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女性有哪些
中國最傑出的女性人物
編輯:馨馨
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名譽主席,第四、第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又名宋慶琳。原籍廣東文昌,出生於上海。
1913年畢業於美國喬治亞州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孫中山秘書,追隨孫中山致力於民主主義革命,後參加中華革命黨。1925年與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結婚,成為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和得力助手,為國共兩黨衽第一次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1925 年孫中山逝世後,她堅持孫中山的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曾被選為國民黨第二、三、四、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五屆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和國民黨左派人士一起,多次發表通電、聲明、宣言,揭露和反對蔣介石、汪精衛的叛變行為。1927年至1931年在蘇聯、歐洲期間,參加國際反帝和保衛和平運動,兩次被選為國際反帝同盟大會名譽主席,後又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委員會主要領導人之一。
回國後積極支持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在上海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並任全國執行委員會主席,保護和營救了大批中共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1935年與何香凝等率先響應中共中央發表的《八一宣言》,後參與發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
1938年在香港發起成立保衛中國同盟,向國際友好人士和海外僑胞宣傳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主張。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上海,創建中國福利基金會,並任主席,在解放戰爭台曾給予中共和人民解放軍以巨大的物質幫助。1948年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名譽主席。1949年參加由中共倡議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建國以後,歷任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會長,全國婦聯第一、二、三、四屆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執委會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第一、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
曾代表國家多次參加國際性活動,先後被選為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執行局委員、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聯絡委員會主席。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主要著作有《為新中國奮斗》等。1981年5月逝世。
蔡暢 ;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卓越的領導者,國際進步婦女運動的著名活動家、湖南湘鄉(今雙峰縣)人。原名咸熙。
1915年入長沙周南女子師范學校求學,1916年畢業留校任教,1919年與向警予共同發起組織周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和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0年參加新民學會和工學世界社,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1924年去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翌年回國,任中共兩廣區委婦女委員會副書記,並在何香凝領導下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幹事兼婦女運動講習所教務主任。北伐時期,先後任中共江西省委婦女部部長兼北伐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中共湖北省委婦女部部長、大革命失敗後,先後在上海、香港任中共中央婦委委員,在廣東省委婦女部工作。1928年出席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部長、白區工作部部長兼婦女部部長,江西省工農檢察委員會主席。1934年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4年10月參加了舉世聞名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後,任中共陝甘省委委員,統戰部部長,組織部部長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婦女部部長。
1941年任中共中央婦委代理書記,後任書記。1943年為中共中央起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各抗日根據地目前婦女工作方針的決定》,提出婦女工作以生產為中心的新方向,糾正了王明在婦女工作領域的主觀主義、形式主義錯誤,開辟了婦女運動的嶄新局面。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1946年籌建東北解放區婦女聯合會,指導東北土地改革中的婦女工作,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書記。同年被選為國際民主婦聯理事,1948年在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上,被選為全國總工會第六屆執行委員、常委、女工部部長。同年當選為國際民主婦聯副主席。
1949年春,主持召開第一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婦聯主席。同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建國後,歷任全國婦聯第一、二、三屆主席,第四屆名譽主席。是中共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1990年9月11日逝世。
何香凝: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傑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原名諫,又名瑞諫,別號雙清樓主。廣東南海人,生於香港。
1897年與廖仲愷在廣州結婚,1902年變賣妝奩資助丈夫留學日本,同年冬相繼東渡。1903年春入東京目白女子大學預科,後轉入女子師范學院預科,同年結識孫中山。
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同年9月介紹廖仲愷加入該會。1906年入目白女子大學博物科,1908年改入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畢業後由日返港,隨同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舉家赴日本。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積極參加討袁(世凱)和護法運動。1920年起在廣東任「出征軍人慰勞會」總幹事。1924年堅決支持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革命綱領,改組中國國民黨。
