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琢謂余以善淫」是什麼意思
離騷中有句雲:「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琢謂余以善 淫.」『
眾女」比喻「群小」,小人們
「蛾眉」比喻「賢才」,
「謠」指誹謗,
「琢」指讒誣,
「淫」指行為不端.
譯成白話文大意即是:「小人們嫉忌我的賢能,反而造謠誣蔑說我是淫邪的人.」
B. 中國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
從古至今女性都有一顆愛美之心,現代人們的化妝品五花八門,款式、型號之多,數不勝數。在古代沒有這么高的科技,他們都用胭脂、螺子黛、鉛粉、畫面靨等化妝技術來裝扮自己,這些我們聽都沒有聽過,但是當時古人的化妝技巧一點都不失我們現在的水準。
六、第六步點朱唇古代的女性將口紅稱之為唇脂,人們將唇脂塗在嘴唇上。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塗法,唐宋時期流行點絳唇,就是將唇脂只塗在兩片唇的中間,以顯示櫻桃小口之美。直到後來漸漸的演變成塗滿整個唇部。
古代女子代妝步驟之多,一點都不輸我們現在,愛美之心人皆有知,無論是哪個朝代的女子都有一顆愛美,熱愛生活的心。而不同的化妝方法也體現了不同朝代的各式各樣的審美觀念。
C. 中年女性如何才能顯年輕
一、及時補充營養
1、補充鈣質
中年的女人要開始補充鈣質了,除了平常要注意多吃含鈣質的食物外,日常還要有意的吃鈣片,多讓臉部以下的皮膚曬到太陽更有助於鈣質的吸收。
2、補充雌激素
中年的女人要注意補充雌激素,充足的雌激素可以讓女性看起來更加年輕,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體內的雌激素正在不斷的流失之中,此時女性更要注意多補皮雌性激素了,像大豆及大豆製品就含有豐富的雌性激素了,再者如果有條件的話,每天服用蜂王漿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補充維生素E
中年的女人還要注意補充維生素E,其實對於維生素E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很多懷孕的女性在妊娠期也會被醫生要求補充這種元素的,維生素E不僅可以保護卵巢,推遲性腺線萎縮的疸,同時還能消除自由基,讓身體遠離疾病的煩惱,同時還能提高女性的免疫功能,讓女性的身體更加健康。
4、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是保持女性肌膚年輕的法寶之一,當女性體內的維生素C不足的時候,皺紋,也就會產生了,所以此時的女性應該盡量利用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C來讓自己更顯年輕態。
space
二、注重保養卵巢
1、食補
食用VE含量較多的食物喝豆漿可以增加雌激素對保養子宮和卵巢有很好的療效。多吃胡蘿卜、核桃、海帶、牛奶、豆製品補充大豆異黃酮、高鈣飲食。攝取富含蛋白質及鐵質的食品,如蛋、瘦肉、菠菜、豬肝等。
2、葯補
中醫對卵巢早衰有很多經驗,如使用補腎益精、健脾養血的有關食療方法,亦有一定的效果。服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e。研究表明,若每天服用90毫克的維生素c和30毫克的維生素e,患卵巢癌的機率就會減少50%。
3、按摩保養卵巢
①、沐浴清潔後取適量的卵巢保養精油,均勻塗抹於腹部,從鎖骨向肚臍方向順勢按摩。
②、沿腰線左右兩側向肚臍揉壓,上腹部加強橫膈膜。下腹部加強子宮卵巢區。
③、對手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深沉按下腹部,加強卵巢吸收。
4、適當運動預防卵巢癌
適當運動調節人體免疫力,有助於防止卵巢癌,同時還可以阻止其它相關的婦女病,如子宮癌等;可以阻止身體過多積累脂肪,而身體中脂肪的多少會影響到荷爾蒙的分泌。同時,適當的運動也可能增強了免疫系統,從而降低了女人病的發生。
space
三、做好肌膚保養
1、洗臉
洗臉一定要輕柔,如果用力搓、磨,會把皮下組織拉松,其次用溫水洗臉,用毛巾輕按,不要完全擦乾,洗臉後使用溫和的肌膚調理化妝水,以拍打打圈方式拍到臉上。
2、防曬
日間使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E配方的產品可防止曬傷,堅持塗抹防曬霜,防曬指數不能小於SPF15、PA++。
3、保濕抗皺
使用油脂型保濕霜可使皮膚變得柔軟,並提高皮膚的自我保護能力,可以深層補水、深層修復,修護皮膚,防止代謝機能衰退及改善角質層的保濕能力下降,使用眼霜能防止眼部肌膚衰老。
4、運動
多做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與跳舞,刺激血液循環到皮膚,使皮膚的膠原組織營養充足,膠原是一種蛋白質,幫助皮膚組織結實、平滑。
5、睡眠充足
充足睡眠延緩肌膚的衰老速度,每天6~8個小時的充足睡眠可以消除肌膚的疲勞,使肌膚細胞的調節活動趨於正常,延緩肌膚的老化速度。
D. 求古代女子用品名稱,如香粉、胭脂等
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口紅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臉上搽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這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
