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古代4大美女筆筒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古代4大美女筆筒

發布時間: 2023-05-30 18:40:09

❶ 古代筆筒的種類及簡介

玉雙管式筆插

明,高21.9cm,大口徑5.5-6cm,小口徑4.5-4.7cm。清宮舊藏。

筆插青玉制,色略暗做啟。形制為竹節及桃樁相連式,竹節略高,內空,其外有小竹枝、靈芝相附。桃樁與竹節相並,內空,其外有桃枝、桃葉及果實,一桃枝伸展,連於竹節之上,桃樁下部飾蘭花之花葉。

筆插是文房用品,管內可插筆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內陳設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類作品。筆插取竹、桃、蘭、芝之形,以象徵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錯落,生動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竹雕騎士筆筒

清初,高13.1cm,口徑7.2cm,底徑8.2cm。

筆筒圓體,鑲嵌牛角質底,三矮足。筒身去地淺浮雕一武士縱馬賓士的情景。駿馬四蹄掀動,武士挺身回首,雙手捧瓶傾倒,水流下注。馬蹄四周以淺陰線刻煙塵烘托聲勢,頗顯精彩。此作竹雕紋飾線條洗練,人物與駿馬動態准確,如武士的手指、衣紋、襆頭、雙腳等局部處理亦頗具匠心。

竹雕梅花筆筒

清晚期,高10.4cm,筒徑10.3cm。

筆筒圓體,略扁,色近深紅,口沿內傾,三矮足。器表淺浮雕折枝梅花。在浮雕的枝幹及花朵之內又以陰刻及去地浮雕等技法凸現物象的立體感,風格於疏獷中不乏細致之處。器身有陰刻行書五言律詩一首: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依杖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竹雕人物筆筒

清初,高11.6cm,筒徑6cm。

筆筒圓體,口微侈,三矮足。器身下部浮雕一老者袒腹斜坐,酒瓮傾倒,似暢飲的點滴不遺。老者右臂搭酒瓮,左手舉蒲扇,眯眼嘬唇,酒意正酣,人物神態刻畫得生動幽默。構圖場景集中,有大片留白卻很好地突出了主題。器身另一面有陰刻行書題銘:

昨夜群仙宴蓬島,霞漿瀲灧春光好。

尋常一醉三千年,洞口桃花猶未老。

黃楊木雕筆掭

清,高6.5cm,長8.7cm。清宮舊藏。

器形稍扁,圓雕折枝葉片一枚,兩側邊緣翻卷,一側鏤雕葉柄彎轉疊壓,一側浮雕小蟬伏於其上,玲瓏可愛,正面陰刻葉脈數條,背面則以淺浮雕棱線呼應,構思巧妙。器背面尚有陰刻楷書題銘:以蟲鳴秋,何為寂寂,金風其涼,獨解止息。

筆掭雕刻圓潤輕巧,打磨光潔,有象牙般的肌理,刻畫物象生動自然,是黃楊木雕文房器物中的佳品。

竹雕筆筒養護有道

新收的筆筒最好不要用水洗。老筆筒在鄉下的老房子里一傳就是幾代人,其表面的包漿和白皮物質,是經受多年的自然因素、溫濕度、特定的房屋條件,由竹肌內生出的霉化物,一旦年久,這種霉化物的變化達到極限,就會堅實地附著在筆筒竹肌表面,對筆筒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筆者試驗證明:經過水洗的和未用水洗的筆筒,同樣在溫度25℃至35℃、相對濕度在20%至25%、不通風的條件下觀察,用水洗過的生霉長毛、開裂且易回潮,而用大小禿頭排筆清理後,未經水洗的.筆筒,既不生霉,也不開裂(見圖)。此外,年代久遠民間傳世的竹雕筆輪跡筒,其附著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須加適量的肥皂水,這樣很傷老包漿,而棗紅色的老包漿既是歷史歲月的見證,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過的筆筒盡管上核桃油,仍然顯得干澀。但經清洗後上核桃油的筆筒,不易生蟲。是否需要水洗,應視具體雕件而定。對必須要清洗的,清洗時盡可能不要損傷竹膚。

要用帶殼的生核桃炸專用保護油,不要用炒過的核桃仁炸油。帶殼核桃炸出的油沉積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傷筆筒。熟核桃仁炸的油燥氣大,抹上晾乾後,筆筒易開裂。因老筆筒的大多數主人歷代均有保養,所以,上油時只需用食指輕沾一點,以指尖膚面有油為度,將油抹在另一掌心,兩手搓勻後,雙手持筆筒把玩,即可達到養護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種刀具修刮筆筒上的附著物,這對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響。筆者從雜志的圖片上,就看到有的雕件用刀修刮過的痕跡純桐如,看上去雖然干凈,它已不再是作品的原有風格。不要塗抹任何油漆和化學色料。專業書上雖有上漆一說,其利弊應該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積多年的保養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後很難干,雖能確保雕件不開裂,但這樣做也就不會形成竹子由自然色變產生的美感。

