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大美女酒52度四瓶裝怎麼樣
好。
1、四大美女酒52度四瓶裝是茅台公司生產的茅台酒,酒香味更好。
2、該酒的酒瓶做成了四大美女的形狀,外形美觀,具有收藏價值。
⑵ 貴州茅台有什麼文化
茅台「五維」美學的內容包括:「空間」的美學表達、「時間」的美學表達、「人物」的美學表達、「科學」的美學表達、「文化」的美學表達。
1、「空間」指物的美學表達。
茅台品牌的背後,是空間的「蘊養」。茅台酒的生產釀造離不開15.03平方公里的地理唯早液標志保護區域,在這個特殊的空間范圍內,造就了美麗的迤邐青山、蜿蜒赤水和紫紅土壤,成就了獨一無二,且無法復制的自然生態環境。
⑶ 茅台酒的文化
(一)歷史文化(摘自人民網)
●1915年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擾螞會金質獎章,
●公元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把「茅」做為「祝捷酒」
●公元1941年,中國遠征軍把「茅」作為「隨軍專用酒」
●公元1944年,前蘇聯政府把「茅」作為「外交禮賓酒」
●1949年10月1日「茅」酒作為「開國第一宴慶典酒」款待中外嘉賓
●1953年2月根據貴陽市財經委員會的通知,地方政府有關人員來到恆興酒廠,宣讀了政府接管恆興酒廠的文件,此後地方政府在恆興酒廠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地方國營茅台酒廠即現在的貴州茅台酒廠,至此恆興燒坊遂結束了其歷史使命
今日酒古風重現,其質玄醇,其體澄清,其香幽雅,其味盈和,一飲動情,再飲感心,三飲忘憂,暢飲之,則燦爛精神,盪氣回腸.
●歷史文化名酒―――1946年周總理在重慶紅岩村宴請民主人士,席間指著茅酒瓶說:「長征過茅台鎮時,當地群眾捧出酒來歡迎我們,戰士們用它治療傷口,止痛消炎,治療感冒,喝了可治療瀉肚子,暫時解決了我們當時缺醫少葯的困難。所以,紅軍長征勝利,也有茅酒一大功勞。抗戰時期酒就已成為當時中國的一代名酒之首。
●國酒的開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晚,毛主席在北京飯店舉行開國第一宴,周總理親自安排調用庫存於北京飯店的一百多瓶「茅」款信李孝待中外嘉賓,共慶建國。「茅」獲此殊榮,是茅台酒稱為國酒的開端。
●政治酒―――茅酒曾經作為國共兩黨共同推崇的政治酒。重慶談判期間,國共兩黨「雙十協定」簽訂後的宴會上,毛主席與蔣介石舉杯共飲茅酒。茅酒曾經多次見證中國重大歷史事件並作為國共兩黨曾經共同推崇舉杯的政治酒頻繁使用。
●外交酒―――1944年前蘇聯政府將茅酒作為外交禮賓酒使用,此後中國政府及領導人一直將茅台酒作為中國政府的外交酒。
●健康酒―――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周總理用「茅」宴請尼克松總統時說:「長征路上,茅酒我們包醫百病的良葯,洗傷、鎮痛、解毒、治傷風感冒,能消除疲勞,安定精神......」喝茅台酒有利於身體健康是事實,但喝茅台酒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原因現在還是一個秘,從對長期飲用茅台酒的人群調查中發現,長期喝茅台酒的人絕大部分肝功能很好沒有肝病、腸、胃很好滑稿,普遍精神、氣色很好且人顯年輕較一般人健康長壽。
(二)釀制工藝特點
茅酒生產工藝特殊。賴茅酒的釀制,每年重陽分兩次投料,同批原料要經九次蒸煮,八次攤涼,加曲加葯、高溫堆積、入池發酵,七次取酒,歷時整整一年,然後要經三年以上貯存,再精心勾兌,方能包裝出廠。一瓶酒從原料進廠到出廠,至少要經過五年。其香氣成分極其復雜,使產品風格獨特。喝酒時感到不燥辣,容易上口,幽雅細膩。
(三賴茅酒的健康賣點
為什麼說茅是綠色康健的呢?
