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黃永玉看美女畫像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黃永玉看美女畫像

發布時間: 2023-04-12 04:35:08

『壹』 2017年1月4日

這三幅畫,上面那幅叫《九十歲自畫像》,中間那幅叫《暮春江南》,下面這幅叫《荷塘鏡心》,是美術奇才黃永玉先生的得意之作。

說起黃永玉,想信很多跟我年齡差上差下的人都應該發出會心的一笑。無庸置疑,黃永玉是一個好玩且有故事的人。好玩,說的是他不僅會畫畫,還會玩玩文字,有時也拍拍電影。他自己曾說:人們對我最大的兩個誤解是:第一,他們僅僅因為我戴眼鏡,就認為我是知識分子;第二,我的電影不賺錢,所以他們就認為我是藝術家。有故事,是說他的人生精彩波瀾起伏。他的妻子張梅溪是絕世美女,年輕時為了追到夫人,黃永玉自認無錢又無貌,只有成天在樓下吹小號以表愛心。 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了,於是發生了這樣的對話:黃永玉:「如果有一個人愛你,你怎麼辦?」張梅溪:「要看是誰了。 」黃永玉:「那就是我了。 」張梅溪:「好吧。 」

我知道黃永玉比較晚,應該是上大學時剛開始接觸沈從文先生的作品,知道沈從文先生有個表侄叫黃永玉。後來慢慢地開始在《讀者文摘》《青年文摘羨局》上面看到黃永玉先生的畫作和文字,便喜歡上這個才華橫溢、幽默詼諧的老頑童。黃永玉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有人說他小時候兄帆讓是藝術神童,版畫、油畫、國畫、雕塑等均無師自通;有人說他曾是弘一法師的三個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傳而練就了靈性十足的書法。但是如果仔細研讀他的書,用心賞析他的畫,神奇的色彩褪去後,人們更多體會到的會是他深厚淵博的學識、卓爾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強的性格、睿智風趣的談吐和筆耕不輟的勤奮。

早課抄了俄羅斯女詩人加莉娜·埃莫什娜的《這是秋天》:」這是秋天/寧靜的時間/書信和黃葉的時間//這是黃昏/影子更深了/這是風在吹進你的面孔//這是雨/這是一盞燈的光/穿過灰色的窗欞//這是夜/用它襤褸的爪子/收集著破碎的繭殼。「

這學期的課已經接近了尾聲,每天兩節課就是領著孩子們做綜合訓練的卷子。孩子們覺得乏味,我也覺得提不起精神。但最終學校也好,家長也好還是要看孩子們的試捲成績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免俗,都不能不考慮那一張卷子帶給孩子、家長、老師的壓力。毫無疑問體制下的從教者實際上一直處於兩難的境地。個中原因我說不清,也不想說清,即便說清了也起不了一絲一毫的作用,倒給人家添堵。盡可能地把訓練卷子和閱讀寫作並重吧,盡力做到標本兼重。有孩子昏昏欲睡,而且從開學到現在幾乎堂堂課如此,叫也叫不起來,語文課上總是沒精打採的樣子。這當然是我的問題,我盡可能地把課講得生動起來,如果還不能驅走瞌睡蟲,那也只能讓他去睡了。

下午兩節課後,全體教師到圖書館五樓會議室開會,是期末工作相關事宜的安排部署。考核辦上午通知下午下班前收政治學習筆記,我翻揀了一下,與規定筆記的次數還差兩次,正好利用開會這個機會補上。不是我不尊重講話的領導,實在是沒有時間。無論是開全校大會,還是抄政治學習筆記,在我看來真的不過是例行公事。一個學期快過去了,細細地檢索,幾乎大半時間都用在沒有意義的應景之事上了。工作一件一件布置下來,也許並不是真正為了收到什麼效果,只是為了布置工作而布置工作。光鮮的事兒不過就是把面子弄得堂而皇之,別管里子怎轎正么樣,大多數看的只是光鮮的面子。一邊聽領導講話,一邊抄政治學習筆記,身前身後還不時傳來時強時弱的私語。這是每次二中全體會上一道司空見慣的風景!

這幾天晚上,家人來我家聚餐,吃得好壞不說,至少很熱熱鬧,也充溢著濃濃的親情。散得比較晚,所以每天寫流水財的時間也跟著向後延。把一件本來並不難堅持做的事兒堅持著做下去,並不是沒事兒找事兒,只是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兒而已。

晚課抄了《詩經·國風·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其樂只且!「

抄了《論語··八佾篇第三3·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抄了《易·系辭傳上》:《易》有聖人之道四十,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像,以卜筮者尚其占。

『貳』 谷寶玉和黃永玉誰的作品更好

part1:少年郎
百年前的湘西鳳凰還是一個真正古色古香的偏僻小城。有多小呢?那時候的學校里唱歌,全城人都能聽得到,許多時候連母雞下蛋的聲音也都可以清晰聽到。老黃家是鳳凰城內的時髦望族,城中的照相館、郵局就黃家第一個開起來的,除開黃永玉的父母都是學校校長,這個家族還出了一個大作家——沈從文。

