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妃是指誰
漢元帝宮人王嬙字昭君,晉代避羨兆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之為明妃。南朝梁江淹《恨賦》:"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 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兄慶租》:"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宋王安石《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郭沫若《東方集·再出夔門》詩:" 屈子衣冠猶有冢, 明差亮妃脂粉尚流香。"
⑵ 王昭君為什麼又叫明妃在當時有什麼影響呢
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相信很多人也都聽過昭君出塞的典故。王昭君原本就是漢元帝後宮當中的妃子,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王昭君主動嫁給匈奴王,到了晉朝,為了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王昭君被改稱為明君,又被稱為明妃。昭君在嫁給匈奴王之後,做了很多好事,促進了兩國的發展。
⑶ 歷史小講堂:明妃是誰
王昭君(約前52年—約8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判碧哪貂蟬、西施、楊玉環(慧穗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掘碼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⑷ 王介甫明妃是誰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中的明妃指的是王昭君。《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組詩作品,被稱為雹禪是詠王昭君最好的詩。她就是漢元帝的一個宮女,不過無人賞識有點碌碌無為,隨後王安石就為她寫了一首詩,一直流傳至今。
明妃指的是王昭君,本名王嬙,晉朝為避司馬昭諱,又叫「明妃」,她是漢元帝的妃子,遠嫁匈奴。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人物介紹
王昭君出生時正值漢朝的輝煌盛世,百姓豐衣足食,但秭歸比較荒僻。王昭君的父母,帶著兩子一女,耕種著小得可憐的幾塊山坡地,以雜糧維持生計。生活雖清苦,但全家和樂,與世無爭,昭君除了跟著母親習女紅之外,更在父親的督促下讀書習字。
明妃:即王昭君,漢元帝宮女,容貌美麗,品行正直。晉人避司馬昭諱,改昭為明,後人沿用。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組詩作品,被稱為是詠王昭君最好的詩。第一首詩描繪王昭君的美貌,著重寫昭君的風度、情態之美,以及這種美的感染力,並從中宣洩她內心悲苦之情,同時還揭示出她對故國、親人的摯愛之情。
第二首詩描寫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況與心情,並委曲深入地刻畫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義,塑造了一個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詩語言矜煉深雅,纏綿婉麗,藝術手法多樣,風格鮮明獨特。帆肆灶作品命題新穎,遭致紛紛議論,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廣泛影響態扮。
⑸ 王昭君為什麼被稱為「明妃」
王昭君,本名王嬙,昭君是她的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同時也是四大美女中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一個。因為她將中原的文明和先進帶去了少數民族,並且長久的促進了匈奴和漢族的友情,讓兩國減少了數十年的戰火,讓邊疆子民得以安寧。
而王昭君之所以被稱為「明妃」,則是因為她是歷史上有名的少數民族皇後,而少數民族在古代是受到漢族人看不起的,而匈奴當時也的確向漢朝稱臣,所以他們的皇後不能稱之為「後」,因此就稱呼王昭君為「妃」,「明妃」兩字中的「妃」就是這么來的。
而王昭君「明妃」中的「明」字,則是因為王昭君的名字中有「昭」這個字,但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昭的名字中也有圓空隱「昭」。一般來說,某個國家的橘廳子民都是不能和皇帝同名的,甚至名字里有一樣的字也不成,而王昭君如果是個男的,是個能臣或者皇帝也就罷了,偏偏王昭君只是個女人,所以為了避諱司馬昭的名諱,後人就將昭改成了「明」,又稱呼王昭君虧正為王明君,明妃這個稱呼就是這么來的。
⑹ 明妃指的是誰
明妃指的是王昭君。
王昭君是西漢元帝時,從民間選人宮廷的女子,在昭君出塞前夕,漢元帝一方面必須提高昭君的政治身份,另方面卻只能在皇室貴婦的其他封號中來選擇封贈。昭君不是皇室支系,不能封她為翁主、公主,於是便只能按她具有「光明漢宮」的美麗和代表漢皇光照匈奴的政治使命賜封她為「昭君」。
昭君不僅具有驚人的美麗,而且負有替漢家君王傳播光明,和番寧胡的重大使命。昭君之義,顯然被匈奴呼韓邪單於所理解,他得到昭君後,十分歡喜,立刻按匈奴王室制度賜封「王昭君號寧胡閼氏」。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晉武帝)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昭君軼事典故:
1、平沙落雁
王昭掘瞎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竟做塌寧元年(前3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入京朝見,請求作為漢朝的女婿,漢元帝挑選了宮女王昭君賜之。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緒難平,遂於馬上彈奏《琵琶怨》。凄婉悅耳的琴聲,美艷動人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於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為了王昭君的雅稱。
