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位美女
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1)五代四大美女剪紙擴展閱讀
1、西施,姓施,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薴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國薴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
2、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縣(今湖北興山縣)的一戶平民之家。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
根據民間傳說和記載,王昭君入宮以後,由於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毛延壽將王昭君畫的並不是十分美麗,因此沒有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之中。
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於,並改元為竟寧。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3、貂蟬最早出現於《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中。貂蟬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呂布的原配妻子,兩人在家鄉失散後流落一方,淪為成為王允的婢女。
王允得知後其身世後心生一計,設家宴款待太師董卓,讓貂蟬與董卓見面。王允又設宴招待呂布赴會,讓他與原配妻子相會,並承諾改日讓他們正式團聚。之後王允便送貂蟬到董卓家,董卓誤以為是王獻給自己的厚禮,喜出望外,當晚便共赴雲雨之好。呂布得知董卓的行為後,勃然大怒,提劍入堂殺害醉倒的董卓。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則是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為歌女。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在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
恰巧為王允瞧見。於是,王允便將貂蟬收為義女,定下連環美人計,離間董卓與養子呂布的關系。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配給呂布,再明著把貂蟬獻給董卓做妾。貂蟬嫁給董卓之後對呂布曖昧送情,周旋於父子二人之間。
4、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 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歷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Ⅱ 古代四大美女都是那四個分別在那個朝代都叫什麼有什麼事跡流傳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
1、西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農歷六月廿四日(陽歷7月19日)出生於越國諸暨薴蘿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
2、王昭君於公元前52 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
3、貂蟬,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
4、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華陰。
事跡: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
