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男的誇女的韻味……韻味啥意思呢
韻味:雅緻含蓄的意味。
韻味是一種富於內蘊、含蓄模糊的味道。因為內蘊豐富,所以可以反復咀嚼回味。又因為含蓄模糊,所以有糾纏不清的曖昧。我們文藝的傳統,總的來說是從大處著眼的,用心靈的「整體」去體驗自然世界的「整體」(即錢氏所謂:不尚工細,不貴詳盡),是一種人化的自然世界。而「豐富」和「模糊」本身就是人心體驗自然時的主要感受,這種感受,被直接帶到了我們文藝中來了,成為了一種超越各種傳統文藝形式的共性,成為評判傳統藝術的一種最高標准。
女人的韻味,一個現代女人的韻味。柔起來如絲如水,可以融化堅冰;剛起來擲地有聲,不讓須眉。一個不自立的女人再漂亮,充其量也只是一隻美麗的花瓶,自立樂觀的女人不管經受多少痛苦和磨難,都不會放棄對美的追求,使自己活得光彩照人,贏得社會的尊重。
② 帶有」佳麗」的詩句。
戰國策·中山策》中有「佳麗人之所出也」一句。周邦彥《西河·佳麗地》詞:「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所以「美女」不是它的本義 但後來多用做名詞,指美麗的女子仿搏謹。白居易《長恨歌》:「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這是「佳麗」一詞第一次以美女的含義出現在詩中。在這之後,還有崔國輔《題豫章館》詩:「楊柳銀喊映春江,江南轉佳麗。」 清 錢謙益 《南征吟小引》備基:「至其(袁可立子袁伯應)榷關南國,登車奉使,江南佳麗之地,風聲文物,與其才情互相映帶。」 一直到現在,佳麗的出現通常都是指美麗且有氣質的女人。
③ 句容一家樂酒店怎麼樣
句容一家樂酒店怎麼樣
重慶話巴適。
1、酒店的環境挺好的,芳芳跟小香的服務特別熱情,去迪士尼跟野生動物園有班車接送很方便,酒店的設施也挺扮手讓好,自動窗簾,進房間還有音樂,出差旅行首選的酒店強
2、一直覺得亞朵酒店很不錯,整個酒店都是薰衣草的味道,前台小姐姐服務熱情。早餐豐富新鮮,特別要點贊前台工作的美女姐姐,熱情大方,難說再見
3、第一印象就是干凈,漂亮,而且房間住起來特別安靜溫馨,前台小哥也特別熱情,服務特別好,特別細心的問幾點吃早餐,幾點去迪士尼,然後幫我們送過去,看到頂樓還有咖啡吧和KTV,但是到時比較晚就沒上去
4、前台小姐姐很熱情,客房服務員態度也很好,早餐的阿姨也很熱情,以後還會入住,店家還給沒吃午飯的人送來了水果點心,贊一個!
5、第二天早上還有早餐,吃完早餐搭上去往迪士尼的班車,10分鍾左右到達,真的很方便,下次還會再來的。整體來說非常滿意
6、民宿位置非常棒,離迪士尼很近,地鐵口也不遠!去迪士尼有專車接送,一切都是剛剛好!滿分!好評!推薦!!!!!比心,非常滿意這次行程哦
7、孩子很喜歡房間里的上下鋪和小鞦韆。酒店的早餐吃著干凈又舒服,腌黃瓜巨好吃。接送的大哥人也很靠譜,回來的時候雨下的很大,怕我們看不清車牌,還特意下車找我們。
8、特別特別特別好的一次住宿體驗,必須好評,前台很耐心的幫我查詢路線,態度很好,房間也很不錯!干凈衛生,是去迪士尼首選的酒店,不錯不錯!
