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潮州大鑼鼓的簡介
潮州大鑼鼓以打擊樂為主,是以大鼓為中心,以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著樂隊的演奏,被西方稱之為「東方交響樂」。
潮州大鑼鼓作為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廣泛流行於粵東、閩南以及東南亞一帶,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鑼鼓的風采。每逢年節或地區風俗佳節,大鑼鼓便聲震百里。
⑵ 潮州大鑼鼓的淵源
潮州大鑼鼓源於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種以打擊樂為主的鼓吹樂,常在廟堂祭祀、迎神賽會或節日歡慶活動中使用。潮汕人的先祖從古中原南遷而來,帶來了這種氣勢恢宏的廣場藝術,並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潮州大鑼鼓。
唐憲宗時,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擊管鼓的記述,說明那時已有鼓吹樂的存在。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演出劇本《劉希必金釵記》中有「三棒鼓」和「得勝鼓」的鑼鼓字譜記錄。嘉靖丙寅年(1566)刊行的《荔鏡記》「睇燈」場中,對潮州元宵佳節的描述有「鼓樂吹唱」、「滿街鑼鼓鬧喧天」的詞句。明清時期,潮州戲曲活動鼎盛,漢族音樂也隨之發展,鑼鼓樂在舞台和民間已十分流行。每逢節日慶典,大鑼鼓班便列隊遊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廣場台榭,進行演奏比賽,並成為潮州民間習俗。 1951年,邱猴尚、陳松等組成的大鑼鼓隊,赴廣州參加歡迎蘇聯紅旗歌舞團訪問廣州的演出活動。1952年,他們又到漢口參加中南地區的民間藝術會演,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藝術會演。由邱猴尚司鼓的《拋網捕魚》獲得優秀節目獎。
1953年,潮樂藝人組成了潮州民間音樂研究組。1956年,又組建了潮州民間音樂團,使音樂藝術的發掘研究更進一步。整理出近二十套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鑼鼓套,如《六國封相》、《三關》、《雙咬鵝》等等。潮州民間音樂團多次參加市、地、省、全國的各級文藝會演,創新曲目《慶豐收》參加1956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音樂周,榮獲優秀節目獎,轟動京華;傳統曲目《拋網捕魚》是潮州大鑼鼓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1957年參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榮獲金質獎章,為潮州音樂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1995年,德國埃爾森大學教授卡爾·勞達格一行蒞潮訪問,市民間音樂團演出了潮州大鑼鼓《關公過五關》,被德國教授稱為東方交響樂。
2000年,市民間音樂團鑼鼓隊在無錫市舉行的中華鼓王大會中,獲優秀表演獎,鼓師陳鎮錫獲中華鼓王稱號。
2004年1月24日,潮州大鑼鼓作為中法文化年中國新年大巡遊的壓軸節目,穿過法國凱旋門前香榭麗舍大道,征服了巴黎觀眾。
2010年9月16日,潮州大鑼鼓參加中國·韓城「司馬遷杯」首屆全國鑼鼓大賽榮獲銀鼓王獎。
⑶ 潮汕大鑼鼓的主要作品
潮州大鑼鼓十八大套曲目是:《六國封相》、《關公過五關》、《秦瓊倒銅旗》、《紅邁追舟》、《十仙皤桃會》、《岳飛大戰牛頭山》、《復中興》、《拋網捕魚》、《陳春生告官》《三休樊梨花》、《薛剛祭墳》、《十八寡婦征西》、《黃飛虎反朝歌》、《綠袍相擲釵》、《八仙慶壽》《天官賜福》、《雙咬鵝》和《鬧雞》。
傳統套曲結構龎雜,不夠集中。今人演奏時,常將原來音樂材料大加刪減,選取其中的主要曲牌和唱腔進行器樂此加工。如《關公過五關》原有曲牌十三支和穿插的鑼鼓段,潮州市民樂研究組整理改編的新版本為:(1)思兄、(2)封金掛印、(3)荒郊策馬、(4)梵宇香茗、(5)過關斬將、(6)吹鼓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