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描寫傣族女子的詩句
1. 關於傣族詩句
關於傣族詩句 1.描寫「傣族風情」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傣族風情的詩句如下
1: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出自唐·孟浩然《過故人庄》寫的是村外有郭城,有山的開放性,強調的是故人庄寧靜而不偏僻的地理位置,讓人頓生親近之感,而無畏遠之情。
2:閑夢正悠悠,涼風生竹樓。唐,作者羅隱,意思是心無雜念,夢游九霄,人生快哉,微微清風掠過竹樓,使得人神清氣爽。
3:家家竹樓臨廣陌,下有連檣多估客,相和歌辭·采菱行,作者:劉禹錫,詩詞前半部分著重描寫了隨採集菱角女子們出行的所見所感。
運用比喻等手法描寫了白馬湖上的秀麗景色和女子們勞作嬉戲的田園景象。後半部分描寫市場路途,借景抒情,借用典故直抒胸臆。
4:桃李春多翠影重,竹樓當月夜無風。全唐詩【寄梁佾兄弟】趙嘏 ,春天桃李枝葉繁茂,月夜竹樓里沒有一絲風,荀家兄弟前來作客又告辭而去,留下我孤伶伶一人獨自倚著欄桿,感受到花香與露水。
(1)傣族美女看月亮擴展閱讀
這里的植物園時一定要去的,有亞熱帶叢林,美麗怡人。路的兩邊,芭蕉樹,香蕉林,檳榔樹、棕櫚樹隨處可見。有人穿著唐僧的服飾,幾個人騎著一頭大象,微笑著,優哉游哉。
這個場景,我只有在電視劇《西遊記》里見過這樣的景象,好像是唐僧師徒取經路上的天竺國一樣。不再是杏花煙雨一剪寒梅的蕭索悲情;不再是悍風飛沙白山黑水的北國。
它是大自然的寶庫,是綠色的王國,是南國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武陵人緣溪行豁然仙境地方,是蝴蝶翩翩孔雀開屏的故鄉。是混沌初開的宇宙,是炎夏不散的宴席。
美麗的孔雀尾巴。人們都說沒去橄欖壩就等於沒到西雙版納。橄欖壩位於版納37公里處,具有濃郁的熱帶風光和民族色彩。
聽當地人說橄欖壩意為「宮廷花園寨」的曼聽,裡面有兩個比較大的寨子,一個是曼松滿,也就是花園寨,另一個是曼聽,也就是花果寨,無論走進哪一個寨子,都會看到典型的緬寺佛塔和傳統的傣家竹樓。
橄欖壩上布滿的美麗富饒的傣族寨子,就象裝點在孔雀尾巴上閃亮的花斑,絢麗多彩,因而橄欖壩素有「孔雀羽翎」、「綠孔譽尾巴」的雅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傣族
2.找有關與傣族的詩詞
優美的傣族敘事長詩 傣族民間敘事長詩十分豐富,據傣族360多年前的詩歌論著《哇雷阿塔乃甘哈傣》(即《論傣族詩歌的種類》)一書的統計,傣族人民「總共創作了458部敘事長詩」。
此後,又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作了數十部敘事長詩,加起來就有500多部,這在中央民間文學的詩壇上是名列前茅的。 在這些民間敘事長詩中,長的達10萬余行,短的也有1000多行。
其中,有創世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它反映地球、人類的產生和發展、神與人的關系;有歌頌正義戰爭、描寫英雄傳奇的《蘭嘎西賀》(十頭王);有反映反對封建的婚姻制度、歌頌純潔愛情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召樹屯》、《召溫幫》、《召烘罕與南拜芳》;有反映愛情悲劇的《娥並與桑洛》;有反映統治階級之間爭權奪利、謳歌賢明群主、鞭韃暴君的《松帕敏與嘎西納》;的反映佛祖如何修行成佛,最後達到涅 境界的《維先達臘》等。此外,還有《沾巴西頓》(四棵緬桂花樹)、《康罕》、《相勐》、《章響》、《波歡板嘎》(千瓣蓮花)、《吾萊》(花蛇)、《布罕》(金螃蟹)、《依南苗》(花貓公主)、《南波歡》(香發姑娘)等。
其中許多是講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這些敘事長詩在傣族地區流傳,大部分都在數百年以上,有的已達1000多年,經過不斷地加工、修改和錘煉,已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語言流暢、優美,比喻貼節,使人百聽不厭,百看不煩,深受群眾的歡迎。 新中國建立後已翻譯出版的民間敘事長詩有《召樹屯》、《嘎龍》、《娥並與桑洛》、《松帕敏與嘎西納》、《蘭嘎西賀》、《相勐》、《巴塔麻嘎捧尚羅》等。
在傣族500多部民間敘事長詩中,《烏沙麻羅》、《沾水西頓》、《蘭嘎西賀》、《巴塔麻嘎捧尚羅》、《章響》被譽為五大「詩王」。 《烏沙麻羅》這部長詩長達10萬余行,被列為五大「詩王」之首,在傣族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其故事梗概是:烏沙是容貌極為丑惡的國家,麻羅是個容貌十分漂亮的美女,丑王烏沙與象王召掌相到爭奪美女麻羅,由此而引起丑王與象王之戰。烏沙的母親,是荷花與地神相戀後生下的女兒。
