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施到底姓什麼
西施位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美名在華人世界可謂人盡皆知。人們在形容一個女子非常美麗時,往往會用「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這個成語,而「沉魚」一詞,就是專指西施的,因為魚兒看到她的美麗都驚得游不動了,所以只能沉入水裡。西施在華人的心中已經是美的化身,人們往往把美好的事物比之西施,比如形容西湖之美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探究西施到底姓什麼,卻始終沒有確切的結論。如今比較正式的說法是姓施,名夷光,但這是很晚才有的說法,而且還存在爭論,僅僅在幾十年前,對於西施到底姓什麼,人們還是莫衷一是的。蘇東坡就因為西施的姓氏,鬧出過文壇公案。
蘇東坡在吟詠西施的詩句中有過:「他年一舸鴟夷去,應記儂家舊姓西。」但是《韻語陽秋》認為,蘇東坡不至於不知道西施不姓西,只是為了押韻,順手寫了個「西」字。清人何文煥作《歷代詩話考察》時,卻為蘇東坡辯護,說「姓」字可能是「住」字,「殆傳寫之訛,昔人亦曾辯之。」可見,做這種解釋的人還不止他一人。
西施到底姓什麼,在過去是無考的。認為她不姓西的原因,是因為有個「東施效顰「的典故。倘若西施姓西,那東施豈不姓東?所以那些覺得蘇東坡出錯的人認為,東、西指的是住所位置,不是姓氏。宋之問在《浣紗篇贈陸上人》里寫到:「攜妾不障道,來住妾西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那時也沒有人認為她姓施。
其實在中國的上古時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謂姓,指的是一個人的血統,但是在上古時,一般只有貴族才會專注於自己的血統譜系,普通平民對姓則比較模糊,而氏,則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比如商鞅是衛國的公族,衛是周朝的同姓諸侯,所以商鞅的姓,應該是周的國姓,即姬姓。由於商鞅是衛國人,所以以國名衛為氏,稱之為衛鞅;而他又是衛國的公族,所以也稱為公孫鞅;商鞅仕秦後,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稱商鞅,這衛、公孫、商,都是他的氏。
後來姓與氏逐漸合並了,都稱為姓。西施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正是姓氏開始合並的年代。作為一個民間女子,也許對她自己的姓並不清楚,於是就把居住的方位作為姓了。如果她住在一個村子的西邊,人們就把她稱為西施。而封地名稱、居住方位等要素,正是中國姓氏合並後,姓的形成來源之一。商鞅可以因為他的封地是商於而稱商鞅,西施為什麼就不能因為她居住在西邊就叫西施呢?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在中國,日本也是一樣的。明治維新前,日本只有貴族才有姓,平民是沒有姓的。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要求每個百姓都要起一個姓,於是人們就把自己居住的地方或周邊景物作為姓,這就有了今天的「松下」、「山田」等日本姓。就此而言,蘇東坡說西施姓西也是沒錯的。
而且,既然人們認為那時西施的姓氏屬於無考,那麼蘇東坡說她姓西也算不得鬧了笑話。可是硬要為尊者諱,替他辯解,把「姓」說成「住」之訛,那」應記儂家舊姓西」就該寫成「應記儂家舊住西」了,然而這根本就不像詩句,何況是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之手。何文煥如此為蘇東坡辯護,與其說是替這位大詩人遮掩,還不如說是讓他出醜,蘇東坡如果在天有靈,知道後世有人把這么不堪的詩句硬按在他頭上,不知會作何感想,也許要大啖幾塊東坡肉才能壓驚了。
由於西施的姓氏長期沒有定論,因此各種說法都有,但有些說法就過於怪誕了。曾經有一位著名教授說,西施其實就是夏姬,這位教授的腦迴路如此清奇,也真讓人啼笑皆非了。
眾所周知,西施是一位忍辱負重,以身報國的美女。她不但容貌美麗,在人格上也是高大的,是公認的千古第一美女。兩千年來西施在國人心目中已經鑄就了牢固的正面形象,是不容玷污的。而夏姬何許人也,她雖也位列春秋戰國四大美女之列,但卻以妖淫著稱。她與多位諸侯大夫通姦,以至於九個男人因她而死,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可謂千古第一盪婦。以千古第一盪婦來替代千古第一美女,是萬萬不能被國人接受的,何況夏姬的生平也很難考證,其身世究竟如何並無公論。「兩間居主人」秦似有詩雲:「夏姬西子事難明,南國偏憐一女生。」可見兩位美女的身世都難考證,夏姬就是西施的說法也難以被認同。而」南國偏憐一女生「指的是一位不為世人熟知,卻備受文人士大夫推崇,而且身世確切可考的美女綠珠。文人們記住綠珠,不僅因為她的美色,而是她懂得報恩的美德和對愛情的堅貞。
很奇怪的是,為什麼像教授這種學識淵博的精英人士,會提出這樣荒謬的看法。無獨有偶,民國時,有一位叫經亨頤的議員,也是個教授,還是大學校長,居然在議會里提出議案,要把故宮拆了,還得到了其他議員的響應。要不是軍閥吳大帥以其虎威堅決抵制,現在就沒有故宮了。想來那些議員、教授,按理都是明事理,識大體的社會名流,為什麼會有那些匪夷所思的想法?難道是知識太多導致腦迴路短路?還是太想博眼球?相比之下,蘇東坡對西施姓氏的望文生義就顯可愛得多,也質朴得多了。
附:吟詠西施的詩句出自蘇軾《次韻代留別》, 見《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排印
『貳』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的本名及故鄉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王昭君
西元前33年,匈奴貴族呼韓邪單於到長安與漢元帝要求和親。但宮女們都不願意;有個宮女叫王嬙,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沒有昭君本人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聽候挑選。因王昭君不願送那畫工禮物,所以他沒把她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便把那畫工殺了。
王昭君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之後,匈奴和漢朝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昭君最後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貂蟬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傾國傾城之貌。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楊貴妃