圖為沈從文與黃永玉

1924年,鳳凰的老黃家在常德生下一個大胖小子,誰也沒有料到這個定名為黃永玉的娃一生都走在時髦最前線。

黃永玉的成長是最動盪的年代,原本還算不錯的家境逐漸中落。性格調皮不愛被約束,16歲的他選擇輟學自己討生活。

離開圈來圈往的鳳凰古城牆,他去過安徽,又到了福建山區小瓷作坊打工,負責把瓷坯運到火窯。

少年懵懂不經事,老闆還很苛刻,沒有工錢,只能給很差勁的吃住。離鄉後的少年全然沒了曾經的傲氣,明白要腳踏實地才能走好每一步,一待就是一年多。

沱江水貫穿鳳凰古城,滋養一方人,天然的美景如畫,老黃家的藝術基因也很強大,沈從文開始奮筆疾書時,他的表侄黃永玉在瓷作坊重新握回了畫筆。從小就有過美術功底,他憑借一點童子功,加上自己的揣摩,他的作品被刊登了。

拿到第一筆稿費的黃永玉還很驚奇,原來發表作品不需要付錢,還能收錢。這份收益讓他還清了蚵仔煎攤老闆的賒賬,也讓他確認要用手藝來謀生計。

讀書時候被取了「黃逃學」的綽號,黃永玉雖然調皮,但是愛讀書是真的。離開學校的他以畫畫和木刻謀生,他為了主攻版畫,用帆布自己縫了一個包,其中只放了書本和美術工具,為了讓這個袋子不破,他還抹了一層桐油。

拮據的日子裡,為了能夠更好的接觸到新鮮的書本,他每周都會坐小宏埋輪渡到福州的書店看書,往返很多趟才把一本書看完。卻不知書店老闆早已默默觀察他很久,細心的把這本書列為非賣品,只是為了讓這個拮據的少年讀完。

家族基因給了藝術底色,搭配自己的努力,還有一路上遇見的諸多好心人,才有了畫壇「鬼才」黃永玉。

part2:窮小子和私奔少女的「姐弟戀」
曾經的湘西有習武簡敗的傳統,黃永玉少年時也學過一些拳腳,能武能畫的他其實不缺女孩子歡喜。他的青春期雖獨自闖盪,卻一直都執迷於如何讓自己的業務水平達到無可替代,對於許多女孩拋來的橄欖枝,他都沒有接到電流。

19歲時,他在江西的藝術館工作,邂逅了家境優渥的張梅溪,這個比他大兩歲的女孩笑起來很淳樸,她熱愛藝術和文學,絲毫沒有千金小姐的做派。

那年的張梅溪出行都有十幾個隨從護送,追求者則更多,其中有位男孩知道她喜歡騎馬,每次都邀請她馳騁。忙著先吃飽的黃永玉看著心急,就只能借著剛剛學會的小號在他們騎馬的路上定點吹奏。

結果,並不算精湛的號聲打動了佳人芳心,她知道黃永玉買不起梨花木版雕刻,悄悄的就給他買下來做禮物。不過女方家裡長輩尤其是三個姐姐可看不上這個窮小子,集體出面反對。

面對張家人的阻撓,黃永玉失意的選擇離開,在贛州的縣城報館找到新工作。然而,不料張梅溪可是不一般的大小姐,趁著家人不備,當掉了自己的項鏈,坐了貨運車去找黃永玉。

為了見到心裡的女孩,黃永玉借來單車,一天一夜才到了贛州。

他們的見面並沒有如今偶像劇的擁抱、熱吻,黃永玉問張梅溪:「如果有一個人愛你,怎麼辦?」
她說:「要看是誰了?」
黃永玉趕緊接話:「那就是我了。」
張梅溪只回了兩個字:「好吧」。
這番話如果拍到王家衛的電影里,應該也是極致婉約的浪漫,這個表白後也開始了他們的婚姻,並在《贛州日報》上登了一則啟示,給了家人一個交代。

張梅溪婚後跟著黃永玉走南闖北,從江西到了上海又輾轉香港。那些年頭的奔忙,黃永玉忙著雕刻版畫,張梅溪則陪著他,並寫著自己的書籍。她著作的兒童文學《在森林中》等蔽咐螞作品都備受好評。

黃永玉喜歡喜歡,張梅溪能唱得一手很好的花腔女高音,他們的情投意合里更有精神世界的高度吻合。

『叄』 范曾畫「狗」罵黃永玉,黃永玉晚年一什麼句話評價范曾,令人肅然起敬

范曾畫「狗」罵黃永玉,黃永玉晚年一句話評價范曾,令人肅然起敬

說起范曾與黃永玉之間的恩怨,一句兩句說不明型核如白。二人罵戰罵得最凶的時候,范曾畫狗罵黃永玉。黃永玉又以畫鸚鵡來回敬,這還不算,范曾更是寫出萬字長文予以「痛擊」。一時間,畫壇嘩然。這兩個人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為何掐架掐的這么厲害?耐人尋味的是,黃永玉晚年一句話評價范曾,著實是令人肅然起敬。黃老又是如何評價范曾呢?小編就為大家說道說道黃范二人的恩怨,看看兩位大師間那是如何碰撞的。

