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女性夏天怎麼穿著
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曾出現過對女性服飾「禁與放」等爭論。比如,有人認為漢代的「窮袴」是為限制性自由;再如,唐高宗針對「露乳裝」曾頒發過「禁露」令……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深衣《虢國夫人游春圖》中虢國夫人著袒胸裝酒泉丁家閘魏晉時期壁畫墓中穿裙子的採桑女敦煌石窟第329窟壁畫中的唐代女性畫像 漢代女性穿開襠褲嗎? 「勞毋袒暑毋褰裳」 傳統印象中,古代中國女性似乎不懂時尚,都是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連手都掩藏在長長的袖子里。這種印象,可能來自於中國最傳統服裝「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此後演繹出了長衫和旗袍。 穿深衣時,裡面多會穿脛衣,脛衣就是褲子的最原始雛形。那麼,「漢代女性穿開襠褲」的說法,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早期中國人是不穿褲子的,所謂的脛衣僅具今長筒襪的功能,只有兩只褲管,褲口較肥大,沒有褲腰,上端用帶子系在腰部,這種褲子自然是沒有襠的,或說開襠的。可見,「漢代女性穿開襠褲」一說並非捕風捉影。事實上,在秦漢時不只女性穿開襠褲,男性也這樣,更有人裡面連開襠褲也不穿。 中國古人真的是穿開襠褲上街?從史料來看,這是現代人想當然。因為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的「裳」,即圍裙狀服飾。 雖然開襠褲外面有下裳罩著,但這樣著裝仍很容易露出下體,導致「走光」。所以在當時的「公民行為准則」中對此有明確規定:不能輕易提起下裳,除非過河時,否則便是失禮,屬「不敬」。《禮記·曲禮》中所謂「勞毋袒,暑毋褰裳」,就是此意思:做活時不能袒露身體,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來。 「窮袴」的出現是為限制性自由? 「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袴」 但是,當時也並非沒有有襠褲,有襠的叫「縵襠」,乃「胡服」之一種,最早為西域居民的日常服裝,便於騎射出行。胡服在戰國時期為中原人普遍接受,並結合脛衣的款式,將其發展為「褌」,成為士兵和勞動者的服裝。夏天穿的褌較短,俗稱「犢鼻褌」,實際就是今三角短褲,當年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酤酒」,所穿便是這種三角褲。 一直到漢代,上層人物都不喜歡著褌,漢昭帝以前後宮嬪妃日常都穿開襠褲。開襠褲給皇帝隨時隨地寵幸,帶來了極度方便,這或許也是皇宮佳麗愛穿開襠褲心照不宣的原因之一。 漢武帝劉徹死後,其年僅8歲的少子劉弗陵(漢昭帝)當了皇帝,朝廷輔臣霍光年僅6歲的外孫女成為皇後。霍光看到開襠褲充滿誘惑,容易讓皇帝放縱自己,為了保證外孫女得到專寵,早點懷孕,便禁止嬪妃穿開襠褲,連宮女也不允許,只能穿將襠縫起來的「窮袴」。此即《漢書·外戚傳》中所謂,「光欲皇後擅寵有子……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袴,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 「窮袴」實際上還是開襠褲,與脛褲不同的是,它上達於股,在兩股之間連接成襠。但襠不縫合,用布條系住,不系仍開襠,與現代褲子的拉鏈一樣,方便私溺,所以霍光要求後宮穿窮袴的同時,還要求系緊帶子,窮袴因此又叫「縛帶褲」,在唐代則稱「緄襠褲」。 霍光此舉實是變相限制漢昭帝的性自由,想不到由此帶來中國服裝史上的一場大變革,與現代褲子功能接近的有襠褲廣泛流行,著外裝時多了一種穿褲子選擇。 唐代女性熱衷「袒胸裝」? 「半袖裙襦」為「東宮女史」之服 薄、透、露,這似乎是現代前衛女性的一種著裝元素,也是大家對夏季女裝的感覺。事實上,不論是「薄」,還是「透」,現代中國女性都沒有唐代女性敢「露」。 唐代女性很會穿衣服,有特點的,上衣有小袖襦衣、寬袖衫,下衣有各式裙子。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半臂」裝和「袒胸」裝,這是當時最性感的女性服裝。 半袖,通俗來說,是古代的短袖衫,又稱半臂,是在漢魏時期「半袖」款式上改過來的,在當時相當前衛,是著裝上的一種突破。