9、酒店很氣派,一進大堂就看到很多外國友人入住,瞬間國際范就起來了,就是有魄力,入住酒店可以不限次刷臉進入景區,無敵的方便,酒店樓上泳池很網紅,早點來的話人少,住的豬豬俠親子房,有積木薯伍小桌子有小帳篷房子,泳池裡有小玩具,孩子還是很喜歡的,入園門口那家餐廳味道好價格公道推薦去吃,園區夏天白天有點曬熱,帶孩子的希望斟酌,晚上可以看夜景,無人機表演,另外酒店送溫泉票,總體來說是個不錯的休閑度假一體大景區,園區內的小吃沒怎麼嘗試感覺跟別的小吃一條街沒啥區別,景區內的布局細細品味很有feel,天氣好的話拍照很美,另外園區內有電瓶車,憑著酒店收據小黃條可以不限次數乘坐,超級方便,進口也有兒童活動區都是免費的就是3歲以上可以玩。總體來說有條件的推薦入住,比其他的小客棧肯定硬體軟體都強不少,下次孩子再大點體驗一把古北之光。
10、這是一家非常有特色的酒店,房間很寬敞,裝飾得很精緻,四樓有一個很大的花園,晚上在這里聊天,喝茶,搞個燒烤非常愜意。
11、馨居空中花苑值得推薦環境好衛生干凈裝修風格也是我喜歡的服務態度非常好還車接車送,環境嘛還好,整體感覺還不錯
12、非常好的民宿,店員熱情周到,酒店環境不錯,服務到位,也提供免費接送,很滿意的一次居住,下次來迪士尼還是會繼續光顧
13、推薦的一家酒店。位置特別好,離地鐵站方便,周圍安靜早餐很不錯,離安亭不遠外賣很多酒店環境優雅,房間非常大,設備護膚品齊全,外面有停車位晚上會送小食。
14、民宿的位置挺好找的,2號線川沙站下車,滴滴大概15塊錢左右就到了。風景也很美,有很多可以拍照的地方,還有一隻很懶的。
15、我訂的是大床房,那個床睡著特別舒服,有種慢慢沉下去的感覺,很快就睡著了。據說被罩是棉的,質感不錯。在酒店二樓有洗衣房和健身房,吃完飯去跑步機上走了半小時,感覺舒服多了
16、酒店早餐就隨便吃吃咯,因為有的遊客很早就出發去迪士尼,所以早餐其實並不太重要。如果想要森林景觀的房間要備注。
17、附近的民宿他家環境應該是最好的了,和周圍環境比起來,小院環境真不錯離迪士尼十分鍾左右車程,來回都是接送的。唯一的問題是去迪士尼有的人早起,有的人晚回,我們住在一樓,早晚都會聽到爬樓梯的聲音
18、帶三小隻出遊,很慶幸選擇到這一家廳局,孩子們都流連忘返,體驗感超級棒!溫柔有愛的文靜小姐姐,東哥人也超級nice,很是滿意哦
④ 古時候是不是有個將軍叫趙思館吃美女肉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說中國的歷史滿篇「仁義道德」,但實際上分別寫著「吃人」,而更可怕地是他發現原來自己也在吃人!
