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中國體育圈中,都有哪些顏值非常高的女運動員呢
檯球界的潘曉婷,游泳界的劉湘,體操界的何雯娜都是中國女運動員中的顏值擔當,堪稱女神級別的存在。
中國可謂是全球體育事業中發展最快的國家,其中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年紀輕輕便聖名以享譽世界的運動健將。而體育界終歸不像演藝圈以顏值定江山,但體育界也是擁有著許多顏值與技術並存的運動員。
何雯娜是因為1989年出生在龍岩的客家姑娘,也是中國體操界第一個蹦床項目,世界冠軍的得主。有著蹦床公主美譽的她,不僅在08年奧運會上奪取了中國歷史上蹦床的首枚金牌,而且因相貌出眾,皮膚白皙可愛,身段優美等特點備受大眾關注,甚至屢次受到邀請,前往真人秀的舞台。
在中國的體育界裡面,還有著數不勝數的顏值與技術並存的女神級人物,她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為國爭光,值得我們所有人尊重。
② 廣東哪個城市的美女多你認為廣府,潮汕,還是客家的美女多謝謝
個人感覺,深圳美女比較多,主要是因為深圳的女孩打扮比較新潮和愛打扮。不過深圳的女孩子多數是外省的,廣府,潮汕,客家都不是。
③ 中國蹦床美女---何雯娜
來到星座明星中盤點一下亞洲體壇十大美女吧何雯娜,漢族客家人,祖籍廣東大埔縣,1989年1月19日出生於福建龍岩,中國女子蹦核首床運動員,被譽為蹦床公主。1995年進入福建省體工隊訓練,主攻體操及技巧,1998年底開始學蹦床。2007年蹦床世界錦標賽女子網上團體冠軍。2008年8月18日晚21時,何雯娜在國家體育館結束的奧運女子蹦床決賽中以37.80分為中國蹦床隊奪得金牌,成中國蹦床史上首枚金牌,也是北京奧運會中國軍團第38枚金牌獲得者。2008年11月,義務充當客家土樓宣傳模特並出任永定客家土樓形象大使。2012年8月何雯娜在倫敦奧運會獲蹦床銅牌。運動生涯1995年在福建龍岩體校開始訓練體操,教練是曹家紅。1996年進入福州體工隊訓練體操,主攻體操及技巧,教練是羅峰。1998年轉技巧,1999年底開始學蹦床,教練是卓賢麟、馬軍陽。何雯娜在介紹自己從事體操和蹦床項目的經歷時說,她是從體操開始訓練的,為了能有更好的成績,轉到了剛剛開設的蹦床項目上。2007年,何雯娜進入國家隊,教練胡星剛。何雯娜算是福建隊的主力。但幾次大賽都跟她擦肩而過,還在浙江隊的時候,在巴西還是比利時比賽,是叫另外一名交流的隊員去比賽,何雯娜的名字也報上去了,結果沒去,因為當時省里已經有5個隊員了,她去不可能。同年,何雯娜在魁北克蹦床世錦賽上一舉奪得第二的好成績,為中國獲得一張北京奧運會的入場券,何雯娜是中國所有隊員中空中姿態最為美妙的隊員,彈跳出色、沖擊力十足的她有著從容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動作,這樣能掙足改喊數裁判的印象分。而在好運北京國際邀請賽中,她第二次戰勝了師姐鍾杏平。2008年5月18日,在日本大阪舉行的蹦床世界盃日本站的比賽中,何雯娜獲得女子網上單人項目金牌。同年8月18日晚,何雯娜以37.80分為中國蹦床隊奪得金牌,成中國蹦床史上首枚金牌。2013年8月9日,何雯娜意外失誤出局全國蹦床冠軍賽。男女單跳個人金牌分別被山西隊的張雒和浙江隊的賈芳芳斬獲。2016年8月13日,里約奧運會女子蹦床決賽,何雯娜排名第四,賽後宣布退役。人物評價何雯娜是個乖乖女,從小就聰明、懂事、討人喜歡,而她父母因她性格問題也叫她馬大哈。不過,何雯娜悟性好,學動作總是很快。(教練馬軍陽評價)。加上她的協調性、柔韌性都很好。讓她到床上蹦兩下,她不費什麼力就能跳得老高。(福建省體工隊體技中心主任杜輝雄評價)何雯娜是一名年輕選手,最大的特點是動作穩定,敢打敢拼。平時訓練並不突出,但一到測驗或者大賽,何雯娜就表現得驚人穩定。(楚天日報評)這是何雯娜的最大優勢,優勢在於控制姿勢非常美妙,沖滲啟擊力十足並且彈跳出色,而蹦床主要比拼點就是在動作的高飄,節奏、以及空中的姿態上,從這點上講何雯娜有足夠的優勢。(網易評)
④ 太平天國滅亡後,天國第一美女,洪宣嬌結局究竟是怎樣的
關於洪宣嬌的歷史記載並無太多,有人說她是洪秀全的妹妹,也有人說她是楊秀清的妹妹,總之這個人物角色一直在不斷的被演繹和更改。
還有人說,她的清兵在攻佔天京的時候就死了,但當時沒有記載她的屍體在戰爭中的死者中。也有其他說法,說她假裝成普通婦人逃了出去,而且還逃到美國的舊金山去行醫去了,最後死在了異國它鄉。
⑤ 客家女人的社會形象
1.勤勞儉朴
客家人大多往住山區,「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就是這個緣故。由於田園稀少,土地貧瘠,謀生不易,因此男人們多數遠走他鄉,多外出營生。於是種田、家務事、教育小孩、紡織等,既要料理家務,照顧老小,又要出門幹活,舉凡上山砍柴、下地耕種均一肩承擔,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務農」互補型的家庭模式。她們在狹窄的山溝里翻挖田地,終日勞作。這和忌諱女子到田間勞動,認為「女人到田間,連續旱三年」的華北一帶舊習相比,有著很大的差別。所謂「男耕女織」,在純客家地區是不適用的。現潮汕婦女仍不下田勞作。因此客家地區的婦女遍體形粗壯,有獨立生活能力。所以,客家婦女最突出特點,就是罕見的勤勞、刻苦與儉朴。《嘉應州志·禮俗卷》載:「 州俗土瘠民貧,山多田少,男子謀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婦人。故鄉村婦女,耕田、采樵、織麻、縫紉、中饋之事,無不為之,?之於古,蓋女工男工皆兼之矣……古樂府所謂『健婦持門戶,亦勝一丈夫』,不啻為吾州之言也。」
