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有:
1、楊深秀:仔枯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搜薯,推行新政。 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㈡ 你的姓氏里有沒有出過哪些偉人,他們有哪些故事
姓楊,最著名的偉人就是楊貴妃了伍睜,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棚談,曾經有過」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鏈橘碰的榮耀聖寵。
㈢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6 我家鄉的名人咋寫啊(注名:山西的)快快告訴我!
你是山西省長治市十八中六年級的
㈣ 林徽因在民國四大奇女子中,能排第幾
民國是一個風起雲涌,人才輩出的時代,這其中就不乏一些奇女子,她們擺脫了封建社會女子不如男的教條,用自己獨特的魅力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一夏夢
對於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小編相信許多人都看過,裡面的」小龍女「清純美麗,猶如仙女下凡,但是你可曾知道,金庸先生心中的小龍女原型是誰?是的,就是民國奇女子夏夢。夏夢本人長得十分漂亮,她出生於一個藝術家庭,從小就能歌善舞,後來加入影視公司,拍攝過《絕代佳人》《金枝玉葉》等經典電影。金庸先生曾經追求過夏夢,可惜慘遭拒絕,但夏夢始終是金庸的夢中情人,金庸曾經評價過夏夢「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
㈤ 古代有名美女的事跡
提到中國古代美女,人們往往會想到有著「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四大美女:貂嬋、楊貴妃、西施、王昭君。
中國上下五千年,為何沉魚、落雁、閉花、羞月的僅限於4個美人,而不是8個10個,或者更多?是因為她們在歷史上的千古美名,還是因為她們的美貌或者因為別的?
西施、昭君、貂蟬、楊玉環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盡管她們的美貌今人誰也沒有見過,但關於她們的故事與美貌一直是老百姓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的:西施為國家,出生入死,為滅吳做出了巨大貢獻;昭君出塞,也是為國為民,毅然遠嫁他鄉,氣節令人敬佩;貂蟬,雖為歌姬,出身貧賤,卻也知道國家興旺,匹夫有責,以自己的女兒身投入了殘酷的政治斗爭;楊貴妃的出現是中國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和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加之《長恨歌》的歌頌,美人香消玉殞的悲劇,更加使人動容,對民間影響很大。
也許人們會說四大美女是美麗與權力綜合的產物,生在男權社會中,為男人的政治利益作出了犧牲,所以被頒以「四大美女」的光榮的稱號。要說權力能推出美人,那麼武則天為什麼沒有入選?中國歷史上的女人有誰比她更風光?再說西施嫁的夫差,雖為吳國的國君,但其權力充其量也不過明清時代的兩江總督。要說犧牲,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並不比文成公主入藏大,何況文成公主的美貌也不一定比昭君差,從歷史地位到歷史作用都不可低估,可文成公主為什麼不能人選?由此可知,「四大美女」的稱號不關是靠權力犧牲推出來的。那麼她們因何在歷史上獨占鰲頭呢?
第一,她們都是心理戰的高手。不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那般羞澀,也不是小家碧玉那般不夠大方,她們懂得在合適的時刻把握合適的時機表現自己。比如出生在香溪的村姑昭君,見到皇上時,沒嚇得半死,也沒有土得不知禮數,而是落落大方盈盈下拜款款而言,不卑不亢的氣勢,大家閨秀都自嘆不如。
西施可謂女性特工的鼻祖,為了國家利益暫別情人和家園,靠傾城美貌和高超手段打入敵人心臟,執行復國大計,不辱使命。西施肩負歷史使命,理應有心理壓力,可她偏能忍辱負重,將家國之仇埋在心底,把對范蠡之愛藏入記憶。歡顏侍君,喜怒不形於色,能有幾人能修煉到這般境地?王昭君自願遠赴漠北,使漢朝與匈奴的和好得以維持。當了一任「閼氏」(夫人)後,丈夫呼韓邪單於去世,又得根據匈奴習俗,當兒子輩的繼任單於的「閼氏」,終身無法返回故國。在《三國演義》中,貂嬋也負有特殊使命,成為王允滅董卓大局中一枚重要的棋子。楊玉環本是壽王李瑁的妃子,因被公公唐明皇看中,先被安排出家當女道士,再由公公接入宮內,成為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貴妃。以後又被當作導致安祿山叛亂的禍水,被最心愛的皇帝賜死。佳麗三千的顏色是怎麼抹去的?要有手段!她們不僅讓自己人美,還要讓歷史美!哪是光有美色就可以穩坐千古美女寶座的?