黃永玉自畫像

平心而論,當年的罵戰,范曾倒是佔了上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黃永玉是保持了沉默。但是,黃永玉只是用這么一句話來評價范曾,可見黃老光明磊落,怎不令人肅然起敬啊!我國有句古話「對事不對人」,黃老這點分的還是比較清楚的。這點讓人很是值得贊嘆,也充滿了處世智慧。說實話,范曾畫「狗」罵黃永玉,這做得不對。黃永玉晚年「我不喜歡他」這么一句話評價范曾,令人肅然起敬。言語其間不再有私人恩怨,也沒有其他過於激烈的言論,黃老說的很淡然。

『肆』 范曾和黃永玉到底有什麼矛盾

日前與唐欣到沙灘美術館看展覽,大約是看到了地方想起了人,老唐提到網上閑逛時遇到的一篇「奇文」,說是寫得很有意思。過了幾天,他就給我傳來了畫家范曾的《蝜蝂外傳——為黃永玉畫像》。老唐是見多識廣的人,他說此文恐怕是范曾最好的文字了。所以收到後一口氣就讀完。讀後的感覺也是異常的清晰:「狗咬狗,一嘴毛」。

先讓我們跟著范曾的導引看黃永玉的畫作。在「國畫尚未入門」的標題下,第一句話是「黃永玉的畫巧密有餘而睿智不足」。隔了不足一行字,他為了批判黃永玉的畫「無佛家所謂的深入法性的『如有智慧』」,一不小心,說出了黃永玉作品的兩個好來:「他早期的木刻作品極盡工細」「善用刀法變化」。一個畫家,一個中國的當代畫家,他的作品具有「巧密有餘」「極盡工細」「善用刀法變化」這幾個連恨他入骨的范曾也不得不承認的長處,已經殊為不易了。不成大師,可作小師;不成小師,也可以做看客嘛!看看最近中國美術館名為《精神與品格——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研究展》,210幅展覽作品號稱是從2800幅參選作品中選出來的,但又有幾幅能稱得上是「巧密有餘」「極盡工細」「善用刀法變化」?中國美術家不是在進入21世紀才發明創造出虛假、淺薄和浮躁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如果黃永玉的版畫真的具備了范曾說的那幾個特質,他也就算是一個「小大師」了,值得人們尊重了。至少他不比畫界那些純粹的騙子,他花了點心思,下了點功夫。在畫壇混了幾十年,國畫雖未臻於一流,但也未必不是一個明眼人,未必就是一個門外漢。范曾不遺餘力地攻擊,使勁過猛,暴露了自己稜子肉上小而難看的硬傷。

再讓我們瞧瞧范曾寫黃永玉的人品也很有意思。據范曾講,黃永玉對待朋友是背信棄義,落井下石,黃永玉對待一母同胞則是薄情寡義,豬狗不如;黃在政治上則是阿諛奉迎,大搞投機,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一言以蔽之,黃永玉整個不是個東西!銷吵而且黃永玉不是突然不是東西的,他是生來如此,一貫如此。黃永玉比范曾年長14歲,范曾「當美院國畫系一年級學生時,他任美院版畫系講師。」范曾應該對黃永玉有所了解,尤其是對他遠揚的壞名聲不能不有所聞。假設范曾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他就該知道「道不同,不相為謀」,他就斷不肯與這樣的小人有任何的瓜葛,更不用說「相濡以沫」了。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竟然「相濡以沫」了,先是聽到黃永玉說他的字好,趕忙寫好了屁顛顛送去,而且一送兩幅,而且苦心孤詣、字斟句酌勸慰黃先生;接著看到黃永玉喜歡他藏品中「懿德太子墓的線描刻石拓片」,而且此物既是朋友的贈品,又是「精美絕倫的唐刻」,他竟趕忙寫了「我很愛它,它似乎更愛你。」這樣無厘頭的昏話,並把心愛之物封好了,於「隔日」送至「黃永玉京新巷小屋」,這次是屁顛顛親自去。就是在敘述這兩件蹊蹺事的中間,范曾抽空笑黃永玉在「大人物八十壽誕之類的時刻」,「必匐伏於地作丈二巨作,送貨上門」的臭事,這無疑成為絕佳的「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當代翻版。作為一個讀者,我們也可以引用一次魯迅先生的話,人都有光屁股的時節,正不須如《羅密歐與朱莉葉》中朱莉葉的保姆,時時要拿出朱莉葉兒時的尿布給人看。范曾剛剛用這句話揶揄過黃永玉,現在我們用它揶揄范曾,可見,語言文字這東西也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僅他自己與黃永玉這個壞小子「相濡以沫」了,連他的父親也與之「相濡以沫」了:他的「先嚴」也曾顫巍巍、屁顛顛跑到京新巷看望黃永玉。據兒子范曾說,范老漢是一個「對人生無所奢求,即使印出詩集也決不送人的孤高之士」,但就是這樣一個孤高之士,由於兒子「給他講過很多很多的黃永玉的高風美德」,由於黃永玉在「孤高之士」光臨時唯恐步履艱難,給他准備妥當了尿罐;由於黃永祥斗玉「謹斗磨又以極恭敬的線條為家翁造像」,老頭老大不小的年紀,竟然也按捺不住激情,「懷著深情寫給他兩首詩」。曾幾何時,父子兩代與黃永玉「相濡以沫」,詩話酬和,如今反目成仇,反過來給天下人說他們如此巴結逢迎的人不是個東西,天下人信耶?不信耶?范曾白紙黑字,紅口白牙,明明斷定黃永玉的畫作「既無色彩,亦無線條」,這里又說「極恭敬的線條」。能在線條中表現出恭敬的畫家不就是「大家」嗎?范曾已經篤定了黃永玉是一個壞人、小人、俗人,哪裡有「很多很多的」「高風美德」值得渲染給自己又「孤」又「高」的大爺?他「尚未入門」,哪裡還有什麼「上乘之作」?這樣的反手為雲,覆手為雨,天下人信耶?不信耶?