乾隆《大埔縣志·風俗篇》雲:「婦女妝束淡素,椎髻跣足,不尚針刺,樵汲灌溉,勤苦倍於男子,不論貧富皆然。」
嘉慶《大埔縣志· 烈女篇·序》雲:「埔女持家作苦,習為固然,設有不幸,加以勤儉猶可自立,則胡為貶節事人哉。語雲:健婦當男;又雲:勞則忘謠,埔婦之節,埔俗有以成之矣。」
《清稗類鈔·風俗類·大埔婦女之勤儉》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奉儉約,絕無怠惰驕奢之性,於勤儉二字,當之無愧。至其職業,則以終日跣足,故田園種植,耕作者十居之七八。即以種稻言之,除犁田、插秧和用男子外,凡下種、耘田、施肥、收獲等事,多用女子。光、宣間,盛行種菸,亦多由女子料理。種菸、曬菸等法,往往較男子漢為優。其餘種瓜果、植蔬菜等事,則純由女子任之。又高陂一帶,產陶頗多,其陶器之擔運,亦多由女子承其役。各處商店出進貨物,或由此市運至彼市,所用挑夫,女子實居過半,其餘為人家傭工供雜作者,亦多有之。又有小販,則寡婦或貧婦為多。又除少數富家婦女外,無不上山采樵者,所采之薪,自用而有餘,輒擔入市中賣之。居山僻者,多以此為業。又勤於織布,惟所織者多屬自用耳。總之,大埔女子,能自立,能勤儉,而堅苦耐勞諸美德無不備具,故能營各種職業以減輕男子之擔負。其中道失夫者,更能不辭勞瘁,養翁姑,教子女,以曲盡為婦之道,甚至有男子不務正業而賴其妻養之者。至若持家務主中饋,猶餘事耳。」
客家婦女勤勞、刻苦與儉朴這一傳統習俗,不僅在閩、贛、兩粵客家地區保留,就是遠徙四川,乃至海外的客家婦女亦如此。《蜀北客族風光》雲:「客家人的婦女最勤苦莫過的,她們一般的體格都很健康,在未出閣時,讀讀書習習綉,有時協助母親或學烹飪,或學紡織,一天到晚忙個不休,極少賦閑享樂的。……她們習慣了勞動,並不以為苦的。我們知道,尋常一般婦女,大都願作男子的玩物整日塗脂抹粉,除了替丈夫生育子女外,衣食住行,一切都仰給於男子。惟有客家婦女,刷洗了這個恥辱,她們不特不依靠丈夫,大都能獨自經營家庭生活的,她們因肯勞動,一切都有辦法,如穿衣她們則自己種棉,自己紡織,自己制縫;食的問題,也是一樣的就解決了,純粹是『自耕而食,自織而衣』。再加上從事農村副產,如養雞、鴨、鵝、蠶、或喂兔、羊、豬等、每年的收入也非常可觀。她們的經濟,滿可以自給自足的。若當旭日方升的時候,只要你到三家村去散散步,聽見那種機杼之聲和弦歌之音,是不絕於耳的,真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起了一咱敬佩的心情。她們勤奮工作,周年如常的,從未聽見她們發一句怨言」。
2.客家好姑娘
曾獲普立茲獎金的美國名作家米契納,於1959年出版了一部厚達千頁的鉅構,書名叫《夏威夷》。…..《夏威夷》一書中的中國人,米契納所寫的是「客家人」和「福佬人」,事實上,夏威夷地方的中國僑民亦以「客家人」和「福佬人」為最多。……《夏威夷》書中有一段寫到一位名叫魏經的美國醫生,到廣東想雇三百華工到夏威夷去種蔗時,他堅持要僱用半數客家人;他認為「客家人能努力勤奮工作。」對於客家婦女,也有如下一段近乎贊症狀的描述:「魏醫生偶然注意到高地上的婦女都沒有裹腳,於是指著一個婦人問春發叔道:「她們的腳怎麼都沒有裹呢?」這位來自加州的春發叔道:「她們是客家人,不值一談。」魏醫生又問道:「婦女准許到香樹國(當時我國人對夏威夷的稱呼)去嗎?」春發叔說:「也許客家婦女可以,閩南婦女則不行。」於是魏醫生不再說什麼,但自己卻想道:「也許有一天夏威夷會需要中國婦女,不過一定要客家人去。她們看起來又強健又聰明。」
但魏醫生終於在無意中招募了一位名叫夏美玉的客家人,到夏威夷的魏家去做女傭。每日的代價是美金五角,可是她並不計較工資的多寡,卻辛勤地工作著,每天自清晨五時直忙到晚上九時,一周七天,天天如此。於是乎就觸動了魏強太太的慷慨,以後每日付她一元美金工資」。
米契納筆下的這位客家婦女,的確是一位典型人物。
客家婦女的勤勞儉朴精神堪稱表率。客家婦女勞動強度是很大的,往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無復有暇之時,她們在妝束上尤為素淡,既輕視粉飾之美,又輕視衣著打扮,這里也包含了節儉的意思。
由於勤勞儉朴已成為傳統美德懿行,所以對女兒的教育,很注重所謂「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鍋尾」和「針頭線尾」四項婦工。
所謂「家頭教尾」就是要她們養成黎明即起,勤勞儉約,舉凡內外整潔,灑掃洗滌,上侍翁姑、下育子女等各項事務,都料理得井井有條的意思。
所謂「田頭地尾」,就是播種插秧,駛牛犁田,除草施肥,收獲五穀,勿使農田耕地荒蕪的意思。
所謂「灶頭鍋尾」,就是指燒飯煮菜、調制羹湯、審別五味,樣樣都能得心應手,學就一手治膳技能,兼須割草打柴以供燃料的意思。
所謂「針頭線尾」,就是對縫紉、刺綉、裁補、紡織等女紅,件件都能動手自為的意思。
按客家傳統習俗,只有學會了這些婦工,才算是能乾的、合格的、標準的女性,才能嫁個好丈夫。民間歌謠《客家好姑娘》,很生動而又具體地反映了這一習俗:
勤儉姑娘,雞鳴起床。梳頭洗面,先煮茶湯。
灶頭鍋尾,光光昌昌。煮好早飯,剛剛天亮。灑水掃地,挑水滿缸。吃完早飯,洗凈衣裳。
上山撿柴,急急忙忙。淋花種菜,燉湯熬漿。
紡紗織布,唔離房間。針頭線尾,收拾櫃箱。
唔說是非,唔取荒唐。愛惜子女,如肝如腸。
留心做米,無谷無糠。人客來到,細聲商量。
歡歡喜喜,撿出家常。雞蛋鴨卵,豆豉酸姜。
有米有麥,曉得留糧。粗茶淡飯,老實衣裳。
越有越儉,唔貪排場。就無米煮,耐雪經霜。
撿柴出賣,唔蓄私囊,唔偷唔竊,辛苦自當。
唔怪丈夫,唔怪爺娘……能夠咁樣,真好姑娘!
