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民國四大才女
民國時期涌現出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優秀女性,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1912年,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滅,中華民國正式成立。緊隨其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使民主和科學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漸漸開化。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女性文學作家及作品。
她們以其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及審美傾向而獨樹一幟,令當時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們將自身大膽的人生情愛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滲透融合於文學作品之中,達到了更鮮活更新奇的效果,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一股強勁的新鮮血液。
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1)民國四大美女四大才女誰最有福氣擴展閱讀:
1、呂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寶蓮居士。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並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的民國奇才女。
她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與秋瑾被稱為「女子雙俠」,詩人、政論家、社會活動家、資本家。20世紀頭一二十年間,中國文壇、女界以至整個社交界,曾有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的一大景觀。
2、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本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3、石評梅(1902-1928),中國近現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曾用筆名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
1902年出生於山西省平定縣,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就讀時即熱心於文學創作,1923年9月在《晨報副刊》連載長篇游記《模糊的余影》,1924年與摯友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周刊》。
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世界日報副刊.薔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石評梅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游記、小說,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
小說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在她去世後,其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
4、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
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
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網路-民國四大才女
『貳』 才華橫溢的民國四大才女,最終的命運都是怎樣的
民國是一個璀璨的時代,涌現了無數的大家學者,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魯迅,郭沫若,徐志摩等等,還有才華橫溢的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四大才女的命運如何呢?讓我們來看一看。
呂碧城相比於前二位就不甚有名,但也是一位當時非常有才華思想的女性。曾游歷歐美各國,並且定居於瑞士一段時間,在此發布動物保護的演講,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最後病逝於被日本攻陷的香港。
最悲情的應該就是石評梅,也許是天妒英才,僅在世26年。他與戀人高君宇都是著名的作家和革命家,在高君宇死後,悲痛欲絕,寫了很多紀念高君宇的作品,如《墓畔哀歌》,《我只合獨葬荒丘》等等。在之後不久就去世了,與高君宇合葬於北京陶然亭。
『叄』 民國四大才女,個個才華橫溢,您知道是誰嗎
歷史上,素有《四大才女》之說,民國期間,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女性文學作家及作品。她們以其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及審美傾向而獨樹一幟,令當時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們將自身大膽的人生情愛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滲透融合於文學作品之中,達到了更鮮活更新奇的效果,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一股強勁的新鮮血液。
4、張愛玲,中學畢業後到香港讀書。1942年香港淪陷,未畢業即回上海,寫劇評、影評,也替德國人辦的英文雜志《二十世紀》寫"中國的生活與服裝"一類的文章。1942年應《西風》雜志《我的生活》徵文寫散文《我的天才夢》得名譽獎。1943年她的小說處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爐香)被發在《紫羅蘭》雜志上。隨後接連發表《傾城之戀》等代表作。
此後三四年是她創作的豐收期,作品多發表於《天地》、《萬象》等雜志。她的創作大多取材於上海、香港的上層社會,社會內容不夠寬廣,卻開拓了現代文學的題材領域。到處是繽紛的色彩,悠揚的音樂,然而在錦綉叢中,脫穎而出的她們,是那麼的光鮮亮麗,她們的才華和勇氣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肆』 民國時期四大才女
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等人是民國時期涌現的才華橫溢的優秀女性,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那麼,她們最終的人生結局又是如何呢?大家一起來深入學習下:
呂碧城,作為《大公報》的第一位女編輯聞名20世紀初京津地區。她的詩詞創作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華,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州侍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石評梅終年不滿二十七歲,創作生涯僅僅六年,但詩歌、小說、劇本、評論等體裁,她都曾駕馭過;關於張愛玲,1961年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國現代文學史》高度評價這位中國現代女作家,認為《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出色的中篇小說”。
呂碧城(1883年-1943年) ,安徽旌德人,生於1884年。呂碧城和她的姐姐呂惠如、呂美蓀都以詩文聞名於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呂碧城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很高水準,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了呂碧城的詩詞,不禁拍案叫絕。當有人告訴他這其實只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驚訝得不能相信。
在呂碧城的許多文章中,她都談到怎樣建立一個強國的想法。她認為在這競爭的世界,中國要想成為一個強國就必須四萬萬人合力,因此不能忽視二萬萬女子悉跡談的力量。解放婦女,男女平權是國之強盛的唯一辦法。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響世人,濟世救民。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出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呂碧城被聘為總統府秘書,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負,但是黑暗的官場讓她覺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凱蓄謀稱帝野心昭昭時,呂碧城毅然辭官離京,移居上海。
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面為丸,投於南中國海。與她交往的社會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但她在婚姻一事上,早期被棄的陰影一直困擾不散,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終覺得身邊無可匹配之人,所以寧願獨身終老。當友人問及她的婚姻,她回答說:“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於是,呂碧城雖姿容優雅,但終身未婚。
石評梅(1902 ——1928),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縣城關人。石評梅自幼聰穎好學,很受父母喜愛,從三、四歲開始,父親就教她認字,每晚堅持不斷,有時她沒有認熟,雖是深夜,也不許去睡,直到念熟為止。1919年暑假,石評梅從太原女師畢業,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邁出這一步,是對石評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驗。因為在當時社會里,一般人思想認為:“一個女孩子,中學畢業就可以了,何必費勁的深造呢!”然而她卻不斷求學、奮斗著。她在父親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學。
1928年9月18日,石評梅在北京西栓馬樁八號寓所開始發病,劇烈頭痛,但她以為身體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所以還是照常去附中教書,但病情日益加重。友人廬隱等送石評梅進舊刑部街日本山本醫院,師大教授兼附中主任林礪儒和廬隱等均在醫院守護,不久開始昏迷。23日由日本山本醫院轉到協和醫院,診斷為腦炎。9月30日石評梅即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
她的逝去,對中國現代文學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她才情並茂、文華出眾、極有見地。她的文學創作體悟非常,在文化、歷史、藝術等方面的涉獵也相當廣泛和深入。她的全面修養和綜合的審美眼光激發了她們的藝術創造力,這對加強作品厚度,提高作品品位,使文化氛圍達到更濃郁的效果以致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瑛。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張愛玲成就,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年她的小說處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爐香)被周瘦鵑發在《紫羅蘭》雜志上。隨後接連發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代表作。此後三四年是她創作的豐收期,作品多發表於《天地》、《萬象》等雜志。她23歲與胡蘭成結婚,抗戰勝利後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後以梁京筆名在上海《亦報》上發表小說。睜碰1950年參加上海第一屆文代會。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國新聞處工作,曾發表小說《赤地之戀》和《秧歌》。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
1995年9月8日夜(中秋節)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公寓內去世,享年七十四歲。生前指定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於太平洋。
『伍』 民國四大美女分別是誰
民國的四大美女分別是:陸小曼、林徽因、周璇和阮玲玉。
1.陸小曼,1903年冬生於魔都上海,祖籍江蘇常州,良好的教育使得她多才多藝,能文能舞。陸小曼曾經拜劉海粟等名家學習畫畫,被聘任為中國畫院的專業畫師。除了畫畫外,她還對戲劇有所鑽研,曾創作五幕話劇《卞昆岡》。
陸小曼圖片
4.阮玲玉,中國默片演員,上海人。在其職業生涯中,以《掛名夫妻》成功出道,接連演繹《故都春夢》、《新女性》等影視作品。憑借出色的演繹,2005年也入選中國百年電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人。但不得不說的是天妒美顏,她年僅25歲就早早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綜上所述,就是民國四大美女的簡要介紹,可謂都是才藝雙修啊!
『陸』 民國的四大美女
民國四大美女分別是:林徽因、陸小曼、周璇、阮玲玉。他們又有著怎麼樣的傳奇人生呢?一起來了解一下民國的四大美女吧!
