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韓國美女獨奏梁祝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韓國美女獨奏梁祝

發布時間: 2023-05-04 12:55:30

『壹』 梁祝音樂鑒賞是哪些

音樂鑒賞《梁祝》如下:

小提琴獨奏從輕柔而又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奏出了浪漫的愛情旋律。在輕淡的豎琴伴奏下,由木管與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小提琴的演奏顯得純朴、甜蜜而深沉,詮釋了梁山伯、祝英台執著、純美的愛情。

其曲式包括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而呈示部包括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色的引子。表示出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卜孝不斷加深和互相愛慕的深情的主部。

表現了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愉快生活的連接部與副部,還有表現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依依不捨的情景的結束部。而展開部則是描寫了「抗婚」、鋒弊皮「樓台會」、「哭靈、控訴、投墳」情節,再現部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

特點:

《梁祝》一部銀差像音詩那樣優美的旋律,色彩絢麗,曲風華美;既有很高的藝術性,又有很強的民族性。自它出世以來,打動了無數普通中國百姓,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隨著它在世界音樂舞台上頻繁亮相,亦成為「千年最偉大的十部經典音樂作品」之一,這是中國人的驕傲。

樂曲歌頌了他們忠貞不渝的堅定愛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在欣賞這首樂曲的同時,也達到了心靈和情感的升華。

『貳』 韓國版梁祝叫什麼名字

韓國版梁祝叫《成均館緋聞》。
《成均館緋聞》是韓國KBS電視台告改伍於2010年8月30日起播出的月火劇,根據韓國作家鄭恩闕的小說《成均館儒生們的日子》改編。由金元錫執導、金泰姬編劇,朴有天、朴敏襪或英、劉亞仁、宋仲基聯袂主演的韓國殲凳首部古裝校園劇。
該劇講述了金允熙代替病弱的弟弟女扮男裝進入成均館後,與李善俊、文在信、具容河相處的過程中開始的一段朝鮮時代校園熱血青春四人幫之間友情與愛情的故事 。
該劇創下2010年KBS海外出口最高紀錄。

『叄』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賞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賞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被公認為是「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是一個階級,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我國著名音樂評論家李凌認為,它「給交響樂的民族化開辟了一片新的田野」,「為西洋音樂民族化打出了一條具有典範性的道路」。在國外,它也獲得極高的聲譽,被認為是一部「迷人、迅悶粗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是最美妙的旋律」,「真正的偉大的藝術」。它之所以獲得如此殊榮,筆者認為在於題材內容扣人心弦,畫面展罩茄示惟妙惟肖,中外藝術巧妙結合。

一、選用了扣人心弦的故事作為題材內容

作者選用了中國四大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作為協奏曲的題材內容。愛情本身就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人們喜聞樂見,樂此不倦,永談不疲,而且又是如此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就更具吸引力,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把欣賞者的好奇心提起,提高了興致,也就拉近了作品與欣賞者的距離。

二、形象的「畫面展示」

欣賞《梁祝》,即使沒有配圖說明,也能讓人感覺到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展現在眼前。之所以有這種效果,主要是作者通過精心的配器設計,根據樂器的特徵和樂曲情節的需要巧妙地安排樂器,使樂曲更具形象性,從而使各個不同的畫面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來,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部分——呈示部。樂曲一開始獨奏的長笛在輕柔的弦樂背景上奏出了明亮、秀美的曲調,接著雙簧管奏出了優美迷人的旋律,展示了第一幅畫面:明媚春光下,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接著在豎琴清淡的琶音伴奏下,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美麗動人的愛情主題。隨之是復調手法的大提琴與小提琴真誠對答,展示了第二幅畫面:草橋結拜的情景。

在一段美麗的小提琴華彩之後,獨奏小提琴在樂隊輕快、活躍的織體伴奏中,奏出了明亮、活躍、帶有戲謔性質的第二主題。音樂時而輕快活潑,時而溫柔幸福,時而熱情歡樂,時而流暢抒情,展示了第三幅畫面:同窗三載的美妙生活圖畫,他們或追逐嬉戲,或促膝長談,形影不離,心心相印。結尾突然轉入慢板,作者的惋惜心情用凄涼的如泣如訴的曲調,展示了第四幅畫面:長亭惜別。

第二部分——展開部。音樂轉為低沉陰暗。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驚惶不安的小提琴與大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的斗爭中,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凶暴殘酷的主題。獨奏小提琴用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了英台畝鎮的悲痛與驚惶。緊接著是樂隊強烈的快板全奏,襯托獨奏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它成功地刻畫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其後,上面兩種音調形成了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矛盾沖突越來越尖銳,越來越激化,逐步形成了第一個高潮,即第五幅畫面:激烈的抗婚場面。當樂隊全奏時,似乎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憧憬,但現實給予他們的回答卻是由銅管代表的強大封建勢力的重壓。之後樂曲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了沉痛、哀傷的音調,纏綿悱惻、如泣如訴。

