流給中國的語音學帶來了新內容。利馬竇第一個笑或用拉丁語拼寫漢字。至清代,從顧炎碰兆伍武到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學者返而推求上古音系,成績巨大,但是學術研究基本上與實際生活關系不大。段玉裁雖然提出了之、脂、支三分的創見,但無法說明上古時這三個韻部的音值具體有哪些差異。瑞典人高本漢所以被譽為著名的漢學家,就在於他在清代學者研究基礎上,採用了國際音標來研究漢語語音。中國現代語音學的建立與此關系很大。
近代以來漢字標音方式的出現
1605年利馬竇出版了《西字奇跡》,第一次用拉丁語拼寫漢字。此後到新中國成立前,有多種漢語拼音方案。
威妥瑪。早在19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英國外交官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在華任職期間就設計了一套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這種標音方式稱為威妥瑪式,但影響不大。威氏在華期間曾編寫了漢語課本《語言自邇集》,歸國後成為劍橋大學首任漢語教授。
注音字母(又稱國音字母)。1913年,由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是中國第一套公定為漢字注音和推行漢語標准音用的拼音字母。字母共計39個,後增為40個。有濁音聲母、入聲調類,分尖團,後以北京音位標准,**廣濁聲母,方言注音用。1930年國民黨政府改其名為注音符號。1958年後在大陸為《漢語拼音方案》代替,台灣地區仍然使用。這套方案用類似漢字的符號進行標音,章太炎對此起了很大作用。
國語羅馬字。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制定發表了《國語羅馬字拼音發式》,這是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重要方案之一,1928年由國民黨政府大學院公布。該方案特點是用字母變化表示聲調。如:iou(幽),you(由),yow(右)。
《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
解放後,國家為了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非常重視漢語拼音方案的討論。1955年8月,文政會收到655個方案,包括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羅馬字母以及漢字等多種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採用了拉丁字母,分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五部分。在《漢語拼音方案》的討論中,陳望道先生起了很大的作用。當時,望老在上海主持討論,包括語文學會的討論、政協討論、高校討論。當時的蘇聯專家主張用斯拉夫字母,望老主張用拉丁字母,因為拉丁字母比較普及,歷史長、傳播廣,在國際上也通行。
C. 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作文怎麼寫
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作文範文如下:
1、中國漢字生動形象,書法字體古色古香。中國漢字還有著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讓我們一起去遨遊漢字王國吧!中國漢字非常有趣,它們可以用來打字謎,可以用來寫諧音歇後語,也可以用來做廣告……
漢字的字謎有很多。如:半邊鱗甲,半邊毛。
半邊離水難活命,半邊入水命難保。你們猜出這是什麼字了嗎?哈哈!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這就是「鮮」字。還有,一口咬掉牛尾巴,你們知道嗎?是「告」字。還有很多等等。中國漢字都可以用來當字謎猜。
中國漢字的諧音歇後語也非常有趣。如:外甥打燈籠——照舅(舊),上鞋不用錐子——真(針)好,一連三座廟——廟(妙)廟(妙)廟(妙)等等。
中國漢字還幫了商家很大的忙呢!你看!街上的店鋪廣告上,就用四字詞語。如:有杯(備)無患是推銷杯子的廣告,默默無蚊(聞)是推銷滅蚊器的廣告,買衣(一)送衣(一)是推銷衣服的廣告。有趣吧!
中國漢字的用處很大吧!你們喜歡中國漢字嗎?中國漢字,生動形象又有趣,我愛中國漢字!