1926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委,並任婦女部部長、廣東省政府委員,主持廣東婦女工作,創辦「罷工婦女讀講習所」,發起組織「援助海豐農民自衛軍籌備會」、「軍人家屬婦女救護員傳習所」、「婦女運動講習所」、「中國各界婦女聯合會」,支援北伐戰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辭去國民黨政府的一切職務,進行反蔣斗爭。
1935年與宋慶齡等率先響應中國共產黨中央發表的《八一宣言》,擔任全國各界救國會理事。抗日戰爭時期,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從事抗日民主運動。「皖南事變」後發表宣言,嚴斥蔣介石策動內戰的陰謀。1947年參與籌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從事反蔣獨裁活動。
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一、二、三屆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擅長詩詞和國畫。有《何香凝詩畫集》。1972年9月逝世。
陳慕華 ; 第七、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漢族,浙江青田人,高中文化。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至1945年先在延安抗大學習、後任三分校訓練部軍事佐理員、延安留守兵團警備五團參謀、兵團司令部教育科參謀、兵團軍事研究室研究員、延安聯防司令部後勤部家屬招待所所長兼指導員、後勤部經建處秘書,1945年至1950年任熱河軍區司令部一科參謀、東北鐵路總局機關政治協理員、穆棱煤礦工運特派員、東北鐵路保育院院長、中長鐵路中央醫院副院長,1950年至1971年任東北鐵路政治部宣傳組組長、鐵道部政治部宣傳組副組長、國家計委交通局副處長、處長、對外經濟聯絡總局成套設奮局副局長、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三局副局長,1971年至1988年任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部長、黨組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主任、全國托幼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國務院旅遊領導小組組長、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務委員、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黨組書記、理事會理事長、中國銀行董事會名譽董事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1988年至1993年任第六屆全國婦聯主席、黨組書記、中國銀行董事會名譽董事長,1993年至1998年至今任第八屆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中國銀行董事會名譽董事長。
是第五、第七、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彭佩雲;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漢族,湖南瀏陽人,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參加工作、大學文化。
1945年至1947年在西南聯合大學社會系、南京金陵大學外文系參加「民主青年同盟」,1947年至1949年在清華大學社會系學習並擔任地下黨支部書記、地下黨總支委員,1949年至1950年任清華大學黨總支部書記,1950年至195?年任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學校?部工作科幹事,1953年至1959年任北京市委高等黨校委員會常委、辦公室主任,1959年至1964年任北京市委大學科學工作部大學組組長市委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委員,1964年至1966年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1966年至1973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後下放勞動,1975年至1977年在北京大學政治部宣傳組工作,1977年至1978年任北京化工學院黨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1978年至1979年任國家科委一屆負責人、1979年至1982年任教育部政策研究室主任、黨組成員,1982年至1985年任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1985年至1987年任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1987年至1988年任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兼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1988年至1993年任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1993年至1998年任國務院國務委員、國務院兒童工作委員會主任、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1993年至1997年任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書記,1998年3月任現職。
錢正英;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原水利部部長。漢族,浙江嘉興人。上海大同大學土木工程系肆業,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9年至1942年在上海大同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並參加上海地下黨,任大同大學群眾團體黨團成員、工學院分黨支部書記。1942年至1945年任淮北區黨委機關文化教員,淮北泗五靈鳳縣中學澮南分校教員、黨支部書記,淮北行署建設處水利科科長。1945年至1948年任蘇皖邊區水利局工程科科長,華東軍區兵丫部交通科科長、前方工程處處長。1948年至1950年任山東省黃河河務局副局長、黨委書記。1950年至1952年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兼治淮委員會工程部副部長。1952年至1967年任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67年至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沖擊。1974年至1988年任水利電力部、水利部部長,黨組書記。1988年至今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第七屆、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康克清;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婦女運動卓越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社會政治活動家。江西萬安人。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團,任萬安羅塘灣婦女協會常任秘書,萬安縣巡視員。1928年上井岡山,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29年與朱德結婚。
