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小美女剃發儀式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小美女剃發儀式

發布時間: 2023-03-16 10:02:13

1. 二月二剪頭發

2月2龍抬頭剪頭發的故事 農諺雲:「二月二,龍抬頭。」據說在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理發粗並能交好運當然只是一句吉利話,不過理發師在這一天卻真的是顧客盈門、財運不斷。
其實,農歷「二月二」多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前岩擾跡後。過了「雨水」節,冬季少雨的現象就要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所以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至於在「二月二」理發則是過去農忙,農民們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得以輕松,而過年則要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算起,直到「二月二」才算結束。過了「二月二」,農民們就要忙著春播,於是趕緊剃頭理發,准備新的農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二月二」理發的傳統。
農歷二月初二,是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據易經中的說法,這一天之前,雖然已屬春天,但還蟄伏著,稱之為「潛龍在淵」。這一天之後李胡,陽氣上升,春意隱約可見,故曰「見龍在田」。顧名思義,龍出現了,一切都開始嶄露頭角。到了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開始露出笑臉,彷彿在告訴人們:春天真的來了。
相傳當年女皇武則天自立周朝,面南稱帝。玉帝遂降旨龍王三年不許周界有雨。龍王心慈,不忍見生靈受苦,甘犯天威,降了一場大雨,玉皇大怒,將其拿下治罪,壓於山下。後因百姓日日為其祈禱,感動玉帝,將龍王釋放。這一天剛好是二月二。於是,以後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典故。

為什麼二月二要剪頭發 二月二龍抬頭剪頭發的原因 二月二龍抬頭剪頭發的原因:
3月21日這天是農歷二月二龍抬頭,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叫「龍頭節」,在這一天,不管男女老少都去理發店理發。龍抬頭為什麼要理發呢?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為什麼這天是「剃頭日」?
農歷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種的時節,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潤。龍在中國文化里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俗語里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一說,因此龍抬頭是復甦和吉祥的象徵。民俗里,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以期許鴻運當頭的吉祥預兆。所以親們記得3月21龍抬頭記得剪頭發哦。

二月二女的剪頭嗎 在這一天,不管男女老少都去理發店理發。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
其實這些風俗除了蘊含中國吉祥文化之外,其實也是生活需求,二月二,剛剛出正月,春節前為過節理過的頭發已經長長,正好應該理發了,理一個精神的發式,迎接即將到來的春耕大忙季節。
還有「正月不剃頭」「五月不剃頭」,都是農桑國家傳統節氣所決定的,並非迷信。正月初一是大年,年前不管男女老幼均理整理除舊迎新,正月里剃頭業自然生意蕭條。五月正直農忙季節,夏收、夏種,誰有閑功夫去剃頭!

二月二之前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是正確的么 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里不許剃頭」即為一例。夏歷第一個月里,任憑男孩毛發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正月里剃頭,死舅舅。」多嚇人的一份責任,舅舅的安危全系於外甥的頭頂之物。直至夏歷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
外甥的頭發因何與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實在費思索。社會學家考證人類是從母權社會一步一個跟頭斗才到父權社會的。在女人說了算的母系氏族社會,娘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覷。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鄉老將「剃發令」的時間記錯了,不是順治四年正月,是順治二年六月。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席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剃發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發,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朝廷以死要挾 *** 歸依滿人的發式,使 *** 驚恐萬狀。但這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他們寧死也不剃發,甚至高呼:「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 *** 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發。然而反抗並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義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韃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發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發拚死斗爭,比為皇帝和國家戰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發。為剃頭不惜掉頭,這是義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發覆頸披肩;成年後,總發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 *** 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發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大量接納漢族士大夫參加政權,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高官顯位,都是滿漢各半。在這「滿與漢,共天下」的局面下,滿漢民族矛盾逐漸減弱,日久天長, *** 也奉「滿清」為正統了,剃發漸成習慣。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 *** 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江蘇淮陰等地民俗說這個傳說始於秦始皇贏政,為避諱,民間就把每年的第一個月改稱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頭」的習俗,否則就有血光之災。而四川建始縣人說,正月不剃頭,否則叫「正無發(法)」。
居住在東北的滿族人正月也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他們「媽媽例兒」(也寫作「媽媽論兒」,即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也認為「正月里剃頭妨害舅舅」。可見這是人類古俗的孑遺,不過在民族矛盾加劇時卻賦予了新的內容,以舊俗假託故國之思罷了。
「正月里,不剃頭;正月里剃頭死舅舅。」這首民謠,傳唱了三百六十多年,......>>

為什麼二月二以前不可以理發!? 農歷「二月二」是傳統的「春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風俗.據說在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
正月不能理發的風俗影響很大,人們普遍是在臘月理一次發,然後等到二月二「龍抬頭」才會再進理發店。我回答道:「一種迷信說法罷了。」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貧窮的理發匠很愛自己的舅舅。然而到了正月,理發匠卻為沒有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品而發愁。串親的日子到了,理發匠靈機一動,挑著剃頭挑子來到舅舅家,精心為舅舅剃頭刮臉。等到舅舅出現在酒席前時,親朋們互不誇贊理發匠手藝高超,說舅舅看上去年輕精神了許多。舅舅很高興,說這是送給他最好的過年禮物,還約定每年正月給他來理發,看看手藝是否有新的長進。多年後,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發匠對著剃頭挑子淚如雨下,他為不能再向舅舅盡孝而傷心……」
聽到這兒,我突然明白了老闆娘的意思:「你是說,故事原本講的是正月剃頭思舅舅。」
「沒錯」,老闆娘說,「不知何時以訛傳訛,『思』變成了『死』,一字之差,害苦了多少人呀!」