荷花生下女兒後便凋謝了,在森林裡修行的帕拉西抱養了這個女嬰,女孩長到16歲時,出落得比她的母親還漂亮。一天,國王召曼諾沙蒂到森林裡打獵,恰好遇到她在摘野果,便把她強娶為妻。
帕拉西堅決反對這門親事,認為召曼諾沙蒂是信仰巫師的人,沒有資格娶荷花之女。召曼諾沙蒂不理睬帕拉西,命士兵把荷花之女搶走。
不久,荷花之女逐漸愛上了國王,帕拉西知道後十分生氣,認定他們的婚姻違背天意,發誓賭咒,要讓他們生下的兒子像個癩哈蟆。結果咒語變成了現象,荷花之女與國王生下的兒子,果然是個冬瓜似的肉團。
國王大怒,拔劍把肉團破開,從肉團里走出一個男孩子,模樣果然像癩哈蟆。國王因兒子醜陋而日夜發愁,但國師摩古拉卻說,丑王子長大後定能征服天下。
王子取名為烏沙,長大後果然武藝高強,力大無究並且剛愎自用,十分蠻橫。父王召曼諾沙蒂還沒有死,他就以武力奪取了王位。
從此,丑國王烏沙的名字便不徑而走,很快就傳開了。 由於烏沙比癩蛤蟆還丑,沒有哪個女兒想嫁給他,全國的女人都東躲西藏,生怕國王選中自己,落得個「做癩蛤蟆妻子」的可悲命運。
盡管如此,烏沙仍揚言要找天下最美的女人為妻。不久,他到森林裡遊逛,果然發現了一個天下最美的姑娘。
這姑娘名叫麻羅,是一個普通百姓的女兒。她的容貌象鮮花一樣美麗,全身閃閃發光,心靈也很善良。
她已經有情人,未婚夫是管轄森林裡萬頭大象的象王召掌。烏沙是個粗暴、驕橫的人,他不管麻羅姑娘有無未婚夫,硬要強娶她為妻。
麻羅姑娘從未見過這樣醜陋的人,一見他就叫得魂飛魄散,拔腿就跑。烏沙緊緊追趕,非要將她抓到手不可。
麻羅姑娘逃到森林深處,躲在一個山洞裡,以為已到安全處,便拿出針線開始綉花。誰知她身上發出的光芒從洞里透到洞外,烏沙見麻羅躲在山洞裡,便向山洞猛撲過去。
他一步一步地逼近姑娘,姑娘大聲呼救,但連洞外的小鳥也聽不見,無人來搭救,盡管她拚命反抗也無濟於事,結果被烏沙抓住,抱出洞外放在馬背上,帶回王宮去了。 召掌不僅是象群之王,而且也是森林之王,森林裡的一切飛禽走獸均歸他管轄。
當他得知丑王烏沙抱走自己親愛的未婚妻麻羅時,大發雷霆,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吼聲。吼聲就是命令,霎時,10萬頭大象甩著鼻子匯聚在他的身邊,發誓要跟隨召掌沖進烏沙的宮廷,去把麻羅姑娘救出來。
象王十分感激象群對他的忠誠,他帶領著它們浩浩盪盪地向烏沙的王宮沖去。一路上,大樹被拔倒,小樹被踏平,大河被堵住,小河被喝乾。
壩子里的人們見10萬頭大象如同烏雲滾滾而來,驚恐萬狀,四處逃命。 烏沙聽到象王來進攻的消息,急忙召集10萬精兵強將出城抵抗。
一場爭奪天下美女的戰爭爆發了,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丑王與象王的戰爭」。戰爭持續了很長的時間,結果象王召掌大勝,救出了他親愛的未婚妻麻羅。
戰爭結束後,召掌與麻羅在森林裡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鳳凰、孔雀、天鵝、大象、獅子、馬鹿、麂子和一切飛禽走獸都來。
3.傣族的詩句和歌曲,散文
傣族文學作品大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關於開天闢地的最古老神話,在傣族群眾中流傳最廣的是《布桑該與牙桑該》。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該與牙桑該稱為「我們的祖宗」。關於開辟西雙版納、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傳說。在傣族地區,還廣泛流傳著召瑪賀、艾蘇和艾西等聰明人的故事。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萬能的本領和超人的智慧。
已經譯為漢文正式出版或在刊物上發表的傣族敘事詩有《召樹屯》、《娥並與桑洛》、《線秀》、《緬桂花》、《葫蘆信》、《松帕敏和嘎西娜》、《一百零一朵花》、《三隻鸚哥》、《蘭嘎西賀》、《九顆珍珠》和《蘇文納和他的兒子》等23部。
傣族詩歌,包括歌謠和敘事長詩兩大類,傣族中有職業歌手或半職業歌手,傣語叫做「贊哈」。古歌謠,是傣族文學的萌牙,至今還以口頭和手抄本形式流傳民間。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雲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謠》中的許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時代的生活、勞動、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