D. 瑞典女作家林西莉筆下《漢字王國》的故事(七)
漢字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是不可缺失的。那麼每一個漢字又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
林西莉女士的 《 漢字王國 》介紹了漢字的起源及相關發展,對人們進一步知曉漢字有很重要的意義。
今天我要介紹的是三個字,這三個字對現代人來說依舊有很大的作用,使用頻率很高。
第一個字是「酉」。
「酉」字是仿照這寫些壇子及其前身的形狀造出來的。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釀酒。從周朝詩歌和甲骨上的卜辭里充滿各種關於酒的誘人描寫可以看出,酒在商代社會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與各種祭祖典禮有關。沒有多少其他的字比「 酒 」在卜辭中出現得更頻繁。
中國人不像我們那樣把酒分成酒精含量低的色酒和含量高的烈性酒。他們把一切能使人致醉的飲料統稱為酒,不管度數有多麼高。
在幾千年當中,色酒是人們釀造的唯一酒精飲料。人們使用的原料一般有穀子、野果以及李子和桃這類水果。用蒸餾的方法,使色酒含有較高的酒精是公元1000年才有的事情。
起初是怎樣想出來要釀酒的,人們對此知道的不多,但是1985年公布的商代藁城的出土文物中,有一座15米長的建築。從各種材料判斷它是某種色酒釀酒廠,它是迄今人們所能找到的最古老的色酒廠。
人們在一個壇子里找到了一種灰白的干快,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當時使用的酵母的遺存。
人們還發現各種各樣的陶器。一部分很寬的開口陶器很適合用於穀物或水果發酵用,這是釀酒的過程的第一步。其他的較細、較高。其中有很多是尖底的,上面裝飾橫條或棱紋。
第二個字為「酒」。
按照《馬氏文通》的解釋,這個字的意思為用8月新穀子釀造的酒,是沿用《說文解字》。
它漂亮的像一種新開胃酒的廣告。這個字還指下午5點到7點這段時間。它是一個酒壇的形象。
就「酒」字的一般概念而言——《說文解字》表示為「人類的喜與不幸」——人們根據酒壇的形象創造這個字的,加上「三點水」表示液體。
當人們在公元1000年用蒸餾方法釀出烈性酒的時候,人們在這個舊字的基礎上區分新的酒精料。
葡萄酒在中國一直不普遍,誠然在唐代就出現了,但是直到今天除了在西部產葡萄的沙漠地區以及西方人有聯系的社會階層以外,葡萄酒依然少見。蒙古人發酵的馬奶酒——不管多麼醇香——從來沒沖出他們本地區。
中國最有名的色酒是黃酒,特別是紹興產的。這種琥珀色的米酒,醇厚而芳香。人們用小巧玲瓏的酒杯溫熱以後喝下去,它會直接流到血液里。它已經有2300年的歷史,馳名海內外。
無酒不成席,遇到有紅白喜事絕對必要。如同在中國的重要慶典一樣。
過去人們生下一個女兒時,就要把一壇酒埋在地下,等她長大出嫁時再挖出來。人們請客人和祖先喝壇里的酒,剩下的作為珍貴的禮品,由出嫁的女兒帶到新家。
但是酒也有烈性酒,是名副其實的燒酒。酒精含量在65%~95%,里邊還添加一些草葯、水果或者像蛇和蜥蜴之類有毒的東西。最烈性的要蒸餾次。
第三個字為「食」。
「食」字表現一個有足和蓋的結實容器。按《說文解字》的解釋,「食」字下半部分表示「谷香」、「美宴」,這是一個很好的提示。
「食」字也有「缺」、「暗」的意思,它包括在「日食」和「月食」的合成詞當中。我過去覺得這點很模糊,知道我親身經歷一次日蝕看到這個隱喻是多麼確切——月亮確實「吃」掉了太陽。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特別是「酒文化」。希望可以一直傳承下去,依舊是那句話「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E. 想找一本有關對每個漢字解釋的書籍。
您說的應該是瑞典人林西莉女士的《漢字王國》。
這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中國文字的起源的特點,選粹取200多個與人的生活有關的字進大虧敬滾慎行細致的講解,如與人的身體、住房、器皿、絲和麻、家畜、農具、車船、道路等有關的字,同時分析和描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空碧,從而使人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讀。
F. 有關漢字之美的書籍。 主要內容: 推薦理由:
1、《漢字王國》空橋,理由:尋找生活中的漢字源流。