唐代蒲州永樂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父兄均因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如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及其堂妹楊貴妃。最後貴妃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叄』 美女西施到底姓什麼
西施 姓西 蘇軾有詩雲,「他年一舸鴟夷去,應記儂家舊姓西」,說的就是西施。這是一句離別詩。舸,大船。鴟夷,用皮革做的袋子。相傳,當年伍子胥就是被吳王夫差裝進「鴟夷」,然後捆綁上石頭沉水而死的。西施和伍子胥是當年權力斗爭中的兩枚棋子,但這里的「鴟夷」和伍子胥無關,說的是另一枚棋子,西施的情人,范蠡。吳國被越國滅亡後,范蠡隱退江湖,自號「鴟夷子皮」。唐代詩人杜牧作《杜秋娘》,「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說是吳國滅亡後,西亂晌施坐船離開了,和范蠡一起開始了新的生活。當然,這句話也可以非常浪漫地直譯為:戰爭結束了,太湖上波光粼粼,范蠡坐在由「鴟夷」做成的皮筏上(有點象現在寧夏一帶的羊皮筏子),迎風破浪朝無錫方向而去,西施則坐在船上,緊跟其後,心情好得不得了。這樣一解釋,蘇軾的詩也就好理解了,「他年一舸鴟夷去,應記儂家舊姓西」:有一天,我坐船和范蠡離開了,請你記得,那個原來姓西的女子啊。但這種說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西施,不是姓施名夷光嗎?諸暨薴蘿山下薴蘿村人,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東村也有姓施的女子,名叫東施。怎麼可能姓西呢?關於諸暨的西施和東施,只是傳說而已,並不能肯定,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出一個最合理的答案。南宋的王mao(茂)在其《野客叢書》里,最早對蘇軾詩做出了質疑,他也認為西施應該姓施才對。西施「舊姓西」,要麼是蘇東坡太疏忽,要麼就是傳寫之筆誤。既是姓西,何來新舊之分?所以,這句話應該修改為,「應記儂家舊住西」,舊時是住在西村的。王mao的解釋貌似有道理,實則是一相情願。這個人雖然有幸生活在古代,但對古代情況好象並不很了解啊。西施從宮廷里出來後,和范蠡生活在了一起,也就是說嫁給了范蠡。按照古代的規矩,女人結婚後自然是不能再姓自己的姓了,更何況,當時連范蠡都改了姓名,改叫「陶朱公」。說人家「舊姓西」有什麼不合理呢?第二,如果真象王mao所說,是筆誤,應改為「舊住西」,也不通。西施住在西村,是小時候的事情。她和范蠡結婚前,一直是生活在宮廷里的,誰知道———誰在乎,她原來是住在薴蘿西村的那個小丫頭啊?「舊住西」,說給誰聽呢?如果這首詩是寫當年西施進宮的,那麼,寫作「舊住西」倒是合理的:我就要離開故鄉了,請記得我就是那個家住西村的浣紗女孩啊。第二個對蘇軾提出疑問的是魏慶之的《詩人玉屑》,也是南宋學者。他認為蘇軾之所以寫作「舊姓西」,是因為創作時壓韻的需要,「為韻所牽」而出現的錯誤。魏慶之是誰?蘇軾沒他懂韻律?無非還是陳見在作怪,以為西施是姓施,還用李白的詩左證,「自古有秀色,西施與東鄰」,李白這首詩,蘇軾會不知道?前面說了,諸暨的浣紗西施是傳說中的人物。二千多年前,那場不可思議的吳越戰爭,是否真用了「美人計」,是否真有西施的事,史書上並沒有記載,而戰爭結束後,關於西施是死是活,也有很多種說法,但那些說法無一例外都是傳說而已。我們只能暗暗地去想,去猜測,無風不起浪,誹聞背後總有一些原由和事實。或許,在吳越恩怨之間,可能,真的曾經出現過一位美麗的女子,只是沒人知道她的名字而已。於是,就把她叫做了「西施」———因為在春秋戰國之前,確實有一位美麗的女子是叫西施的,而且名氣非常大,但她決不是在河邊浣紗的西村女孩,不是被越王勾踐利用的女孩,真正的西施曾經出現在管子和莊子嘩腔鋒的筆下,而其時要比吳越戰爭起碼早幾百年。《管子》說,「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說,「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圓桐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這才是「東施效顰」的原始出處。那麼,管子莊子筆下的西施姓什麼呢?當然是姓西,和毛嬙是姓毛一樣,嬙,女子官名也,跟在姓氏的後面,作為敬稱,西施之施,方字旁,應該也是一樣,屬於敬稱一類,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查查詞源。我們叫楊玉環楊貴妃,也是這個道理。
『肆』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介紹是什麼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山村。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相關典故
西施給後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容顏。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撲騰」一聲沉入了水底。
於是乎,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成為美的化身和代名詞,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西施的故事由來已久,歷來在民間流傳廣泛。西施原名夷光,是戰國時代越國薴羅山施姓樵夫的女兒,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
『伍』 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姓氏是姓西還是別的姓氏呢
在古代的文明中,女子是卑微和要接受命運的人。而且越是美艷漂亮的女子,越是要接受社會和統治者的各種要求。對於過去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我們就有著很多的評價。並且,對於她的身世,相信不少人也是好奇的很吧。
在古代,女子是沒有名字的。即便這個女人長相出眾,非常漂亮,她也很難擁有專屬於自己的名字。在春秋之時,那個時候的漢字就不多,更別說能夠被普通老百姓擁有了。
能夠有姓,基本上就是皇親國戚,能夠有名字,一定是一個男性英雄人物。名字在古代是專屬名詞,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絕對不是誰想有就能夠擁有的。