2、拒彈琵琶
與王昭君一起入宮的有個傅宮女,曾經賄賂毛延壽而被畫的很美,被漢元帝封為昭儀,傅昭儀在做宮女時就知道王昭君擅琵琶,就讓王昭君來演唱,王昭君對此十分憤慨,告訴傅昭儀,天時不正,琵琶弦澀,無法奉命,雖傅昭儀將昭君杖責八十,也無法屈服昭君,只能作罷。
3、渾不似
王昭君琵琶壞,使胡人重造,造而其形小。 昭君笑曰:「渾不似。」以後此種直徑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純散圓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的樂器就被稱為「渾不似」。
⑺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指的是誰
《明妃曲二首》中明妃指的是王昭君。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組詩鏈慎悄作品,被稱為是詠王昭君最好的詩。第一首詩描繪王昭君的美貌,著重寫昭君的風度、情態之美,以及這種美的感染力,並從中宣洩她內心悲苦之情,同時還揭示出她對故國、親人的摯愛之情。第二首詩描寫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況與心情,並委曲深入地刻畫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義,塑造了一個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詩語言矜煉深雅,纏綿婉麗,藝術手法多樣,風格鮮明獨特。作品命題新穎,遭致紛紛議論,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廣泛影響。
這組詩作於嘉祐四年(1059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之後。當時,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皆寫有和詩。
北宋時,遼國、西夏「交侵,歲幣百萬」(趙翼《廿二史札記》)。自景祐年間(1034—1038)以來,「西(夏)事尤棘」。當時的施宜生、張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遼、夏,為遼、夏出謀獻策,造成宋的邊患。詩人們借漢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創作的。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孝中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譯文
其一
明妃當時初起程出行離別漢宮時,淚濕桃花春風面鬢腳微微亦低垂。低頭回看身影間周圍無有此顏色,還讓我君王的感情都難以控制。離別歸來卻怪罪丹青畫圖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實未曾見有。天仙意態由自生畫筆難以描摹成,當時冤枉殺死畫工毛延壽。從此一離去心知更不能回歸,可憐還不能穿盡漢朝皇城之宮衣。萬里寄語欲相問塞南遙遠家鄉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鴻雁往南飛。家人雖然在萬里傳來親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氈城不要常將家相憶。您還不曾見近在咫尺長門里幽幽阿嬌被鎖閉,人生如果要失意無分天南和地北。
其二
明妃當初嫁給胡人的時候,身旁上百兩的氈車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她多想找個人說話但無處可說,只能把心語寄託於琵琶聲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她用能彈出美妙聲音的手撥動黃金做的桿撥,彈起琵琶仰望空中飛鴻勸著胡酒。隨嫁的漢宮侍女暗中垂淚,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國者頻頻回首。漢朝之恩實在是淺薄啊,胡人之恩還要更深,人生的歡樂在於心與心相知。可憐王昭君的青冢已經荒蕪埋沒,還是有悲哀的樂曲流傳至今。
賞析
其一
梅堯臣、歐陽修對《明妃曲》的和詩皆直斥「漢計拙」,對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評。王安石則極意刻畫明妃的愛國思鄉的純潔、深厚感情,並有意把這種感情與個人恩怨區別開來,尤為卓見。
針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王安石歌頌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現實意義。當時有些人誤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於他用古文筆法寫詩,轉折很多,跳躍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見來看待王安石,甚至惡意羅織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荊公年譜考略》中千方百計地替王安石辯解,但還未說得透徹。
明妃是悲劇人物。這個悲劇可以從「入漢宮」時寫起,也可以從「出漢宮」時寫起。而從「出漢宮」時寫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這個主題。王安石從「明妃初出漢宮時」寫起,選材是得當的。
絕代佳人,離鄉去國,描寫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後漢書·南匈奴傳》的記載是:棚渣「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官,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江淹《恨賦》上也著重寫了她「仰天大息」這一細節。王安石以這些為根據,一面寫她的「淚濕春風」,「徘徊顧影」,著重刻畫她的神態;一面從「君王」眼中,寫出「入眼平生未曾有」,並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動人。所以「意態白來畫不成」一句是對她更進一層的烘托。「意態」不僅是指容貌,還反映了她的心靈。明妃「徘徊顧影無顏色」正是其眷戀故國無限柔情的表現。至於「殺畫師」這件事,出自《西京雜記》。《西京雜記》是小說,事之有無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證歷史、評論史實,他只是藉此事來加重描繪明妃的「意態」而已。而且,這些描繪,又都是為明妃的「失意」這一悲劇結局作鋪墊,以加重氣氛。