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畫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古代化妝品——
古代女子的「眉筆」:
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好怪異的化妝哦,還是做現代人好)。
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餓發展而變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
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於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製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
關於畫眉墨的製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元代之後,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由於使用簡便又便於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澤可親——妝粉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素》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
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製作,類同上,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干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奼紫嫣紅話胭脂
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
它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有種說法認為古代胭脂的真正產地是匈奴境內的焉支山,而「閼氏」這個名稱,是對匈奴人對宮廷婦女的一種稱呼,原指貴族正妻,因為這些貴族婦女常用「閼氏」妝飾臉面,所以「閼氏」成了她們的代稱呼。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
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塗抹。
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於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不幹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足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然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除了紅藍外,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艷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製成胭脂。
與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顏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餓歷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
由於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並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
1、在化妝之前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後直接抹於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被調和成一種顏色,所以色彩比較統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於成年婦女;
2、先抹白粉,再塗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裡面大多數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
3、先在面部上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白粉輕輕罩之。由於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E. 古代女性跟男性衣著搭配
古代的褲子
褲子是腰部以下所穿的主要服飾。現今,人們穿著的褲子由褲腰、褲襠和兩個褲腳三部分組成,但中國古人所穿的褲子與現在的褲子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古代的褲子種類極為繁多,也有著極為漫長的演變歷史。
