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大美女之王昭君,嫁匈奴父子三人,為大漢換來數十年的和平嗎
四大美人中,唯獨王昭君得到大眾的歌頌。很多人以為,她遠嫁匈奴過上了上等生活,但實際上,王昭君過得並不如意。
王昭君本名王薔,出生於一般家庭,父親是老來得女,對她非常寵愛。王昭君從小就貌美,父親對她寄予厚望,培養她琴棋書畫。在她16歲那年,以南郡首選的民間女子身份,選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
王昭君跟呼韓邪單於的兒子,在皇權爭斗中被幹掉了。她的女兒,最後被王莽給接回宮中服侍王太後。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漢元帝在見了王昭君後,確實是動了心,有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念念不忘,這給當時的皇後王政君刺激不小。王莽非常懂王太後的心思,篡權後的王莽為了討好王太後,將王昭君的女兒送到宮中做丫鬟服侍太後,以此來解當年之氣。可是這一點動心,跟和親比起來,什麼都算不了。王昭君在宮中被蹉跎的那五年,漢元帝本有無數次機會可以遇見的。王昭君喜歡彈琵琶,漢成帝卻也不新奇這樣的女子;入宮多年不曾見面,也沒有做到雨露均沾。說到底漢元帝對後宮的女子,大概都是不在意的。
⑵ 遠嫁匈奴的美女是誰
採納下,謝謝啦
劉細君、王昭君、蔡文姬。
烏孫公主劉細君(?―前101年),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願與大漢通婚。漢武帝欽命劉細君和鍵世親烏孫,並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 「秦琵琶」。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氏氏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稿核肢。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⑶ 在古代嫁給不洗澡的三代匈奴人的美女是誰,最後怎麼樣了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但當她出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認為男人比女人更重要,她父親在她出生時認為有個女兒是個負擔,但後來他發現女兒越漂亮,如果他被送進皇宮他不就富裕和光榮嗎。
匈奴的習俗是他的兒子可以繼承他父親的一切,王昭君背叛並嫁給了三代匈奴王,最後她忍無可忍選擇了自我了斷,盡管她被後人稱為「四大美人」之一,但她並沒有一個好的命運,為了漢朝的發展和統一,她犧牲了自己的幸福。
⑷ 王昭君其人
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約前52年—約前15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蜀郡秭歸人,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人物生平
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漢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選入宮,成為宮女。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時為匈奴單於的呼韓邪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王昭君奉命嫁與其為妻,號為寧胡閼氏。二人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韓邪單於去世, 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於長子復株累單於,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去世後,葬於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入宮待御
王昭君出生於蜀郡秭歸縣(今湖北興山縣)的一戶平民之家,漢元帝時,以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五個單於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個呼韓邪單於,被別的單於打敗,逃到漢朝來,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單於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出塞和親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單於呼韓邪來朝,請求娶漢人為妻。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於,並改元為竟寧。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
公元前33年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右日逐王。
匈奴生涯
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去世,大閼氏之子雕陶莫皋被立為復株累單於。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後母,於是昭君又嫁給了復株累單於。
(據《後漢書》記載,呼韓邪單於死後,復株累單於想娶昭君為妻。昭君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中原,成帝拒絕了她的請求,敕令昭君遵從匈奴習俗。)
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去世,且糜胥繼任為搜諧若鞮單於。昭君與復株累單於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
婚後
王昭君先後被迫嫁給匈奴王父子。昭君嫁三年,呼韓邪單於去世,依游牧民族收繼婚制習俗昭君應嫁呼韓邪單於長子復株累單於。 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 於是昭君復嫁呼韓邪單於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兩人被迫共同生活十一年,復株累單於去世。
