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仙凡情未了潮劇屬於哪個劇團演出的其女主角是誰
廣東省揭陽市潮劇游伏敗團演出,女主角是秦鳳蘭。古裝潮劇全劇毅奮潮劇-仙凡情未了傳統潮劇廣東省揭陽市潮劇團演出,潮劇選廳閉段庵堂會-伯勞東去燕西飛孫小華,潮劇選段單絲獨木計難成林燕雲,潮劇選段-韓文公凍雪-一封表奏九神顫重天張長城。
Ⅱ 煙花女與狀元郎的評論
評《煙花女與狀元郎》
林淳鈞
1995年,潮劇再一次被搬上熒幕,藝術片《煙花女與狀元郎》拍攝的成功,是普及潮劇、振興潮劇的一樁義舉。在當前潮劇劇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這部影片的發行,更是值得高興的事。這部潮劇影片拍攝是成功的,作為觀眾,覺得它有幾個方面的特色。
一是故事情節好。影片是根據明代傳奇《綉襦記》改編的,演的是唐代青樓歌妓李亞仙,與常州刺史的兒子鄭元和的戀愛故事。這個故事源出於唐人小說《李娃傳》,元明以來,多次被劇作家編成雜劇和傳奇搬上舞台。
李亞仙與鄭元和的故事,與《玉堂春》蘇三與王金龍的故事一樣,在我國民間流傳十分廣泛,不少地碼察方劇種有此劇目,潮劇傳統劇目中也有此劇,現尚存有三十年代唱錄的《鄭元和落難》唱片,《潮劇劇目綱要》中也有《青竺寺》(《綉襦記》一折)的劇情梗概。五六十年代,潮劇院劇作家王菲曾兩次將此劇進行整理,並由潮劇院五團、澄海藝香潮劇團和香港韓江潮劇團演出;此次搬上銀幕,又根據電影需要再作修改,並賦以新意。這個故事為何受到歷代劇作家的表睞:原因在於它有情節而不離奇,有懸念而不玄乎,場面有緊有松,情節有悲有喜,一環扣緊一環,引人入勝。比如鄭元和與李亞仙聚而又散,散而又聚的遭遇;鄭元和與其父偶遇而幾乎故死、不死之後又頒逢,情節大起大落,富有戲劇性,最後又以好人得到好報,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其道德褒貶與我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一致的,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劇目。
二是人物形象塑造好。李亞仙與鄭元和,是劇中兩個主要人物,這兩個人物的塑造很完美。李亞仙是全劇第一人物,劇本對她著墨最多,通過她在鄭元和落難時贈綉襦(暗藏珠寶),以解鄭元和飢寒之困,在鄭元和沉於恩愛而不求進取時,她又毀容勸學,最後在長亭驛、在公公鄭儋面前,尊之以禮,曉之以理,歷陳往事,據理力爭,有層次的刻劃了一位身居煙花叢而心地善良、對愛情堅貞、有理想有抱負的古代婦女形象。劇本對這個正直善良的青樓女子寄以無限的同情,其形象刻劃是成功的。
鄭元和是全劇的第二號人物,劇本對這個人物的刻劃也很有分寸,與一般公子哥兒玩弄女性,始亂終棄不同,他對李亞仙可以說是一往情深,長亭作別,在他父親威逼之下,不得不在當官赴任,或棄官留住李亞仙兩者之間作出抉擇時,他還是表示選擇後者。當然,作為紈垮子弟,他也曾沉於美色而不能自拔,最後還是李亞仙毀容,才使他振作起來。影片對這個人物把握得很好。
其他幾個配角,如鄭元和之父鄭儋、鴇母李大媽,以及卑田院乞丐張直、李智,人物形象都很鮮明,特別是張直、李智兩個人物,他們雖然身處社會的最底層,但他們為人遲辯茄正直,富有正義感,熱心助人,身份卑而人不賤,他們的行為與品德,遠遠高於「高貴者」,所以,當戲結束時,他們領唱一曲「連羅呵,連羅呵,花開花落,日月如梭,有志何怕灶陪路坎坷,一曲綉懦人稱頌,毀容勸學世漚歌」時,觀眾無不對他們點頭微笑。這里地要歸功於戲曲導演林鴻飛和電影導演金作信,他們在發揮戲曲特點和電影特點這方面,配合默契,取長補短,使人物塑造更趨於真、善、美的境界。
三是唱腔音樂好。全劇的唱腔音樂布局比較完整,旋律優美,聲情並茂。首先是抒情性強,全劇較少宣敘性唱段,所有唱段多以感情抒發,一些主要唱段,還運用幫唱、輪唱的形式,比較淋漓盡致地抒發人物感情,很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其次是節奏徐疾有度,快慢相濟,通過節奏變化,表達了人物感情的變化,比如「毀容」一段,李亞仙這一強烈的舉動,終於使鄭元和醒過來。這段戲人物情緒起伏很大,作曲者陳浩忠通過音樂節奏的慢一快一再慢一再快的變化,較好的表達人物情緒起伏變化。第三是主要唱段的唱腔音樂比較完整,發揮了潮劇唱腔音樂的特色。另外,全劇的唱腔音樂在調式的運用上,也比較注意整體性,在一場戲的唱腔音樂中,基本上是用一個調式,沒有湊合之感。還應該提及的是,影片李亞仙的全部唱段,由潮劇名演員王少瑜配唱,其音色圓潤清美,感情很飽滿,可謂聲情並茂,使這部影片增色不少。