有網友在轉貼這篇文章時曾發表看法:「原本不相信文革中范曾能有狠批沈從文先生的尖刻文筆,但看了這篇『範文』,不由得不信了。」范曾的文章有例證,有引用,有推理,有判斷,有點有面,有稜有角,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希望從畫作、人品、人格全方位畫出黃永玉的可憎嘴臉和丑惡靈魂,並從藝術和精神兩方面干凈徹底地滅掉黃永玉,順便在對比中給自己塑起一座高大全、真善美的漢白玉來。怎奈才力有限,套式陳舊,用心太急,加之使勁過猛,所以文章前矛後盾出,瑕疵頗多。讓後沈從文時代的讀者不禁想起一句格言:「狐狸責備陷阱,卻不責怪自己。」

據范曾說來,黃永玉的畫不夠格、人不夠格,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好處。像黃永玉這樣「永遠在痛苦、煩惱、暴怒、狂喜中自我折磨和煎熬」的伊阿古似的壞蛋,本來就該被掃在歷史的垃圾堆里,萬劫不復。他怎麼反而在中國美術界成了一個人物,呼風喚雨,為所欲為的?難道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像他這樣的騙子、偽君子的「司馬昭之心」本來應該是路人皆知的,怎麼直到今天才由范君使出如此大的力氣來揭露和批判?範文開宗明義的說:「我忍耐著,一月月、一年年的忍耐著。」為什麼要那樣痛苦的來忍受,是不是有難以言傳的難處?正像范曾所說,這些疑問,「對世人是團團的迷霧」,需要有人做出令大家信服的解釋。范曾君敢為天下先,鐵肩擔道義。由他出來作「一次徹底的、公正的剖析」。那麼我們就懷著好奇,耐著性子看下去。但范先生的嘴裡到底沒能吐出一支非洲的象牙來。

黃永玉是不是東西,是不是好東西,說到底,也只有一個標准。這個標准在該文後面《黃永玉和〈范曾美術館〉》《黃永玉與吳鐸》《黃永玉誣蔑范曾製造潘天壽贗品》等幾個小標題下得到了直接的、充分的宣揚,並且在曖昧中逐漸明確,最後定型。這個標准不是客觀的標准,不是群眾的標准,不是藝術的標准,不是道德和人格的標准,甚至不是一篇文字游戲的標准,而是范曾唯我是用的標准。只要黃永玉給范老先生准備尿器,就是讓人「十分感動」的;黃永玉給范老漢「造像」,他就不僅有「線條」,而且是「極恭敬」的線條;只要他永遠記著范曾的好處,不壞范曾的好事,他就是個好東西。否則,他就是一個騙子手和偽君子。設想黃永玉和范曾經常人模狗樣,行走在中國當代畫壇,馬馬虎虎也算兩個畫家,如此的標准,如此的水平,如此的文風,真的使「北京美術界文采風流、掃地以盡」。但我是個悲觀主義者,好像兩條齜牙咧嘴的狗,隔著北京飯店的桌布和餐巾咻咻相向了一番,「後來北京美術界盛傳黃永玉拳打范曾,范曾瓶敲黃永玉」,如此無聊的一個「界」是「北京美術界」么?如今的北京真有一個「美術界」么?假設有那樣一個界,有可以掃地的「文采風流」么?

