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八十年代顏色釉四大美女雕塑瓷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八十年代顏色釉四大美女雕塑瓷

發布時間: 2023-05-14 11:31:03

㈠ 誰知道關於景德鎮瓷器的資料

景德鎮瓷器概述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昌江河畔,地處贛、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產陶瓷而著稱的古老城市。景德鎮自五代時期開始生產瓷器,至今已經走過了千年的發展歷程。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里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的所在區域主要是景德鎮市城鄉各地。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千餘年來,景德鎮制制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歷史發展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顫森巧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個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製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里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青花瑞獸紋盤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規整,內底主是題紋樣繪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紋。這種將傳說中的瑞獸與寓意興旺發達的竹石瓜果組合在一起的圖案,主要流行於製作精細的大盤上。紋樣線條流暢,通體細色肥腴,青花鮮麗濃重。

洪武年間是明代釉里紅燒制最興盛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多為大型器皿。永樂白瓷頗負盛名,世稱「甜白」。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對潔素春大瑩然的白瓷甚為喜愛,這應是永樂白瓷風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執壺和暗花雙耳扁壺,以其變化多姿的造型、纖細古樸的手法、晶瑩白潤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燒造的黃金時期。青花龍紋扁壺群冠眾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細釉潤,紋樣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而成,色澤鮮麗濃重,傳世實物屈指可數。藍地白花折枝花果紋盤明代景德鎮御器廠的傳統產品,在各朝製品中尤以宣德器為精美。

鬥彩創燒於成化期,這種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紋樣的輪廓線,釉上用紅、黃、綠、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聞遐邇,傳世器多由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鬥彩器的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燒制空前絕後的時代,其中尤以嘉靖萬曆的數量為多,但形制高大、技藝高超、蓋與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則並不多見。

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雍正產品,以其胎細釉潤,紋樣典雅精美而獨樹一幟。粉彩鵪鶉圖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絕世佳品,這種在彩料中採用金紅著色,並運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藝,不僅能將圖案的陰陽面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而且比傳統的五彩色澤更柔和淡雅,特別是配上細白的胎壁後,更加精美,讓人有愛不釋手之感。

明、清以後,珠山御廠的設立和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致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眾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茄鍵庄和瓷號的大量涌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系,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隨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藝術特色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業內部分工日益細化,普遍採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盪釉等技藝製作瓷坯,再採用匣缽仰燒、墊缽覆燒、支圈覆燒等技法進行裝燒。到元代,又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繪技術。明、清兩代,景德鎮制瓷業進一步發展,"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制瓷手工技藝體系基本完善,采礦、每道工序都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程度。煉泥的只管煉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繪者也是畫者畫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畫,如此明細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各方面都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鎮手工制瓷業至此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專業化程度強,行業分工極其細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畫坯、施釉和燒窯等五項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製作。它是將制備好的泥料放在坯車上,用輪製成型方法製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將經過印坯工藝後的粗厚不平、規格不齊的粗坯經過兩次旋削,使之厚度適當、表裡一致。

3、施釉:俗稱"剎合坯"。它是在器坯內外上一層玻璃質釉、使之光潤。其方法有蘸、澆、吹、盪、塗等。

4、畫青花:俗稱"畫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繪畫,打青花箍或寫青花字,最後上釉燒成。

5、燒窯:是成瓷的最後一道關鍵工序。它是將裝有成坯的匣缽按窯位置放在窯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燒至1270--1300度,採取先氧化焰,後還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緊火、凈火三個階段,用一天一夜(24小時)的時間,把匣缽內的坯胎燒成瓷胎。

經過千餘年的發展,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在匯集全國各地名窯技藝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並自成體系。其行業分工之細,專業化強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業所無法比擬的。

從御窯廠來說,其生產組織分工相當完備,具備了制坯行業的各種作坊:有舂碓陶土的作坊,有製作大小圓、琢器坯胎的作坊,有制匣缽的作坊,還有各種輔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鐵作等。許多局部操作大都由專業性很強的工匠擔任。同時將燒、做兩行集中在廠內,設御窯若干座,形成了一個門類齊全,無所不及的大型手工作坊。

從民窯來說,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鎮制瓷業燒、做兩行便開始分立。"陶 食工,不受藝佣,帚賃窯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現兼營燒做兩行的"燒圇窯戶"。同時,民窯業也具有完善的生產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不同的行業,各行各業都有其行幫組織,他們既各自獨立經營,又處在經常的互相聯系中。由於分工不同,工匠必須各自掌握一種專門技藝,並以此為終身職業。這對工匠的工藝水平的提高和技藝的嫻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也為新工藝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景德鎮明清時期的制瓷工藝成就,是與景德鎮瓷業生產分工細致的特點分不開的。

