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和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全世界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的積淀,飲食也逐漸發展形成一種文化。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1、飲食觀念上的差異
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可以概括為:中國的飲食觀念相對感性,西方國家的飲食觀念相對理性。
中國有著名的「川、粵、蘇、閩、浙、湘、徽、魯菜」8大菜系,各菜系有著各自的文化特色,蘇、浙、徽菜系如江南美女,粵、閩菜系如儒雅公子,川、湘菜系如才子,魯菜系如北方壯漢。這些菜系盡管風格迥異,但是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注重對「色、香、味、形」的追求,所以說中國人飲食看重飯菜的外在,注重飯菜的感官享受,飲食觀念偏向於感性。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西方人崇尚理性主義,他們關心食物是否能夠給他們帶來營養,食物的味道、色彩、形狀等不是他們的追求的重點,即使有些食物很難吃、很難看,只要有營養,他們也會照吃不誤,使得多數西方人的體格健壯、個子高大。因此,西方人的飲食觀念是理性的。
2、烹飪方式的差異
概括地說,中國的烹飪方式復雜多樣,西方的烹飪方式相對簡單機械。
中國的食材是豐富的,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地上跑的,沒有中國人不敢吃的,西方人認為沒有營養的動物內臟、雞爪、魚頭等,在中國人看來都是做菜的好材料。中國菜的烹飪方式很多,包括炒、煎、炸、拌、熗、煮、蒸、燒、烤、拌、鹵、燜、爆、泡、熏、腌、焯、涮、扣、煨等,其中最常用的當數炒了。而且,有時候做一道菜可能需要涉及多個烹飪方式和復雜程序,一種菜也會變換烹飪方式,做出多樣化的菜品。
西方人的烹飪方式要簡單很多,主要是燒、煎、炸、烤、燜等。各種做菜原料也是單獨製作,很少摻和在一起。假如要是做個西紅柿雞蛋菜,中國人會把西紅柿和雞蛋摻和在一起炒,西方人則會在煎好的雞蛋邊上配上些西紅柿片。由於西方人做菜的簡單機械化,自然就形成了快餐文化,產生了肯德基、麥當勞這些快餐店。西方人烹飪方式盡管簡單機械,但是食物營養還是 比較充足的,而且確實比較方便快捷。
3、吃飯方式的差異
概括地說,中國人吃飯是共食制,西方人吃飯是分食制。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團圓,吃飯時候也會圍坐在一起,賓客也會高聲聊天,餐桌文化氣氛活躍,人人都樂在其中,共享美食。在吃飯過程中,互相之間也會夾菜、勸食等。如果將飯菜分開食用,總覺得打破了待人接客的規矩,甚至是不禮貌的表現。
西方人吃飯的分食制,和他們對自由和獨立的追求一脈相承。在餐桌上,每個人的食物都是定量配置的,吃飯的過程中客人按照各自的需要取食,不經客人同意,主人是不會主動為客人夾菜或者勸客人喝酒的,整個吃飯過程中,人們是輕聲交談、環境和氣氛相對安靜。中國人在餐桌上表現出來的熱情、大聲聊天,對於西方人來說,是不禮貌的表現。
總的來說,中西方飲食文化是不同的、有差異的。飲食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頭等大事,飲食有時候不單單只是果腹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國人追求烹飪藝術、豐富節日文化、加厚親朋感情、促成生意合作的重要媒介。而飲食對於西方人的文化含義,相較中國人來說,則相對簡單了很多。不過,在一些西方人看來,中國的飯菜確實很好吃啊!