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3、貴妃醉酒
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4、西施浣紗
又被叫為「浣紗女」,是春秋時期越國的一位賣柴姑娘,因為長得非常漂亮,每次當她到河邊浣紗的時候,水中的魚兒都會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從而忘記了游水而沉到了水底,所以,對於西施的美貌,還有著「沉魚」的稱號。
(2)五代四大美女剪紙擴展閱讀:
王昭君她被嫁到了匈奴後,再也沒有回過家,丈夫死了就嫁給了兒子,兒子死了就嫁給了孫子,悲慘的身世讓人憐惜,後來也是客死他鄉。她維護了漢朝半個世紀的和平,昭君出塞的故事也被千古流傳。
西施當時越王勾踐被吳王打敗,勾踐為了復仇,就挑選了西施這個美女獻給了吳王,吳王被西施的美貌吸引,無法自拔,整天與西施纏綿於後宮,不理朝政,時間久了國家慢慢變得衰落。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終於有了復國的機會,於是一舉殲滅的吳國。但是西施卻被當做了紅顏禍水,越軍把她扔到了江底淹死了。
Ⅲ 春秋四大美女你了解哪幾個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四大美女」之說,各個時期的著名美女也沒有一個標準的說法。東周以前,著名的四大美女是夏朝的妺嬉,商朝的蘇妲己,西周王朝的盛姬和褒姒。東周時期著名有西施、毛嬙、鄭旦、驪姬、夏姬、趙姬、息媯(桃花夫人或息夫人)、文姜、庄姜等。秦漢時期,最著名的美女是趙宜主即趙飛燕、趙合德、虞姬,其次才是陰麗華、李夫人和王嬙(後被文人炒作弄出王昭君的別稱來),三國時期著名美女是甄宓、大喬和小喬,後來小說虛構了貂蟬(原型是董卓的一個侍女~因與董卓義子呂布私通產生董卓呂布矛盾導致呂布失手殺死董卓)。兩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美女是張麗華、馮小憐、蘇小小和綠珠。隋唐著名的美女是蕭皇後、武則天和楊玉環。五代十國與遼宋金元著名美女有王皇後花見羞、大花蕊夫人徐惠妃、小花蕊夫人費淑妃、李師師。明清時期著名美女基本上是妓女,其中最著名的是陳圓圓和賽金花。在歷史文獻和文人中,歷史上實際存在美女,知名度最高只有三位~三大美女:西施、趙飛燕、楊玉環,西施是愛國美女的代名詞;趙飛燕是苗條美女代表,楊玉環是豐腴美女代表,合稱「燕瘦環肥」。六朝唐宋時期,因小說戲劇創作又繼續出名的美女有妺嬉、蘇妲己、褒姒、趙合德、花蕊夫人,其中花蕊夫人最著名,與原來的三大美女合稱四大美女~西施、飛燕、玉環、花蕊。這是真正的四大美女了。明清時期,因為元清兩大少數民族王朝統治,漢人杜撰炒作愛國美女,王嬙即王昭君開始出名,羅貫中杜撰了以美色誅殺奸臣董卓的文藝形象美女貂蟬,也非常著名(著名文藝形象美女還有秦羅敷)。明清時期全面返古唯儒專制,文人政治家們思想極其腐朽,以男權宗法專制倫理為標准,大肆批判禍國美女趙飛燕姐妹和妺嬉、蘇妲己、褒姒等人。於是趙飛燕成了暗殺皇子的邪惡美女代表,成了卑鄙無恥的下流男權宗法的犧牲品,漸漸被人遺忘。同時,清朝才出現把政治炒作美女王昭君與虛構美女貂蟬,同西施、楊玉環放在一起的說法,後人就牽強附會,認為古代四大美女是這四個人。清末民國更有人把莊子說飛鳥不識人間美色毛嬙驪姬的「沉魚落雁」,以及五代歷史美女王皇後外號花見羞及宋代文藝形容美女王金榜可以閉月羞花的詞語,附會牽強地加在這四個人的頭上,更加誤導世人以為四大美女就是西施、王嬙、貂蟬、玉環。
四大美女還有其它說法,其中一種說法,四大美女是蘇妲己,褒姒,西施,趙飛燕;另一種說法是以褒姒、西施、趙飛燕、楊玉環為四大美女。但是這些說法都不如西施、趙飛燕、楊玉環和花蕊夫人著名和典型。
所以,華國歷史上真正存在的典型美女,知名度最高的四位還是西施、趙飛燕、楊玉環、花蕊夫人,合稱華國歷史「四大美女」。
Ⅳ 怎樣剪古代剪紙 四大美人
古代剪紙四大美人:
1.貂蟬
Ⅳ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是不是真的很胖
「提到唐朝,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大氣、開放,有一種包容的氣度。當然,唐代女性也相對來說要豐腴一些,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專寵的貴妃——楊玉環。