●茅酒由於酵藏時間長相對來說,易揮發物質少,所以對人體的刺激小,有利健康。茅酒中易揮發物質少,不易揮發物質多,對人的刺激小,不上頭,不辣喉,不燒心 。
●茅酒的酸度高。茅酒有酸、甜、苦、辣、澀五種味道。賴酒的酸度是其他酒的3至4倍。茅酒的酸成分,主要又是以乙酸 和乳酸為主。根據中醫理論,酸主脾胃、保肝、能軟化血管。西醫也認為食醋有利健康,道教、佛教也很重視酸的養身功能。
●茅酒的酚類化合物多。有專家指出,干紅葡萄酒之所以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能,是由於干紅葡萄酒中酚類化合物多。賴茅酒中的酚類化合物是其他名優白酒的3至4倍,可見賴茅酒和干紅葡萄酒有異曲同工之妙。
●茅酒的酒精濃度科學合理。茅酒的酒精濃度53%(V/V)左右,而其他名優白酒的傳統酒精濃度在60%(V/V)左右,有的高達65%(V/V),根據科學測定,酒精濃度在53度時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締合得最牢固。有個經典試驗,用53.94毫升純酒精加上49.83毫升水,結果總容積不是l03.77毫升,而是100毫升。再加上茅酒還要經過長期貯存,所以締合更加牢固。實踐證明,茅酒的電導率隨著貯存時間的增加而增加,這充分證明,隨著貯存時間的增長,游離的酒精分子越來越少,對身體的刺激也越來越小,有利健康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喝酒時感到不辣喉,醇和回甜。
●茅酒是天然發酵產品它不同於酒精和其他白酒。茅酒工藝非常科學合理,其產品完全用不同輪次、不同香型、不同酒度、不同酒齡的酒,精心勾兌而成,香味成分及相互間的配比很科學合理,使茅酒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目前,國內外分析水平尚不能達到檢測出賴茅酒所有成分的水平,因此不像有些名優白酒找到了某種物質為其主體香(賴茅根本不存在像其他酒一樣的一種香味物質是其主體香)。找到了主體香,這既是科學的進步,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即主體香不夠時可添加非發酵的香味物質,所以相應的香料廠、調酒液廠應運而生,這對茅酒來說是絕對不可能的,茅酒不添加任何香氣香味物質!
●經化驗茅酒中有SOD、金屬硫蛋白等物質的存在。 我們知道SOD是氧自由基專一清除劑,主要功能是「一清四抗」,即清除體內多餘的自由基,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及抗衰老。金屬硫蛋白的功效又比SOD強多了,金屬硫蛋白對肝臟的星狀細胞起到抑製作用,肝的星狀細胞受到了嚴重的抑制後,它就不分離膠離纖維,就不形成肝纖維化了 。
茅酒之源———茅台酒
悠悠黔鄉,物化天寶;夜郎古國,神奇大地。
黔北酒鄉,酒冠中華;千年枸醬,孕育茅酒。
真正茅酒,系出名門;至尊極品,世家精釀
國酒茅台,源自三茅;功不可沒,首推茅 台
(四)茅酒之源-名人名家之評價
赤水茅台浪沖邊,
青山環釀濕溫天,
回醅八次工藝巧,
酒業永初續世仙。
--這是我國白酒界泰斗、著名白酒大師秦含章先生2003年在人民大會堂對茅酒的題
「醬香突出、
酒體豐滿、
幽雅細膩、
回味悠長、
空杯留香」
-這是2003年人民大會堂品酒會上中國白酒專家對茅酒的一致評價。
⑷ 四特酒有四大美女圖案是哪四個品牌
2022年11月11日 00:42
1,四特酒有一款酒瓶是四大美女酒盒是清明上河圖的叫什麼名字應該是
一般用酒盒內帶的金屬鑰匙用力撬開酒瓶口開槽處
在哪買的酒瓶 就在哪印字了 有產業鏈
四特酒有一款酒瓶是四大美女酒盒是清明上河圖的叫什麼名字應該是
2,江蘇藍花瓷酒業有限公司酒怎麼樣
由江蘇洋河藍花瓷酒業開發的洋河藍花瓷酒,是中國歷史文化和現代科技的結合。 新上市以來因為其品質和價格優惠,被管理協會認定為「中國白酒知名信譽品牌」,並榮獲「定期監督檢驗合格單位」,產品倍受消費者青睞,受到廣大白酒愛好者喜愛。
江蘇藍花瓷酒業有限公司酒怎麼樣
3,瀘州老窖藍花瓷廣告上的美女是誰
瀘州老窖藍花瓷頭曲 廣告上沒有美女平面模特,你說的是瀘州老窖青花瓷二曲戶外廣告上坐姿挺高雅的美女吧!她是一名當時廣告公司請的平面模特!