四是演員陣容好,影片由青年演員陳學希、張怡凰領銜主演,主要演員還有朱楚珍、陳秦夢、許仁敬、李義鵬、楊應森、黃盛典等;陳學希於八十年代初畢業於汕頭戲曲學校,1987年潮劇《張春郎削發》到北京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他飾演主角張春郎而盛名。這次扮演鄭元和,是他在銀幕塑造的第二個藝術形象,也標志他的表演藝術登上了新台階。張怡凰也是汕頭戲曲學校的畢業生,已有一定的舞台實踐經驗,她扮演的李亞仙,內在感情很飽滿,表演也有分寸,比較准確地把握人物思想感情。朱楚珍曾參加潮劇影片《告親夫》、《鬧開封》、《劉明珠》、《張春郎削發》的拍攝,並在《鬧開封》、《劉明珠》中扮演角色,是潮劇電影的一位老明星。這次扮演鴇母李大媽,按老旦的戲路表演,輕車熟路,應付自如。陳秦夢扮演的鄭儋,許仁敬、李義鵬扮演的張直、李智,都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
作為一部潮劇藝術片,它不是完善無缺的,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是比較明顯的,比如影片的前半部,情節發展太快,近乎跳躍,一些情節剛出現,就一晃而過,有局促之感;其次,張直、李智兩個人物,戲份嫌多了一些,給人喧賓奪主之感。但瑕不掩瑜,這部影片,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潮劇影片。
Ⅲ 廣東潮劇一團介紹,廣東潮劇一團的發展歷程
潮劇一直是流行在廣州潮汕地區的一種古老的漢族地方戲曲的劇種,也可以說是潮汕文化的傳承載體。它是用獨特的地方唱腔而形成的表演,廣受當地人民的歡迎。也是我國十大劇種之一,那麼一直以來潮劇的發展歷程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潮劇文化。
劇團先後創作、整理演出了一批深受觀眾歡迎並廣泛流傳的優秀劇目,如《陳三五娘》、《辭郎洲》、《蘇六娘》、《賣罩火燒臨江樓》、《辯本》、《掃窗會》、《鬧釵》、《柴房會》、《鬧開封》、《張春郎削發》、《終南魂》、《陳太爺選婿》、《煙花女與狀元郎》、雹櫻《葫蘆廟》、《德政碑》、《東吳郡主》等。
其中《張春郎削發》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獲高度評價;《終南魂》獲廣東省第五屆藝術節優秀演出獎;《陳太爺選婿》1993年9月參加全國地方戲曲(南方片)交流演出獲優秀劇目獎等七項獎,1994年獲文化部第四屆「文華獎」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劇用獎;《煙花女與狀元郎》獲廣東省第二屆「五個一工程獎」;
《葫蘆廟》獲「2000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劇本獎,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優秀表演獎等多項獎勵,填補了潮劇在此項目上的空白;《德政碑》2002年獲第八屆廣東省藝術節劇目一等獎、編劇一等獎、作曲一等獎等多項獎項;
《東吳郡主》2005年獲第九屆廣東省藝術節劇目一等獎、編劇一等獎、導演一等獎、音樂一等獎、舞美·人物造型設計一等獎、表演一等獎等多項獎勵中肆鬧,首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該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於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2006—2007年度)「精品提名劇目」。陳學希、張怡凰分別榮獲第18屆、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張春郎削發》和《煙花女與狀元郎》拍成電影。此外還有一批優秀中青年藝員獲過國家和省的獎勵。
Ⅳ 許惠珊是潮劇演員嗎
許惠珊是潮劇演員。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潮劇,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握桐東三大劇種之一種,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許惠段消坦珊的《十五貫》橋清《花燭淚》等潮劇受廣大聽眾喜愛。
Ⅳ 潮劇演員鄭建英她到底是三姐妹,還是是四姐妹啊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她們共有三姐妹,大姐鄭健英(健字你寫錯了),二姐鄭莎,細妹鄭薇,她還有一個弟弟。因為我與她娘家是同一個村的人,我叔談雹凱父與她家是隔壁,我伯母是她的同學,以前她母親健在的時候肆腔,她還經常回老家,她熱心家鄉教育事業,曾經三姐妹與方展榮先含喚生(我村的女婿)、吳玲兒共同倡議,舉辦了潮劇義演,為家鄉的新校舍建設籌集資金。
Ⅵ 關於潮劇