從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獻來看,中國早期的褲子都為開襠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穿著褲子,它在古代寫作「絝」、「袴」。不過那時的褲子可不分男女,而是都只有兩只褲腿,無腰無襠(也可說是無腰開襠),穿時只套在脛上(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古人又稱之為「脛衣」。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以「雙」字來計。穿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是在冬季,可起到保暖的作用。當然,穿著這樣的褲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飾加以遮掩的話,那就有點不文明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條似腰裙的服飾,這就是裳。可見,那時古人用於遮羞的並不是褲子,而是衣裳。秦漢之際,褲子也從脛衣發展到可遮裹大腿的長褲了,但褲襠仍不加以縫綴。因為在褲子之外,還有裳裙,所以,開襠既不會不文明,也便於私溺。因而古書上也將這種褲子叫作「溺袴」。
傳入中原的滿襠長褲,則來自北方少數民族。對於這些長年騎在馬上的游牧民族來說,穿裳騎馬會很不方便。因此,他們很早就開始穿著滿襠的長褲了。直到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漢族人才開始穿長褲。但最初僅在部隊中流行。到了漢代,這種滿襠長褲已為漢族百姓所接受。為與開襠的「袴」區分開來,這種滿襠褲多稱為「褌」。顏師古在《急就篇》中說:「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也就是說褌是貼身穿著的。褲子有了蔽羞的合襠之後,應該不需要裳了,但當時貴族階層還是習慣於在外面再穿上裳,只有士兵及地位低賤的奴僕,為活動便捷,才單獨穿褲。
魏晉南北朝是褲子最為盛行的時期。由於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受異域民族生活方式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士庶多以著褲為尚。這一時期褲子的特點就是褲腳管特別肥大,人們稱之為「大口褲」,類似於七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褲的褲形。與大口褲相配套的則是比較緊身的「褶」,褶與長褲在當時合稱「袴褶」,這是當時最為時尚的服裝。到了開放的大唐,尤其盛行「胡服」,男女老少皆以穿褲為榮。但這時的褲管已明顯收束。
到了宋代,經過長期演變之後,褲子又回到了其最初開襠的形制,即以「膝褲」的形式出現。但與先秦時期的脛衣多貼身穿著不同,這種開襠膝褲,多加罩於滿襠褲之外。
這件煙色牡丹花羅開襠褲出土於福州南宋的黃升墓中。褲的通長為87厘米,腰寬74厘米,腰高11.7厘米,襠深36厘米,腿寬28厘米,腳寬27厘米,腰帶有所破損。它的面料是花羅,以三經絞羅為地組織,花部組織屬平紋組織,提花的紋飾為牡丹。牡丹自唐代以來,就擁有「國色天香」的美譽,它是富貴與榮譽的象徵,為唐宋吉祥紋樣中運用最廣的題材之一。
該褲的褲筒每邊各用長方形單幅縱式摺合,頂部每邊各向內皺折兩道,略呈弧狀。兩褲筒內側加一三角形小襠,襠以下至褲管縫合,而襠以上至頂部未縫合。上接有腰,於背後正中開腰,兩端系帶。
黃升墓中出土的開襠褲尺寸均大於合襠褲,因而推斷當時合襠褲穿在裡面,而開襠褲則是套在合襠褲外面的。
從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子是人類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被泛稱為「足衣」。鞋子對推動人類服飾改革、發展,曾立下汗馬功勞,它不僅注重於實用,同時有著審美裝飾的功能;有些鞋子還代表了等級的標志和禮儀的規范,並且深刻反映了歷代人們的良好祝願,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從製作工藝本身來說,鞋子還是一種藝術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並與民俗學,工藝學、美學、考古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現。中國鞋子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粗到精的過程,歷史十分悠久。從古到今,創造眾多,不僅樣式多彩,而且在造型、色彩、技巧上部有豐碩的成果。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學習、繼承並發揚光大民族傳統,我們對我國鞋文化史進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在我國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以各種簡單的石制工具捕獲動物。在得到動物後,就帶到自己的洞穴里,「食其肉而用其皮」,這就是歷史上「茹毛飲血」、「食草木之實,衣禽獸之皮」的猿人時期、為了不受外界的氣候條件以及地面條件的影響和威脅,他們不僅製作獸皮衣來抵禦風寒,並且知道用獸皮來保護腳,就是用獸皮簡單地將腳裹住,達到不受凍.不被刺傷的目的。
古代把人類身上的服飾分作首衣.上衣.下衣和足衣。足衣,就是古人對鞋與襪的總稱。當時,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沒有發明紡織。「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韓非子•五蠹》)據專家研究,人類經歷過赤足時期,後來才發明了鞋子。在比較寒冷的地區,當時的原始人用一種小皮條將割成整塊的獸皮包紮在腳上,實際上是一種獸皮襪。這是最早的「足衣」,已有數萬年以上的歷史。因用於裹腳,亦有「裹腳皮」之稱。據推斷,它是最古老的原始鞋,也是今天鞋子的原始形態。