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時合時分,把梁祝的互述愛慕表現得淋漓盡致,展示了第六幅畫面:樓台相會。接著音樂急轉直下,弦樂快速地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英台時而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迂迴婉轉,泣不成聲。英台向蒼天發出絕望的呼喊之後,在悲痛憤怒的低沉大鑼中,挺身投墳,這時管弦齊鳴,音樂出現了全曲的最高潮,即展示了第七幅畫面:哭靈、投墳。

第三部分——再現部。長笛美妙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帶到了自由、平等、迷人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輕柔地奏出了梁祝的愛情主題,展示了最後一幅畫面:百花爭艷、彩蝶雙舞。這是人們美好願望的升華,也是對梁祝愛情的由衷歌頌。

作品自始至終給人以畫面,令人拍手叫絕的是作者能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利用交響樂器,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又具有我們的民族特色,使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為人所接受和喜愛。

三、中西藝術的巧妙結合

《梁祝》的成功還在於中外藝術的巧妙結合,作者創造性地用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形象來表現富有戲劇性的民間故事,並用人民群眾所熟悉的特定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使音樂形象更鮮明動人。

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吸取了越劇中的曲調,但並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

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戲曲中歌唱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較多借鑒和運用京劇的「倒板」和越劇囂板「緊拉慢唱」,使英台哭靈的悲劇性氣氛逐步高漲,達到頂點。

配器上盡量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在獨奏小提琴的演奏技術上,有意識地靠攏和借用我國某些弓弦樂器的技法和效果。如呈示部中的副部,獨奏小提琴用E徵調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小提琴還借鑒二胡「半音來回滑指」來表現如泣如訴的情緒;展示部的「樓台會」,吸取了琵琶曲中常用的節奏型,即強烈的切分節奏,深刻地表現了英台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

小提琴吸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和聲、配器,整個處理上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的形象與悲切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

正是中外藝術的巧妙結合,使《梁祝》雖運用外來的「奏鳴曲式」,但群眾完全能夠接受,盡管是西洋管弦樂隊演奏的交響音樂,但老百姓卻完全可以欣賞、理解,使得這部協奏曲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

《梁祝》的成功,不惟它的題材、內容家喻戶曉,更在於它的音樂有著扣人心弦的力量,把每個情節畫面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與成功的嘗試,加上巧妙的中外藝術結合,使得它至今仍煥發著蓬勃生命力。

拓展資料: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資源來源:網路-梁祝

『肆』 《梁祝》這首曲子的背景及簡介

創作背景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

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簡介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4)韓國美女獨奏梁祝擴展閱讀

作曲家簡介

何占豪

1933年出生在浙江諸暨的一個農民家庭,以唱紹劇維生的父親不希望兒子將來像自己一樣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12歲時,父親用借來的錢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沒想到酷愛戲曲的何占豪最後還是學上了越劇。

一次上海之行讓何占豪無意中考上了上海音樂學院,並且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但是在這之後的幾十年裡他鮮有作品問世。有人說這首作品是中國傳統音樂和西方音樂完美結合的典範。

陳鋼

1935年生於上海,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早在求學期間,他即以其與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

『伍』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曲梁祝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87歲的巫漪麗老師鋼琴獨奏《梁祝》,被網友們瘋轉,網友感嘆:「原來生命觸發的藝術,永遠是最美的」。‍

1/

《梁祝》樂曲廣為流傳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何占豪在上海音樂學院就讀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在上海首演,一舉成名。作品內容取材於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梁祝,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該作品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在中國,古風的現代樂曲《梁祝》廣為流傳。《梁祝》有很多種版本,除了經典的小提琴協奏曲,還有鋼琴、吉他、古箏等多種版本,甚至每一種樂器,也能派生出許多版本,電影《梁祝》更是取其中的主旋律斗襲乎為曲,加入唱詞,成為更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中國人對於《梁祝》的喜愛可見一斑。只是,很小的時候,我就先入為主地認為交響樂團演奏的小提琴協奏版是正統,其它版本再入不了眼。

有次聽到里查德克萊德曼彈奏的鋼琴版,腦子里閃過一絲不屑,東方人的感情,那金發的歪果仁能懂嗎?文化不同,西方人連花前月下也理解不了,更別說那復雜的化蝶了。還鋼琴版《梁祝》,別鬧了好么!

