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淇縣頭條淇縣十大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淇縣頭條淇縣十大美女

發布時間: 2023-04-12 20:53:36

①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詩人是誰啊

是許穆夫人。許穆夫人(約公元前690年—?),姬姓,衛公子頑(衛昭伯)和宣姜的女兒。出生於春秋時期衛國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長大後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

她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也是世界文學史最早的愛國女詩人,其詩作在世界文學史上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許穆夫人是衛宣公的庶子衛昭伯與宣姜(衛宣公死後改嫁繼子)之女,衛國君主衛懿公(宣姜與衛宣公所生次子衛惠公之子)的妹妹(按母系論就是姑母)。

春秋之際,衛國在當時是一個中等諸侯國,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許穆夫人在少女時代就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國作出自己應作的貢獻。

許穆夫人長得貌美多姿,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諸侯各國之間的通婚聯姻是一種政治行為,帶有親善和結盟的性質。

在許國重禮的打動下,衛懿公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許穆夫人卻有自己的想法,她從祖國的安全考慮,認為許國弱小,離衛國又遠,一旦衛國受到攻擊,許國沒有力量前來救援。

而齊國強大,又是衛國的近鄰,如能嫁到齊國,衛國遇到什麼危難便能得到齊國的救助。但君主衛懿公固執己見,仍把她許配給許國國君許穆公為妻。許穆夫人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的。

(1)淇縣頭條淇縣十大美女擴展閱讀:

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

《竹竿》詩中描寫了許穆夫人自己少女時代留戀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異國,卻時常懷念養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泉水》寫夫人為拯救祖國奔走呼號的種種活動及寄託她的憂思。

《載馳》抒發了夫人急切歸國,以及終於沖破阻力回到祖國以後的心情。詩中突出地寫出了她同阻撓她返回祖國抗擊狄兵侵略的君臣們的斗爭,表達了她為拯救祖國不顧個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決心。

在這些詩的字里行間中,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震撼心扉,不忍釋手。

② 想要一篇作文,描寫淇縣風俗習慣的作文

篇一:過年風俗

時間可真是飛逝啊!轉眼間我已經度過了十多個新年了……這不,新年又來臨了。

在除夕之夜,我們全家團聚,吃年夜飯,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還有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於南北朝,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一家人笑語連連……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我們在過年時還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餚——餃子。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為什麼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說其舉衡中的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我們在臘月二十八掃完房子後還要貼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號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我們還有一個傳說: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很懼怕「年」來傷害他們就帶著牲口進山裡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鬍子爺世帆爺快躲一躲。白鬍子爺爺很平常的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老婆婆和村裡的人都躲到大山裡去了,只有白鬍子老爺爺留在了老婆婆家裡。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一個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門口貼著紅紙,身體抖了起來,年獸氣得怪叫一聲,怒氣沖沖的就朝院子里跑過去。正在這時候,院子里響起了「嘭嘭啪啪」的聲音,還有火光。年獸抖得更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年獸剛進院子,屋子的門就開了,白鬍子爺爺穿著紅衣服從屋子裡慢悠悠地走出來,朝著年獸哈哈大笑。年獸一看,嚇得轉身就逃。白鬍子爺爺去追年獸,一直追到大海邊。年獸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來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裡的人回來一看,家家正返做戶戶的門口都貼著紅紙,院子里都堆著一燃燒一邊啪啪響的竹子。

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趕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窗花、紅福字,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大年初一我們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壓歲有諧音「壓祟」的意思,所以長輩受拜以後,就會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而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其實我們的春節還有著許許多多的風俗,值得我們去了解它,還有去傳承它,不要讓它變成一個回憶。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溝通,從中獲得快樂。所以在過年之際,我們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與家人失去團圓的機會吧!

篇二: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春節習俗]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准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鬧於門庭,乞錢,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一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屍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屍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屍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倖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屍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屍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篇三: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裡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里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篇四:家鄉的風俗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里,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③ 古代獻美女的例子有哪些

貂蟬和西施都是被獻出去的。

貂蟬是王允獻給董卓的,西施是范蠡發現獻給夫差的

④ 歷史上真有蘇妲己嗎

歷史上真的有蘇妲己。

妲己,己姓,有蘇氏,名妲,是蘇國人。她是商紂王帝辛妃子,帝數漏辛在位的第三十年,即前1047年,他對有蘇部落發動進攻,這時他已年過六十。

征伐有蘇部落,載回的戰利品之一就是妲己,當時帝辛已經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女,骨肉婷勻,眉宇清秀,渾身充滿幾近爆炸性的火熱氣韻。