Ⅱ 中國人和西方人的飲食有什麼明顯的特點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1、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2、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西方人飲食文化的特點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飲食文化。
中西方用餐禮儀的差異
在禮儀方面,中西之間更顯不同。在中國古代的用餐過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縟節。在中國宴席上不可以只顧自己吃飯。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必須檢查手的清潔。不要把多餘的飯放回鍋里,不要專占著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餘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勸人家吃,也不按中國人的習慣頻頻給客人勸酒、夾菜。吃東西時不發出響聲,但客人要注意贊賞主人准備的飯菜。若與人談話,只能與鄰座交談,不要與距離遠的人交談。
在衣著方面,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聚餐宴請上方穿得隆重一些。但在西方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不可穿休閑服到餐館里用餐。
Ⅲ 中國的飲食和西方國家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1、高油高鹽。
例如韓國飲食較為清淡,而中餐往往又油又咸,讓他吃不習慣。很多韓國人剛開始吃中餐時覺得自己一定會長胖,因為不管在餐館還是學校食堂,很多菜上都漂著一層油,吃起來有點油膩。
2、環境吵鬧。
中餐館就餐環境大部分都很吵鬧,很多食客都在大吼大叫,簡直跟打架一樣。另外,很多中餐館沒有禁煙,煙霧繚繞,讓人呼吸困難。相比之下的韓國,大家雖喝酒暢聊,但不會大聲喧嘩,如打擾到他人用餐,店家就會過來警告。
3、中國食材更豐富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復雜多樣,不像一些小國只有一種氣候,因此各地動植物類食材非常豐富。多種原因造就了我國菜餚的豐富口味。比如,各地氣候不同,導致南甜、北咸、東酸、西辣,基於這些飲食偏好,漸漸形成京菜、魯菜、川菜、粵菜等八大菜系。
4、口味多樣。
中餐最大的特點是口味多樣。即使是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地域,味道一定不同。中國還擁有燉、燜、煨等28種烹飪方法,人們還會根據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於是口味變得更豐富。
5、廚房形式不同。
相比國外常見的開放式廚房,國內大部分餐館都是封閉式廚房,操作不透明,就餐者無法看到後廚作業情況,少了大家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為違規操作提供了空間。而街邊小餐館,人流量大,這桌客人吃完,下桌就接上了,來不及收拾,很難保證干凈的用餐環境。
Ⅳ 中國與美國的飲食習慣有什麼不同
1、工具不一樣
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在古代,把筷子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
美國人在吃飯的時候是刀叉並用,如果兩手並用,應左手握叉,右手握刀,而且一次握刀時間不能太長。
2、主食不一樣
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以植物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
美國,牛排、豬排和雞(腿)為主食。
(4)中國美女外國飲食差異擴展閱讀:
其他國家的一些飲食習慣:
日本料理以魚、蝦、貝等海鮮品為烹飪主料,並有冷、熱、生、熟各種食用方法。
日本人講究食品營養學,講究菜點的色澤和形狀,口味多為咸鮮,清淡少油,稍帶甜酸和辣味。
日本人愛吃魚以及各種海味、瘦豬肉、牛肉、雞、鴨、雞蛋和各種野生禽類及蔬菜、豆腐、紫菜,但不吃羊肉、豬內臟及肥豬肉。
日本人很講茶道,餐前餐後都喜歡喝茶,特別喜歡喝清茶。
Ⅳ 中國與外國的飲食差別。
1 中西方飲食的差異
(1)餃子篇
中國人每逢春節的時候,桌上一盤熱騰騰的餃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國人與中國人一樣在春節時也吃餃子,但是他們的做法與吃法都具特色,獨具匠心。餃子在中國以豬肉或韭菜為餡,皮是由麵粉與雞蛋混合製成的。餃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餃中國人喜歡用姜醋醮著吃。義大利餃子餡與中國的大異,乾酪、洋蔥、蛋黃是主料,有時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還有一種是以雞肉、乾酪做主料,主要調料有黃油、洋蔥、檸檬皮、豆蔻。他們包鉸子是把面壓成一長條、一勺勺放好餡,在面的邊緣沾上水,再用同樣的一條面片合在一起壓好,然後用刀一一切開。煮餃子的方法則與中國一樣。
(2)茶道篇
茶道,中國的國粹之一,在中國源遠流長。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廣到西方各國,其中在英國最為風靡。茶道在英國英國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熱茶。英國人還別出心裁地把茶會作為聚會的重要形式之一。茶會不但比宴會節約,也實惠文雅的多。英國人請人赴茶會時會發出一張別致含蓄的貼子。英國茶會上有規矩:麵包點心自取,但茶壺始終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壺之外,還備有一罐開水,女主人給每個客人倒茶時,都會先問一下「是濃是淡」,如答後者,她就在倒茶時,兌上點開水,放糖之前,也先問一聲「您要幾塊?」以顯對客人的尊重,但切記英國茶會上沒有埋頭吃點心或捧杯牛奶飲。談話是活動的中心。在茶會上,客人們既要表現機智風趣,又忌諱說教賣弄,主人們要使場上始終保持熱烈融洽的氣氛,因此,茶會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覺得風流倜儻,又是訓練外交官的極好場地。中國茶道中國人飲茶強調「清雅」,他們極少像英國人那樣在茶內添加糖塊,中國人特講究茶與茶杯的搭配,喝茶時,有時用拳頭大小的茶杯,有時則是瓶蓋大小的,層出不窮。中國人極少辦茶會,即使有,也是主人親自給客人斟茶。但從不像英國人那樣先滿足客人的條件需求,他們大多隻讓客人品嘗自己親手泡的茶,以顯示其茶道功底。