▲景德鎮名瓷系列

【景德鎮青花玲瓏瓷】景德鎮青花玲瓏瓷是明永樂年間在鏤空工藝的基礎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500多種年間的歷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鏤成點點米粒狀,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瓏眼,再填入玲瓏釉料,並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制而成。它顯得靈巧、明徹、透剔,特別高雅秀潔。

【景德鎮青花瓷】景德鎮青花瓷,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於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後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從釉里透分明,使人賞心悅目。明人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帶去大批青花瓷,與30多個國家進行交往。不少珍品現被收藏在英、美等國博物館。

【粉彩瓷】粉彩亦稱軟彩,是瓷器的釉上裝飾,白清康熙晚期開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其製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圖案輪廓,再堆填色料,在攝氏七百多度的溫度下燒煅而成,顏色柔和,畫工細膩工整,既有國畫風味,又有浮雕感,畫面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為主的人物、有秀麗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鳥翎毛,有工整對稱的幾何圖案。

【顏色釉瓷】在釉料里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經過焙燒以後,就會顯現出某種固有的色澤,這就是顏色釉,影響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著色劑作用的金屬氧化物,此外還與釉料的組成,料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說「自然界有什麼顏色,就可以燒制出什麼顏色的瓷器」。您如果參觀一下景德鎮的顏色釉瓷,就會相信此話不假。當然,有許多顏色釉的配料和燒制是十分困難的,如「祭紅釉」,就有千窯一寶之說。

【薄胎瓷】薄胎瓷,薄如蟬翼,輕如綢紗,是一種輕巧秀麗,薄如蛋殼的細白瓷。古人吟誦薄胎瓷曰:「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薄胎瓷的製作要求極高,特別是修坯,最艱難也最關鍵,全靠工人師傅嫻熟的技巧,經過百餘次的反復,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殼那麼薄,在關鍵時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則坯破功敗,稍不留神,一個喘息就會導致前功盡棄。這樣的泥坯還須經受攝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溫焙燒的考驗,不裂碎,不變形,其珍貴和難得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們稱薄胎瓷為神奇珍品。

【雕塑瓷】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製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產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台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傳承意義

景德鎮在"集大成"之後,又將其精湛的制瓷工藝傳播開來,促進了全國及世界各產瓷區制瓷業的蓬勃發展。因此,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及生產體系不愧為中國陶瓷業中的傑出代表,體現了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與東西方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當地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配合城區改造,保護一批歷史文化遺跡,把散落在市區的部分古窯場、古作坊、古建築異地集中保護,建立了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整個博覽區由古窯和陶瓷歷史博物館兩大景區組成,是景德鎮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遊區之一,也被國內外專家和陶瓷愛好者稱為"活的陶瓷博物館"。

但同時,建國以後,隨著政治、經濟的變革和瓷業機械化生產的不斷發展,景德鎮瓷業習俗開始淡化,現已瀕臨消亡。景德鎮傳統的制瓷手工藝雖然得到部分保留與發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斷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搶救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實我想向你推薦醴陵瓷器,你可以去看一看。

㈡ 景德鎮四大名瓷是什麼,各有什麼特點

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
粉彩瓷:粉彩亦稱軟彩,是瓷器的釉上裝飾,自清康熙晚期開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製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圖案輪廓,再堆填色料,在攝氏七百多度的溫度下烘燒而成,顏色柔和,畫工細膩工整,有國畫風味。又有浮雕感,畫面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為主的人物,有秀麗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翎毛,有工整對稱的幾何圖案等。
玲瓏瓷:青花玲瓏旦激灶瓷是在明宣德年間鏤空工藝的模扮基礎上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融青花技術之長,集鏤雕藝術之妙,玲瓏剔透,精巧細膩,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據記載,清代景德鎮御窯廠製作的玲瓏瓷就已具較高水平,但產量甚少,僅供宮廷使用。
顏色釉瓷: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鉛埋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
青花瓷器:景德鎮青花瓷,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於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後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從釉里透分明,使人賞心悅目。

㈢ 景德鎮四大名瓷特點

景德鎮四大名瓷分別是:玲瓏瓷、粉彩瓷、青花瓷、顏色釉瓷。其特點如下:

1、玲瓏瓷

玲瓏瓷是在瓷器坯體上通過鏤雕工藝,雕鏤出許多有規則的「玲瓏眼」,以釉燒成後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觀,被譽為「卡玻璃的瓷器」。玲瓏瓷也有很悠久的歷史,所以也是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之一。