瀘州老窖藍花瓷廣告上的美女是誰
4,老伙計酒廣告中的女的事誰
王小聰。我們公司做的很好,價格實在,創意一流,我們公司的網站(華深文化),現在主要在深圳各大超市裡面投放廣告。
高一童
5,洋河藍之博酒業四大美女酒多少錢一箱
洋河藍之博酒業四大美女酒大概七八百元箱
洋河鎮御品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52度的洋河經典1500左右一瓶。(500ml)接待專用酒
6,江蘇洋河美酒酒業優質大麴藍花瓷多少錢
在超市一般價格是78! 如果在商店賣80。 批發廠出50
價格在70元左右,今年可能略長了一些,口感不錯的一種酒。
小酒廠的 正宗的洋河酒 江蘇洋河酒廠地址是洋河鎮中大街118號 。其大麴只有藍瓷 青瓷 沒有藍花瓷
7,道光廿五系列酒四大美女紙盒裝的價格
沈陽展會的時候是1000多瓶點一套,4瓶 ,但不知道你說的多少度,長春有經銷的。
沒看到實物還真不怎麼好說,而且你說的這種酒俺還真沒聽說過,不過感覺應該是種白酒吧,白酒的價格現在最貴的就是茅台跟五糧液,兄弟你說你這酒再貴還能貴過茅台去?
道光廿五系列白酒里有四大文人和四大美女兩種,每種一套都是四瓶,價格1000多一點,外包裝一般,打開紙箱後會發現內包裝甚好,頗具收藏價值,我是錦州人,買過此酒送給朋友,反響不錯。
它們
8,四大美女酒詩句
1.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2.,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憶兒家.效顰莫笑東鄰女,頭白溪邊尚浣紗.3.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漁家傲》4.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王維《西施詠》5.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董必武《謁昭君墓》6.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琵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 甫《詠懷古跡》
⑸ 我想知道四大美女的由來~~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沉魚--西施,春秋時期越國轄內今浙江諸暨人,姓施名夷光 別名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綄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所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落雁--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今興山縣)寶坪村人西漢元帝時期人氏,從小長得艷若桃花,聰明伶俐。清代詩人贊她:「飄飄秀色奪仙春,只恐丹青畫不真」,「娥眉絕色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出神入化地活脫出昭君的美容與神采。 昭君有「落雁」之姿,傳說昭君出塞時滿腹愁懷,為抒解思鄉之情,便在馬背上彈起了琵琶。曲哀人艷,連南飛的大雁都為之傾倒,以至放棄飛行,落在昭君的周圍。「落雁」故此而來。
閉月--貂蟬,東漢獻帝時期人,原為司徒王充府中的舞女。 《三國演義》說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又形容她的容貌舞姿:「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貂蟬的美,素有「閉月」之稱,據說貂蟬拜月時,月亮也被她絕色的容顏所折服,躲到了雲彩的後面不敢與她爭輝。
羞花--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於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 楊玉環有「羞花」之貌,傳說玉環在御花園觀賞牡丹時,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環美貌,遂閉上花瓣。「羞花」一詞由此而來。
⑹ 茅台酒的文化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歷史。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獎狀。建國後,茅台酒又多次獲獎,遠銷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名酒、「祖國之光」。 釀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質好,用這種入口微甜、無溶解雜質的水經過蒸餾釀出的酒特別甘美。故清代詩人曾有「集靈泉於一身,匯秀水東下」的詠句贊美赤水河。 茅台酒
