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著名演員李崇霄:娶德國妻子,吵吵鬧鬧也幸福
PS:某些公號,請別抄襲我,我也發公號
李崇霄是公認的演技派男星,為影視人物畫廊增添了一系列經典角色。比如《老牛家的戰爭》中的「牛志文」、《夜幕下的哈爾濱》中的「秦德利」、《妯娌的三國時代》中的「何平」、《馬文的戰爭》中的「李義」等,一個個血肉,讓人過目難忘。
李崇霄的妻子茵娜是德國人,長期隨丈夫在北京定居。 結婚20多年來,李崇霄與妻子是從吵吵鬧鬧中走過來的。越吵兩人感情越深,越吵兩人越相愛……
李崇霄1971年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上面有個哥哥。小時候因父母工作忙,他是跟著農村的爺爺奶奶長大的。
淳樸的鄉風民風,鍛造出李崇霄善良淳樸、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身高1.80米的他,外形清秀帥氣,是帥哥一枚。
高中畢業後,李崇霄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電視台,主持一檔生活類節目。
電視台屬於事業行政單位,條條框框很多,李崇霄不喜歡被束縛。加上骨子裡熱愛表演, 1994年,他從北京電視台辭職了,准備去闖演藝圈。
很多人說他:「你怎麼這么傻呀,當主持人多風光?多少人想進電視台進不去,你眼睛眨都不眨就出來了!」
父母和哥哥也為李崇霄的前途擔憂,不知命運會將他拋向何方?
演藝圈沒有李崇霄想像的那麼好混,很多科班出身的專業演員都在家待業,為一個小角色擠得頭破血流,何況他一個半路出家的新人?
從1994到1997年,李崇霄只參演了《武夷仙凡界》《隋唐演義》等4部影視劇,且演的都是小配角。
微薄的片酬根本養不活李崇霄。那時他特別窮,租的是平房,出門擠公交車或騎單車,買一袋饅頭回家還得算計著吃。
父母要求他回唐山發展,李崇霄說:「我有夢想,北京能幫我圓夢。有幾個能一朝成名?我對未來有信心。」
1997年11月1日,李崇霄應邀參加圈內聚會,邂逅了德國美女茵娜(那時她不叫茵娜,因為德國名字太長,後來李崇霄的父親給她取中國名字茵娜)。
茵娜身材高挑,皮膚白皙,一雙水汪汪的藍眼睛會說話。她出生於德國慕尼黑,在國內學的表演,後到莫斯科電影學院進修5年。
因同樣喜愛表演,兩人沒有心理距離。當時茵娜只會用中文說「紅茶」「綠茶」,李崇霄會一點英語,他們便艱難地用英語交流。
李崇霄漂在北京,茵娜漂在中國,兩人在北京都沒有根。這對跨國青年特別喜歡看電影,因為電影票很貴,李崇霄便用自行車載著茵娜,去各所高校蹭露天電影。
有時夜深餓了,李崇霄就花兩塊錢買兩個烤紅薯,一人一個,在月光下吃得津津有味。
隨著兩人的感情往愛情方向靠岸,李崇霄向茵娜交底:「我家不在北京,在北京沒有房子,也沒有轎車和存款,就是窮小子一枚。」
說實話,憑茵娜的美貌和個人條件,完全可以找個條件優越的男人。但她喜歡李崇霄的帥氣、才華,及骨子裡散發出來的真誠。
茵娜回答李崇霄: 「條件差有什麼關系呢?吃牛肉是過日子,吃土豆也是過日子。」茵娜不嫌棄自己窮,讓李崇霄非常感動。
1999年春天,他們相愛了。
不久,李崇霄正在出租屋看書,茵娜拖著行李箱進來了:「我以後就住你這里了。」李崇霄是一個負責任的男人,因為不知能否跟茵娜順利結婚,他不想傷害對方,當晚住進了朋友家。
在朋友家連住幾天後,朋友對他說:「你是男人,不能這樣逃避。」李崇霄覺得也對,茵娜都這么勇敢,自己一味逃避對她就是一種傷害。
回到出租屋,李崇霄向茵娜求婚,她接受了。 1999年10月14日,李崇霄與茵娜領證結婚。
領證前,李崇霄向茵娜提了一個條件:「我是中國人,你與我結了婚就是中國媳婦,一輩子要隨我在中國生活。」茵娜心愛李崇霄,答應了。
當時跨國婚姻領結婚證特別麻煩。李崇霄將自己的出生證明,國籍證明,未犯罪證明等等,在國內做好公證,再讓茵娜拿到德國去辦理。茵娜也准備了多項證明,讓李崇霄拿到北京辦理。
前前後後經歷三四個月,結婚證才辦下來。直到這時,李崇霄才將結婚的事告訴父母。父母很開明,沒有責怪李崇霄,只是說:「你們各方面差異這么大,以後生活會很累的。」