人類通過實踐逐漸認識了客觀世界;《打水歌》描述人類逐步改變自己的居住條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則是人類的勞動生活。這些詩歌形式簡單,節奏明快。
4.描寫傣族村寨美麗景色的詩句,一定要詩句
家家竹樓臨廣陌,下有連檣多估客。
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
詩詞正文
《相和歌辭·采菱行》
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鸞翔。
盪舟游女滿中央,采菱不顧馬上郎。
爭多逐勝紛相向,時轉蘭橈破輕浪。
長鬟弱袂動參差,釵影釧文浮盪漾。
笑語哇咬顧晚暉,蓼花綠岸扣舷歸。
歸來共到市橋步,野蔓系船萍滿衣。
家家竹樓臨廣陌,下有連檣多估客。
攜觴薦芰夜經過,醉踏大堤相應歌。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煙起。
一曲南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里。
注釋:
采菱:採摘菱角。
白馬湖:位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市驛亭鎮內,三面環山,環境恬適。東漢末年,秣陵尉蔣子文(官職相當於南京市市長),率兵追逐強盜至鍾山腳下,英勇戰死。到了東吳初年,有官員看見蔣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馬,手執白羽扇,侍從左右跟隨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樣。
事隔多年後,他乘坐的那匹駿烈的大白馬,還久久不願離開主人戰死的疆場,經常出現在紫金山坡,並昂首奮蹄,日復一日地刨出了一汩汩清泉,為居住於此的村民帶來了福音。清泉匯聚便成白馬湖。
屈平祠:屈原的祠堂。屈原,名正則,字靈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楚國辭賦家,創立了「楚辭」,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為殉國而投汨羅江自盡。
(1)傣族美女看月亮擴展閱讀:
傣家竹樓室內用籬笆將房屋分成兩半,內室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內;外室較寬敞,靠里部分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設有火塘,是取暖、做飯的地方。
干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
拾級登樓,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納涼。德宏多數地區的傣族則住平房,剖竹為牆或以土坯為牆,覆以茅草,多為四合院。楚雄彝山裡的傣族竹樓,屋頂較為寬大且平緩,主要功能是通風防曬納涼,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樓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熱和潮氣,防止蟲豸侵害。
樑柱里外穿插連接,渾然一體,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憂;樓下只有幾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濫,一般情況下可保竹樓無恙。在彝山傣族地區,家家都建有竹樓,且多為傣族百姓的主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傣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相和歌辭·采菱行》
㈡ 鞠婧禕的傣族裝扮清新甜美,她還有哪些讓人難忘的絕美造型
作為一個女孩子,鞠婧禕的顏我是吃的死死的,身高不太高,但是清新甜美的顏值一定可以在眾明星中稱得上是一絕,太精緻的一個人兒了。鞠婧禕不僅生的好看,她在自己的事業上也是非常的努力。在裝扮這里,她的許多造型堪稱是絕美,不管是劇里還是劇外,鞠婧禕穿什麼都能給人眼前一新的感覺。話不多說,下面一起來展示鞠婧禕的幾個驚艷的造型吧。
一、仙女風鞠婧禕在出席東方風雲榜音樂盛典時一襲小仙女的裝扮驚艷亮相舞台時,那一瞬間,我感覺自己的呼吸都要停滯了。在周身舞台煙霧的環繞下,鞠婧禕微微垂眸等待音樂前奏,淡紫色紗裙設計的微蓬,徒留一份美好的靜謐。紗裙上金絲線的紋路讓衣服不失單調的同時又多增加了點亮麗的質感。肩膀處採用了兩個大蝴蝶結的設計更加多了一份甜甜的少女心。一頭微卷的長發,在腦後紮起一個隨意的辮子有了幾分歲月靜好的嫻靜,在唱歌時不經意滑落的肩帶一幕,真真是我見猶憐。