茅台鎮還具有極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它位於貴州高原最低點的盆地,海拔僅440米,遠離高原氣流,終日雲霧密集。夏日持續35~39℃的高溫期長達5個月,一年有大半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濕的雨霧之中。這種特殊氣候、水質、土壤條件,對於酒料的發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時也部分地對茅台酒中香氣成分的微生物產生、精化、增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如果離開這里的特殊氣候條件,酒中的有些香氣成分就根本無法產生,酒的味道也就欠缺了。這就是為什麼長期以來,茅台鎮周圍地區或全國部分醬香型酒的廠家極力仿製茅台酒,而不得成功的道理 。醬香型白酒是我國白酒中較為珍貴的一個大類,茅台酒是我國大麴醬香型酒的鼻祖,被譽為國酒、禮品酒、外交酒。它具有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特點。其優秀品質和獨特風格是其他白酒無法比擬的。 茅台酒的傳統製作方法,只有在茅台鎮這塊方圓不大的地方去做,才能造出這精美絕倫的好酒。茅台酒廠區建於赤水河上游,水質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豐富,且無污染。峽谷地帶微酸性的紫紅色土壤,冬暖夏熱、少雨少風、高溫高濕的特殊氣候,加上千年釀造環境,使空氣中充滿了豐富而獨特的微生物群落。 茅台酒的酒窖建設也頗有講究。從窖址選地、窖區走向、空間高度,到窖內溫濕度控制、透氣性能,以及酒瓮的形式、容量、瓮口泥封的技術等,都極為嚴格。這些都是關繫到成品酒的再熟化、香氣純度再提高的關鍵。酒窖里每天要有人檢查,開關透氣孔,控制溫濕度。據說連看守酒窖的人也必須衣著潔凈,人品端正,不得在窖內污言穢語,起鬨打鬧,否則將影響酒的質量。當然,人的一般衣著言行與酒的飢腔質量爛棗衫無必然聯系,這只不過反映了人們對茅台酒的敬重、崇尚之情和鼓勵做好人、制好酒的良好願望罷了。 茅台酒的高質量多年保持不變。全國評酒會對貴州茅台酒的風格作了「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的概括。它的香氣成分達110多種,飲後的空杯,長時間余香不散。有人贊美它有「風味隔壁三家醉,雨後開瓶十里芳」的魅力。茅台酒香而不艷,它在釀制過程中從不加半點香料,香氣成分全是在反復發酵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它的酒度一直穩定在52°~54°之間,曾長期是全國名白酒岩仿中度數最低的。具有喉嚨不痛、也不上頭、能消除疲勞、安定精神」等特點。」他還說,1954年在日內瓦會議上,幫助他成功的有「兩台」:一台是指茅台酒,另一台是指當時在那裡放映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會議期間,周總理用此酒此片招待了參加會議的外國首腦和使團。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盛贊「茅台酒能治百病」。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譽稱茅台酒是「美酒」。廣大群眾、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僑胞把茅台酒作為饋贈親友的佳品,將它視為「國酒」、「外交酒」和禮品酒。 茅台酒
茅台酒的釀制技術被稱作「千古一絕」。茅台酒有不同於其他酒的整個生產工藝,生產周期7個月。蒸出的酒入庫貯存4年以上,再與貯存20年、10年、8年、5年、30年、40年的陳釀酒混合勾兌,最後經過化驗、品嘗,再裝瓶出廠銷售。 裝茅台酒用的酒瓶,最初是用本地生產的缸瓮,從清朝咸豐年間起,改用底小、口小、肚大的陶質壇形酒瓶,按現在說有裝0.5公斤、1公斤和1.5公斤的型號。後曾一度改為微扁長方形酒瓶。1915年以後,改用圓柱形、體小嘴長的黃色陶質釉瓶。建國後,才改為白色陶瓷瓶和現在人們見到的乳白色避光玻璃瓶,古色古香,朴實大方。 茅台酒的商標,最初用木刻印刷,只是在一個花瓣形的圖案內,書寫「貴州省茅台酒」幾個楷書字樣而已。後來才改為連史紙鉛印。商標定名:成義酒房為「雙德牌」,榮和酒房為「麥穗牌」,恆實酒房為「山鷹牌」。1952年統改為「工農牌」。1954年後,分為內銷和外銷兩種商標:內銷為「金輪牌」(又名「工農牌」),外銷為「飛仙牌」。文革時期曾一度改為「葵花牌」,旋又恢復「金輪牌」、「飛仙牌」,一直沿用至今。 茅台酒蟬聯五屆國家名酒金獎,實現了國內金獎五連冠,連續榮獲四次國際金獎(包括亞洲之星包裝獎和第三世界廣告一等獎)。產量逐年上升,銷售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
⑺ 大家好,我想問一下今天我遇見了一個茅台酒盒上面寫著四大美女什麼茅台酒 中間兩個字我給忘記了
曬曬茅台鎮出的四大美女禮品酒,這套酒設計還是很不錯的,首先是帶把手的提袋方便攜帶,拿出禮盒,禮盒上表明了產地香型度數,打開禮盒,內裝四個酒壺,為了方便飲用,配有4個瓷質的高腳小酒杯,四個酒壺和酒杯顏色各異,酒壺上匯有古代四大美女的圖片,分別是昭君出塞,西施挽紗,貴妃醉酒,貂蟬拜月,酒杯上是梅花,蘭花,菊花,翠竹,與美女堪稱是相映成輝。美女與酒的組合,養眼啊,拿到這款禮品酒的時候,就已經醉了,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哈哈。
⑻ 久負盛名的貴州茅台酒文化
號稱中國「國酒」的茅台你覺得怎麼樣?是否擔當得起這一盛名呢?如今的茅台酒並不能簡單地將它當做一種酒飲山隱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茅台酒已經變成了我國的一種酒文化,它代表的是我國釀酒工藝的一種高度,一種成就。
現在我們一起去 貴州文化 看看茅台酒有什麼文化內涵吧!