。
恰恰相反,在梅州地區,懶惰的婦女則要被人譏笑為「懶屍麻」。民間歌謠:《懶屍婦道》,非常形象而又辛辣地諷刺了懶惰貪讒的女人:
懶屍婦道,講起好笑。半晝起起床,喊三四到。日高半天,冷鍋死灶。水也不挑,地也懶掃。發披髻禿,過家去嬲。講三道四,呵呵大笑。田又不耕,又偷谷糶。家務不管,養豬成貓。上墟出入,一日三到。煎堆扎粽,樣樣都好。?(無)錢來買,偷米去教(交換)。老公打哩,開聲大?(音叫,哭)。去投外家,目汁(眼淚)像尿。外家伯叔,又罵又教。爺罵無用,哀(娘)罵不肖。歸不敢歸,嬲不敢嬲。送回男家,人人恥笑。假話投塘,瓜棚下嬲。當年娶她,用銀用轎。早知如此,貼錢不要。
長期流傳下來的民間歌謠,不僅是當地人民喜怒哀樂、愛憎好惡等思想感情的抒發,也是當地人民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的一種真切的體現。客家民謠亦如是。
正因如此,致使不少外國人士對客家婦女大為贊嘆。發曾在客家地區居住多年的美國傳教士羅伯·史密斯在他所著的《中國的客家》一書中說:「客家婦女真是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婦女中最值得贊嘆的了。在客家中,幾乎可以說,一切稍微粗重的工作,都是屬於婦女們的責任。如果你是初到中國客家地方住居的,一定會感到極大的驚訝。因為你將看到市鎮上做買賣的,車站、碼頭的苦力,在鄉村中耕田種地的,上深山去砍柴的,乃至建築屋宇時的粗工,灰窯瓦窯里做粗重工作的,幾乎全都是女人。她們做這些工作,不僅是能力上可以勝任,而且在精神上非常愉快,因為她們不是被壓迫的,反之,她們是主動的。」在沒有什麼財產的家庭里,男子既無支配妻子的動機,妻子也不能依賴丈夫生活。應該說,以「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勤勞、刻苦與儉朴著稱於世的客家女孩子是「婦女創造文明」的象徵。羅伯·史密斯的話雖然說得有點偏頗,但的確反映了客家婦女那種能乾重活、臟活、累活等高強度、超負荷的重體力活的特點,這是其他地區婦女所不能比擬的。
3.賢良貞淑
客家婦女溫柔順從的性格可說是很典型的。許多婦女的丈夫遠走他鄉了,一走多年或無錢贍家,但她們都能獨當一面,養育老小,維持生計,更可貴的是毫無怨言,看成是自己的本分和義務。客家婦女吃苦耐勞,能獨立門戶,還剛中有柔,溫柔賢慧,包含了「孝順公婆」、「敬重丈夫」 、「疼愛子女」等內容。先說「孝敬公婆」。客家人向有孝順父母的傳統,把「孝」字作為一條重要的做人准則。「孝敬」兩字,重點放在「敬」字上。作為一個媳婦怎麼樣才算「敬」呢?首先。對老人要給予充分的理解。由於老一輩人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條件不同,經歷也不同,看問題的方式及角度也會有不同,因而常會與晚輩意見不同。這時,做媳婦的對公婆要做到不頂撞、不反駁,更不能與其發生爭吵。對於公婆不對的地方要耐心為她解釋,而不是冷嘲熱諷,以維持其形象。另外客家婦女對其公婆的生活也是無微不至地關懷與照顧。如遇公婆有病,客家媳婦不但要問長部短,而且還要不辭辛勞地上山挖葯根、搗汁煎湯,甚至求神問卦、化符驅災,不遠千里。如遇老人已成單,好媳婦常常半個月便提醒丈夫去陪伴老人睡一夜,說說話,聊聊天,以驅逐老人心頭的孤獨與冷清。等到孩子長大一點,便精心安排孩子與老人睡。俗話說:「小孩的屁股三把火」,在冬天,既可借孩子的體溫為老人暖床暖被,使老人睡得安穩踏實,又可減少老人的孤獨感與寂寞感。
客家婦女對丈夫是非常尊重和順從的。在客家婦女心目中,丈夫是家庭中的頂樑柱、主心骨。一旦成為正式夫妻,她們便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畢生辛苦而毫無怨言,真可謂「賢內助」。當丈夫碰到困難時,做妻子的便主動為丈夫 出主意、找問題、想辦法。當丈夫處於緊急關頭時,做妻子的更是挺身而出,分擔丈夫的壓力,在精神上給丈夫支持。客家婦女在生活上也是善於體貼丈夫的,時刻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丈夫外出叮囑冷暖;丈夫有病,陪伴看護,請醫拿葯。客家婦女對丈夫的過錯還常表現出寬容,盡量顧全丈夫的面子,不戳傷他的自尊心。她們以為家醜不可外揚,丈夫有了錯讓他在自省中認識錯誤。客家婦女貞操觀念很強,她們普遍以為,婚姻是命中註定的,不管丈夫好壞,都是自己的終身依靠。有的人丈夫出洋謀生,幾十年才回來,而做妻子的仍一直在堅貞自守,等郎歸來。日本學者山口縣造在他所著《客家與中國革命》一書說:「日本女人以溫柔順從著稱於世,而客家婦女亦毫無遜色。而且我們可以說,日本婦女這所以溫柔順從,是病態,因為她們的生活,須靠男子,不能不藉此求憐固寵;而客家婦女的溫柔順從是健康的,因為她們都能獨立生活,她們這樣做,純然是真摯的愛,和傳統的對丈夫的崇敬……」。從以上可看出,客家婦女為了保護家庭中的台柱子,對丈夫體貼、支持、理解,以至寬容、忍讓、盡力合作、協調,在和洽上下功夫,這是她們「賢良「的又一表現。她們的獻身精神,也是客家婚姻比較穩固的原因之一。
客家婦女的「賢良「還表現在對子女的疼愛與教育上。客家婦女對子女極其愛憐,為讓孩子長命百歲,還常常在孩子出生時便到觀音廟中許願,有的契(全身)給觀音娘娘,給孩子取名為娘龍、娘狗、娘喜等。以為這樣之後,就會得到觀音娘娘的保佑。在那缺吃少奶的年月,為讓孩子多得到營養,當母親的還常拖長餵奶期,以至有的孩子在三四歲時還跪著吃奶。為了把孩子教育成能適應各種艱苦環璋的人,客家婦女又總是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以各種技能,鼓勵他們不怕苦,培養他們的吃苦耐勞的精神。
