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韓國美女自帶衛氏紙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韓國美女自帶衛氏紙

發布時間: 2022-06-16 17:02:53

① 太後不得干政的魏國,最終為何卻亡於太後的一紙詔書

外戚與宦官的政治斗爭幾乎貫徹了整個東漢歷史,對東漢的政治風氣造成了極為不好的影響,這亦是東漢滅亡的誘因之一。

曹氏在高平陵之變後失去了對曹魏政權的掌握,司馬氏開始不斷經營禪代進程,最終以晉代魏,令人唏噓。

② 號稱天下第三行書的是誰的作品

衛元郛,號泰麟,男,漢族,1964年出生,屬龍,祖籍山西夏縣,中國書法協會執行主席。系統經過中國書法本科、研究生、博士的高等教育。是「衛氏書學」的72代傳人,2005年被中國書法協會授予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稱號、2006年被中國書法協會授予中國書法藝術終身成就獎、2007年被世界科教文協會授予世界傑出藝術家、中國道教全真派26代弟子,全面繼承和發展了「衛氏書法」。

東晉以前,衛氏可以說是中國書法的鼻祖,統領中國書法百年,影響中國書法千年,其中衛夫人為中國培養了一代書聖王羲之,從而使後人可以高山仰止,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無不受到衛氏書法的滋養。從衛恆的《四體書勢》,衛鑠(衛夫人)的《筆陣圖》,開啟了中國書法理論的先河,使得中國文字有了定義,中國書法怎麼寫有了方法,「衛氏書法」不僅使行書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同時創造了今草,從而使草書的發展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一千多年來,「衛氏書法」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而沉寂,然而,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大家作為「衛氏書法」的代言人,在不斷發展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今天,作為「衛氏書法」的72代後人,衛元郛橫空出世,以嶄新的面貌登頂中國書壇,自幼習書,天生對中國書法有獨特的理解,「衛氏書法」千年的積淀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體現,他全面繼承了東漢以來業已流行的各體書法,傳承古體,研究古法,注重文字學和書學的研究。現在凡接觸過元郛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文若春華,思若湧泉,對中國書法的理解出神如化,他把儒、道文化融入書法文化之中,以「中庸」和「道法自然」為書法的精神靈魂,同時把「太極」、「劍法」「氣功」融入書法之中,創造出了獨特的書法神韻,令人嘆為觀止。元郛先生是專業的書法大家,他說:他要一年走過別人十年走過的路,每天筆耕不輟,可謂以一當十。他認為書法是高消費行業,必須高投入才能高產出,因此,他不惜重金,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購買書、筆和紙,才有了他書法上量和質的變化。

收藏元郛書法的人都知道,他的書法以行書為先導,形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風格體系,有嚴肅也有飄逸,有對比也有和諧,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則也有自由。元郛書法可謂「形神兼備」,把「神遇」、「心悟」、「澄心運思」、「神應思徹」的主觀精神表現到書法創作之中。見過元郛先生寫字的人都認為:元郛書法是一部美麗的精神舞蹈。

因此,元郛先生的書法備受國內外收藏界的青睞,他的作品被廣泛收藏,從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三軍儀仗隊、國旗護衛隊,他的作品被國內外一百多個國家的名流和政要收藏。元郛先生秉承家學,「儒道兼綜,禮玄雙修」,他的作品「婉然芳樹,穆若清風」,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把行書的書寫推向了新的高峰,人稱「中國當代書聖」,又稱他的行書是繼王羲之、顏真卿後的「天下第三行書」。認識元郛先生的人,無不為他的書法美和人格魅力所感染,是當今名望頗高的書法大家,足以顯示他的風流和才華。

如今,元郛書法作為當今書壇價格最高,發展最快,影響最廣的書法家,頗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被歷史推到書法江河的風口浪尖。然而,他視書法為生命,並以此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奮斗目標,不為任何贊譽和非議而動容,他認為:贊譽是人民對中國書法的崇拜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非議是同行間的文人相輕。

