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象棋的象棋歷史
象棋起源於中國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制,以5人為伍),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
漢劉向《說苑·善說》亦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意即勸孟,不妨也像「燕」國一樣,斗象棋觀歌舞,逍遙一二。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三、起源於舜的時期。傳說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為人懶惰,好玩耍。現代學者常任俠《中印藝術因緣》一書中說:「象因桀驁不馴,舜把他禁居起來,又恐他寂寞,所以為他製作棋局,使他有所娛樂。因其名象,故稱象棋。」
四、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肇淛《五雜組》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五、起源於春秋時期。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產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稱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不過,象棋也可能是因為棋子是由象牙製成而得名。
六、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七、起源於楚漢相爭時期。象棋的棋盤的中間寫著「楚河漢界」,因此許多人都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可信。 也有人認為是韓信發明的。清梁同書《淵深海闊象棋譜序》:「又聞象棋始於韓信,朱子雲博局紅也。」現代周家森《象棋源流考》:「韓信伐趙時,作象棋和葉子戲以如士卒,因年終士卒思鄉,一得博具,則相聚共戲,錢財輸盡,樂而忘歸。」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中國,國家戰亂紛揚,烽火狼煙四起,象棋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軍事戰爭與體育競賽相比較,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相似之處。例如,都是以獲得勝利為最終目的,對抗過程都是通過技戰術進行表現。既有謀略主旨,又有戰術手段。象棋作為模擬古代戰爭的智力游戲,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盤上演繹著金戈鐵馬、兵戎相見。棋盤上的車、馬、炮、兵就是古代的戰車、戰馬、火炮(或者投石車)和士兵的象徵。相比其他體育運動項目,象棋與古代軍事有著最為直接的內在聯系,其戰略思想和戰術特徵受到了古代軍事思想的影響。
隨著時代變遷,象棋日趨完善的同時,也不離軍事戰爭和兵法的宗旨,有很多棋局精妙的戰術構思及戰術組合都諳合兵法之道。在排局古譜中,如《淵深海闊》、《梅花譜》、《橘中秘》、《適情雅趣》等等,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三十六計、三國演繹典故和戰爭名稱等命名的,它們不僅構思精巧,與所命名的歷史典故名稱也十分契合。
一、六博——象棋的萌芽時期
迄今所知,我國最古老的棋戲是六博和圍棋,並稱博弈。春秋以前的圍棋活動已無從查證,據可靠的記載,遲至春秋時期才有人以弈喻事。六博的出現比圍棋略早,《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曾跟進公下了三天六博棋角勝負,至春秋時代博弈已並行於世。《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認為空閑時行六博下圍棋是有益有娛樂活動,比無所事事要好。可見孔子時代,博弈已成為日常游戲的一部分。六博亦作六簿。《楚辭·招魂》說:「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可知六博亦即簿,蓖蔽象棋,這是我國象棋一名的最早出典。自先秦至唐,各種博戲多有涌現,盛行於世,可以找到若干中國象棋萌芽的諸因子,因此,可將這一時期稱之為象棋史上的萌芽時期。
文獻所記載最早的六博是兩位君主,商代的帝武乙和穆王滿。《史記·殷本紀》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謬辱之」;《穆大子傳》載:「(穆王)北入郵,與井公博。三日而決」,上述記載雖然並不一定可靠,但這樣的傳說至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西漢或戰國時的人都認為六博的產生早於春秋時代,是十分久遠的事。而據研究表明,秦代六博棋是象棋的鼻祖。