潮劇 中文拼音:chao ju 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 ; 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潮劇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同時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因此,她是具有明顯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作為潮州人,我們有義務去保護本土傳統文化,因為,那是體現一個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
潮劇開場吉祥戲——十仙慶壽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頂頭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 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泰國曾經是潮劇在全球的發展中心,現還有泰語潮劇,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劇。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因此,潮劇要比其它劇種更具濃郁的民俗色彩
指專門從事潮劇表演多年,得到群眾認可,有一定著述的潮劇演員。而不是喜歡潮劇久了,年紀高了就可以成為名家的。 洪妙(男老旦) 秦夢、邱紅、陳華、陳楚蕙(女文武小生,香港)、陳學希(小生) 陳文炎、陳光耀、陳麗玉、蔡錦坤、方展榮(丑生)、 范澤華(花旦)、 郭石梅、李有存、李義鵬(-(丑)-生) 蘆吟詞、黃玉斗、黃瑞英、孫小華(花旦) 、吳清城(小生) 吳麗君、謝大月、謝吟、許雲波、姚璇秋、楊其國、葉清發(小生)、張長城(男老生)、張桂坤、鄭小霞(花旦) 鄭健英(花旦) 鄭仕鵬
我國戲曲在12世紀至13世紀形成北方雜劇和南方戲文(南戲)。北雜劇在宋金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至元代達到繁榮;南戲是12世紀初葉,在浙江溫州首先形成發展起來的。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傳發展中,南戲向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流傳,形成了弋陽腔(江西),海鹽腔、餘姚腔(浙江),崑山腔(蘇州),以及泉潮腔(閩南粵東)等聲腔劇種。南戲流傳到各地並形成地方聲腔劇種,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南戲原有的曲調流傳到各地之後,被戲曲演員以當地語言傳唱著,由於語言、語調上的差別,使之不斷變化,在風格上也逐漸地方化起來;一種是當地的民間音樂——從秧歌、小調、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斷地被採用到戲曲中來,豐富著原有的曲調。這兩種因素相互滲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風格的聲腔劇種。」明本潮州戲文的發展,證明了現潮汕地區在元明時期有過繁榮的南戲演出活動,一些在史籍上記載已佚的宋元南戲早期劇本,如《顏臣》(即《陳顏臣》,演陳顏臣與連靜娘的故事)、《劉希必金釵記》,就是早期南戲曾在現潮汕地區流傳的佐證。 其次,《蔡伯皆》、《劉希必金釵記》,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戲劇本,說明南戲流傳到現潮汕地區之後,潮州藝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於語音、語調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調起了變化,同時還吸收潮州的民間音樂、小調等,從而在南戲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聲腔——潮腔。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所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所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戲。」這兩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鄉音唱南北曲的佐證。 其三,《荔枝記》、《荔鏡記》是以潮州民間故事編寫,結構完整、手法嫻熟、用潮腔演唱的劇本,說明潮腔在嘉靖年間已趨於成熟,那麼,它形成的年代,自然應在嘉靖之前。前到什麼年代呢?有的戲曲研究專家根據有關的史料,認為「明中葉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獨特的劇目和演出形式,流傳在泉州長、漳州、潮州一帶」。「明中葉以前」即15世紀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果從《荔鏡記》刊刻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劇歷史的絕對數字,也有4 4 0多年了。