在我國雖然至今未發現這種「原始鞋」的實物.但在考古出土文物中,有反映遠古居民所著靴鞋的形象,為我們研究中國遠古時期文化史,提供了生動的資料。
1973年秋,在我國青誨大通縣孫家寨一座屬於馬家窯文化的墓葬中,出土了氏族時期的一件陶器,上面一人.足上已穿鞋,而且鞋尖上翹。鞋翹,是中國古鞋最典型的特徵之;有史料記載,中國鞋翹始於石器時代,從以上文物的發現看,鞋翹起源時期還可提前。馬家窯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據測定,其具體年代為五千或五千八百年前,約相當於我國傳說中炎帝到黃帝時代,即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那麼,當時原始人是如何從「裹腳皮」逐步過渡到鞋子的呢?當時穿的鞋及鞋翹究竟是什麼原料製作的呢?是皮靴還是草鞋,木屐?具體形狀又怎麼樣?我們仍處於無知狀態。
履是自漢以後對鞋子的總稱。古代稱鞋為履,履本為動詞,是「踐」、「踩」或「穿鞋」的意思,但稱鞋為履後,履也就有了名詞的屬性。古代的履種類繁多,以質料來分,有布帛,草葛和皮甲三種。布帛履是以絲、麻、綾、綢等織物製成的履。草葛履是以蒲草為原料,經碾搓編織而成的鞋子。皮甲履有生皮和熟皮之分,以生皮製成的稱革踏,以熟皮製成的稱革千。
我國古代鞋子款式都鞋頭上翹,稱「翹頭履」。唐代的翹頭履多以羅帛、紋錦.草藤、麻葛等面科為履面,其履底薄,履幫淺,較輕巧便利,翹頭做成風頭、虎頭等,生動逼真。此外還有重台履、高牆履.勾履、芴頭履等名稱。
屐,一種鞋底裝有雙齒的鞋子,它主要是以木料為主,稱木屐。木屐是由面、系.齒三個部分組成。面即為鞋面,鞋面上系有鞋帶,即系。齒在屐的底部前後,呈直豎式。
漢代末年,女子出嫁多穿木屐,屐上彩畫十分美觀。晉朝,有一種木屐,面、幫、齒全部用整塊木頭製成,幫代替了原來的系。還有—種,它的雙齒可以任意拆卸;據說,這種木屐為南朝詩人謝靈運所創,稱謝公屐,為登山旅遊時穿用,可以在上山去前齒,下山去後齒,以便保持人體平衡。
舄,古代一種加有木底片用五綵帶系之的鞋子。在古代的諸鞋中,以舄為貴。舄的穿著只限於朝覲、祭祀時穿用,而履隨時可用。舄是雙底,木製或注蠟,以防潮濕。周代君王之舄為白、黑、赤三種顏色,其赤為上服,其次是白舄與黑舄;而王後為赤、青、紫三色,以紫色為上服,其次是青舄和赤舄,在隆重的慶典,君王穿赤舄,王後穿紫舄,舄的材料是綢緞。
靴,一種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長筒鞋,原為北方游牧民族穿用,多為皮革製成。我國在三干八百多年前,已有皮靴出現。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靴才開始流人中原。南北朝時期,婦人常以冬至日添置履襪及靴。而靴流人中原作為禮服配套時,造型更為完美;這時,開始有六合靴出現(用六塊皮革拼合縫制而成)。到唐代,官庶普遍著靴;靴有長筒、短筒、圓頭、平頭、尖頭等多種款式。宋代初期製鞋工藝仍沿用唐、五代。宋後期,用黑革為其面加以靴筒,裡面襯氈子,靴高八寸,文武官員按其品級服色來飾其靴邊縫滾條。宋、遼、金、元時期,靴的式樣較多.有鵝頭靴、雲頭靴、花靴、頡嘴靴、旱靴、革翁靴、高麗式靴等,造型簡單,靴的顏色隨衣搭配。
自明代起,朝廷開始禁止庶民穿靴,穿靴已有等級制度。到了清代,男子穿便裝時以鞋為主,但穿公服時仍需要穿靴子。靴子的面料多為黑緞,式樣初期為方頭,後改為尖頭,但和朝服配套的靴子仍是方頭靴。民間的尖頭靴,貧富式樣相同,只是用料有嚴格區別,富者在春秋時,可穿青素緞靴,冬季可穿青絨靴。貧者只能穿青布靴。在官場,牙縫靴為高級官員所穿,其他官員所穿大都是黑色緞料方頭靴;而武弁、公差所穿的靴子又稱「爬山虎」,也就是輕便短筒薄底靴。
旗鞋,俗稱「花盆底韃」,是清代滿族旗人婦女穿的一種高底鞋,鞋子為木底,跟在中部。由於滿族婦女從小騎馬,從不裹腳,她們習慣穿這種鞋,尤其是貴族婦女,普遍穿這種鞋,所以稱為「旗鞋」。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中間,一般有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綉五彩圖案。隨著年齡增長,鞋底高度也逐漸降低,一般老年或勞動婦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如「船形高底鞋」等。
三寸金蓮既指女人的小腳,又特指纏足女人所穿的鞋。
纏足風俗在中國歷史上到底在什麼時代開始,至今也沒有確切的說法,專家們意見難以統一,各有各的說法。
有的學者依據民間傳說,認為三寸金蓮出現於隋朝。該民間故事是:隋朝時,荒淫無道的昏君隋煬帝,經運河去揚州遊玩,不想用男子,而改用百名美女為他拉纖。一位姓吳的鐵匠的女兒吳月娘被選中,由於吳家父女非常痛恨隋煬帝,因此商議後准備藉此機會刺殺隋煬帝。為此,吳父專為女兒打制了一把三寸長、一寸寬的蓬花辦刀。吳月娘將刀用布裹在腳底下,同時把腳也盡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腳做了雙鞋,鞋底上刻上蓮花,十分漂亮。隋煬帝在龍船上見到吳月娘後,非常喜歡,就下旨召見吳月娘近身,想看看纏足。吳月娘借口其秀足只能讓皇上一人欣賞,於是隋煬帝喝令左右退下。吳月娘等隋煬帝身邊無人時,只才慢慢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花刀刺向隋煬帝,隋煬帝一閃身,被刺中了手臂。此時,隋煬帝一邊大叫「來人抓刺客」,一邊隨即拔刀向吳月娘砍去。盡管吳月娘沒有被砍中,但自知事已敗露,便投河自盡了。這件事給隋煬帝刺激很大,他當即就下了一道聖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選」。此時傳到民間後,人們為了懷念吳月娘,竟鼓勵女人裹起腳來,以示紀念,纏足風俗由此而來。