為什麼2月2要剪頭(龍抬頭是什麼意思啊)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從科學角度看,農歷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至於剪頭發,則是因為正月內剪頭不吉利,而一個月不理發又很難受......>>

二月2016年龍抬頭剪頭發什麼時辰最好 8:00

二月初二剪頭發有什麼好處?會怎樣、求專業人士回答、謝謝。。 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 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
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龍在中國文化里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俗語里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一說,因此龍抬頭是復甦和吉祥的象徵。民俗里,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以期許鴻運當頭的吉祥預兆。
所以為了你一整年的鴻運當頭,二月初二當天最好是理個發,哪怕是修修剪剪頭發也可以。
二月二是習俗「龍抬頭」的日子,剪頭(剃頭)是其中的一種,意思是「小兒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其實在北方還有「穿龍尾」的習俗,將麥秸桿剪成一段段,用一根紅線將麥秸桿串起來,每段中間用花布隔開,下端有一束花布條,上端縫在小孩子的左上衣襟。這也是為了給小孩子避邪,使得孩子在這一年生龍活虎、健康太平。
其實就是一種習俗,祈求吉祥平安,鴻運當頭的意思
望採納,O(∩_∩)O謝謝~!

龍抬頭為什麼要剪頭發 農諺雲:「二月二,龍抬頭。」據說在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理發能交好運當然只是一句吉利話,不過理發師在這一天卻真的是顧客盈門、財運不斷。
其實,農歷「二月二」多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前後。過了「雨水」節,冬季少雨的現象就要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所以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至於在「二月二」理發則是過俯農忙,農民們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得以輕松,而過年則要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算起,直到「二月二」才算結束。過了「二月二」,農民們就要忙著春播,於是趕緊剃頭理發,准備新的農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二月二」理發的傳統。
農歷二月初二,是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據易經中的說法,這一天之前,雖然已屬春天,但還蟄伏著,稱之為「潛龍在淵」。這一天之後,陽氣上升,春意隱約可見,故曰「見龍在田」。顧名思義,龍出現了,一切都開始嶄露頭角。到了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開始露出笑臉,彷彿在告訴人們:春天真的來了。
相傳當年女皇武則天自立周朝,面南稱帝。玉帝遂降旨龍王三年不許周界有雨。龍王心慈,不忍見生靈受苦,甘犯天威,降了一場大雨,玉皇大怒,將其拿下治罪,壓於山下。後因百姓日日為其祈禱,感動玉帝,將龍王釋放。這一天剛好是二月二。於是,以後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典故。

二月二夫妻互相剪頭發 各地風俗不一樣,,你不在意不代表別人也不在意,不一定非二月二,二月初一也可以,只要不是在正月里的時間剃頭就行了

2. 女人被剃光頭到底意味著什麼

1.

最近甘肅女護士被剃光頭出征武漢的圖片刷爆全網,一時群情激奮:由最初的集體贊美到現在的變味兒——剃光頭這件事兒,對女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我想談談我的思考。

首先,剃光頭這件事,對於男女,意義肯定是不一樣的。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男女平等」。 一個男人剃了光頭,他可以是徐崢、包貝爾——依舊帥帥的有人氣,但剃光頭的女明星,你有見過嗎?反正我是沒見過——哪怕影視劇里的尼姑光頭形象,多半也是頭套的功效。可見,頭發對於女人來說,就是第二張臉,是女人味的法門。

一個光頭美女,除非是尼姑,不然難以行走人間。而尼姑,坦白講,因為宗教信仰,從選擇剃度出家那刻起,頭發就已成為身外之物。

可見,剃發=出家儀式。這一點是成立的。頭發象徵著慾望,剃了頭,從此意味著跳出紅塵,皈依我佛。

這是宗教層面賦予剃頭的儀式感。

2.

普通女子,若是無故剃了頭,莫不被視為異類,免不了周圍人的指指點點。

這是國人對於剃頭的常識。可見, 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好女人是不會剃光頭的,剃了光頭的女人一定有她的問題 。

在這里, 頭發便等同於女人的臉面,或曰「尊嚴」 。古有髡首之刑,無論男女,即通過剃頭來達到懲戒的目的,我們今天,對於監獄服刑人員,依然延貫舊例,便是明證。

同樣是剃頭,男光頭與女光頭,給人的沖擊力與心理震撼,必然不同。 一個剃了光頭的女人,就是頭皮的裸奔——出門即是焦點。

所以,剃頭的姑娘,落下的淚水,絕對真誠。

如果說,【 被動 】剃光頭這件事,對男人老說,是一重傷害的話,那麼對女人來說,就是雙重打擊:丟面兒且內傷。在剃頭這件事上,沒有男女平等可言。

因此,當執政者大筆一揮要姑娘剃頭的時候,能不能多一點人道主義, 這頭難道就非剃不可嗎?頭發長,就要遭罪嗎?若是自家姑娘,你捨得嗎?

這靈魂三問之後,依然選擇剃頭的姑娘,是好姑娘,她們的奉獻,值得我們欽佩與頌揚。

3.