《莊子·駢拇篇》有「博塞以游」之語,對此成玄英疏雲:「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可見塞戲是由六博發展而來,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擲骰行棋。從西漢墓中出土的塞戲棋具看,棋盤的形制與六博大致相同。 塞戲在春秋戰國時已十分流行。而到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
二、象戲——象棋的雛形時期
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象戲的首次記載出現在二十四史。《北史》卷十,天和四年有「五月己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講說」,《周書》卷五所記相同。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唐代中期,象戲進一步向現制象棋靠攏。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據《梁公九諫》記載,武則天竟做了一個與天神大羅天女下象棋的夢,還被天女戰敗,此夢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夢下棋,必與她平日嬉戲象棋入迷有關; 汝南人岑順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晚上,夢見金象國與天那國兩軍交戰,請岑順觀戰。金象國的軍師向其國王匯報作戰計劃:「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六甲次第不乖行」。岑順夢醒後,其家人在屋內發掘出一座古墓,「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秤,皆以金銅成形」,這才知道夢中那位軍師所言,「乃象戲行馬之勢也」。從這則故事可以知道,寶應年間的象戲已有將、車、馬、卒等兵種,而且車、馬、卒的步法與現在已沒什麼兩樣,而將可以滿盤行走又類似今天國際象棋中的王。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象棋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後來又參照我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為90個點。這種象戲被稱為「寶應象棋」,至今日本還將它作為象棋的代稱。
三、宋代象棋——象棋的發展和定型時期
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葯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帶有九宮的棋盤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其他棋類的棋子種類並將其中三個兵升級成一個士及兩個炮,以符合當時人的趣味。另外宋晁無咎的「廣象棋」有棋子32個,與現代象棋棋子總數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盤上有沒有河界。宋、元期間的《事林廣記》刊載了兩局象棋的全盤著法。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面的「將」改為「帥」。明清時期,象棋有了很大的發展,並涌現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論述象棋的專著。明代象棋專著有《金鵬十八變》、《夢入神機》、《橘中秘》等,而由徐芝精選的《適情雅趣》是象棋古譜中最系統、完整、實用的一種。《橘中秘》譜多為和棋,個別排局已經涉及古代象棋規則問題,利用規則當中的「將」、「殺」等戰術手段而達到和棋的目的。不難看出,在明代,象棋技術水平和技術理論的發展己經開始趨向精細化,棋手和愛好者對象棋的要求也不再僅僅滿足在排局構思巧妙和殺法精彩的層面。象棋的理論發展與技戰術融合又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清代是中國象棋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名譜眾多。有關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韜元機略》、《心武殘篇》、《竹香齋象戲譜》、《百變象棋譜》等。其中王再越著《梅花譜》是中國象棋史上一部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棋譜,它因戰例豐富、變化精微而著稱, 開創了迄今三百餘年「馬炮爭雄」的歷史篇章。不僅如此,象棋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會、野馬操田、千里獨行和蚯蚓降龍」也都是在清代完成的。這四個排局各具特色,但都是圍繞車、馬、炮、兵相互配合而展開,這些排局迄今為止仍然是公認的難度最高,最為復雜的。可以說清代是古代象棋發展理論和技術戰術水平達到巔峰的歷史階段。 經過封建社會的洗禮,象棋作為「藝」的一種,形成了特有的行業「江湖」。特別是進入民國時期,很多象棋高手在酒肆茶樓靠下「彩棋」為生。這種「彩棋」就是通過下棋贏得一些「彩金」的博彩,來糊口謀生。這些彩棋名目繁多,有讓先,讓子,甚至於讓雙馬、讓士象等等。在下棋的過程中也暗藏玄機,有的人其中這種文化現象的溯源,可以從古代的巫、醫、百戲算起,行當也涉及「五花八門」。象棋江湖比較其他的江湖門派來說,同樣具有流動性和欺騙性。所謂流動性,可以解釋為當年的象棋棋手通常通過尋訪名師、名士,高手過招而成名,以地域為界,劃分門派。而欺騙性,一方面是下棋的棋手故意隱藏自己的水平,俗稱「釣魚」,待彩金達到滿意的程度再一舉得之。另外還有合作配合的,我們至今仍然偶爾能看到的街頭擺「江湖殘局」的人,用大家看似簡單但實際復雜的棋局來誘使愛好者下注騙錢。這些手段總歸是不夠光明正大,難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朗朗乾坤,早已放不下一張棋桌,為了謀生,象棋棋手「淪落江湖」也是難免的。