後代還有成語,叫「環肥燕瘦」,漢代的趙飛燕很骨感,而唐代的楊玉環很豐腴,說這兩位各有千秋,都是非常美的形象。
當然,楊貴妃的形象,從骨肉勻稱,變成十分豐腴,還是文人們在作怪。特別是,五代時候編修的史書《舊唐書》里,說楊貴妃「資質豐艷」,這個「豐」字,其實意思是比較含糊的,但後人卻認定就是豐腴。
同時,楊貴妃進宮之後,恰好趕上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而其始作俑者安祿山,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胖子(據說騎馬要兩個馬鞍,一個用來放自己的肚子),所以,文人們就把誤國的責任推到楊貴妃的身上,並且,在形象上抹黑她,把她描繪成一個安祿山一般的大胖子,甚至夏天大汗淋漓,如果沒有新鮮荔枝吃就過不下去了。
其實,楊貴妃本人,不過是唐代宮廷中的一個犧牲品,初嫁壽王李瑁,後來被公公李隆基看上,入宮為妃。歷代文人都以為她紅顏禍水,為唐代的中衰埋下伏筆,但其實她不過是玄宗手上的一件玩物罷了,身不由己,僅此而已。
Ⅵ 細紋剪紙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又名細紋刻紙,流行於樂清。最初多應用於龍船燈或窗欞裝飾,後婦女用它作綉花底圖,綉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稱剪花。這種細紋刻紙,構圖雋秀優美,刀法精妙入微。景細線紋闊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闊度薄紙能刻22刀,每刀間隔不到半毫米,細如發絲;且疏密有致,和諧美觀。建國後,細紋刻紙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又有創新,圖案內容花鳥、人物兼備,其代表作細紋《花烏》《軍民魚水情》、《課余》、《紡織姑娘》等先後在國內外展出,影響廣泛。
樂清位於浙江省東南沿海風景秀麗的雁盪山麓,傍依甌江,瀕臨東海,隸屬溫州轄區。西漢初年,東甌王在此建都。東晉寧康二年,置樂成縣,屬永嘉郡,此乃樂清建縣之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南宋以來,甌江流域的經濟與文化就十分繁榮,宋紹興元年這里已設舶務,對外貿易與海外交流頻繁,民間文藝極其豐富,民俗活動多姿多彩。尤其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倡導下,主張"通商重工",商業意識逐漸崛起。長期以來手工業作為"重工"的主要手段,使這里的民間工藝美術不斷地豐富與壯大,並享譽國內外。諸如甌塑、甌綉、草編、竹編、鑲嵌、米字花邊、黃楊木雕、石雕、紙扎、剪紙等。出現了大批技術精湛的民間藝匠。
樂清細紋剪紙的歷史
樂清古屬吳越之地,又位於甌江之畔。樂清的剪紙就是在甌越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孕育之下誕生的。據考證,樂清的剪紙至少在五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五代《武林梵志》有雲"吳越踐王於行去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至元代《大德樂清縣志》(公元1297年-1307年)所載"社裡笙歌達旦,能衢剪綵為眾共賞,與民同樂"。可見樂清的剪紙歷史之久遠。早期的樂清剪紙亦以女性為主,故此,有人把剪紙稱之為"女性藝術"。古時候有"男居外,女居內"之習俗,或叫"男耕女織"。自古以來,中國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准莫過於"巧手"。在農村,誰家的閨女媳婦會剪一手好花,全家都引以為榮。蓬年過節,家裡如沒有個會剪紙的,就只得向鄰居討花貼。作為一項不可缺少的藝術活動,使民間剪紙更加普及。從女性的童年開始,農村就把剪花織綉作為教育女兒的一種主要手段之一。除了剪"窗花",還有剪花樣作為刺綉的底樣,充分體現了古代女性崇尚美、追求美、創造美的品德。她們用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手法,簡單的工具、材料去美化農村,美化生活。