Ⅶ 李玉蘭是
李玉蘭
編輯本段美術史研究員
李玉蘭(1933.7—)別名晨朋,女, 河北易縣人。 擅長外國美術史論。1953年入南開大學中文系。1955年留學蘇聯,1960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美術史、美術理論系。 回國後在中國美術研究所工作,並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任教。 曾任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20世紀外國美術叢書》主編。出版編著有《20世紀俄 蘇美術》、《蘇聯油畫》、《蘇聯畫家十人集》、《蘇聯當代雕塑》、《丹青碑碣話俄蘇》 、《當代南斯拉夫雕塑選》、《俄羅斯蘇聯油畫的引進》等。合作編有《特列恰科夫國家畫廊藏畫》獲1998年度「中國出版獎」、《俄羅斯博物館藏油畫》。
編輯本段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李玉蘭,女,土族,1944年9月生,青海互助人。中共黨員。1968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西北民族學院政治系政治專業畢業。青海省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2002.12-2003.1青海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2003.1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編輯本段潮劇青年演員
李玉蘭,1978年考入潮州市潮劇團培訓班,師承著名潮劇演員沈雪華學青衣。畢業後,分配到市潮劇團。李玉蘭的表演柔美細膩,唱腔圓潤,動作準確到位,曾受到潮劇著名導演吳峰的肯定,被認為是在潮劇青年演員中難得的好苗子。二十多年來,她扮演的角色盡管多為青衣和悲劇人物,但也能反串演出颯爽英姿的刀馬旦、聰明伶俐的花旦,這些都得益於她勤學苦練打下來的扎實基本功。1990年,李玉蘭被市政府授予「潮州市優秀演員」稱號;1998年,她因成功地飾演李慧娘而獲「廣東省青年演藝大賽」銀獎。
編輯本段安徽省慈善家
李玉蘭,女,57歲,中共黨員,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天橋街道居民,現經營一個小飯館。
16年前,還在擺地攤的李玉蘭就給「希望工程」寄去600元錢。當時,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寄來了印著她資助的兩位內蒙古兒童名字的《希望工程救助卡》。從此,她就與「希望工程」結下了割捨不斷的「情胡襲緣」。
從1997年開始,李玉蘭每月給山東郯城縣泉源鄉長埠嶺村7位老人匯去210元,一年後增加到350元,至今從未間斷。2002年春節,她又給老人們買了一台大彩電。
1996年夏天,平時省吃儉用的她由於勞累過度,加上長期營養不良,得了肺病。在住院的前一天晚上,她從電視上看到安徽省褲指兄部分地區遭受嚴重水災。第二天,她讓丈夫和照顧她的姐姐先去醫院辦理住院手續,自己硬撐著病弱的身體,拎了一大包硬幣來到區婦聯捐款。工作人員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清點,共1125.6元。這些零碎錢都是她平時一分一毛節省下的逗返。她平時身患多種疾病,卻捨不得花錢看病,吃的葯也都是最便宜的。
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兒子去世後媳婦離家出走,只剩老人和孫子相依為命。一天老人突然病倒了,她得知後掏出1700元錢請來醫生給老人看病,還安排自己的兒女一日三餐為老人送飯送湯。老人去世後,她又送給剛成年的老人的孫子1000元錢,教他做點小本生意,自食其力。
今年7月,淮河流域發生洪災。受災嚴重的蚌山區燕山鄉,有46名孩子面臨輟學的危險。李玉蘭聞訊後,在家庭欠債尚未還清的情況下解囊相助。她在自己的飯館里辦起了少兒圖書閱覽室,專供那些家庭貧困買不起圖書的孩子閱讀。
十幾年來,李玉蘭捐助失學兒童近百名,遍布全國20多個省區市,為社會捐助的各項資金達17萬元。
李玉蘭獲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首屆中華慈善獎、安徽省十大新聞人物等榮譽。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和安徽省新聞媒體曾作專門報道。
據悉,李玉蘭全家12口人,除了大女婿有工作之外,其餘大大小小都指望著這間不足60平方米的小飯店吃飯。而李玉蘭自己也身患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一直吃葯不斷。就是這樣,每當聽到需要捐助,她都毫不猶豫捐出「吃飯錢」「保命錢」。