今天,當元郛五百幅行書作品一套五本出版和發行的時候,她將是對元郛書法最好的詮釋,這套行書作品涵蓋了古今最美的字、詞、詩,是一部行書大全,她是幾千年來的書家難以想像和從沒有這樣做的,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學習行書的必備寶典。

③ 韓國歷史

正史記錄:

漢四郡與前三國時代

在公元前195年,中國西漢的燕王盧綰北走匈奴後,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並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國力相當強大,故漢武帝於公元前109年派軍遠征衛滿朝鮮。於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其土地分為四個郡,史稱漢四郡。
公元前108年,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公元前82年合並為樂浪郡,歷經中原西漢、東漢、魏國、西晉的統治管轄。
三國時代

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佔領。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並為新羅、慕韓、辰韓等數國。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位於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據好太王碑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成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百濟(前18年-660年)是朝鮮半島古代西南部的國家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並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

朝鮮後三國時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鮮歷史上的時代劃分之一。始於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王族後裔弓裔亦建立後高句麗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於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半島。

高麗王朝(918-1392年)

918年,後高句麗的的弓裔王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1392-1896年)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但他卻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韓國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大韓帝國時期(1896-1910年)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後。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韓國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④ 朝鮮在元朝的時候是叫什麼

這是網上找到的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朱元璋賜名朝鮮
元朝與高麗一直保持著比較特殊的關系,自元世祖忽必烈後,高麗的歷代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皇帝的女婿(盡管其王後不一定是元朝皇帝的親生女兒),而高麗的美女也成為一種特殊的貢品,元朝滅亡後,明朝繼續接收這種貢品,後來的清朝也不例外。而賞賜高麗女子給大臣當小妾也成了皇帝的一種恩賜。但這種關系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經過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後才逐步形成的。

當時的高麗國位於朝鮮半島,與蒙古人興起的漠北之地相距不遠,因此,蒙古人興起不久便與高麗有了聯系。1216年,一支原依附於蒙古人的契丹人軍隊造反失敗後,流竄進入高麗境內,佔領高麗江東城,並以此為據點四處燒殺搶掠。1218年,蒙古大將哈真統帥大軍追擊契丹叛軍進入高麗,高麗國王派遣將軍趙沖領軍協助,並向蒙古軍提供糧草。第二年,江東城守敵投降,哈真與趙沖舉行盟誓,蒙古與高麗約為兄弟之國。但蒙古人顯然對這個兄弟之國一點兒也不客氣,從此年年遣使到高麗索要各種物品(從毛皮、綢緞到筆墨紙硯無一不要),讓高麗人覺得「蒙古於夷狄中最為兇悍」。蒙古年復一年的巨額勒索,讓高麗喘不過氣來,也使敵視蒙古的情緒逐漸升溫。1225年,一蒙古使者在出使高麗返回的途中被殺,雖然兇手是誰一直沒查出來,但蒙古人還是把這筆賬算在了高麗的頭上。殺死使者在蒙古人看來是十惡不赦的大罪,曾多次為此與別國開戰。但由於蒙古大軍西征,接著成吉思汗又在征討西夏途中逝世,使蒙古沒有立即對高麗展開報復。直到1231年,蒙古大軍才首次進攻高麗,連戰連捷的蒙軍直逼高麗王城。高麗高宗無奈只好遣使議和,蒙古軍隊勒索了巨額財物後退軍。但仍在高麗的各京、府、縣留下了72名達魯花赤(鎮守者),對高麗進行間接控制。