1931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2年在江西瑞金任紅軍總司令部直轄的女子義勇隊隊長,直屬隊政治指導員。1934年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侯補委員。同年10月至1936年10月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三過草地,歷盡艱辛。她與朱德同志一起同右傾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斗爭。
1936年任紅軍四方面軍黨校總支書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中共中央黨校賞學習。先後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直屬隊組織股長、政治處主任,黨總支書記,晉東南婦女救國會主任。是中共七大代表。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全國婦聯兒童福利部部長,全國婦聯第一至第五屆常委,第二屆書記處書記,第三屆副主席,第四、第五屆主席,第六屆名譽主席。
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主席,中國福利會名譽主席,全國兒童工作協調委員會主任,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會長,宋慶齡基金會主席。是中共第七、八、九、十、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屆常委,第五、第六、第七屆副主席。1992年4月23日逝世。
鄧穎超;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原名鄧文淑,又名鄧詠通、鄧湘君,曾化名為逸豪等。祖籍河南光山,生於廣西南寧。
幼年喪父,靠母親行醫、教書過清貧的生活。1919年「五四」運動時,響應同在天津直隸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讀書的郭隆真的倡議,參與成立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被推舉為演講隊隊長,帶領隊員在街頭進行反帝愛國宣傳活動,並與周恩來等人一起組織進步學生團體-覺悟社,參與和組織 領導了天津學生愛國運動。
1920年秋到北京師大附小任教員。1923年組織女權運動同盟會,1924年參與組織中國社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初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轉中國共產黨員。同年與周恩來結婚。在大革命時期,先後任中共中央天津地委婦女部部長、兩廣區委委員兼婦女部部長,中共中央婦委書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曾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侯補中央執行委員。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在上海黨中央機關從事秘密工作,後到江西中央蘇區任中央局秘書長,並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央長江局婦委委員,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婦委書記,中共駐重慶、南京代表團成員,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發動婦女參加抗戰和民主政治運動,並與各界婦女組織戰時兒童保育會,救護收容逃難到後方的兒童。曾當選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理事,並曾任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為堅持團結抗戰、反對投降分裂進行不懈的斗爭。
1945年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侯補中央委員。同年任中共中央婦委會副書記。1946年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出席國民黨當局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並在重慶、南京、上海為爭取和平、民主而斗爭。1947年回到延安任後任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央婦委代理書記。1949年在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婦聯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建國後,歷任第一至三屆全國婦聯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第四屆婦聯名譽主席,全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對外友協名譽會長。
曾當選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第一屆常委委員,第六屆主席。1992年報7月平均12日逝世
吳儀;國務院國務委員,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主任,原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部長。漢族湖北武漢人,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工作,北京石油學院石油煉制系煉油工程專業畢業,大學文化,高級工程師。
1956年至1962年在西北工學院國防系、北京石油學院石油煉制系煉油工程專業學習。1962年至1965年任蘭州煉油廠車間技術員、政治部辦公室幹事。1965年至1967年任石油工業部生產技術司生產處技術員、1967年至1983年任北京東方紅煉油廠技術員;技術科副科長、科長、副總工程師、副廠長。1983年至1988年任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副經理、黨委書記。1988年至1991年任北京市副市長。1991年至1993年任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93年1997年任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部長,黨組書記。1997年至1998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侯補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部長,黨組書記。1998年至今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侯補委員、國務院國務委員。
是中共第十三屆中,在侯補委員、十四屆中央委員,十五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侯補委員。
何魯麗;第九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漢族,山東菏澤人,民革成員,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大學文化,副主任醫師。
12歲隨父何思源(當時的北京市市長)來京。1952年至1957年在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學習。1957年至1984年任北京兒童醫院住院醫師,北京市西城區兒童醫院住院醫師,北京市第二醫院主治醫師、兒科主任、副主任醫師。1984年至1988年任門市西城區副區長。1988年至1996年北京市副市長、民革中央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是第七屆、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八屆四次全國政協會議上增選為副主席,第七屆全國婦聯常委、副主席。
http://dqxinxin.2000y.net/
⑵ 陝西與河南,哪個歷史上出的名人多
當然是陝西了!陝西歷代名人
周秦時期
1崇侯虎:商代末期諸侯,崇國國君。封地在今西安西郊灃河西。與周文王同時期。曾對殷紂王進讒言使殷紂王將周文王囚禁於幽里。後被周滅。