第二,她們都侍奉過兩個以上的男人,從不幹從一而終的事業。賢良淑德,相夫教子是很好,可美人不能像巷子的酒一樣。酒香是不怕巷子深的,可人美藏巷子里可能會終老到死無人識,只能浪費美的資源。不管四大美女是自願的還是被迫而不能從一而終,也許我們都得承認她們的識大體,畢竟,四大美女是要靠男性文人投票的。不管美女因何而成就了自己的美女地位,反正截止至唐朝,後世再也沒了美女。
第三,陳圓圓其實應該也能入選。她與東林名士冒辟疆談婚論嫁(後來她被別人掠走,老冒退而求其次才納董小宛為妾),又和闖王及其副手劉宗敏眉來眼去,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真正斷送了大明,引清軍入中原。她的出身和貂嬋相仿,她的相貌和才藝自然在明清時期可說居於首位,她改變歷史的作用卻比貂嬋更大,為什麼不用她呢?唐以後的中國宋明理學盛行,女子無才便是德。誰有女性的魅力反到成了賤的標志。男人們愛美女,只能去煙花柳巷或者是前代的故事中尋找。所以陳圓圓的落選,其實是中國女性地位每況愈下的反映,再往後,中國進入戰爭時期,女性的第二性徵漸漸被無奈抹平。
這四位美女,不僅自己人美,還要讓歷史美!她們給書卷中的歷史風雲染上粉紅的煙霞。在這個男人的世界和時光隧道里,她們的紅塵背影能夠凝固歷史的美感。中國文人是崇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歷史上,只有這四個顏如玉轟轟烈烈聚集了各種興衰成敗、浪漫悲情,風雲際會因她們而攪動,關鍵是,讓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要是沒有這些史實或故事,長得再美的女人也不可能躋身「美女」之列,更難成「大美女」。如果不幸與昏君暴君有關,少不了留下妲己、褒姒那樣的惡名。
㈥ 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有誰
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1898年9月21日搜雹,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世雀帆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這次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並且對思想文化的發展和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6)戊戌變法中的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後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後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
戊戌變法後,新式文化事業勃興,國內出現辦學熱,創辦新式報刊熱,出版新書熱。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維新運動失敗後,白話報刊更多出現,白話文得到更多提倡。
除「小說界革命」外,維新派繼續倡導「詩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歲帆「宗教革命」以至「史學革命」。
㈦ 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
1、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別署東海褰冥氏,湖南瀏陽人。他是改良主義運動中閉譽的激進派,為了變法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譚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擊了君主專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並對封建綱常倫理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進和深刻,達到了同時代的最高水平,並成為後來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的先導。譚氏富有文學才華,詩文都寫得有氣勢,有詞采。
2、康廣仁(1867—1898),名有溥,字廣仁。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自少鄙棄八股科考,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塞人才所致。
曾納貲為小吏,深感官場黑暗,掛冠而歸。從美國人嘉約翰學西醫,計劃在上海創設醫學堂,未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門創辦《知新報》,宣傳維新變法。
3、楊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號孴孴子。山西聞喜人。1889年(光緒十五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
1897年底授山東道監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為己任」。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魯發起關學會,講求變法。4月列名康有為組織的保國會。與康有為過從甚密,不賀態少奏疏是和康有為商量後寫成,或為康有為代擬。
4、林旭(1875—1898)字暾谷,號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舉人出身。好為歌詩。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針對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上書請拒和議。
同年捐貲為內閣中書。1897年進張元濟等創辦的西學館學習。1898年創立閩學會,與粵、蜀、浙、陝各學會相呼應,推動維新運動。
5、楊銳(1857—1898)字叔嶠,又字鈍叔。四川轎拍段綿竹人。舉人出身。1889年(光緒十五年)授內閣中書,後晉為侍讀。曾入張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職期間經常寫信向張之洞密報朝中動態。
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集精兵猛將大舉北援,保衛津沽。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強學會被封禁後,又聯合會中志士抗爭。清廷在強學會舊址基礎上設立官書局,命其參與選書事宜。
㈧ 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戊戌變法領袖之一的梁啟超,其夫人是誰
李蕙仙(1869—1924),祖籍貴州省貴築(今貴陽),梁啟超的第一夫人,生於北京固安縣,
順天府尹李朝儀之女、清末著名維新派大臣、禮部尚書李端棻之堂妹。 1891年與梁啟超結婚。1896年隨梁到上海創辦鼓吹維新的《時務報》,並在上海創辦豎顫女子學堂,她但任校長,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學校長。李蕙仙與丈夫一起賣纖襲經歷了清末民初政壇、文壇的驚濤駭浪,她總是給梁以安慰和鼓勵,助梁施展才華,替梁抄錄文章,做梁文的第一位讀者。於1924年9月13日病逝於北京。
王桂荃(1886-1968),四川廣元人,梁啟超的第二夫人。1903年她成為梁啟超的側室。王桂荃給梁啟超生下了子女8人,後來長大成人的有考古學家梁思永、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梁思忠、社會活動家梁思懿、經濟學家梁思達、新四軍戰士梁思寧、著名中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
㈨ 2、列舉在戊戌變法時期,主張維新的四位傑出代表人物。