但高麗人並未因此而臣服,高麗民間的反蒙浪潮從未停止,許多地方的蒙古達魯花赤相繼被殺。為避免蒙古的報復,高麗權臣崔怡決定遷都江華島。被激怒的蒙古大軍又一次入侵高麗。蒙古軍隊雖然陸上無敵,無奈卻不習水戰,而高麗朝廷則是堅壁清野,誓死不出島。到1257年止,蒙古先後遣軍7次征伐高麗,但都無功而返。當然,金銀財寶和美女、工匠倒是搶了不少。雖然高麗國拒不投降,但蒙古大軍的多次討伐給高麗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不少地方因懼怕蒙古軍隊屠城,紛紛舉城歸附蒙古。高麗有不少大臣也對與蒙古對抗到底的政策提出了質疑。同時,蒙古也在籌劃另立高麗入質蒙古的質子為新君,而這一旦成為既成事實,高麗朝廷便面臨邊緣化的危險。1258年,高麗眾大臣發動政變,殺死了主張棄陸保島的權臣崔氏,出陸降蒙。1259年,蒙古與高麗達成和解協議,蒙軍撤出高麗,高麗王室也承諾移居陸地,兩國戰爭狀態終於結束。

1259年,高麗世子應蒙古要求入朝,前往正在四川前線督戰的蒙古大汗蒙哥軍營。當他到達六盤山時,得到蒙哥7月在釣魚城去世的消息(正史說是染病,也有說是攻城時被宋軍打傷致死的),於是改道向南,正巧遇見從前線返回的忽必烈。此時忽必烈正打算回去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高麗世子此時前來覲見,無疑是一個吉兆。他十分高興,對部下說:「高麗遠在萬里之外,即使是英明如唐太宗,親征也不能使其臣服,現在高麗世子主動來歸附於我,這豈不是天意讓我即大汗之位。」於是,忽必烈讓王與自己一起北行,共同抵達開平。不久,高麗高宗去世,高麗世子回國即位,這就是高麗元宗。但1260年元宗繼位後,國內並不安定,權臣林衍和金俊一直把持著朝政。而由於蒙古多次入侵高麗,高麗國內的反元情緒不斷高漲,對這位蒙古人所立的國王本就十分不滿,加上忽必烈南征南宋的時候,高麗又被迫為蒙軍製造戰艦,提供糧草,國人對親元的元宗的不滿達到了頂點。在這種情況下,1269年,高麗權臣林衍趁機廢掉元宗,擁立安慶公為國王。得知消息的忽必烈立刻派使臣前去責問。在蒙古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林衍被迫擁元宗復位。為了鞏固高麗王室的地位,高麗元宗決定與元王室聯姻,藉助蒙古的力量保全王室,同時也好阻止蒙古吞並高麗,維持半獨立的地位。1271年,高麗元宗再次遣使赴元,為高麗世子王諶請婚,同時遣世子王諶入元為質。忽必烈同意了高麗元宗的聯姻請求,決定以自己13歲的幼女忽都魯揭里迷失(後封齊國公主)下嫁已經入元為質的王諶。公主年幼,直到3年後婚禮才舉行。。婚後一個月,元宗就去世了,王諶歸國即位,是為高麗忠烈王。

與元朝的聯姻讓高麗王室有了一個意外的收獲。原本對高麗國王粗暴無禮、頤指氣使的元朝使臣和達魯花赤們現在居然也開始講起禮儀來,對忠烈王格外尊重,而這是元宗在世時想也不敢想的。顯然這都與忠烈王成了大元皇帝忽必烈的附馬有關。嘗到甜頭的高麗王室於是將娶個元朝公主作為保住王位和性命的首要任務。高麗忠烈王之後,除忠穆王和忠定王因在位時過於年幼,不宜娶妻外,其他國王娶的都是元朝的公主,其中忠肅王因喪偶故,前後迎娶了3位元朝公主。不過,顯然忽必烈之後的元朝皇帝對高麗並不是十分看重,這些「公主」都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盡管如此,這些元朝公主們在高麗還是享有極大的特權。她們一旦下嫁高麗國王,無論高麗國王是否已有嬪妃,元朝公主立刻就冊封為正宮王後,其生的兒子則自動獲得嫡子的地位,並且優先立為世子。同時,元朝公主們依仗元廷的支持,把握內宮權柄,甚至還多次干預國事,決定人事的任免。而從忠烈王開始,高麗國王們則普遍患上了懼內的病症(這與現在的韓國男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據史書記載,雖然齊國公主嫁人的時候才16歲,而忠烈王已經39了,但齊國公主不改蒙古女子的火暴脾氣,經常對忠烈王伸手就打,張口就罵,乃至棍棒相加,而忠烈王對這位公主老婆絲毫根本不敢得罪,只有躲在一邊暗自落淚。當然,這種忍讓也換來了不少好處,忠烈王攜齊國公主第一次朝見元世祖時,提請廢除元朝專設的高麗達魯花赤一職,忽必烈欣然允諾。後來,高麗還收回了元朝侵佔的兩處領土。為表示對元朝的敬意,原本與中原漢人服式一致的高麗王室在服裝和發式上開始效仿蒙古。忠烈王不僅平時穿著蒙式服裝,頭發也結成辮子,高麗民眾見之都搖頭嘆息,甚至痛哭流涕。1278年,忠烈王更是規定高麗境內的服式都依照蒙古式樣製作,以致於忽必烈聞訊後都十分驚訝,自己好象沒有下過這樣的。