總之 ,由於堅守某種固有的信念,才使得客家婦女能韌不拔,維系和支撐了客家地區千家萬戶。我們可以說,在客家的社會里,家庭都以婦女為重心。這也是客家婦女民俗特色的獨特之處。因而得到廣泛的好評。英國人愛德爾在所著《中國訪問記錄》中說:「客家婦女是中國最優越的婦婦典型。」他在《客家人種志略》、《客家歷史綱要》兩書中也作過這樣的評語:「客家人是剛柔相濟,既剛毅又仁愛的民族(按:應作民系),而客家婦女,更是中國最優美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客家民族(系)是牛乳上的乳酪,這光輝,至少有百份之七十應該屬於客家婦女的。」香港文化人余柯先生在其《客家的由來及對歷史文化之貢獻》一文中說:「客家婦女真可作今天西方,卻又是『大女人主義』反男人,造成家庭的極大不幸,或者婦解份子本身吃大虧,成了『男人婆』,缺少女性溫柔,嫁不出去,男子見之退避三舍。客家婦女把獨立生活、女性溫柔都揉合在一起了。」
4.聰明勇敢
客家婦女受教育的機會較之男人少,但她們的才智卻又令人驚奇。好些隻字不識的婦女,既善於心算,又善於對歌,其唱歌詞也極富文彩。一些婦女還能賦詩填詞,僅清代,粵東山區就出有葉璧華、范荑香兩位著名的女詩人。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作為邊遠山區有如此才女,可算僅見。美國傳教士羅伯·史密斯在其所著的《中國的客家》一書中,贊不絕口地說道;「客家婦女,除了刻苦耐勞和尊重丈夫外,她們的聰明熱情和文化上的進步,也是使我們羨慕。因為需要勞動,所以客家婦女,自古以來都無纏足這一種陋習,她們的迷信程度也遠不及其他地方的婦女。…她們多數很聰穎,當她們在山中砍柴時愛唱山歌,常常是一問一答,應對如流。」 羅伯。史密斯這一段話,較好地概括了客家婦女的優良品質特別是她們的聰穎與文明開化。
客家婦女聰明好學,並特別看重和喜歡讀書人。明朝萬曆年間,大埔白葉村李瓊貞,其父是個孝廉,在父兄的教習下,幼通經史,工詩能文,出嫁後,教她的丈夫讀書,過了三年,其夫果然中了秀才,傳為佳話。清朝道光年間,大埔三河滸梓村范荑香是名聞粵東的女詩人,著有《化碧集》刊行於世。李瓊貞和范荑香被載入《柏香樓詩文集》。清末,嘉應州女詩人葉碧華,有《古香閣集》傳世。范荑香、黎玉珍、葉碧華被譽為「嶺東三大女詩人」,可謂粵東客家女輩文壇之姣姣者。她們還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婦女的讀書機會。葉碧華早在清末廢科舉(1905)、興學校之前的1899年就興辦了「懿德學校」。1905年梅州梁淙春女士開辦「嘉應女子學校」;1927年又開辦了公立女校「第一區區立嘉善女子學校」。據梅州1952年統計,大部分學校在校初中學生中,女生佔百分之二十左右,梅州市梅江區樂育中學、梅州市梅縣區廣益中學女生的比例則佔百分之三十多。
客家童謠有雲:「蟾蜍羅,哥哥哥,唔讀書,么老婆!」說的是不讀書的男人娶不到老婆。換句話說,客家婦女理想的丈夫是讀書人。又雲:「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是以月亮比喻「秀才娘」,即只有讀書人才能娶到月亮般漂亮的老婆。重視知識,重視「秀才」「仕子」,在今天豈不是有明顯的現實意義嗎?過去,盡管客家婦女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不多,但她們即使生活再苦,也要通過耕田種山、挑擔、砍柴出賣等繁重而又收入微薄的勞動,掙錢來支持丈夫和子女讀書,正如鄉諺所雲:「討食也要繳子女讀書」。俗稱「喉嚨省出繳子讀,只望孩兒美名揚」,客家子女教育之得延續,亦是客家婦女血汗交換之所得結果。這,正是客家讀書人特別多,知識分子遍布海內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5.客家人喜唱山歌
客家人喜唱山歌,而客家農村婦女大都是唱山歌的能手,這又是其突出的一個民俗特色。
客家山歌特出名,條條山歌有妹名, 條條山歌有妹姓,一條無妹唱唔成。
客家山歌遠傳揚,條條唱出情意長, 句句唱出郎心事,聲聲唱出妹心腸。的確,客家山歌之盛,與客家婦女有直接的關系。一來到這些地方,就經常能在山溝里聽到她們唱歌的獨特音調,即使一個人獨唱也需用上半個小時才能唱完。那緩慢的節拍,拖著長長的尾音,常常餘音裊裊,在深長的山溝里久久回盪。這些艷麗的歌辭以及其中蘊含著的濃厚而又強烈的感情,傍邊的人們聽了後也會激起無限的歡樂和悲傷,往往禁不住熱淚盈眶。 ……
在嘉應州(今梅州)則流傳著「歌仙劉三妹」的故事。傳說在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的地方,有個著名的女歌手,名叫劉三妹。她長得聰明伶俐,善於隨口編歌,又有一副好歌喉,唱起歌來聲韻悠揚,娓娓動聽。每當勞動之餘,三妹總要邀集男女歌手們雖和對駁,抒發對當時社會不平的忿懣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之願。雖然沒有人能贏她,但人們都佩服她、愛戴她。因此,三妹的名聲震於嘉應各縣,播於閩粵贛邊。有一天,劉三妹同一群婦女正在門口的碼頭上洗衣服,,忽然從上游漂下一隻船來,船頭站著一個道貌岸然的秀才,沒等船靠岸,秀才就自命不凡地「喂」了一聲,探問劉三妹住在哪裡?三妹見此人架勢不小,便反問道:「先生,你找劉三妹做什麼?」秀才道:「找她對山歌,不信她能雖贏我!」三妹聽到秀才大誇海口,「啊」了一聲,又問道:「你有多少山歌,敢同對三妹對駁?」秀才現出滿不在乎的神色,手指船艙,搖頭擺腦地唱道:
講唱山歌?就多,船上載來七八籮, 拿出一籮同你對,對到割番禾。
三妹聽了,心裡暗自好笑,隨口便駁道:
河唇洗衫劉三妹,借問先生哪裡來? 自古山歌從口出,哪有山歌船載來!