在剃頭這件事上,扯一句題外話,同為姑娘,我是有發言權的,這里不妨來個「現身說法」。

那一年,由於葯物的副作用,我的秀發開始脫落,雖然醫生早就告知,我也早已做好心理建設,但眼瞅著頭發大把大把地掉,如同「無邊落木蕭蕭下」,我的內心戲頓時噴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沮喪與懊惱,眼淚掉下來,好像要譴責老天,為嘛要讓我生了病還剝我頭發……

過了幾天,因為 懶 得再收拾枕巾上的落發,我決定主動剃頭。但到哪家理發店剃頭費了我不少腦筋——不能去常去的,怕到時hold不住tony老師的嘴;不能去從未去過的,因為不好開口,我這人面特薄兒……

左思右想,最後決定去我家社區角落裡的那家店——門面老舊,老阿姨坐鎮,光顧者多為老年人。

但我還是不能抬腳就走—— 剃光頭這事,得做得隱秘, 尤其是對於姑娘來說。萬一人家以為我想輕生而不給我剃咋整……

我一邊胡思亂想,一邊開始計劃啥時候進店。為此,我留心觀察了這家店早中晚的客流量,一連七天做調查——最後得出結論:周二晚上七點以後是最佳時機。

終於到了那一天。

正常的理發流程走起來:從洗頭開始。若在平時,倒也罷了,但此刻,提起洗頭,我就發慌。不明就裡的老阿姨給我打上洗發水,剛一撓頭就扯落一把頭發,我早就知情,「做賊心虛」似的主動坦白:阿姨,待會兒給我剃光了,都是吃葯鬧的……

老阿姨道行深,一點就通,沒一句廢話。洗完頭,圍上布,拿起推發器,麻利干凈,不到五分鍾,鏡子里就出現了一個陌生的光頭——我不忍直視。

整個操作過程,只有我和老阿姨兩人,之於我,這是人生第一遭,卻充滿了「罪惡感」—— 剃個頭居然扯上了罪惡感,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之於老阿姨,我覺得這一定不是她的第一單剃頭生意。她的專業與職業素養,我很滿意。

然而,就在我准備拿手機結賬的時候,進來了三個人,一個爸爸拉著一雙兒女。他們自然是來理發的。在這個時候,遇上人,我尷尬極了——好像「示了眾」。

中年男人瞟了一眼,立即移開了視線。偏偏小孩子的眼睛是最淘氣的,小男孩脫口而出的一句「她怎麼頭發都沒了?」瞬間讓我無地自容。

「剃頭發涼快丫。」老阿姨說。

「那我也要剃一個。」小男孩說。

付完錢,我一溜煙跑了。

剃完頭,枕巾干凈了。但接下來又有了新的考驗:怎麼 光明正大 地出門。

我瘋狂買假發,短的、長的、直的、卷的——但再怎麼折騰也是假的,總不及真頭發舒服自然。

我開始懷念我的頭發。

頭發在的時候,總是各種嫌棄,頭發沒了,我開始懂它的好——不由感慨,世間一切,莫不是「真香」……

索性——停了葯後,我的頭發回來了!

隨著頭發的 復位 ,彷彿人間的美好也一起回歸。這點,每個剃過頭的姑娘都能懂。所謂「守得雲開見月明」,無非如是。

3. 當年剃頭紋身的黑紗新娘轟動全網,結婚幾年,現狀如何

對於女生來講,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就是穿上一身潔白的婚紗,看著自己心愛的人手捧玫瑰,一步步走向自己了吧。一般來講,婚禮上的新娘都會身著潔白的西式婚紗,或者喜慶的中式禮服。但是你見過剃掉長發還有紋身的黑紗新娘嗎?現如今,他們過得很是幸福。

都說不要以貌取人,因為外表往往具有迷惑性,人也有許多不同的面貌,不能因為眼睛看到的一面,就妄下定論。有時候自己眼睛看見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在此,也希望兩位佳人能夠長久地走下去,用時間來見證兩人至死不渝的愛情。

4. 求嬰兒首次剃發主持詞

1、開場:
? 金鉤掛起銀羅帳,請出小官坐明堂。昨日朝中剃宰相,今日又剃狀元郎。
2、起剃:
今日理發!一生榮華!長壽大吉!百歲有餘!福如東海萬丈深!壽比南山萬丈高!心想事成事事成丨富貴榮華福滿門!事事如意萬事興,歲歲平安值千斤!
3、剪乳發未來一帆風順,換新裝前途大放光明。
剪乳發今朝立下凌雲志,換新裝明日定成棟梁才。
4、程序:
理發:為初生寶寶剃理胎毛,是特有習俗,願他從頭開始,一生圓滿。 吉兆:理發後用紅蛋於頭頂滾動三圈,取意鴻運當頭,願平步青雲,有好姻緣。 健壯:理發後為寶寶洗澡,於澡盆中放入石頭二個,身體健康,壯如硬石。 聰明:同時擺放蔥二根,取與『聰』同音,願寶寶聰明過人,智液扮慧不凡。 富貴:再放置金鎖片一個與銅錢六枚,願寶寶吉祥如意,大富大貴。 傳承:剃理之胎毛,由祖父母或父母擇以具有保存價值之筆桿[胎毛筆],為寶寶開運鬧基灶避邪,願寶寶平安長大,鋒昌飛黃騰達。

