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有兩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於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於是就有了惡。)
《酷說老子》第二章(1):同樣是做好事:孔子為什麼罵子貢而贊子路?
1、
從古到今,學術界眾口一詞,信誓旦旦地說老子這兩句話講的是:
「美」與「丑」,「善」與「惡」。
其實這種看法疑點重重,早就應該被立案調查。可惜,晉代最早為老子這兩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難鳴,無人響應。我的聲援,可能會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說過: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總是樂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實,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歡的意思。
「惡」,是厭惡的意思。
「善」,是贊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對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達的是:
「喜好」與「厭惡」,「贊成」與「反對」。而不是「美」與「丑」,「善」與「惡」。
3、
先說「美」與「惡」:
比如我們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歡的意思。
比如我們看到惡人,惡之。「惡」即是厭惡的意思。
證據呢?有三滲做個。
【第一個證據】:
《道德經》第二十章曰: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既然「唯與阿」(聽話與呵斥),都是動詞,那麼美與惡也必定都是動詞。所以「美」就表示喜歡,「惡」就表示厭惡。
4、
【第二個證據】:
王弼在《老子注》中說:
「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
古代「解讀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確表示:
美惡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歡與厭惡。
5、
【第三個證據】:
河南人應該都知道,在河南問一個人高不高興就會說:
你心情美不美呀?
這里的「美」,既是「歡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鄉,正在河南周口市。順帶一提,明代小說《金瓶梅》一書中也經常用「美意」代表「歡喜」①,說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麼,以上三個證據足以證明:
「美」,即是喜歡;「惡」,就是厭惡。
6、
再說「善」與「不善」,為什麼是贊成與反對的意思呢?也有兩個證據。
【第一個證據】: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猶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確表示:
善,即是,即贊成;不善,即非,即反對。
7、
【第二個證據】:
《韓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話:
「群臣百姓之所善,則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則君不善之。」
這兩句與老子原話的語法和格式幾乎一致,但韓非子的語意很明顯:
善,即是贊成;不善,即是反對。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歡的,則君主也要喜歡;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歡的,則君主也要不喜歡。
8、
當然,王弼的理解雖然是正確的。但是他的解釋太含蓄,語意朦朧,彷彿一名待字閨中的靦腆少女。「千呼萬喚始出來」,最終還要「猶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霧里看花,隙中窺月,無法看到廬山的真面。
那麼,老子的這兩雹告句話究竟該如何翻譯呢?綜合以上所有的觀點,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釋應該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歡的,是美,這是令人厭惡的;都知道自己所贊成的,是善,這是需要反對的。
老子這一句話是想說明:
世人所喜歡所贊成的許多東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這種所謂的「美和善」,如果從本質上體悟,也可能是令人厭惡和反對的。
這是為什麼呢?聽一個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條法令:
「凡是將本國流落在外的奴隸花錢贖出來的人,回國後政府一律報銷贖金。」
所以當時有許多魯國人都紛紛在外替奴隸贖身,當時孔子有一名學生叫子貢,出差的時候順路贖了幾個奴隸。但子貢道德高尚,視錢如糞,回國後懶得去報銷。於是一夜爆紅,成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一個人破口大罵:
「自今以往,魯國人恐怕沒有人在贖奴隸了!」②
9、
為什麼?因為子貢的行為太難效仿了,對於普羅大眾來說:
喜歡歸喜歡,贊成歸贊成。但是讓我花自己的錢,去挽救別人的人生——對不起,做不到!