「從口」與「鬆口」諧音雙關,話中有刺,把秀才駁得瞠目結舌。這位自作聰明的秀才,此時才知道「手攀花樹問花名」,自顯其蠢,自知遠非三妹對手,只好趕快掉轉船頭,溜之大吉。此事一傳開,劉三妹的聲名就更響了。此外,還有不少關於客家女歌手的傳說,如興寧的楊四娣、黃小妹,蕉嶺的鹿三妹、張六滿,等等。客家婦女不僅勤勞儉朴、聰明尚學,而且勇敢英武,敢幹斗爭,不怕犧牲。唐末黃巢起義與葛藤坑的歷史傳說雲:「在昔,黃巢造反,隔山搖劍,動輒殺人;時有賢婦,挈男孩二人,出外逃難,路遇黃巢。巢怪其負年長者於背,而反攜幼者以並行,因叩其故。婦人不知所遇即黃巢也,對曰:聞黃巢造反,到處殺人,旦夕且至;長者先兄遺孤,父母雙亡,懼為賊人所獲,至斷血食,故負於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負之,故攜行也。巢嘉其賢,因慰之曰:毋恐!巢等邪亂,懼葛藤,速歸家,取葛藤懸門首,巢兵至,不廝殺矣。婦人歸,急於所居山坑逕口,盛掛葛藤,巢兵過,皆以巢曾命勿殺懸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女,因得不死。後人遂稱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皆葛藤坑居民」 。(按:葛藤坑,據客家各姓家譜的記載,其地實在福建寧化石壁村。)
⑥ 客家人的著名人物
參考詞條:客家
客家歷史源遠流長,培育了大批對中華民族的文明與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出類拔萃的人物,如: 江西客家人物代表性人物:魏禧、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肖華
(宋)鄭獬;張鳴岡;郭聲琨;中共第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王太華
井岡山英烈:袁文才、王佐
中國科學院院士:賴遠明
中國國民革命軍將官:陳大慶、賴名湯、沈發藻、黃埔軍校首任教育長胡謙、原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王升
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
上將:陳奇涵、蕭華、賴傳珠、吳昌德
中將:鄺任農、朱明、劉浩天、邱會作、康志強、黃志勇、溫玉成、謝有法、曾思玉(信豐籍)、廖容標、張國華(永新籍)、吳法憲(永豐籍)、黃新
少將:曹德連、丁盛、丁榮昌、馬澤迎、方槐、王屏、毛會義、鄧經偉、葉蔭庭、葉運高、曹光琳、巫金鋒、袁淵、劉涌、劉玉堂、劉世洪、劉耀宗、江學彬、呂黎平、李士才、李呈瑞、李佐玉、李良漢、楊卓、楊漢林、邱先通、邱會魁、鄒衍、張英輝、陳熙、陳坊仁、陳遠波、陳美福、歐陽平、周彬、鍾人仿、鍾文法、鍾生溢、鍾發宗、鍾國楚、鍾炳昌、黃文明、黃玉昆、黃有鳳、黃朝天、龔興貴、曾美、曾克林、曾昭墟、曾新泮、謝良、謝立全、謝國儀、雷永通、魏洪亮、謝彬、蔡世民、謝名苞、朱耀華、劉錦平、江擁輝、孫文采、嚴慶堤、楊力、楊俊生、鍾發生、張雄、鄭旭煜、鍾輝、謝家祥、梁達三、盧文新、劉友光、黃萍、劉大煜、許誠、伍生榮、興中、宋玉琳、李致遠、張耀祠、張光華、楊思祿、陳力、陳士法、吳保山、何家產、餘光茂、鄭三生、羅有榮、羅亦經、鍾賢文、鍾輝琨、鍾元輝、段德彰、徐光華、黃經耀、黃作珍、黃徑琛、黃思沛、黃振棠、曹丹輝、曹傳贊、康林、梁玉振、彭壽生、童國貴、溫先星、游好揚、曾征、曾凡有、曾慶良、曾保堂、曾雍雅、謝晌宴族明、謝正浩、謝振華、謝鏜忠、賴達元、廖昌金、廖冠賢、廖鼎琳
文學藝術:李漢陽、羅晉(銅鼓籍)、吳德鈺、危敬姮 福建代表性客家人物:伊秉綬、胡文虎、楊成武、朱大可
姓名加粗者為入選《福建省志·人物傳》的客家人物。 彭孫 (生卒年不詳)連城人。宋神宗朝官至萊州防禦使,封隴西郡侯,食邑1600戶。 張顯宗(1363-1408)寧化人。明成祖朝交趾左布政使,追贈工部尚書。 黎士宏(1618-1697)長汀人。清康熙朝因功進布政使參議,仍管巡道事。 劉國軒(1628-1693)長汀人。清康熙朝天津衛左都督總兵,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 藍理(1649-1720)漳浦縣赤衛鄉人。畲族。接授宜化府總兵官、浙江定海總兵,升福建陸路提 督。 藍廷珍(1663-1729),漳浦縣湖西人。澎湖水師協副將。 上官周(1665-不詳)長汀人。清朝著名民間畫家。尤以《晚笑堂畫傳》為傳世之作。 藍鼎元(1680-1733)漳浦縣赤嶺人。 華喦 (1682-1756)上杭人。清朝畫家。花鳥畫尤為突出。 藍元枚(?—1787)漳浦人。提督藍廷珍孫,清朝將領。 黃慎 (1687-1770)寧化人。清朝畫家。以人物畫成就最大。詩與書也獨具風格。 伊秉綬(1754-1815)寧化人。其繪畫、篆刻、詩文均為世人所重,尤長於書法,有「南伊北鄧」之譽。 鍾寶三(1834-) 上杭人。 丁錦堂(1846-1902)上杭縣人。有「過江武狀元」的美譽。 張起南(1878-1925)永定人。一生制謎萬則以上,被譽為現代「謎聖」、「謎語大師」。 胡文虎(1882-1954)永定人。南洋著名華僑企業家、報業家和慈善家,被稱為南洋華僑傳奇人物。 盧衍豪(1913-2000)永定縣人。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林默涵(1913-2008)武平人。中國文藝理論家、藝術教育家、原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執行副主席。 江一真(1915-1994)連城縣人。第四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祥賀。 楊憲益 鄭小瑛:1929年生,永定人。中國著名女指揮家,建國後第一位女指揮家。 游寧豐:1945年生,上杭人。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楊東明:1949年生於北京,長汀縣人。楊振武之子。2005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 姜成宴弊康:1950年生,永定縣人。高級經濟師。原國家煙草專賣局黨組書記、局長。 蘇增添:1954年生,永定縣撫市鎮人,原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朱大可:1957年生於上海,祖籍武平縣。在中國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批評家之一。 謝穎穎:1978年生,長汀縣人。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林丹:1983年生,上杭人。羽毛球運動員。 何雯娜:1989年生於龍岩。祖籍廣東梅州大埔。 