其形制為對襟,袖不掩肘,長與腰齊。若與襦裙配套穿著,稱為「半袖裙襦」,隋煬帝楊廣後宮女性多穿這種半袖裝。 到了唐代,半袖仍為宮廷女性喜歡,《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半袖裙襦者,東宮女史常供奉之服也。」這種穿著,在唐代考古中常有發現,在唐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的壁畫上,都能看到著半袖裝的女性。 比半袖更突破的則是「袒胸」裝。這是一種在領口上進行大膽改革的時裝,一改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的傳統開口,加大開口尺度,將之剪裁成「袒領」,把近半酥胸暴露在外,豐乳半隱,欲隱又現。張藝謀執導的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上映時曾被網友戲稱為滿城盡露「黃金乳」,其設計靈感不知是不是源於這種袒胸裝? 古代女性流行「襦裙套裝」? 「緗綺下裙」「紫綺上襦」 在所有穿著中,古代中國女性夏天穿得最多的還是裙子。裙子,也是最傳統的女性服裝之一,古代中國女性也最喜歡穿裙子,穿出了很多經典的裙子。 古代中國女性最經典的著裝方法,是「襦裙套裝」。襦裙本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流行的一種服裝款式。襦,是一種短上衣,長至腰間,緊身窄袖;裙,即裙子,由多幅布製成,上面多織有方格花紋,常與襦配穿。這種短衣長裙的一種搭配服式,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大,現代女孩子都喜歡這種搭配。 不同的朝代都有自己的款式。在漢代,普通人穿的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不加邊緣,因此又名「無緣裙」。無緣裙是當年農家女孩子眼中最漂亮的夏季服裝,長及膝部,外罩圍裙蔽膝。漢樂府詩《陌上桑》中描寫的採桑女孩秦羅敷穿的,就是這樣:「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宋代女性喜歡細密褶疊的裙子。最時髦的裙子叫「旋裙」,前後身開胯,便於騎馬乘驢。據說本是京城青樓女子的「招牌裙」,因為既美觀,又實用,遂為宋代女性青睞。 明代女性裙子花樣更多,如「月華裙」、「鳳尾裙」、「合歡裙」以及用整幅緞料折成的「百褶裙」。這種裙前面平展無褶,周圍加有裝飾的花邊,裡面填以彩綉花紋,左右兩邊打細褶,最多的有一百五六十褶。 唐高宗頒發過「禁露」令? 「二八花鈿」「胸前如雪」 袒胸頗為養眼,唐代風流文人多有筆墨:「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方干)、「漆點雙眸鬢繞蟬,長留白雪占胸前。」(施肩吾)……描寫的都是著裝暴露的唐代美女。 現代考古發現,證實了詩人所見不虛。1971年發掘的懿德太子墓中,石槨上刻繪的宮裝女子身穿寬領短衫,領口開敞,雙乳裸露,乳溝畢現。而之前1958年發現的唐韋泂墓壁畫上,一個少女身穿輕羅衫,也是半裸胸部。 「露乳裝」早在初唐便已穿開了,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便有「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一說,倘若不是詩人親眼看到雪白酥胸,能有這么寫實的描寫?此風尚到了李治(唐高宗)當皇帝後更為流行,女性「拖裙到頸,漸為淺露」。 女人胸部太露,畢竟與傳統的審美觀有沖突。為此,李治曾兩次下令,要求臣民著裝得體,由此可見當時的女性多麼前衛和新潮。但是當時的「國母」、後來的大周皇帝武則天喜歡趕時髦,雖然「禁露」一時有效,但「旋又仍舊」。最後連女供養人都敢薄、透、露了,如在敦煌壁畫329窟中,有一個執花跽坐的少婦,其身著羅衫,兩乳隱然可見。 「拜倒在石榴裙下」 典出楊貴妃? 「血色羅裙」「妒殺石榴花」 在中國服裝史上最出名的裙子有三條: 最為傳奇的一條叫「留仙裙」,為漢代趙飛燕所穿。此裙是一種有皺褶的款式,傳說有一天,身著雲英紫裙的趙飛燕與漢成帝劉驁同乘千人舟,同游太液池。翩翩起舞之時湖上突起狂風,把趙飛燕吹上了天。宮女及時拽住她裙子,結果那條漂亮的裙子被拽出了許多皺褶。意外的是,裙子反而更好看,「留仙裙」從此出名。上述是漢伶玄在《趙飛燕外傳》中的文學演繹,卻成就了一條名裙。 最值錢的一條叫「百鳥裙」,為唐中宗女兒安樂公主所穿。此裙又叫「毛裙」,用百鳥的羽毛製成,「工費巨萬」,是名副其實的天價裙子。