上面寫「去時」,下面寫「去後」。對於去後,作者沒有寫「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數十年間之事,概括為「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這兩句間,省略了「然而猶且」,意思是說:「明妃心裡明知絕無回到漢宮之望,然而,她仍眷眷於漢,不改漢服。」
近代學者陳寅恪曾經指出,中國古代所言胡漢之分,實質不在血統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的。而在歷史上尤其是文學上,用為文化的標志常常是所謂「衣冠文物」。《左傳》上講「南冠」,《論語》中講「左衽」,後來一直用為文學典故。杜甫寫明妃也是著重寫「環佩空歸月夜魂」,這與王安石寫的「著盡漢宮衣」,實際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設想通過「不改漢服」來表現明妃愛鄉愛國的真摯深厚感情,這種感情既不因在漢「失意」而減弱,更不是出於對皇帝有什麼希冀(已經「心知更不歸」了),不是「爭寵取憐」。因此,感情更為純潔,形象更為高大。接著又補上「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把明妃一心向漢、歷久不渝的心聲,寫到鏤心刻骨。梅堯臣也說「鴻雁為之悲,肝腸為之摧」。王安石寫得比梅堯臣更為生動形象。
最後,又用「家人萬里傳」來說,以無可奈何之語強為寬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劇氣氛寫得更加濃厚。更妙的是:筆鋒一帶,又點出了悲劇根源,擴大了悲劇范圍。明妃這一悲劇的起點可敘從「入漢宮」時寫起。漢宮,或者說「長門」,就是《紅樓夢》中賈元春所說的「見不得人的地方」,從陳阿嬌到賈元春,千千萬萬「如花女」,深鎖長閉於其中。以千萬人(有時三千,有時三萬)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慾。宮女之凄涼寂寞,可想而知,而況宮女的失寵與志士的懷才不遇,又有某種情況的類似,所以從司馬相如《長門賦》到劉禹錫的《阿嬌怨》,還有《西宮怨》之類,大都旨寫這一題材,表現出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廣大宮女的同情,或者抒發出「士不遇」的憤慨。唐人「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於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寫過了,只是說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卻多少有點怒了。李壁說: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實際的;至於「不知其言之失」,則是受了王回、范沖等人的影響。王回引孔子說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卻忘了孔子也說過「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論語》);特別是誤解了「人生失意無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見來論詩,難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兩句寫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氈車百輛相迎。《詩經》上有「之子於歸,百兩(同『輛』)御(迎接)之」的詩句,可見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禮來迎明妃。在通常情況下,禮儀之隆重,反映恩義之深厚,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筆。其中「皆胡姬」三字,又為下文「含情慾說獨無處」作伏筆。
關於明妃對此的反應,詩中寫她「含情慾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梅堯臣《依韻和原甫昭君辭》中也說:「情語既不通,豈止腸九回?」他們意思是說明妃與胡人言語也不通,談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樂。
王安石通過在詩中突出一個細節描繪來表現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彈琵琶以「勸胡」飲酒,一面眼「看飛鴻」,心向「塞南」。通過這一細節,巧妙地刻畫了明妃內心的矛盾與痛苦。接著,他又用明妃所彈的琵琶音調,感動得「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聽者被感動到這個地步,則彈者之內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從聽者的反應中寫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況與心情的描寫;末四句則是進一步加以分析、議論。這四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漢恩自淺胡自深」——明妃在漢為禁閉於長門中的宮女,又被當作禮物送去「和番」,所以「漢恩」是「淺」的;胡人對她以「百輛」相迎,「恩」禮相對較「深」。這句講的是事實。第二層講「人生樂在相知心」,這是講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應該樂而不哀了。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這就接入第三層:明妃在胡不樂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當時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與常情不同,是因為她深明大義,不以個人恩怨得失改變心意,而況胡人也並非「知心」。四句分三層,中有兩個轉折,有一個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處(方東樹《昭昧詹言》)。南宋初,范沖「對高宗論此詩,直斥為壞人心術,無父無君」(李壁註解中的話,此據《唐宋詩舉要》轉引),完全是沒有懂得此詩。范沖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貫反對新法的人,挾嫌攻擊,更不足據。其實王安石這樣描寫明妃,這樣委曲深入地刻畫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義,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風俗」的,在當時是針對施宜生、張元之流而發的,對後人也有教育意義。