李崇霄說:「爸爸媽媽,愛能包容一切,我有心理准備。」
為了能順暢交流,李崇霄跟著茵娜學德語,茵娜卻正兒八經地參加中文培訓班。頗有語言天賦的茵娜,不久就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那時李崇霄事業不順,每年只能接一兩部戲,經濟拮據。茵娜學了多年表演,也可以像很多外國演員一樣,在中國的影視圈發展。然而,丈夫收入微薄,且不穩定。要是自己再去找戲拍,這個家就無法正常運轉。
因此,茵娜只得割捨演員夢,繼續在德國駐北京的一家公司上班。因為這項工作穩定,且收入不錯,能夠維持家庭開支。
外人都覺得演藝圈風光,其實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辛酸。尤其是對一個沒有什麼名氣的新人,每一步都很艱難。
有時李崇霄工作不順心,就會在家裡發脾氣。剛開始,茵娜很委屈,會使小性子,兩人吵得昏天黑地,中文、英文、德文一起上陣,簡直就是現實版的電視劇。
吵過後,兩人各自生悶氣。但只要李崇霄說幾句好話,茵娜又開開心心。茵娜有個優點,就是不翻舊賬,什麼事過去了不再提。這一點尤其讓李崇霄感動和欣賞。
作為中西合璧的家庭,李崇霄與茵娜吃飯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剛結婚頭幾年,兩人互不幹涉,你吃你的,我吃我的。後來,他們覺得中國大多數家庭不是這樣的,便改為平時一半中餐,一半西餐。
吃中餐時由李崇霄做飯,北方人做飯偏咸,茵娜也不說,飯後不停地灌水。李崇霄覺察後,做飯漸漸改為清淡。
茵娜在家做西餐時,李崇霄跟著他吃披薩、麵包、三明治,還生吃洋蔥、西紅柿、生菜。能生吃的盡量不炒。
時間一長,夫妻倆在飲食上互相影響,不再因為吃飯引發矛盾。
2000年3月,李崇霄與茵娜的寶貝女兒李詩穎降生了,婆婆從唐山過來照顧茵娜坐月子。
在坐月子這件事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相當大。婆婆不準家裡隨便開窗,不讓茵娜吹冷風、沾冷水、吃冷食。
茵娜可不吃這一套,生完孩子第三天就要洗頭洗澡,還要生吃西紅柿。這可將婆婆急壞了。李崇霄和媽媽為此與茵娜展開戰爭。最終雙方達成妥協,家裡每天開半小時窗,茵娜一個星期洗一次頭,洗一次澡。
生完寶寶6個月後,茵娜回單位上班了。為感謝婆婆半年來的照顧,她在家裡忙了一上午,給公婆做了一鍋 美食 。那就是將胡蘿卜粒、洋蔥粒、火腿粒拌到土豆里,燴了一大鍋花花綠綠的土豆泥。
她給婆婆和公公各盛了一碗,說:「這是我們德國營養最豐富,味道最鮮美的 美食 。」公公婆婆吃不慣,只得硬著頭皮往下咽。
到了下午,公婆餓了,想在冰箱里找點糕點吃。茵娜不讓他們吃,說土豆泥的卡路里已經超標了,吃多了會發胖。
李崇霄知道後,有些生氣,父母卻不這么看:「茵娜性子直,是真的為我們著想,你別怪她。」李崇霄想想也是,便釋然了。
婚後很長一段時間,李崇霄的事業一直不順。茵娜沒有一句怨言,默默地掙錢養家,用無聲的行動支持丈夫。
隨著婚姻生活的深入,李崇霄與茵娜像一部機器上的兩個齒輪,漸漸磨合好了。想起茵娜背井離鄉,跟著自己在北京生活;想起她放棄演員夢,支持自己在演藝圈打拚,李崇霄心裡充滿了感恩和感動。
聰慧的茵娜也入鄉隨俗,慢慢向中國好妻子、好兒媳的標准看齊。她說話懂得了委婉和含蓄,隨丈夫走親訪友。婆家那邊有什麼喜事,茵娜會像中國兒媳一樣遞紅包。
家和萬事興。和諧婚姻滋潤了李崇霄的演藝事業,他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2008年10月,24集家庭倫理劇《馬文的戰爭》,在北京、上海東方衛視同時熱播。 李崇霄與宋丹丹、林永健,聯袂為大家奉獻了一部精彩絕倫的佳作。
在戲里,李崇霄扮演男主角「李義」,他將角色的小心眼,狹隘而又善良的本性,刻畫得入木三分。
《馬文的戰爭》播出後,李崇霄一舉成名。此後鋪展在他腳下的,是錦綉的燦爛星途。幾年間,李崇霄又為億萬觀眾奉獻了 《老牛家的戰爭》《 妯 娌的三國時代》《李春天的春天》《深海利劍》 等眾多熱播戲。