民國四大美女指的是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四個美女,包括校園皇後陸小曼,才氣與美貌並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稱的周璇和電影皇後阮玲玉。陸小曼以高消費而聞名,是個典型的敗家女;周璇唱的是別人幸福,卻把自己的苦包裹了起來;阮玲玉骨子裡是卑賤的,脆弱的靈魂找不到出口;惟獨林徽因是幸福的可愛女人,成就一段傳奇人生。她們纏綿的故事,為女性指點迷津,讓男士回味無窮。
林徽因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一個集美貌與智慧一體的女子,降生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稱的杭州。這是一個美麗著哀愁著的女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享受著世人崇拜的女子,她在寂寞中快樂,在快樂中寂寞,有著卓越才華和普通的性情。
林徽因,說她絕代美麗,也許有不妥之處,但說她才華傲世,絕不過分。她清麗的文風所到之處無不留有餘香,令人回味無窮。她細膩幽雅的文筆使枯燥的建築都成為一首首美麗的詩篇。
林徽因的美,是一種整體的美,乃近於神。這種美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如果硬要訴諸文字,可以借用賈寶玉所作《芙蓉女兒誄》對晴雯的禮贊,聊窺一斑: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當然,這個裡面不僅有林徽因本人的資質,還有情人眼裡出西施,還有時代和藝術的需要,還有美好的想像與傳奇,共同書寫一篇愛與美的童話,讓人唏噓慨嘆,讓人流連不已。
她的美,也是一種清麗的美,禁不住要讓人聯想到一輪彎彎的明月,高懸於天際。那決不是可以單單用外表來衡量的。有人說,女人的美是多樣的,少女有少女的清純,少婦有少婦的嬌媚,中年有中年的成熟,而老年則有老年的風韻。而這些美的女子,盡管容顏凋謝,人們也認為她是美的。就像看到一位鶴發童顏的老婆婆,你仍會忍不住贊嘆她的可愛一樣。而林徽因便是如此的,發自內里的蘊涵的美,而且是美麗了一生一世的女子。
美,幾乎是全天下女子畢生所追求的東西。如今美女遍地的時代,時尚包裝也便成為了美的道具。在這里提到道具,全然沒有貶低之意。道具乃生存必須之物,毋庸質疑。世上哪個女子不愛美呢?愛美乃女子之天性,就像男子對權利的追求一樣。包裝的效果自然很好,無數男子的垂青就是良證。但美也有千千萬萬種,而如今世上獨少林氏之美。
讀林徽因,會讓你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裡稍做片刻的休憩。你我皆凡人,在如今物慾橫流的時代,常難以拒絕這變化莫測的世事。不是高居幽境,六根皆除的聖僧,就難免沒有七情六慾。只是,讓那顆浮躁之心稍得歇息吧。我於是感嘆林徽因的美,這美,是那個時代才有的。
很欣賞那一時代的文風,林語堂,徐志摩,沈從文,那些生活在窗戶裡面的人們,給了我們很多人生的感悟,啟迪。而林徽因則像是那個時代美的縮影,化身。她沒有張愛玲身上大上海的浮華,也沒有魯迅對社會犀利深刻的筆觸。而她的美是天然的,沒有被染指的純凈。這也是我之所以欣賞林語堂的文人墨客之處對於人性的挖掘,那是永恆的東西,那些不會因社會變遷而變化的東西。魯迅的筆讓我們看到了那個生靈塗炭的社會,而那些窗子里的人卻帶給我們一些關於人性的思考,感悟。就象我們在感慨古代的哲人早已在幾百年前發現了我們尚在感知的真理一樣,讀窗里人的書我們也時時與其共鳴。此類文章的美如要找一象徵,來明朗化,那麼,便是林徽因了。她的美與那些文章的氣質是如此的吻合。
陸小曼
陸小曼,是民國才女中最讓人唏噓感慨的一位。她起點最高,家世最好,父母也對其寵愛有加。才華美貌樣樣不缺,即使是在美女如雲的上海交際圈,她依然是其中的人尖子。據說金庸筆下的黃蓉,就是以她為原型。然而這樣一位才貌雙全的奇女子,晚景卻極為凄涼。依靠他人接濟為生,體弱多病,既沒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也沒有任何足以流傳下來的有價值的作品。讓人津津樂道的,只有她與徐志摩曾經的一段舊情。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撕碎了給人看。你可以說陸小曼紅顏薄命,命運多舛。只是客觀地來看一下,陸小曼的人生悲劇,難道她自己不用來擔負一點責任嗎?