5. 尼姑需要剔頭發嗎

貌似可以 留發的話 貌似是俗家弟子

剃度,落發就是要破除紅塵間的煩惱,以示六根清靜。第一個剃度的人是悉達多王子。詳見下.
佛教戒律規定,凡年滿七歲的兒童或其他年齡的男女,都可出家到寺院修行,受與在家居士相同的三皈五戒。經過一段寺院生活的實踐,修行者要求剃度,徵得寺中主要執事僧和主持僧的同意,便可舉行剃度儀式。由某執事僧或主持僧作剃度師,剃除須發,披上僧衣,成為未受沙彌十戒的「形同沙彌」。按照《剃度沙彌正范》,剃度儀式有導引、啟白、請師、開導、請聖、辭謝四恩、懺悔、灌頂、剃發等程序。

導引求度者分別拜見知客師和維那師,請他們導引,去見住持,要求剃度。

啟白求度者隨諸師見住持,先立門外,由維那師稟明住持,代為啟白:某某厭俗之心已決,學道之意愈堅,故今恭詣座前,慈允披剃。

請師住持允諾後,命求度者從右而進,走到住持法座前,合掌、長跪、拈香三瓣,聞磬聲頂禮三拜。住持問過「汝有虔誠進道之心否?汝可一心修煉道果否?」之後,求度者隨維那師念道:「弟子某今請大德為證盟剃發本師。」如此三請三拜。住持也可以指定其他僧人為證盟剃發本師,即剃度師。

開導住持為求度者開導:「汝今殷勤三請,吾願為汝作證盟剃度本師,所有言教,汝當諦聽,……汝能依教奉行否?」求度者答:「依教奉行。」

請聖住持起座拈香,以香花奉請諸佛、菩薩及剃度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主者、土地龍神、護法神王、金剛力士、幽顯神祗等,來作剃度的證明人和監壇護衛者。

辭謝四恩求度者先以世俗禮向北四拜,又向南四拜,辭謝天地、君王、父母、師長「四恩」,再以出家禮端身合掌,至誠作觀,聞磬聲頂禮十方常住三寶九拜,頂禮住持三拜,合掌長跪。

懺悔求度者長跪合掌,侍和扮念懺悔偈:「……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克誠披露,求哀懺悔。唯願三寶,慈悲攝受,放凈光明,照觸我身。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凈。」

灌頂剃發這是剃度儀式中最莊重、最實質性,也是最後的程序。住持手攜凈瓶離座,走到合掌長跪的求度者面前,先用手指澆凈瓶中的甘露水,灑在求度者的頭頂上,連續三次,使其心地清涼,煩惱不侵。灌頂儀式結束後,一侍者接過住持的凈瓶,另一侍者取來座上的戒刀。住持接刀在手,對求度者說:「今以戒刀,斷汝之發,令汝塵情永滅,梵行增長。此乃曠劫多生之善因,非今朝偶爾之僥幸。汝當愈加深信,生大歡喜。」說罷舉刀剃發,邊剃邊誦偈:「剃除須發,當願眾生,遠離煩惱,究竟寂滅。」當念完偈語,頭發剛剩下頂髻部分還沒有剃,住持停下刀,嚴肅地對求度者說:「吾已為汝削除頭發,唯有頂髻,汝當諦審,決定不能忘身進道、忍苦修行者,少發猶存,仍同俗侶。放汝歸家,未為晚也。故吾今於大眾之前問汝,汝今決志出家後,無悔退否?」求度者回答:「決志出家,後無悔退。」如此三問三答後,住持重新舉起戒刀,將剩下的頂髻剃去,使得度者「愛纏永絕,福慧日增」。剃畢,得度者抖盡殘發,整理衣服,歸於本處,長跪合掌,乞求剃度師賜以法號和法名。賜畢,聞磬聲,得度者向剃度師至誠頂禮三拜,起立一旁。住持下座禮拜,維那僧領僧眾一起唱「迴向偈」:「剃度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僧人落發,起源於佛陀時代。據佛傳說,悉達多王子逾牆出走以後,便以利劍自剃須發並發誓說:「今落須發,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習障。」煩惱習是修持中基本斷除煩惱後殘留的習氣,煩惱障則指擾亂身心,不能專心修道的種種障礙。悉達多的斷發言誓,為後世佛教徒所效法。從形式棚核上講,這是出家人區別於外道和其他俗人的特徵;從實質上講,它體現了出家人斷除煩惱的堅定決心。

按佛門規定,剃度招徒是子孫寺廟的事,十方叢林的住持、班首、執事和普通僧眾,都不得招收徒弟。十方叢林清規明文規定:住持方丈並法眷人等,不得招徒削發,如違逐出。私收徒眾,不許共住。這主要是為了避免產生派系,妨礙僧團的和合。在現代的叢林,上述規定沒有嚴格執行,有的十方叢林也招收徒眾,其條件有:一般要求為年滿十八周歲的未婚青年;本人申請,家庭同意,身體健康,六根具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對於佛教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並須一名佛教徒作為介紹人。

發願出家的男女青年,要在寺廟見習一年以上時間,因緣成熟後,才由住持或住持委派其他僧人為其剃度。剃度的儀式也不如過去繁冗。而且,剃除須發是由理發師一次完成。剃度老灶師只是拿起剃刀,一邊念剃發法語,一邊象徵性地剃一下。

子孫寺廟的沙彌、沙彌尼到了受戒的年齡,逢叢林傳戒的機會,剃度師則為弟子准備好受戒用的衣、具、袍和必需的盤纏及衣單費,讓弟子們到十方叢林受具足戒。

6. 古代女子的發髻種類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解析:

中國婦女的發式,形形 *** 、五花八門、誰也難以說清它究竟有多少種類。遠古的披發;漢代婦女的「倭墮髻」;北朝婦女的「十字髻」;唐代婦女的「靈蛇髻」、「飛天髻」;宋代婦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關朝代頗為流耐畢行的發式。少 數民族婦女的發式更是式樣萬千,例如有傣族婦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婦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婦女的「風凰妝」;有苗族婦女的「獨角髻」;有滿 族婦女的「兩把頭」。土族婦女的婦式竟有七、八種之逗褲多,如「三叉頭」、「干糧頭」、「蜂兒頭」、「簸簸頭」等等。但其中流行最為久遠,也最為普遍的要算「披發」、「辮發」和「盤發」了。直至現代,這三種發式,仍頗為流行。許多民族的女子還有剃發的習俗,這在繁多的發式中,可以說是最具獨物風格的發式。

1.披發

披發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發式,在人之初時,人們無不披發。而當時的披發並不為美,人們才知道利用梳理順散發的頭發,讓它帶給人以利索的感覺。

披發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使所有的頭發自然下垂,以發箍在前額、腦後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種是將前頂頭發剪割成齊額短發。戴發箍和割短發,都為使頭發不於障眼。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商代女子玉人像,長發披肩,以發箍箍束,腦後還飾有雙雞對食發簪,反應出商代婦女的發式。周代婦女尚散發不束,任其隨風飄揚。《詩經。小雅。都人士》有:「發則有旗」之句。古代少 數民族婦女長發披肩的現象,更為普遍,《記.王制篇》曰:「東方日夷,被發文身……。西南日戎,被發毛皮……。」《周書。突厥傳》:「烏蠻……男子髻,女子披發……」余慶元《維西聞見錄》:「怒子……男女披發……」。如今,佤族姑娘精帛的銀發箍,把一頭飄散的青絲裝粉得列加秀美。

剪割短發,古稱「斷發」,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人首形器口彩陶瓶,瓶口人頭,前頂頭發齊額;後面頭發齊頸,顯然為斷發式,而這件器物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在青海柳灣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時代彩繪人像陶罐,其發式為腦後長發披肩;前頂亦作齊額短發。斷發,在古代南方發族中較為流行。《漢憶。地理志》有越人「文身斷發」的記載;《淮南子。哀諼俗訓》亦有:「越人發」的記載;《雲南通志稿。南蠻志》插圖中烏蠻婦女的發式,前頂作齊額短發,腦後頭發披散過肩。目前,獨龍族婦女、珞巴族婦女仍有「斷發「習俗。

2.辮發

婦女尚梳辮子的民族很多,有的為遠古流傳下來的習俗;有的是後受民族影響梳起來的。

我國婦女梳辮發的歷史久遠,隨著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梳理散亂的頭發,他們有的割斷長發;有的以發箍束發;也有人則編發成辮。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士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盆上,繪有眾人攜手踏歌的場面,在每一個人的頭頂,都下垂有一根辮發。

雖說只是簡單的編發成辮,但內中確有一些學問,辮發的不同梳法和辮發的多少,不僅用來比美,還常常作為區分少女、成年姑娘及媳婦的標記。

辮發的發式主要有:

單辮式: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於頭頂梳一根辮子的發式十分流行。上孫家寨彩陶盆上的踏歌人物皆為此種發式;河南殷墟出土一件跪坐姿式的玉人,其發式與踏歌人物的發式相同,都是將所有頭發梳攏於頭頂,編結成一根辮發;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銅壺上人物紋飾及廣西左江崖畫中都有頂垂單辮的人物形象。單辮還有一種梳法,是將頭發梳攏於腦後靠近脖頸處,編發成辮。這種發式,主要流行於漢族、滿 族、朝鮮族、蒙昌指芹古族、赫哲族、棕斡爾族、 *** 夏爾巴人等。

雙辮式:雙辮式有梳於頭頂兩側及梳於兩耳根部兩種。廣西崖畫人物,多於頭頂梳雙辮。洛陽金村土舉雀女子銅像及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青銅儲貝器蓋上梳雙辮女子像,都將雙辮梳於兩耳根部。梳於耳根部的雙辮發式在今天的漢族、新疆地區的一些民族、怒族、族、土族、赫哲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民族的婦女頭上十分流行。藏族、鄂溫克族女子還有將多條辮子匯總成兩條大辮的嗜好。鄂溫克族姑娘梳八條辮子,結婚時,要由一位年長的婦女為她將八條小辮合並成兩條。梳理辦法是,先將頭發梳成八條小辮,再把八條小辮分作兩半,左右各四條,用彩色線繩在靠近辮根的位置上,把四條小辮捆繞在一起,一直繞到辮子的中下段,然後將四條小辮全部散開,改梳一條大辮。結婚以後,兩條辮子要用兩個黑布套套上。

三辮式:在廣西崖畫中,可以看到梳三條辮子的人物形象。今天,三辮式主流行於土族、雲南地區的藏族、裕固族。裕固族姑娘結婚時,將頭發梳成許多小辮子,再把小辮子,再把小辮子平均分成三等份,編成三個大辮,兩條垂於胸前;一條垂於後背,然後用紅色綴球發套辮子上。平時,婦女們不套發套,而是將前邊兩條辮子用綵線連在胸前。