當然,元朝也不會一味的縱容高麗,當奴才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小國高麗除了獻上些糧食牛馬和人參之外,唯一讓蒙古人看得上眼的特產好象也只有女人了。當時達官貴人們都以擁有高麗女奴的多少與數量相比較,女奴少且「質量」差的,往往被人取笑。因此,元朝不斷向高麗索取女子。1287年,元世祖下旨要求高麗的處女必須先告官登記,否則不得出嫁。1307年,高麗王廷下令,全國13歲以上16歲以下的女子,不得擅自出嫁,以優先供元朝挑選。自1275到1347年,高麗共遣使赴元獻處女16次。這樣做的結果是高麗人生了女兒往往都秘而不宣,即便是鄰居也不讓知道,以防被官府送去元朝。(當然,生兒子的結果也不一定好,甚至更差,因為元朝也需要大量的太監的,而且高麗太監特別受歡迎,原因嗎?我也不清楚。)但即使是高麗國極其配合,也滿足不了元朝對女人的需求,因為除了元朝皇帝及王公大臣需要高麗女子作為妃嬪妻妾或侍女以供淫樂外,元朝還需要大量女子配給軍人作配偶。於是,高麗國為此專門成立了結婚都監和寡婦處女推考別監,除了處女還到處搜尋已婚婦女和孤兒、逆賊之妻、僧人之女、罪犯的妻女等,以滿足元朝的需要(估計高麗人也很能生的。)。而高麗的王室女子的高官之女更是以獻給元朝皇帝或王公大臣為榮。兩家的姻親關系也因此更加親近,以至於元朝皇帝雖然換了不少,其中幾個皇帝的家族還有相互敵對的,但與高麗的關系卻一直十分親密。而高麗貢女的地位在元順帝時也達到了頂峰。通過一娶一送,高麗國依靠女人存活了下來,總算沒有被蒙古大軍滅掉,對高麗王室來說,應該還是合算的買賣。

元順帝剛即位的時候,高麗籍宦官、徽政院使突滿迭兒向皇帝進獻了一批禮物,其中便包括一名高麗貢女奇氏。奇氏生性聰穎慧黠,很快就取得了皇帝的歡心。當欽察氏答納失里皇後因兄弟叛亂被廢殺之後,元順帝便提出要立奇氏為皇後。

