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韓國歷史上出身北方的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韓國歷史上出身北方的美女

發布時間: 2023-06-17 12:36:22

㈠ 春秋戰國韓國有什麼美女

沒聽說過那時韓國有美女啊···

1. 毛嬙(春秋):美之化身

毛嬙是春秋時期越國絕色美女,與西施時代相當,相傳為越王愛姬。最初人們對她的稱道遠遠超過西施。她應該是「沉魚」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韓非子》有雲:「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管子•小稱》中有曰「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可見毛嬙一直居西施之前。後毛嬙逐漸不為人知,西施則成為美的象徵。

2. 夏姬(春秋):人間尤物

夏姬是鄭穆公之女,自幼生得杏臉桃腮,蛾眉鳳眼。長大後更是體若春柳,步出蓮花,具有驪姬、息媯之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之狐媚,是一個顛倒眾生的人間尤物。後嫁至陳國,成夏御叔之妻,夏姬之名由此而來。據說,夏姬一直到四十多歲,仍容顏嬌嫩,皮膚細膩,保持著青春少女模樣。御叔早亡,夏姬以其罕有的獨特魅力為國君大夫傾倒,曾三為王後,七為夫人。楚莊王滅陳後掠得夏姬,見其美艷絕倫欲納入後宮,終為申公巫臣諫阻。將軍子反欲得夏姬,亦為巫臣所勸阻。理由無非是「紅顏禍水」之說。可笑的是,巫臣自己卻設計奪得夏姬叛逃晉國,其家人則為子反等所滅。

3. 息媯(春秋):桃花夫人

息媯是春秋時代著名的美女,本系息侯夫人,楚文王滅掉息國後將其掠為寵妾。 據記載,息媯之美由內而外,從骨到皮,可謂冰清玉潔,香艷四溢。她面若桃花,吹彈欲破,故楚國人都叫她「桃花夫人」。當時息國和蔡國是友鄰,蔡侯、息侯分娶陳國美女姐妹為夫人。蔡侯偶見妻妹息媯,便垂涎三尺,並由此引發兩國紛爭。雙方均求助於楚,於是讓楚文王坐收漁翁之利,得到這位絕色美人。據傳息媯入楚宮後,始終不肯開口言語。楚王十分惱火,想盡「烽火戲諸侯」之法也難博息媯一言,便遷怒於蔡國,發兵大舉進攻。

4. 西施(春秋):國色天香

西施,姓施名夷光,浙江諸暨薴蘿山人,是出名最早、影響最大的古典「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天生麗質,「衣褐而天下稱美」。她雖穿著粗布舊衣,仍是顏如玉,膚勝雪,細腰若柳,青絲如瀑,可謂國色天香。她的名聲,與吳越春秋、勾踐卧薪嘗膽相聯系;與浣女范郎悲喜姻緣相聯系;與「西子捧心」、「東施效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相聯系。與其他美女相比,西施身上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負荷。

5. 驪姬(春秋):一代妖姬

驪姬,春秋時代驪戎國君之女,後被晉獻公虜成為妃子。驪姬很快以美色取得晉獻公專寵,晉獻公竟廢去夫人齊姜,以驪姬取而代之。驪姬進而使計離間獻公與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間的感情,並設計殺死太子申生,製造了「驪姬傾晉」,人稱「一代妖姬」。

6. 鄭旦(春秋):秀掩古今

與西施結伴入吳的鄭旦應該比西施更加嫵媚。她出若幽蘭,臉似新月,眸如秋水,雖總是愁容滿面,但仍貌似天仙,秀掩古今。相傳最初讓吳王夫差神魂顛倒的是鄭旦。可惜鄭旦紅顏薄命,入吳不足半載即郁悶而亡。之後,鄭旦便只能成為西施光環籠罩下的一個影子。

7. 趙姬(戰國\秦):千嬌百媚

趙姬,秦莊襄王異人妃,秦始皇生母。原為邯鄲城內艷冠群芳的絕色美女,不僅天生千嬌百媚,雲鬢輕挑,蛾眉淡掃,玉步輕移,體態婀娜,連歌舞也是舞步輕盈、姿態優雅、嫵媚動人,故人稱趙姬。據說當時邯鄲城所有男子都以一睹她的豐采為快,甚至做夢都想著能一親趙姬芳澤。趙姬曾鍾情於呂不韋,而呂不韋將其獻於異人。後趙姬貴為太後,仍相繼於呂不韋、嫪毐淫亂於後宮,鬧出不少風流韻事。

㈡ 韓國古代的美女稱呼,和我國的有哪些不同之處

中國古代有個美女,名叫西施。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西施這個名字,就如同一篇短短的詩歌,讓人浮想聯翩。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每一個人的名字都那麼富有詩情畫意。可見四大美女不僅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還各自都有極為動聽的名字。