先來回顧一下陸小曼的人生歷程。陸小曼自幼天資過人,興趣廣泛、天文地理科學戲曲無所不通,精通英、法、德三國語言,且天生麗質、美貌出眾、氣質如蘭。在家裡,父母都寵著她,依著她。在學校里,更是一幹人都圍著她打轉。大家都稱她為「皇後」。她每次到外出活動時,中外大學生往往有前後數十人,給她拎包持衣,而她則高傲至極,對那些人不屑一顧。
陸小曼的第一個丈夫叫王賡。這個王賡應該是中國近代最優秀的職業軍人之一。他曾留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西點軍校,與後來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將軍是同班同學。與陸小曼結婚的時候,王正任教北京大學。陸小曼的父親看到了王賡的前途,把陸小曼嫁給了王賡。
王賡也的確是個合格的丈夫,他對嬌妻百依百順,呵護有加。然而即使是中國軍人中「第一帥、第一有才、第一有手段」,仍然無法預防妻子紅杏出牆。陸小曼的人生太順利了,所以她對輕易得來的東西不屑一顧。她的人生缺乏激情,所以她在遇到同樣有著浪漫情懷的徐志摩時,兩人很快情投意合。
她因為希望迫切地與徐志摩結婚,據說,與王賡即將辦理離婚手續的時候,雙方家族都在極力挽留。陸小曼依然我行我素,不管不顧。她雖然天資聰穎,可在某些方面,就完全是一個還沒長大的,被寵壞的沒心沒肺的孩子。可是作為留學美國的職業軍人,王賡對陸小曼與徐志摩的結合,表現出了寬厚與包容。他送給徐志摩一封簡訊,說:「我們大家是知識分子,我縱和小曼離了婚,內心並沒有什麼成見;可是你此後對她務必始終如一,如果你三心二意,給我知道,我定會以激烈手段相對的。」
雖然當初愛得驚天動地,可婚後陸小曼與徐志摩過得卻並不幸福。陸小曼與徐志摩結婚後,每個月要花費五六百大洋,相當於今天兩三萬元人民幣。在那個普遍貧困的年代裡,陸小曼如此揮金如土,苦了詩人徐志摩,他為了維系「浪漫」愛情,必須拚命去賺錢。且陸小曼性格太過張揚自我,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她迷上抽鴉片導致身體衰弱,無論徐志摩如何勸諫她也分毫聽不進去。兩人經常為瑣事而爭吵,到最後,兩人都心力交瘁。
用陸小曼母親的話來說是「小曼害死了志摩,也是志摩害死了小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徐志摩沒有與陸小曼結婚,不需要為了金錢四處奔波,他也許不會離開前任妻子張幼儀,就能得到家人的經濟上的接濟,不需要那麼勞累,更不會死於飛機失事;同樣道理,陸小曼不離開王賡的話,她也必定是個富太太無疑,不會如此落魄。
徐志摩死後,陸小曼的生活軌跡沒有多大的變化:一是仍然留戀鴉片,二是身體還是多病,三是仍然沒有生兒育女,四是還是要靠男人來維持生計。即使陸小曼本人出身名門,才高八斗,她還是貪戀安逸,沒有勇氣出來工作。
某些地方,她與林徽因有些相似。同樣美貌出眾,追隨者眾多。同樣秀外慧中、多才多藝。而比起林徽因,她卻欠缺了那一份自強自立的獨立精神和現代氣質。比起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她更是打馬難及。張幼儀在歷經被丈夫拋棄、喪子的痛楚,從挫折中走出來之後,轉身成為鏗鏘玫瑰,很快開創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
這也是大部分天資過人者共同的命運,整個世界在最初都會給予他們那種不負責任的、沒心沒肺的寵愛,使得他們春風得意,昂首向前,所向披靡,以為這個世界永遠都會圍著自己打轉。直至,終於踏入再也無法回頭的沼澤地。陸小曼在自己風華正茂的時候,憑借自己的才華與美貌,混得順風順水。一揮手,就有萬千人拜倒在自己腳下,大約從未想過自己晚景竟然如此落魄。