於是他們只能對子貢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源喊明。還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後來,贖奴隸找政府報銷的人開始被眾人嘲笑。再後來,就沒有人再去替奴隸贖身了。完美的印證了孔子的預言。也就是說:
世人所喜歡和贊成的子貢之義舉,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實,貽害無窮,是令人厭惡和需要反對的。
因此老子才會感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參考資料】:
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門慶貪欲喪命 吳月娘失偶生兒》
2、《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
作者:紫俠狼,《酷說老子》作者,90後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② 古代美女大盤點,貂蟬竟為虛構人物
文: 枯木
提起古代四大美女,人們大多都會脫口而出,自然是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分別指 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 四位美女。其實,在古代關於四大美女的說法不盡相同,而且如今所說的四大美女之中,貂蟬還是虛構出來的人物。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來,人們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從未停步,這是人的天性使然。《道德經》有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美和丑是相對存在的,因而美的標準是建立在丑的基礎上的。這點在對女性美的審美上尤為突出。
古人關於美女的定義,各個時期不同,在先秦時期,人們崇尚自然美和樸素美,《詩經》第一篇 《國風·周南·關雎》 開首就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如何是「窈窕淑女」?在《詩經》中也明確做了定義,那就是 《詩經·衛風·碩人》 篇描寫衛庄公夫人庄姜的形貌: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qiú qí),齒如瓠犀(hù xī,),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意思是手如白茅柔軟的嫩芽,肌膚白皙玉潤,脖頸猶如天牛幼蟲的那麼白嫩,牙齒瓠瓜子排列整齊,如兕犀牛角那麼潔白無瑕,額頭寬廣圓潤,眉毛彎彎如蠶蛾觸角,一笑一顰,眼波流轉,靚麗傳神,俏影立現。
如此傳神,如此生動,使得《詩經》成為詠嘆美人的開篇佳作,歷代文人紛紛效仿,後期的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和曹植的《洛神賦》都可以看到「碩人」的芳蹤,而《詩經》對美人的標準定義,也被歷代奉為對女性審美的圭臬。
在先秦文獻中,記載的美女頗多,比較著名的有夏桀的王後 妺(mò)喜 ,商紂王的妃子 妲(dá)己 ,周幽王的妃子 褒姒 ,以上三位美女都是亡國之君的寵妃,紅顏禍水,和妺喜有關的典故是 「酒池肉林」 ;妲己有關的是 「蛇蠍心腸」、「比干剖心」 ;褒姒則是 「烽火戲諸侯」 ,最後結果都是國滅身死,歷來被作為反面教材提及。
若只談容貌美麗的,除了詩經中的衛庄公夫人 庄姜 ,有 毛嬙、麗姬、西施 等,比如 《莊子》 : 「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 」 , 《管子》 : 「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 , 《韓非子》 : 「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 。其中毛嬙為春秋時期越國的美女,為「沉魚」最早的原型;麗姬即「驪姬」,為晉獻公妃子,著名的晉國「驪姬之亂」肇始者;西施為越國美女,如今則成為知名的四大美女之一。