由於樂清位於東海之濱,甌江之畔,為溫州的重要商埠,參與海上作業的人數急劇增加。但海上作業風險性很大,因此,祈海神,信龍神、謁求風調雨順的活動與故事不斷豐富,龍國騰已成為當地人的崇拜者。每逢新春佳節,村村可見"魚燈"與"龍船燈"(後來也叫"首飾龍")的民俗表演活動,表現"魚在水中游,龍為海中王"的故事情節。據姜維在《山與海瑣談》中記載:"村落糊楮,象龍首尾,載版為身,機轉轆轤,篝燈於上,從似金鼓,沿門索賞,謂之龍船燈"。道出了龍船燈的形、質與活動形式。樂清的細紋剪紙就隨南宋的"龍船燈"相輔而生,相得溢彰,人們習慣稱它為"龍船花"。剛開始時的"龍船花"與後來的"龍船花"比較,早期的"龍船花"顯得相對粗獷、單純、古樸。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不斷需求與創造,對甌越民間文化、海洋文化及農耕文化的感悟、運用與理解,使細紋剪紙日趨成熟、精細、豐富、生動、多樣,其民間民俗的文化內涵也更加深厚,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徵,終於使樂清細紋剪紙獨樹一幟。現由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藝美術全集"《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分冊中將樂清細紋剪 紙作為極其獨特而鮮明的語言個性收編在冊。
樂清的細紋剪紙不僅具有重要的民間藝術價值,它還對於地域文化的延續及其審美趨向和歷史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它是一種民間藝術,更是一種民間文化與標志。記得我的孩提時代,每逢春節,就可看到紙扎"魚燈"和"首飾龍"。魚燈活動都在傍晚天黑之後舉行,一組有十幾盞魚燈,一般第一盞為"龍燈",後面跟著各種各樣的"魚燈",在"龍燈"前面還有一人手執"龍珠燈",在鑼鼓喧嘩聲中開始了以龍嬉珠為形式的娛樂活動,有表示"龍騰虎躍"、"魚躍龍門"等抬式,互比高低,爭奇斗艷。但小時候的我更迷戀的還是"首飾龍",首飾龍一般長為4.5米,高3米,寬2米。以龍為頭尾,以船為身,又似層層樓閣,四周布滿戲典人物與神話人物。並通過首飾龍中軸滾動(後改為電動)使人物栩栩如生。首飾龍上所有的窗花亦用細紋剪紙裝飾而成,精細至極、令人贊嘆不已。無論是"魚燈"、"首飾龍"或"龍船花"都反映出當地勞動人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蓄興旺、吉祥如意樂清剪紙的發展
據考證,在樂清剪紙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大部分。一是早期剪紙以女性為主體,以美化生活為主流,為剪為主要手段,但題材、內容、手法、形式與我國其它地方的剪紙有所相似,並無鮮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至南宋"龍船燈"的出現,打破了女性藝術的范疇,成為男女皆為的民間手工藝術,並且從原來以剪為主變為以刻代剪。所以,也有人將樂清的細紋剪紙叫做細紋刻紙,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足以說明細紋剪紙在工具使用上已起了變化,使樂清的剪紙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鮮明的個性語言。回顧樂清的細紋剪紙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
宋代。隨著南宋"龍船燈"的出現,樂清的細紋剪紙應運而生。剪紙作為龍船燈上的窗花裝飾開始演變,從造型語言上變原來花鳥、草蟲為主為幾何形狀為主,常見有柳條紋、磚塊紋等。這個時期的剪紙,作為龍船燈上專有的用途,開始變的細膩而富有裝飾性,使樂清的剪紙初步形成個性語言,與原來的女性剪紙逐漸拉開了距離,如圖②。我們可以把這個時期的剪紙叫做樂清細紋剪紙的起始階段,或叫初級階段。