抵達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並為呼韓邪單於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婚後的第三年,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逝世。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前20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三歲,正是絢爛的盛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漢元帝之命出塞和親,嫁給南匈奴的呼韓邪單於。兩年之後,即西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就拋下嬌妻幼子撒手人寰。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的長子,新即位的復株累大單於。生育了兩個女兒,但昭君的悲劇並未到此為止,十一年後,第二個丈夫也先她而去了。據野史記載,她又被命嫁給新單於,復株累的長子,也就是呼韓邪的孫子,昭君終於承受不住,徹底崩潰了,她最後選擇了服毒自盡。 但在正史中,王昭君一直活到53歲,在當時可算十分長壽。
身後之事
元始二年(2年),王莽掌握朝政,取得王太後,賞賜烏珠留若鞮單於,令其送昭君長女須卜居次返回中原,進宮服侍王太後。初始元年(8年),王莽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朝。次年,王莽換單於璽,改授新匈奴單於章,匈奴不滿,遣將兵眾萬騎,屯兵塞下,漢匈關系惡化。
天鳳元年(14年),須卜居次夫婦勸單於議和,漢廷派昭君侄王歙為和親侯。次年,漢匈議和,王莽改匈奴為「恭奴」,單於稱「善於」,賜以印綬。
泰始二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司馬昭為文帝,為避司馬昭的諱,王昭君被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主要成就
邊塞和平的貢獻
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里,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系,因此西漢末年的和親是成功的。西漢呼韓邪單於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通過和親加強了和親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對於國家的貢獻
昭君出塞後,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從此,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王昭君為實現漢朝與匈奴的和睦相處而遠嫁匈奴,開創漢匈間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面。昭君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加強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通過和親,從客觀上緩解了漢朝與匈奴的關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她不僅有驚人的美麗,而且負有替漢家君王傳播光明、和番寧胡的重大使命。
對於漢代的貢獻
昭君出塞後,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把中原的文化傳授給匈奴人。從此,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因為昭君不只是一個北上匈奴的人,她帶著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處,無不春暖花開。她一個人影響著整個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她讓一個太平盛世,在這一片不寧靜的天空中漫延開來。王昭君為實現漢朝與匈奴的和睦相處而遠嫁匈奴,開創漢匈間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加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中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8]
歷史評價
王昭君和親遠嫁匈奴,歷來被認為是件極其悲慘的事。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體如何已經不要緊,倒是透過後人對此事的解讀,能看出歷朝歷代的婚姻觀、地域觀和審美觀等。[9] 近代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中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近代
昭君出塞後,結束了匈奴與漢朝的百年對抗,北方邊境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而且昭君的子孫後代也為匈奴與漢朝的友好關系作出了極大貢獻;並且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名族的民族融合。
軼事典故
平沙落雁
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
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漢元帝挑選了王昭君作為和親對象。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緒難平,遂於馬上彈奏《琵琶怨》。凄婉悅耳的琴聲,美艷動人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於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為了王昭君的雅稱。