不過,西施就算沒有名字,她依舊是我們心中的女神。她的樣貌動人,身材纖細,嬌弱的江南水鄉女子形象已經在我們腦海中存在了。她到底姓什麼,也一點不重要,西施這個代名詞也可以很好表示對她的尊敬。
『陸』 美女西施到底姓什麼中國四大美女之一醫施姓西還是施
美女西施,其實他是姓施的,然後他是住在村子的西面,所以叫她西施
『柒』 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姓什麼
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姓:施。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句無薴蘿村(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薴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傾國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捌』 美女西施究竟姓什麼
西施原名施夷光
,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玖』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這"施"字表示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施"字是她的姓氏。西施,本名施夷光,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沉魚,春秋末期的浙江諸暨一帶人氏,又稱西子,是家喻戶曉的美人。
浙江諸暨薴蘿山下有兩個村子,分為東西兩村。村中的人大多數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稱其西施。西施經常與夥伴們在江邊浣紗。當時的越王勾踐為了報復吳王夫差,便想獻上美女鄭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勾踐命樂師教西施歌舞儀態,過了三年,讓范蠡帶著西施進獻給吳王。范大夫見到吳王,跪拜著說:「東海賊臣勾踐,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內,得善歌舞者,以供灑掃之役。」(東海的賊臣勾踐,感念大王的恩德,在越國境內遍地尋找,得到了一個擅長唱歌跳舞的女子,給大王您感謝打掃之類的活。)
可是伍子胥進言:「臣聞: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臣聽說:夏亡是因為妺喜,殷亡是因為妲己,周亡是因為褒姒。美女是亡國之物啊,大王您不可以接受。)
吳王不聽其勸諫,馬上把西施收了下來,並在姑蘇台建造春宵宮,在靈岩山上建造館娃宮,還修築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戲遊玩。夫差對西施寵愛至極,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頭和排場,他沉迷於西施的美色,荒廢朝政,勾踐趁機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然後乘虛而入,一舉消滅吳國。
(9)4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姓什麼擴展閱讀
與西施有關的典故
一、沉魚落雁
西施天生麗質,婀娜迷人,浣紗時魚見其美而忘記了游水,漸沉於水底,故譽其有「沉魚」之美。
二、西施賣相
據說,當年越國選美,西施名列榜首。在進京途中,行人爭相圍觀,結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難行。護送西施的越國相國范蠡,見此盛況,心生一計,索性叫西施住進路旁旅社的一幢華麗小樓,而後四處張榜:欲見美女者,付金錢1文。
告示貼出,四下轟動。西施登上朱樓,憑欄而立,飄飄然似仙女下凡。觀賞者排成長龍,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兩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厭。3天下來,范相國所得金錢無數。
進京後,他把這些錢都交到國庫。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兩人遂結為生死之交。范蠡的舉措,不折不扣地為後代的「美女經濟」開了先河。
三、東施效顰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西子捧心」被視為絕世美態,同里東施看見覺得十分美麗,於是摹仿西施捧心皺眉,然卻跟西施有著皆然不同的面貌,結果同里的人紛紛走避或閉門不出。
『拾』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原名叫什麼
本名施夷光。
西施有「沉魚」之貌,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覺得西施太美麗了,都自行慚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來。
(10)4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姓什麼擴展閱讀
西施,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薴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國薴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
與范蠡設計:「得諸暨薴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薴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一對姊妹花。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假面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范郎。
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教習歌舞,准備獻給吳王夫差。
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
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
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