元、明時期。隨著"龍船燈"活動年年頻頻出現,人們的審美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民間藝匠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創造,使細紋剪紙的語言開始豐富,技法開始熟練,紋樣開始精細。這個時期的細紋剪紙著重講求對比與變化的形式美,一般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粗內細為常見,外面多為柳條紋,裡面一般有磚塊紋、十字紋、井字紋等,如圖③。我們可以把這個階段的細紋剪紙叫做成熟期。
明、清時期。明末清初,隨著樂清商貿和手工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娛樂活動有著更高要求。於是在每年春節開始有"龍船燈"的賽事活動。而評判龍船燈的重要標准之一是看"龍船花"的精美程度,這就成為民間剪紙藝匠嘔心瀝血、精心創作、不斷創新的強大驅動力。這時,龍船花的紋樣除磚塊紋、十字紋、井字紋之外,還有長壽紋、正字紋、魚鱗紋、雙喜紋等。通過民間藝匠的不斷創造,使細紋剪紙的紋樣增多到幾十種,使細紋剪紙藝術的語言更加豐富,技法更加成熟,如圖④。所以把這個時期的細紋剪紙稱為高峰期。
新中國成立至今。新中國成立後,樂清的商品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手工藝隊伍不斷壯大,先後成立許多工藝美術產家。其中,黃楊木雕、石雕、竹編、草編、米字花邊等產品遠銷國外。樂清的細紋剪紙就是在這個時期手工業商品經濟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當地人就是將龍船燈的飾花"龍船花"轉化為商品,這個時候人們開始把"龍船花"改名為"樂清細紋刻紙",其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與地區,深受世界友人的喜愛。
1955年,樂清縣黃楊木雕廠成立了剪紙車間,首次將民間剪紙藝人請到工廠,並配有專門的設計人員。至20世紀70年代,在樂成、象陽寺前村、地團橋頭村等地相繼成立十幾家專業剪紙工廠,孕育出一支龐大的剪紙製作隊伍,高者能在方寸之間刻制出2500多個洞孔,因此,被有關專家學者與新聞媒體稱為"微雕藝術"、"中國一絕"等。郭沫若先生有詩雲:"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透得末有;一剪之趣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郭先生的這首詩中講的南方剪紙,尤如是對樂清的細紋剪紙而言。
的美好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的剪紙紋樣,在原來的基礎上拓展到人字紋、米字紋、葵花紋、梅花紋、菊花紋等近百種。其剪紙版面一般分外、中、里三層,外層多為花鳥、草蟲、動物之類,中間為細紋,裡面為主題圖案,有時外紋也為主題圖案。這時細紋剪紙在繼承傳統"龍船花"的前提下進行大變法,變過去單純作為"龍船燈"上的窗花裝飾為居室飾品,也可叫牆花。其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並且通過對甌越文化、海洋文化、農耕文化的覺悟與運用,將民風民俗等語言要素納入其中,使細紋剪紙更賦予地方文化內涵。況且在技法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所以我們把這個時期的樂清細紋剪紙稱為鼎盛時期。
縱觀樂清細紋剪紙的發展歷史,始終是以甌越文化、海洋文化和農耕文化為背景,獨具匠心,逐漸趨向成熟,並成為鮮明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為世人所矚目。
上個世紀末新世紀之初,隨著樂清經濟新的騰飛和商品經濟浪潮的強烈沖擊下,樂清的細紋剪紙卻面臨著前所末有的危機,它將面臨著滅絕的可能性。如今樂清能善細紋剪紙者已是廖廖無幾,他們並且都已步入中老年段,年輕一代的細紋剪紙還是個空白,樂清細紋剪紙藝術這一顆鑲嵌在東海之濱的璀燦明珠能否永久地放出異彩,尚是一個未知數。
林邦棟與樂清細紋剪紙
林邦棟出身在一個世代以油彩、紙扎。龍燈等手工業為生的家庭。其祖父林祠明在油漆畫、塑佛像、紙扎龍船燈諸方面在當地頗有影響,其文林松亭繼承了祖輩的技藝,又在細紋剪紙方面有所發展。林邦棟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喜愛油漆畫,紙扎和剪紙藝術。他看著家人神奇的技藝十分著迷,一看就是大半天,而且常常廢寢忘食。在13歲那年,父親見其如此迷戀民間藝術,便開始潛心傳授油漆、紙扎和剪紙藝術,二十歲左右他便能獨立設計剪紙花紋、並熟練地刻制。