最後說一則狗的小故事:有一隻狗習慣靜悄悄地走到人的身邊,然後張嘴咬人,主人只好在狗的脖子上系了一個鈴鐺,提醒別人注意這只狗。這只狗搖著鈴鐺,很神氣的來到其他狗的面前炫耀。一隻上了年紀的狗看見了,嘲笑他說,「你神氣什麼?主人給你帶鈴鐺並不是因為你了不起,而是提醒大家你是一個危險的壞蛋。」在我們的故事中,《蝜蝂外傳——為黃永玉畫像》不是別人給范曾先生系在脖子上的鈴鐺,而是他主動給自己掛的一個鈴鐺,它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響得非常刺耳,時刻提醒著怕狗的人們。

『伍』 原籍中國湖南省鳳凰縣,版畫雷鋒像的是哪位著名畫像

黃永玉著名畫像

『陸』 兔年郵票「藍兔子」實體形象再引爭議,主辦方:已撤下



沈從文(左)與黃永玉,兩人是表叔侄

回到北京後,病榻上的沈從文抓住黃永玉的手說:「謝謝你,帶我回鳳凰。」沈從文去世後安葬在老家,黃永玉給他補了石碑,上書「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黃永玉說,自己百年後會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他說,我已經寫好遺囑了,死後骨灰不要了,「跟那孤魂野鬼在一起」,朋友想他的時候,「看看天、看看雲嘛」。

這話,他在央視節目《朗讀者》上說過,立即上了熱搜、刷了屏。這一次,他又補充說:「我勸你們不要把死亡看得太重。就算是皇帝,費盡心思修了地宮陵寢,幾百年幾千年後,還不是被後人挖了出來?」說著,他又大聲笑了起來。

「來,我帶你們四處看看。」黃永玉興致勃勃地站起來,帶記者先看他的玉簪花圖。隨後,他略為得意地指著書桌前的一把椅子說:「這是美國前總統老布希駐華時坐過的椅子,我在拍賣行花了25塊錢買來的。」然後是看掛在餐廳牆上的一幅字,章草,「這是1982年我的表叔沈從文寫的」。最後是看客廳牆上一張張照片:「這是瞿秋白的學生,這兩個是他的孩子。」「這是黑妮小時候,在頤和園拍的。」……看著這些照片,他喃喃道:「一晃,幾代人就過去了。」

一晃,這一下午的時光也過去了。當記者告辭時,看著老先生駐足在未完成的玉簪花圖邊送客,想起了作家六神磊磊寫過的張三豐,大意是:「他在武學上太孤獨,沒有人可以聊天;他在歲月上也那麼孤獨,沒有人可以分享。時間的洪流早已帶走了他的同伴……可他還是那麼地知人情,那麼有趣。他雖做不到像周伯通那樣變成老小孩……但他也成為一個可愛、有趣、不招人煩的老頭。」

六神磊磊覺得,心疼張三豐。

我們覺得,捨不得黃永玉。

總監制:呂 鴻

監 制:張建魁

主 編:許陳靜

編 審:凌 雲

『柒』 湘西鬼才黃永玉——無愁河的浪盪漢子

    知道黃永玉先生很久了。《邊城》讓我對湖南湘西鳳凰古城充滿了好奇,《艽野塵夢》記述了湘西王陳渠珍在成為湘西王之前,與藏族女孩西原的一段曠古奇緣。十多年前選擇去長沙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湖湘濫觴之文化。

    黃先生有「湘西鬼才」之美譽。自學美術、文學,以木刻開始藝術創作,後拓展至油畫、國畫、雕塑、工藝設計等藝術門類。

    去年底購買了《黃永玉全集》,偏偏就差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盪漢子》,因緣巧合的是,書友幾乎在同一時間段購買了《無愁河的浪盪漢子》,於是借來一飽眼福,並約定——今後,我買書的時候告訴你一聲;你買書的時候告訴我一聲,可相互借閱,交流溝通,避免購買重復。

  《無愁河的浪盪漢子》是黃先生從小自朱雀城、長沙、南昌、上海、廈門乃至佛羅倫斯等至今(這部小說至今在繼續,會一直到先生一生)的半自傳體小說。此書在一般小說的基礎上,多了許多樂趣、藝術繪畫、民間故事、菜譜、偏方、方言等等局廳引人入勝的的元素,引得我在一個炎熱的晚上,不知不覺地看了個激橡通宵。

    黃先生在戰地服務團的時候,團長王淮自己穿著一雙十多年沒有換的皮鞋給序子(書中主人公,即黃先生)花了大錢買了雙皮鞋時,序子心裡感激得、忐忑得「我不會穿的」,「穿不穿隨你」,「你個狗日的---」(為啥對我這么好)。這與我和兄弟們間互稱「你個錘子」有同樣深厚的情誼基礎。

    序子憑借自身的儒俠風范,捕獲了許多男女老少的心:弘一法師、木刻家李樺、美女蔡賓菲、陳馨等等。黃先生的漫畫,總是把自己畫得那麼帥氣、時尚,美女不僅僅是單一的美,「狗日的」不僅僅是單一的「狗日的」,人性不僅僅是單一的人性。

    記住王伯和蝦姑,這是序子堅實人生的基石,很重要的女人。

  春深如海

  春山如黛

  春水綠如苔

  春已歸來

  春已歸來

  灼灼桃花朵朵開

  「我不敢和她好。我曉得她可愛,我怕傷了她。如果我們兩個好了是只有現在,沒有將來的。我和她不是一路貨,她挨不了我將來要挨的苦。我也曉得這種好姑娘世上少見。唉!怕作踐了她。」

  「那我問你,你心裡想過我的問題沒有?」

  「想過。比陳馨重。」序明臘旁子說。

  「真的?講講看。」

  「不想講,這有什麼好講?一輩子不會講!」

    前幾天,我左下牙齦腫痛,人十分難受,半邊臉腫得像含了個雞蛋,整個頭都是痛的,吃了葯效果沒有那麼快得明顯。巧的是:第二天看《無愁河的浪盪漢子》,沒幾分鍾,神跡出現了——黃先生在書里記述了一種治療牙痛的偏方,葯物單一,方法簡單。當時我驚得目瞪口呆,趕緊告訴書友,嘴裡嘟噥著「天意如此,牙痛好亦。」

    你看,此書多好!