(3)咖啡篇
熱情洋溢義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現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個快字,作得快不超過十秒鍾,喝得也快,因為只有兩三口。一般義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馬上煮一杯咖啡,義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溫和理智中國式中國人喝咖啡不像義大利人那麼熱情如火,也不像法國人那麼浪漫似水,中國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溫和,正像一板一眼的民族性格一樣。中國人在家煮咖啡,大多使用簡便的熱咖啡,此外,咖啡在中國的普及率遠不如西方國家。
總結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二、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Ⅵ 中國、日本、美國、希臘人的飲食有什麼不同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烹飪食物,營養重於「味」。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而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思想。
而在西式飲食方式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
二、飲食對象的差異
由於西方人普遍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肉類多於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中國受佛教影響,多以素食為食,葷為輔。
另外,西方人喜歡一日多餐,這比中國人的一日僅二三餐科學。
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人每天進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雖每天進食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受到影響,因此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過中國;中國人喜愛粗糧,而西方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怪不得美國人心血管發病率特別高:中國城鄉居民都喜愛豆漿、豆腐、豆芽等豆製品,而西方人卻往往「敬而遠之」;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西方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而中國則偏愛熱炒(營養物破壞較多);西方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紅肉。
Ⅶ 中國與美國飲食習慣有什麼不同(要英文版)
1、工具不一樣:
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在古代,把筷子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
美國人在吃飯的時候是刀叉並用,如果兩手並用,應左手握叉,右手握刀,而且一次握刀時間不能太長。
2、主食不一樣:
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以植物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
美國,牛排、豬排和雞(腿)為主食。
早期美國烹飪業不發達,廚藝水平落後的原因有三項。
第一、歷史與文化的長度及深度不夠。美國自1776年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至今只有230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逐漸發展成為富裕強國至今也只有五六十年的歷史,美國原始的印第安人在拚命的找尋賴以生存的食物,希望能讓自己及家人生活下去的時候,他們根本不可能創造發明什麼美食,更不可能開創全國性的統一菜餚了。
第二,美國的立國精神及民族偏向保守朴實。17世紀初期英國的清教徒為了宗教自由及宣揚基督教義,帶著冒險奮斗不怕吃苦的精神大船橫越大西洋來到美國。這些虔誠的清教徒重視精神生活而不注重物質生活,重視宗教禮儀,提倡勤勞朴實的生活方式。
這些人是美國的老祖宗,他們在美國生活的子孫後代也襲承了優良傳統,養成儉朴有禮循規蹈矩的道德規范。他們這種儉朴不浪費、不虛榮、實事求是的主流價值觀限制了、阻礙了美食的進步與發展。第三,美國沒有宮廷皇室的推動與鼓勵。中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甚至波斯、印度、泰國都曾經有過非常重視美食的皇家貴族。
(7)中國美女外國飲食差異擴展閱讀:
1、中國人比較謙虛,很多時候都不願意太表現自己。外國人多數比較直接,面對別人的稱贊一般都是表示感謝。
2、在一些公共的場合我們一般是用握手的禮儀,而外國很多地方是用擁抱的。
3、我們與外國人對待請客的態度也不一樣,我們經常是某一個人出全部的錢,而很多國家他們是各自出各自的錢,甚至是夫妻之間也是這樣。
Ⅷ 中國和歐美國家在飲食方面有哪些差異
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在總結自己飲食和文化上特徵的同時了解西方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中國的飲食應該也注意結構的合理及營養的均衡和搭配。西方在飲食上也可以採取少肉多菜的健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