當然,在歷史文獻記載中,還有很多美女,比如齊國的 魯桓公夫人文姜、衛宣公夫人宣姜姐妹,魯庄公夫人哀姜,衛靈公夫人南子 等等,不過大多遭後人詬病,多記載淫亂生禍,致使國家政治動盪,政權更迭,從而也是反面教材,只不過不如妺喜、妲己、褒姒等造成朝代更迭為甚。
到了漢魏時期,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經濟發達,人們對美女的審美除了延續先秦審美觀,婦女們更加註重裝飾,於是在服飾上更為奢華,這在曹植的 《洛神賦》 和樂府 《孔雀東南飛》 之中有詳細描寫,比如《孔雀東南飛》描寫焦仲卿妻的美貌: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 。
漢代關於女子的記載較多,比如著名的 王昭君 ,作為四大美女「落雁」的原型,昭君出塞歷來被人們稱贊謳歌。漢成帝皇後 趙飛燕 ,成語 「環肥燕瘦」 的「燕瘦」,體態輕盈,可以做掌上舞,贏得漢成帝歡心,並且還有一位更美的妹妹趙合德也一起進宮侍奉漢成帝。另外,劉邦寵妾戚夫人、漢武帝皇後衛子夫、光武帝劉秀皇後陰麗華等,當然,還有小說中的「金屋藏嬌」的陳阿嬌,都是著名的美人。至於班昭被說成美女,純屬附會,其原因是班昭提出女子要有「三從之道」和「四德之儀」,對婦女的言行舉止做出限制,被後代作為婦女的標准規范,因而著名。
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對美女的審美主要是 「褒衣博帶」,「 骨秀神清」 ,這主要是受道家影響,講究飄逸清瘦,婦女們除了略施粉黛,還會化妝,比如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以「梅花妝」著名於世,另外南北朝時期婦女們開始堆高雲髻,紛紛用假發製作發髻,在頭發上做文章,贏得人們青睞。
魏晉南北朝時期,最著名的美女當屬 綠珠 ,綠珠為西晉寵臣巨富石崇的寵妾,後來因為依附於趙王倫的大臣孫秀覬覦綠珠美貌,向石崇索取,石崇拒絕,因此引來殺身之禍。從此綠珠名傳千古,後人多有憑吊詩詞。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巾幗英雄 花木蘭 ,然而若說花木蘭是美女,估計也有點牽強,首先不說是不是歷史事實,主要是在外征戰十餘年,如果是美貌如花,自然難以掩蓋形跡,因此說是巾幗英雄名副其實,若說是美女似乎理由不足。
到了隋唐時期,又是一個歷史上文化經濟高潮時代,自然美女如雲,佳麗無數。唐代經濟繁華,為世界中心,萬國來朝,和世界上其他國家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因此唐代有著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自信和雍容華貴之態。在對美女的審美上,繼承了前面朝代的優點,更加重視豐腴華貴,主要特點是 膚如凝脂,體態豐腴,雲髻高聳,臉龐如圓月,櫻桃口,消肩長裙,脖頸外露,裙裾上提至胸部,下擺加長,更顯得飄逸端莊。
隋唐美女第一當屬 楊玉環 ,也是如今四大美女之一,「羞花」的原型,歷來被人詩詞歌賦詠嘆。另外一個就是文成公主,唐太宗宗室女,遠嫁吐蕃,必定容貌驚人,最主要的是和親事跡千古傳誦。還有隋朝時期陳後主陳叔寶貴妃張麗華,陳叔寶妹妹陳宣華,隋煬帝皇後蕭美娘等,唐代的武則天、上官婉兒等,自然是美女,在一些小說諸如《隋唐演義》之中多有描述和演繹。
另外由於唐代成立教坊司,官妓制度比較普遍,因此在唐代流傳下來的關於美女官妓的人物較多,大多都是才華橫溢, 比如製作「薛濤箋」的薛濤,和溫庭筠忘年交的魚玄機,以及劉采春、李冶等 ,雖然出身卑俗,然而文采斐然,都有著名詩詞傳世。
到了宋代,人們對美女的審美從雍容華貴轉到含蓄內斂,崇尚纖弱清秀之美,也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病態審美,其原因是宋代理學的盛行,束縛了人們對美的想像力。宋代對美女的審美標准大致可歸納為: 鵝蛋臉,遠山眉,細長眼,櫻桃口,消肩長頸。 還有一個害人不淺的 纏足惡俗 ,始於北宋後期,從南宋開始,國勢不振,偏安一隅,文人安於現狀,自娛自樂,以至於出現病態審美,纏足惡習從宮中傳入民間,到明清成為慣例,其不令人可恨?!