不過傳說畢竟是傳說,大多數研究鞋文化的學者認為根據現有歷史資料來看,應當是在南唐(公元937年—975年)。據考證,南唐皇帝李後主喜歡美色及音樂,他用黃金製成蓮花台,高六尺,令宮女睿娘用帛纏足成弓狀,在金制蓬花台上跳舞。
李後主令宮女舞娘用帛纏足,使腳纖小彎曲作新月狀成弓形,並在金制蓮台上面跳舞,迴旋有凌雲之狀,宮女舞娘的小腳以及所穿的鞋被稱為「三寸金蓮」由此得名。此後,宮內外皆仿效之,形成婦女纖足以小、瘦、尖為美、為貴的民俗。
而纏足風俗自南唐開始一直沿襲到辛亥革命年間,不過民國年間此風俗並未杜絕,甚至在解放初期仍有極少地區還有纏足習俗,上下一千多年。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各地方、各地區女人所穿的三寸金蓮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款式。大體講三寸金蓮分南北兩大類,南方以浙江的舟山、寧波、紹興、嵊州及安徽的黔縣為代表;北方以北京、天津、青島為代表。相對講,南方的三寸金蓮較別致、細膩,綉工考究。北方的三寸金蓮較粗獷有力,較大方。
在纏足風俗鼎盛的清朝年間,纏足女子為了襯托其三寸金蓮,以博得男人歡心,還喜歡穿用腿帶、藕覆、套褲。
腿帶,指纏足女子用於纏束在小腿上的帶子,質料有棉織及絲、緞等,考究的在腿帶上綉上圖案。
藕覆,分兩種,一種是像褲腳的腳管形狀,是套在褲腳外面;另一種是一塊長方形棉布或綢緞,有夾里,是卷扎在踝骨上部、褲腳外面。兩種藕覆的用途是覆蓋踝骨的畸形,增加腳部美感。藕覆上面均綉上五彩圖案。
套褲,清代女子喜歡穿套褲,套在腿上至踝骨部;套褲上有系,用時系在腰部,目的是為了禦寒及增加腳部美觀。
在民國時代,由於新文化運動影響,西方鞋文化開始滲透中國,機械生產的各種布鞋、膠鞋、雨鞋、塑料涼鞋以及高跟皮鞋、皮靴流入中國;至此中國的鞋文化吸取了西方鞋文化的優點,結合中華民族的特點,走向了高速發展的道路。
綜上所述,中國鞋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即使在當代也是如此,比如一帶女布鞋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國鞋,而外國婦女到中國最喜歡購買的就是一帶女布鞋。更令國人驕傲的是:20世紀初,人們意外地在遼寧凌源牛河梁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遺址中,發現了一件裸形少女紅陶塑像,可惜頭部、右足缺失,殘高不到十厘米,左足上卻穿著一雙短筒皮靴,其特徵十分明顯。這就把我國製鞋工藝史上溯到五千五百多年前。
此外,鞋文化專家在新疆溫泉縣阿爾卡特草原發現的一尊石人像(據測定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身高2米,圓臉深目,面部飽含威武神情,身穿寬厚的翻領大衣.腰間束帶,足登高筒皮靴。它真實地反映了遠古居民著靴的原始面貌,以及遠古鞋文化的特徵。
F. 日本有一道用女人盛的菜叫什麼
「女體盛」,日語意為用少女裸露的身軀作盛器,裝盛大壽司的宴席。從事這種職業的人也稱「藝伎」,挑選「女體盛」藝伎的要求非常苛刻。
首先,必須是處女,因為日本男人認為只有處女才具備內在的純情與外在的潔凈,最能激發食客的食慾。其次是容貌要較好,皮膚光潤。白皙。體毛少、身材勻稱、不能太瘦、太瘦缺乏性感。血型最好是「A」型,日本人普遍認為,具有「A」型血型的人,性格平和,沉穩,有耐心,最適合從事這種職業。 所以許多B型和O型的都非常妒忌。
「女體盛」藝伎上崗前必須經過嚴格的專門訓練,傳統的訓練方法是在裸身上6個點各放置一枚雞蛋,要求在靜躺4個小時後,雞量仍在原位不動。為了鍛煉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靜躺過程中,有人不時地往身上灑涼水。其間只要有一枚雞蛋從身上滑落,計時器立即轉到零位,訓練還得重新從頭開始。這樣枯燥乏味一動不動地躺著不啻是一種莫名的折磨,如同受刑一般。訓練完後疲憊不堪,身體好像上了石膏一樣的僵硬。
藝伎經訓練合格後才允許「上菜」,每次「上菜」前要進行90分鍾極為細致的凈身程序,先將腿部、腋下的體毛除凈。用溫水淋遍全身,將無香味的肥皂擦在一塊海綿上,再用這塊海綿遍擦身體,使全身滿附肥皂泡沫。按著用一個裝滿麥麩的小麻袋揉搓每寸皮膚,以徹底去除老化的皮膚角質。然後用熱水沖泡,再用絲瓜筋揉一遍。最後用冰水淋浴,以免「上菜」時身體出汗。凈身時不能使用任何帶有香氣的肥皂和浴液,香水更是絕對禁止使用,因為香氣會影響壽司的純正味道,並掩蓋了少女身上天然的體香。一切收拾停當,專等「上菜」。
宴席設在和式的建築物中,室內布置簡潔,一幅古畫,一盆觀葉植物,還有古瓷花瓶等古玩,以顯示古樸、高雅。室內要求涼爽,旨在防止出汗。「上菜」時,「女體盛」一絲不掛。赤身裸體地躺在房間中央,擺好固定姿勢,整個人宛如一隻潔白的瓷盤。頭發被拆散呈扇形攤開,並綴以花瓣。有人在她的陰部等羞處飾以樹葉或花瓣,乳頭按客人的要求或掩或露。助工從廚房裡端來一大盤各種壽司,熟練而快捷地擺放在「女體盛」的身上,一刻也不得耽誤,因為日本人認為壽司只有在剛做好的時候最有味。「女體盛」的胸部擺放著裱花奶油蛋糕,好像穿著美麗的文胸,漂亮極了。傳統的在「女體盛」身上擺放壽司有講究,根據每種壽司的滋味補作用擺放在女體盛身體的特定部位。如蛙魚會給人以力量,放在心臟部;旗魚有助消化,放在腹部;扇貝和鯉魚能增強性能力,宜放在陰部……如今這種講究逐漸淡化了。壽司擺放的數量不能太多,否則女體盛的身體將全被蓋住,影響食客欣賞「美器」。經壽司裝飾的女體盛,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一般女體盛是取仰卧位,正面上菜。有些食客提出背部,臀部上菜的特殊要求,「女體盛」藝伎也得給以滿足。還有一些富商巨賈舉辦豪華女體盛晚宴,宴請同行和下屬高級職員,場面很大,10個「女體盛」排成一排,甚是壯觀。這顯示出主人的高貴、闊綽。遇到此種情況,每個藝伎至少要「上菜」二次。