『捌』 黃永玉的主要作品

《勞軍圖》《雪峰寓言插圖》
《葉聖陶童話》
《飢餓的銀河》
《森林組畫》
《拜倫像》
《瑪耶訶夫斯基像》
《液隱頌自刻像》
《春天的樹》
《三.八那天》《小草》
《東北啊!》
《失樂園》
《春山春水》(木刻集)《下場》(1939)
《烽火閩江》(木刻集,1940)
《齊白石像》(1954)
《阿詩瑪》(插圖,1956) 《雞鳴》
《老鼠》(40×40cm)
《鳥》(39×55cm)
《花鳥》(89×68cm)(66×66cm;2003年)
《鷺鷥荷花》(119×240cm)
《荷花雙鷺》(68.5×137cm)
《梅花圖》(68×68cm;1988年)
《高仕圖》(56×67cm)《歌鳥》(66.5×67.5cm;1984年)
《風景》(48×68cm)
《馬》(102×100cm)
《雙鶴》(178×96cm)
《水鳥》(98×70cm)
《人物》(67×39cm)(65×65cm)
《騎驢人物》(67×67cm)
《仙鶴圖》(96×87cm)
《苗族少女》(54×40cm)
《梅花》(100×45cm)
《彩荷》(69×63cm)《清夏》(89×97cm)
《重彩花鳥》(68×69cm)三幅
《夏荷》(96×89cm)
《花卉》(68×158cm)
《貓頭鷹》(45×34cm)(69×48cm)
《夏娃》
《山鬼》 電影編導
《海上故事》
《兒女經》 黃永玉作品系列:《永玉六記》(《罐齋雜記》《攜握力求嚴肅認真思考的札記》《芥末居雜記》《往日,故鄉的情話》《汗珠里的沙漠》《斗室的散步》)《黃永玉大畫水滸》《老婆呀,不要哭》(詩歌)《一路唱回故鄉》(詩歌)、《吳世茫論壇》《太陽下的風景》《這些憂郁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火里鳳凰》《比我老的老頭》《從萬荷堂到玉氏山房》《永不回來的風景》《鬧鄭無愁河上的浪盪漢子》等。
詩歌
《路》
《老頭還鄉》
《獻給妻子們》
《南華疊翠》
《像文化那樣憂傷》
《自畫像》
《老婆呀,不要哭》

『玖』 史上有名的自畫像,誰的最棒最後一幅「亮」了!

很多畫家、尤其是西方的畫家們都喜歡給自己畫像,這些自畫像,有的寫實,有的抽象,他們以各種各樣匪夷碧慎所思的方式「搏眼球」。不管什麼表現形式,美術作品中的自畫像,都是藝術家對自己的自我解讀,抒發自己的藝術主張。一些繪畫大師例如梵高、倫勃朗等人,不同時期的自畫像有幾十幅,簡直就是在用畫筆寫自傳。

這里,我選取中外若干最著名的畫家有代表性的自畫像供大家欣賞。

達·芬奇

達·芬奇是歐缺爛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畫家,他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舉世皆知。此幅《達·芬奇自畫像》是達·芬奇60歲時的作品,整幅畫用筆流暢、洗煉,用線代面,特別是善用線條的疏密表現光線明暗的微妙變化,立體感很強,人物的表情也很傳神,深邃的充滿著智慧的目光給人印象深刻。

達·芬奇的這幅自畫像,有沒有點《蒙娜麗莎》的影子?

梵高

梵高是荷蘭著名的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梵高的肖像畫非常多,這幅畫是梵高所有的自畫像作品中最有名的一幅。1888 年,在阿爾的梵高邀請高更與自己同住,然而,兩位藝術家性格的沖突和觀念的分歧,在一起經常發生爭執。在一次爭吵後,高更憤怒的離開,而本身患有「瘋病」的梵高事後悔過,竟然割掉了自己的右耳,這也成為藝術史上最驚人的自殘行為。這幅畫創作於他割掉耳朵後不久,畫中梵高憂郁的眼神、誇張冷峻的的臉頰、滿頭的綳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我們來對比一下,現實中的梵高長什麼樣並體悔扮敬會他自畫像的筆觸。

達利

達利是西班牙的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他的作品充滿想像力,連自畫像都是如此不走尋常路。上邊是他晚年的照片,這幅自畫像重,那兩根向上翹的小鬍子,還真是有幾分神似。