畫工棄市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元帝因後宮女子眾多,就叫畫工畫了像來, 看圖召見寵幸。宮人都賄賂畫工,獨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畫得最差,不得見漢元帝。後來匈奴來求親,漢元帝就按圖像選王昭君去,臨行前才發現昭君優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來,就把毛延壽、陳敞等許多畫工都殺了。
歷代文人多據此為文、吟詩作賦,如吳雯《明妃》:「不把黃金買畫工,進身羞與自媒同」;王安石《明妃曲》:「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歐陽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王昭君死因?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不幸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結婚僅兩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於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於死後,昭君必須改嫁呼韓邪單於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於。王昭君不能接受,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從胡俗,昭君只得下嫁。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即須卜公主,小女即當於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王昭君鬱郁而終,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⑸ 古代四大美女她們分別嫁給了誰
在民間傳說中,四大美女中,西施先後嫁給吳王夫差和范蠡;王昭君嫁給了匈奴呼韓邪單於;貂蟬先後嫁給董卓和呂布;楊玉環先後嫁給壽王李瑁和唐玄宗李隆基。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⑹ 漢朝遠嫁匈奴的公主(正史)
1,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兒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
漢武帝時,經衛青、霍去病的打擊,匈奴遠走漠北。後來,漢武帝採取迂迴戰術、積極打通西域,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聯合西域各國夾擊匈奴。勢力強大的烏孫國,成了漢朝主要的爭取對象。
烏孫國原居住在祁連山附近,後被匈奴趕到今新疆溫宿、伊寧一帶,與匈奴一向是世仇。漢武帝遣使烏孫國,表示願送公主下嫁,結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兒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細君容貌美麗,氣質高貴,烏孫國王喜出望外,封她為右夫人。
2,太初年間(約公元前104年後),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戊的女兒解憂,以公主的身份嫁給岑陬。
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已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在遠隔千里的異域經歷了四朝三嫁後,她上書宣帝表示自己歲數大了,希望回歸故鄉,漢宣帝為之動容,便派人把她接了回來。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已七十的解憂終於回到長安。
(6)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是誰嫁給匈奴擴展閱讀:
昭君出塞
《漢書·匈奴傳》《後漢書·南匈奴傳》對昭君出塞的記載是這樣的:
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五個單於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個呼韓邪單於,被別的單於打敗,逃到漢朝來,向漢宣帝請求援助。因為呼韓邪單於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於是,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並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後,漢宣帝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人護送他到漠南,同時送給他三萬四千斛糧食。呼韓邪單於非常感激。西域各國看見漢朝對呼韓邪單於這么好,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
漢宣帝死後,他的兒子劉奭,即漢元帝即位。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意思是自願當漢朝的女婿,以便有所依靠。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匈奴強大,漢朝和匈奴和親,都是挑選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現在呼韓邪的匈奴已成了漢朝的附庸,於是元帝決定挑五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民間選來的宮女,進宮後就像鳥兒進籠一樣,都希望出宮,但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宮女王嬙,即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也為了漢朝和匈奴的和好,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呼韓邪臨辭之前,元帝召見五女,只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漢元帝雖然閱美女無數,也大為震驚,想改變主意,卻不能開口,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她去了匈奴。