景德鎮名稱由來: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里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

千餘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凱岩。尤其以「白瓷」最為有名。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㈣ 中國古代有名的瓷器

1,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逗岩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2,薄胎瓷
薄胎瓷亦稱「脫胎瓷」、「蛋殼瓷」。是江西景德鎮傳統瓷器品種中最久負盛名的特種工藝產品之一。特點是瓷胎薄如蛋殼、透光、胎質用純釉製成。是中國景德鎮傳統藝術名瓷之一。
3,雕塑瓷
雕塑瓷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雕塑而燒製成立體陶瓷的藝術品,它的製作需經模印、鋃嵌和鏤、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藝操作自經高溫燒煉才能完成。
4,顏色釉瓷
顏色釉瓷是江西景德鎮傳統陶瓷燒造的珍品,其釉色可謂五彩繽紛,晶瑩奪目,被譽之為人造寶石,是瓷都四大傳統名瓷之一。
5,粉彩瓷
粉彩瓷是山差御琺琅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
參考資慶慧料來源:搜狗網路-青花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薄胎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雕塑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顏色釉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粉彩瓷

㈤ 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是什麼瓷器

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通常是指薄胎白瓷。

最早出現於明代的《長物志》,原文是說五代柴窯畝運的:

柴窯最貴,世不一見,聞其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未知然否。

後世許多引用,比如張應源耐唯文把雹培這段話抄到了《清秘藏》里。

「白如玉」的說法近年才出現,是白瓷商家的篡改,七十年代景德鎮有個國營瓷廠的商標就是「白如玉」。

其實古人認為最像玉的是青瓷,比如陸羽說過「邢器似雪,越器似玉」。

㈥ 八十年代景德鎮以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瓷器有價值嗎

是的,八十年代景德鎮以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瓷器是有價值的。這種瓷器被認為是20世紀初期景德鎮陶瓷產品中的精品,因其特殊空中的歷史背景而受到人們的青睞。這款瓷器以「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以張三豐、令狐沖、黃蓉、林月如、段譽、喬峰、韋兆磨小寶等人物的故事為背景,通過風斗猜山格略顯古典的長方形的釉里紅色的畫面展現出極為美麗的畫面。它不但具有色澤絢麗,而且細節設計精美絕倫,也因此受到很多收藏者的喜愛,其價值不菲。

㈦ 瓷器「聚順美玉堂制」是什麼時代的

瓷器「聚順美玉堂制」是清朝時的。

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

1、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和化妝土,並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擾高之後,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2、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准。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7)八十年代顏色釉四大美女雕塑瓷擴展閱讀:

發展: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消李叢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拿櫻,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當時比較有名的還有柴窯和建窯。