據《新唐書·五行志一》記載,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裙子會呈現不同顏色,還能顯出百鳥的形態。當時僅織出了兩條百鳥裙。此後,富貴人家女性紛紛仿效,一時間把奇禽異獸的羽毛都拔光了。 最為風流的一條叫「石榴裙」,南朝時已有,上窄底寬,顏色鮮紅,對比強烈,白居易稱之為「血色羅裙」,當時娛樂圈女星甚是喜歡,時詩人萬楚在《五日觀妓》所記藝伎穿的便是石榴裙:「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楊貴妃愛穿石榴裙,唐玄宗甚至規定,臣僚見到楊貴妃要行跪拜之禮,「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即由此而來。
B. 歷史中的唐代女子衣服
在中國歷代的服飾藝術當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唐代婦女服飾藝術。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彩、創新的手法、典雅華美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古代服裝史中最為豐富、最為富麗雍容的一個篇章。它上承歷史源頭,下啟後世之徑道,和其它藝術共同創造了唐代燦爛輝煌的文化,在中國服裝史乃至世界服裝史上寫下了令人驚嘆的一筆。
唐代女裝演變迅速、表現性強。在唐代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女裝的種類較多,最流行的有「襦裙服」、「胡服」、「女著男裝」三種配套服飾。
一
襦裙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是中國古代中原女子的傳統裝束。唐代的「襦裙服」包括 :上著短襦或衫,下著裙,佩披帛,有時外套半臂。唐代婦女非常流行襦裙服這種配套打扮, 上身著窄小的襦,襦的領口造型各異,變化豐富,有雞心領、圓領、方領、斜領等。到盛唐時又流行一種袒領,裡面不穿內衣,把整個前胸都坦露出來,可見女性胸前的乳溝。這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上一種大膽的性感設計,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思想的開明以及時尚的開放,是唐代女性表現自身美的勇敢精神的體現,是中國封建社會婦女第一次在自由的空氣中塑造自我形象的重要標志。所謂「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臉如花」,就是詠嘆這種開放袒露領子的造型。女子下身著長裙,裙的種類豐富多彩,於絢麗奪目、變化萬千中又風格協調,充分表現出唐代繁麗而奢華的服飾風尚。裙腰提得極高至腋下,以綢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當時女子以多幅面料製作的長裙為時尚,這種長裙有單色和多色之分,多色稱為間色長裙或襇裙,裙色鮮艷,多中求異。顏色有朱綠、朱黃等相配,單色以紅、紫、綠、黃、青以及白色為流行,其中以石榴紅裙流行的時間最長。《燕京五月歌》中描寫道:「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兒女染紅裙。」
盛唐時還流行百鳥裙,武則天的孫女、李顯之女安樂公主衣著奢侈,在整個唐代都是空前絕後的。她命宮廷特製的百鳥裙,是將多種鳥類的羽毛捻成線,同絲一起織成面料而製成的裙子。其色澤艷麗、變化無常,正看為一色,反看又是一色,日光中一色,陰影中又是一色,且能呈現百鳥形態,可謂巧匠絕藝。這種裙當時價值百萬,貴族婦女為追趕時尚競相仿效,致使「山林奇禽異獸,搜山盪谷,掃地無遺」。它充分顯示出古代時裝的驚人感召力,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貴族婦女追求時尚的極端心理。中唐以後,胡文化之風讓位於傳統文化,裙子的形制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裙裾加長、裙圍加寬。盛唐時,女子流行豐腴飽滿型,至中晚唐尤為如此。中晚唐婦女的服飾風格不僅沒有趨於衰落,反而更加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女性多褶的寬裙十分流行。周的《簪花仕女圖》便生動地描繪了這種寬大拖裾裙子的造型。