王昭君到了塞外後,並不像傳說那樣,日日思念中原、思念皇帝,鬱郁而終,甚至自殺而亡,而是享盡頂級待遇。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與呼韓邪單於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據《漢書·匈奴傳》等史書記載,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所生的兒子伊屠智牙師被封為右日逐王。
婚後三年,呼韓邪去世,嫡子雕提模皋繼位。依照匈奴汗國的風俗和律法,嫡子有跟庶母結婚的義務,於是王昭君再嫁給新皇帝。二人年齡相當,新單於更加愛慕王昭君。
兩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繼續當皇後,跟新單於又生了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匈奴貴族。由於王昭君的原因,匈奴和漢族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⑺ 古代四大美女她們分別嫁給了誰
在民間傳說中,四大美女中,西施先後坦旅嫁給吳王夫差和范蠡;王昭君嫁給了匈奴呼韓邪單於;貂讓賀凳蟬先後嫁給董卓和呂布;楊玉環先後嫁給壽王李瑁和唐玄宗李隆基。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
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拍尺的美譽。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⑻ 昭君出塞,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是被迫的還是自願的
提主的問題問的好,許多人多多少少有一種獵奇的心理。這里可以肯定地回答你,昭君出塞是自願相行的。一因為即使是放到現在,現代人大多也不願去陌生之地且是遠方。可見古代交通也沒現代發達,舟車勞頓之苦難以想像。
歷史 上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流傳很廣。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人(今屬湖北宜昌興山縣),和詩人屈原是同鄉。元帝時被選入宮為待詔,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出嫁遠入匈奴,後立為寧胡閼氏。
傳說中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擁有「落雁」之美譽,美麗善良、不畏權勢、智慧莊重。昭君出塞,帶去了先進的中原農耕文明,促進了漢匈之間的和睦友好,使之出現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相安。
每年暮秋時節,塞外青城的昭君墓墓草青蔥,顯得極為醒目。前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董老曾題《謁昭君墓》詩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不能簡單的判斷是自願還是被迫,是家,國,天下綜合思考的結果
王昭君遠嫁的故事,長期以來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為後世詩歌小說,戲曲采作題材,王昭君不僅是個聰明,美貌,的女子,讀書知禮的姑娘,閑暇時,便彈起隨身帶來的檀香木琵琶,以釋情懷
但是昭君平日閉門讀書,彈琴,足不窺戶,想不到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起,此事聖上已經准允。那呼韓單於得漢家公主為妻自然心滿意足,這個突如其來的聖旨,無異是晴天霹靂。
元帝正吹奏,忘情於自製的曲調中,忽然殿外傳來一支琵琶彈奏聲,隨著叮咚的琵琶聲一副美妙的歌喉,燕囀鶯啼地唱了起來,
貪吏而不可為,
而可為:
廉吏而可為,
而不可為。
貪吏而不可為者,
當時有污名,
而可為者,:
子孫以家成。
唱著唱著琵琶聲忽然停止了,元帝才從那恍惚迷離的境界中請醒過來,問殿外何人彈琵琶與御笙相和。左右傳下御旨,有頃,只昕見丹墀上響起窸窣的衣裙聲一位青年宮女懷抱琵琶半遮面俯伏在地,"後宮待召王嬙一王昭君,參見皇帝陛下,適才昭君為聖奏玉笙所感,情不自禁,斗膽撥弄琵琶,並失聲唱起《慷慨歌》擾了陛下清光,還請皇上恕罪"昭君將自己的遭遇訴說一遍,元帝心中怒火稍稍平息見昭君眼哐里滾動著淚珠,覺得昭君楚楚動人。心丶里誦出萬般憐愛他多麼想將昭君留在後宮,從此朝夕相伴,可是他又怕失信於呼韓邪單於,惹天下人恥笑,那麼,按前日所許諾將昭君賜與呼韓邪為閼氏吧,可又如何斬得斷心中的萬縷情思?
這就不難看出元帝是沒辦法留住王昭君的。
依留存的史料分析,應該是自願的。
1.呆在漢宮無前途。
昭君是漢元帝劉奭朝的宮女。元帝自幼喪母,體弱多病,沒到不惑之年,牙齒就已全部脫落。說明他力不從心,無龍虎精神。
而昭君在後宮做服務嬪妃的粗活,無身份與地位。長年累月生活在深宮大院內、生活枯燥乏味!如無皇上臨幸,將永無出頭之日。
王昭君入宮時,漢元帝已經37歲了,對自己宮中奼紫嫣紅的眾嬪妃都無能為力,更不說對一個宮女降雨露了。昭君出塞才幾個月,元帝就去見先帝了。可見,昭君的選擇何其英明!
2.昭君出塞,有了相比較好的歸宿。
王昭君如不出塞,就在後宮中操勞一生,到老都是奴隸!嫁給呼韓邪單於改變了命運,起碼是一個相對好的歸屬。
呼韓邪作為大單於,有權有勢。又在匈奴女人地位比較高,婦女甚至可以執掌家政。所以昭君如果不飛向遼闊的塞外,根本享受不到自由的生活,今天的我們根本也領略不到她的風華。
3.昭君出塞也時響應和親政策的結果。
王昭君年代,大漢是倡導和親政策的,朝廷當時精挑細選 優秀的女子去執行和親使命,王昭君有幸被選上,她自己積極配合,不辱使命,才有了現在的名垂青史。就是說王昭君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有其偶然性,得益於當時人西漢政策。
兩千多年來,人們懷著美好的心願,把「昭君出塞」的女主角塑造了成了一個民族女英雄。其實,在當時的具體條件下,昭君是沒有選擇的,或許,其初衷就是想離開活墳墓似的漢宮,過一種普通人的生活!只是後來上升到民族團結的理論高度,她也就身不由己地光彩照人了。至於「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也可以當作她遠嫁的理由之一吧!
昭君到匈奴後,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她很會來事,與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展現了自己的魅力,又把漢文化言傳身教給了匈奴人,作為和親使者,工作做得很到位。昭君後來在匈奴頤養天年,壽終正寢,匈奴人為她修建墳墓,並神化了她,有生榮死哀的意思。客觀地說,昭君選擇成就了她自己的人生!