迅速地在帝辛的內心深處,重新點燃起他生命的火薯隱焰。當時的商朝,十分迷信鬼神巫卜。為了酬神祭祀,時常載戰載舞,飲酒歡唱,甚至作長夜之飲,幾至醉死。

(4)淇縣頭條淇縣十大美女擴展閱讀:

《史記殷本紀》記載,殷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他以薯手爛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在後代,人們常將亡國之君的過失與女色聯系起來,因此,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就成了詛咒的對象。

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以及春秋之驪姬合稱中國古代四大妖姬。征服有蘇氏,有蘇氏獻出美女妲己。

紂王迷於妲己的美色,對她言聽計從。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延創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舞蹈,在宮中朝夕歡歌。

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艷迷人。於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遊。紂王還在沙丘設酒池,懸肉於樹為肉林,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不堪入目。

九侯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淫盪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

妲己喜觀炮烙之刑,將銅柱塗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紅的炭中,腳板被燒傷,不時發出慘叫聲。

妲己聽到犯人的慘叫,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發笑。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濫用重刑。紂王的無道。

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機發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之戰,一舉滅商,紂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斬首而死。

⑤ 為什麼古代只有"四大美女"呀她們也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呀

中國人這么多,美女也一定不少,很多時代的審美也是不同的.那為什麼會總結出這四個不同時代的美女呢?
原因在於,她們影響了歷史的發展,在歷史上用自己的貌美,改變了歷史.
西施為國家,出生入死,為滅吳做出了巨大貢獻.
昭君出塞,也是為國為民,毅然遠嫁他鄉,氣節令人敬佩.
貂蟬,雖為歌姬,出身貧賤,卻也知道國家興旺,匹夫有責.以自己的女兒身投入了殘酷的政治斗爭.
我個人不喜歡楊貴妃,但是她的出現卻也是中國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和中國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加之有長恨歌的歌頌,美人香消玉殞的悲劇,更加使人動容,對民間影響很大,甚至有傳說她沒有死而是去了日本的傳說.
四大美女,不如說是四大奇女子.

⑥ 紂王最寵愛的美人是誰

妲己,為中國殷商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人稱:一代妖姬。傳說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

商紂王征服有蘇氏(今河南省武陟東)。有蘇氏獻出美女妲己。紂王迷於妲己的美色,對她言聽計從。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涓創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健蹈,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艷迷人。於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遊。紂王還在衛州(今河南省淇縣)設「酒池」,懸肉於樹為「肉林」,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淫盪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

妲己喜觀「炮烙之刑」,將銅柱塗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紅的炭中,腳板被燒傷,不時發出慘叫聲。妲己聽到犯人的慘叫,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發笑。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濫用重刑。

紂王的無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機發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之戰,一舉滅商,紂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斬首而死。

在《封神榜》中妲己被寫成了是受了女媧娘娘派遣迷惑商紂王,使商紂王江山斷送的狐狸精,相當於西施這種女間諜,可惜最後寸功未表,反被割掉了一顆如花似玉的大好頭顱。

妲己這個女人是隨著《封神榜》的流傳而為人所熟知的。《封神榜》上說她艷如桃花,妖媚動人,美麗多姿,是千年狐狸精幻化成人,蠱惑紂王縱情女色,荒淫誤國,不務正事,使商朝滅亡。當周人滅掉商朝後,將妲己五花大綁,押往刑場斬首示眾。在殺死妲己時,連劊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願替其死。

《封神榜》畢竟屬於神話小說。還有許多稗宮野史,傳說妲己是一個蛇蠍美人,千古淫惡的罪魁禍首,比如:

紂王為了討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異寶,珍禽奇獸,放在鹿台和鹿園之中,每每飲酒作樂,通宵達旦,荒廢國事。