尤其是他在《老牛家的戰爭》中,塑造的三兒子「牛志文」,成為影視人物畫廊中不可多得的經典形象。
經濟條件好轉後,李崇霄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茵娜也辭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女。
茵娜雖然沒有做演員,卻是丈夫事業的得力助手。很多導演和製片人,都稱贊李崇霄的表演有創意,與一般演員的思路不一樣。其實這與茵娜也有很大關系。
茵娜學表演出身,還會多國語言,經常在家裡看英美大片,和很多小語種國家的影片,視野相當開闊。李崇霄接到一個劇本後,茵娜會幫他分析角色,設計人物的表演動作。
因此,李崇霄在演藝圈走出了一條特別的路。加上人品好,演技出眾,大家都喜歡與他合作。
茵娜生活上也是一個認真的人,光是家裡的廚具就有1500種。比如處理洋蔥的各種刀具,就有切條的、切塊的、切絲的,及榨汁的等6種。
而且, 茵娜還在心理上將自己當成中國兒媳,最愛吃丈夫做的西紅柿雞蛋面,簡直是百吃不厭,從沒有膩過。
李崇霄常年在外面拍戲,女兒上中學後,平時家裡只剩下茵娜一個人,頗感孤寂。李崇霄和茵娜是環保主義者,早在2006年,夫婦倆就收養流浪小動物,受傷的小鳥。
幾年前,夫妻倆開始大規模地在家裡養鳥。他們專門將一間房子騰出來,作為鳥的樂園。家裡有鸚鵡、八哥、喜鵲等200多隻鳥。
茵娜平時在家裡,就是給鳥喂水餵食,打掃鳥舍衛生,忙忙碌碌中一天就過去了。茵娜還應邀去學校和 社會 團體講座,給大家普及養鳥知識。
2015年,兩家劇組還來到李崇霄的家裡,將鳥舍拍進了影視劇里。
女兒李詩穎遺傳了父母良好的藝術基因,能歌善舞,高挑漂亮。2018年,她考入北京電影學院。
在校期間,李詩穎就開始接拍影視劇、廣告,擔任平面模特,在同學中出類拔萃。
2020年,李崇霄與茵娜結婚21年了,女兒也上大學了。夫妻倆在一起雖然還會有磕絆和爭吵,但並不妨礙他們相愛。
在李崇霄看來,青梅竹馬的戀人結婚後都會有爭吵,何況他們是跨國夫妻。只要夫妻爭吵不翻舊賬,不揭傷疤,不傷及雙方父母和家人,小吵小鬧並不可怕。
小吵怡情,也是一種溝通和發泄。李崇霄與茵娜是越吵感情越深,越吵誰越離不開誰,越吵越幸福!
-END-
❷ 以離婚收場的10對「跨國戀」明星都有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出國旅遊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家庭都經歷過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這些方便的出現,導致了現在跨國戀已經不再是稀奇的事情了,明星中的跨國戀更是不在少數,但是畢竟還是各種差異的不斷出現。
結婚後離婚的也不少,如周迅與高聖遠、寧靜與保羅、阿薩亞斯與張曼玉、鞏俐與黃和祥、李玲玉與傑瑞、張鐵林與波蘭前妻、桑德林與姜文等等。
福原愛與江宏傑結婚後夫婦二人一直備受網友「寵愛」,在網路上仍能看到兩人昔日的恩愛合照。同樣正因為如此,蔡琳一直有個稱呼,叫「國民媳婦」。兩者在社交網路上的互動也非常明顯。與高梓淇結婚後,蔡琳將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了韓國,幾乎沒有在中國娛樂圈出現過。於是二人離婚事件爆出後,許多年輕的網友表示根本不認識這兩個人。
嫁給高梓淇後,蔡琳和高梓淇還一起參加了幾個綜藝節目,兩人在節目中的互動十分甜蜜,令人羨慕。也許因為兩人長期分居,感情還是有問題。在兒子生日的時候,蔡琳也只是發了自己和兒子的合照,絲毫沒有提及高梓淇。「跨國戀」蔡琳和高梓淇去年年底正式離婚,結束了6年的婚姻。
❸ 德國女博士因熱愛武術,遠嫁安徽農村小伙,放棄工作留在中國,現在還好嗎
婚姻應該建立在志趣相投、有共同語言的同時可以互相包容的愛情的基礎上。「門當戶對」可能有利於人們更好地發現這一愛情基礎,但是如果把它當成幸福婚姻的前提標准和必要條件,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呢?