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 上將:劉亞樓、楊成武 中將:劉忠、張南生、羅舜初、袁子欽、傅連暲、丁甘如、 少將:張廷發、王直、盧仁燦、劉永生、劉祿長、吳岱、何廷一、張雲龍、張元培、陳茂輝、塗通今、黃鵠顯、熊奎、王貴德、孔瑞雲、劉彬、蘇啟勝、李平、林偉、林接標、羅斌、塗則生、黃煒華、彭勝標、熊兆仁、王勝、王奇才、王香雄、王集成、邱子明、邱相田、楊尚儒、陳海涵、范陽春、羅洪標、闕中一、王全珍、葉青山、張新華、張雍耿、陳忠梅、翁祥初、王平水、孔俊彪、盧克、劉昌、劉振球、張力雄、張日清、張水發、張宜步、邱國光、鍾池、賴光勛、藍文兆、廖步雲、廖成美、楊俊生 註:以上為1955-1965年間授銜的閩西籍將軍 廣東代表性客家人物:李光耀、李顯龍、何子淵、黃遵憲、葉劍英、葉挺、張發奎、薛岳、廖仲愷、林風眠、王佛松 古成之(947-1007)原籍河源縣回龍古嶺。後遷居增城縣。「力學不怠,淹貫群籍」,文譽傳四方。 藍奎,生卒不祥,蕉嶺縣人,宋元祐三年(1088),藍奎赴京會試,中進士,官文林郎郡博士。 古鳳儀,宋朝梅州人。 羅孟郊(1092-1153年)循州府興寧縣人。宣和六年(1124年)探花,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掌制誥。 蔡蒙吉(1245—1276)梅州明賢、抗元民族英雄、社會活動家、愛國詩人。 古革(生卒年不詳),祖籍江西省,後遷梅州。嶺南文風首創者古成之的曾孫。 明清時期:洪秀全、丁日昌、洪仁玕、馮雲山、葉夢熊、葉高標、張慎、張天賦、盛端明、陳璘、李士淳、張璉、林朝曦、劉公顯、何南鳳、楊纘緒、藍欽奎、楊黼時、楊演時、李威光、賴鵬翀、顏容端、顏檢、顏伯燾、顏希深、顏以燠、顏鳴漢、羅芳伯、吳元盛、吳六奇、黃香鐵、劉起龍、賴信揚、賴恩爵、江童茂、魏大斌、李南馨、凌十八、溫生才、何如璋、胡曦、潘祥初、溫仲和、黃遵憲、宋湘、徐華清、張弼士、張鴻南、葉亞來,等等。
黨政軍界、將軍:薛岳、葉挺、葉劍英、廖仲愷、謝非、何子淵、肖揚、刁作謙、姚雨平、謝良牧、丘哲、羅福星、鄧仲元、張文、何天炯、何貫中、羅翼群、羅策群、李振球、鄧演達、繆培南、張發奎、吳奇偉、趙公武、羅卓英、范漢傑、阮嘯仙、黃梅興、黃慕松、黃琪翔、黃百韜、黃鎮球、黃延楨、黃濤、黃國梁、黃任寰、趙公武、鍾彬、李振、李潔之、陳郁、羅明、肖雋英、郭翹然、楊士達、羅雄才、王越、李伯球、李鐵軍、謝晉元、刁沼芬、連貫、曾天節、朱雲卿、溫鳴劍、林初耀、廖慷、張中、廖承志、鄧文釗、黃友謀、肖向榮、曾生、曾國華、譚甫仁、陳坦、伍晉南、何寶松、廖似光、李偉、張偉烈、鄧逸凡、饒彰風、陳伊林、陳明紹、徐明、袁庚、呂志先、劉復之、羅范群、彭光涵、鄧秀芳、王維、鍾明、曾定石、曾近義、蘭天民、劉兆倫、鄭群、楊應彬、楊奎章、黃甘英、葉選平、葉選寧、楊泰芳、楊資元、張漢青、張展霞、肖耀堂、何訪拔、李世濟、田華貴、黃浩、鄔夢兆、曾慶申、楊偉光、鄧浦東、張偉超、肖揚、鍾啟權、湯維英、羅又倫、廖暉、黃華華、鍾陽勝、李容根、謝強華、鄭德濤、黃龍雲、何立峰、潘逸陽、萬慶良、張立群,等等。
科教文、社會經濟界知名教授:熱帶醫學奠基人鍾惠瀾、腫瘤學和放射療學先驅吳恆興、橋梁大師李國豪、數學皇帝丘成桐及黃旭華、潘毓剛、梁伯強、黃子卿、李國平、張如心、楊遵儀、楊簡、黃秉維、黎尚豪、張作梅、鍾世鎮、曾毅、汪懋華、王佛松、張楚漢、饒芳權、鄭度、古德生、江歡成、廖萬青、梁春廣、劉煥彬、楊文采、邱冠周、陳志傑、蒲慕明等院士;鄒魯、凌道揚、李善邦、林士諤、徐華清、張資平、羅九香、鍾敬文、羅清楨、馮憲章、謝發、蒲風、杜埃、黃石華、詹伯慧、何子淵、楊之光、張其彬、陳煙橋、黃葯眠、何其莘、吳蘭修、林風眠、羅香林,等等。
藝術表演界:劉惜君、何杜娟、譚傑希、林好、「棋聖」楊官璘、鍾彩媚、饒威、吳亞春、譚傑希,等等。
工商實業界:李河君、林立、郭東林、朱孟依、葉澄海、繆壽良、姚德勝、張鴻南、張榕軒、賴霖楓,加拿大華人首富李秦等等。 廣西代表性客家人物:馮子才、劉永福、李天佑、王力。
廣西客家人物列表 馮子材(1818-1903)欽州沙尾村人。祖籍玉林市博白縣。 蕭朝貴(約1820-1852)來賓武宣縣人。 楊秀清(1821或1823-1856)貴港桂平市人。祖籍梅州。太平天國左輔正軍師東王。 秦日綱(1821-1856)貴縣(今貴港市)人。 韋昌輝(1823-1856)貴港桂平市人。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 李秀成(1823-1864)藤縣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國著名將領。封忠王。 林鳳祥(1825-1855)貴港桂平平沙人。太平軍將領。封天官副丞相。 賴文鴻(?──1864)貴港桂平金田村人。賴文光的胞兄。封匡王。 賴文光(1827-1868)原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太平天國將領,封遵王。 石達開(1831-1863)貴縣(今貴港市)人。祖籍廣東和平縣。太平天國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 黃文金(1832-1864)玉林博白文地人。太平天國將領。1862年封為堵王。 陳玉成(1837-1862)藤縣(一說桂平)人。祖籍廣東翁源縣。封英王。 劉永福(1837-1917)欽州人。清朝民族英雄。 黃文英(1839-1864) 玉林博白人。太平天國將領。堂兄為黃文金。 徐啟祥(1865-1936)貴港桂平市人。 李德山(1868-1911)中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家。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沈鴻英(1870-1938)柳州鹿寨縣人。舊桂系將領。 劉古香(1873-1913)柳州柳江縣人。廣西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 盧殿林(1879-1948)貴港平南縣安懷鄉谷塘村人。 林虎 (1887-1960)玉林陸川縣人。同盟會會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 朱錫昂(1887-1929)玉林博白縣人。原廣西省臨委書記。 林翼中(1887-1984)北海合浦縣人。國民黨政要,曾任香港崇正總會理事長。 陳銘樞(1889-1965)北海合浦縣公館鎮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將領。 呂煥炎(1890-1930)玉林陸川縣人。新桂系將領。 陳濟棠(1890-1954)防城港市防城區人。國民黨高級將領 香翰屏(1890-1978)北海合浦縣人(今屬廣西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 廖磊 (1891-1939)玉林陸川縣人。原籍廣東化州。新桂系高級將領,國民黨陸軍上將。 李明瑞(1896-1931)玉林北流市人。民主革命家、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革命烈士。 