由於他勤奮好、刻意求新,又有一身嫻熟的細紋剪紙技藝,於1955年首批被吸收到樂清縣黃楊剪紙小組,後發展為樂清縣工藝美術廠。在廠三十年間,使他有著充足的時間,潛心研究民間細紋剪紙藝術,設計了剪紙紋樣數百種,剪紙作品遠銷國外。使樂清的細紋剪紙從原來單一用途"首飾龍"上的花飾,發展成為書箋、居室布置等多元用途的獨幅作品。到了70年代並以樂清工藝美術廠的剪紙東間為奠基,在全縣各地相繼成立了幾十家專業剪紙廠家,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剪紙製作隊伍。剪紙作品大多數屬外貿出口產品。一時間樂清的剪紙遍布全球,成為當地一種產業與文化。林邦棟先生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林邦棟有深遠的細紋剪紙傳統,但他從不摩古不化;敢於創新,而不失傳統本色。傳統的"龍船花"剪紙大都以豎長方外形,外部花紋亦以磚塊狀常見,裡面配以細紋,細紋花樣的模式不超過20種。林先生憑著對細紋剪紙的執著追求,對技術 的精益求精,對民間文化的深刻領會,通過長期的思考、探索、實踐,使樂清的細紋剪紙又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在外形上有正字形、人字形、十字形、米字形、葵花形等,細紋樣式上發展到近百種,從四圍的磚塊狀變化為花卉、鳥獸、人物、風景等。使細紋剪紙更富於動靜結合,粗細相間,疏密對比,給人一種強烈的秩序感、節奏感和韻律感。如今,他雖然已是古稀老人,但他一旦進入細紋剪紙創作與刻制,依然是精神抖擻,手提刻刀,如魚得水,動作自如,一氣呵成。他的技術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可老人從不僅滿足於此。他深入百姓生活,非常注重搜集民俗民風、民間傳說故事,並將它運用到細紋剪紙藝術之中。使細紋剪紙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使細紋剪紙的題材更加廣泛而富有民間特色,使細紋剪紙的語言更加豐富燦爛。他所創作的《龍飛大有年》、《多福多財》、《金玉滿堂》、《魚躍龍門》等作品,都充分地展示了傳統的民俗偶意。
在人們的心目中,林邦棟還是慈善的老人,令人尊敬的老人。鄰里結婚、祝壽、生兒育女、過年過節,老人常刻一些松鶴、壽星、鴛鴦、雙喜、龍鳳及窗花之類的題材內容送給他們。林老常說:"他們需要什麼,我給他們刻什麼",可見老人的作品是深受百姓的歡迎。察其原因,是老人的作品即來源於生活,又回到了生活。
回顧林邦棟先生所走過漫長的藝術歷程,令人感嘆不已。他的作品即代表著一個地方和民族的文化與藝術 特色,並走出地方,走向全國,也走向世界。使我不禁想起一位哲學家說的話:"只要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林老的細紋剪紙已有著鮮明的個性、令人刮目相看。他的作品《魚躍龍門》、《龍飛大有年》、《細紋剪紙系例》分別獲得全國金獎和最高榮譽獎,作品分別在中國美術館。法國科布倫茨州博物館展出、收藏和現場表演,《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剪紙藝術報》等幾十家新聞媒體報道了他的細紋剪紙藝術。他已被授予首批"中國剪紙藝術大師"的光榮稱號。
林老不光是位細紋剪紙傳人與大師,同樣也是一位紙扎藝術稀世傳人與大師。1999年為了迎澳門回歸,他帶領兩個兒子一起製作長達2000米的臣龍,被人們稱贊為"中華傳統一絕",並載入吉尼斯世界大全。1998年他製作的"首飾龍"在"浙江省鄉鎮工藝美術精品展"中被評為特別獎。1999年雲南昆明世博會上,又展現了他精心製作的"首飾龍",今天中外贊不絕口。
細紋人生--細紋刻紙工藝美術師陳余華先生
陳余華先生系浙江省樂清市象陽鎮寺前村人,1953年出生,15歲隨父(剪紙藝術大師陳朝芬先生)學藝,長期從事中國民間細紋刻紙的創作和研究。現系中國剪紙研究會會員,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樂清市剪紙研究會理事,工藝美術師。三十多年來創作了數百幅刻紙作品,主要作品有《四大美女》、《桂林山水》、《十二生肖》、《獨生子女》、《細紋花鳥》、《雙魚》、《沖出亞洲》、《觀音》、《連年有餘》、《熊貓》、《花蝶》、《九龍圖》、《九獅圖》、《慶祝港澳回歸》等優秀作品遠銷國內外。