但權臣伯顏認為皇帝必須按照成吉思汗定下「弘吉剌氏生女為後,生男尚公主」的規矩,冊立一名出身顯赫的弘吉剌氏女子為皇後。

至元三年(公元1337)三月,元順帝依照伯顏的意志冊立了他的第二任皇後。她的名字叫伯顏忽都。這位皇後曾生過一個兒子,可惜才兩歲就死了。而奇氏卻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愛猷識理達臘。於是,奇氏被封為第二皇後,這為她將來接任皇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於皇後不太愛管事,宮中大權盡落奇氏手中。奇氏因寵生驕,和幼年時的鄰居,一個叫朴不花的高麗宦官狼狽為奸,結party營私,幹了不少壞事。為了控制其他大臣,奇氏從老家又弄了不少高麗美女,分送給各位王公大臣。這些女子仗著皇後的勢力,在夫家為所欲為,不久就取代了原來正妻的位置。眼看著愛猷識理達臘成為太子,很可能在未來登上皇位,在高麗的奇氏家族也逐漸從一貧賤人家變成一方惡霸,並嚴重威脅到高麗王室的統治。此時已是元朝末年,中原大地烽煙四起,反元義軍此起彼伏。1356年,高麗恭愍王趁機以謀反為名盡誅奇氏家族。奇氏決心要報復,她說動元順帝,出動了一萬大軍,准備廢了高麗恭愍王,結果卻大敗而回。1365年,皇後伯顏忽都去世,享年42歲。元順帝冊立奇氏為皇後。1369年,明太祖出師進攻開平,順帝又逃到和林,後來又顛沛流離到了應昌。不久51歲的順帝因痢疾去世。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這是北元昭宗。他的皇後也是高麗◆氏。此時,逃回漠北的元朝廷對於高麗國再也沒有什麼影響力了,高麗轉而向明朝稱臣。

但元朝的滅亡最終還是給高麗王室帶來了災難。只是這根子是很早就埋下的。公元1351年(元順帝至正11年)5月,劉福通在穎州首舉義旗,江淮之間紛紛響應,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為消滅紅巾軍,高麗國也奉詔派兵協助鎮壓,但出師不利,數員大將先後被殺,但高麗軍並未離開,而是在江淮等地大肆燒殺搶掠,這也激起了紅巾軍將士對高麗人的憤怒。1357年6月,劉福通指揮三路大軍北伐,兵鋒直指大都。三路紅巾軍轉戰千里,聲勢浩大。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率領,從山東曹州出發迂迴包圍大都。1359年(元順帝至正19年)元月,大軍攻克遼陽。元順帝為避紅巾軍鋒芒,下旨於高麗耽羅(濟州島)修建行宮,欲避難於高麗。

為切斷高麗對元的軍事援助,鞏固遼陽行省,圍困大都,紅巾軍決議東征高麗。1359年,紅巾軍主將毛居敬帥大軍四萬渡過鴨綠江,開始第一次討伐。雖然紅巾軍連續攻克義州,麟州,又於宣州大敗高麗軍,攻克定州和西京(平壤),但因天寒地凍,紅巾軍中凍傷者甚眾,只好撤離西京,退至龍岡,咸從。咸從一戰。紅巾軍大敗,渡過鴨綠江西歸者不滿千餘。1361年10月,紅巾軍關先生、破頭潘、沙劉二所部20萬大軍第二次討伐高麗。11月,兩軍大戰於安州,高麗軍大敗。數日後,紅巾軍攻陷開京。但紅巾軍將領此時只顧四處搶掠,忘了追殲殘敵。而高麗人則以大量女子賄賂紅巾軍將領和兵士,使之沉醉於溫柔鄉中。就在紅巾軍將士在高麗王城中享樂的時候,高麗總兵官鄭世雲率軍二十萬,已屯兵於開京東郊天壽寺。一個大雪中,趁紅巾軍多於營中取暖之際,高麗萬戶李成桂(以後的朝鮮太祖)率2000精兵出其不意的攻入開京,城內的高麗人群起接應,高麗大軍隨後迅速攻入,紅巾軍大敗。關先生,沙劉二以下十萬人戰死,破頭潘率余部遁走鴨綠江,退回遼陽,後被元軍俘虜。

盡管紅巾軍被打退了,但立下大功的李成桂卻也就此逐漸掌握了兵權,並最終廢掉了國王,自立為王,高麗國就此滅亡。稱王後的李成桂擬定了兩個國號——「朝鮮」和「和寧」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這就是朝鮮國名的由來了。
來源:博客 遠東巡洋艦

⑤ 朝鮮名字來歷

來歷: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創建朝鮮王朝。為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遣使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名,而且「朝日鮮明」出處文雅,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1948年9月9日,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在朝鮮半島北半部建國時,採用了「朝鮮」這一國號,定國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5)韓國美女自帶衛氏紙擴展閱讀