參加「女體盛」宴會的客人,換上傳統的浴衣進入用餐房間,坐在「座布團」(日式薄團)上。面對這美食、「美器」,興奮不已。有些人並不急於取食,而是品評「盛器」,如藝伎的身材、五官、頭發、胸部、玉臂、秀腿……日語有「迷箸」的詞彙,意思是手拿筷子,不知如何下手才好。「女體盛」藝伎一動不動靜靜地躺著,儼若石雕玉琢一般,聽任食客在她身上挾持各種壽司。有些食客只顧欣賞「美器」,取食時心不在焉,將湯汁、飲料潑灑在女體盛的臉上或身上,日語稱「淚箸」,這是常有的事;有的故意用筷子夾乳房、陰部;有的喝酒微熏發酒瘋,滿嘴不堪入耳的臟話,甚至將蓋在下身羞處的樹葉揭去。更使人難堪的是,有人喝多了,嘔吐時竟將嘔吐物吐在「女體盛」的身上,難聞的惡臭令人窒息。有報道說,一位老人參宴時因興奮過度,心臟病突然發作,猝死倒在「女體盛」身上,嚇得她魂不附體。盡管如此,在日本,作為「女體盛」就必須體現藝伎倫理的最高原則,那就是對客人的完全服務,娛樂和服從。靜靜的躺著,不能說,更不能動,眼睛凝視天花板,不得左顧右盼。一位「女體盛」自嘲:這彷彿是一具躺著的屍體。忍受著不守規矩的舉止和污穢語言的挑逗,忍受著低級趣味食客的羞辱和嘲笑。遇到各種尷尬的事,只能忍氣吞聲,打碎門牙往肚子里咽。然而老闆卻另有一種說法:大多數食客都是守本分的,不守規矩的只是極少數,但這極少數要是遇上也是讓人忍受不了。
席終客人散,藝伎由於長時間的靜躺,始終保持一種固定的姿勢,全身肌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顯得十分疲勞,此時還得像演員卸裝那樣進行一次凈身。日本壽司多用馬林魚、鮭魚、鮪魚、鰻魚、八帶魚、魷魚、扇貝、蛤仔等生猛海鮮製成,腥味極大,還有蛋糕上粘膩奶油及各種調味汁,這些附在身上的殘餘食物,須用檸檬汁和粗鹽反復搓洗才能洗掉。如若須再次「上菜」還得再按「上菜」前90分鍾的凈身程序重復一次。
古代日本飲食文化受中國的影響很大,「女體盛」在日本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如果說刺身(生魚片)、壽司(紫菜米飯團)是從中國傳入日本,那麼,「女體盛」則是日本人自己創造的。中國先哲雖有「食色,性也」之說,但在實際操作上,未見有像日本「女體盛」那樣將「食」與「色」結合得如此緊密。可以說,「女體盛」是古代大和民族極端大男子主義的產物。現代人的飲食理念,認為飲食給人的感受是由生理享受和文化體驗兩方面共同構築而成。食品真正的滋味只佔一半,另一半則是由食品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對進食者的特殊意義和進食過程中的心理體驗所構成。所以,「女體盛」作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一種特色,其影響仍然不減。
有人認為,「女體盛」是不惜以摧殘藝伎身心健康為代價的「盛宴」,完全是為了迎合一些富有男人畸形的貪欲,上述藝伎的種種遭遇就說明這一點。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人從事這種職業呢?這就是金錢的誘惑力。在金錢萬能的日本社會中,無錢寸步難行,為了錢即使不願干也得去干。「女體盛」時薪為2000日元,一周可賺20萬日元,加上小費10萬日元共30萬日元,一個月就是120萬日元。這么豐厚的收入即使受些委屈又算得了什麼呢?
目前光顧「女體盛」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為了獵奇,一種是出於對傳統飲食文化的繼承。一位女老闆說:「藝伎與給畫家當模特一樣,是追求高雅的藝術。雖是裸體,但與娼妓有本質區別。「女體盛」是集美食、美女、美景於一體,還不是一種藝術享受嗎?」打著「保護傳統」和「追求藝術」的幌子,干著對金錢和女人的貪婪勾當。須知光顧一次「女體盛」,老闆就有15萬日元的進賬,豪華「女體盛」晚宴超過100萬日元。由於多種原因,「女體盛」日漸衰落,現僅在東京、京都、大阪等十幾家豪華度假旅館還保留這種宴席。日本許多女性主義者以及那些「女體盛」食客的妻女,呼籲廢除「女體盛」。
G. 京城四大美女dj都是誰在夜店工作么都在哪兒
Cleo
美麗類型:美艷撩撥型
出現場地:Vics
1米72的既修長又豐滿的身段,精緻的妝,一招一式舉手投足都屬艷光四射的那種,站著不動就怪勾人的,何況是在暗潮湧動的夜場里。aka DJ Miss Cleo,來自北京本土,16歲就開始接觸hip-hop和R&B等各類歐美音樂,1998年在北京第一家主流hip-hop夜場Success里策劃party,2001年以DJ的身份轉戰五道口,在S Club、Propaganda、Hala Hala和Feel等多家酒吧做客串特邀DJ。幾年後三里屯酒吧街風生水起開始湧出多家hip-hop夜場,Cleo也隨之進駐。除在Sunset和青島的House Music Bar做駐場,也在Downtown、愚公移山、Havana、China Doll、Nanjie和M Bar等知名酒吧做特邀DJ,並在北京最大的hip-hop會所Vics搭檔策劃周末南美風情party。這樣成熟狂野的美女DJ所到之處必有狂人追隨,因為其現場熱烈,音樂風格熱情健康多元化,包括hip-hop、R&B、reggae、reggaeton、salsa、samba等舞林高手的摯愛舞曲,也包括latin-house、techno和drum&bass等等其它流行舞曲,既有南美、非洲和加勒比海風格的性感熱辣元素,也能滿足眾多嘻哈人群,不追隨才怪。
美女DJ Cleo QA:
打碟癖好?