《四大美女》1992年在紀念《講話》發表五十周年美術展獲優秀獎。為繼承家父的精湛技藝而學刻的《九獅圖》刀法細膩工整,深得行家好評,在象陽首屆"浙江民間藝術精品展"中獲一等獎。1996年《九獅圖》和縮制的《紅樓夢》在浙江省鄉鎮工藝美術精品展中榮獲一等獎,《龍船花》獲三等獎,《沖出亞洲》在1999年10月第四屆中國黑龍江跨世紀全國剪紙展覽中榮獲金獎,《雙魚》在2000年9月第五屆中國黑龍江跨世紀全國剪紙展覽中榮獲銀獎,《鳳戲牡丹》、《熊貓》和《九獅圖》1999年12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中榮獲銅獎,《觀音》在"99年中國民間剪紙博覽會"中榮獲銀獎,《獨生子女》獲優秀獎,《九獅圖》等五件作品被四川省博物館收藏。《連年有餘》在"99年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中榮獲金獎,2000年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剪紙世紀回顧展"中榮獲一等獎,並同《九獅圖》、《鳳戲牡丹》、《十二生肖》、《天女散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以及中國華夏剪紙博物館、溫州博物館、樂清文物館、樂清圖書館等處收藏。《花蝶》2001年10月在杭州舉辦的西湖博覽會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中榮獲金獎。《九龍圖》2001年在中國民俗風情剪紙大賽中榮獲銅獎、溫州工藝美術世紀回顧展中榮獲金鹿獎。他所創作的細紋刻紙在浙江省第十一屆大學生運動會中榮獲特別貢獻獎。在浙江省工藝美術評審中被評為優秀作品獎。作品被中國輕工總會會長陳士能同志觀賞後,得到高度好評。藝術傳略與作品分別載入《中國美術報》、《人民畫報》、《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世紀珍藏版》、《中國工藝美術與禮品圖文總覽》、《溫州民間藝術一百年》及《中國民間剪紙集》等。其藝術歷程被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攝制組攝制並多次播放,2000年10月被浙江有線經濟台《非常人家》欄目專題拍攝,2001年5月被溫州電視台國際部特約拍攝"匠心細微處----陳余華和他的細紋刻紙"專題片。陳余華先生潛心研究將原有的60多種細紋圖案發展到100多種,其所創作的作品刀法既工整細膩,又活潑流暢,被行家譽為"中華一絕"和"剪紙之最"。
我也不算很了解,給你搜了點,隨便參考參考吧。。。。
Ⅶ 歷史上美女排名。四大美女也排出來。
除了眾所周知的 四大美女外 歷史上還有其他出名的美女
夏朝:
妺喜(夏朝最後一位國王桀的王後)
商朝:
妲己(商朝最後一位國王紂的王後)
西周:
褒姒(周幽王寵姬)
春秋戰國:
驪姬(晉獻公夫人)
南子(衛靈公如夫人,傳與孔子調情)
夏姬(陳靈公的情婦,以妖冶聞名)
西施(越王勾踐獻給吳王的著名美女)
鄭旦(和西施一起被獻給吳王的美女)
文姜(魯桓公夫人)
孟贏(楚平王夫人)
秦、兩漢:
虞姬(西楚霸王項羽寵姬)
戚夫人(漢高祖劉邦的寵姬)
李夫人(漢武帝劉徹的寵姬)
陳阿嬌(漢武帝劉徹的皇後)
衛子夫(漢武帝劉徹的皇後)
秦羅敷(漢朝民間的著名美女)
卓文君(司馬相如的夫人)
班昭(斑超的妹妹)
趙飛燕(東漢漢成帝的皇後)
趙合德(趙飛燕姐姐,東漢漢成帝的寵妃)
王嬙(又名王昭君,東漢元帝時的宮女,出為匈奴單於為後)
三國:
蔡琰(又名蔡文姬)
大喬(吳主孫權寵妃)
小喬(周瑜的愛妾)
孫尚香(孫權的妹妹)
貂嬋(先後嫁與董卓和呂布)
甄氏(魏文帝曹丕的皇後)
兩晉南北朝:
綠珠(西晉石崇的愛妾)
潘妃(南齊東昏侯寵妃)
馮小憐(北齊後主高緯皇後)
張麗華(陳後主的寵妃)
隋唐五代:
宣華夫人(隋文帝寵妃)
蕭氏(隋煬帝皇後)
朱貴兒(隋煬帝寵妃)
袁紫煙(袁天罡女兒,隋煬帝寵妃)
袁寶兒(隋煬帝寵妃)
上官婉兒(宰相上官儀孫女,武則天時宮女)
江采萍(唐玄宗寵妃)
楊玉環(唐玄宗寵妃)
關盼盼(唐朝名妓,詩人白居易的相好)
霍小玉(唐朝名妓,詩人李益的相好)
薛濤(唐朝第一名妓)
大周後(南唐後主的皇後)
小周後(南唐後主的皇後)
兩宋:
李師師(宋朝名妓)
唐婉(詩人陸游的表妹、夫人)