有時候,這個世界輕易給你的寵愛,都有毒。老子說,「寵為下,得知若驚,失之若驚」,寵愛本來就是一個薄脆易碎的東西。陸小曼所不了解的正是這點:她一路所獲得的,都是這種薄脆易碎的寵,而不是深沉有力負責任的愛。而陸小曼既沒有受到過父母比較嚴正的勸誡,又沒有經過坎坷生活調教,她遇到的所有人,對她都有一種不負責任的寵愛,很容易讓她以為,聰明加上美貌,就能所向披靡,為所欲為,從而失去了自強自立自我成長的機會。所以,在她被生活當頭一棒的時候,很快墜入谷底,毫無反抗的餘地。
在這個世界上,長久的恃才傲物,拒絕自強自立的自我成長,從來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阮玲玉
多雨的時候,人們喜歡走騎樓。這種獨特的建築,也只有在這多雨的南方才能看到。她是聰明的人們自主創新的產物。騎樓是善良的,甚至還有些博愛和包容的意味。沒有撐傘的忙碌,沒有雨衣的負荷,也不像低矮屋檐的短暫駐足。善良的騎樓,總是懷著一顆誠摯的心,為雨中無助的人們帶來一絲自在的舒適和幸福。
認識阮玲玉已是很早的事情了,可當我從歷史書中得知她的祖籍為廣東中山時,也為之一驚。相信即使是想像力天馬行空的`人,在事先不知情的情況下,也很難將這位往日十里洋場的電影明星和國父孫中山的故里聯系在一起。我並不知道在阮玲玉內心深處是否也曾有過鄉愁,或是否有過衣錦還鄉的願望。可無論如何,籍貫是個神奇的東西,帶著一種根系的倔強。對於阮玲玉,她已經背負得太多,我們不能再讓她背上背叛祖先的罵名,姑且算她是故鄉人罷!
阮玲玉無疑是一個悲情的人物。發現她的導演曾經說過:「她像永遠抒發不盡的悲傷,惹人憐愛。一定是個有希望的悲劇演員。」 阮玲玉用她的電影人生驗證了這句話。她從《掛名夫妻》開始,在影片中飾演各類不同角色,塑造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婦女形象,其中有農村少女、女工、女學生、小手工藝者、女作家,以至舞女,尼姑和乞丐,有正派角色也有反派角色;由少女演到老年,從舊社會的殉葬者一直到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先進女性。這些人物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這些充滿悲劇色彩的銀幕形象,也就是舊中國千百萬苦難婦女的縮影。她們的不幸遭遇震撼著人們的心。
曾經在博雅看過一個阮玲玉圖片展。當黑與白,光與影再次清晰地呈現,往事就並不如煙。幾乎每一張照片她都在微笑,可沒有人知道這微笑背後到底暗藏著多少不足為外人道的美麗的哀傷。在那一刻,我深深地被這種微笑震住了。有人說:「她比煙花寂寞。」如此一個充滿了憂愁暗恨的女子,一個靠無聲的肢體語言表演的默片明星,卻被有聲的流言惡意中傷。《琵琶行》中的琵琶女至少還有白居易這個知音,而阮玲玉似乎一直在亂世中踽踽獨行。雖說影迷無數,可當一切都洗盡鉛華,留下的只有暗香的灰燼,和它拼出的「人言可畏」的嘆息。
然而時間不是鏡頭,不會因瞬間的美麗而定格。現在的中山,對於阮玲玉的提及已是鮮有筆墨,更無半點往日的足跡可憑吊。似乎關於她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塵埃落定。「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或許也是一種仁慈罷!