宋代美女,如今多有圖冊傳世,如說人物,因為理學家的緣故,因此很少有美女名字事跡傳世,而多以青樓歌姬為多,比如知名的李師師,就是遠近知名的青樓歌姬,詞人 晏幾道的《生查子》 曾專寫 李師師 之色容: 「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裊。 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 歸去鳳城時,說與青樓道。 看遍穎川花,不似師師好。 」 。至於著名女詞人易安居士 李清照 ,只能是才華橫溢的才女,稱不上美女,畢竟沒有歷史記載,人們欽佩稱道的是她的詩作,而不是容貌。
宋朝以後,以至於明清,受宋影響,婦女大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言行舉止受到禮教的嚴厲束縛,處處提防,更何談去談論美女,因而很少有美女典故出籠,即便是有,也不過和宋代一樣,大多青樓歌女,娼妓戲子而已,不過這裡面也有可圈可點的,我們略微提說一下。比如明末清初的 「秦淮八艷」 之 陳圓圓、柳如是、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顧橫波、寇白門 等。其中陳圓圓最為著名,吳三桂 「沖冠一怒為紅顏」 ,隨使滿清入關,生靈塗炭。
歷朝盤點,可能有人問,為何不見三國時期著名的 美人貂蟬 ?也就是「閉月」的原型。然而筆者查找歷史資料,並無其人,在《後漢書》以及同時期的歷史典籍當中,從未有貂蟬的名字,而且遍查《王允傳》、《董卓傳》以及《呂布傳》等記載,確實沒有,唯只有在 《後漢書·呂布傳》 中有: 「呂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 ……,布由是陰怨於卓。 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因往見司徒王允,自陳卓幾見殺之狀。 」 記載。其中 「傅婢」 指的是寵妾,顏師古注釋:「凡言傅婢者,謂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一說,傅曰附,謂近幸也。」。而此侍妾也沒有名姓傳世,因此貂蟬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當中的虛構人物。
貂蟬的名字源自古代的冠帶 「惠文冠」 ,也稱為「貂蟬冠」,是武將的冠帶。《後漢書·輿服志下》: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 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 」 。其中黃金璫為耳飾,附蟬為前方正中蟬飾,古人認為蟬居住枝頭,吸食露水,不食人間煙火,因此用蟬飾自喻自身的高潔;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相傳為趙惠文王創制,故稱。
貂蟬最早出現於《三國演義》前身元代小說《三國志平話》中,貂蟬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呂布的原配妻子,兩人在家鄉失散後流落一方,淪為成為王允的婢女。本為虛構,經過羅貫中演繹,在《三國演義》的廣大普及下,小說反而成了歷史,貂蟬這個虛構人物也堂而皇之的力壓群麗,成為四大美女之一。
再說古代四大美女,在到宋代以前是沒有這個概念的,迄今為止,最早發現關於四大美人的證據,是在西夏黑水古城遺址中出土的金朝拓本畫 《金朝姚窕呈傾國之芳容》 (如上圖),現藏俄羅斯東方博物館,圖從右往左依次繪有 綠珠、王昭君、趙飛燕、班姬 四位古代美女。據考據「此畫可能系宋金流入西夏」。明代詩人張元凱《伐檀齋集》中有《四美人詠》組詩,分別詠 王昭君、趙飛燕、卓文君、綠珠等「四美人 」。
可以看出,在宋以後明代以前,有了「四美人」,然而並沒有貂蟬,況且關於「四美」也不盡相同。到了清代,隨著《三國演義》的流行和傳播,貂蟬也成了千家萬戶眾所周知的美女,尤其是「呂布戲貂蟬」、「美人計」、「連環計」等精彩的小說演繹,使得貂蟬形象更加豐富,於是,現代版的「古代四大美人」就出現了。這在清代道光年間華廣生的 《白雪遺音》 寫到: 「西施女,來獻吳,吳王是個鬧腮胡。 王昭君,把番和,眼巴巴舍不的劉王鬧腮胡。 楊貴妃酒醉深宮內,安祿山也是個鬧腮胡。 鳳儀亭上的貂蟬女,嫁與了董卓也是個鬧腮胡。 四大美女都是有名的。 自古以來就嫁蠢夫。 何況你與我。 」 。後人有根據小說演義,附會杜撰,總結出了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來形容四大美女,從此,現代人也就接受了最新版的「古代四大美女」說法。
歷數歷朝歷代,關於美女的審美觀也在不斷變化,這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先秦注重自然美,一則是當時科技落後,再則是古人比較質朴,崇尚先天美;到了漢魏,道家為盛,崇尚清秀飄逸;唐代雍容華貴,華麗大方;宋代簡約,病態出現,纏足束胸,熄滅人性;明清古板,束縛想像。後來西學東漸,逐漸開放,也有不少病態出現,奇裝異服,怪樣打扮,整容染發,削骨磨皮,瘦臉紋眉,隆胸吸脂,墊臀抽股,不能一一,浮躁過後,才發現是一場夢幻。
然而,不管歲月變換,朝代更迭,關於美的真諦和內涵,依然存在人們的內心深處,真正的美,除了心靈美,那就是《詩經》中的自然美和儀態美,《登徒子好色賦》的婉約美和中庸美,過猶不及,適可而止,崇尚天然,敬畏自然,我想,大多數人仍然堅守著這個真理。
2019/4/19榆木齋
③ 都說女大十八變,究竟是指的什麼十八變
漢語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語匯量非常大,寓意很豐富的語句比比皆是,比如,「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可你知道是哪十八變嗎?