有一年嚴冬,妲己

看見有人赤腳走在冰上,認為其生理構造特殊,和常人的不同,叫紂王命人將他雙腳砍下來,研究那兩只腳不怕寒凍的原因。

有一回,妲己看見一個大腹便便的孕婦,為了好奇,不惜叫紂王命人剖開孕婦肚皮,看看腹內究竟,白白送了母子的性命。

有一回妲己與紂王打賭,說自己能看清孕婦腹中胎兒的性別,於是紂王命人找來十多個快臨盆的孕婦讓妲己一一辨別,而後剖開每個孕婦的肚子驗證,導致這十多個孕婦與胎兒死亡。

妲己慫恿紂王殺死一個叫比乾的忠臣,還殘忍地剖腹挖心,以印證傳說中的「聖人之心有七竅」的說法。

種種傳說,已家喻戶曉。

2、據說妲己是個狐狸精。當紂王參拜女媧時,垂涎於女媧的美貌。題淫詩猥褻女媧。所以女媧娘娘大怒,派人間的九尾狐妖和琵琶精等小妖來傾覆商紂。並幫助周武王伐紂。但沒有想到妲己貪戀人間榮華,塗炭百姓,最後被處罰斬首。這只是傳說,但這樣為她「造謠」,也可見妲己所作所為確實是令人發指。

妲己:古今第一怨女
中國歷代的「紅顏禍水」里,最惡毒的恐怕莫過殷商時代紂王的寵妃妲己

了。而且兩個人犯起「混」來,簡直算得上「夫唱婦隨」,驚人的合拍了。如果按《史記•殷本紀》里的說法,紂王可謂殘暴之極,但若按民間《封神演義》里的演繹,那簡直就是變態,有著嚴重的「施虐狂」傾向。按《封神演義》的說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體,受女媧之命來禍亂殷商的,所以紂王才變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殘忍的事來。

當然,這是迷信的說法,不足為信。這位美女自然不是狐狸精變的。據《晉語》記載:「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這就是說妲己是紂王征戰得勝的「戰利品」。據說有蘇氏是以九尾狐為圖騰的部落,所以才會有《封神演義》這般附會。雖然妲己不是狐狸精變的,可照樣把紂王迷得五迷三道,「妲己之言是從」。

根據正史記載,他不但投妲己

所好,作「新淫之聲、北鄙之舞、靡靡之樂」,還搜括百姓錢財,修建起高大宏麗的鹿台,裡面置滿奇珍寶物。同時,「積糟為邱,流酒為池,懸肉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閑」,徹夜長飲,歡嬉達旦。真可謂荒淫之極。

最過分的是,他耳根子特別軟,最聽妲己的話,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的地步。這樣以來,天下就無法太平起來,老百姓埋怨,各諸侯反叛。這時,妲己又給紂王出了一個狠招,發明了一種懲治犯人的刑法,曰:「炮烙之法」。就是把一根粗大的銅柱橫放,下面架起炭火炙烤,然後命「有罪者行其上」,沒走幾步,就紛紛掉進火紅的炭火里,活活燒死。每次看到犯人在炭火里掙扎慘加,妲己

「乃笑」。如何笑,是大笑,還是冷笑,就不得而知了。對於這種冷酷而變態的做法,紂王的叔叔比干實在看不下去,就向他進諫說:「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婦言,禍至無日。」這話戳到紂王的痛處,非常生氣,覺得他這是「妖言」惑眾,給他難堪。這時,妲己又在一旁添油加醋,櫻桃小口一開,吐出一句血淋淋的話來:「我聽說聖人心有七竅……」紂王一聽,愛妃有如此求知之心,那就打開看看吧。於是,「剖心而觀之」。

史書還記載,他還將九侯﹑鄂侯兩位臣公醢之、脯之,就是一個剁著肉醬,另一個做成肉乾;而另一位西伯侯(即周文王姬昌)本也要「炮烙」,但他很聰明,馬上服軟,並獻給紂王「美女奇物善馬」,以及自己的洛西領地,紂王這才鬆口,把他放了。後來,有點頭腦的大臣,裝瘋的裝瘋,賣傻的賣傻,投敵的投敵,流放的流放,這樣以來,自然民心向背,諸侯離心,很快,西伯昌的兒子周武王就起兵造反,將他打敗。他不願投降受辱,便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好的寶物,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了。而他的美人妲己

,結果更慘,被反綁、砍了頭不算,還被掛在小白旗上,給天下人看,說要讓天下的女子都引以為鑒。

妲己真有這么壞么?無論正史典籍,還是稗官野史,妲己都是一個蛇蠍美人,可謂千古淫惡的罪魁禍首。這樣論調已經家喻戶曉,深植人心,但問題是,歷史的真實情況真是這樣么?