我有時在想,如果阮玲玉生活在現在,生活在中山,大概就不會如此悲哀吧?盡管現代的信息交流渠道比從前更多元化,但中山人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你,我,他,都一同喜愛著這位故鄉人。中山人會像中山的騎樓一樣,用善良和博愛包容她的一切,為她抵擋陰霾的天空下混淆視聽的流言,為她撐起另一片天空。中山人會為阮玲玉而驕傲,他們會排隊去看她主演的電影,並贈予鮮花和掌聲。電視,廣播,報紙上都充滿了對她的鼓勵和支持,向她傳達來自故鄉的聲音。無論是在哪裡,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聽到有人在說阮玲玉的流言,都會據理力爭。所有的中山人會組成一幢幢連綿不斷的騎樓,為阮玲玉護航。那麼,騎樓下的阮玲玉,和屬於她的藝術人生,或許就不會如此短暫,不會像從天而降的一滴淚水一樣一夜間在人間蒸發。在她眼中的世界,就不會如此黑暗,她會覺得「人言」是可愛而非可畏的。她嘴角的那令人熟悉的微笑或許會更加悠長。
我喜愛的故鄉人,是一顆曾經劃過天際的一顆星星。我希望所有的中山人都會關注和喜愛她。因為中山人的博愛,創新和包容,我堅信,騎樓下的阮玲玉,會獲得前所未有的幸福。
『柒』 民國四大美女是指哪四位,她們的結局分別是怎麼樣的
短短數十年的民國,才子佳人輩出,民國時期女子氣質當屬第一,根據現在人們的審美和人物知名度我給大家列舉了民國時期四大美女,她們氣質驚為天人,每個都是貌美如花,才藝十足。就算是其中知名度最大的林徽因竟然都只能屈居第二!
第一:陸小曼
陸小曼,1903年出生在江蘇常州,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女畫家。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了藝術的熏陶,晚年在中國國畫院任畫師。陸小曼還擅長戲曲藝術,還曾與徐志摩一同創作話劇。深諳崑曲還有一手好文章,後來與徐志摩戀愛。與196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62歲。胡適與泰戈爾都曾對她給予高度評價,但是總是有一部分男人在欣賞他的同時又去詆毀她。陸小曼從小就是這樣一個聰明,具有智慧,又多才多藝,雖備受爭議卻從來不去辯解,漂亮又多情、還十分有勇氣的一名中國女性。
『捌』 民國時期的四大美女個個才華橫溢、美若天仙、放現在可謂無可媲美嗎
民國時期,美女如雲,民國時就已經有銀幕前的電影明星,還有一些歌舞廳里的交際女郎,個個貌美如花,婀娜多姿,引來很多豪門弟子花重金追求。民國是女性非常活躍的一個時代,很多女性的地位在不斷地提高,從而讓更多優秀貌美的女性有了展示的空間。
陸小曼
阮玲玉雖然風光了很久,追求的人也有很多,但她終究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如意郎君。在自己的事業當年,阮玲玉是成功人士,她才華橫溢,表演天分十足,但她的婚姻生活讓人惋惜。阮玲玉一生遇到了三個男人,她為了這三個男人付出大量的時間、情感、以及金錢,最終沒有一個男人值得託付終身,值得依靠。阮玲玉最後也因自殺而香消玉碎,震驚了整個上海灘。
『玖』 民國四大才女是哪四位
民國四大才女是:
1、張愛玲:
呂碧城是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並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的民國奇才女。
『拾』 民國四大才女是哪四位
民國四大才女分別為:呂碧城、蕭紅、石評梅以及張愛玲四人。民國四大才女,一般是指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後,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三四十年代之間、中國文壇上出現的一大批女作家女詩人,她們中的代表人物。學界比較一致的說法應該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並沒有大多數人熟知的冰心以及林徽因這兩位傑出女性。
呂碧城:其生於1883年,父親呂鳳岐是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及第,曾任國史館協修、山西學政等,家有藏書三萬卷。蕭紅:被襪姿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
石評梅:中國近現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壁,因告胡絕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曾用筆名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
張愛玲: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做敏志上發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