昭君出塞的 歷史 典故由來已久,王昭君的美貌和功績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依然偉大。王昭君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匈奴之間的和諧共處,也為中原地區的和諧與安定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其中功不可沒的王昭君做出了偉大貢獻。我認為王昭君應該是自願的也必須是自願的。 因為古代女子一般都是包辦制的婚姻生活,因而女子一旦進入宮廷之內,很難再抉擇自己的人生後路了。所以說在政治面前,王昭君不得不嫁,就算王昭君再怎麼不情願,王昭君也得自願自發的去出嫁。
王昭君作為平民家的子女,可能在對匈奴並不太了解。
很多人會說王昭君是不得已被迫才嫁入匈奴的,但我認為王昭君更有可能是自發自願的去嫁入匈奴。古代女子一般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而王昭君作為平民家的子女,肯定對基礎地理教育知識有所欠缺。對於匈奴這個地方來講,王昭君肯定也不太可能了解多少。就講個最現實的例子就如我自己的母親,我母親也是一個沒有學問的人,在我母親的基礎觀念和概念裡面全世界就只有一個中國。 我們現代化的 科技 時代,我的母親依然都只認識一個中國,更何況是在古代時期的女子對這些地理基礎知識肯定更為欠缺。
王昭君在出嫁前,可能都未曾見過求取中原女子的匈奴人。
未出嫁王昭君有可能對匈奴的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不太了解,再加上我們中國封建 社會 下男、女授受不親的思想觀念,王昭君在出嫁前可能還蓋著紅蓋頭,完全也看不到匈奴人的樣子,去到匈奴後王昭君也回不了頭了。而且王昭君身份還只是個「待詔掖庭」,在後宮中也沒什麼地位,但嫁到匈奴卻也不一定不如中原好。 王昭君就算成為皇帝的妃子,後宮爭斗,也是個高危的位置,常常只見新人笑,舊人哭。
王命難違。
昭君出塞就算王昭君認知到去匈奴後的一切可能,王昭君心理有被迫感,王昭君也不可能說自己是被迫感。因為王朝制度下君命難為,俗話說得好「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子尚且得聽君令,更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弱女子。 皇上的指令,一旦下發,王昭君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如果反抗的話,惹毛了一言九鼎的皇帝陛下,苦果也只會是王昭君自己受,為更有可能會累及家人。所以王昭君不可能說自己是被迫出塞,王昭君只能順應天心,完成國家使命。
文學創作者大多為當代政治輿論所服務。
文史工作者皆為當朝政治所服務,用知識力量為君王穩定朝局,安定民心。昭君出塞的事跡是為國為民的好事,文學工作者也不會傻到說昭君出塞是被迫的,這樣的情景百姓接受不了,君王也不會允許這般的言論出現。 所以 歷史 上的昭君出塞,是君王有點後悔讓美麗動人的王昭君出塞。
結語:
無論王昭君出塞是被迫的還是王昭君自個樂意前往,至少可以肯定王昭君為匈奴和中原人民的交好做出了奉獻和努力。王昭君的功績在世人的口口相傳中繼承至今,我們相信未來的以後還會我更多的民族英雄和友好跨國婚姻出現。 只是當下的女性更多更好的自由選擇權,也希望無論是跨國婚姻還是本土化的婚戀都能為世界和平多做貢獻。
本篇由我執筆所書,
原文盜版者必究其責。
在下:「寫紅塵作夢語」,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不論正史還是野史,對於昭君出塞,都是贊譽有加。但一個基本事實是,昭君出塞,不是自願報名。
大家認可的故事是;昭君人實在,不會奉承人也不會巴結人,更沒有靠山,在確定和親人選之前,對於每個入宮的女子由畫師畫像一副給皇帝過目,因沒給畫師好處,所以原本一個漂亮的女子,被畫的非常普通。這樣的情況下,讓皇帝選為妃嬪是沒有機會的,甚至見皇帝的機會也沒有。
所謂和親,不過是服軟的一種形式。一個普通女子,被選中,被封公主,當時的皇帝估計也只有在這方面動腦筋了。
一個皇帝懶得看的女子,被匈奴使者看到時,皇帝也看到了,原來是如此美貌,皇帝後悔也來不及了。
昭君出塞,確實促進了民族融合,減少了戰亂。但對個人,其實是不行的,表面上,先後嫁給三個可汗,只不過是當私有財產被繼承了。
貌美女子,落成一座土丘,從始至終,昭君和親出於自願的情形真找不到!