多辮式:梳多條小辮的民族比較多,有新疆地區各民族、藏族、鄂溫克族、裕固族等。納西族和普粘族婦女也曾有梳多辮的習俗。古書上說,納西族婦女發「辮發百股」;普米族婦女「辮發為細縷,披於後……」。甘肅南部的拉卜楞藏族婦女,多辮式的梳法較有特色。它是先把頭發從頭頂分成上下兩部分,頭頂部分梳一條辮子,下面的頭發梳成許多小辮子,以越多為越美,有的多近百條,這種發式一般需要三個人幫助梳理,耗時近一、兩個小時,因此梳一次便數月不動。 *** 爾族姑娘的辮發,不僅以多為美,還以辮長為美,有些姑娘辮長可至腳跟處。

辮環:辮環是將一條或兩條大辮繞頭成環。尚梳辮環的民族有彝族、僳族、布依族、藏族、居住在雲南的蒙古族、門巴族、白族、普米族等。 *** 自治區的藏族婦女將頭發平分兩束,在貼近耳根處,分別梳成兩個大辮,辮中雜以多彩絨線,再將兩條大辮相互交叉,向頭頂盤繞成環。發式梳成後,給人感覺好似頭戴一個鮮艷的花環,非常美麗。普米族姑娘以辮發粗壯為美,所以她們常以氂牛尾或絲線作假發,和辮子摻在一起,繞成辮環。

改變辮發的式樣,可作為人生各階段的標志。改變發式,意在約束行為,一個女子一旦改變發式,她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彝族有女子改變發式以示成年的習俗。發式中原來的單辮改為雙辮,並相互從後頸部位交叉向頭頂盤繞成辮環。

蒙古族布里亞特的姑娘、鄂溫克族姑娘及新疆地區各族姑娘,婚前都非常精心的梳理辮發,以辮多為美,有的姑娘辮子可多達百條。梳理時,需要旁人的幫助,而且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方可完成。婚後婦女的辮發則簡單得多,一般只梳兩條辮發。她們這種改變發式的目的在於時刻告誡自己已是有夫之婦,不可再花枝招展的吸引其他異性。此外,婚後婦女要擔負起操持家務、養兒育女的重擔,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裝扮自己。滿 族姑娘和朝鮮族姑娘的發式雖然簡單,但扎有一根紅頭繩的粗壯大辮,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姑娘結婚以後,大辮改為盤髻,以顯示穩重和成熟。

3.盤髻

盤髻是將頭發歸攏在一起,於頭頂、頭側或腦後盤繞成髻。盤髻成椎狀者,又稱「錐髻」、成螺絲形的稱「螺髻」、盤髻較小的稱「髻」。

從各地出土新石器時代發簪的現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們,就已盤發成髻。我國歷代漢族婦女皆喜盤發成髻。河南安陽即出土有盤發於頭頂的商代婦女俑。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腦後梳椎髻。湖南長沙馬王椎一號漢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及出土的女子木俑的發式皆為盤髻。隋朝婦女的盤髻,當是稱「盤桓髻」。唐代婦女尚梳螺髻,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眾多的婦女、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一八七號唐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都於頭頂梳螺髻;清代婦女盤髻於腦後。以前漢族少女多於頭頂兩側梳髻。

少 數民族婦女梳盤髻的現象,歷來都很普遍。古籍中即有「三苗首」、「烏蠻……男婦髻……」。四川涼山居民「椎髻、跣足……從夷蠻習俗」的記載。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西漢時期,滇人青銅貯貝器蓋上的婦女形象,有不少梳盤髻者,此出土的青銅舞俑,也盤發於頂。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的崖畫中,都有梳盤髻的人物形象;清代《雲南通志稿》插圖中很多梳盤髻的婦女形象。過去,滿 族貴族婦女婚後,梳一種稱之為「兩把頭」、「叉子頭」、「如意頭」的盤髻。梳法是將頭發分成上下兩部分,一部分下垂於腦後,梳成燕尾式發髻,俗稱「燕人頭」,另一部分挽於頭頂,擰成繩股,盤繞成一個覆蓋在頭頂的扁長形發髻,再於發髻間插飾一個叫「大扁方」的發簪,即作裝飾又為固發。

滿 族、朝鮮族、傣族、苗族、基諾族、侗族、黎族、仡佬族、新疆地區的一些民族等至今仍尚盤髻。且各具風格。侗族婦女喜歡將發髻梳到左耳部位,幾乎蓋住整個耳朵;黎族本地女子一般都在腦後盤髻,並任發梢自然下垂於肩部;傣族婦女將長發鬆鬆的攏於頭頂或偏向一側,然後梳成盤發,不少人還在盤發中抽出一段發梢作裝飾;雲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交界地區的苗族婦女,有一種盤發,被稱作大盤頭,是用假發在頭頂盤繞成碩大的發髻,再橫一支發簪以固定假發,發簪與假發之間用布帶相綁,假發在頭頂鬆散下垂,齊肩蓋耳,十分奇特。

4.剃發

古往今來,人們多以女性有一頭如雲的秀發為美,殊不知,世界上還存在著一些以女性光頭為美的民族。我國不少 民族也有女子剃發的習俗。剃發又稱髡發,舊時滿 族女孩子未成年之前,除頭頂後部留一撮頭發,編結成辮盤於腦後外,其餘頭發全部剃光,直到成年方可蓄發。按朝鮮族習俗,女孩子未成年之前要梳齊耳短發,並剃光後頸頭發。