李清照(女詞人)
梁紅玉(宋朝名妓,韓世宗夫人,民族英雄)
琴操(宋朝名妓,蘇軾相好)
嚴蕊(宋朝名妓)
元明:
鄭貴妃(明神宗的皇貴妃)
客印月(明熹宗乳母、魏忠賢入宮前的情人)
陳圓圓(明朝蘇州名妓)
顧橫波(明朝南京名妓)
董小宛(明朝南京名妓,詩人冒辟疆相好)
卞玉京(明朝南京名妓)
李香君(明朝南京名妓,漢奸候方域相好)
寇白門(明朝南京名妓)
馬湘蘭(明朝南京名妓)
柳如是(明朝浙江名妓,詩人錢謙益相好)
滿清:
董萼妃(滿清順治寵妃)
靈簫(清朝名妓,詩人龔自珍相好)
顧太清(恪親王奕繪的王妃,詩人龔自珍相好)
賽金花(清末名妓 )
至於事跡,網路里有,就不多說了。
Ⅷ 五代時期第一美女花見羞,論才貌勝過四大美女,為何42歲就香消玉殞
花見羞即王淑妃(?-947年),五代時期後唐第二代明宗皇帝李嗣源的寵妃,有“五代第一美女”之稱,他眉如遠山,目如秋水,因美貌如天仙,人們認為再美的鮮花也比不上她,稱她為花見羞。
劉知遠聽說李從益曾經召請高行周等人抵抗而沒有成功,就派郭從義先入京師殺花見羞母子。花見羞臨死前喊道:“我家母子有什麼罪過?怎麼不留我兒子一條命,使每年寒食持一盂飯,灑明宗墳上。’聽到花見羞抗議聲的人們都悲痛不已。李從益死時才17歲,其實在政治上根本不會對劉知遠構成威脅。
花見羞出身不高,不過這也養成了她對所有人都謙恭大度的秉性,並能不計恩怨撫養明宗的孩子。正是她的性子,讓她們母子在明宗死後於亂世中艱難地生存了下來。花見羞幾乎見證了五代所有王朝的興衰,最後為劉知遠所殺,年僅42歲,這位五代時期第一美女從此香消玉殞了。
Ⅸ 四大美女楊貴妃體重140斤,為啥唐玄宗還那麼寵愛她因為有絕活
在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 身高只有1米6,但是體重138斤。 五代的《開元天寶遺事》稱楊貴妃「素有肉體」,宋代蘇軾的詩《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中有「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一句,後世一些人遂以成語「環肥燕瘦」而附會,認為楊貴妃體態較胖。但是為啥還能稱為四大美女,又為什麼那麼討唐玄宗喜歡呢?
有很多人說唐朝那個時候富裕,胖子很多,因此對於女人來說以胖為美,這也許是一個理由。也有人說,楊貴妃 是豐乳肥臀的典範,就是肉都長在了該長的地方 。其實楊貴妃有三點無人能比,這才是其受寵的關鍵。
第一,臉蛋漂亮。
從楊貴妃畫像來看,其長相那真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真的很漂亮。而且最主要的是,臉上的肉並不多,這是關鍵。而且,從楊貴妃幾十年的變化來看,臉蛋上一直保持很瘦的狀態。因此,其雖然胖,但沒有胖到臉上。
第二,皮膚白皙
除了審美因素,還有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楊貴妃的皮膚。誰不喜歡皮膚好的人?皮膚好,摸上去就像雞蛋一樣,絲滑柔嫩。楊貴妃的肌膚就是人人羨慕的那樣吹彈可破,白皙滑膩,羊脂玉一般的皮膚,讓人愛不釋手。古代的女子非常愛惜自己的皮膚,特別是皇宮里的女子,色衰愛弛的道理她們清楚地知道,因此護膚一刻也不敢鬆懈。楊貴妃擁有這樣的肌膚,又在精緻五官的加持下,想要不獲得盛寵都難。
第三,精通音律。
最後一點,她掌握的一項絕活,更讓那些後宮嬪妃望塵莫及。 一般來說,體重胖的女人是沒辦法跳舞的,但是楊貴妃卻能歌善舞,身輕如燕。而最為主要的是,長期的舞蹈訓練使得楊貴妃整個身軀非常的柔韌和勻稱。楊貴妃雖然體重很胖,但是看不到胖,而是一種豐滿和豐腴,這一點是任何胖子不能比的。楊貴妃能夠獲得唐玄宗的芳心,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其體重雖然重,但是,沒有胖的臃腫。而有的卻是,勻稱和豐腴,別有一番風味,吸引力十足。
說到這里,其實指的就是她的多才多藝,這與她小時候的經歷有關。要知道玄宗皇帝在這方面也特別熱衷,這才有兩人合起伙來編排霓裳羽衣舞的可能了!這在古代的後宮里,絕對是獨一份的,對於這個體態豐腴、性感風騷的女人,李隆基當然是寵溺有加了!
Ⅹ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貴妃醉酒 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