黃士韜(1899-1927)賀州蓮塘鄉新蓮村人。 鄧無畏(1900-1931)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人。祖籍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 李運華(1900-1971)貴港東龍鎮冠志塘村人。1944年秋,任廣西大學校長。 王力 (1900-1986)玉林博白縣岐山坡村人。語言學家兼詩人。 徐松石(1900-1999)玉林容縣浪水鄉人。世居廣東梅州蕉嶺縣。明末清初,遷居於廣東肇慶府新興縣。 寧培英(1901-1928)陸川縣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員,廣西農民運動先驅。 江應梁(1901-1988)賀州市人,教授。 羅爾綱(1901-1997)貴縣(今貴港市)人。著名歷史學家、訓詁學家、晚清兵志學家。 黃一平(1903-1980)賀縣(今賀州市)人。原廣西區委常委、區政府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朱光 (1906-1969)玉林博白縣人。原安徽省副省長。 周鋼鳴(1909-1981)河池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作家。 鍾夫翔(1911-1992)玉林北流市人。原中國郵電部原黨組書記、部長。 梁威林(1911-2008)玉林博白縣人。廣東省第五屆政協主席、原副省長、新華社香港分社原社長。 鄒侖 (1912-1997)玉林博白大壩鄉久福村人。原中共中央調查部副局長、國家安全部咨詢委員。 葉馥蓀(1913-)廣西壯族自治區五至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李天佑(1914-1970)桂林臨桂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原副總參謀長。上將軍銜。 秦似 (1917-1986)玉林博白縣人。作家、語言學家。 葉浩 (1917-1995)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橋頭街人。 劉毅生:1917年生,玉林市陸川縣沙坡人。廣西區原黨委常委、秘書長、區黨委黨校原校長。 鄒瑜:1920年生,陸川縣人。中國司法部原部長兼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李光前:(1889-1945)原名李培先,漢族客家人,籍貫廣西博白縣,印尼中華會館原董事長。 丘文懿:1927年生,陸川縣人。廣西壯族自治區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鍾家佐:1930年生,賀縣(今賀州市)。廣西區原黨委常委、區政協原副主席。 李京文:1933年生,陸川縣人。 技術經濟學家及數量經濟學家。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龐為強:1938年生,博白縣人。1990年6月任湖南省委常委、省軍區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陳輝光:1938年生,玉林市人。廣西區原黨委書記、區政協原主席 ,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會長。 劉慶貴:1943年生,博白縣人。高級工程師,少將。1997年4月擢升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司令員。 陳仁:廣西區人民政府原副主席 (1986~1993)、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 陳詠:省部級領導。 黃繼濟:廣西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原主任、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 呂梁: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 陳仕金:廣西師范學院原黨委書記、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丘棟霖:1929年生,鍾山縣人。原地下黨工作者、廣西區檢察院原檢察長 丘小雄:1952年生,陸川縣人。國家稅務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溫卡華:1955年生,陸川縣人。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綜治委主任。 邱小琪:1956年生,陸川縣人。 黃道偉:1957年生,博白縣人。廣西區黨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李達球:1953年生,昭平縣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區總工會原主席。 葉喬波:1964年生於吉林長春,祖籍賀州。中國女子速滑運動員。1992年獲第十六屆冬奧會兩枚銀牌 備註:姓名後所列軍銜者,均為1955年授予。 陳奇、張誠忠、鍾怡雯、黃健翔(重慶),等等。
註:括弧信息為人物籍貫。
客商代表人物:張弼士、胡文虎、張煜南、張鴻南、謝樞泗、姚德勝、徐錦榮、葉亞來、彭雲鵬、姚美良,侯芳伯、伍淼源、伍竹林、伍班超、丁家駿、鄭明如、李金松、溫惠仁、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魏應行、熊德龍、古潤金、張旋龍、羅田安、朱孟依、朱拉伊、葉澄海、葉煥榮、繆壽良、溫純青、曾憲梓、田家炳、梁亮勝、何僑生、何冬青、余國春、余鵬春、葉春榮、葉聯禮、葉樹林、葉新民、葉桂材、黃華、鄒錫昌、羅桂祥,湯錫霖、羅煥昌、劉宇新、劉皇發、楊釗、黃澤蘭、李新炎、林立,葉遠西、葉華能、郭東林、李東生、陳景河、林光如、藍鏵纓、黎次珊、葉鋼書、張鑫善、姚良松、連鋒、吳惠權、曾震宇、楊欽歡、羅活活,曾智明,楊漢軍、庄兆祥、鍾奇可、鍾偉良、李有權、吳德芳、黃德新、梁世楨、劉金華、陳彩銀、陳梅冰、黃明智、李東浩、藍瑞明、陳志明、李彬蘭、劉偉、張新輝、卓定華、楊榮義、廖曉霞、林苑如、蔡鴻文、馮小華、劉年新、塗輝龍、周國輝、李建華、梁俊豐、楊祥波、朱世瑞
⑦ 廣東哪裡的女生最漂亮(大家都進)
廣東的女生並不比別的地方漂亮。
官方的排名是:
1.哈爾濱
2.重慶
3.成都
4.武漢
5.米脂(陝西)
6.大連
7.忻州(山西)
8.安慶
9.長沙
10.杭州
11.漢中
12.南京
13.蕪湖
14.揚州
15.大理
16.蘇州
17.大同
18.西安
19.濟南
20.上海
但是我也到過排名前幾的哈爾濱和重慶,並沒有覺得比北京和沈陽等其他城市漂亮,一個省內部差異都更小了!