李玉蘭說:「打心眼裡講,要多的錢我也沒有,都是平時點點滴滴省下捐出去的。一開始老頭、兒女都還不知道,是我自己偷偷攢下來的。後來大家知道我就這樣,也都支持我了。」
多年來的默默捐助行為感動了很多人,也使李玉蘭的名聲漸漸在蚌埠市傳開,成了當地的「名人」,先後榮獲「蚌山區十佳公民」、「蚌埠市十大女傑」、安徽省精神文明「十佳人物」、「2005年度安徽省十大新聞人物」等稱號,並且在2005年成為首屆「中國慈善獎」獲得者。光環之下,李玉蘭卻依然不改本色。她說:「我也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也是靠著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才走到今天。所以,我做的這些好事很正常,也是應該做的。」
編輯本段瑤醫葯研習者
李玉蘭,女,瑤族,畢業於牡丹江醫學院。北京德坤瑤醫葯院(集團)、黑龍江省德坤瑤醫葯研究院副院長。從1982年起跟隨廣西覃氏瑤醫第十二代傳人覃德坤老先生研習瑤醫葯。著有多篇論文,並獲獎。是《中國瑤醫學》、《中國瑤葯學》副主編。
編輯本段新疆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1996年畢業於新疆大學歷史系,1996年到2007年在兵團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期間在中央黨校讀黨的建設專業研究生,2003年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2006年評聘為副教授,2007年任教研室副主任。2008年調入鄧研中心工作,同年轉評為副研究員。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科研成果近四十項,其中發表論文十餘篇;負責主持或參與國家級課題一項,省部級課題六項。
(一)發表論文
1、《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區反腐倡廉建設的主要成果》,《新疆日報》2008年7月日理論版。
2、《屯墾戍邊中的基本執政理論與范疇》,《兵團黨校學報》2085!08年第一期。
3、《黨的利益問題探討》,《理論探索》2006年第三期等
(二)主持課題
1、2007年兵團紀委委託課題《經濟轉型中國家反腐敗經驗及對兵團反腐倡廉工作的啟示!》,獲兵團紀委20077年專項調研獎。)
2、2007年新疆兵團黨校系統重點課題《屯墾戍邊中的執政能力建設研究》
3、2005年新疆兵團黨校系統重點課題《構建兵團懲治預防腐敗體系問題研究》
4、2005年新疆兵團政研室課題《建立健全兵團領導幹部監督機制問題研究》
5、2004年新疆兵團黨校系統重點課題《改革和完善兵團各級黨委領導方式問題研究》
Ⅷ 潮州文化的潮劇
潮劇俗稱潮州戲,是荃國十大劇種和八個出國劇種之一。它是由宋元南戲演變而成的,有500多年的歷史。潮劇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廣泛地吸收潮州音樂和漢族民間舞蹈的精華,同時博取其他劇種的長處,終於形成一種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漢族戲劇。
潮劇的行當(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烏衫)、凈行(俗稱「烏面」)、醜行(小丑、老丑、女丑等)。
潮劇在表演程式上,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悅耳動聽。生旦表演技巧靈活、細膩、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輕捷,詼諧風趣,很受人們的喜愛。舞台上所有行當,一切身段動作都有程式規范。比如手的活動區位,就有「花旦齊肚臍,小生在胸前,烏面到目眉,老丑胡亂來」的基本規范。
潮劇的伴奏分文場(畔)和武場(畔)。文場音樂採用整套潮州弦樂的樂器,武場主要是潮州鑼鼓。
潮劇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57年、1959年潮劇兩次進京獻技,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先後觀看了演出,還接見演員並合影留念。1991年底,市潮劇團作為廣東省唯一的一個藝術團體獲得「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的桂冠。近年來,潮劇團多次赴香港、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獲得高度的評價和贊賞。 潮劇圈內人說起潮劇表演特色時,最常聽見的有幾種:
⑴「三小」說(潮劇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
⑵「細膩」說。