④ 中國歷史人物都有哪些未解之謎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的奇人異事更是數不勝數,有些人失蹤至今我們都無法再史卷中找到他的蹤跡。
而這些人有的卻為中華文明做絕搭廳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她)卻神秘失蹤,從此再無音信了。
1.李耳——老子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還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因是道家始祖後又被尊稱太上老君。
老子也曾經做過官,後來他辭官不做,騎著青牛一路向西而行。
路過函谷關的時候,被關令尹留下著書,於是老子寫出了舉世聞名的道家著作《道德經》被後世廣為流傳,寫完之後繼續西行,自此以後音訊全無,史上再沒有他的任何記載。
去了哪裡,也沒人知道,但關於他的傳說還是比較多的,有人說去了四川青羊宮,在那裡變成了一個嬰兒;有人說他去了印度,收了個徒弟叫釋迦牟尼;還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
更有人猜測他可能遇到了戰亂或搶劫的,意外身亡了。
不管哪種說法我們都是無法進行考證的,但是關於這位道家的創始者,我們除了敬畏,還是希望這位老者可以得個善終吧!
2.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
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皮膚白皙可謂是當時一等一的美人,同時她也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
但是關於這位大美女後來的歸向也是眾說紛紜啊,有人說她被勾踐沉江,但更多的民間傳說認為她被范蠡救走,《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那麼,就要搞清楚這個五湖是指哪裡了。
是姑蘇?是太湖?還是鄱陽湖(彭蠡湖)?還有人說范蠡來到了山東定陶,五湖指的是水泊梁山。
3.宋太祖趙匡胤
他是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
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
雖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但是他只做了16年的皇帝,死的也是十分突然的。
正史也沒有詳細的記載他是怎麼死的,直到元朝末年,宰相脫脫主持修《宋並隱史》,才有了簡單的兩句:「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後被紀昀收錄於《四庫全書》之中,才能保存之今枝乎。
關於他的死後人也是各執一詞,有的說是被其弟弟宋太宗所殺,因為宋太祖死的那天晚上,宋太宗恰好留宿宮中,而且在哥哥死後第二天在靈前即位當皇帝,各大臣沒有任何反對意見,實難脫弒兄之嫌。
另一種說法是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的,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
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確實不是太宗所害的,但是關於他是怎麼死的,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到底那天晚上發生了什麼事情誰也不知道,所以更是無法定論他是怎麼死的。
⑤ 關於民間「四大」的說法有哪些
一、民間四大俗語:
1、四大紅:剪綵布 花轎的蓬 新娘子的蓋頭 輸血瓶
2、四大綠:青草地、大蔥皮、王八殼子、郵電局。
3、四大白:頭場雪 精粉面 新摘的棉花 撥皮雞蛋
4、四大黑:包文正呼延慶三十下晚 無底洞
5、四大硬:門洞風 野豬鬃 醉鬼的舌頭 老山東
6、四大軟:席夢思 槽子糕 孕婦的肚子 大麵包
7、老瓦的外套 嘴巴子的廣告 3G的大刀 老而彌的贊美
二、四大范圍很廣,有指四大美女的說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內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印度指地、水、火、風、空為五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盯和
佛教加以改造,謂地、水、火、風四種物體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態,不相紊亂。亦名四槐則州大種。種,有能生的作用,如種子。佛教認為一切物質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質世界稱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兩類,四大種為能造色,其餘一切物體為所造色。此外,還有諸多四大。
(5)道德經中有個大美女擴展閱讀:
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原本是佛教中四位護法天神的合稱,俗稱「四大金剛」,他們分別是鉛蔽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
四大美女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⑥ 為什麼道教誕生了那麼多傑出的女子
在世界范圍內,無論任何宗教,都不像道教誕生了那麼多傑出的女性。中國歷史上,魚玄機、楊太真、孫不二、魏存華......一個個女道姑構成了中國古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她們中不乏才華橫溢的詩人、德藝雙馨的一代宗師,傳說中很多還羽化成仙。反觀其它宗教,沒有任何一個宗教有如此眾多的女性。這樣一種現象,我覺得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道教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本土宗教,其教義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基因,但是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如今地位一落千丈。特別是今天的女子,更是很少有向道之心了。而當然這也和當今一些巫女方士給道教帶來的負面形象有關,蜈蚣衣披在道姑身上,搞得很像個老巫婆,哪裡還有半點仙氣飄飄的道姑形象,其實,道教很美,道姑也很美!