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

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㈧ 各個朝代、時期著名的陶瓷

陶瓷中的名瓷攬萃●白陶 白陶雙系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飛躍。「白陶」是指器胎的表裡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使用含鐵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嶺土,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刻紋白陶的創制和使用,是中國制陶工藝發展史上的新成就。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們說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飛躍。
白陶器因其質地堅硬,潔凈美觀,做工考究而成為奴隸主貴族的專有物品。商代後期的白陶製作過程更趨精細繁瑣,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於這一時期。西周以後,由於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興起,白陶器逐漸消失。
人面魚紋彩陶盆
●彩陶
所謂「彩陶」,是指以赤鐵礦粉和氧化錳為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繪制各種圖案,入窯經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陶器。彩陶工藝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工藝藝術的主體之一。
形成於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續時間最長,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藝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是中國原始彩陶工藝的典範。 黑陶雙系罐,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黑陶
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並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制陶工藝出現的又一個高峰,堪稱中國古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成就。
黑陶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徵是一致的。它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人物、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一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里風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於世,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青花飛鳳麒麟紋盤
●元代青花瓷器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國青花瓷器燒造工藝發展歷史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前代"釉下彩"等工藝的基礎上逐步確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燒造技術,並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到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青花瓷器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瓷器中的主要產品。
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點。常見的器形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盤等,這種造型繼承了唐宋(公元7~14世紀)以來的傳統風格。由於當時的旋削技術較差,器身上常有兩道介面,一般大罐內也多有旋紋。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質,在淘洗技術上不如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細致,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等污跡,底足和縮釉處常呈現出一種火石紅斑。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層一般比明清時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閃青程度也較明清為重,可能是當時施釉較厚和釉料中含鐵量較多的緣故。
在製作工藝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節狀凸起的弦紋,器身與器足的接合部位,多採用胎接方式。在裝飾上,元青花一般多裝飾蓮瓣紋,器物肩部繪有垂雲紋,中間主題部分填以各種花卉,紋飾繁密,層次較多。這種繁密飾紋的手法,不僅表現在青花瓷器上,也表現在元代織錦和石雕工藝上,成為當時的獨特風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產地是中國中部江西省的景德鎮。此外在中國東部的浙江省和西南部的雲南省,也有燒造青花瓷器的瓷窯。
素三彩海蟾紋三足洗●素三彩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並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素三彩」。
此品種創燒始見於明代成化朝。但是它與成化鬥彩一佯,不但不見干明清文獻記載,早期也不見專門論述。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素三彩的燒制當以明代成化製品為早,正德時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細潤,色澤濃艷厚實,紋飾灑脫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極負盛名,對成化、正德兩朝的三彩瓷和嘉靖、萬曆色地重疊工藝多有繼承,還燒成了釉上藍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還發明出在素胎上刻劃出紋飾輪線,繪以圖畫,塗以釉彩,其工藝標新立異,品種豐富多樣,質朴雅潔,黃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復交替使用,變化莫測而頗具匠心。
明清素三彩的區別在於:明代三彩瓷高溫燒胎前,在需畫紋飾的地方暗刻紋飾並不塗釉,其餘地塗釉後高溫燒出白瓷,在無釉的地方彩繪紋飾,低溫第二次燒成;而清代的素三彩一般先刻暗紋,全器罩白釉後高溫燒成,彩繪紋飾後低溫再燒。此外,康熙時還有少量作品是在高溫燒好的素白胎(有的先刻暗紋)上塗低溫並回彩,再低溫燒,因為是以低溫釉為地,白釉極薄,牙黃色,沒有高溫釉肥潤似玉的效果。
另外,和五彩鬥彩一樣,清代的素三彩彩色比明代豐富得多,出現釉上藍、水綠、淡黃等色,色彩多但紋飾淡雅、疏朗、清秀,即使紋飾繁密,亦布局合理得當,邊飾講究,繪畫精細,和明代的相比有天壤之別。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較多,以後各朝少有燒造,清末民國多有仿製,終無法與真品相媲美。與五彩瓷相比,素三彩瓷略少紅顏,但工藝講究,色彩搭配沉靜雅素,既不失富麗之態,又更顯成熟穩重之氣。
