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風雨行宮》的劇情
清朝康熙年間,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禎為爭奪皇位繼承權,展開了貌合神離、驚心動魄的明爭暗鬥。
在避暑山莊的皇家獵場,二人射鹿賽劍以示高低,爭執中,看守菜園的漢家女金桂遞箭,胤禎「反敗為勝」哈珠因見證了胤禎與金桂的一時私情而被推下山崖,金桂生得一子被胤祉知悉,趁胤禎探望之際強逼金桂指認子父,而滿漢禁律一旦打破,兄弟之爭的勝負鋒祥便不言自明。
金桂不吐實言,悲劇在所難免:嬰兒先被折指,後被冷雨澆身,嬰兒死了,胤祉走了,金桂瘋了,胤禎抱起兒子——居然活了,按大清祖制,沒有愛新覺羅的純正血統,是不能繼承皇位的。
(1)風雨行宮兩大美女擴展閱讀:
演出背景
2008年1月10日上午,由呂梁市晉劇院參演的晉劇大型新編歷史劇《侍漏風雨行宮》,以高超的演技和特有的舞台綜合藝術效果,獲得專家評委和全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李登蓮主演金桂,其唱腔高亢,吐字清晰,表演細膩,聲情並茂,刻畫人物惟妙惟肖。她在《風雨行宮》中的表演,聲情兼備,極富感染力。
李登蓮曾獲1997年銀談搏山西省現代戲調演青年獎,2004年山西電視台《走進大戲台》年終決賽三等獎,2007年第三屆「中國戲曲紅梅薈萃」紅梅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風雨行宮
⑵ 豫劇王紅麗唱功如何
好。王紅麗取豫劇皇後陳素真及陵仿閻立品兩大豫劇流派之長,唱腔明首汪敏亮而甜潤,其唱功被譽為中國豫者枝劇的金嗓子,代表作有《司文郎》、《風雨行宮》、《美女涅槃記》、《鍘刀下的紅梅》等。
⑶ 雍正和李金桂是怎麼回事
這是一個民間野史傳說,沒有正史記載,真實性存疑:
乾隆的生母本是避暑山莊的一個女僕叫李金桂。雍正一時情迷(據說打獵喝了鹿血)與李金桂有了一夜纏綿。李金桂因此懷孕,但是雍正事後嫌李金桂身份低微、姿色不佳,而且那時候正處於九子奪嫡的時候,為了掩蓋這段丑聞。李金桂生下乾隆後,雍正便派人將乾隆送至自己的愛妾鈕枯祿氏膝下撫養,說是鈕鈷祿氏所出(也有說鈕鈷祿氏生的是女兒,正好移花接木)。
後來,乾隆尋母認母,但是皇家難容,李金桂最終裝瘋賣傻,斷了乾隆認母的念頭,保全乾隆與皇家的臉面。
電視劇《甄嬛傳》(第38集)里提起弘歷身世時有提起過類似的情節;豫劇、晉劇等戲曲類將這段傳說改編成了《風雨行宮》,劇情差不多,有興趣可以看一下。但根據正史記載,該故事的真實性很低。
(3)風雨行宮兩大美女擴展閱讀:
豫劇《風雨行宮》是河南小皇後豫劇團建團液握時的開場戲,該劇是王紅麗及其團隊傾心打造的原創大型歷史題材豫劇,從1993年至今,已經演出了近二千場。
該劇不僅在舞台上鬧察慶大放異彩,更是在十幾年前被投拍成豫劇電視連續劇進行播放。該劇已被多個豫劇院團及其他姊妹劇種移植,已成為小皇後豫劇團的看家戲之一。豫劇表演藝術家、二度梅獲得者王紅麗更是憑借這出戲獲得了自己沒肢戲曲藝術的第一次「戲劇梅花獎」。
參考資料:
網路——風雨行宮
央視——豫劇《風雨行宮》
網路——甄嬛傳
⑷ 王紅麗的介紹
王紅麗11967年11月24日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一個梨園家庭,豫劇演員,中國國家一級演員,曾兩度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目前擔任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森液慎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此敬會理事和河南小皇後豫劇團團長等職,代表作有《司文郎》、埋伍《風雨行宮》、《美女涅槃記》、《鍘刀下的紅梅》等。2王紅麗取豫劇皇後陳素真及閻立品兩大豫劇流派之長,唱腔明亮而甜潤。
⑸ 王紅麗的演藝經歷
小皇後豫劇團籌建於1993年9月,10萬元起家,由王紅麗擔任團長,1994年3月1日正式成立。建團之初的艱辛可想而知,「小皇後」的開團大戲《風雨行宮》和《美女涅槃記》好評如潮,但誰會知道,這兩台戲僅有20天的排練時間,還是借用電影院做排練場,而且是在電影散場後的23時到次日4時。
河南小皇後劇團從建團之日起,就提出了「改革興團、以質量取勝,靠好戲贏得市場」的經營思路,一切按市場規律辦事,引進競爭機制。50人的劇團全部實行聘任制,管理上實行責任制,分配上一律按貢獻大小、劇團收入情況而合理拉開檔次,從而激發了演職人員提高自身素養和參與演出的積極性。獨特的機制,使藝術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他們獲得36項全國和省級的集體獎、個人獎。
民間劇團一切都要自力更生,沒有排演場,他們租用電影放映室。白天別人要放電影,晚上12時以後他們才能進去排練,常常是排練到太陽升起。為了節省開支,小皇後劇團從不請小工卸台裝車,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干,甚至連頭上戴的一朵小花也是演員自己做的。