魯迅的反思更多的是在國民性層面的,這牽涉到中國傳統的文化,用現代的視角來說可以要歸因於沒有超越的精神性,這當然是一個需要中國知識分子長期反思和研究的問題了。
但是實際上,魯迅那「吃人」的感慨也並非只是隱喻一下誅如對於焚書坑儒、令婦女纏小腳這些沒有人性的傳統行為,因為中國歷史上真實的人相食,幾乎完全貫穿了三千年的歷史。
在這方面有做過專業研究的有黃粹涵先生,他撰寫了《中國食人史》和《中國食人史料鈔》,美國的鄭麒平先生也寫了《中國古代的食人》較為仔細地疏理了中國主要的正史中關於人吃人情況的記載。
從吃人行為的原因上,鄭麒來先生更多地把它歸因於文化因素,即通過食人來表達人極強烈的感情,當然最主要是孝文化,原因是在正史中,關於吃人行為的最大比例的直接原因是為了盡孝,最常見的當然是把人肉當葯引了。但這方面的食人在筆者看來與其它的食人情況有較大區別,甚至研究時可以考慮分開,因為與一般食用他人的食人行為不同,盡孝的食人往往是被食者主動被父母或丈食用,這種犧牲自己的身體來換回親人健康的行為在歷書中往往是正面的形象,就如同我們常提到的千手觀音的故事,據說就是因為她把自己的手做為其父新的葯,與是被賞了一千隻手。我們不能說這種極端重視孝道的深層文化動機與其它的吃人行為就沒有聯系,但是作為一種被正面評價的行為,就與其它的食人行為有著評價意義上的本質區別。就除此之外任何一種食人現象,既使在記載中沒有對它進行批判,但至少也是有同情和悲憫的。而正因為這種正面性,這種食人才被更多地記載,有的事情甚至次重復記載。在鄭麒來對於二十五史及其化一些重要史收的統計中顯示,總共的1219條關於食人的記載中,因為盡孝的食人記錄多達780例。除去了這種舍已為人的孝文化的因素,鄭麒來先生認為還有一種主要的食人動機是與其互補的那就是表達強烈的一種仇恨的行為。這點倒是可能值得研究的,因為鄭先生同時指出,中國的食人現象是受到宗教影響極少的--當然中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所以食人這種超越倫理底線的行為能成為一種時常出現的復仇形式是值得分析的。
而黃粹涵先生則更多地分析了專制制度對於食人現象產生的推動作用,因為皇權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在制度上一方面因為暴政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危機而產生民間因飢餓而產生的食人慘狀,另一方面,因為不受制約的權力,使很多人能任意地在較長時間里把食人這種行為合法化、常態化,比如專門把人作為軍糧的將軍,歷史上就有不少。這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思度,這個可以讓我們從政治的意義上思考制度可能帶來的極惡後果。而從制度的角度出發,倒有一個挺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以現在人的觀點看來,求生性的食人彷彿易被理解,而所謂習得性的食人(源於文化、等感情因素)是令人厭惡的,哪怕是為了盡孝,這至少都帶有愚昧的色彩,但恰恰相反的是,對官方而言,恰恰是前者是不被認同而強烈排斥的,對後者反而體現了更多的寬容,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就是制度的原因,在政治掛帥的背景之下,如果吃現了因飢荒的人相食,這無疑是君主或政府政行失當的體現,是給政府抹了黑的,所以當然會引起官方的反感;相反,無論是為了反應忠、孝、恨的食人行為,都有著強烈的政治意味,特別是把政府定性的漢奸當街寢皮食肉(比如袁崇煥),乃是對政府支持的一種表現,這當然會得到君主的歡心了,更不用說把自己的孩子主動殺了給君主(齊恆公)食用這種大忠的行為了。
事實上制度性造成的食人我們應當記憶猶新,最近的就有三年飢荒和文革。三年飢荒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死人事件,其間人相食的行為極多,究其原因是因為政治上的獨裁專制,把人逼到了死亡的絕境,巨量的災民在生命權力無法保障的情況下不得已而人相食,這用黃麒來先生的說法,叫做求生性的食人。而文革時期廣西發生的食人事件就更加註得人注意,因為那時並不存在極端的飢荒現象,食人更多的是一種政治需要,為了向領袖表忠心,表明自己的階級立場,對於階級敵人徹骨的仇恨,當然其中也有一些變態的出於口味角度的食人心理存在。
我覺得後一種食人現象更值得被重視,因為這不僅具有制度性缺陷帶來的後果,也和文化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
在各種食人現象中,應該被區別開來的除了上述所說的盡孝式的主動被食外,還有零星的民間刑事犯罪式的食人,因為這種食人現象或屬於一種心理變態所引發的犯罪事件(如賣人肉包子),或在極端狀態下的一種自救(如船在海上失事漂流者相互食人),即使在如今的文明社會里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而值得注意的食人行為,除了因飢荒引起的大規模食人以外,就是和政治直接有關的食人。