居住在我國雲南省雙江縣境內的拉祜族,以婦女剃光頭作為已婚的標志,因此凡是結了婚的婦女都剃光頭。據說,當地婦女剃光頭的最初原因是為了便於狩獵。拉祜族曾經是個狩獵民族,尤其擅長獵獲兇猛的野獸。在那裡,狩獵不僅僅是男人的事情,婦女們也要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過雲,婦女們辮發很長,狩獵時,常常遇到被野獸抓住頭發的事情。為了安全起見,男子把頭發全部剃光,女子除頭頂一小撮頭發外,其餘頭發也全部剃光,久而成俗。雲南勐海縣巴卡囡和賀開兩個村寨的拉祜族婦女認為剃光頭既美觀又利落,在那裡從少女到老年婦女,人人都剃光頭。

德昂族的紅德昂和花德昂婦女過去亦有剃光頭的嗜好,尤其是未婚姑娘,皆以光頭為美;芒市地區的德昂族婦女,是將靠近前額的頭發剃掉,腦後的頭發梳成辮發,纏繞於頭頂包頭之上。瑤族金秀盤瑤的婦女和苗族大盤頭苗的女子都曾流行過剃發習俗。

正當地中海文明在羅馬帝國的推動下向外擴散時,主導東亞文明的中華文化也正走向第一個高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殲滅群雄,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建立起統一的封建王朝;十五年後,在它的基礎上,劉邦締造了更為穩固、強盛的漢帝國。政治的穩定,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早在先秦時代,華夏文明的基本構架已經奠定,但由於分裂割據,地區性的特徵比較明顯。秦漢的統一和中 央集權,抑制了物質生活層面上的「異」。從此以後,地方文化雖然仍然有自己的特點,但統一性卻佔了主導的地位。

在服飾樣式方面,先秦以來,華夏族已大體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發髻的格局。國君得喜好與宮廷的式樣對於風氣的變異有很大的主導性,楚靈王欣賞纖腰,國中的女子聽說後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結食而餓死。政治與文化的統一,使這一習氣更加有增無減,貫穿於爾後的整個古代社會,成為服飾變化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傳統的服飾樣式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在重大禮儀場合穿用的典禮服飾;一個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飾。前者繁盛奢華,後者簡單朴實;上層貴族的日常普通服飾受前者的影響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飾則變化較少。歷代封建王朝創立之後的「制禮作樂」,主要目的在於規范前者,同時也對後者產生一定的影響。

戰國時代的女子的發式雖然存在的地區的差別,但到後期基本趨向於把發髻綰在腦後的拖垂式樣。秦漢時代婦女最流行的發式仍是垂髻,由於這種發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雲彩一般嫻雅飄逸,故而是人又有「垂雲髻」的美稱。大約在西漢末年,高髻逐漸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開來,當時京城長安流傳的童謠說:「城中好高級,四方高一尺。」《東觀漢記》說,東漢明帝馬皇後的頭發極為美觀,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發成尚有餘,繞髻三匝」。可見,在東漢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貴的是僅以自己的頭發結成高髻,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這一時期假發也相當流行了。東漢時代婦女發式的另一個變化是垂髻的翻新。漢順帝時,外戚梁冀的妻子孫壽創造了一種名叫「墜馬髻」的新式樣,發髻略偏一側,造成一種不平衡的觀感,令人耳目一新。一時間,都市中的貴族婦女紛紛仿效,「妝鳴蟬薄鬢,照墜馬之垂髻。」這種發式增添了女子的嬌媚之態,一直流傳到後世,並出現了各種變化的形式。例如,魏晉時代就有一種由「墜馬髻」派生出來的「倭墜髻」。晉崔豹《古今注》雲:「墜馬髻今無復作者,唯倭墜髻,一雲墜馬之餘形也。」這種發式知道隋唐五代仍然流傳不息。從出土的形象資料來看,這種發髻的梳結方式是總發於頂,在頭頂正中挽一發髻,並使之一側偏斜,再用發簪將其固定。正如當時人所吟誦的那樣:「倭墜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公元3世紀至6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充滿動盪曲折的時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間的沖突,導致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激烈變更。當時名士階層放浪不羈的習氣在婦女裝飾尚也有反映,西晉初年,「婦人束發,其緩彌甚之,堅不能自立,發被於額,目出而已。」另一方面,由於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 教繪畫中仙女、飛天形象的影響,演化出「靈蛇髻」、「飛天髻」、「盤恆髻」等多種樣式。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把頭發梳在頭頂,分梳成幾股,談後再盤秤各種式樣。在這一時期,的盛行對女子的裝飾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勞」獲勝凱旋將士的「營妓」,爾後她們的「服務」對象從軍人逐漸轉向民間,並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專事修飾、衣著奢華的為了取悅於人,常常是新潮服飾的倡導者和推廣者。從此以後,在風俗改易方面,妓家風尚成了僅次於宮廷式樣的另一個主導力量。