●釉下彩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窯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乾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高溫(1200—1400℃)一次燒成。燒成後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它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
『景德鎮四大名瓷』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粉彩鍾馗醉酒像
●粉彩瓷
粉彩瓷創燒於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影響而發明的一種釉上彩。由於它的色調淡雅柔和有粉潤之美,故稱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來的。製作時,在燒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國畫技法以彩料繪畫紋樣,再用爐火烘烤而成。
康熙年間的粉彩製品很少,彩繪也簡單,圖案以花卉和雲龍為主。雍正時,粉彩瓷有了很大發展,製品胎薄透光,釉面白潤如玉,繪畫精緻,筆線纖細有力,極為精美。粉彩吸取了各類繪畫的技巧,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具有立體感。器型除了盤、碗之外,尚有杯、碟、罐、壇、瓶、觚、壺等。圖案紋飾以花蝶為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尚有蝙蝠和鹿等圖案。
乾隆時的粉彩,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往往在白瓷上加繪一種色地,如綠色、黃色、藍色、胭脂紅、紫色等,此時粉彩已不能與雍正時精細、瑩潤、鮮艷相比。嘉慶、道光時的粉彩,除繼承前人傳統外,沒有多大發展。當時的釉料較粗,色彩較濃。
咸豐、同治時的粉彩畫面繁復,而繪畫卻簡單,彩料粗糙,釉層顯薄,色調較淡,為使色彩華麗,往往在粉彩上再描繪金彩。這些都是在鑒別時的依據。
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900度溫度烘烤而成。我國傳統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窯匠師在琺琅彩的啟發和影響下,引進了銅胎琺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藝上又借鑒了琺琅彩的多色階的配製技法,創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種。這種白色彩料,據有關研究所分析,是一種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它是採用一種叫"白信石"或"亞砒霜"的天然礦物,配入鉛熔塊、硝鉀等熔劑中製成的,景德鎮俗稱"玻璃白"。由於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種彩色產生了"粉化"。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與康熙硬彩(五彩)相對,亦稱"軟彩"。在粉彩沒有發明之前,我國彩瓷都是單線平塗,所作花卉缺乏立體感。自從發明了玻璃白以後,在瓷器上面繪畫時,先在所需要的紋飾部分施一層玻璃白,如同紙上粉本一樣,然後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顏料。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人物、花鳥、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淺和陰陽向背之分,增加了層次和立體感,從而形成了淡雅、精細、填色和洗染、燒成等工藝步驟。
康熙晚期粉彩由於初創,原料依賴進口,畫意較為簡單,傳世器物極為少見。雍正六年(1782),粉彩所需的原料已能自己生產,粉彩技藝也已日臻成熟,有時一件器物上的用色達二十多種。粉彩取代了五彩地位,躍居於釉上彩繪榜首。不僅官窯製品以粉彩為主要裝飾,而且也廣泛地應用於民窯。到了乾隆年間,粉彩瓷器的燒制更進入了黃金時代。粉彩的漸趨繁縟,不僅能自如流暢地著上一切顏色,同時能細膩地表達意象。其表現手法被譽為清朝官窯中典型代表,成為景德鎮的主要生產製品。嘉慶朝的前期,粉彩基本保留著乾隆朝的遺風,但已遠遜於乾隆盛世。到了道光、咸豐朝,已趨衰落,粉彩瓷器的數量雖多,但品種、造型已大為減少,而且上乘佳品上少。同治、光緒兩朝,由於整個社會陷於動亂和衰敗,除少量官窯粉彩器外,景德鎮制瓷業已無特珠精緻的粉彩作品。
清代粉彩的器形主要有壺、瓶、樽、罐、盆、盤、洗、缸、盒等。乾隆年間,瓷器的器形比雍正時期更為繁多,別具一格的陳設品層出不窮。清代粉彩的紋飾品種除白釉地粉彩與色地粉彩外。精代粉彩的紋飾品種除白釉地粉彩與色地粉彩外,還有釉下青花或是琢器上下部分為色地,腹部為白地或色地開光的粉彩。彩繪圖案多以龍鳳、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這主題畫面,並以當時名畫家的繪畫為藍本,兼容西方繪畫技法。常見的花卉有月季、牡丹、玉蘭、薔薇、菊花、海棠等。清代粉彩瓷器的紀年款式一般為6字:"大清某某年制",或4字"某某年制"字款。字型:順治、康熙時盛行楷書,雍正時楷書於多於篆書,乾隆時流行篆書,而到嘉慶以後又以楷書為主。格式有單圈、雙圈、無圈欄、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青花書款為主流,乾隆後期多用紅字款。
●玲瓏瓷
被稱之為 [米通] [鑲玻璃的瓷器] 的玲瓏瓷,以玲瓏剔透、晶瑩雅緻而蜚聲中外。如今青花玲瓏不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運用,而且已擴展到各種花瓶、花插、花缽、以及吊燈、壁燈、皮燈等各式燈具。[玲瓏眼]的形狀也已從傳統的米粒狀發展到月牙狀、流線狀、圓珠狀、菱角狀、多角狀等多種規則、不規則的形狀。有時還與[半刀泥]相結合,組成各種圖案。[玲瓏眼]的釉色也由原來的單一碧綠色發展為紅、黃、綠、藍交相輝映的 [五彩玲瓏] 、更豐富和增強了玲瓏瓷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
青花玲瓏瓷在世界瓷壇上獨樹一幟,它與青花瓷、粉彩瓷、顏色釉瓷合稱為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青花玲瓏瓷始創於明代,它融青花技術之長,集鏤雕藝術之妙,玲瓏剔透,精巧細膩,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據記載,清代景德鎮御窯廠製作的玲瓏瓷就已具較高水平,但產量甚少,僅供宮廷使用。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景德鎮的青花玲瓏瓷製作工藝已有巨大的創新,它在裝飾的瓷型上越來越廣,裝飾的題材上越來越多,裝飾的部位已起了許多的變化,創立了青色玲瓏青花、五彩玲瓏等優質產品,使這傳統的名瓷更活潑雋秀,意趣盎然。
●青花瓷
清麗、雅緻的青花瓷,是我國傳統名瓷。古人說:"五彩過於華麗,殊鮮逸氣,而青花則較五彩雋逸。"青花瓷雖然色澤單一,但看來並不覺得單調。在繪瓷藝人的生花妙筆下,濃抹淡施、粗細有致;或刻意求工,層次分明;或寥寥數筆,都使人感到美不可言。