與政治有關的食人行為的核心在於,食人者,或者食人的指使者,擔任有政府官職或軍隊職務,這就使他的食人行為有著某種制度性,至少在本方的利益群眾內,是獲得承認獲認同的,而有的食人行為甚至就是為了做些很多人看(如起義軍烹食被俘敵方官員將領),這不但牽涉到個人的食人心理,還有群體心理機制的考察價值。以下就對一些比較典刑的案例進行一些分析。
先從最不正常的恐怕也是最令人發指的食人動機說起,那就是貪戀人肉的美味,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赫赫有名的齊桓公,《管子.小稱》中記載,「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憔蒸嬰兒之未嘗也。於是蒸其首子而獻之公。」這短短的記載里至少透露了三個非常可怖的信息,第一,齊桓公,不以吃嬰兒為殘忍,反而以吃到嬰兒肉為滿足好奇欲;第二,說嬰兒沒有吃過很可能已經吃過成年人了,甚至有可能吃人對他來說是一種常態;第三,易牙竟然為了討好齊桓公以顯忠心,將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還烹任好送給齊桓公食用。
把這個令人作惡的記載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里看,是有其意義的。首先春秋戰國之時,乃是中國封建社會向傳統社會過渡的階段,而作為嚮往成為專制君主的地方霸主如齊桓公,他們的政治心理需求就是擁有至高無上,為所欲為的權力,這個種權力應當擴大到可以反身向已經成形的文明,把吃人這種野獸的行為復辟,也能彰顯出他的權力,而另一方面,封建體制向專制體制的轉型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消滅宗族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倫理關聯,建立一種擁有更高地位的君民、君臣關系,所以易牙的殺子以適君,就為當時的這種社會轉型,做出了一個血淋淋的注腳。與此相比,介子推表達忠誠的方式----割肉給他的主重公耳吃----不免還帶有生存危機的背景,也就不顯得那麼令人反感了。
這種權力慾望的另一個著名例子就發生在項羽和劉邦之間,項羽為了制服劉邦「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沒想到劉邦根本不吃這一套,因為恐怕當時欲得天下的「英雄」早就已經突破了血緣倫理對自己的限制,為了至高的權力,根本不用考慮父親的死活:「吾與英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與劉邦「主動」請求自己的父親肉以抗拒項羽不同,被迫吃下自己孩子肉的例子也有。當然,這定是以國家的名義。《戰國策》記載,樂羊為魏將,攻中山,其子時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於樂羊。樂羊食之。古今稱之:樂羊食子以自信。也就是說樂羊吃下自己兒子的肉湯非但沒有遭到遣責反而受到了稱贊,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的這個舉動意味著將國家的利益置於家族的利益之上,在當時那個正在變遷中的倫理觀里,是要被贊揚的。
討論中國的傳統制度,並不是要反思如何避免張獻忠這樣的殺人魔王恰好擁有了巨大的權力,而是應當清醒地意識到,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權力角斗中,往往你必須有張獻忠這樣蔑視生命的理念,才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說張獻忠、朱元璋之流才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斗爭中合理的勝出者。
這種斗爭的一大體現就是對於軍事的重視,因為軍事力量是奪取政權和維持政權的最強有力,也幾乎唯一的決定性因素。以兵為器,就表現為為了戰斗勝利、達到目標而不擇手段。這種不擇手段就極端的就表現在把人當作軍糧的軍部統帥。
在生存性動機的食人現象總還令人有些同情,雖說食人已經超越了普遍人類道德倫理的底線,但畢竟從食人者角度來說,在食人(屍)與生存之間的選擇,定是十分痛苦的。可是這其中有一種較為特殊而值得人關注的是把人當作軍糧的現象。
遭遇城困時「炊骨易子而食」(秦圍邯鄲);被兵困時,部隊內「陰相殺食」(秦國圍趙)等情況在中國歷史上的普遍存在,而這種人相食有時還會得到統治者批准,如在漢初興遭遇飢荒時「高祖(劉邦)乃令民得賣子,及就食蜀漢」。