小皇後豫劇團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農村演出市場。每年,他們大約在基層演出3輪10個月。第一輪從大年初一開始,一天兩場,三四天換一個台口,一直演到麥熟,以年均400場以上的演出紀錄巡迴全國。
劇團到農村演出,十分艱苦。兩天住一村,三天換一個鄉鎮。他們吃無定時,居無定所。60多張折疊床,隨著他們演到哪裡就運到哪裡。農民看豫劇,往往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場演出後,演員再來段清唱。為了讓觀眾過足「戲癮」,王紅麗帶頭表演,一段又一段,直到他們滿意為止。劇團與農民交朋友,群眾把演員當成自己的親人。豫東尉氏縣四新鄉郝寺村的群眾想看戲,但又湊不上錢請劇團。小皇後豫劇團得知後,無償為他們演出4天7場戲。鄉親們興奮得像過年似的,殺豬宰羊來招待演員。臨別,鄉親們還把家家戶戶攢的19袋花生裝到劇團的車上。
2003年,小皇後豫劇團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村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成為全國民營劇團的一面旗幟。
作為中國戲曲學院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開辦以來招收的唯一一位民營劇團的演員,王紅麗還走上了研究生班的講台,給來自全國各地的戲劇拔尖兒演員、劇團團長講了一堂劇團體制改革的特殊課。
王紅麗講道:一個劇團,要在演出市場中生存,必須有名角和好戲。我們打破大鍋飯,大大激發了演職員提高自身素質和參與演出的積極性,使這個新型藝術表演團體充滿了活力。
有名角、出好戲,小皇後豫劇團確實做到了「兩手硬」。王紅麗成為河南戲劇演員中唯一的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
小皇後豫劇團創作的現代豫劇《鍘刀下的紅梅》,在亞洲藝術節展演中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這出戲是200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推出的獻禮劇目。
劉胡蘭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名導余笑予導演的「紅梅」,對15歲的劉胡蘭並不刻意追求高大,而是表現了她的成長歷程。她是一個天真、聰明、愛美、倔強的小姑娘,她也會犯錯誤,她是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真實、獨特的少年英雄形象。王紅麗的表演生動出色,富於層次感,將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女英雄的過程令人信服地展示給觀眾。看著劇照上的「劉胡蘭」,明眸皓齒,笑起來時露出兩只淺淺的酒窩,不過十六七歲,誰能料到,扮演她的王紅麗已是不惑之年。著名戲劇家郭漢城說,以前寫劉胡蘭的戲能讓人感到劉胡蘭「死的光榮」,而這出戲中的劉胡蘭不僅讓人感到「死的光榮」,更讓人感到劉胡蘭「生的偉大」。劇中,劉胡蘭的稚嫩和天真甚至不成熟不但無損她的形象,反而更打動人心,並以「情」貫穿全劇,一層層、一縷縷地激發觀眾的共鳴。
這出戲也使王紅麗的表演又上一個台階,她也因此二度獲得了梅花獎,成為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二度梅」獲得者。《鍘刀下的紅梅》還榮獲了中宣部第九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並獲得了2006至2007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二名。
「出門一身棉,回來一身單,過年不在家,在家不過年」,正是她演藝生涯的形象寫照。忙碌的王紅麗表示:今年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把《鍘刀下的紅梅》搬上銀幕,要和濟源豫劇團合作創作一出有關愚公的新戲,劇團15周年慶典的時候要在鄭州舉行幾場公益演出,回報觀眾對劇團的關心。小皇後豫劇團雖然已經從小草長成了大樹,但我仍然需要埋頭苦幹。15年的風雨歷程,王紅麗不但成功地探索出一條自負盈虧、自力更生的生存發展新路,鑄造了一支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文化團隊,而且在藝術建設上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自己的劇目。有時想想,紅麗很像一枝紅梅,頂風傲雪,怒放吐艷,成為文藝百花園中令人矚目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