是時,努爾哈赤興兵反明,於公元1616年建立金國,攻城掠地。明朝方面為了應對威脅,派出大軍征討,並且還專門派人到朝鮮,向光海君索要援兵討賊。光海君被迫派出1萬人助陣,結果在明朝聯軍在薩爾滸遭到慘敗。光海君此後便斡旋於明朝和後金之間,搞了個中立外交。可大臣卻不同意,因此慫恿他的侄子搞政變,與大明帝國修好,是為「仁祖反正」。而仁祖反正後,光海君被流放,金介屎也遭殃,被抓住斬首。因為朝鮮歷史上不把光海君當作正式的君王,同時也刻意詆毀他的名聲,所以被寵幸的金介屎自然也遭到詆毀,被說成「貌不揚」。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㈢ 韓國歷史上有多少位皇帝,有女帝王沒或者說那種掌權的女性

朝鮮歷史
易維基,關注傳統文化、神秘文化以及高新科技的自由網路全書
(重定向自韓國歷史)

朝鮮歷史,主要指朝鮮半島范圍內的歷史。
目錄 [隱藏]
1 史前時代
2 古朝鮮
2.1 檀君朝鮮
2.2 箕子朝鮮
2.3 衛氏朝鮮
2.4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3 三國時代
3.1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4 統一新羅時代
5 高麗王朝
6 李氏朝鮮
7 日本統治時期
7.1 日韓合並
7.2 臨時政府
8 朝鮮共產黨武裝
9 現代
9.1 朝鮮戰爭
10 文化
11 宗教
11.1 薩滿教
11.2 佛教
11.3 儒教
12 參看
12.1 朝鮮
12.2 韓國
13 外部鏈接

[編輯]
史前時代
[編輯]
古朝鮮
參看古朝鮮

史籍稱古朝鮮人為「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遍布於滿洲、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和韓半島。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編輯]
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編輯]
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民族主義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編輯]
衛氏朝鮮

燕國人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編輯]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瓚)在樂浪郡南部又設帶方郡,

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編輯]
三國時代

請參見: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前1世紀中葉,辰國開始解體。新羅、百濟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編輯]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日朝韓三國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是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偽造的。
[編輯]
統一新羅時代

請參見: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和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於公元660年和唐朝聯合滅百濟,於668年和唐朝聯合滅高句麗,但唐朝卻派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當地人民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西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撤退,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此時代被某些朝鮮學者稱為南北國時代。
[編輯]
高麗王朝

請參見:高麗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成為元朝屬國,達魯花赤駐開城監督國政。1280年,成為元朝一個行省(征東行省)。
[編輯]
李氏朝鮮

請參見: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屬國。
Image:Taejo of Joseon.jpg
英祖 李昑像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承認朝鮮獨立。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在日本的統治之下。1895年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閔妃。

1897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獨立,成立大韓帝國,自稱皇帝,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後,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編輯]
日本統治時期
[編輯]
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讓高宗退位,擁立順宗。
[編輯]
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編輯]
朝鮮共產黨武裝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編輯]
現代
[編輯]
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國。
[編輯]
文化

朝鮮文化深受中國影響。13世紀時,朝鮮人在中國的雕版印刷基礎上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1441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測雨器。
[編輯]
宗教

在韓國,人們信仰各種各樣的宗教。其中既有朝鮮本土產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又有外來宗教。
[編輯]
薩滿教

薩滿教是韓國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宗教,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朝鮮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信奉泛靈論,認為山川、天體、岩石、樹木等自然界萬物皆有靈魂。而且他們認為人類也有靈魂,並且永不消亡。他們想念善良的神靈會給予人帶來吉祥,而邪惡的神靈則會帶來惡運。至今,薩滿教仍是韓國人的基礎宗教,部分人仍保留著薩滿教的信仰。而對現代人來說,薩滿教儀式中富有表現力的驅妖降魔的內容,則成了音樂、舞蹈、戲劇等現代藝術中一個多姿多彩的組成部分。
[編輯]
佛教

佛教是公元4世紀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的。佛教作為韓國歷史悠入的宗教教派,一直對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現在韓國佛教共有26個宗派,9,200多座寺廟和1,100多萬名信徒,是信徒最多的宗教。
[編輯]
儒教

儒教是公元前6世紀孔子創立的倫理和宗教信仰。儒教的基本倫理思想為仁、義、禮、智,是用於齊家治國的一種倫理體系。

公元初期儒教傳入朝鮮半島。千百年來,儒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和生活哲學一直影響著韓國。時至今日,儒教思想已經滲透、紮根於韓國社會之中,這尤其體現在教育、禮儀等方面。同時,它在韓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