先說紂王,歷代已經把他符號化成一個暴君的形象了。可這個形象離他真實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春秋時期,子貢早就有點看不過去,他憤憤為紂王鳴不平,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而在春秋時期,關於紂王的罪狀還只限於「比干諫而死」,到了戰國時期,比乾的死法就生動起來,屈原說他是被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漢朝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已經有了更生動的演繹,說是紂王剖開他的心是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而在晉朝,皇甫謐因為職業是醫生的緣故,寫些文史文章的時候,也不免會犯些職業病,又演繹出紂王在妲己的慫恿下,還解剖了懷孕的婦女,要看看胎兒形狀。紂王縱是不好,也不至於如此之壞。後世書生們根據個人好惡,紛紛加工演繹,以訛傳訛,其謬豈不大哉?

而關於紂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傳說,周時的文獻沒有記載,春秋時也沒有,可到了戰國末期,韓非子突然很生動地描繪起來:「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

據說韓非子口吃,可文章非常雄辯,這樣充滿想像力的文字便是明證。但那時諸子百家個個口才了得,為了推銷個人的主張,論證自己的觀點,不免只顧激揚文字,「強」詞奪理了。很多論據,也多是「想當然耳」。便是「不虛美,不隱惡」的司馬遷,有時也會潤潤筆。譬如他在韓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礎上,又加上「男女裸奔其間」的合理想像。當然,在他之前,已經有人在酒池面積上大做文章,說可以「回船糟丘而牛飲者三千餘人為輩。」 這樣的想像力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也許,在他們看來,反正紂王形容得再淫盪、再荒唐也無妨。歷史的另一個目的便是警示後人嘛,於是,他們的想像和潤色,便常常顯得坦然而大方。譬如司馬遷之後的史學大家劉向,就把紂王鹿台的面積升級為「大三里,高千尺」,而晉朝的皇甫謐覺得還不過癮,一咬牙,把鹿台的建築面積提高了十倍,達到「高千丈」的地步。

同時,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逐步升級。從《尚書》里討伐紂王的一句「聽信婦言」開始,到《國語•晉語》:「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再到《呂氏春秋•先識》:「商王大亂,沈於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都還是不太離譜的合理推斷,再到後來,年代愈久,想像力就愈濃厚,寫出來的史料也就愈生動,直到後世的《封神演義》,因為沒有史家的顧慮,加上歷代文人提供的諸多素材,演繹起來更是神乎其神。千古惡女的罪名,也終非她莫屬

⑦ 論中國古代女性形象

下面這些是比較著名的一些古代女子形象
妲己

商紂王征服有蘇氏(今河南省武陟東)
。有蘇氏獻出美女妲己。紂王迷於妲
己的美色,對她言聽計從。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延創作靡靡的音樂、下
流的健蹈,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艷迷人。於是紂王荒理
朝政,日夜宴遊。紂王還在衛州(今河南省淇縣)設「酒池」
,懸肉於樹為「肉
林」
,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
河北省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

的淫盪被殺,九侯也遭「醢刑」
,剁成肉醬分給諸侯。

妲己喜觀「炮烙之刑」
,將銅柱塗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紅
的炭中,腳板被燒傷,不時發出慘叫聲。妲己聽到犯人的慘叫,就像聽到刺激感
官的音樂一樣發笑。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濫用重刑。

褒姒
史記作襃姒,周幽王姬宮湦的王後,褒姒原是一名棄嬰,
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收養,在褒國(今陝西省漢中西北)長大,公元前七七九
年(周幽王三年)
,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
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
,幽王對她更加

寵愛,竟廢去王後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後,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
陽嘆氣道:

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
原來褒姒因為過不慣宮中生活,
加之養父被太子宜臼
所殺,心中憂恨,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艷麗迷人,周幽王發出重
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

烽火戲諸侯

的奇計,周幽王
同褒後並駕游驪山,
燃起烽火,
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
至時發現平
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見一隊隊兵馬,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
而笑,幽王大喜,終於因此失信於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
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
(一說被殺)
,司馬遷說:


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


《史記
·
周本紀》
)意思是說,褒姒不喜
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西周遂亡。

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
春秋末期出生於中國紹興諸暨薴蘿村。
天生麗質。
中國古
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
「沉魚」
,講的是西施浣沙的經典傳說。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
國古代四大美女,
其中西施居首。
四大美女享有
「閉月羞花之貌,
沉魚落雁之容」

西施也與南威並稱「威施」
,均是美女的代稱。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
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
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
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
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
,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
廊」
,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
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
「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
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趙飛燕