作者林西莉,瑞典人,漢學茄模家、攝影家、古琴發燒友,中文老師是世界頂級漢學家高本漢,1960年代曾在北京生活,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
現年87歲的林西莉用漢字和她手中的相機詮斗納猛釋了她眼中的中國,吃穿用住行無一不是漢字。《漢字王國》文字輕松,娓娓道來,如果你想了解漢字與生活的關系,或者你很懷念六七十年代的老北京,這本書將是很好的選擇。
2、《漢字百話》,理由:探尋漢字中的神話世界。
作者白川靜,日本著名漢學家。73歲開始編寫漢字工具書,92歲才出版個人作品集,尤其對神學和宗教感興趣。白川靜對漢字的理解跟許多漢學家都不太相同,他是用神性在關照漢字。
3、《細說漢字》,理由:了解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流變。
這本書在於「細」。一位老教師的細致入微、細心關切,都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每個漢字的演變、考據、用法、例證都清晰嚴謹。他把最常用的一千個字為讀者認真地解釋了一遍。也許模式比較單調,看多了會有點暈,但就算你合上這本書,你也不由得會敬佩左先生的治學精神。
4、《漢字樹》,理由:欣賞酷炫的漢字樹狀圖。
作者:廖文豪,台灣某工商大學副教授,一個被理工科耽誤的文學青年——也許是受到自己名字的召喚。
他用樹狀圖把有關系的漢字匯集起來,還別出心裁地用自己的設計把古文字「美化」了一遍,使整本書頗具設計感。如果你是各種「導圖」的愛好者,推薦你看看這本書。
5、《白魚解字》,理由:認識詩人眼中的古漢字。
作者:流沙河是一位充滿詩意的文學家,以「文字偵探」自居。他說,到老年後,對漢字的探索讓自己感到充實。
漢字之於我們,就如水之於魚。一位充滿詩意的老人,用詩一樣的語言,帶著你打開腦洞,賦予漢字很多新的意象,就像歐陽鋒經脈逆行練成了九陰真經,流沙河雖然用的不是文字學研究方法,但給我們帶來了文字美感上的享受。如果你熱愛詩歌和漢字,不妨試試像讀詩一樣解讀文字,讓文字變得有詩意。
G. 瑞典女作家林西莉筆下《漢字王國》的故事(一)
《漢字王國》 這本書背後的書寫者是瑞典著名的漢學家林西莉女士,她的瑞典名字是塞西莉亞·林德奎斯特。
她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跟隨漢學家高本漢學習。從那時起,她就迷上了漢字,陷入了如痴如醉的狀態。後來隨著教學和學習研究的深入,林西莉用了八年完成了這本書—— 《漢字王國》 。
中包含許多內容,如關於人和人類、水與山、野生動物、家畜、農耕、酒和器皿、馬與絲、竹與樹、工具與武器、屋頂與房子、書籍與樂器、數字和其他抽象的字、意與聲……她針對每一個字都進行了刨根問底的探究,盯喚並寫下它們的來龍去脈,闡釋它們獨特的美。同時,在這本書中,畝行她還收錄幾百張圖片,展現相關漢字的字形來源。
在解釋和書寫「 大 」時候,林西莉女士的解釋是: 看到一個人,叉著腿,伸著雙臂,好像個守門員等著接球。或者僅僅為了引人注意而吸足了氣以顯示自己偉大?
與 「大」 字同一個形象的,上面又加了一個筆畫,組成 「夫」 。人們認為這一筆畫是為了把成年人的頭發別起來的簪子。
但是簪子並不像 「夫」 字暗示的那樣使用,不僅男人不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女人也不全使用,這一點在上周的墓室出土的文物可以得到證明。發髻和簪子標志著成年,很想過去姑娘一把辮子盤起來就意味著結婚了。發簪標志著一個界限。地位越顯赫的人發簪越多越精美。
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墓的主人就有一種不同樣子的四百九十九根發髻,足夠梳成多種漂亮的發型。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使用簡單的磨圓的古髻,但是也有出席官方儀式的發簪,在這類發簪的頂端裝飾著美麗的玉球,通常採用鳥的形式。這些發展屬於最早幾代王朝墓室中通常的出土文物。人們藉助它們出土的數量和多種不同的形式差別來判斷出土文物的地點及年代。
在婦好墓出土的近2000件文物中,人們找到了兩個玉人,一男一女迅則嘩。他們的腿稍曲,正對著我們。男人的雙手順著大腿直接垂下,女人滿不在乎地向觀眾亮出自己的性器官。
我只介紹了 《漢字王國》 的一小部分,但是它卻讓我對漢字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更加深入地了解漢字的淵源和變化發展。所以,這本書對人們再次認識漢字更有意義,很值得閱讀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