直到近日,看到在網上瘋轉的巫漪麗老師改編彈奏的鋼琴版《梁祝》,這種刻板印象被徹底顛覆了。

2/

震憾視聽的鋼琴版《梁祝》

一起來感受一下——

巫漪麗演奏鋼琴空悉版《梁祝》
87歲的中國第一代鋼琴家巫漪麗老師鋼琴演奏的《梁祝》視頻流出,立刻被年輕人在網路上瘋轉,看完,無數觀眾被震憾到了。

驚異於鋼琴獨奏竟能完美演繹這部作品,更驚異於巫老師精湛的鋼琴演奏技藝,尤其是眼裡看到背已彎、步已蹣跚、臉上寫滿滄桑、明顯禪野肌肉萎縮變形的雙手輕舞,耳里聽到行雲流水的唯美的樂曲,這曲子分明已刻進老師的生命里,不用樂譜,隨手就來,無懼高齡,雙手碰到琴鍵,樂曲就如山間清流般自然流淌。

果然,視頻看到最後,巫老師道出了她曾找了很多版本的鋼琴曲《梁祝》,均不滿意,索性自己來做。因為陳鋼、何占豪兩位音樂家當初寫出的《梁祝》是小提琴協奏曲,要用鋼琴演奏,需要進行細致入微改編,也就是再創作。

原版的《梁祝》動用了龐大的交響樂團,百人規模,數十種樂器,才把樂曲演繹得淋漓盡致。

有人說,一架鋼琴,無須與任何其它樂器合作,便可以容納人類精神的宇宙。經過巫老師改編並演奏的《梁祝》,自帶鋼琴作為樂器之王的天然優勢,轉調、復調、和聲有極大的自由度,利用不同音的縱向、立體組合,僅用一種樂器,就表現出了《梁祝》不同章節無限豐富的藝術內容,在氣勢磅礴與音符靈動之間揮灑自如。最為可貴的是在細節音的處理上,既保留了原作的調性,又兼具鋼琴之美。

這曲子聽起來如此唯美,與原版的小提琴協奏曲相比,不僅忠實於原作,更增添了鋼琴的獨特表現力,使作品煥發出另一種獨有的美,難以想像巫老師為了這效果付出了多少努力。老一輩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讓人心生敬意,他們用不同的藝術形式留給世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第一」的份量重如泰山。

3/

家喻戶曉的梁祝傳說

話說催生了一代名曲《梁祝》的梁祝傳說,在中國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了能更好地欣賞名曲《梁祝》,有必要復習一下這個古老的傳說。

故事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南方小鎮祝家莊,聰明美麗的祝員外之女祝英台,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上重點高中。在寒窗苦讀的同時,她與同窗三載的寒門子弟梁山伯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畢業臨別前,祝英台用各種暗示向梁山伯表達了深藏已久的暗戀之情,遺憾的是這老實憨厚尚未開竅的梁山伯卻沒能頓悟。一年後,梁山伯才得知好兄弟祝英台竟是個女子,於是友誼的小船馬上升級成愛情的巨輪,立刻飛奔去向祝家提婚。可是祝英台已被老爸祝員外許配給了一個官二代——馬太守之子馬文才。可憐的窮二代梁山伯求而不得,不久便鬱郁而終。祝英台得知這噩耗,來到梁山伯的墳前,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這時墳墓突然裂開,不願獨活的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雨過天晴後,梁山伯與祝英台化成一對彩蝶,得以雙飛。化蝶寓意深刻。

樂曲《梁祝》能夠成功俘獲男女老少的心,除了天才的創作外,還與傳統文化中梁祝傳說家喻戶曉密不可分。《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並稱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其中《梁祝傳說》更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這讓《梁山伯與祝英台》與莎士比亞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齊名。

比起喜劇、正劇來說,悲劇給現實中人帶來的精神沖擊和力量是無窮的,難怪人們在無從考證的情況下,也要給梁祝故事尋一個寄託,也就有了梁祝故里、梁山伯與祝英台分葬墓、淚井、一步三孔橋、曹橋、紅羅山書院、白衣閣等梁祝故事遺址。故事遺址用詞精妙。

每次聽到《梁祝》雋永反復的主題句,每一個熟悉的樂章,仍然會心動,我想,即便到了80歲,這份心動還是會如16歲初見時。

『陸』 梁祝是誰演奏的

梁祝是:俞麗拿(Yulina 1940—— )女小提琴演奏家。上海人。幼年學鋼琴,1951年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就學,先後師從竇立勛、譚抒真,曾被選入外國專家班學習,1962年在該院畢業。現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樂學院學科帶頭人,我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1959年《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年僅18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一舉成名。俞麗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唱片發行量多達一百多萬張,是中國器樂唱片發行量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唱片,為此她獲得了中國首界金唱片獎,她還首演許多中國作曲家的新作品,為中國作品演奏風格的研究做出良好的貢獻。
1960年,在上海女子弦樂四重奏(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弦樂組合)中擔任第一小提琴,參加在柏林舉行的第二屆舒曼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並獲獎。這是中國首次在國際弦樂大賽中獲得成功。她還培養了許多國內外比賽的優秀學生,並經常擔任國際、國內小提琴比賽的評委,包括柴科夫斯基青年音樂家比賽。在中國,俞麗拿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1993年,她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以推動中國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養。