2姬旦:既周公,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也就是今天的岐山縣,故稱周公。武王死後輔佐成王。制禮作樂,為西周制定官制和其他各種典章制度。
3姬發:既周武王,西周開國君主。周文王之子。滅殷商建西周。
4姬鮮:管叔姬鮮,周武王弟。為周初三監之一。初封於管,即現在的鄭州。成王繼位後周公旦攝政。管叔不服,發動叛亂。周公東征殺管叔。
5伯禽:周公單張子。周公被封於魯,因輔佐成王,故由伯禽代為治理魯地。
6尹喜:周大夫。函谷關令。愛好天文星象之術。在終南山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其地遂得名為樓觀,既今樓觀台。
7贏渠梁:既秦孝公,戰國時秦國國君。頒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統一度量衡。
8贏駟:秦惠文王。孝公之子。繼位之初殺商鞅,但未能廢除商鞅之法。
9贏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十三歲時繼秦王位。後免呂不韋相國職,開始親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滅六國,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並建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秦。
10蒙恬:秦名將。祖先為齊國人,祖 父,父親皆為秦將。秦統一後率30萬人北擊匈奴,築長城,修直道。後胡亥與趙高矯詔殺扶蘇,並逼蒙恬自殺。相傳蒙恬發明了毛筆,但可能應為毛筆的改良者。
11扶蘇:秦始皇長子。因不同意焚書坑儒,被始皇派往蒙恬部去監軍。後被胡亥等人設計害死。葬於今綏德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
1 杜預:西晉將領,學者。他認為忘戰必危,勤於講武,又博學多能。當時被稱為「杜武庫」。
2 僧肇:俗姓張,京兆人。既今西安。東晉佛學哲學家。鳩摩羅什弟子之一。
3 智猛:新豐人。既今臨潼區新豐鎮。後秦時期曾到天竺取經。
4 王子直:南北朝時西魏著名將領。任車騎將軍,平涼州叛亂。廢帝元年拜使持節大都督行瓜州事。
5 韋孝寬:南北朝時京兆杜陵人。今西安市東南。西魏及北周著名將領。
6 宇文沂:本為朔方人,後徒京兆。北周及隋著名將領。因隋文帝多疑罷其官,隨心懷不滿,圖謀反隋,事泄被殺。
7 王述:京兆霸城人。今西安市東郊。北周時任廣州刺史。隋開皇初,獻平陳之計,修造戰艦,為上流之師。後以行軍總管擊南寧,未至而卒。
兩漢時期
1 田何:西漢經學大使。孔子授[易],五傳至田何。始皇焚書,[易]賴田何口授,始得傳於後世。漢代[易]學宗師,漢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業。
2 宣曲任氏:長安宣曲人,西漢大富商。其祖原為秦督道糧倉的管理人員。秦亡時,人們爭搶金銀珠寶。只有任氏儲存大量糧食。後因此起家。但家風優良。
3 劉徹:西漢武帝,景帝之子。實行推恩制。分全國為十三州。禁止私人鑄錢,統一幣制,制五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放棄和親政策,和匈奴之間連年作戰,擊潰匈奴主力。派張褰出使西域。興修水利。推行代田法。創建太學。為史上一代明君。
4 竇嬰:西漢大臣,文帝竇皇後從兄子。因與武帝丞相田汾爭地等原因被殺。
5 蘇建:西漢將軍,蘇武之父。建朔方。因與趙信共率部三千多騎與匈奴數萬騎相遇,激戰一天多,趙信投敵,蘇建逃回,按律當斬,武帝赦其死罪但貶為庶人。後又代郡太守,死於任所。
6 張湯:西漢杜縣{今西安東南}人。審理陳皇後巫蠱案和淮南王,衡山王謀反案,羅織株連,處死數萬人。建一武帝改革幣制,鑄五銖錢。後被迫自殺。死後家產不過五百金,且都是俸祿和皇帝賞賜所得,足見其廉潔。
隋時期
1 虞慶則:隋京兆人。隋代大臣。封魯國公,後任右武侯大將軍。討平嶺南人李賢反叛回程途中被誣謀反而被殺。
2 於仲文:北周至隋時期京兆人。北周及隋代大臣。著有[漢書刊繁]等書。
3 韋師:隋京兆杜陵人。隋代任吏部侍郎,山東河南十八州安撫大使。一生為官清廉。
4 史萬歲: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將。突厥可汗入侵,但聞其名後不戰而退。史追擊百餘里,殺敵數千。後因遭楊素妒嫉被誣陷而死。
5 張定和:萬年人,今西安東。隋朝著名將領。後從煬帝征伐吐谷渾,挺身登山,被亂箭射死。
6 宇文愷:原籍朔方夏州,今陝西靖邊人。主持修建宗廟,宮殿,陵墓,廣通渠等,並策劃修建隋新都大興城。後又奉命修建東都洛陽城。其設計理念對當時及後世周邊國家都城的設計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7 李密:京兆長安人。隋末瓦崗軍領袖。後投唐,公元618年被以謀反罪擊殺。
8 王世充:隋新豐縣,今臨潼區人。隋代將領。唐武德四年,兵敗降唐,後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唐時期1
1 李世民:公元559年生649年卒,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李源為太原留守,李世民勸其反隋。李淵稱帝將李世民封為秦王。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即皇帝位。為史上一代明君。
2 殷開山:京兆府,今戶縣人。唐初大將。從征王世充,病死於途中。
3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史有[房謀杜斷]之美稱。世稱唐之賢相。貞觀四年病逝。
4 韋仁壽:京兆萬年人。為官廉潔能幹。
5 長孫皇後:唐太宗皇後。長安人。遺命不厚葬不起山陵。與太宗合葬於今禮泉縣之昭陵。
6 姚思廉:京兆萬年人。唐代史學家。
7 法順:雍州萬年人。隋唐時僧人,俗姓杜,又稱「杜順和尚」。華嚴宗初祖。
8 顏師古:京兆萬年人。博覽群書,學識廣博,是著名的訓詁學家。
9 唐臨:長安人。歷任大理卿,刑部尚書等職。凡唐臨審理案件犯人無一有異議。
10 張儉:京兆新豐人。唐初為右衛郎將,代州都督,營州都督,後封皖城郡公。
11 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初封宜都王,徒封越旺,魏王。後因謀為太子,貶為順陽王。
12 閻立德:京兆萬年生人。唐代著名建築學家兼工藝家。唐著名離宮別館基本均出自他手。在中國建築史上有重要地位。
13 閻立本:京兆高陵生人。閻立德之弟。主持修訂多種醫書,對中國醫葯學有相當影響。
14 窺基:京兆長安人。唐右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宗之子,開國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唐代高僧,師從於玄奘法師。為法相宗創始人之一。窺基舍利塔在今長安縣興教寺。
15 韋待價:京兆萬年人。官至蘭州刺史。多次同吐蕃作戰,升任涼州都督。
16 李賢:唐高宗子,武則天所生。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為太子。後被武則天流放巴州,被迫自殺。
17 周興:長安人。唐酷吏。後被來俊臣所逼流放於嶺南,路上被仇家所殺。
18 李昭德:京兆長安人。官拜鳳閣侍郎。因來俊臣誣告下獄,後來俊臣也被下獄,兩人同天被殺。
19 來俊臣:唐雍州萬年人。酷吏。後被武則天所殺。
20 懷素:京兆府人。律宗三派東塔宗創始人。
21 王孝傑:京兆新豐人。為唐時大將,後戰死於討伐契丹之作戰中。
22 李重潤:中宗李顯長子。因有人誣告其餘其妹永泰公主及妹婿武延基議論張易之兄弟與武則天之事,被武則天棒殺。
23 韋安石:京兆萬年人。因不苟言笑吏民皆敬畏。官至尚書右僕射。後被太常卿姜皎所陷害,憂郁而死。
24 韋皇後:長安人。唐中宗李顯皇後。中宗復位後,聽信上官婉兒誘勸預效法武則天之所作所為。後被李隆基所殺。
25 法藏:原籍西域康居,後隨祖父遷來長安。華嚴宗實際創始人,被尊為三祖。
26 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武則天所生。初嫁薛紹,後嫁武攸暨。
27 韓思復:京兆長安人。任吏部侍郎,襄州刺史。一生為官清廉。
28 韋景駿:京兆萬年人。任房州刺史。
29 李隆基:又稱唐明皇。睿宗之子。他統治時期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鼎盛時期。後因安史之亂,返回長安後被肅宗遷居於西內太極宮最終抑鬱而死。
30 韓休:京兆長安人。任禮部侍郎虢洲刺史。
31 李尚隱:原籍趙郡,徒京兆萬年。曾任桂州都督,廣州都督,五府經略史。
32 韓朝宗:京兆長安人。任荊州長史,高平太守。
33 王昌齡:京兆人。唐時詩人。
34 韓干:京兆藍田人。盛唐時著名畫家。被譽為畫馬神手。