茅台酒,素有中國「國酒」之稱。曾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被評為世界第二名酒,榮獲金質獎。半個多世紀以來,它以精湛的釀造技藝和獨特的色、香、味,為世人稱頌,名甲天下,成為國內外市場的「酒中名珠」。
中國的茅台酒,因產於貴州仁杯縣的茅台鎮(原為村)而得名,並享有「風來隔壁千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之美名。這種「非凡的茅香」,沁人心脾,令人沉醉。凡盛過茅台酒的杯子,瓶子隔了多天仍然芳香馥郁,被譽為「空杯香」、「瓶瓶香」。由於茅台酒因郁而不猛、柔和芬芳,故清代詩人鄭珍對其曾賦予「酒冠黔人國」的美稱。
相傳有一年除夕,茅台鎮忽然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鎮上住有一李姓青年,他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婦僵卧門口,並將其背進屋生火取暖,以自釀米酒款待老人,又將床鋪讓給老女安寢,自已躺在爐邊地上。朦朧中聽到奇妙琴聲,天邊飄來一位仙女,身披五彩羽紗,手捧熠熠閃光的酒杯,站立面前,隨將杯中酒傾向地面,頓時空中彌漫了濃郁的酒香,眼前出現了一道閃爍的銀河。這青年一覺醒來,屋裡爐火很旺,水、飯尚溫,床上被褥整潔,似無人睡過一般,推門一看,風、雪俱停,一條晶瑩的小河從家門口淌過,河面上飄著陣陣酒香。此後,當地人就用仙女賜予的河水釀酒,用「逗卜飛仙」攜畝圖案作茅台酒的商標至今至不變。
傳說歸傳說,但位於赤水河畔的茅台,自古以釀酒出名確是事實。清人曾有詠句為「集靈泉於一身,匯秀水東下」贊美赤水河,而茅台酒的出名,這或許與當地水質優良有關,據有關文獻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仁懷四周的酒曾以「甘美」而受漢武帝的贊賞。北宋時在茅台鎮四周便生產出優質大麴酒,宋人張能臣的《酒名記》以它質量佳美載入酒史。至清康熙四十三年經反復試驗,無數次改進和提高,終於摸索出一套獨特的釀造技術,製造出別具一格的茅台酒來。《黔語》雲:「平常沽貫,皆燒春也」,時稱「茅台春」。茅台酒經過不斷釀制提高,便成了名滿天下的中國名酒。
茅台酒為醬香型大麴白酒。據專家們分析,其酒內含有70多種成分,因此構成了醬香、醇甜香和窯底香合成的非凡風味。雖酒度為53度到55度。但酒液晶瑩透明,口感醇厚柔和,無烈性刺激感,入口醬香馥郁,回味修長,余香綿綿,為醬香型白酒的曲型。從而形成了茅台酒舉世無雙和獨有奇異風格。
⑼ 四大美人的來歷
好多哩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與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3、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後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又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各出己見,不襲前人。」�
王昭君的真實面目到底如何呢?�
范曄《後漢書》有如下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南匈奴傳》)�
�昭君為南郡秭歸人,與大詩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為出身清白的平民,並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類豪門。入宮之後,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級別,只是待詔掖庭的普通宮女,她被稀里糊塗地賜給呼韓邪單於時方光耀漢庭,可是這時漢元帝後悔已晚,只好如約行事,成就這美艷凄惋的千古美事,使這一民族團結的使者永垂史冊。�
經過衛青、霍去病的征討,匈奴的力量大衰,昭君和番,是呼韓邪單於入朝漢庭主動請求的結果,不存在脅迫問題。昭君入胡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師。婚後的第二年,呼韓邪即過世,按照胡人習慣,單於大閼氏之子繼位的復株累單於要娶她,昭君要求返回故國,漢成帝顧全大局敕令她學從胡俗,於是她又成為繼任單於的閼氏。其後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須卜居次,一個叫當於居次。十年之後,復株累單於也死了,昭君之子在爭位斗爭中犧牲,卜須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到漢宮入待太後,王莽失敗後也受株累而死。昭君卒於何年,則不得而知了。
�
貂蟬
�隨著三國故事的廣泛傳播,貂蟬也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唐李長吉詩《呂將軍歌》「榼榼銀龜搖白馬,傅粉女郎大旗下」,似乎就有貂蟬的影子。到了現代,人們又把她炒成「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知名度似乎並不比《三國演義》中的「三絕」曹操、關羽和諸葛亮低多少。然而,歷史上到底有無貂蟬其人呢?�
按,貂蟬之名並不見於史鑒。《後漢書·呂布傳》有這么一段記載:「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嘗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私通,益不自安。」從這一記載里,可以看到貂蟬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與呂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國演義》「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發出來的。在這里,「侍婢」僅僅是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談不上什麼品格。後來,經過人民群眾和許多藝術家的創造,這一「侍婢」才變成光彩奪目的貂蟬女形象。�
也有學者認為貂蟬實有其人的,梁章鉅就是一個代表。在《歸田瑣記》中,他說:「貂蟬事,隱據《呂布傳》,雖其名不見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虛。」而到了 《小棲霞說稗》,他則肯定「是蟬固實有其人」。�
三國英雄的故事在他們的身後就開始進入民間,貂蟬故事的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元代雜劇中貂蟬戲已經形成一個系列,《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搬演的都是貂蟬的故事。在《錦雲堂》劇中,貂蟬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紅昌,靈帝時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來皇帝把她賜予了並州刺史丁建陽,建陽將其配給了義子呂布。在黃巾之亂中,貂蟬與呂布相失,而為王允所得。貂蟬後來在花園燒香,禱�呂布,為王允發覺,因此密議,訂出連環記。在宋元講史中,貂蟬也是呂布之妻,失散後流落到王允府中。�
《白門樓》和《斬貂蟬》的故事,則明顯看出封建落後意識的影響。白門樓呂布被擒本來是咎由自取,然該戲卻要讓貂蟬對呂布的失敗負責,居然讓她在受到痛罵之後被處死。《關公月下斬貂蟬》則寫呂布失敗後,曹操別有用心地將貂蟬送給了劉備,為了不蹈董草、呂布的覆轍,關羽竟將她斬於月下。連董卓、呂布的覆亡也要貂蟬負責,頭腦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劍雲撰《論斬貂蟬》專辨其事:�
�「貂蟬無可責之罪,呂布亦非可責貂蟬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蟬遠甚,貂蟬不罵呂布足矣,布有何辭責罵貂蟬乎?若關公者,熟讀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踐命,志在沼吳,與貂蟬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轍也。關公不責西施,而乃月下斬貂蟬?余敢謂關公聖人,必不為此殺風景事!」��
說得可謂痛快。�
自今日視之「女人禍水」論固然冬烘可惡,「女人救國」論亦不足為訓。故貂蟬的結局在藝術創作上也是個難於處理的問題。羅貫中固然把貂蟬寫得光彩照人,但董卓死後他與呂布「夫唱婦隨」,就變得平庸起來,下邳鏖兵她與嚴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呂布的後腿,前後判若兩人。《三國演義》電視劇在董卓被誅後讓貂蟬悄然隱去——「貂蟬已隨清風去」,這一奇女子的命運到底如何?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這也許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
西施�
西施,中國出名最早、影響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聲,與吳越春秋、與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沼吳復仇聯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貞被讒、伯嚭(pǐ)奸佞亡國,與「女色禍水」的信條聯系在一起;與巾幗報國、與紅顏薄命、與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緣聯系在一起;與「西子捧心」、「東施效顰」、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聯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來,它身上負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負荷。�
西子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到底如何呢?�
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顰字)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雲:「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看來,西施確實是先秦時代的一位知名度極高的美女,不過,與後世傳說不同的是:她並未與吳、越爭霸的政治軍事斗爭發生關系,而且,管仲比勾踐滅吳還早二百多年呢。�
《左傳》和《國語》等先秦史傳,都提到了勾踐向吳王獻美女之事,但並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漢時代的《史記》也是如此。在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陸賈的《新語》及《淮南子》中,西施也僅僅是作為美女出現。�
只有《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系起來的是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在《吳越春秋》中,文種向越王獻破吳九術,其四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hú),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越絕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過西施的結局卻迥異。前者說,亡吳後,越人認為這尤物是禍根留不得,把她沉於江中,算是對被吳王殺害的鴟(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這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後者則讓她與范蠡結為伴侶,泛五湖而去,以喜劇而告終。後世關於西施的種種故事和傳說,率多由此生發開來的。�
魏晉以後,在文人筆下,在民眾的口中西施的故事進入了醞釀、發酵、增飾的階段,這在志怪、拾遺小說中都有反映。唐、宋詩詞中出現了大量的以西施為吟詠對象的篇章。其主題,多詠嘆紅顏薄命或譴責女人禍水、美色亡國,倒不如歌詠王昭君的詩多出新意。比如王維的《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還翻此詩意:「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其實二者都無多少可道的深意。當然也有不乏卓見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灘》:「宰5,7喜〖KG-*3否5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它們都是較為突出的。�
對西施故事的再創作,雜劇傳奇最為充分。元代,關漢卿有《姑蘇台范蠡進西施》,趙明遠有《陶朱公范蠡歸湖》,可惜今天我們只能從《錄鬼簿》中看到這兩出劇目,其內容,也只好根據劇目及有關評介來推測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當推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
《浣紗記》充分地佔有了有關吳越爭霸與西施故事的種種資料,細加區別整合,編織成了一部45出的戲劇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歡離合貫串了吳越兩國的興亡歷史,因為西施和范蠡初次見面時以一縷浣紗作為定情之物,故劇名《浣紗記》。與前人不同的是,該傳奇將西施范蠡的愛情故事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愛情服從愛國,開始是犧牲割愛,最後在愛國主義的實現中使個人愛情也得到了實現。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說:「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有背深盟,實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賤妾盡知,但國家事極大,姻親事極小,豈為一女之微,有負萬姓之望。」後來范蠡要西施入吳,西施表示猶豫,范蠡又勸她:「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故《浣紗記》看似愛情故事,實則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
《浣紗記》之後,出了本《倒紗記》,結尾寫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罵他背離海誓山盟,而范則反唇相譏,要她對吳王屠戮功臣、荒淫無度和國破家亡負責。這樣的翻案文章,自今日視之,有點無聊了。�
楊貴妃�
楊貴妃的故事是近些年被炒得發燙的題材,通過影視傳媒接受啟蒙的年青一代,滿頭滿腦子的楊妃、慈禧和武則天的故事。楊、李故事的起初面貌如何,它的演變過程以及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認識,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
楊貴妃,小字玉環,唐蒲州永濟(今山西永樂)人。父楊玄琰,做過蜀州司戶,死得很早,依其叔河南府士曹楊玄璬。唐玄宗開元3年,他被選入皇子壽王李瑁邸被冊為壽王妃。開元4年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死了,「後宮數千,無當意者」,討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兒媳婦「姿色冠代」。開元8年10月,唐玄宗幸驪山溫泉,就讓她出家當了道士,號曰太真。為李瑁重娶個媳婦,暗暗地將玉環納入宮中。《舊唐書》稱:「太真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後。白香山《長恨歌》雲:「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寢無容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時,玉環歲,唐玄宗已經56歲。天寶4年,玉環冊為貴妃,一直到14年她縊死馬嵬,她都是這個名號,故後世稱其為「楊貴妃」。�
楊妃被寵,正是玄宗後期大踏步走向腐敗的時期。宮中僅「貴妃院織錦刺綉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鎔造,又數百人」。她的家族,則「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兄弟不必說,楊妃的三個姐姐,都封為國夫人,「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開,僭移宮室,車馬仆從,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逾千萬計,見制度閎壯於己者,即徹而復造,土木之工,不舍晝夜。玄宗頒賜及四方獻遺,五家如一,中使不絕。開元以來,豪貴雄盛,無如楊氏之比也。」一次五家夜遊,與廣平公主的騎從在出西市門時發生爭執,楊氏家奴揮舞馬鞭打著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馬來,駙馬薛昌裔去扶公主,也遭鞭打。事後公主到玄宗 跟前泣訴,玄宗雖然殺了楊氏家奴,但駙馬也被免了官。�
得到了傾城傾國的美人,唐玄宗盡情地揮霍與享受,政事全權交給了奸相楊國忠。在歌舞昇平的掩蓋下腐敗也積累到了極限,終於,「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如入無人之境,潼關陷落後,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帶著楊氏兄妹逃離長安。勉強到了馬嵬驛,羽林軍嘩變,殺了楊國忠,之後,六軍不散,唐玄宗不得已,只好忍痛割愛,將楊貴妃縊死在佛堂。�
安史之亂,生靈塗炭。一直到七年之後,玄宗的孫子代宗廣德元年,杜甫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方基本平息。唐帝國一落千丈,它使經歷過往日輝煌的人們回憶起這一段歷史不禁感慨噓唏,乃致痛苦流涕。杜工部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正因為很好地傳達了這種感受,所以才動人。沒有體驗過滄桑感的年青人對這首詩是無動於衷的。再者,玄宗幸蜀後做了太上皇成了歷史的棄兒,重返長安後他更成了「多餘的人」,何況這位風流天子畢竟是開元盛世的創造者,所以她與楊貴妃的悲劇在時過境遷之後又會引起人們的同情,至少,在人們議論和回憶的時候多了些感慨而少了些批判。所以,就在玄宗的生前和身後,他和楊妃的故事就開始流傳開來,距離最近而又影響最大的,就是人們熟知的陳鴻的《長恨傳》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它們對玄宗「傾城傾國」既有批評,更多的是同情和歌詠。「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凄惋纏綿,一唱三嘆,讀來令人動容。臨邛方土「為感君王展轉思」「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覓,終於引出了「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密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故事,成了愛情主題的一般歌詠。唐明皇和楊貴妃也開始了他們的角色轉換。�
中唐以來,李楊故事一直是熱門題材。唐人筆記《明皇雜錄》、《開元天寶遺事》、《酉陽雜俎》,宋人的《楊太真外傳》,對這一故事不斷地予以渲染。至遲在宋、金時代,這一事故開始搬上了舞台。元雜劇的名家都寫過明皇太真故事。比較著名的有:關漢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宮》、岳伯川《羅光遠夢斷楊貴妃》、庾天錫《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華清宮》。明代傳奇寫李、楊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清初洪曻的《長生殿》。在《長生殿》中,李、楊完成了他們角色轉換,作者在歌詠這一旖旎動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亡國之痛。�
還值得一提的是楊妃的故事在日本的影響不亞於中國。有一種傳說是楊妃當年並沒有死,她被偷天換日地保護了下來,後來東渡到了日本,得終其天年。「忽聞海上有仙山」——自徐福以來,人們不都是把那蓬萊、方丈、瀛洲,把扶桑日出之處,當作神仙的樂園嗎?在日本,有楊妃像、楊妃墓、楊妃廟塔多處。在受盛唐文化哺育過的日本國民的心目中,楊妃身上散射著那一文化的神聖光環,而楊妃故事實質上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美麗的彩虹。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br>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