畢加索

畢加索是國際公認的藝術大師,他對世界藝術的推動也產生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和影響,並極大改變了人們繪畫創作與觀賞的思維和方式。這幅自畫像,是他1938年的作品,立體畫派的風格彰顯無遺。

畢加索去世前的最後一幅自畫像,用蠟筆畫的,一雙似乎因惶恐而睜大的眼睛,緊閉的雙唇,憔悴的臉龐,顯示了他面對死亡深淵的真實內心世界。

維瑞·勒布倫

維瑞·勒布倫,是十九世紀著名的法國女畫家。看來那時候還是女畫家的自畫像靠譜,更貼近人類,嘻嘻~

也許勒布倫認為可以用顏值吃飯,所以這張自畫像很唯美,她挺直站立,左手拿著調色板和畫筆,嘴唇帶有微笑,簡朴的低胸裝,頭戴造型優雅的草帽,上邊帶有美麗的駝鳥毛和花朵,裙裝為綢緞材料,配有奢侈的黑色披肩,描繪了一個優雅自信的女性形象。

草間彌生

這里選取了一位東方女畫家。草間彌生是日本的當代女藝術家,她被人們稱之為「波點女王」。這幅自畫像上,她也沒有放過表達對小圓點的狂熱喜愛,不過,無論技法如何,還是帶有「浮世繪」的日本民族風格。

宋徽宗趙佶

這是宋微宗趙佶《聽琴圖》,高松綠竹下一人正坐撫琴,道服褐色,據清人胡敬《西清扎記》考證,此乃趙信自寫像,若果如此,這當是中國傳世最古老的自畫像了。不過學術界多認為此畫不是趙佶真筆,而是當時畫院畫家所作,只是趙佶簽名而已。從畫像來看,其氣度、個性,無疑是一位帝王之類的人物。

張大千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畫大師,他集文人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張大千最富於創造性的是人物畫,他的自畫像有很多都是寓意深刻的繪畫佳作。

張大千筆下的自己,清風道骨,神清氣爽。

齊白石

齊白石,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齊白石以畫草蟲花卉見長,人物畫也頗有特色,用筆簡練,寥寥幾筆,人物的神態便呼之欲出。他的《人罵我我也罵人》自畫像把自己定型為白眉白須,不圖形似而求神似。

徐悲鴻

徐悲鴻是中國近代美術的奠基者,他的繪畫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為一爐。這是他年輕時的自畫像,臉上還透著稚氣,不過,此時的技法已經有中西融合的味道。

這幅《鏡中的他們》的油畫,是1924年徐悲鴻在法國繪制的一系列以自我為主題的作品之一,前面抱貓的是蔣碧微,後面是徐悲鴻,作品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豐子愷

豐子愷的漫畫作品,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頗受大眾喜愛。這幅自畫像中,他把自己的鬍子畫成了垂柳,饒有趣味。

黃永玉

老頑童黃永玉的畫,幽默風趣,我是最喜歡看的。這幅自畫像,兩個逗趣兒的招風耳,眯縫著眼,缺了門牙還樂不可支,圓滾滾的肚皮,地上放著一個大煙斗。這便是老頑童黃永玉的90歲自畫像,手舞足蹈的高興勁兒簡直就是個三歲小孩子!

這是黃永玉65歲時的自畫像。

潘玉良

潘玉良是中國一位傳奇女畫家、雕塑家,她的特殊的遭遇與復雜的經歷,賦予了潘玉良某種幽怨的氣質。這是潘玉良1940年作於法國的一幅自畫像,被公認為其自畫像中最美的一幅。這幅畫中的中式盤發和極具古典氣質的綉花黑旗袍,極好地襯托出她內心的溫柔婉約,她迷離的眼神又彷彿透出一絲憂傷,自畫像中有凄美,有哀愁,也有馥郁的意境。

這是潘玉良唯一一幅露點的自畫像,只有這幅作品,潘玉良終於笑了,她兩頰緋紅,神態迷醉。如其友人所述,似乎這才是她的野生面目,也許她只有借著酒勁,才能與赤裸而真實的自己達成和解,從而暫別憂愁。這幅畫 2005年在香港佳士拍賣,創964萬元記錄。

陳逸飛

陳逸飛是聞名海內外的當代華人藝術家,他生前以「大美術」的理念,在電影、服飾、環境設計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創造性成就,成為文化名流。

陳逸飛的自畫像只有兩幅,這幅名字叫《踱步》,創作於改革開放之初,是一幅巨大的畫中畫。畫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畫了自己的背影,他凝視著一幅描繪20世紀前期軍閥割據、外敵侵略等代表性場景,表現出以人文視角反思近現代史的主題。

這是陳逸飛的《藝術家與眾多美女》,畫中的男性就是陳逸飛自己,在創作手法上,陳逸飛採用了大色塊平塗,這是他在繪畫藝術語言上的新探索。

看完諸多藝術家的自畫像,有個小傢伙不服氣了……

大家覺得它的作品如何?