35 張萱:京兆人。盛唐時畫家。現存世的{唐後行從圖}是他的作品。其{搗練圖}現存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唐時期2
1 韋述:京兆杜陵人。唐代史學家。並著有[高宗實錄][御史台記][兩京新記]等二百餘卷
2 於休烈:京兆高陵人。擅寫文章,開元初進士及第。後升至工部尚書。卒年八十一歲。
3 懷素:原籍長沙,徒京兆。俗姓錢。擅草書,以「狂草」出名。今西安碑林藏有懷素草書名碑[千字文]及[東陵聖母帖]
4 顏真卿:京兆萬年人。開元進士。曾任監察御史,次史,刑部尚書等職。為官剛直不阿,直言敢諫。後官至太子太師封魯國公。唐德宗時李西列叛亂,他奉命前去勸諭李西列,後被李殺害。顏真卿以書法聞名。存世碑刻有[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行書有[爭坐位帖]書跡有[自書告身][祭侄季明文稿]等。
5 韓晃:京兆長安人。歷任吏部外侍郎,鎮海軍節度使,後封晉國公。好古琴,喜書法。作品流傳至今的有[文苑圖][五牛圖]今存於故宮博物院。
6 第五琦:京兆長安人。著名理財家。封扶風郡公。
7 韋皋:京兆萬年人。任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南康郡王,檢校太尉。多次擊敗吐蕃,使西南少數民族多數內附。
8 惠果:京兆萬年人。唐代名僧。後常住青龍寺,向來唐求法的僧侶授密宗教義,日本僧人空海在此學成後歸國創立了日本真言宗。
9 杜黃裳:京兆萬年人。唐名臣。封河中節度使。曾勸憲宗整頓綱紀,削平藩鎮。
10 程異:京兆長安人。一生為官清廉,死後家無余錢。
11 韋丹:京兆萬年人。顏真卿外孫。任容州刺史。造福一方。死後老幼思之不忘,皇帝刻石記功。
12 薛濤: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女詩人。
13 杜牧:京兆萬年人。唐代著名詩人。歷任黃州,池州,湖州,睦洲等地刺史。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
14 韋正貫:京兆萬年人。任太子校書郎,調華原尉。一生為官清廉。
15 魚玄機: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女詩人。
16 韋庄:京兆杜陵人。唐末文學家。寫[秦婦吟]長達1366字,是現存唐代最長的一首七言古詩。但其筆跡傳世少見。
17 杜光庭:京兆長安人。唐末五代時期道士。晚年隱居青城山。今存世著作有二十餘種。
18 衛賢:京兆人。五代南唐著名畫家。有[雪宮圖][蜀道圖][盤車水墨圖]等傳於世。今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高士圖]和上海博物館的[閘口盤車圖卷]也均出自他手,為稀世珍寶。
宋元明清時期[1840年前]
1 杜漢徽:京兆長安人。宋初名將。善騎射。後晉,後漢,後周時期戍守邊州,屢破遼兵。任天長軍使,雄武軍使。後因病而卒。
2 王意見:京兆萬年人。宋代詩人。任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書等官職。七十九歲無疾而終。
3 李成:京兆長安人。宋初畫家。先世為唐宗室。[宣和畫譜]推他的山水畫為古今第一。
4 許道寧:京兆長安人。五代,宋初畫家。今存世作品有[松山行旅圖][秋山蕭寺圖]。
5 劉謙:京兆長安人。宋史學家兼詩人。曾任榮州刺史,後奉詔修撰[五代史]著有詩集一卷。
6 楊礪:京兆戶縣人。官至翰林學士。但一生清苦。死後真宗冒雨致祭。
7 李建中:京兆人。宋代大書法家。後居蜀地官至太府寺。自稱崖夫民伯。
8 史序:京兆長安人。宋代天文學家。任翰林院主簿,監丞。
9 種世衡:京兆長安人。宋朝名將。開清澗縣城。深得當地軍民愛戴,死後軍民畫像苦祭。
10 石蒼書:京兆人。宋代書法家。曾任承事郎等官職。
11 薛紹彭:京兆長安人。宋代書法家。今西安市周至縣樓觀台藏有薛紹彭題詩石刻。
12 呂大鈞: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人。北宋學者。著有[鄉約][四書注][成德集]等書。
13 趙瞻:鳳翔周至[今西安市周至縣]人。任侍御史等官職。著有[春秋論][奏議][文集][西山別錄]等書。
14 呂大防: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任鹽鐵判官,太長博士,後官至宰相。
15 呂大忠: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任縣令,知州,河北轉運判官,陝西轉運副使等職。任陝西轉運副使之職時,將[石台孝經][開成石經]以及當時長安一代遭受破壞的歷代石碑細心收集。移置到府學北邊[今陝西碑林博物館]地址。並選擇乾燥堅固地基穩固排放,且修建了房屋,廊亭,安排了放置次序,使得這些珍貴文物得以保存至今。為今之碑林博物館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其功流芳千古。
16 呂大臨: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北宋學者。曾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著有[禮記解][程門問答][易章][論語解][孟子講儀][考古圖]等書。所著[考古圖]為我國最早的較為系統的古器物圖錄。
17 種師道:京兆長安人。北宋末年名將。官至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保靜軍節度使,京畿兩河宣撫使,統領各路勤王兵。宋軍兵威始振。金兵聞其名而退兵。
18 成宗道:京兆長安人。宋代名畫家。工畫人物,兼擅長刻石。
19 揚恭懿:京兆高陵人。元代學者。元世祖曾派耶律郎申敬來召,以疾辭。後又數次召用,皆不赴。為元代關學復起的重要人物。
20 紅字李二:京兆人。失卻原名,以藝名稱世。元雜劇家,秦腔藝人。與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合作編寫雜居[開壇闡教黃粱夢][岳陽樓]等劇。
21 王真: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大將。因屢戰有功,被提升為都指揮使。後在對敵作戰中身受重傷但仍殺敵數十人,環顧左右說:「我義不死於敵手」。遂自殺。後成祖繼位,追封金鄉侯。
22 王通: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大將軍。金鄉侯王真之子。任武義伯加太子太保。
23 李錦: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學者。當時關中許多學者均出自他門下。
24 雍泰: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官至戶部尚書。一生為官剛正清廉。
25 呂楠:高陵人。理學家。歷任翰林院修撰,吏部考功郎中,太常少卿,禮部右侍郎。畢生著述甚豐,有[四書因向][周易說翼][尚書說要][毛詩說序][春秋說志][禮問內篇外篇][史館獻納][南省奏稿][詩樂圖譜][史約][高陵志][解州志][涇野文集]等。
26 王九思:陝西咸寧[今西安市]人。明代著名學者。傳世刻印書籍有[呂氏春秋][國語][左傳][六子全書][太白山人集][玉坡奏議]等。為明代陝西私人刻書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27 馮從吾:西安府長安[今西安市]人。明代著名學者。歷任尚寶卿,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創立關中書院。著有[元儒考略][馮子節要][關學編][古文集選]等書。
28 梁化鳳:長安[今西安市長安縣]人。清代將領。順治三年武進士。因戰功卓越,升江南提督,封三等男。
29 張勇:陝西洋縣人後徒居長安。清朝將領。歷任雲南提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升太子太師一等候。死後贈太師。
30 趙宏印:陝西神木人。清朝將領。因戰功卓越授左都督,在蘇州十二年,盜賊斂跡,官民安寧。死後,郡人祀於名宦寺。
⑶ 近代傑出的女性有哪些
盤點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女性
TOP1 何香凝
何香凝(1879~1972),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傑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她的作品中充滿斗爭激情、浩然正氣。
TOP2 宋慶齡