70萬年前: 朝鮮半島開始有人類定居。

公元前2333年:傳說中的檀君王儉建立古朝鮮國。「朝鮮」,意思是「寧靜晨曦之地」。

約3000年前:殷商貴族箕子率部眾來到朝鮮半島,建立第一個有信史記載的王朝,史稱「箕氏朝鮮」。

公元前194年:燕國的將軍衛滿推翻了箕氏朝鮮的政權,建立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史稱「衛氏朝鮮」。

公元前100年前後:朝鮮半島上形成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鼎立的局面。

668年:唐朝、新羅聯軍滅亡高句麗和百濟,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

918年:後高句麗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他遷都至自己的家鄉松岳(今朝鮮開成),改國號為「高麗」。

1392年:高麗的將領李成桂發動兵變,建立朝鮮,定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後世稱「李氏朝鮮」。

1592年:日本關白(丞相)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此段歷史稱「壬辰倭亂」。

1894年:日本發動旨在吞並朝鮮的「甲午戰爭」,戰後日本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中日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

1910年8月22日:韓國與日本簽訂《日韓合並條約》,將朝鮮半島的主權永久讓與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光復」。

1948年:8月15日,半島南部宣布成立大韓民國,李承晚任總統;9月9日,北部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任國家元首。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

1953年7月27日: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訂了停戰協議。朝鮮半島分為南北雙方。

1972年7月4日:北南雙方聯合發表了《七·四南北聯合聲明》,敵對近30年後朝韓之間正式對話。

1990年9月5日:朝鮮半島北南雙方在漢城舉行了自45年分裂以來的首次總理級會談。

1991年9月17日:朝韓同時加入聯合國。12月簽署了《關於北南和解、互不侵犯和合作交流協議書》。

⑥ 衛氏挑釁西漢反擊,西漢海戰展現怎樣的實力

西漢海戰發生在元封年間,元封年間正是西漢國風威嚴之際,面對衛氏朝鮮的挑釁,西漢遠赴渤海反擊。

西漢時期,漢朝水陸軍隊在渤海戰役中,加大了對衛氏朝鮮的打擊,在渤海戰役中,體現了西漢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航海實力。

衛氏朝鮮在西漢時期,已經被列為“外臣”,並與遼東太守簽訂了“外臣之約”,但是衛氏朝鮮並沒有履行“外臣”的職責,還曾迫害西漢派去衛氏朝鮮的使者。


海上戰亂和陸地戰亂有一定的區別,海上戰亂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海上戰亂會更加危險,而漢武帝為了減少戰亂多帶來的傷亡,對於水軍的訓練非常嚴格。

嚴格的訓練方式不僅僅體現了西漢強大的軍事實力,更體現了漢武帝的愛民之心。

但凡是戰亂就會有傷亡,在渤海戰亂中,漢武帝所派出去的戰隊在戰亂中也一樣損失慘重,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但最後的結合確實好,在西漢強大的軍事面前,衛氏朝鮮還是臣服了。

國家實力和野心是西漢和衛氏朝鮮戰亂的“導火索”,而戰亂也讓西漢迎來了“恢復期”

西漢和衛氏朝鮮之間的關系,就是君主關系,一紙合約限制了衛氏的發展。

⑦ 有關古代女書法家衛夫人的書法特色和簡單介紹

在一篇文章上摘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衛夫人,272年生,349年逝世,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名鑠,字茂漪,自署和南。東晉女書法家。傳為王右軍(王羲之)之師。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師承鍾繇,尤善隸書。傳世楷書八行在《淳化閣帖》,及書論《筆陣圖》,大概均為好事者為之。家學淵源(北派之祖衛瓘侄女、衛桓從的妹妹),有名當代。《書法要錄》說她得筆法於鍾繇,熔鍾、衛之法於一爐。所著《筆陣圖》中雲:「橫」如千里之陣雲、「點」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其字形已由鍾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幾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書評》稱之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海浮霞」。
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著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並加以具體分析,說:「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乎不齊,意後筆先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范圍,而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系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對書寫不同字體時的用筆,衛夫人亦有精闢論述,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如篆書是「飄揚灑落」,章草為「凶險可畏」,八分書為「窈窕出入」,飛白書為「耿介特立」,倘能「每為一字,各象其形」,則「斯超妙矣,書道畢矣。」
衛夫人生前名望已遠播海內,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曾拜在門下,學習書法,其後青出於藍,成為中國書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衛夫人成年後嫁給汝陰太守、汀州刺史李矩為妻。有子名李充,官至中書侍郎,受其母影響,亦頗有書名。
摘自《古代女性書法家:衛夫人》From:中華國學網網站文章