⑶「避硬就軟」說(長於才子佳人,短於帝王將相或迴避以男主角為主的戲)。
我認為:「三小」說只說對了三分之一。為什麼?與其他劇種相比,潮丑有很多人無我有的東西,譬如扇子功(他人無我豐富),譬如項衫丑(以《鬧釵》為代表)、踢鞋丑(以《刺梁冀》為代表),那自成一格,互不相混的表演身段,堪稱珍寶,而「三小」中的小生、小旦便不那麼風光了。
廢除童伶制之後,潮劇的生旦向其他劇種學習了不少表演藝術,有的還能予以溶化,但充其量也是人有我有,難言特色。
我本人是武生出身,然對於旦角身段也頗有一點研究,每到外地看戲學習,總能看到一些生旦的表演身段遠在潮劇之上,難免嘆服與慚愧並生。兩年前到成都觀摩川劇匯演,有幸看到川劇學校演出的傳統劇目《碧波紅蓮》。書生與龍女幽會一場戲的生旦身段,便使我五體投地。
「細膩」說——不少人認為潮劇的表演特色是細膩的。單就我們較易看到的越劇和梨園戲說,早以表演細膩、清雅而蜚聲海內外。而川劇雖以「辣味」及特技著稱,有不少劇目的表演也是細之又細的。至於那些我尚未看到的劇種,若論起細膩來,肯定也各有所長。所以我認為,「細膩」很難說是潮劇特色。
「避硬就軟」說(長於才子佳人,短於帝王將相)的內涵與「三小」說基本相同,只是視角不同而已。才子佳人易於在生活中找到素材,不因地域而異,但帝王將相對於「山高皇帝遠」的潮州地區,特別是對於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潮劇演員來說,勢必是雲遮霧障,隱約朦朧。因而他們只能憑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加以塑造,其結果最缺乏的就是氣勢和風度。若「避硬就軟」說成立,正像對一個兩腿不齊的人稱贊其腿有特色一樣。
潮劇在表演上有一不大為人注意的特色,這便是形體動作上的「收斂」。「收斂」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手的幅度小,無論是雲手、山膀、順風弦以至「拉山」踢腿等皆如是。二是上身前傾、扣肩、收腹,屁股必然後凸,有人嘲為「長民倉」。此種表演於生、凈尤為突出。不信請看:目前常見於壁畫、浮雕、屋頂塑像及用於迎神賽會或家庭擺設的「翁仔屏」,幾乎無一不以「長民倉」現世。假設一萬年後,潮劇已不存在,後代人用當代考敦煌舞的方法從壁畫、浮雕上去考「潮劇」,勢必以「長民倉」為第一特徵。
此種體態,塑造諸如《蘆林會》中那個既貧窮、落魄、迂腐,又被家庭糾紛困擾著的姜詩是恰到好處的。但要塑造那些瀟灑、得志或桀不馴的人物,顯然大相徑庭。就連《告親夫》中的蓋良才一類人物也難就其范。
由於交通日趨便利而使劇種的交流頻繁,特別是電視的普及,致使自身特色並不多且又善於兼收並蓄的潮劇表演身段明顯地被異化了。這對於潮劇的振興是利是弊,值得進一步探討。 據說它是由當地皮影戲演變而成,故潮州人稱紙影戲。清末,潮州皮影棄皮成形改捆稻草為身,泥頭,紙手,木足,著戲裝,並在背後和雙手安硬鐵線一根操縱表演,使之成為木偶。藝人們仿戲劇舞台,去窗掛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從此定型。
其造型,酷似當地傳統工藝花燈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鐵線長1尺, 後加長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縱、演唱、樂工各3人)。舞台一丈見方,離地約4.5尺,台中掛幕簾,操縱者在簾後表演,分頭、二、三手。 潮劇語言有著鮮明的三點特色;一是鮮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濃郁的生活氣息;三是生動的形象比喻。這三點,在潮劇傳統劇目的本子中隨處可見。但由於舊社會的潮劇藝人多是賣身的童伶,文化層次很低,他們傳習下來的戲劇語言雖有上面提到的三點特色,但大多數偏於粗俗。有些經文人參與編寫的,則又偏於典僻深奧。總的說來,潮劇的語言還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達到「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
建國後由於有不少新文藝工作者進入潮劇團擔任文化教員,幫助藝人學習文化,參與編寫劇本,促使潮劇的文學品位有所提高。五 十年代涌現了一批經過認真整理,情文並茂的劇目,如《辯本》、《掃窗》、《蘆林會》、《刺梁驥》等。《蘇六娘》一劇尤為雅俗共賞的好例子。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過渡」這場戲的語言非常富於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蘇六娘和郭繼春都是有才學之人,作者設計他們的語言多為詩和民歌的融合,近於「本色」。