宋慶齡 (1893.01~1981.05)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名譽主席,第四、第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又名宋慶琳。原籍廣東文昌,出生於上海。新中國成立後,宋慶齡把更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福利事業中。擔任「中國福利會」主席期間,她將自己從蘇聯獲得的十萬盧布獎金全部捐獻出來,用於發展婦幼福利事業。用這筆基金建立在上海衡山路的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如今已成為世界一流的婦產醫院。
TOP3 鄧穎超
鄧穎超 (1904~1992.07)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原名鄧文淑,又名鄧詠通、鄧湘君,曾化名為逸豪等。祖籍河南光山,生於廣西南寧。
建國後,鄧穎超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她不止一次說「我對婦女工作的關心和責任,一直會承擔到生命的終止。」人們何曾想到,她為了革命曾偷偷墮胎,也曾因難產而失去生育功能,膝下無子的鄧穎超把更博大的「母愛」播撒給了中國所有婦女和兒童。鄧穎超以無比親切的誠摯態度關心著她身邊的每一個人,「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方法融匯在她的人格力量之中。
TOP4 康克清
康克清 (1911.09~1992.04) 朱德夫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領導人。江西萬安人。她1928年上井岡山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與朱德結婚,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婦聯第三屆副主席,第四、五屆主席,第六屆名譽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9年康克清主持了《婚姻法》的修改工作。她曾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過國際保衛兒童會議和聯合國婦女會議,代表中國政府簽署《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TOP5 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鞦韆、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廈門。秋瑾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她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
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TOP6蔡暢
蔡暢(1900-1990),中國婦女運動領導人之一,原復姓蔡林,名咸熙,湖南湘鄉(今雙峰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全國婦聯第一~三屆主席、第四屆名譽主席等職。全國人大第一~三屆常務委員,第四、五屆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第七至十一屆中央委員
。1990年9月11日在北京逝世。1991年,由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同名紀錄片謳歌了蔡暢為中國婦女解放事業所做出的光輝業績。T
OP7 史良
史良 (1900~1985.09) 全國婦聯第一、二、三、四屆副主席。中國婦女運動先驅和領袖之一,政治活動家,法律學家。江蘇常州人。幼年隨父讀書,1915年考入黨州女師,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7年畢業於上海法科大學。1950年,她把《婚姻法》送給了全體女同胞,使中國婦女在愛情與婚姻方面,從此擁有了和男性一樣的平等權利。
TOP8 曾憲植
曾憲植 (1910~1989)全國婦聯第四屆副主席。湖南湘鄉人。早年愛革命思潮影響,毅然沖破封建家的束縛,於1926年參加革命,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性隊學習,成為中國第一批女兵之一,次年任軍官教導團准尉文書。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去上海。曾憲植在全國婦聯工作40年,分管幹部、後勤、外事及婦女統戰工作,參與主持日常工作。她高度負責的精神、雷厲風行的魄力、周密的組織能力、正派的工作作風,都深得大家稱道。
TOP9 許廣平
許廣平 (1898――1968.03),魯迅的夫人,全國婦聯第一、二、三屆副主席,作家。自號景宋,曾用筆名平林、歸真、寒潭、持平、正言等。祖籍福建,生於廣東番禺。幼年時即反抗纏足和包辦婚姻。曾讀私塾,19歲到北京,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五四"運動中,主編天津女界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TOP10 林巧稚 林巧稚(1901-1983),全國婦聯第四屆副主席,醫學家,婦產科專家。福建廈門人。她自幼勤奮好學,1921年考入北京協和醫學堂,1929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協和醫院婦產科大夫,成為這個醫學堂留下的第一位中國女醫生。她獻身醫學事業,把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人民,為事業終身未婚。林巧稚不但給有錢有勢的婦女看病,對窮苦百姓都一視同仁,交不起錢的病人,她就免費治療。她有一個出診包,包里總放著錢,以便隨時接濟貧困百姓。
⑷ 廣西近現代出過哪些女性名人,她們因什麼出名
謝謝網友阿桃先生的信任、邀請,讓我第一時間回答這個問題。按照題目要求,列寫幾位廣西的現代知名女性,她們是:
鄧穎超,生於廣西南寧,祖籍河南光山,192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 社會 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曾任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等職。
肖鶯子,女,壯族,廣西來賓人,1963年3月生,大學學歷,經濟學學士學位,高級經濟師,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8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廣西自治區欽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欽州市委書記、市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現任海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
李康,女,壯族,廣西扶綏人,1957年5月生,198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10月參加工作,廣西師范大學 社會 文化與 旅遊 學院經濟史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文學學士,副教授。現任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委員、常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黨組成員,廣西壯族自治區紅十字會會長(兼)。
廣西位於華南地區,東鄰廣東,西與雲南毗鄰,南鄰北部灣且與海南隔海相望,東北接湖南,西北靠貴州,西南更是與越南接壤,自古便屬於漢地十八省,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而在廣西近現代中,更是出現了很多女性名人,譬如鄧穎超、黃文秀、何姿、梅艷芳、王鷗等。