只有個體好壞才是有意義的,整體好壞根本就得不到落實。
⑧ 客家人有美女嗎
客家女人是有客家特色的女人。她們是漢族女性中獨特的一類,是漢族女性中唯一沒有過纏足陋習的女性。客家婦女在長年累月的社會實踐中,鍛煉了她們特有的勤儉、刻苦和堅韌的性格以及特強的生活能力。
美國傳教士羅伯·史密斯說:「在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的婦女,最值得贊賞的當推客家婦女了。」英國學者愛德爾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種志略》稱:「客家婦女是中國最優美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客家婦女集中體現了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朴實、堅毅頑強、自力自強、聰明進取等優秀品質與精神,更完整充分典型地塑造出客家人的形象和精神風貌。每一個客家人或者了解客家生活的人,當論及客家民系崇高偉大的品格、思想情操時,躍然展現出一幅圖景是:曙光初露,烈日當空,晚霞降臨在千陌田園四赤足眷戀耕耘,或在餐桌上一碟鹹菜一碗粥的客家婦女形象。在她們身上閃耀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堅毅不拔、聰明善良等光環,無不為她們謀取生存和催人奮進的精神所震撼,所折服。此外,客家婦女還有著不少特色,比如服飾、生活習性等,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然,在客家婦女勤勞勇敢、聰明善良的背後,客家婦女還有著令人同情、惋惜的一面,與封建社會其他婦女一樣,她們許多人也同樣受到種種不平等的待遇。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⑨ 萌萌噠天團芊芊是哪裡人,有她的詳細資料嗎
芊芊,福建省龍岩市永定人,中國內地影視演員,歌手,中國風第森帶基一才女,萌萌噠天團製作人。
2006年開始宣傳客家文化及華夏文化,被譽為客家文化大使,有著網路第一古典美女之稱。2007年8月,受赳客電影邀請拍攝《墜落凡間的仙子》;同年被官方邀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土樓代言人並代表其出席第22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2008客家演唱會專場演出2010年出版個人專輯,2011年出演劉曉慶主演電視劇《武則天秘史》,2012年,擔任河南衛視《知根知底》根底團嘉賓;2013年,出演古裝電視劇《追魚傳奇》;2014年底萌萌噠天團製作人,2015年網此謹游霸途游戲代言人,2015年7月23日,與萌萌噠天團成員共同舉辦行逗萌萌噠天團出道演唱會。
⑩ 客家女人的客家名女
洪宣嬌
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妹妹,清朝最有名氣的女英雄之一,她幼時就會使用兵器雙手都能使槍,有「神槍手」之稱,是太平天國女兵首領。
何香凝
廣東南海縣人,原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廖仲愷夫人,中國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是最早的女同盟會員,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忠實隨者,她一方面參加革命一方面致力於書畫藝術。
李貞
李貞(1907—1990)湖南省瀏陽縣人,少將,有「開國女將」之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位女將軍。6歲當童養媳的李貞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瀏東游擊隊士兵委員會委員長,中共平江、吉安縣委軍事部部長,紅六軍團政治部和湘鄂川黔軍區組織部部長,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婦女學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政治部秘書長、西北野戰軍政治部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秘書長,最高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賀子珍
江西永新人,大革命前後入黨並投身游擊戰爭,是井岡山第一位女黨員。1928年與毛澤東結合,共同度過艱苦的革沒判命歲月,是中央紅軍長征中「三十女傑」之一。
康克清
江西永安縣人,朱德元帥的夫人,一位智勇超群的女性。參加過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卓越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社會政治活動家。
韓素音
祖籍梅州,著名華裔作枯早改家,《同恩來傳》的作者,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定居瑞士洛桑,是文革中能來中國訪問的少數幾位外國作家之一。她在中國出生,長大後奔走天崖,成為馳名國際文壇的著名作家,她撰寫的大量作品和翻譯作品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鄭曉瑛
福建永定人,音樂教授睜肆,新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曾任中央歌劇院首度指揮,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是中國第一支「愛樂女」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和創始人之一。她經常擔任國家重要演出活動的指揮,她指揮的反應客家人生活的《士樓回響》受到極大的歡迎。
黃婉秋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政協委員,1961年,因扮演「劉三姐」一舉成為一代人心中的偶像,與「劉三姐」結下不解之情,40年榮辱共興都和「劉三姐」連在一起。2001年她與人合資創建了劉三姐藝術團,開始宣傳「劉三姐」藝術團。
孫彩雲
廣東深圳人,1995年國際室內撐桿跳高賽。奧林克之夜田徑賽冠軍。1995年到1996年曾11次破女子撐桿跳高女子世界記錄和亞洲記錄。2000年撐桿跳高歷史性地被列入運動會項目。
梁群
廣東河源人,2003年5月。登頂珠穆朗馬峰8848。13米,成為登上珠峰的第一位漢族女子,被稱為「站在世界最高處的客家女」。她憑勇敢堅毅的意志和搏擊大自然的力量給自己的人生增添了瑰麗傳奇色彩。
何雯娜
何雯娜
福建龍岩人,2007年蹦床世界錦標賽女子網上團體冠軍;2007年國際蹦床邀請賽女子個人季軍;2008年北京奧運會蹦床女子個人冠軍,中國蹦床首金獲得者。
盧小娟
福建永定人, 網路第一古典美女之稱,是福建土樓旅遊形象大使。以宣傳客家為己任,在互聯網上以清純古典的外表吸引了眾多關注成為網路名人,同時被各報社評為:守護客家文化的精靈。出版全球首張客語加國語客家仙子專輯,用音樂宣傳家鄉,也讓客家流行音樂從此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讓她從出道以來就一直被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