趙飛燕,
原名宜主,
是西漢漢成帝的皇後和漢哀帝時的皇太後。
趙飛燕是一
位在中國歷史上傳奇的人物和神話般的美女。

《漢書》
中對她的描述僅僅只有
少數幾句,但關於她的野史卻有許多。在中國民間和歷史上,她以美貌著稱,所
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
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體態輕盈瘦弱的美
女。同時她也因美貌而成為淫惑皇帝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由於她的舞姿輕盈,人們反而忘卻了她的真實姓名,而稱呼她「飛燕」。當
時,宮中有一灣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間有一個小島,叫贏洲。漢成帝命人
在上面築起一個高
40
尺的檯子。有一次,趙飛燕身穿美麗透明的薄紗,在上面
跳舞,下有樂隊伴奏,漢成帝親自指揮,看著高台上的趙飛燕飄飄欲仙的樣子,
漢成帝格外高興。
玩得正在興頭上的時候,
忽然一陣大風襲來,
趙飛燕薄薄的寬
大的衣袖隨風飄舞,
好像要隨風飄去一般,
漢成帝忙命人用力拉住趙飛燕的衣裙。
自此以後,
漢成帝真的怕大風把趙飛燕帶走,
特意為她建造了一個名為「七寶避
風台」的住所。
由此可見趙飛燕在漢成帝心裡的地位。
幾年後,
趙飛燕被冊封為
皇後

狐女阿綉

狐女阿綉是愛情的締造者、
是家庭的保護神。
她能夠放下怨恨,
幫助真阿綉
和劉子固建立家庭,
體現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愛一個人不意味著強行佔有,
而是
要讓他跟所愛的人走到一起,
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
這是狐女的人生哲學,
也是
美的哲學。
狐女在追求和修煉形態美同時,
獲得了內心美。
她的人生哲學不管是
在蒲松齡所處的時代,還是我們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嘆服的。

救夫君於水火的方氏和舜華

著名聊齋人物張鴻漸身邊有兩位女性:
美而賢的妻子方氏和美而慧的狐妻舜
華。如果不是這兩位女性,張鴻漸連命都保不住。方氏,一個平時只知道相夫教
子、飛針走線的少婦,臨危不懼,沉著果斷,是家庭頂梁注、主心骨。而張鴻漸
兩次逃亡脫難,全賴狐女舜華。舜華在張鴻漸落難時,給他一個溫暖的家;在張
鴻漸思念妻子時,
大度地送他回家;
在張鴻漸落入惡官之手、
面臨死亡時救出他。
這兩個女性的智謀和大度讓人欽佩。

有智謀、敢反抗悲劇命運的雲翠仙

貧窮無賴的梁有才登泰山時,
幾次非禮少女雲翠仙,
雲翠仙的母親卻被其甜
言蜜語哄騙,輕率地以女相許。梁有才騙娶雲翠仙後,狐狸尾巴立即露了出來。
整天賭錢喝酒,
偷雲翠仙的首飾去賣,
他的狐朋狗友見到雲翠仙後,
讓他把雲翠
仙賣了。
翠仙對梁有才的種種丑態產生懷疑,
知他必有所圖,
於是設計引梁有才
開口。在試探中,雲翠仙明白了梁有才的野心,徹底清醒。事實上,雲翠仙娘家
很有錢,自己也存有私房錢,可她並不讓梁有才知道,也不回娘家。她覺得像梁
有才那樣無恥的人,
一旦知道必然會榨取岳家財富,
雲翠仙要讓梁有才早日露出
廬山真面目。
一位深閨少女能在不公平命運面前忍辱負重,
審時度勢,
實在難得。
利令智昏的梁有才隨雲翠仙歸寧,
在華嚴樓閣的岳家受妻子斥罵,
為眾人銳簪刺
身,
然後,
雲家的瓊樓玉閣全部消失,
梁有才被吊在削壁之上,
面向萬丈深淵
……
一直以民間普通弱女出現的雲翠仙,
原來是個女仙。
蒲松齡讓無數受害弱女的不
幸,在仙女幻想中得到了補償。雲翠仙的故事警告了當今的女性,要獨立,才能
在愛情、婚姻、家庭生活中立於不敗之地,面對不公時不頹廢,敢於抗爭,幸福
把握在自己手中。