⑦ 《道德經》分享之第二章: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原文: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故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傾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萬 物 作 而 不辭 ,生 而 不 有 , 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弗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皆:全,都。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斯:此,指示代詞,指前面所講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這件事情。惡:醜陋。已:已經。善:形容詞,「好」。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稱為「美」,那是因為有醜陋已經存在了。天下人都知道好的事物稱為「好」,是因為不好的已經存在了。老子是當之無愧的哲學家,他的思想是辯證的,並且他的辯證思想要比西方的哲學家早,而且比較完美。老子認為,之所以大家會認為美,是因為有醜陋存在。假如這個世界上個個都是美女,件件都是錦衣華服,那就不存在所謂的「美」了。為什會有好人,是因為有壞人的存在。如果這個社會都是好人,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好人」和「壞人」之分了。讀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我:「你這樣說,是不是意味著如果這個社會都是丑惡的時候,就沒有所謂的丑惡了」?答案是肯定的。這樣是不是就意味著要鼓勵大家做惡呢?當然不是!我們首先看看我們為什會有「美、丑、善、惡」的分別,因為我們給事物設定了一個大前提,這個大前提是我們對事物認識的相對性,即不斷地比較和分別。所以在這個「想當然」拿出來和別的事物進行比較的大前提下,我們「自然而然」般地生出分別心來。但是在大道看來,天下事物是沒有分別的。舉個例子來說吧。大家都知道在唐朝的時候,楊貴妃很美,美到李白都說「雲想衣裳花想容」,後世人更是將楊貴妃評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家都知道,楊貴妃非常胖,可謂是珠圓玉潤。如果把楊貴妃放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說不定會被稱為「醜女」,因為現在大家以瘦為美,不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每天都在想辦法燃燒卡路里。中國古代還有一個寓言故事叫「塞翁失馬」,說的也是這個道侍念理。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立場出發,眼裡看到的同一個事物肯定會折射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不要輕易地判斷一件事情是好還是壞,也不要給一個人下定義評價其為「好人」還是「壞人」。就連孔夫子這樣的聖人,一生也是只談論公德,不評價私德。所以我們看事物也好,想問題也罷,一定要會多元化的思維,不要只看一面或者兩面。就如同楊貴妃一樣,此時我們覺得納喚胖子不美,甚至不健康,彼時說不一定正因為有她的胖,才會顯出你的苗條,亦或胖瘦不重要,重要的身心健康。
故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傾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
相:互相;生:生存,這里引申為「存在」;成:成就;形:對比;在帛書中這里是「較」,即比較,因為「形」與下文的「傾」比較押韻,所以我個人覺得這里應該是「形」。傾:本意是「向……傾斜」,這里指高下相互依靠而存在。音聲:在古代,單一發聲稱為「聲」,很多個「聲」組合在一起才稱為「音」;和:應和。
因此有無相依而生,難易相輔而彼此成就,長短相互對比而顯現,高下相互依靠而存在,音聲相互應和,前後相互追隨。老子在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的,沒有「無」,就談不上「有」;沒有「有」,也談不上「無」。難和易也是相互比較而言的,沒有「難」就談不上「易」,沒有「易」也就談上不「洞談凱難」。「長」和「短」也是這樣的道理,我們說桌子比凳子高一點兒長一點兒,但是桌子和房子相比則變成又矮又小的物體了;高下也一樣,我們把泰山稱為五嶽之首,但是如果把泰山和珠穆朗瑪峰放在一起,它就顯得很渺小。聲和音也如此,只有聲,沒有音,就不能稱為樂曲;有超前的就有落後的。老子舉了這么多例子,就是在告訴我們,世間萬事萬物,本就各有各的特點,都是自然的存在,之所以我們喜歡給他們作比較,是因為我們有一顆慣於比較的心。若我們能放下那些有色的「比較」,它們便沒有什麼差別可言,他們共同的存在,自然而然地構成了這個世界。不要用我們所謂「想當然」的想法試圖去讓他們變得千篇一律,那樣反而是「背道而馳」,是行不通的。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萬 物 作 而 不辭 ,生 而 不 有 , 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弗 居 。