鄧穎超,出生於廣西南寧。在1919年,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那一年,在巴黎和會的議桌上,中國代表的聲音被忽視,主權受辱。當消息傳開之後,舉國震驚,於是爆發了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當時,周恩來參與了天津學生聯合會;鄧穎超參與了女界愛國同志會。但是,因為封建習俗的束縛,男女學生並不能在一起活動。所以,為了打破了這些舊習俗,也為了能夠更加熱情地參與到改造中國 社會 的運動中去,周恩來和其他活動成員創辦了覺悟社,而鄧穎超也在其中。
那時候,覺悟社的成員們為了避免結婚受累而連累他人及後人,也為了全身心投入 社會 斗爭中去,包括周恩來在內的20多個成員都宣布抱獨身主義。到了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各方面認識的逐漸成熟,部分成員才自然而然地放棄了當時沖動的想法。
1925年8月日,鄧穎超和周恩來在廣州結婚。鄧穎超一生追求真理,勇於 探索 ,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導者,她不止一次說「我對婦女工作的關心和責任,一直承擔到生命的終止」。鄧穎超為增進中國婦女和各國婦女的友誼,推動世界和平做了大量的工作,贏得了各國婦女的敬重。
1989年4月18日,黃秀文出生於廣西百色市田陽區的一個農民家庭。雖然出身貧寒,父母身體也不好,但是黃文秀從小就自立自強,努力上進,立志到外地求學,接受更好的教育。
2016年,黃文秀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並考取了家鄉百色的選調生,回到了家鄉工作。2018年3月26日,黃文秀擔任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的駐村書記。
剛上任時,百坭村有472戶2068人,而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95戶883人。黃文秀深知群眾要脫困,增收是硬道理。所以,她帶領村的領導幹部外出考察學習,請技術專家到現場指導,挨家挨戶宣傳發動。到後來,全村的貧困戶大部分脫貧了。而百坭村也先後獲得了「鄉村文明」、「鄉風文明」等紅旗村稱號。
2019年6月16日晚,黃文秀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最後因公殉職。2021年6月29日,黃文秀被授予「七一勛章」。
1990年12月10日,何姿出生於廣西南寧。1996年,還在讀幼兒園大班的何姿因為身體柔韌性好,成為班裡的舞蹈員,而後被招進了體校。後來,南寧體校的一名教練找到了何姿的爸爸,希望能讓何姿改跳水。
盡管得知女兒怕水,但何爸爸還是想讓女兒去試一試。沒想到的是,何姿的適應性很好,學習進步也很快。在9歲的時候,便被引進到深圳跳水隊,成為首批6名運動員之一。期間,何姿得到了更先進科學和系統的訓練。
2005年,何姿順利被廣東省跳水隊選中;次年10月,成功入選國家隊,師從胡恩勇。2008年,何姿被分配到鍾少珍教練組,隊友包括郭晶晶和王峰等,曾被譽為郭晶晶的接班人。
2012年,在18屆國際泳聯跳水世界盃女子雙人3米板跳水比賽中,何姿獲得了冠軍。在同年的倫敦奧運會中,何姿和吳敏霞搭檔獲得雙人3米板跳水冠軍。到了2013年的第十二屆全運會中,何姿獲得女子3米板冠軍,成為繼郭晶晶和吳敏霞之後的第三位全滿貫運動員。
2017年7月25日,何姿宣布退役。
除了上面所說的鄧穎超、黃文秀,以及何姿等人外,廣西還出現過很多女性名人,如天後梅艷芳;出演琅琊榜和偽裝者的女演員王鷗;新聞聯播女主人歐陽夏丹;主演男人幫和北京青年的張儷等。
1、劉三姐——壯族民間傳說人物
劉三姐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在我國廣東、廣西乃至湖南、雲南、貴州等地均有同類故事流傳,所以劉三姐傳說對研究中國南方 社會 風俗史和民間文藝學頗具參考價值。
關於劉三姐(劉三妹)的傳說,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
「新興女子有劉三妹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千里內聞歌名而來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 游戲 得道。嘗往來兩粵溪峒間,諸蠻種類最繁,所過之處,咸解其言語。遇某種人,即依某種聲音作歌。與之唱和,某種人奉之為式。嘗與白鶴鄉一少年登山而歌,粵民及傜、僮諸種人圍而觀之。男女數十百層,咸以為仙,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土人因祀之於陽春錦石岩。岩高三十丈許,林木叢蔚,老樟千章蔽其半,岩石有石磴,苔花綉蝕若鳥跡書,一石狀如曲幾,可容卧一人,黑潤有光,三妹之遺跡也。月夕輒聞笙鶴之音。歲豐熟,則彷彿有人登岩頂而歌。三妹今稱歌仙。凡作歌者,毋論齊民與俍、瑤、僮人、山子等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篋,兵後,今盪然矣。」
2、瓦氏夫人
我們都知道花木蘭,巾幗不讓須眉,被世人崇拜了上千年,但其實花木蘭也是虛構人物,在史籍中,花木蘭的相關資料毫無記載。但是在廣西壯族有一位女將,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抗倭英雄人物,比起花木蘭的傳說,有過之無不及,讓人由衷地驚嘆敬佩景仰。
瓦氏夫人(1496年-1555年)本姓岑,歸順直隸州人,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聰明好學,隨父攻讀,習練武藝,精通兵法。長大成人以後,按照壯族土官時代盛行的「官家與官家婚」以及「婚姻不避同姓」的慣例,嫁給本州岑猛為妻。嘉靖時期曾任田州州事,在職時善理州政,建義學、興教育,召集流民,穩定秩序。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舉進犯中國東南沿海,1555年4月,瓦氏夫人應征率兵至蘇州,隸屬俞大猷部下;田州土官岑大祿年幼,瓦氏夫人訓練訓練壯族子弟7500人出戰,她的幾個兒子和孫子都在抗倭戰爭中犧牲;瓦氏率狼兵在金山衛大戰倭寇,斃敵4000餘人;在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一役中,聯合湘西「土兵」大敗倭寇,獲得抗倭以來一次重大勝利;因功被嘉靖帝封為二品夫人。後告老還鄉。不久病逝,享年59歲。
3、綠珠
綠珠(―300年)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雙鳳鎮綠蘿村人,生於雙角山(位於今博白縣浪平鎮)下,西晉石崇的寵妾,中國古代著名美女之一。
綠珠「美而艷,善吹笛」。西晉太康年間,石崇出任交趾(今屬越南)采訪使,路過博白,驚慕綠珠美貌,以三斛明珠聘為妾,並在皇都洛陽建造「金谷園」,石崇還在南皮(今古皮城遺址處)為綠珠建了梳妝樓。晉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專權,其黨羽孫秀垂涎綠珠,向石崇索要綠珠,石崇拒絕。孫秀遂誣石崇與淮南王司馬允合謀討伐司馬倫,領兵圍金谷園收捕石崇,當時石崇正在大宴賓客,聞之對綠珠說:「我因你而獲罪」,綠珠泣曰:「妾當效死君前,不令賊人得逞!」綠珠墜樓自盡,孫秀殺石崇全家。
4、歐陽夏丹
喜歡看新聞的朋友肯定熟悉,我國電視節目主持人
歐陽夏丹(1977年7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人,1999年至2003年在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工作,主播過《上海早晨》、《新聞夜線》等節目。2003年8月進入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主播經濟頻道早間資訊欄目《第一時間》。2009年7月加盟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主播央視新聞頻道《共同關注》節目。2011年9月25日,歐陽夏丹與郎永淳開始主持中國中央電視台最主要的官方新聞節目《新聞聯播》,並獲得普遍好評。2016年,獲得央視2015年度「十佳人物」稱號。
5、莫慧蘭
莫慧蘭(1979年7月1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人,原中國國家體操隊運動員,是中國1990年代最傑出的體操運動員之一。她以動作難度高著稱,莫慧蘭的動作以形體優美,難度大而聞名體操界;她在高低杠上的「團身前空翻越杠抓杠」動作原來是男子的技術動作,被國際體聯命名為「莫式空翻」,稱為「下世紀」動作;目前這個動作仍在難度最高一級,只有很少的女子運動員能完成這個動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擔任廣西南寧火炬手。
6、何姿