據說由岳飛寫作的「滿江紅」中有著名的一對句子「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讓人感受到部隊的一種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強烈的民族主義之仇恨,或許以往人們都認為這是一種修辭手法,但是軍隊以對手或者百姓作為食物的現象在中國歷上確實非常常見。
《晉書》中記載,後秦將領符登(後為後秦太宗)在作戰時,就公然以人肉充作軍糧「是時歲旱眾飢,道殣相望。登每戰殺賊,名為熟食,謂軍人曰:汝等朝戰,幕便飽食,何憂於飢!士眾從之,啖死人肉,輒飽健能斗。」在缺乏軍糧的情況下,符登對眾將說你們早上做戰,晚上就能以敵人屍體飽食,何愁飢餓呢,而士兵也聽從了這個建議,吃死人肉,而且飽食之後非常能戰斗。
而隋末的起義軍朱粲更是個食人魔王,他擁兵十萬到處殺掠,「所過噍類(指活下來的人或動物)無遺」《資治通鑒》中記載說「軍中乏食,(朱粲)乃教士卒烹婦人、嬰兒啖之,曰:肉之美者無過於人,但使他國有人,何憂於餒!」他不僅從缺糧開始食肉到認同人肉之美味,甚至發展到要各地以人肉作為稅收上繳給他供軍隊食用,直接代替了糧食。(「又稅諸城堡細弱以供軍食」)。
五代時的趙思綰也是愛上食人肉的將軍,他愛吃人肝,《資治通鑒》中記載「趙思館好食人肝,嘗面剖而膾之,膾盡,人猶未死。」把活人取肝而食,等他吃完了人還未死,手段極為殘忍和廣西文革時的食人有得一比。他還時常以人肉犒軍,像殺豬宰羊一般「每犒軍,輒數百人,如羊豕法。」
以上的一些將領在史上記載中算是貶義的爭權之梟雄,而在一些所謂的正義之師里,食人現像也不少見。
如庄綽的《雞肋編》中記載關於靖康之變後,亂世飢荒,「人肉之價,賤於犬豕,肥壯者一枚不過十五千,全軀暴以為臘,登州范溫率忠義之人,紹興癸丑見泛海到錢塘,有持至行在猶食者。」把人做成臘肉隨身當做糧食,而且對於各種人肉,他們還根據口味特點有不同的稱乎「老瘦男子瘐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為「下羹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可見當時吃人已經到了何種普遍的程度。
還有史料記載安史之亂時,守瞧陽的張巡,兵士共食三萬人。「巡士多餓死,存者皆瘦傷氣長安街。巡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分衰,吾恨不豁肌以啖眾,寧惜一妝而坐士視士飢。乃殺以大飧,坐者皆泣。巡疆令食之。遠亦殺奴僮以哺論壇,至省掘鼠,者鎧弩以食。...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觀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人知將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這就是著名的張巡殺妾、許遠殺僮的故事。食人以做軍糧的事件有一特徵就是多食婦女兒童,因為這是最沒有戰鬥力的人群。
除了以上兩類特別反人類的食人現象之外,還有一種殘忍的食人動機也非常具有政治上實用主義色彩,當然這不是出於生理上的原因,而是以食人來渲染仇恨的氛圍,以助於戰爭動援。這類的食人狀況非常多,而且大多是由君主或者起義軍領袖親自下令所進行的。
比較有名的是李自成在攻陷洛陽之後,殺了萬曆的愛子,福王朱棠洵,把他的肉和鹿肉一同烹煮與屬下共同食用,並把這湯起了個名字叫「福祿宴」(福指福王,鹿與祿同音)。
有的在戰勝之後將被擊敗者食殺的是同樣為了泄恨,當然也能能過此類舉動「證明」被食者的罪大惡極,從而反證自身政權的合法性。這比較有名的例子是王莽政權崩潰後,他被「縣宛市,百姓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當然沒有食人這么激烈的還有鞭屍、虐屍之類的舉動,那就更多了,比如伍子胥鞭乃楚平王;王允將董卓曝屍於街,點油燈。
在這些食人現象中,生存性的食人(飢餓)乃是把被食者當作物,而食人者將自身還原為動物。因為他們揚棄了被食者的人格尊嚴,同時放棄相信人類靈魂的不朽性。而習得性食人,擁有更多的精神或情感上的因素,這是一種「文明」性的食人,是食人者通過食人這一過程,把被食者,從人還原成物,從而顯示出自己在精神上更高的統治地位。這是一種主奴意識之下的你死我活的斗爭思維。
除以上一些特別令人心寒的食人現象之外,中國歷史每當改朝換代,人口都會產生大幅的減少,部分地區甚至會劇減百分之九十以上(明末清初的四川),如此的慘烈景象,當然並非是某個人具體的人有意志的指使人相食,而是政治斗爭,改朝換代,最必然導致的全社會性的慘狀,雖然分析此極端生存困境中的百姓為了活下去食人也是萬般無奈之法,但是暴政之害可謂甚極。
