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綉球招親是怎麼來的真實的古代拋綉球是什麼樣子
綉球招親相傳在“漢代”的時候有了的,過去對於婚姻都是沒有辦法自己做主的,要麼就是父母之命,要麼就是聽天由命。真實的古代拋綉球也比較講究的。
在古代拋綉球選意中人,姑娘到了適婚的年齡,她的父母就會像電視劇演的一樣搭一座類似唱戲的戲台,姑娘也會精心打扮一番,以薄紗遮面,手裡捧著一個紅色的綉球,對於這種方式選擇夫婿完全就是聽天由命的結果,前來的人倒是多少也有要求,不是說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去。具體的也會視女方所中意的標准來允許人進場的。
具體細節按照以下幾種。
第三:就是拋綉球是有程序的,層層選拔完成了以後,在參與拋綉球的過程中,假如中了的話,也是需要三媒六聘,什麼彩禮啊,正常的迎娶方式一樣都不能落下的!像這樣的方式在當下看來太不靠譜了,萬一搶到的人自己一點也看不上,一輩子也就這么毀了,還有什麼盼頭呢?
⑵ 中華民族十大吉祥圖的綉球錦
圖案介紹
圖案:獅子滾綉球解題:獅,哺乳綱貓科動物。雄獅壯碩雄健,頸有鬣。中國古代工藝中的獅紋樣,是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提煉並加以圖案化的結果,較真獅英武而活潑。綉球是用絲織品仿綉球花製作的圓球。古代視綉球的為吉祥喜慶之品。據《漢書·禮樂志》,漢代民間流行「獅舞」,兩人合扮一獅,一人持綵球逗之,上下翻騰跳躍,活潑有趣。「獅子滾綉球」圖案,來源於此。舞獅子為民俗喜慶活動,且寓意祛災祈福。由綉球組成的圖案又叫「綉球錦」、「綉球紋」。
戲劇《滾綉球》
古裝喜劇。沈祖安、胡汝慧、盧炳容於1958年據同名連環畫改編。該劇寫窮秀才劉少卿,在桃花溪邊遇見了農家姑娘藍采芹,互生愛慕。值宰相公子侯文秀狩獵而過,箭中劉腿,芹邀劉至她家養傷,兩情益深。劉傷愈後,在豪富金員外家坐館,金子頑劣,金女美姣見劉年少俊秀,至書房調戲,被劉趕走。8月中秋,劉至藍家訪芹,藍父指月為媒,將芹許劉。恰巧侯文秀過門前,驚芹美艷,誑芹八字,硬下聘禮,定三日後來迎娶。藍家慌亂,藍父要請好友李四海設法,劉以為與金員外有賓主之誼,要請金設法相救。劉來求金,金誤以為向美姣求婚,姣又百般糾纏,劉堅不允,金見招贅無望,要劉自去縣衙告狀,劉中計,上堂擊鼓。縣官青如水,早暗中受金、侯兩家賄賂,當堂將芹判於侯,將美姣判於劉,並下判書,三日內完姻。劉至藍家,和芹痛哭,決意雙雙自縊。此時藍父已請來轎夫班頭李四海,李見判書,頓生一計,囑劉、芹仍照判書辦事。迎親之日,兩家花轎都由李承接,兩頂花轎到了酒店門口,李設法將花轎對調方向,又互換轎頂,並通過舞獅子滾綉球,將兩個喜娘撞倒,乘亂時將喜娘手中的花轎轎門鑰匙調換,花轎繼續抬去。侯以為新娘是芹,得意洋洋,洞房揭開頭巾,卻見一闊嘴丑小姐,而美姣見劉卻變成丑公子。劉在洞房,見李不來相救,又急又恨,芹亦十分焦灼,一場虛驚,原來新郎新娘就是意中人。侯、姣大鬧縣衙,青如水二次升堂,劉拿出原判書,因青如水糊塗,判書文不加點,被李四海乘機用標點改動詞意,青無奈,只得啞子吃黃連。金家雖有財,侯府雖有勢,終究不能趁心如願。青如水雖狡猾,但畢竟斗不過轎夫的才智,芹、劉有情人終成良緣。
浙江越劇一團1959年首演,導演胡汝慧,作曲賀仁忠、王季純、王渭銓。尹小芳飾劉少卿,高佩飾藍采芹,屠笑飛飾金美姣,裘大官飾侯文秀,鍾凡飾青如水,錢鑫培飾李四海。
⑶ 誰知道「拋綉球」的來歷是什麼
姑娘拋出的綉球,代表著姑娘的心. 用彩綉做成的綉球,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的娘領,就預定於某一天,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讓求婚者集中在綉樓之下,姑娘拋出一個綉球,誰得到這個綉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當然,姑娘一般會看準意中人,把綉球拋到他身上,以便他撿到。在很多地方,太新娘的花轎,轎頂上要結一個綉球,意圖吉慶瑞祥。 800多年前的靖西縣舊州古鎮下的一個小村莊里,居住著一戶貧窮人家。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麗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愛上了誠實、勤勞、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有錢有勢的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堅決不從。當惡少得知阿秀深深地愛上鄰村的阿弟時,為了讓阿秀死心,惡少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賄賂官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阿弟關進地牢,並判了死刑,等待秋後問斬。阿秀聽到這個消息後,似晴天霹靂,整日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在阿秀哭瞎了雙眼以後,阿秀開始為秋後就要被問斬的阿弟一針一線地縫制綉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綉球上,被血浸染以後,綉球上的花更艷了,葉更綠了,鳥更鮮活了。