⑧ 韓國歷史概況

韓國歷史可分為古代史、統一新羅與渤海、高麗、朝鮮、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大韓民國的成立、近現代史七個歷史階段。

一、古代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這段早期歷史稱為「古朝鮮」時代。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二、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三、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

四、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五、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1910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1919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犧牲。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六、大韓民國的成立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

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七、近現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後,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復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並以尹潽善為總統,卻在不久後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

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8)韓國美女自帶衛氏紙擴展閱讀:

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向西與燕國接壤,此後的八百年裡,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野史《三國遺事》造謠說,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現代韓國人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但是無論如何,箕子朝鮮是中國歷史范疇,既非韓國人的祖先,也不是韓國的歷史政權。

⑨ 關於棒子這個詞!

棒子還有一個意思是窮人。窮捧子。朝鮮族先民從朝鮮到中國時因為當時朝鮮與日本合並了,對中國人不能說朝鮮人(朝鮮國沒了),也不能說是日本人,最後就說是高麗人。大部分是逃難性質的,很窮,所以高麗人+窮棒子=高麗棒子這個詞也就流傳開。我小的時候,和漢族小孩打架,對方罵我高麗棒子,我還一句清狗棒子。意思是對方是清朝滿族的走狗,他說我窮,我說他更窮,也是一個流傳較廣的說法。架打完了,彼此間還是要玩的,沒有高麗和清狗的分別了。大人之間逗笑時就說,「高麗就高麗貝,加個棒子干哈。」
到大學時很多同學不知道高麗棒子這個詞,只有丹東的同學經常說,因為對面的朝鮮太窮了,都看不起,當然這個詞在當地就很流行了。說到底這個詞只是相對以前中國朝鮮族先民的一個專有詞,說韓國人是高麗棒子,就錯了,人家比中國生活的好啊。
在東北還有一個屬於棒子的人群--山東棒子。《闖關東》可能都看過,山東人到東北時也是很窮,被當地的原住民稱為山東棒子(山東人+窮棒子)。06年我到通化時坐的是青島——通化的列車。秋天的風景格外好看,我旁邊的老大娘與她的孫女說起回老家的感受,看到窗外的苞米(也稱玉米,棒子)時,孫女隨口說了一句「棒子,棒子,山東棒子」。老大娘忙說:「小孩人家,不能亂說。」,還不住地對對面的老漢(一看就是山東人)道歉。「您別有別的想法,我們也是山東人,小孩不懂事亂說的,我們這次就是從青島老家回來的。」改革開放後,山東富強了,從東北回山東老家的人也多了,東北的山東人富了,人們的修養也好了,山東棒子這個詞也很少用了。想想也是,您有什麼理由說一個比你富有的人叫窮棒子?所以碰到了在東北的山東人或朝鮮族人,您說棒子,他不跟您急才怪。
重慶的的棒棒是挑夫的意思,棒老二是殺人放火的強盜、土匪的意思。所以出門不能隨便說棒子,棒棒,棒老二,萬一碰上以上幾個地方的相關人,都是火爆脾氣的人,一場架不免不了了。
再說,網路的發展使大江南北人都知道了高麗棒子這個詞,還誤解為特指韓國或朝鮮,這是錯誤的認識,這是舊時指朝鮮族剛移民到中國時的人,現在在當地經濟文化平均水平都在前列,早就不是什麼窮棒子了。
說說朝鮮族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中的做用(簡)。
黃埔軍校的教官中就有朝鮮人金勛(也稱楊林),學員也有朝鮮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武裝葉挺獨立團中的三營營長就是金勛,他參加了北伐,廣州起義,抗聯第一軍的前身建設(楊靖宇之前),紅軍師長,軍長,參加長征,在陝北東渡黃河時以師(到陝北後各部隊重新編組)參謀長的身份犧牲在前線上。妻子李秋岳東北抗日烈士,黃埔軍校學生,中共延方特支書記,1936年在東北犧牲,當時與趙一曼齊名。鄭律成是解放軍軍歌的作曲者,還有很多,就不說了。
朝鮮族先民中有部分敗類當了日本的走狗,但絕大部分是抗日的主要力量,抗聯的60%以官兵是朝鮮人,個別軍比例更高。
解放戰爭時四野有三個由朝鮮人為核心組建的師,打到海南島,後全部到了朝鮮戰場。正是因為中國朝鮮人緊跟中國共產黨參加革命,才從朝鮮人成了中國的公民——朝鮮族。延邊朝鮮族自治洲是多年的民族團結進步模範自治州。