從old school、hip-hop、R&B到高潮時的商業hip-hop,從慢到快再從快到慢,不過沒有固定套路,我一般都是看現場再隨意發揮, 也擅長現場做remix。
Ekki
美麗類型:混血兒才女型
出現場地:China Doll
她的現場用個比喻就是——如同打了雞血針,mixing技巧十分出色,擅長record box。Ekki的DJ天賦來自骨子裡——現場放歌不拘一格,懷舊、經典、現代、另類皆有,聰明所以理解和釋放都精確到位,她總能給你最碰撞的東西。這個混血女郎最喜歡的音樂門類是有激情的,「沒有激情和感情的音樂,對一個現場來說,播了也沒任何意義。」對目前的她來說,她認為最有激情的音樂種類主要包括:tech-house、 electro-house、 progressive house和minimal、還有breakbeat。對音樂天然的稟賦和見解,造就了她渾然天成的實力。
拜上帝所賜,這個混血兒美女DJ Ekki出生在香港並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香港,在這個亞洲頂級燈紅酒綠不夜城的浸淫下,美女Ekki從小就近水樓台先得月,玩轉維多利亞港灣並瘋狂迷戀上了電子樂和夜店文化——這對她成長為一個有模有樣有聲有色的美女DJ是個重要的前因。這個年輕美貌的女孩兒擁有最凹凸有致的撩人身段和混血美人特有的並永遠持有的異域感,這讓她不管到哪都成為焦點,在香港如此,在北京或中國內地的其他城市也不例外。她獨特的風格被剖析為暗黑的、狂野性感的、又蠻酷的bassline。香港本地很多夜場都能聽到Ekki風格,目前她在甘肅蘭州釋放她的狂野,用不了多久,這個才女就會回到北京的China Doll,給這個城市和你帶來Ekki式的撩撥!
Gao Gao
美麗類型:冷酷美人型
出現場地:Club LA
李小龍時代美人兒特有的中分長波浪,艷異又永不過時的冷美人模樣,勾魂攝魄的眼妝和輕描淡寫的唇兒,美女DJ高高的妝容和她的衣裳范兒保持統一:小象牙白短裙子上下的分割角度都是黃金分割——她坐在那兒,看著就覺得是一特牛逼的主兒並且是帶著一絲北京妞兒特有的愛誰誰姑奶奶還不伺候了的酷勁兒。
打小經歷了專業的芭蕾舞和鋼琴訓練,到頭來還是做了個狂放范兒的美女DJ——這個淵源源自小時候在Vics的小二層對DJ台上「那麼多好看好玩兒的小黑按鈕的沖動」,她簡單乾脆的介紹說她的現場只能用「牛逼」二字形容。從Pink到COCO Banana、Club LA,高高說最近幾個月對放歌越來越有感覺了,但沒有偏好的某幾首歌,因為「能放的都是特二那種,夜場就這樣!」現場突遇愛慕男性前來搭訕,尤其是針對叔叔級和看著就倍兒討厭的,只有比較文明點的一句話伺候:別招我!如此這般的美女DJ,愛慕者還是大把大把的,只是美人有刺,所以還是多享受她的牛逼現場吧。
專長hip-hop、R&B、party hip-hop,兩屆先鋒搓盤大賽女DJ的最佳成績,跟大名鼎鼎的冷美人王菲一樣多變和多元,喜歡嘗試不同,高跟鞋和平跟,蕾絲和純棉質地,全然看屆時心情。什麼都喜歡,什麼也都可以放棄,認真,也含混。
DJ Samanda
美麗類型:性感洛麗塔型
出現場地:唐會迷城
嬌俏的小短發,喜歡粉色的一切,尤其喜歡在現場時戴上賊招眼兒的粉色假發,美女DJ姍姍的品位直接造就了她在這個城市裡最無懈可擊的「可愛式性感」,洛麗塔純潔又帶有誘惑力,招惹的往往也是老男人,還是洛麗塔的故鄉來的白種人居多。五年前就出道了,卻是個科班的鋼琴專業出身——北師大藝術系的招牌底氣告訴你這個女孩子肯定是有根深蒂固的基礎的,何況她還從小習舞。幾乎北京所有的老夜店都呆過,唐會迷城、Jaeky Team、Slyde、甲丁坊、老china doll、新China Doll、Vics等,對這個行業一清二楚頭頭是道並已經具有深刻的點評能力,可是她仍然是一個親和可愛型的美女DJ,最擅長hip-hop,目前長期做活動現場。
鍵盤現場混音第一位實現現場live set的女DJ;2008年北京奧運會,美國夢八隊及美國女籃慶功party唯一DJ;funk、breaks、funky house、rap、rock、electro……都常出現在她的音樂中。喜歡搜集跟唱機有關的一切,目前洋洋灑灑的已經有了不少唱機系列寶貝:項鏈、戒指、表、皮帶扣兒等等。主要混跡區域為工體三里屯一代,最喜歡走哪逛哪,去外地一定會帶回不一樣的東西,最喜歡吃瓜子和魚。打碟喜歡搞怪——這也是洛麗塔們特有的標志,耳機貼鑽、做鬼臉、食指得瑟著上指……偶然有一天她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打CD時她一定是交叉著兩只胳膊的,這讓她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
http://www.yoka.com/life/mall/2009/0724228366.shtml這里有圖文
希望給好評
H. 古代怎樣畫女妝
古時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喜愛「貼黃花」,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部臉兩頰上畫成各種花紋;也 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
先秦時已有。畫眉文筆,式樣繁多我,有鴛鴦眉、小山眉、五嶽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梭眉、分梢眉、涵煙眉、拂雲眉、倒暈眉等名目。至今仍流行。
古代美女化妝法則
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口紅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臉上搽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這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
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畫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古代化妝品——
古代女子的「眉筆」:
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好怪異的化妝哦,還是做現代人好)。
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餓發展而變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
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於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製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