唐代女子還流行一種短袖衫,謂之「半臂」。半臂長及腰際,一般都用對襟,穿時在胸前系結,也有少數「套頭衫」式的領口寬大,呈袒胸狀。這種服飾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在魏晉南北朝期間,著半臂者並不多見,直到隋朝以後,穿半臂的婦女才逐漸增多。初唐時其流行到民間,成為一種常服。到了盛唐,在襦裙外罩一件「半臂」已成為一種時尚,同時還非常流行肩背上披一條帛巾,稱「披帛」。以輕薄的紗羅裁製,上面印有各式印花圖案,纏繞於雙臂之間,走起路來,隨著手臂的擺動而飄舞,使女性更增添了輕柔瀟灑、風情萬種的韻味。中國古代婦女服飾在隋唐之際形成的這種輕盈飄逸的風格,影響波及了後世幾個朝代。
二
唐代女子最有特色的服飾要數胡服與女著男裝,這是封建社會興盛期服飾的一大特點,究其原因,一是社會的開放,女性著裝的自由度很大 ;二是受西北民族及外來服裝的影響 ;三是婦女獵奇和求異的著裝心理的內在作用。胡服、女著男裝這兩種服裝主要流行於初唐至盛唐時期,穿著者不分尊卑,有時還互為影響,或混穿於一身。
戰國時趙武靈王提出的「胡服騎射」曾掀起我國最早的服裝改革。自古以來,中原漢族的習俗就是好尚歌舞。自漢通西域至隋唐,通過絲綢之路帶來的異國風俗和文化,再一次為胸懷博大的唐代人所接納。特別是唐朝的首都長安,音樂舞蹈的興盛達到高峰,除繼承和發揚傳統舞蹈外,西域的舞蹈也在唐王朝范圍內迅速普及。上層社會的「好胡」之風引導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潮流,這種風氣一直蔓延到民間。而來自西域的樂舞,急轉如風、威武雄健,還有賞心悅目的舞蹈服裝,令唐代人耳目一新、大開眼界。「胡酒」、「胡舞」、「胡樂」、「胡服」成為當時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胡舞在全國流行以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方式,百姓極力效仿胡人,以胡妝、胡服為美。中原女子穿的襦裙服也受胡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襟袖窄小」的服飾特色。胡舞的流行及胡服的普及是影響唐代女子裝束的重要因素,甚至使漢民族服飾在唐代表現出變異的特徵,留下了深深的外來文化的印記。
胡服羼入中原,至唐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唐代的胡服已不是單純的某一西北民族的服飾,而是廣采眾多北方民族服飾之長並融入了大量的西域、波斯、印度服飾文化的風格,是多種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創新的典型實例。唐代的胡服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代表著唐代人吸收外來文化和生活習慣的變化。
胡服的主要特徵是簡潔、方便。如頭戴錦綉渾脫帽,身穿翻領窄袖錦邊袍,下穿條紋小口褲,腳穿透空軟錦靴,腰間有若干條小帶垂下,這種帶子叫蹀躞帶,原來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裝束。但在民間,特別是婦女中間,非常流行這種蹀躞帶,只是省去了原來的「七事」,而改成了狹窄的有長有短的皮條作為服裝的裝飾,飾品的造型也頗具異邦色彩。這在西安乾縣永樂公主墓出土的壁畫、陶俑中有大量的反映。
唐代胡服面料和裝飾圖案具有中西合璧的紋飾特徵。綉有希臘、羅馬流行的忍冬紋,波斯的翼神獸、聯珠紋,中西亞的駱駝、獅子等。唐代文化所吸收的外來優秀文化,大大豐富了服飾面料圖案的種類,使服飾面料更具有時代氣息及藝術感染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代社會文化的高度發展,也體現了唐代服飾兼收並蓄的一大特點,同時唐代女子穿著胡服所展示出的矯健驍勇的陽剛之美,為本來絢麗的唐代婦女服飾又增添了一筆濃艷的色彩。
三
婦女著男裝是唐代社會興盛期服裝的另一大特點。這種裝束先是流行於宮中,後逐漸普及到民間,深受廣大女子的喜愛。頭戴襆頭、身穿圓領袍衫、腳穿皮靴,是唐代三百年來男子的裝束。從唐初期閻立本的《步輦圖》再到五代時期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不同時期的繪畫聯系起來,便可看出唐代三百餘年間,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男子都非常流行這種裝束。這種著裝意識對唐代女子也產生了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唐代女子很喜歡穿一身典型男子服飾,跨馬馳騁,從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國》和周的《揮扇仕女圖》中,便可看到女子著男裝後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別具一股英俊倜儻的風度。