⑩ 我國第一位女書法家是誰引經據典的哦

衛夫人

--------------------------------------------------------------------------------
衛夫人,名鑠,字茂漪,自署和南。生於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於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東晉女書法家。

衛夫人族祖衛灌,官至西晉司空,錄尚書事,與索靖僅善草書,人稱「一台二妙」。從父衛恆,官終黃門郎,亦善書法,著有《四體書勢》。父衛展,歷官江州制史、廷尉,卒於官。衛夫人少好學,酷嗜書法藝術,很早就以大書法家鍾繇為師,得其規矩,特善隸書。據她自述:「隨世所學,規摹鍾繇,遂歷多載。」她曾作詩論及草隸書體,又奉敕為朝廷寫《急就章》。其書法作品雖未能流傳至今,但從前人的有關論述中,尚可窺見其風格之大概。晉人曾稱頌衛夫人的書法,說:「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若樹,穆若清風。」充分肯定了衛夫人書法高逸清婉,流暢瘦潔的特色。這實際上是對鍾繇書法風格的繼承,但在鍾繇瘦潔飛揚的基礎之上,更流露出一種清婉靈動的韻味。唐代韋續則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治浮霞。」連用三組美麗的形象來比擬其書法,可知衛夫人的書法充溢著美感,帶有女性特有的嫵媚嬌柔的風格,又與鍾繇迥異其趣。這是衛夫人結合自身氣質特點,在學習鍾繇基礎之上的發展和創造。韋續因此將衛夫人歸入著名書法家,列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級。唐代李嗣真對此持相同意見,並指出衛夫人「正體尤絕」。唐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張懷灌甚至把衛夫人的書法歸入妙品,僅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數人之下。美術史論家張彥遠對衛夫人的評價則要相對低一些,他將衛夫人歸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級。但同時說:「李妻衛氏,自出華宗。」由以上評述,我們完全可以看出衛夫人在當時書壇上的重要地位。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須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著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並加以具體分析,說:「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乎不齊,意後筆先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范圍,而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系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對書寫不同字體時的用筆,衛夫人亦有精闢論述,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如篆書是「飄揚灑落」,章草為「凶險可畏」,八分書為「窈窕出入」,飛白書為「耿介特立」,倘能「每為一字,各象其形」,則「斯超妙矣,書道畢矣。」應該說,衛夫人關於用筆的論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處,她實質上是就此提出了書法家把握不同字體書寫風格的問題。具體到筆劃上,衛夫人針對七種不同筆劃的書寫,提出七條標准,衛夫人對七種基本筆劃的描述,形象生動,恰合關竅,實為初學書法者良好的入門途徑。此外,衛夫人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上述論述的基礎上,衛夫人概括她對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實質上是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所得,代表了她對書法藝術理論總的認識,為後代書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徑,也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標准,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盡管衛夫人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

--------------------------------------------------------------------------------
摘自《三晉歷史人物》,書目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