青花瓷歷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製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已能生產裝飾精緻的產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曆朝官窯燒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名於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都十分嗜好,並經常提出對質地、畫面的改進意見,而且改善了景德鎮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青花瓷的製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色澤青翠光艷,清新明快,層次清晰,尤其是藍色像藍寶石一樣鮮艷明亮,晶瑩光潤。然而到了乾隆後期,青花瓷的工藝製作日益衰落。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愛好者的歡迎。早年通過古道"絲綢之路",陸續遠銷地中海沿岸各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又帶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馬來半島的30多個國家。至今東南亞各國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捨不得丟掉,用黃金將它鑲嵌後,藏在寶庫里。
明朝正統年間,英宗皇帝在光祿寺設宴,招待外國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緻的花色,把這些外國人逗引得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裝進禮服口袋,宴席散後,清點餐具,據說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見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各個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色料、瓷質、圖案花紋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時代特色。元代青花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色彩鮮艷、構圖繁密,採用多層裝飾,當時青料是進口的。花紋以人物故事、魚藻紋、纏枝花居多,尤其是葉子在繪制時呈葫蘆狀。
明代永樂、宣德是我國青花瓷製作的黃金時代。採用進口青花料蘇麻離青,顏色深沉、層次豐富。釉面白中泛青,構圖較元代疏朗,花紋以瓜果、纏枝紋、束蓮為多。
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澤淡雅,當時很少厚重、大器件產品製作。釉面肥潤、撫之有玉質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紋。圖案花紋常見的有雲龍、飛鳳、團龍、團花、嬰戲等。
正德、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澤濃艷。嘉靖帝尊崇道教,圖案花紋以雲鶴、八卦、八仙等為多見。
康熙青花料採用浙料,色澤鮮艷青翠,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康熙青花濃淡有層次,且有指印紋。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為主。圖案花紋以龍、鳳、纏枝蓮、山水、花卉居多。民窯的圖案也豐富多彩,大量出現整幅畫面,如歲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廂記、三國演義等故事內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為康熙青花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雍正青花的色澤幽靜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暈散現象。圖案花紋除纏枝蓮、雲龍、龍鳳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團花、竹石、三果、花鳥為多見。
乾隆早期青花製品很難與雍正朝區分。中期以後偏於青亮而無暈散感。除了製作碗、盤外,還生產印盒、水盂、筆筒、筆插等各類文房用具。圖案除了傳統的雲龍、雲鳳、纏枝蓮外,以串枝蓮、三果、嬰戲、松鶴、竹石為多見。當時除了白地青花外,還盛行豆青地青花、黃地青花、天藍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
至嘉慶時青花瓷質量有所下降,但當時上等的青花器仍與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較淺淡。
光緒初年曾大量燒造官窯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顯得生機勃發。當時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較多,圖案紋飾以八吉祥、龍鳳呈祥、萬壽無疆、玉堂富貴、群仙祝壽、福祿壽喜為。光緒晚期由於戰亂頻仍,使剛復甦的官窯青花瓷製作又一蹶不振。
灑藍釉描金花卉紋帶蓋糊斗
●顏色釉瓷
被人們譽為 [人造寶石] 的顏色釉瓷,蘊含豐厚,光彩照人。但 [千窯難得一寶] 、[寸金窯燒寸金瓷]。現在採用新的科學方法進行配料和控制窯溫,不僅提高了色釉的質量、找出了適合各種不同燒成條件的配方,還陸續創造了諸如紅燈芯釉、寶石紅、景紅、錳紅、鐵紅、火焰紅、鈦黃、鈦花、絡綠、綠郎窯、芒果、彩霞、紫羅蘭等100多種顏色釉和多種無光色釉。
之後又成功研製出羽毛花釉、鳳凰衣釉、雨絲花釉、希土變色釉和彩虹釉等高溫色釉。
異彩粉呈的顏色釉的價值不僅在其本身,更可貴的是為陶瓷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更多優美材質,促進了色釉彩、綜合彩、色釉瓷雕等多種陶瓷裝飾藝術形式和品類的孕育新生。
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
一般來講,我們將顏色釉分如下幾個大類,如青釉、醬釉、黑釉、白釉、黃釉、綠釉、青白釉等等。其實每種顏色還可以再細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種。要注意的是顏色釉的劃分並不是根據肉眼對釉面顏色的判斷來確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窯的一些青白釉,直觀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於其所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比例,決定了他仍是屬於青白釉。窯變釉和結晶釉色應納入色釉瓷范圍之內。
單純以釉色來裝飾瓷器其實難度相當大,但是好的色釉器卻正是以它的單純、清麗、雋永而著稱於世。如宋代汝窯天青釉、官窯粉青釉、龍泉窯梅子青等等。中國陶瓷藝人在宋代所達到的制瓷成就是至今無人能及的,而宋器主要就是各種顏色釉瓷。這裡面除了工藝技術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單純的色釉器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符合中國人含蓄、內斂、儒雅的美學觀、道德觀。
清代康、雍、乾三朝曾大力仿製各式單色宋器,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一些新創燒的色釉器也是有極高的藝術品味的。清·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御廠窯燒制的顏色釉就有35種之多。唐熙的郎窯紅,其紅如牛血,釉厚而潤澤。缸豆紅,又稱美人醉,特點在於紅釉面上散落著星星點點的綠苔。雍正朝的仿官釉、天青釉、天藍釉,釉色明凈清麗,優雅而華貴。乾隆窯器過多的裝飾反而使得制瓷藝術走入一種誤區,過份的誇張及渲染反映了當時皇室及國人的浮華、漂移的心態,這也正是大清帝國由盛轉衰的起點。