特別兇殘的以人為食的制度性行為(比如以人做軍糧)大多發生在少數民族政權中,不能否認的是中國道德的道德教化還是有一定作用的,這表現在未到非常極端的環境下,漢族人一般不會大規模、社會性地主動食人。但是,一方面中國專制制度的維持需要有法家式的冷血,所以一些殘暴沒有人性的將領、官吏往往成為必要的統治工具,這樣一來,我們就發現對食人有癖好而居高位者歷史上屢見不止;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中國歷史上頻繁進行的朝代更替所造成的逼人易子相食的環境那更是層出不窮。而且每次改朝幾乎人口都是會遭遇劇烈下降,這似乎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這種現象的產生,又很難說和中國一亂一治的「法、道、儒」道統無關。而正是這種道統,造成了那種「文明性」的食人。
曾國潘同治二年四月日記中雲:「皖南到處食人。人肉始賣三十文一斤,近聞甚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太平天國之亂,使得人肉竟成市場。這是中國歷史上將人當物的最血腥的寫照。
⑤ 商女不知亡國恨是什麼意思
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意思——賣唱的歌女好像不懂得什麼叫國家滅亡的仇恨。
⑥ 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感嘆權貴無作為的心情,進而寫出作者憂國憂民
⑦ 商女不知亡國恨,說的什麼意思。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意思是: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後庭花。
金陵為陳代國都,歌女在這亡國舊都若無其姿敗事地吟唱《玉樹後正頌庭花》,喚起人們對陳代亡國之事跡清顫的追憶,引人從陳代的覆亡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跟詩人一樣感到強烈的隱憂。
而且,歌女只是為人而歌,她們並不知此地此曲有多少沉重的歷史內容,她們唱什麼由聽者的趣味而定。說「商女不知亡國恨」,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享樂者。
唐王朝已經衰落到如此地步,而達官顯貴竟不以國事為懷,依然沉緬於柔靡的聲色享受,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
船已靠岸,詩人卻並沒有投身於這繁華中去,而是在近旁靜靜審視與諦聽,在華燈高上的熱鬧時分,看到這六朝金粉地、花柳繁華鄉幻滅的一面,無限感慨
拓展資料:
《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整詩譯文:朦朧的月色,輕煙籠罩著寒水和白沙,夜晚時分,船停在秦淮河畔,靠近岸上的酒家。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後庭花。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⑧ 泊秦淮古詩翻譯及賞析是什麼
《泊秦淮》晚唐 杜牧
【全文翻譯】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後庭花。
【游卜作品賞析】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第一句創造了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第二句點出時間、地點,並承上啟下,網羅全篇。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兩句於婉曲清麗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同時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晚唐社會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這首詩寓情於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煉,藝術構思頗具匠心,寫景、抒情、敘事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原文】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出處】晚唐 杜牧 《泊秦淮》,收錄於《全唐詩》
【注釋】
泊: 停泊。
商女猜磨鉛: 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後庭花: 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稱此曲為「亡國之音」。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穗好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