她在國內演出頻繁,還應邀赴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俄國、新加坡、菲律賓、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演出。
1990年,她以第一位訪問台灣的大陸藝術家身份,在台北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轟動台灣。他還錄制了許多張獨奏和重奏唱片,其中包括與英國BBC樂隊,與俄羅斯愛樂樂隊合作錄制的唱片。她演出過三十多套重奏音樂會曲目,是中國國內掌握重奏曲目最多的一位小提琴家。
從1962年起,她就在上海音樂學院執教,培養了許多國內外比賽獲獎的優秀學生,並經常擔任國際、國內小提琴比賽的評委,包括最有權威的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並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多個國際音樂節中擔任教授。
1993年,她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以推動中國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養。
俞麗拿教授是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榮獲全國高校「名師獎」、全國「模範教師」、上海市「勞動模範」和文化部命名的「優秀專家」。

『柒』 《梁祝》的作曲是誰呀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梁祝》講的是祝英台女扮男裝往杭城求學,巧遇梁山伯結為兄弟,同窗三載,情誼深厚。祝父催女回家,扒衫英台走之前向師母吐露真情,托媒許婚山伯,又在離別時,假託為妹作媒,囑山伯早去提親。山伯趕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將英台許婚馬太守的兒子馬文才,兩耐此裂個人在樓台相敘,見婚姻無緣,不勝悲痛。

山伯回家病逝,英台聞耗,誓以命殉,馬家迎娶之日,英台花轎繞路至山伯墳前祭拜,剎那間風雷大作,墳地崩裂,英台縱身一躍落入,梁山伯與祝英台化作蝴蝶,雙雙飛舞。



這個曲子的誕生過程就是:

根據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故事的基調來創作的曲子,聲聲入人心,每每聽到該曲調都會不由得讓人想起那則驚天地的愛情故事。因此,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也成為了中國交響樂的經典之一。

很多人都在贊嘆他們能夠將梁祝一曲刻畫得如此生動的時候,作曲家何占豪卻認為,這首歌能如此深歡迎這不光光是他和陳剛兩個人的功勞,更是昌閉廣大民眾的功勞,因為想要根據越劇來創造這樣基調的曲子,還是要感謝我們的父輩,因為他們創造了越劇,才讓今天的我們有靈感,有機會用到這樣的曲調。對此,有很多網友感嘆,原來這才是神仙之間的相互配合啊。

『捌』 《梁祝》小提琴獨奏譜

由陳剛、何占豪作曲的《梁祝》小提琴獨奏譜,如下:

(8)韓國美女獨奏梁祝擴展閱讀:

  1.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前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2.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數跡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薯悔並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

  3. 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玖』 賞析《梁祝》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他三個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其中,《梁祝傳說》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西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旦橘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羅密歐與朱麗葉》齊名。

作品創作背景簡析:


小提模昌團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下間稱為《梁祝》)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迅羨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

樂曲的結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的內容。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並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9)韓國美女獨奏梁祝擴展閱讀:

一個千古傳頌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動了多少愛樂人的心。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這樣一首令欣賞者為之傾倒的我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之一。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

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拾』 梁祝的歌詞是什麼

《梁祝》是由吳奇隆、楊采妮演唱,具體歌詞如下:

無言到面前

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

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

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10)韓國美女獨奏梁祝擴展閱讀:

歌曲《梁祝》是1994年徐克執導,吳奇隆及楊采妮主演的電影,該歌曲由黃沾填詞,何占豪、陳鋼譜曲,吳奇隆、楊采妮演唱。

《梁祝》是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經典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談和咐》的含純旋律讓歌曲和影片有了靈魂,1994年香港著名音樂人黃沾的填詞同樣撼人心魄,旖旎動容中詮釋著這千古情愛故事的繾綣。

吳奇隆,1970年10月31日生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華語歌手、演員、製片人、出品人 。1988年作為小虎隊成員霹靂虎出道。1991年小虎隊暫時解散 。1992年單飛後發行首張個人專輯《追風少年》,銷量在兩個月內達到四白金 。1994年主演古裝愛情電影《梁祝》。

楊采妮,1974年5月23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中國香港長大。中國香港女演員及歌手。1992年,楊采妮簽約成為EMI唱片公司的歌手;1993年發行第一張唱片《愛的感覺》,獲得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新人獎金獎。1993年憑電影《東邪西毒》嶄露頭角棚正,1994年參演電影《梁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