㈨ 古代陶瓷小常識

1.關於鑒賞古代陶瓷的知識
「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

始建於唐,興盛於北宋,終於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餘年。窯址分布於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 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製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綉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

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塌宴皮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

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

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

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 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

拒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 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 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 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祥汪。
2.漢代陶器的常識及收藏
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又如,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團差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來源: 愛家收藏
3.怎麼樣可以簡單的判斷古代的瓷器
瓷器鑒定要領 瓷器鑒定是一門新的學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來做了很多工作,發掘了很多古遺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紀年墓出土的瓷器為我們鑒定提供了典型的標本和樣板。

陶瓷鑒定本身也是一門科學——器物學。國內一些大學目前教授這方面的課程,為陶瓷鑒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我根據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親身體會與經驗,摸索出從以下五個方面鑒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紋飾、胎釉彩、款識、支燒方法。這五方面互為補充,不可偏廢,偏重一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鑒定便有誤差。

五方面聯系起來看,對瓷器的年代、產地的判斷,其可*系數就比較大。下面談談五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一 造型及紋飾 造型與紋飾二者密不可分,是鑒定瓷器的關鍵問題,抓住這兩方面鑒定的可*系數即可達85%,一般來講,胎、釉、彩、款識、支燒方法只佔很小的比重,但在某個時期有些器物則例外。 (一)魏晉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從墓葬出土情況可以看出,自漢代出現瓷器以來,發展到六朝時期,青瓷逐漸代替了青銅器、漆器。

大陸很多省份的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佔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瓷、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系。 西晉青釉洗,腹部有一條印紋飾,兩面帖鋪首銜環,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徵。

這類青釉洗出土數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飾有印紋飾,下為三個熊足,兩面貼奔獸紋,另兩面貼鋪首,造型、紋飾也具有漢代特徵。

槅,漢墓出土有青銅槅、陶槅,器形特點為平底。西晉青釉槅胎體厚重,為拿取方便,底邊鏤空。

西晉谷倉,上部中心為主罐,周圍有四個小罐,是繼承東漢五聯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變化,上面浮雕佛像、鳥雀、動物,下部為罐。谷倉是墓主生前庄園情況的真實寫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後能過如生前一樣倉滿糧食的富有生活。

谷倉在江南地區稍大一點是吳、西晉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銘文謂之「廩」者,是裝稻穀的,北方裝谷的叫倉;虎子,漢代多有提梁,西晉保留了這一傳統,採用立燒,口向上,臂部觸地。東晉虎子也採用這種立燒法。

圓虎子多為正燒。虎身一般刻劃飛翅紋。

西晉牛頭罐,肩上有兩個鼠形系,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從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晉瓷器的器形種類及裝飾特徵。

造型上多取自漢代銅器、陶器,壺、罐一類器物造型比較矮胖。裝飾上也借鑒銅器,多於壺、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飾一條帶狀印紋裝飾,間飾鋪首銜環、獸紋等。

東晉瓷器種類與西晉相近,造型上的顯著變化是器形向瘦高發展,肩部的系多為橋形,故稱橋形系。裝飾上以光素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動物眼睛等部位點以褐色斑點,形成了這一時期器物的裝飾特點。

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可以看出各時期瓷器造型與紋飾的特徵。西晉雞頭罐,肩有雙系,雙系間飾雞頭、雞尾。

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以矮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飾,東晉雞頭壺盤口,壺頸較長,橋形系,有的壺口沿飾褐斑,雞頭有頸約一寸左右,雞尾則演變為壺柄,壺的高度明顯大於腹徑,故給人以瘦長感覺。除青釉以外,還有黑釉雞頭壺。

黑釉在漢代已經出現,東晉繼續燒造,目前發現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餘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到南朝時期,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復線蓮瓣紋。

蓮瓣紋的出現與東漢佛教傳入有關。這一時期其它器物如盤、碗、罐等也有飾有蓮瓣紋,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

東晉除雞頭壺以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於雞頭壺,但目前出土數量逐漸增多。香薰,兩晉墓出土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徵,球體上鏤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三足。