聖人:有道的人,或者說是得道的人;無為:順應自然,不胡作非為;言:說;教:教化,教育;作:興起,出現;辭:本意是「推辭、不接受」,這里指「干預」;有:佔有;生:生育、養育;為:作為,指幫助萬物成長;恃:自恃,自認為有功。
所以有道的人順應自然,不胡作非為,注重身體力行的身教,而不是言詞上的說教,任憑萬物興起而不加干預,滋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助其成長而不自恃有功;功成以後不居功自傲。說到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當下最熱的話題就是教育了。我記得前段時間,網上也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大概是說關於孩子幾歲分房睡的問題的,甚至有的人還說不早點兒分房睡,會導致孩子性早熟。我覺得說會導致孩子性早熟,有點兒誇張了!如果我們沒有給小朋友吃激素的話,一般小孩子是不會出現提前發育的現象的。為什麼要給孩子分房睡?因為我們要培養孩子獨立自理的能力,這個能力一定是在有足夠的安全感的情況下進行的,而不是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陰影下進行的。什麼時候分房睡,用什麼樣的方式分出去,這取決於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裡成熟的程度,「一刀切」式的幾歲就必須分房睡的言論是不科學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小朋友寫作業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在這個問題上焦慮,寫作業不專心,或者說磨磨蹭蹭。坦率地講,我自己的孩子也是個小學生,每天也要寫作業,有時我也會因為寫作業批評她。但是在她寫作業的時候,我不會看電視,也不會玩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我能夠保證做到的就是給予充分的陪伴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對於一些低年級的孩子,現在可能還不具備自己查字典學習生字的能力,那家長就要保證孩子又不會寫的字能隨時來問你,有不會做的題目,你可以陪他一起想辦法,引導他開動腦筋。而不是,小朋友寫作業,你在聊微信,或者看視頻,或者打電話,有的家長乾脆在看電視劇,一遍手握遙控器還要一遍大喊著「快點兒寫!快點兒寫!」我個人覺得,在這種環境中,孩子願意寫作業有點兒困難!行不言之教,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孩子,影響孩子。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正因為他們不居功,所以他們的功績不會被除去,會得以永存。有個成語叫「居功自傲」,自恃有功,就可以目空一切,這是非常不好的想法。功勞,不過是過去的事情,代表不了未來。想要讓功勞得以保存,就是讓它留在過去,和今天及未來不扯上絲毫關系,這樣就沒有人能去掉和改變它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手下曾經有很多功臣,漢朝初立時,這些人都被封賞了高官厚祿,只有張良,顯得很淡泊,劉邦最初想把齊國封賞給他,讓他食邑三萬戶,但是張良推辭了,只請求了沛縣這么一個小地方立足。後來,張良更是乾脆隱居了,不問政事,潛心研究黃老之術。所以張良是漢朝乃至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夠得以善終的功臣。不僅僅是古代的功臣,我們今天的很多家長也愛犯自恃有功的錯誤,很多家長說是為了孩子,辭職陪讀,甚至遠離家鄉,孩子一但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作出決定,就會爆發家庭大戰,甚至覺得自己很委屈。首先我個人覺得為人父母,要把做父母的責任盡到,把父母對子女的愛表達到即可,不可以過分干預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人生,大家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做出的決定自然不同,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不一定事事都對,孩子不一定事事都錯。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要面對與之相適應的人生問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學會自己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如何依賴父母。更不是人生被人強加干涉和控制,覺得親人似仇人。如果出現這樣的後果,那做父母的真的是不但沒有功勞,連苦勞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