和親是一種政治手段,以女人換和平,是弱國的無奈之舉。試問哪個黃花少女願意嫁給一個茹毛飲血的異族老頭子?王昭君出塞遠嫁,無疑也非出於本心,只是為勢所迫,不得不為耳。至於她怎樣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左右逢源獨善其身,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則是另外一回事。
史載是自願的,她美麗又有遠見,主動請求出塞,因為,宮女在古代深宮中過的並不如意,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大都老死宮中,即使能被皇帝寵愛,還難躲過皇宮中的」宮心計」。
史載,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歸附漢朝,同西漢接好,三次進長安入朝,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主動請求出塞。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
據說元帝回宮後,越想越生氣,自己後宮有這樣漂亮的美女,怎麼不知道呢?他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是王昭君沒有給畫像師毛延壽送禮,就把王昭君的美貌畫丑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毛延壽,這也是王昭君「因禍得福」吧。
西漢與匈奴的和親政策,給人民帶來了和平,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發展,為國家做了貢獻。
王昭君大家都很熟悉,她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西漢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公元前33年,匈奴的呼韓邪單於來到西漢朝廷,請求娶漢人為妻。
為了維護漢匈的和平關系,漢元帝把王昭君嫁於了呼韓邪。宮廷的宮女很多,為什麼是王昭君嫁於呼韓邪呢?王昭君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王昭君嫁於呼韓邪的整個過程,從中來尋找答案。王昭君出生於秭歸縣(湖北宜昌興山縣)的一戶平民家中,後來選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
呼韓邪來求親,漢元帝同意了,不久將王昭君賜予了呼韓邪。《後漢書》記載,王昭君進宮多年,得不到皇帝的喜愛,因此當呼韓邪提出和親時,她自願嫁於匈奴。
那麼王昭君為什麼會自願去匈奴呢?他又為什麼得不到皇帝的喜愛呢?漢元帝時期,宮女很多,所以漢元帝就要畫工畫宮女的像,來召見宮女,因此宮女們都來賄賂畫工,但是王昭君很正直,她不願意賄賂畫工。
這樣畫工就把她畫得很醜,因此漢元帝也沒有召見她,後來匈奴提出和親,漢元帝就按照畫像,把畫得很醜的王昭君許配給了呼韓邪。
王昭君出使匈奴時,見到了王昭君,結果發現王昭君很優雅,非常後悔,於是把畫工毛延壽等人都殺了。
由於王昭君是自己提出來到匈奴去的,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王昭君是自己願意去匈奴,但是從整個過程來看,他並不是願意去匈奴,而是變被動為主動,一氣之下答應去匈奴的。這樣看來她也是被形勢所迫而做出的決定。
匈奴在漢宣帝時候走向衰落,公元前57年,匈奴出現「五單於」爭位的混戰局面。後來呼韓邪單於與哥哥郅支單於勝出,於是匈奴又分裂為南北兩部,呼韓邪為南匈奴。接下來兄弟倆又開始火拚,呼韓邪被擊敗,於是率部投奔漢朝。
公元前44年,漢朝西域都護甘延壽、陳湯率西域聯軍將遷移到康居的郅支單於消滅。隨後,漢朝派呼韓邪回到漠北接管匈奴領地。為了表示對漢朝的永遠臣服,呼韓邪於公元前33年向漢朝提出和親意願。漢元帝恩准,送出五位宮女讓呼韓邪挑選。結果,呼韓邪單於對王昭君一見鍾情,於是雙方喜結良緣。
那麼,王昭君是自願還是被逼的呢?答案是自願,並不存在逼迫。
一、呼韓邪單於沒有主動權。呼韓邪單於是主動到漢朝討「老婆」的,目的是抱漢朝的大腿,並不是在匈奴打了光棍兒,娶不到女人。所以,主動權並不在匈奴,漢朝會在人選方面徵求女方的想法,即遵循自願原則。
二、王昭君想要自由生活。漢元帝後宮佳麗過萬,是漢朝最「闊綽」的皇帝,重要的是他很還懶,並不親眼挑選臨幸對象,而是「以畫取人」。但凡進宮的女子都想得到皇帝的雨露,懷上龍種,迎來出頭之日。但在漢元帝這里是遙遙無期的,如果不想枯死深宮,只能找機會出去。
三、有前輩們的光環可以仰慕。漢武帝時期曾與烏孫國和親,三位漢家女子(細君、解憂、馮嫽)都青史留名。王昭君是一個有想法、不平凡的女人,她也想通過出嫁匈奴實現人生價值。那怕是曇花一現的光芒,也比老死深宮,默默無聞一輩子強。
總結:昭君出塞雖被放在和親之列,但與漢武帝之前的漢、匈和親有很大的區別。之前,和親的標准有個硬性要求,即必須是公主身份,即便不是真公主(皇帝親生女兒)也要由貴胄宗室之女代替。所以,被選中的和親公主都很被動無奈,而呼韓邪單於不敢有「非分之想」,反而沒有濃烈的政治氣味,所以於漢家女子多了一份從容。
⑼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先後都是嫁給誰
1、西施,被獻於吳王夫差做妃
西施,姓施,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薴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9)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是誰嫁給匈奴擴展閱讀