綜觀現在潮劇舞台上演出劇目的語言,有些還不理想,還未達到「雅俗共賞」的高度,還有待我們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該從廣大觀眾著眼著手。潮劇觀眾層次不同,就文化程度來說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齡結構來說,有老中青之別,就地域區分來說有城市、鄉鎮、山村的不同。那麼一出戲要使這么廣泛眾多的觀眾看懂、愛看、多看不厭,實非易事,這其中有許多學問要我們去學,就語言方面來探討,我認為可以著重注意三點:
一、著眼中間層,兼顧高低層。即是說,整出戲的語言盡量使中間層的觀眾全懂,兼顧高低層而變通。僻典僻語不用,晦澀詞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時則想出輔助辦法,使觀眾明了。
二、以「本色」為主體,左跨「文采」,右跨方言。戲曲語言有「本色」、「文采」之分,而無貴賤之別,「本色」語言接近於民歌、生活,運用得好,同樣有高品位的文學價值。
三、抓緊「縱的統一,橫的差別」。這是運用語言刻劃人物性格、區分行當最重要的一條。「縱的統一」,是說劇中每一個人自身的語言風格要自始至終保持統一;「橫的差別」則是指劇中各個人之間的語言風格要有差別,而且差別越明顯,他們的個性就越鮮明,這和電視熒屏上「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柱一樣,它們之間的邊緣越分明越是斑斕好看。 潮劇在50年代以前,舞台服飾(戲服、盔帽、靴鞋、髯口等)實行衣箱規制,由三、四十種特定造型的戲服和盔帽,通過造型、色彩圖案的變化,配套使用,適用於周秦兩漢、唐、宋、元、明(清代另設)各個朝代、各種人物的服裝穿戴。這套傳統衣箱規制的形成,是歷代戲曲藝人們在藝術實踐中,運用他們的智慧和藝術想像力,不斷創造的結晶。劇團只擁有幾只箱子,裝上最少最簡單的行頭,就能轉移於各鄉村作巡迴演出。這種簡單而適用的方式,直至今天仍為我們繼承運用。
中國各劇種的衣箱規制大同小異,而各劇種的服飾則各具濃烈的地方色彩。潮劇傳統的服飾,具有潮綉托底、墊高、呈現立體感的刺綉工藝技法,其配色對比鮮明,裝飾性強,將潮綉的刺綉特點溶入潮劇服飾之中,成為馳名中外的「潮綉戲服」。例如:衣身以金線綉上大小獅子(諧音「太師少師」)的黑開台(開氅),專為太師和國丈穿用;綉有大小鱷魚紋樣的「紅開台」,則是給朝中權貴宦官所穿;穿紅蟒或黃蟒的小生角色,必須掛上一個綉有獅子或珍禽、填滿金銀線的「苫肩」(俗叫「小生苫」)。盔帽則有「射箭眼帽」、「綉狀元帽」、「珠笠解元巾」、「痴哥囀」等,這是其他劇種所不曾見到的。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在50年代末期,潮劇服飾大力進行改革在原來傳統特色基礎上不斷吸收外地劇種的服飾,創制新的服飾。有些同志擔心「潮劇改革越多,劇種的特點越少了」。我認為所謂特點是從對比中產生出來的,特點又帶有歷史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天遺留下來的傳統和特點,不過是過去某個時期的創新,而今天我們的改革和創新,或許也就是將來的傳統了。因此,我們既不能把傳統的特點看作陳腐俗套,也不要把它看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重要的是要加強研究,去粗存精,以傳統作借鑒,不斷地改革、創新,才能真正地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潮劇是一個善於「兼收並蓄」、吸取別人長處來豐富自己的劇種,舞台服飾也沒有例外。潮劇1952年參加中南區戲曲匯演,1957、1959年兩次上京演出,和全國各大劇種、兄弟劇團互相交流,吸取了人家不少長處。例如,學習京劇的「女被衣」,定名為「京裝」;學習上海越劇的服裝,冠上「改良」二字,如現今常用的『『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還有許多生旦角色的服裝,現在已在潮劇舞台上紮根了。據不完全統計,建國後至今潮劇服飾的品類已增加近一倍。這就充分說明,潮劇服飾藝術,也是能夠跟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的。
當代中國戲曲舞台上的服飾,隨劇種不同而各有特點:一是以京劇為代表的京派服飾,多數劇團仍保留著那些古樸、密集紋綉圖案和多用原色的濃烈服裝;二是上海越劇的服飾,突出其「抒情優美」,紋綉簡練、素淡的獨特風格;三是廣東粵劇,近年來某些劇團恢復了過去盛行過的珠光亮片服飾。潮劇劇團有的偏愛沿用老傳統,有的則傾向購買上海越劇服裝,有的模仿電視錄像片中的服飾,形成以金銀箔剪貼而成的「新式戲服」。由於觀眾層次不同,有的能接受,有的則不能接受。 劇種的區別,除其它表現形式之外,更重要是體現在聲腔上。聲腔,它的個性很強,是任何劇種都不能頂替的。
潮劇屬於高腔系統,稱之為曲牌體系。潮劇作曲通常運用四種素材:一是曲牌,一是滾調(也稱滾板),一是民間小調(也稱小調),一是詞牌(或稱唱詞),但最具劇種特色的要稱曲牌。由以上幾種音樂素材,形成一個「潮」字,即潮劇音樂唱腔。