當時象棋水平最高,棋風盛的地方是華北、華東和華南三個地區,而北京、上海和廣州就分別成為了活躍地區當中的核心,其中香港的象棋高手也常聚集在廣州,棋手對弈的場所也多在茶樓進行。民國時期,北京出了著名棋手張德魁、那健庭等,上海以謝俠遜最有影響力,而廣東則以黃松軒、鍾珍和曾展鴻「粵東三鳳」為代表。當時棋手多有綽號,例如:「揚州三傑」、「棋壇趙子龍」、「二十八宿」、「無敵中炮」等等,既有以地域門派為標簽,也有以棋藝風格來取名的,象棋高手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個相對既流動又固定的小環境,象棋江湖名不虛傳,有一定的社會影響。雖然棋手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的認可,但是象棋行業的生命力在困頓的條件下也顯示出了特有的張力。在這個階段,象棋的賽事活動多以擂台賽和循環賽的形式進行,為建國以後的象棋競賽形式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體育運動的發展,把「提倡國民體育」寫入了全國政協的綱領中。此後「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被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也被寫入了憲法。
建國後,象棋在現代體育項目當中一直具有其特殊的社會屬性,也在不同階段發揮出了象棋運動特有的作用。例如,1950年為支援「抗美援朝」象棋棋手們積極組織活動,表達愛國之情,在北京就舉辦了「四名手義賽」(侯玉山、謝小然、竇國柱和張德魁)。1956年,國家體委(現國家體育總局)將象棋列入第一批體育項目之中,當年北京就舉行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象棋比賽一一全國象棋錦標賽。有30人代表不同省份參賽,可以說是盛況空前。這次賽事的舉辦,也標志著象棋從傳統文化中的「藝」向競技體育發展的一個正式轉折。象棋是這次比賽當中棋類項目唯一的正式比賽項目,錄取前6名,而圍棋和國際象棋都作為了表演項目不計算名次。同年,象棋第一本期刊類雜志《象棋》出版發行。1956年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時刻,也是標志著象棋從「江湖」到「廟堂」的重要轉折點。散落於民間難登大雅的文化瑰寶,從此有了正式的歸屬。此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行業體協的專業隊相繼組成,在最多的時候有20多支,參賽隊伍最多時達到30支左右。
1966年開始,象棋比賽於當年4月舉行。此後,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象棋比賽從1967年開始停辦,直到1974年7月才在成都正式恢復了比賽,前後一共7年停賽。盡管文革期間正式的全國比賽不能再舉辦下去,但是在民間這項運動並沒有被禁止。因為文革期間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相當單調,象棋反而因為價格便宜,場地便捷,在當時成為了最普及的一項活動。空閑的時候,在街頭巷尾擺上幾局,圍觀者眾眾,反倒成就了象棋在這個階段群眾當中極大程度的傳播。
進入八十年代,象棋運動開始嘗試由各地舉辦不同規模和形式的賽事活動,但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增加,廣大人民群眾對豐富文化生活內容的需求程度的不斷提高,娛樂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逐漸體現出多元化的特徵,成就了諸如胡榮華、柳大華、李來群、呂欽、趙國榮等一大批優秀的象棋棋手,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在全國所有的體育項目當中,是較早地開始組織、舉辦獨立邀請賽和杯賽的項目,並開始嘗試對優勝名次給予獎勵或獎金。比如最早在1981年由霍英東先生贊助創辦的第1屆「五羊杯全國象棋冠軍賽」,按規定冠軍獎金不能超過50元人民幣,這和今天動輒幾萬到幾十萬的獎金實在無法比擬。此後連續舉辦了二十七屆,五羊杯不僅成為全國乃至東南亞最有影響力的比賽,也是迄今為止辦賽持續時間最長的商業比賽。