『拾』 94歲黃永玉:不要抱怨你太老,其實是你沒趣

黃永玉 ,筆名黃杏檳、 黃牛 、牛夫子。1924年 7月9日 出生在 湖南省 常德縣 (今 常德市鼎城區 ),祖籍為 湖南 省的 鳳凰縣 城。 土家族 人。

現為中央美術學院 教授 ,曾任版畫系主任。1946年,他和張梅溪結婚。 黃永玉、 中國 畫院 院士 ,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 安徽 、 福建 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 上海 、 台灣 和 香港 。14歲開始發表作品,早大以後一段時間主攻 版畫 ,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16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 中央美術學院 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協第九屆顧問 [1]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94歲黃永玉:

不要抱怨你太老,其實是你沒趣

黃永玉50歲考駕照

60歲隨手畫了一張猴票,暴漲30萬倍

80歲登上時尚雜志封面

90歲開個展

91歲撩到林青霞

93歲飆法拉利

黃永玉創作的自成一派的水墨漫畫

每每讀來,看似玩笑卻饒有深意

黃永玉1924年出生於湖南鳳凰縣,今年94歲,抽雪茄、玩跑車,說起話來,聲如洪鍾,大笑起來,隔幾百米都能聽見。

開心時,便滿地打滾,常常深夜讀書寫字。喜歡一個人穿著夾克,戴著貝雷帽,叼著煙斗,背著畫板像個獨行俠,滿世界飛,結天下朋友。

黃永玉活成了現實版的老頑童。這個世界之所以乏味不堪,有時候就是因為功利的聰明人太多,而有趣的好玩人太少。

餘五十歲前,從不遊山玩水

至今老了,才覺得十分好笑

小屋一間,坐也由我,睡也由我

老婆一個,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鳥是好鳥,就是話多

左看右睡

我從景陽岡撿回來的

聽說他名叫武松

你她媽又吹

我丑我媽喜歡

貓給老鼠餵奶

真是愛的沒有原則

也不想一想

她為什麼對你這么好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才是豪爽生活

在他90歲的時候

還給自己畫了一幅孩子氣的自畫像

有媒體曾用了一個90後的詞「酷炫狂霸拽」

來形容他骨子裡的頑皮幽默

讓人懷疑你到底是90歲,還是90後

他還喜愛畫荷花,已畫了8000多張

他筆下的荷花,用色大膽卻又高節淡雅

雖然年紀越來越大

但他返啟畫畫速度卻越來越快

只要靈感來了就像玩游戲似的

吃飯的一會功夫就是一幅大作

當記者問他:「在您繪畫創作的生涯中,您對哪件作品最滿意?」

黃永玉說:「一隻母雞陸世豎生了蛋,你問母雞,它生下的第一個蛋和第三個蛋好在哪裡?母雞會告訴你嗎?」

黃永玉:喝不喝酒是人和野獸最大區別

款識: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唐慧寂詩。黃永玉於萬荷堂。

越飲越清醒

對於酒,黃老更是說自己是個「不喝酒的酒徒」,他認為「酒是人類第二大快樂,它與人類共存亡,只要一天有人便一天有酒 」,是個實打實的「擁酒派」,他自己愛酒卻不常飲酒,因為他酒量實在不高,但他欣賞酒鬼們的那種自得其樂的狀態。關於酒,黃老也是妙語連珠:

飲酒圖

酒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它無孔不入。憂愁要它,歡樂也要它;孤獨要它,群體也要它;天氣好了要它,風霜雨雪也要它;愛情要它,失戀也要它;誕生要它,死亡也要它;惡人要它,善人也要它;當官的要它,百姓更離不開它;有文化的要它,大老粗也愛它。

沽酒圖

喝不喝酒是人和野獸最大的區別……我和大多數人都不喝酒,我們欣賞喝酒,與喝酒的人為友,我們這幫人佔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點四,是不喝酒的擁酒派,算不得是野獸派。

不可不醉 不可太醉

酒,我很欣賞,可惜一口就醉。在酒朋友旁邊醺得面紅耳赤倒是常有的事。但是,我能體會得到「酒」是很妙的東西。

獨樂

人生如酒、人生似茶,黃永玉的茶酒畫蘊含的那份真性情,的確叫人印象深刻,很多人都喜歡黃老的繪畫、文字、生活中透露出的那份幽默與樂觀,而他的這種大風趣與天真,正是人生閱歷與滄桑的積累,是一種智慧與曠達的精神釋放!

1986年作 樂在其中

俗話說,飲酒可成仙,品茶可成道。酒,熱烈、香醇,是「精神之液,靈魂之飲」;茶,自然、恬淡,是「最溫柔蘊藉、最富詩意的飲品」。喝酒、飲茶是文人摯愛之雅事,在黃永玉作品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很多茶、酒的影子,每每品味他的這些逸趣橫生的茶酒畫,就如喝茶品酒一般,大俗大雅,大徹大悟!

丙子(1996)年作 讀書品茶

飲茶是人生一大雅事,畫家黃永玉也喜歡喝茶,尤愛普洱。茶有禪意,茶禪一味,在茶人眼裡,月有情、山有情、風有情、雲有情,對茶的痴迷、對茶人的描繪,反映了這位已步入耋耄之年的老人,恬靜淡雅的文人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