據說,當年越國選美,西施名列榜首。在進京途中,行人爭相圍觀,結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難行。護送西施的越國相國范蠡,見此盛況,心生一計,索性叫西施住進路旁旅社的一幢華麗小樓,而後四處張榜:欲見美女者,付金錢1文。
告示貼出,四下轟動。西施登上朱樓,憑欄而立,飄飄然似仙女下凡。觀賞者排成長龍,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兩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厭。
3天下來,范相國所得金錢無數。進京後,他把這些錢都交到國庫。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兩人遂結為生死之交。范蠡的舉措,不折不扣地為後代的「美女經濟」開了先河。
⑽ 古代的四大美女都嫁給誰了,她們的丈夫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四大美女合稱「沉落閉羞(勢),魚雁月花(形),華日往田(態),差閑藹深(意)」
那麼這四大美女都嫁給過誰呢?或者說誰曾加享有過她們?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西施
吳王夫差: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施夷光世居越國薴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范蠡:臧勵龠樂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設有「西施」條目,說「越王勾踐敗於會稽,范蠡取西施獻於吳王夫差。吳亡,復歸范蠡,從游五湖。
王昭君
王昭君先後被迫嫁給匈奴王父子二人。
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正月,時為匈奴單於的呼韓邪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王昭君奉命嫁與其為妻,號為寧胡閼氏。
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去世,與之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依游牧民族收繼婚制 ,習俗昭君應嫁呼韓邪單於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 ,漢成帝敕令「從胡俗」,於是昭君復嫁呼韓邪單於長子——復株累單於,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兩人被迫再次共同生活十一年,直至復株累單於去世。
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晉文帝)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貂蟬
董卓和呂布:
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在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恰巧為王允瞧見。於是,王允便將貂蟬收為義女,定下連環美人計,離間董卓與養子呂布的關系。
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配給呂布為妻,再明著把貂蟬獻給董卓做妾。貂蟬嫁給董卓之後對呂布曖昧送情,周旋於父子二人之間。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妾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望貂蟬,貂蟬和呂布相約來到鳳儀亭相會。貂蟬假意對呂布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正巧被董卓回府撞見,發怒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從而留下一個「呂布戲貂蟬」的千古傳說。
在《三國演義》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將要敗亡之前,貂蟬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布「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呂布放棄了陳宮的妙計,被擒身亡。呂布死後,羅貫中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後何去何從。
楊玉環
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貫存在爭議,主要有五種說法: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說、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說、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廣西容縣)說。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