四、總結鞠婧禕還有許許多多的好看造型,這與她工作室團隊的努力都是分不開的,她真的超級美,不管是正臉還是側顏都毫無瑕疵,期待鞠婧禕小姐姐的未來之路越來越棒。
㈢ 雲南哪個少數民族的姑娘最漂亮
傣族和彝族。
首先傣族是因為他們所居住的地方都依水而居,傣族姑娘秉承了水的柔性和靜美。而且傣族服飾艷麗,又住在吊腳樓,身材面容都姣好。中國著名重彩畫家丁紹光的雲南民族重彩里選取的素材就大部分都是以傣族姑娘為模特。主要就是想展現是雲南美的一面。潑水節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一票票的傣族美女。
彝族的服飾多變美麗是很多雲南人都知道的,彝族姑娘高挑白皙並且與生俱有一種氣質,很難形容。感覺有點異域。我大學里就有很多同學是彝族,我認識兩個在東航做空姐的都是彝族。感覺就是氣質為她們加分了。
㈣ 一群傣族少女姍姍走來,肩上扛著小紡車,手裡提著小燈籠,緊身拖曳的筒裙在隨風搖擺。她們的身材是那樣苗
用外表描寫寫出了傣族姑娘的漂亮,比喻的手法更加襯托出她們的美好和美麗。
㈤ 傣族的文化有哪些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一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一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里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干黃鱔、腌鴨蛋等美食。兩人一起美滋滋地吃著,說著甜蜜的情話。吃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傣族文學】主要是敘事詩。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長篇敘事詩。現在保留的傣族傳統長篇敘事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有歌唱人類創世活動的如《布桑蓋與瓦桑蓋》、《坤撒》,頌揚祖先創業事跡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歷史事件的如《召網香召網朔》、《勐卯與景欠戰爭史》,揭露統治階級貪婪殘暴的如《娥並與桑洛》、《召樹屯》、通過愛情主線揭示社會矛盾的如《朗鯨布》、《線秀》,還有新中國成立後表現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大約在19世紀初產生於德宏盈江的盞西和干崖。較早的劇目有《公孫犁田》、《冒少對唱》、《十二馬》等。到20世紀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個傣戲劇團,於是傣戲迅速風靡各地。傣劇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語,唱腔以男腔、女腔為主,劇本多根據傣族民間故事改編,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民間武術為主,也借用其他劇種表演的程式,形成自己的戲曲風格。在傣族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揮了表演者道具扇子或手帕的作用,同時借鑒京劇、滇劇和傣拳創造了傣戲的武打動作,臉譜的化裝則由原來的紅、黑、白三色發展為較為細致的「勾臉」,以表現人物性格。另外還根據劇情和角色的性格改進了曲調形式,音樂集傣族地區豐富的民間曲調而成,伴奏從以象腳鼓、鋩鑼、鈸為主發展到使用多種樂器,並採用了滇劇不少以鑼鼓經為主的伴奏手段。各地經常有劇團演出,每逢節慶日,村與村、壩與壩之間還舉行巡迴的交流演出。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凡光罕是以鹿的模具作為道具而表演的獸類舞蹈,此外還有獅子舞、大象舞等。凡光為鼓舞,舞蹈者挎鼓或擊鼓而舞,自己為自己伴奏,僅限於男性表演,在民間流傳極廣。常見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腳鼓舞、大鼓舞等。哈凡為邊歌邊舞的集體性舞蹈,常見的有《依拉賀》和放高升舞,多在節日期間結群表演。凡整為武術舞,其中包括拳術舞、棒術舞、刀術舞等。表演時常敲擊鼓、鋩、鑔等打擊樂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節奏應與鼓點協調,具有娛樂和自身防衛等特點。