經過九九八十一天,載滿阿秀對阿弟深深的愛戀,浸透了阿秀鮮血的綉球做好了。在阿秀變賣了自己的手飾,買通了獄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陰暗潮濕的地牢里摸到日思夜想、卻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時,阿秀絕望了,摸索著從身上取出綉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飄然落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拋綉球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它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兵器「飛砣」,並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提高,飛砣也逐漸發展成現在的綉花布囊即綉球。綉球是姑娘們用手工做成的綵球,以圓形最為常見,也有橢圓形、方形、菱形等。綉球大如拳頭,內裝棉花籽、谷粟、谷殼等,上下兩端分別系有綵帶和紅墜。人們在茶餘飯後互相拋接以娛樂身心,起到溝通感情的作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 拋綉球是廣西壯族人民在歌圩開展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每年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佳節,壯族人民都要舉行歌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頭、河畔,他們分成男女兩方,拉開適當距離,互相引吭高歌,用歌聲來表達問候和增進了解,歌詞內容廣泛,涉及理想、情操、農事等。對歌有問有答,絲絲入扣,聲音此起彼落,娓娓動聽,姑娘們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精緻的綉球,向意中人拋去,小夥子眼疾手快,准確無誤地接住綉球,將它欣賞一番後,又向姑娘拋回去。經過數次往返拋接,如果小夥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綉球上繫上自己的小禮物(例如銀首飾或錢袋),拋回饋贈女方,饋贈愈重說明小夥子對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夥子的禮物時,若收下,就說明她接受了小夥子的追求。這時,兩人或繼續對歌表達情意,或相約到僻靜處聚會。 拋綉球的另一種民間形式是男女分為甲、乙兩隊,甲隊選出兩名歌手拋綉球至乙隊並唱一首壯歌,乙隊接到綉球後派兩名歌手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球送還甲方,並回歌一首,如此循環往復。參加「送球」、「還球」的歌手一般都是七步成詩的民歌高手。另外還有一種形式就是在場地上立一高10m左右的木桿,桿頂釘有中間挖成圓洞的木板,男女分列兩旁,將球投向圓洞,以穿洞而過者為勝。 拋綉球作為壯族人民的傳統體育活動,在廣西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一定的社會性、民族性、實用性及趣味性,這無形中增強了此項目的吸引力,而美麗的綉球和其樂融融的歌聲更使人有一種心動不如行動的感覺。拋綉球技術動作簡單,易於掌握,它能促進人們的友誼,起到以球傳情、以球傳神的作用,其中的奧秘是不可言喻的,只有加入這項活動中才能體會到它的魅力所在。拋綉球不但具有社交娛樂的作用而且能鍛煉人的體力、意志,提高人的靈敏性和身體素質,能培養果斷、堅毅、自信和積極向上的高尚品質和情操。
⑷ 古代女子「拋綉球」招親,歷史上真的會用綉球招親嗎
一、拋綉球的起源拋綉球是壯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也是青年男女交友和擇偶的傳統方式。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繪制於廣西明江岸邊的花山壁畫上有一些人像手上掛著一個圓形物,樣子像是「飛砣」。飛砣是古代廣西民間流傳的古兵器,用青銅鑄制,從手中甩出以殺敵或者打獵。「耍飛砣」就是後世的拋綉球的雛形。
二、拋綉球招親
而在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我們今天所見的拋綉球形式也基本定型。宋代朱輔《溪蠻叢笑》記載,當地風俗,在節日期間,男女在野外分成兩隊,以五彩布囊往來拋接,名為「飛砣」。
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也記載道,農歷三月三日,男女聚會,分為兩隊,一邊唱歌一邊拋擲五色綉球,如果女性收下男生拋來的球,則兩人的婚事就定下來了。這是壯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愛情的一種方式,並一直流傳至今。
正是由於拋綉球帶有男女一見傾心的緣故,在元雜劇和明清戲劇里經常出現大戶人家的女兒「拋綉球招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