女著男裝在中國封建社會是極為罕見的,儒家認為「男女不通衣服」。女子著男人的衣服被認為是不守婦道,而在天寶年間婦女著男裝已不少見,表明了漢代以來儒家禮教對婦女的桎梏在某種程度上被打破了。同時,這也表現出唐代女子對新奇事物有一種極大的熱情,在服飾上追求變化與創新,能大膽地穿戴男裝、胡服來充分表現自我。同時她們又在發髻和面妝上爭奇斗妍,把一個大唐社會妝扮得艷麗無比。這是唐代國力強盛、開放、發達、文明、博大、自由的必然結果。
唐代婦女服飾獨步古今,服飾之絢麗多彩、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舉世聞名。它是歷代婦女服飾中的佼佼者。我們從中可以深深感到濃烈的民族精神和極度的開創性意識,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婦女第一次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標志。這里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自由的時代精神,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唐代婦女服飾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及其精神的載體,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和獨特性,仍是今天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服裝設計師創作的源泉。
C. 古代的人夏天穿什麼衣服是長袖還是短袖
古代夏天可以穿短袖旗衣、背心旗衣或裙子一類的【旗裙】,和現在是一樣的,夏天也得把皮膚都露出來,要麼會很熱的,只是那個年代不能露背、露胸、露腰罷了。。。。。大腿、胳膊、脖子這些還是可以露的。這就是真實古代人夏天的生活方式。
D. 古代人夏天穿短袖短褲嗎女人呢我感覺古人一年四季都穿的很厚。。
非也非也,古人沒有短褲,但是有短袖,稱為半臂,上個圖給你看
其實這不叫古裝,這叫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由於剃發易服令的推行這身衣服被強行剝下,淡出人們視線三百多年了,所以人們容易認為這是「古裝」。不過現在有許多人在致力於漢服的復興工作,希望能夠讓漢服重回漢族人民的生活
E. 在大唐盛世之下,古代女人在夏季的服裝有什麼講究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民眾生活富足,人們穿衣講究格調和藝術范。唐朝愛美的宅女們,在服飾上也有了更有時代特徵的追求。她們的衣服以“豐美華麗,妝飾奇異”為特色,盡顯高大上的藝術范,在我國古代服裝史上留下了最絢麗多彩的一筆。就這點而言,唐朝的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們的夏裝,在技術上和藝術上達到了封建服飾文化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總體來說,經過改造後這種衣服,領口寬大,款式圖案新穎。盛唐時思想開放,女子們穿著袒領短襦,衣著大膽。說起來這種衣服的產生也是具有皇權性的,它是因皇帝的喜好而出現,這也是這種服裝流傳下來的一個原因。因李唐皇室祖先起自西垂,唐朝統治者們有著胡族血統,他們對胡服也有一定的親切感。而女皇帝武則天的出現,使以前針對女人的封建約束減少。武則天最喜歡的是“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唐高宗李治感覺傷風敗俗,一開始就嚴令禁止,因寵愛武媚娘,禁令也就不了了之。後來的皇帝也允許女子穿這種衣服。武則天的孫媳婦楊貴妃也是受胡人穿衣文化影響,大膽前衛,她帶動全國上下推行漢服和胡服的融合。另外,胡服能被選中作為改造的參考自然有它的好處,這種服裝沒有森嚴的等級差別和政治約束,裝飾自由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