除了以上幾種有統一名稱的舞蹈外,民間還有一些反映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的舞蹈,常見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環舞、花棍舞、蠟條舞、荷花舞等,其特點以舞蹈動作表現傣族生活的某些側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種類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們最喜愛、最熟悉,也是變化和發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每年的佛教節日和迎接新年時,都要表演孔雀舞。
【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樓里,能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而吹出的顫音尤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全國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創作出《月光下的鳳尾竹》樂曲,使葫蘆絲音樂風靡大江南北。象腳鼓因鼓身形似象腳而得名,常與鋩鑼、傣鑔組合在一起,廣泛用於歌舞和傣戲伴奏。嘎臘薩是竹製、吊橋形的敲擊體鳴樂器。玎是彈撥弦鳴樂器,傣族青年戀愛時經常彈奏,有「愛情樂器」之譽。
【傣族武術】西雙版納傣語叫「芬整」,德宏一帶叫「戛拳」。過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歲,一般都要學會幾套武術動作,作為防身、御敵、防野獸之用。騰沖縣的永樂寨,男女老幼人人習武,被譽為「傣族武術之鄉」。傣族武術廣泛吸收了我國漢族太極拳、長拳、形意拳和氣功的內容,又引進緬甸、泰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步伐多以四平馬步、弓步、跪步為基礎,步穩勢烈,節奏分明,多借勁含力,以巧取勝。傣族武術在西雙版納有四個流派:一是以拳術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為主的漢族傳來派,三是以長刀為主的緬甸傳來派,四是以短刀為主的泰國傳來派,總共有130多套武術。武術中以拳術最為豐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撲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傣族人還善於把各種動物的姿態糅合在武術之中,形成別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鷺鷥拳、猴拳等。
【傣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首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設計一幅傣錦,需幾百乃至上千根細繩在「紋板」上表現出來,要求極嚴。傣錦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艷麗,堅牢耐用。它的圖案有珍禽異獸、奇花異卉和幾何圖案等。每一種圖案的色彩、紋樣都有特殊的含義,如紅綠顏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徵吉祥,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傣族黑陶】最多的民族。西雙版納、普洱鎮遠等地是黑陶的主產地。由於黑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因而在炎熱的傣鄉,長時間用它蓄水不僅不會變質,而且能保持水的清涼感覺。還有一個用途是用作祈吉的滴水器,傣族寺廟佛殿中的柱腳處通常會有一個落水小洞,根據滴水的情況占卜,若有不吉要請佛爺為其念經解除。黑陶器的原料是傣鄉特有的一種黑土,經與一定的沙和沾土混合漚透後捶砸揉壓製成。黑陶器均以手工拉坯製作,坯拉好後用刀刮或刻畫出花紋,晾乾後燒制即成。黑陶器一般皆為素色,表面光滑,質地細膩。紅陶器具出品和用得最多的是罐,傣語稱為「莫丁」,一般較大,造型十分別致,用於盛水裝飯,在炎熱條件下能免除腐壞之虞,為所有傣族人家必備之器。紅陶製作材料為當地一種紅粘土,呈磚紅色,配以一定量的沙,拌透揉均,用木棒槌舂、打混合後,用自製的轉盤手工拉坯。坯拉好後用有花紋的木拍拍上簡單的花紋,放入棚下陰干,陰干後即行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