關於畫眉墨的製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元代之後,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由於使用簡便又便於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澤可親——妝粉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素》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viper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
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製作,類同上,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干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奼紫嫣紅話胭脂
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
它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有種說法認為古代胭脂的真正產地是匈奴境內的焉支山,而「閼氏」這個名稱,是對匈奴人對宮廷婦女的一種稱呼,原指貴族正妻,因為這些貴族婦女常用「閼氏」妝飾臉面,所以「閼氏」成了她們的代稱呼。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
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塗抹。
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於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不幹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足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然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除了紅藍外,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艷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製成胭脂。
與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顏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餓歷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
由於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並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
1、在化妝之前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後直接抹於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被調和成一種顏色,所以色彩比較統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於成年婦女;
2、先抹viper,再塗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viper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裡面大多數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
3、先在面部上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viper輕輕罩之。由於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據記載,紂王愛將凝固的花汁給寵妻愛妾染指甲和化妝面容,因這種化妝品最早源於燕國,所以後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遠在漢代,中國女子已廣泛使用口紅。從二千多年前的前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妝箱中,除有發綹、梳子和香粉外、還發現有燕脂。
眉筆在古代又名「黛」,歷史也頗悠久。據文獻記載,侍奉前漢宣帝的京都知事張敞最愛為其妻用黛畫眉。後漢初期,長安地區的女子盛行畫「寬眉」,當時用的是青藍色眉筆。到了唐代,則流行畫蛾須(觸角)眉。
唐代還流行「紅妝」、「朱臉」和「紅臉」,這是女子在化妝前先在臉部抹上viper,再塗上紅色胭脂。據傳說,楊貴妃去後宮同雙親告別時,淚水縱橫,臨上車時,因天氣寒冷,臉上的淚水竟凍結成紅色的薄冰呢!……此外,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貴妃因體態豐滿,每當盛夏季節便熱得喘不過氣來,汗水盈盈,每當她用手絹抹臉時,手絹就變成紅色的了。
唐代大詩人也寫過《時世化妝》一詩,詩中描述了當時長安女子流行在唇上塗黑油(稱為「烏膏唇」),臉上抹viper的化妝術。
公元601年,高麗僧把口紅傳到日本,所以當時的《吉祥仙女圖》中的仙女們的唇上都塗有口紅,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紅化妝還是在十八世紀初,那時的女子為了使口紅抹得濃些,都愛在塗口紅前先在唇上塗上墨。
--- 小貓pu老鼠 傳呼 道具 |【引用該樓並直接回復】
I. 女人為什麼要穿胸罩
、胸罩能起到支持和扶托乳房的作用,有利於乳房的血液循環,對產婦來講,不僅能使乳汁量增多,而且還可避免乳汁郁積而得乳腺炎。 2、胸罩能保護乳頭免受擦傷和碰痛。 3、保護乳房,避免下垂。 4、減輕乳房在運動和奔跑時的震動。 5、冬天可防止寒風鑽入肌膚而受涼。 由此可見,戴胸罩的好處甚多,並非僅僅是為了體形美。每位女性,從青春發育期乳房基本定型時開始,除了在床上睡覺時不戴,應該養成每天戴胸罩的習慣,無論春夏秋冬,還是產後哺乳,都要堅持每天戴。這樣,不但有助於健美,而且還有利於健康和乳房的保養。 但是,選擇胸罩的大小尺寸,要與胸圍相符。這樣,戴上後才感到舒適。胸罩太大,起不到支托乳房的作用;太小會壓迫乳房,既感到不舒服,又會妨礙乳房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