何姿(1990年12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人,中國女子跳水隊運動員,世界冠軍,奧運冠軍,何姿是繼郭晶晶、吳敏霞之後,第三位獲得奧運會、世錦賽、全運會跳水金牌的「全滿貫」選手。
7、莫花棉
「河池韋老太太……其英勇果敢之事跡,現正膾灸人口。我前方軍民,無不交相稱道。其公而忘私,國而忘家之精神,誠足以愧須眉而矜巾幗。」在黔桂鐵路線上,凡經歷過抗日戰爭的人們,都知道韋老太太——莫花棉。
因為莫花棉的卓越戰功,國民政府曾明令嘉獎她。1945年3月24日,《貴州日報》第二版上刊載了這樣一則消息:「河池韋母光榮史,敵犯六甲前後率眾殲敵,孫元良將軍擬呈請嘉獎。」
1944年冬,日軍十餘人從足直村第二次竄犯河池菜峒。這批日軍進入菜峒後,大肆擄掠群眾財物,還抓走村裡的一男一女。莫花棉非常憤恨,她立即帶領兒子和同村的抗日分隊隊員抄小路疾走,趕到足直村一個險要的山坳口阻擊敵人。當敵人進入伏擊圈時,莫花棉一聲令下,數十支槍一起向敵人射擊。日軍遭到突然襲擊,被弄得暈頭轉向,狼狽奪路向金城江鎮逃竄。抗日分隊救回了被抓走的村民,奪回了被敵人搶去的物資。
初戰告捷,抗日自衛隊隊員們歡天喜地。於是,莫花棉更加積極地組織村民們與敵人周旋於河池境內的黔桂鐵路線上。
1945年1月8日,日寇一百多人第三次竄犯菜峒。莫花棉得到情報後,馬上調集下愛村等抗日自衛隊員50餘人火速集中。當敵人進村擄掠財物和抓到壯丁後揚長而去時,莫花棉看準時機,率領自衛隊在敵人背後開火。敵人把人和物丟在河邊就跑,抗日自衛隊一直追到十多里外的金城江鎮附近。
這次戰斗自衛隊擊斃18名日寇,繳獲1支手槍、4支步槍,救回被敵擄去的6名青年婦女、10多名男人。從此,抗日自衛隊軍威大振,莫花棉也成為了敵人聞風喪膽的英雄。
8、 梁姣花
她跳入深不見底的河中,只為救起落水的4個孩子,其中一個是她的親兒子。
她救上來的第3個孩子才是她的親骨肉。當她要去救第4個孩子時,卻沉入河底……
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孩子們的重生。
7月31日傍晚,在都安瑤族自治縣安陽鎮益梨社區克圩屯的澄江河畔,42歲的農婦梁姣花用生命演繹了什麼是偉大的母愛,將人性的光輝和見義勇為的精神展現到極致。
「她給了孩子們第二次生命」
夕陽西下,克圩屯上空冒著炊煙,澄江河泛著清幽,一片田園好風光。
7月31日傍晚6時許,梁姣花來到河邊的水田施肥。不遠處的河裡,她8歲的兒子譚維智,正和侄子譚維幸(8歲),侄女譚秋妹(10歲)、譚思怡(8歲)一起在河裡戲水游泳,盡情享受河水的清涼。
天有不測風雲!6時50分左右,套著譚秋妹的游泳圈突然向河心漂去,手腳都有殘疾的她無力往回遊。其餘3個小夥伴大驚失色,趕忙游過去,試圖拉回譚秋妹,卻一起沉入河底。
孩子們的尖叫聲驚動了梁姣花。她急忙跑到河邊,來不及脫衣服,就跳下湍急的河水中。一個、兩個、三個!她先後把譚思怡、譚維幸和譚維智救到岸邊的竹排上。還有一個!當她又要游去救譚秋妹時,終因體力不支沉入了水底。
套著游泳圈的譚秋妹越漂越遠,她驚恐地大叫起來。村民譚寶衛發現情況異常,跑過來跳進河裡,把譚秋妹拉到了岸邊。
附近十幾個村民陸續趕來,他們在河邊的竹排上發現了3個臉色發青、嘴唇發紫的孩子,其中一個已經昏迷過去。大家趕緊把孩子們弄醒,急問:「河裡還有沒有人?」孩子們哭訴:「維智媽媽還在下面,她救了我們就沉下去了。」
馬上救人!譚寶衛和另外6名村民,每個人間距幾米,排成直線,潛入水下展開地毯式搜索。十幾分鍾後,在河底找到了梁姣花,並把她救了上來。
村民們和趕到的安陽鎮衛生院醫生給她做人工呼吸,可任憑怎麼搶救,梁姣花還是走了。
8月1日中午,記者見到了4個驚魂未定的孩子。他們說不出當時的情景,眼中含著淚水。鄰居們告訴記者,當晚醒過來的譚維智坐在河邊不肯回家,哭著要等媽媽。大家只好騙他說,媽媽已經回家了。
村民黃春柳一度面臨失去所有孩子的夢魘,而梁姣花阻止了這個噩夢——被救起的孩子中,譚秋妹、譚維幸、譚思怡都是她的孩子。黃春柳泣不成聲:「我把孩子們生了下來,而嫂子梁姣花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
「好人一路走好」
梁姣花走了,整個克圩屯都陷入悲哀中。
在家人和村民的眼中,梁姣花一直是個好人。
丈夫譚孝叄說,1993年他與梁姣花在南寧打工時相識,因都是都安人彼此倍感親切,於1995年登記結婚。10多年來,雖然日子過得清貧,但夫妻恩愛,梁姣花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
「她是個熱心人。」村支書韋宏亮說,她嫁到村裡17年,沒有和人吵過架,村裡哪家有紅白喜事,她都一幫到底。村裡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梁姣花經常幫助他們插秧干農活。
克圩屯離都安縣城7公里,為了補貼家用,她白天到縣城一家鋼筋店打工,村民們進城辦事,她都樂於當向導。64歲的藍美秀告訴記者,村裡的老人家上縣城看病,大多找梁姣花帶路。「這么好的人,怎麼就走了呢?」藍美秀到現在都不願相信。
梁姣花的事跡傳開後,在都安引起強烈反響。縣委、縣政府領導立即趕到她家裡慰問家屬,並送上兩萬元的見義勇為慰問金。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韋乃偉說,梁姣花是都安開展解放思想、弘揚 廣西 精神中涌現出來的見義勇為英雄人物,是弘揚 社會 新風氣的楷模,是值得全縣人民學習的道德模範。
8月1日晚,一場簡朴的追悼會在克圩屯舉行,竟有600多人連夜趕來參加。村民譚忠飛說,平時都是她幫助大家,現在大家要來看她最後一眼,看看有什麼能幫她的。
42歲的生命,太短暫。梁姣花有著太多的牽掛,大兒子剛剛初中畢業,小兒子才上小學二年級;新房沒裝修好,還欠著5000元的債……
42歲的生命,很輝煌。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生下了兩個孩子,又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三個孩子的新生。
介紹三位廣西的女性傑出名人,她們分別是:
梅艷芳
梅艷芳(1963年—200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廣西合浦,中國香港女歌手、演員,香港演藝人協會的創辦人之一及首位女會長。
梅艷芳,1982年獲「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1985年-1986年跨年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連開十五場,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個唱的場數記錄 ;唱片《壞女孩》刷新了香港個人專輯銷量紀錄;1985年起連續五年獲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星獎。1991年推出首張普通話專輯《親密愛人》 。1998年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1999年在央視春晚演唱《床前明月光》。2009年經「世界紀錄協會」評定,以全球個人演唱會總計292場當選「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 。
梅艷芳,1985年憑借《緣分》獲得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1987-1988年,憑借《胭脂扣》拿下金像獎、金馬獎、金龍獎和亞太影展四料影後。1998年憑借《半生緣》獲得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2003年,梅艷芳因宮頸癌病逝,年僅40歲。
王鷗
王鷗,1982年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
2003年,獲得第四屆CCTV模特電視大賽全國總決賽最上鏡獎。2005年,出演個人首部影視劇《迷失金三角》。2009年,在系列電影《鏢行天下前傳》中飾演女一號谷平安而被觀眾所熟知 。2016年,憑借古裝劇《琅琊榜》獲得安徽衛視國劇盛典最受歡迎女配角提名。5月,憑借諜戰劇《偽裝者》獲得第19屆華鼎獎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女配角。其後相繼主演《周末父母》、《天盛長歌》、《莽荒紀》 、《諜戰深海之驚蟄》、《芝麻胡同》(獲得第26屆華鼎獎中國近現代題材電視劇最佳女演員)。
莫慧蘭
莫慧蘭,女,原國家體操隊隊員。生於廣西桂林,壯族。1990年12月進入國家體操隊。是我國著名的體操隊隊員。其高低杠上的「團身前空翻越杠」動作被國際體聯稱為「下世紀」動作,並被命名為「莫式空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