也許是南北朝時代為婦女的妝飾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發式更加五彩繽紛,超越前人。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如果說,二世而亡的隋朝如同曇花一現,那麼,強盛的唐代就好像怒放的牡丹,香氣四溢,千古流芳。唐代崇尚健康的美,從傳世的唐人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美女都是健壯的豐頤厚體。因此,在婦女的妝飾上,一掃前代萎靡不振的頹廢風氣,顯得華麗風雅。過去流行的各種發式,幾乎都得到了創造性的繼承,偏垂的墜馬髻、盤繞的雲髻、高聳的飛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例如,南北朝一度流行的「驚鶴髻」,形如受驚鶴鳥的展翅欲飛之狀;到了唐代轉變唯「驚鵠髻」,線條更加柔和自然,與女子的臉龐相應成輝,極富情趣。開放的社會造成了擴大的胸懷,唐代婦女中還流行過多種受少 數民族風俗影響的發式,如烏蠻髻、椎髻、回鵠髻等等,人們不以為怪,反而競相仿效,吟誦這類發式的詩歌比比皆是。在整個盛唐一代,聳起於頭頂的高級始終風行不衰,中晚唐盛行的「峨髻」竟高達一尺以上,正如元稹《李娃行》所詠:「髻鬟峨峨高三尺,門前立地看春風。」傳世的《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所梳的就是這種發式。高髻的風行,使得假發得使用更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唐人除了採用毛發編成的假發之外,還大量使用木質、紙制所制的假發髻,這種被稱為「義髻」的假髻其實更接近於首飾的范疇。在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就曾出土過兩件實物:一件是木質的,狀如「半翻髻」,外塗黑漆,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釵簪之用;另一件是紙制的,造型與「峨髻」相似,外表也塗漆,並繪有繁縟的花紋。

在五代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宋代,雖然國力不及唐代強盛,但文化和物質生活的繁華卻和唐代不相上下。文化趣味的主導權不僅僅只有少數門閥貴族操作,人數眾多的世俗地主與士大夫階層的參與,使社會文化滲透了更為強烈的文人氣質,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風度。與此相應,女子服飾的潮流也由奢華轉為典雅、簡朴,「唯務潔凈,不可異眾」,苗條代替健壯成了美貌的標准。這個時期的女子發式仍然崇尚高髻,雖然式樣不及唐代那樣豐富多彩,卻亦頗具風格。其中最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簡編,只需將頭發攏到頭頂,挽成一個圓形的發髻就可以了。後來,又從「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蘇髻」。這種發式的基本造型與「同心髻」類似,只是在發髻的根部系束絲帶,使之不垂於肩。南宋初年,「同心髻」在邊遠的地區仍然流行不衰,陸游在《入蜀記》中談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們「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枝,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但在大都市裡,法紀的高度已逐漸趨於收斂,周煇在《清波雜志》中說,他在小時候曾「見婦女裝束數歲即一變,況乎數十百年前,樣制自應不同。如高冠長梳,猶見及之,當時名『大梳裹』,非盛禮不用。若施於今日,未必不誇為新奇,但非時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輩治器物、蓋屋宇,皆務為高大,後漸以狹小,首飾亦然」。由此可見,高髻在風行近千年後勢頭轉向低落,與建築式樣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從此以後,高達二三尺的發髻就很稀少了,生活於明清之際的李漁對高髻更是痛加抨擊:「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觀,直於魑魅魍魎無別矣。」

清明時期我國的封建時代進入了晚期,傳統文化已發展到相當純熟的地步,生氣逐漸減退,文化趣味轉向繁瑣、堆砌,過於追求細致。外在的華麗,掩蓋不住創造力的貧乏。明代婦女的發式趨於低矮尖巧,達到六七寸即被認為是高髻,發髻的樣式變化不多,如牡丹頭、花盆頭、缽盂頭等等,大體數十年翻出個新花樣了,但發髻上的飾品卻極為華麗。這一點,在記載高嵩家產的《天水冰山錄》中有明顯的反映。這一時期,妓家風尚堆女子的服飾潮流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於大官顯貴欣賞南妓,所以,南方特色成了時尚的主流。例如,明代中期流行一時的「杜韋娘髻」(亦稱「茴香髻」),就是首先創始於風塵女子杜韋娘,然後由南方推向全國的。甚至宮廷的發式也倒過來受民間的影響,「雅以南裝為好」。

清代尤侗有詩詠道:「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明代婦女盛行帶頭箍和發冠,這兩件飾物很快就有了相當強的裝飾性,一位在明代後期訪問過中國的葡萄牙多明我會修士克路士記載說,婦女們「把頭發梳得很好,向後理,在頭頂上結扎,用一條寬緞帶從根到頂適當地束縛。緞帶四周飾有珠玉和金箔。」17世紀中葉,滿足入關建立了全國政權。自先秦時代延續下來地男子梳髻於頂的習俗,在 *** 的行政命令下改為剃發梳辮,而女子則仍然維持前明舊俗,這就是所謂的「男降女不降」。近代婦女嘗梳的「抓髻」,即發髻結束於腦後的式樣,大體出現於清代晚期。民 國初年,隨著剪發風氣的推廣,女子的發髻也以簡練、利落為時尚,越往後,梳的人越少,在偏遠的鄉村,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後才逐漸絕跡。

7. 美女們為什麼要剃光頭

凡是出家當和尚的人都要剃光頭發,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紀,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一個釋迦族部落里,王子喬達摩·翻達多離家修行,7年後覺悟成佛,開始在恆河流域布教,廣收門徒。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苦難的,只有斷除一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到永恆的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發,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發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發代表著人間的無數和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發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發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發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其他儀式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只要剃掉頭發,披上類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當和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