東晉改為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隋青釉印花四系壺,高35厘米,盤口、長頸、長圓腹、平底。

肩部四個雙條形系,頸、肩、系、腹部作四層印花裝飾,印花為扇形花瓣組成的團花和葉紋。這是隋代瓷器的裝飾特點。

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規律。湘陰窯、淮南窯、安陽窯產品多採用印花裝飾。

常見的有朵花、草葉、蓮瓣、幾何紋等,多為獨立的花、葉,連續的花紋不多見。 隋青釉高足盤,南北方瓷窯皆大量燒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

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個雙條形系,系高於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點。 隋白釉龍柄雙聯瓶,可謂北方白瓷的代表。

雙瓶相聯,以龍為柄,龍張口,雙雙銜住瓶口,造型生動。此瓶胎色較白,質地堅硬,施釉不到底,釉層薄而微微泛黃。

自北朝北齊出現長頸瓶以來,至隋代瓶式更為豐富,以後歷代均有燒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壺,壺身畫圓圈紋,系唐代特徵。

黑褐斑裝飾西晉晚期出現,東晉盛行,唐代沿用,但數量不多。吳越王錢氏墓出土薰爐等兩件大器,頂、蓋鏤空,周身用褐彩繪雲頭紋,是晚唐時出現的。

浙江青釉壺,短流,平底,雙帶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
4.歷史文物常識
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則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是有空隙的,而瓷器的密度是很高的,陶有很大的吸水性。

還有一點,瓷有透明度而陶沒有。密度可以通過敲擊來判斷,透明度可以通過視覺來觀察。

對瓷器的具體定義,一般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1、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份主要是高嶺土,並含有長石、石英石、莫來石成份;含鐵量低。

經過高溫燒成之後,胎色白,具有透明性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2、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4、瓷器燒成之後,胎體必須堅硬結實,組織緻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

陶器的英文是:pottery瓷器的英文是:porcelain陶瓷器的英文是:chinaware(注意c字母要小寫)陶器和瓷器的製品:ceramics。
5.關於陶瓷的常識問題
陶瓷是用高嶺土製作的,製作過程,有好多,泥條盤築,泥板成型,用拉坯機製作等陶瓷的特點很多,不同的產地有不同的特點,福建德化有中國白的美譽,景德鎮陶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四大特點。

你說擬人,這個不是硬要去擬人的,不是為了擬人而擬人,要多了解看看這個網站最早的陶在中國大概用一萬年的歷史,瓷大概是在漢代,大概是東漢,距今1800年了,而最早的瓷器是青瓷,而青瓷的產生和盛行又和我國的尚「玉」文化精神是離不開的,而尚玉又和我國的內斂含蓄的中庸文化是分不開的。陶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也重要的反映著中國文化。

陶瓷的製作和裝飾都反映著中國的詩,詞,字,畫,雕塑等方面。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的陶瓷又反映著不同時期的歷史先人的審美。

陶瓷又和中國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我過傳統的制瓷,從采泥到成器有72道工序。

要說起來太多。你想寫一篇好的文章,要多了解,有自己的認識和感想才會寫出好的文章。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6.傳統文化知識了解,陶瓷的歷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

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

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

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乾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
7.與瓷器有關的故事.知識.歷史事件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瓷器的發明,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

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

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

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

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

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

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

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製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

這件浙江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情況。 唐代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

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

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後再在適當的部位塗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

青花礬紅彩,鬥彩、青花五彩都屬於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

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

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

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

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
8.關於陶瓷的常識問題
陶瓷是用高嶺土製作的,

製作過程,有好多,泥條盤築,泥板成型,用拉坯機製作等

陶瓷的特點很多,不同的產地有不同的特點,福建德化有中國白的美譽,景德鎮陶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四大特點。

你說擬人,這個不是硬要去擬人的,不是為了擬人而擬人,要多了解看看這個網站

最早的陶在中國大概用一萬年的歷史,瓷大概是在漢代,大概是東漢,距今1800年了,而最早的瓷器是青瓷,而青瓷的產生和盛行又和我國的尚「玉」文化精神是離不開的,而尚玉又和我國的內斂含蓄的中庸文化是分不開的。陶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也重要的反映著中國文化。陶瓷的製作和裝飾都反映著中國的詩,詞,字,畫,雕塑等方面。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的陶瓷又反映著不同時期的歷史先人的審美。陶瓷又和中國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我過傳統的制瓷,從采泥到成器有72道工序。要說起來太多。你想寫一篇好的文章,要多了解,有自己的認識和感想才會寫出好的文章。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