❹ 為什麼很少中國男人和德國女人結婚
中國男人很少和德國女人結婚這就對了,如果很多中國男人和德國女人結婚的反而是不合常理的。首先中國和德國本身就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其次德國屬於西方國家,膚色差異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大多數的西方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人,他們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種族意識,在心裡會覺得白種人是最高貴的,而其他的有色人種就比人低一等,這是一個事實。
綜上所述,中國男人和德國女人很少結婚的原因是文化和地理的差異,其次就是種族關系。
❺ 嫁給中國的洋網紅,非洲美女為愛遠嫁農村,是什麼讓她作出了如此意外之舉
如今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時代,不僅是不同民族之間可以結婚,就算是不同國家的人只要是真心相愛也是可以在一起的,如今就有這樣一個非洲美女嫁到了我國的一個農村,因為喜歡拍短視頻還成為了一個洋網紅,這位美女之所以會作出如此意外的舉動,主要是因為愛,是因為她喜歡自己的丈夫並且信任他可以給自己一個美好的生活,所以才能不遠萬里嫁到中國來,事實也證明她的選擇是沒有錯的,如今的她過得非常的幸福,小編祝福他們能夠白頭偕老,永遠幸福。
三、事實證明這位美女的選擇是沒有錯的,如今兩人生活的非常幸福。
這位美女狠下心來跟丈夫回到中國農村,其實也會對家鄉的親人思念,不過幸好事實證明她的選擇沒有錯,她的丈夫對她非常的好,他們過得也比較的幸福,小編也衷心的祝福他們能夠天長地久。
❻ 外國美女為愛遠嫁中國,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她需要克服哪些困難
外國美女為愛遠嫁中國,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需要克服語言障礙以及思想、文化上的不同。因為這是一對跨國婚姻,兩個人在不同的文化中長大,也許會產生新的碰撞。同時會鬧出很多笑話,既然這位女孩已經做出了如此勇敢的決定,相信一定會得到身邊人的支持以及理解,幫助女孩更好的完成身份的蛻變。
女孩子現在已經遠離了自己的交際圈以及生活圈,同時需要在思想上進行轉變。因為需要進入人生的下一個旅程,我們現在她已經是為了老公的妻子,作為妻子一定要是意識到肩上承擔的責任以及義務。但是大家相信跨國婚姻越來越多,大多數都獲得了完美的結局,這位女孩子會和老公一起也幸福的生活下去。
❼ 歐洲女生因長得像中國人跑來中國尋親,DNA結果會怎麼樣呢
每個孩子在出生之後,都是爸爸媽媽手心中的寶貝,特別是在如今這個獨生子女多的年代,孩子就是家庭的全部。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悉心的照料下,健康地成長,不知是什麼原因,會導致自己跟家人分開,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歐洲女生覺得自己像中國人,跑來中國尋親,DNA結果讓她不知所措此前在某檔尋親節目中,一位20多歲的女孩和一對中年夫妻焦急的等待中,當時還不能確定她們就是一家人,都在等待一份親子鑒定的結果出來。
❽ 德國都沒能挽留的美女博士,獲得1300萬獎金後回到中國,如今怎樣了
《魚我所欲也》中這樣寫道:「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這里的魚和熊掌皆是古代的美食,孟子也都愛吃。為何孟子要「舍魚而取熊掌」呢?原來,在古代。魚十分常見,而熊掌卻十分珍貴,只有高尚的君子方可食用。如今,魚和熊掌被重新定義——如果說「魚」是當今社會上的功名利祿,那麼「熊掌」便代表高尚的情懷和品格。如果是你,你會更願意選擇其中的哪一個呢?
結語
「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庄曉瑩作為一位美女博導、科學家,在「魚和熊掌」之間作出了無比正確的選擇,其為了國家利益犧牲自身利益的行為值得每個人學習,庄曉瑩放棄德國的豐厚待遇,毅然回國任教,也給每個中國人都上了一課——我們應時刻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