在戊戌變法時期,主張維新的傑出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林旭。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省南海縣丹灶緩皮蘇村人,人稱康南海。1895年進士,曾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後事敗出逃。辛亥革命後,於1913年回國。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藝術家,資產階級謹哪老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青年時期和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變法失敗後出逃,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祥升五四運動。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少時師從歐陽中鵠,後加入維新派。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旭(1875-1898),字暾谷,福建侯官人,清末維新派人士,為「戊戌六君子」之一。遺著有《晚翠軒集》。
㈩ 列舉出戊戌變法中的五位代表人物
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段察第、康廣仁
眾所周知康有為不是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所謂「戊戌變法六君子」是指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清政府殺害的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六位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雖遭通緝,但均得以在外國友人的幫助下逃亡國外,康的弟弟康廣仁不幸罹難。康、梁二人是戊戌變法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但並非「戊戌變法六君子」;康有為並未「客死他鄉」。該文中稱「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之後,再也沒有回過家鄉,……直到客死他鄉。」真不知其何所據而雲之。據史料記載,康有為於變法失敗之後逃亡出國,游歷歐洲各國,撰有《歐洲十一國游記》,並組織保皇會反對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他回國主編《不忍》雜志,擔任孔教會會長,為復辟帝製造輿論。1917年他與張勛策劃復辟帝制,擁戴溥儀復辟,幾日後即失敗。他晚年在其家鄉廣東省南海縣的萬木草堂講學著述,直至去世。
康有為是中國近現代史中的著名人物,他於1927年去世,距今不過數十年時間,其生平事跡本是不難查考的,然而該文作者不知根據什麼傳說,竟然把這位早年倡導變法維新、晚年奔走各地宣揚復辟帝制最終老死家鄉的名人說成是「在北極度過晚年」、「客死他鄉」,把有名的「康南海」憑空杜撰成了「康北極」,錯得也太離譜了
腔察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皇室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改,希握圓茄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變法受到清朝廷內保守勢力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
洋務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系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份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自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
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大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了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連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因為外省舉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車接送,事件亦被稱為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和、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變法開始
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國,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光緒皇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一路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光緒於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實際的權力,讓他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召見康有為,調任他為京章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滿族自謀生計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
戊戌政變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榮祿與慈禧的關系密切,不單對光緒公開抗命,還與朝中其他保守派人物向慈禧密報,要求慈禧回朝訓政。9月13日,光緒感到慈禧有異,於是命康有為迅速外出到上海,並要「設法相救」。9月16日,光緒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並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的泄密,是光緒政變失敗的原因;但據近年的考證,慈禧及榮祿早有廢除新政的計劃,二人在袁世凱9月20日泄密以前亦經已有部署和防備。9月19日,慈禧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變法的影響
只有短短103日的變法,最後因為宮廷政治斗爭的緣故而告失敗。過去多數人將運動的失敗歸咎於慈禧及朝庭中保守大臣反對改革而發動政變。但近年亦有歷史學家認為,維新運動自開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緒未具備足夠的權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維新派人物(特別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他們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糙嘹解,亦註定運動的失敗。
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制度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三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止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