曲牌俗稱「牌子」,是元明以來南北曲、小曲、時調等各種曲名的泛稱。曲牌各有專名,潮劇常用的有幾十種。每一曲牌都有其固定的曲調、唱法、句法、字數以及平pE。這種傳統曲牌的形成,是經過長期的加工錘煉形成的。這些曲牌之所以能廣泛流傳,群眾之所以能那樣地熟悉和喜愛,其根本原因是它集中地、概括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情緒,通過純朴易解的音樂語言深刻地表達了人民的心聲,因而能在群眾中產生感情的共鳴。
與潮劇曲牌不可分割的是潮劇打擊樂。潮劇打擊樂很有地方特色,鑼鼓的造型獨特,種類繁多,每件樂器都經過嚴格定音,敲打起來,悅耳動聽,表現力強,與唱腔、弦樂能揉合在一處,前人稱之為「三股繩」。三者同時並動,互相烘托。鑼鼓多產生於曲牌之中,為推進劇情、創造氣氛,增添了不少光彩。如果離開了曲牌,鑼鼓也就大大地減色了。
曲牌,它是整個戲曲藝術的組成部分,它必須服從劇本的要求,圍繞戲的內容,劇情的發展,特別是人物思想活動去發揮其特長,刻劃、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性格化的目的。潮劇很多傳統戲的唱腔,在處理上都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借鑒。自然,後人不能一味模仿前人,我們要在繼承的前提下,大膽地創造出新的曲牌、聲腔,去適應舞台上的新個性。 臉譜是潮劇舞台人物臉部化妝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潮劇藝術的組成部分。潮劇舞台上勾上臉譜的人物,主要是凈行(俗稱烏面)和醜行,其他行當除生行的關羽、趙匡胤;武生的孫悟空、姜維等少數人物外,一般都不勾臉譜。
潮劇與我省的漢劇、正字戲、西秦戲,在歷史上屬同一個地區的劇種,藝術上互相交流,臉譜也互相吸收。潮劇吸收兄弟劇種的臉譜,在藝人的舞台實踐中,隨著劇情和人物描寫的不同也起了變化,形成潮劇的風格。
潮劇臉譜在創作手法上,是寫實與象徵相結合的誇張手法;通過變形、傳神、寓意,以突出人物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性格特徵,如關羽、張飛、包拯的臉譜,就以變形、寓意顯示了人物的精神氣質。
潮劇臉譜的基本譜式只有十幾種,但由於色彩、線條的種種變化,以及不同演員勾法的不同而顯得豐富多彩。如張飛的臉譜,由於不同演員在色綵線條運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潮劇臉譜圖象創造的依據主要有幾種。一是來源於神話或民間故事。如神怪人物雷神,潮州民間傳說雷神會飛翔,是潮劇雷神(雷震於)的臉譜,繪上鳥形、鳥嘴、腰背還要加上雙翼(翅膀)。楊戩是《封神演義》中的神將,稱為二郎神,曾佐姜子牙打敗魔家四將:因有天眼,故臉譜是三隻眼。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民間傳說他「晝斷陽、夜斷陰」,故在臉譜上繪上太陽太陰(月牙)的圖像。一些人物,因善用某種「法寶」,則在臉譜上繪上其擅用的「法寶」,如孟良的臉譜,繪上一個紅葫蘆。二是根據人物的經歷、身份,通過圖案加以標志。如焦贊曾在芭蕉山當山寨王,在臉譜上繪上一葉芭蕉葉。鄭思曾在戰斗中傷殘一眼(也有傳說他是上山救人,被野獸爪傷一眼),故其臉譜是雌雄眼。此外,一些觀眾熟悉的人物的後裔,如張飛之於張苞、孟良之子孟強、焦贊之子焦玉、尉遲敬德之子尉遲寶林,則襲用其父的臉譜。
臉譜作為舞台藝術形象的組成部分,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與道德褒貶的功能,寓褒貶、別善惡於圖象、色彩之中。魯迅先生說,臉譜是由「優伶和看客共同逐漸議定的」(《且介亭雜文》)。它反映著創作者(藝人)和欣賞者(觀眾)的審美觀念。臉譜的顏色,一般以紅色表示忠誠,黑色表示剛直,綠色表示強悍,白色表示姦邪,金銀色表示怪異。這與潮州民間以紅色表示喜慶樣瑞,白色表示邪惡不幸相一致。張飛的臉譜,有的劇種突出他粗魯的性格,臉譜上繪上豬鼻(豬鼻雲),而潮劇張飛的臉譜,卻繪上蚨趴的圖案,突出他活躍、輕快、喜樂的性格。潮劇女狐精(狐狸精)的臉譜,整個臉譜分成兩半,一半是美女的形象,一半是兇殘的惡臉,在美女的嘴角,還有一粒美人痣,細看之下,卻是一隻毒蜘蛛。舞台上也有些人物心地(品質)善良,卻以豎眉立眼的兇相出現。人的外表(形象)並不總是與內心(品質)相一致,所謂「菩薩金剛面,魁星錦綉肚」,舞台上這些臉譜的創作,也是藝人與觀眾審美觀的反映。
Ⅸ 潮劇女演員曾馥簡介
怎麼樣用他的增幅簡介,我覺得還是可以更好的幫助到我們大家的使用。
Ⅹ 潮劇金花女劉永什麼官
檢點都察使。
據源雹手查汕頭日報2019年9月4日對潮劇金花女的報雹嫌道,文中寫到劉永春闈得中,官拜檢點都察使,出巡來到南山,經人幫助後與金花夫妻團圓。
潮劇金花女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劇目,自1961年廣東潮劇院青年劇團首演以來,一直為廣大戲迷所喜聞樂見。描述了善良的金花肆閉與劉永在屢遭磨難後忠於愛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