為他人做嫁衣的封三娘

封三娘是個美麗的貧家少女,
她跟富家少女范十一娘做了朋友之後,
就為朋
友的終生幸福操勞操勞起來。
她去了解孟安仁的情況,
讓范十一娘當機立斷,

以終身。
范十一娘自己還在猶豫時,
封三娘竟然拿著十一娘送給她的金釵,
用十
一娘的名義送給孟安仁。
為了好朋友的愛情幸福,
二八紅顏的封三娘竟然夜闖孟
宅,去為女友做媒。在封三娘的幫助下,范十一娘克服了

閨訓

和內心矛盾,拋
棄了以財富、
門第論嫁娶的傳統觀念,
直到以死殉情。
最後又是封三娘以異葯救
活了以死反抗父母亂點鴛鴦譜的范十一娘,
使有情人終成眷屬。
封三娘這個美麗
少女,
但並不是傳統愛情故事的女主角,
而是為朋友終生幸福奔波勞碌、
殫精竭
慮的奇特女性,這個奇特的人物,給人強烈而難忘的印象,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杜十娘

杜十娘是明代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
·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女主
人公,
曾為青樓女子,
深受壓迫卻堅貞不屈,
為擺脫逆境而頑強掙扎。
將全部希冀寄託於富家公子李甲身上。
然而她怎麼努力也逃脫不了悲
慘命運的束縛,李甲背信棄義,將其賣予孫富。萬念俱灰之下,杜十
娘怒罵孫富,
痛斥李甲,
把多年珍藏的百寶箱中的一件件寶物拋向江
中,最後縱身躍入滾滾波濤之中


李娃

天寶年間滎陽世族鄭姓的公子滎陽生赴長安應試,
與娼女李娃相戀,
資財盪

,
遂為娼家設計棄逐
,
流落成為代辦喪事的

凶肆

的輓歌手。後其父因事入京,
知道滎陽生墮落情形,恨他玷辱門風,乃毒打幾致於死。雖得同伴救護,但仍淪
為乞丐。一日大雪,他乞食恰至李娃住處。李娃感念舊情,不顧鴇母阻止,毅然
贖身與之同居,並竭力勉勵他奮志讀書,以求功名。鄭生遂連中高第,授成都府
參軍。這時,李娃卻堅決要與他分離。恰好他父親移官成都,父子如初,並為子
娶李娃為妻,鄭生後居高官。李娃亦封為拜國夫人。唐代士族婚配,極重門第。
此篇寫李娃求去時說:

君當結嬡鼎族,以奉蒸嘗。中外婚媾,無自黷也。

她自
以為出身卑賤,
不能與高門相配。
這正是當時社會門閥婚姻制度的真實反映。

在李娃的鼓勵下,鄭生通過讀書應試,終於獲取高位,享受富貴榮華,則體現了
當時封建文人的普遍理想。

趙盼兒

趙盼兒是一個妓女,
作為一個年輕貌美、
熱愛生活的女性,
她曾盼望過能與一個
理想的男性結合,過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但是,多年的風塵生涯,使她深知這
很可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多半兌不了現的:

待嫁一個老實的,又怕盡世兒難
成對;待嫁一個聰俊的,又怕半路里輕拋棄

。因此,她對

從良嫁人

一事,始終
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並在結拜妹妹宋引章
(另一個妓女)
要嫁給花花公子周舍時,
極力勸阻。
果然,
宋引章一進周舍家門便先吃了五十殺威棒,
以後又受盡各種虐
待。
趙盼兒為了救出宋引章,
便利用周舍酷好女色又喜新厭舊的特點,
假意答應
嫁給周舍,讓周舍寫下一紙休書給宋引章,自己再宣布與周舍

拜拜

。當周舍責
問她說:

曾說過誓

要嫁自己時,趙盼兒回答說,你不是老逛妓院的嗎?咱們這
些妓女,誰不是逢場作戲,對著明香寶燭,指著皇天後土,賭著鬼戮神誅!


信這咒盟言,早死得絕戶。

終於以其人之道還冶其人之身,用自己對周舍的欺
騙,
回敬了周舍對宋引章的欺騙,
不但大快人心,
而且充分展示了她的機智和勇
敢。

⑧ 關於古代美女的故事

姮已封神演義九尾狐男狐妖,三國演義雕禪,善於跳舞,青丘狐傳說,仙劍奇俠傳,女媧的後人,善於破敵,為女媧一族乃天上的神仙,神醫喜來樂,賽西施人如其名做的一手好菜獅子頭,王召君,出使西域,會獻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