《明妃曲二首》體現出王安石注意刻畫人物的特點,從描繪人物「意態」,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細節描寫,相當於是把寫小說的一些手法用入詩中。而在「用筆布置逆順」及「章法疏密伸縮裁剪」等方面,則又是把韓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來寫詩。這樣,就使詩歌的藝術手法更加多樣化,詩歌的表現能力更強。由於兩者結合得較好,故雖以文為詩,而形象性並不因之減弱,此詩末四句以形象來進行議論,即其明證。王安石既以小說手法與古文筆法來寫詩,讀者也就應以讀小說、讀古文之法來讀它,才能讀懂詩。
⑻ 詩句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指的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誰。
答:王昭君。王昭君被後人稱為明妃。
王昭君(約前52年—約15年),名嬙,字昭君,漢族,南郡興山人(王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縣)的一戶平民之家),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選入宮,成為宮女。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時為匈奴單於的呼韓邪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王昭君奉命嫁與其為妻,號為寧胡閼氏。二人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伊屠智伢師,後為匈鬧搏奴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韓邪單於去世, 昭君向灶猛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 依游牧民族 收繼婚制 ,復嫁呼韓邪單於長子復株累單於,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去世後,葬於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明義-阿離為您解答,祝您學習液辯祥進步,生活愉快!)
⑼ 古代四大美女是哪幾位
四大美女是指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
1、西施,本名施夷光 ,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 ,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2、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漢元帝時期宮女。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3、貂蟬最早出現於《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中。貂蟬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呂布的原配妻子,兩人在家鄉失散後流落一方,淪為成為王允的婢女。
4、楊玉環,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9)明妃指四大美女之一的誰擴展閱讀
1、沉魚——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又稱「浣紗女」。是春秋時期越國美女。後被世人尊稱為「西子」。西施生活的年代越國臣服於吳國,隨時都有被滅國的危險。
當時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一直謀求越國的強大,可以戰勝吳國。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西施擔當起了這一國家重任。西施天生麗質、容貌出眾。因此她被越王勾踐選中送給了當時的吳王夫差,而西施也憑借他冠古一絕的美色贏得了夫差的寵愛。
2、落雁——王昭君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
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王昭君為維護漢匈關系的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匈奴生活近半個世紀,而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流傳千古。
3、閉月——貂蟬
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姬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養女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羞花——楊玉環
"羞花",說的是楊貴妃。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當時壽邸縣的宏農楊元琰,有一美貌女子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
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