如今,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象棋已有亞洲和世界組織,在日本、菲律賓還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單年世界象棋聯合會舉辦個人賽,逢雙年亞洲象棋聯合會舉辦團體賽。古老的東方游戲走向世界。 象棋在國外,尤其是東南亞的僑胞和外籍華人中也廣泛流傳。許多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把象棋看作是僑胞與祖國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把開展象棋活動看作是炎黃後裔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近幾十年來,隨著貿易和文化交往的不斷發展,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德國等國家也發展了不少的愛好者。象棋正從它的發源地,經過亞洲,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從亞洲來看,不僅港澳等地棋風很盛,而且在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日本等國的華僑和外籍華人中,象棋也很普遍。那些地區和國家每年都舉行象棋比賽,而且都已分別成立了象棋總會或象棋協會。
交流
1978年11月間,在東南亞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僑胞名流和棋界人士的發起和合作下,亞洲象棋聯合會應運而生。如今,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中國、汶萊、馬來西亞和香港、澳門地區都是「亞象聯」成員。香港名流霍英東先生出任本屆會長。
自從「亞象聯」成立以後,亞洲地區的象棋活動更加活躍,亞洲各國和地區之間的象棋交往和比賽活動逐年增多,棋手水平普遍提高,涌現出不少有前途的青年棋手。新加坡、菲律賓和泰國等還專門培養了一些女棋手,女子下象棋的也逐漸增多起來。體現亞洲棋手友誼和水平的「亞洲杯象棋錦標賽」現已舉辦五屆。亞洲城市名手邀請賽從1981年創辦,現已舉辦三屆。第4屆亞洲城市名手賽據悉將在澳門舉行。「亞象聯」還多次舉辦各會員國和地區之間的友誼賽和互訪。
發展
近些年,象棋在歐美人中間有了可喜的發展。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紛紛成立象棋協會或象棋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的國際象棋大師也下起中國象棋來了,像我國一些中國象棋手一樣,成了兩項象棋都擅長的「雙槍將」。
為了進一步促進象棋的國際化,吸引更多的歐美人下象棋,使東方的棋道推向全球,以便全世界人民都能分享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從中取得無窮的樂趣,「亞象聯」委託中國象棋協會舉辦「七星杯」國際邀請賽,每兩年一次,現已舉辦兩屆。第2屆「七星杯」國際邀請賽有菲律賓、泰國、美國、加拿大、聯邦德國、西柏林、法國、中國、香港、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20名棋手參加比賽。據悉,參加「七星杯」賽的各國和地區象棋組織將通過今後幾屆比賽醞釀籌組象棋國際聯合會,以進一步促進象棋的國際化。
為了鼓勵和吸引非華人血統的外國人積極參加象棋活動,提高象棋技藝,香港霍英東先生懸賞5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准備獎給在有「十連冠」胡榮華參加的國際性中國象棋比賽中榮獲冠軍的非華人血統的外國人。另外,「亞象聯」已籌集了三百萬港市的推廣象棋基金,准備以每年的利息翻譯棋書,舉辦教練員和裁判員訓練班,以利在純粹的外國人中發展象棋愛好者,把象棋推向世界。
1978年,成立了亞洲象棋聯合會。象棋在歐美人中間也有了可喜的發展。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紛紛成立了象棋協會或象棋社。一些國際象棋大師也下起了中國象棋。
1988年,為了推動象棋的國際化,在此基礎上,「中國中國象棋聯合會籌委會」於在北京成立。
1990年,第1屆世界盃象棋錦標賽在新加坡舉行。
② 手工象棋的做法
摩騾象棋:
開局、布局、兵種分類如圖:
1、卒的規則同傳統象棋的卒。
2、其他兵種見附圖。
3、郡宮為十一個點位,君和衛不可出郡宮。
衛,走吃郡宮內實有斜線一至兩步格,不能越棋。
郡(君),走吃直格一步格以及跨實有斜線斜格一步(不能沿實有斜線走吃)。
③ 中國象棋怎麼玩
中國象棋具體玩法、規則如下:
一、了解中國象棋的組成及棋子擺法:
1、中國象棋的組成:中國象棋是由棋盤和棋子組成,棋盤被河界分為兩邊,俗稱楚河漢界,棋子也分為紅色和黑色兩種顏色,每種顏色的棋子共16個,共分為了七個兵種,雙方棋子除了顏色不一樣外,其他功效完全相同。
2、棋子擺法:棋毗鄰楚河漢界的一邊是兵的位置,接著一排就是炮,中間隔著一排,最後一排就是我們的主力,依次是車,馬,鄉,士,將。紅黑棋子擺放方式一樣。如下圖:
(3)美女木工師傅做中國象棋棋盤擴展閱讀:
中國象棋進行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和棋」。和棋的判定如下:
1、一方發出求和申請,另一方表示同意,雙方算和。
2、雙方在連續40步中,雙方都沒有吃過一個棋子,由系統判和。
3、雙方長不變,在10步內又不願變著時,符合「棋例」中「不變作和」的規定,由系統判和。
4、符合自然限著的回合規定,即在連續60個回合中(也可根據比賽等級酌減),雙方都沒有吃過一個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