有條件的收藏者,可將藏品放在玻璃罩內密封保管。如無恆溫措施,為避免玻璃產生的高溫導致雕件開裂,平時可丟一個紙坨在筆筒內,它有調節干濕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兩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發筆筒內的熱量。木製把柄有吸潮散熱的作用,連陰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於長期密封,一旦接觸空氣或風吹,就易造成開裂。採用此種方法保管,能確保恆溫,並定期把玩幾下。

最好製作專用的木質內格子櫃保管。專用保管櫃氣溫在20℃至35℃,相對濕度在35%至40%時,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離地1米放竹雕件。如氣溫過燥過高,可在室內放缽水,或放幾本書於櫃內。如收藏者住樓上,夏季過於乾燥時,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與水杯要保持一定距離,要經常檢查,沒必要時及時取出。也可採用放舊報紙的方法,但報紙的回潮力較強,不宜多。並且要經常把玩和檢查,特別是每年六七月梅雨季節要常看,發現長毛,及時用鬃刷清除。

❷ 古代的筆筒叫什麼

就是筆筒。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告御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襪蠢岩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檔游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由於此系文化史范疇,故這里不加以論述。

❸ 清代筆筒的特點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姿宴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雲:「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閑彼放心,歸於無邪。」

1,清代的筆筒中,從存世的情況來看,瓷筆筒是僅次於竹筆筒的。品種涉及青花、青花釉里紅、釉里紅、墨彩、五彩、粉彩、鬥彩、單色釉等。其中,康熙的青花、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筆筒,體現了各朝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從器型上看,清早期(順治、康熙),某些筆筒還保留了明代筆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徵;清中期後,筆筒多為直身圓筒。從紋樣看,有山水人物、花鳥、松鶴、百壽字等,但賀吵以山水人物故事為多,如虎溪相送、竹林七賢、春夜宴桃李園等。

2,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跡拍銀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

3,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徵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

4,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

5,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❹ 古代文房四寶之筆筒的歷史藝術簡介

翰墨雅韻文房奇珍——古代筆筒藝術賞析

筆、墨、紙、硯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文房四寶,筆為之首,裝筆的筆筒也就成了一種重要的文房輔助用具。

明代朱彝尊對筆筒贊譽有加,作《筆筒銘》雲汪者:「筆之在案,或側或頗,尤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閑彼放心,歸於無邪。」

筆筒的前身為唐代的筆船、筆床、筆格,最早大約出現於宋代,《中國古陶瓷圖典》中稱「筆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筆之用,始見於宋,流行於清,器型似筒狀」。

因小巧精緻、使用方便,很快便風靡一時,至明末清初時盛行,成為文人墨客書房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長盛不衰。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銅、水晶、端石、玉、象牙、料器、紫砂、翡翠和鎦金等,以竹木筆筒居多。

對其古制,明代文震亨在編撰的藝術鑒賞典籍《長物志》中稱之「古樣,中有孔插筆及墨者」。

另載:「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筆筒傳世很多,其身上精美的繪畫圖案,精湛的`雕刻藝術,美不勝收,令人賞心悅目。

武漢博物館珍藏有不同材質的文房筆筒,筆者選取其中精品及個人收藏珍玩,略加賞析,以饗讀者。

竹筆筒:竹是中國有著特殊文化意蘊的植物,與「梅、蘭、菊」一起被稱為「四君子」,和「松、梅」一起則被稱為「歲寒三友」,其象徵的高雅品格和堅貞精神,歷來為國人所尊崇。竹雕也稱竹刻,是以竹為材質雕刻而成的工藝品,清末古玩收藏家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寫道:「竹刻者,刻竹也。

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明代中葉以後,在竹返孝雕文化極其發達的江南地區,逐漸形成了金陵(今南京市)和嘉定(今屬上海)兩個竹雕藝術中心,清代乾嘉文人金元鈺所著《竹人錄》記載:「雕琢有二派,一始於金陵濮仲謙,一始於嘉定朱松鄰。」

中國文人士大夫大多鍾愛竹子,北宋蘇東坡詩雲:「無肉讓人瘦,無竹讓人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房之中,用竹子加工成的臂擱、鎮紙、墨床、水盂、硯屏、筆覘、筆山等比比皆是,文人尤其崇尚使用竹雕筆筒。

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屠隆就對竹木筆筒情有獨鍾,在《文房器具箋》之筆筒條中寫道:「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坐為雅,余不困世薯入品。

清代揚州竹雕大家潘西鳳也曾在筆筒上以隸書刻款曰:「虛其心,堅其節,供我文房,與共朝夕。」由此可見竹雕筆筒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

❺ 古代筆筒的介紹

文竹人物題詩方筆筒

文竹人物題詩方筆筒,清晚期,通高14cm,長7.2cm,寬7.2cm。

筆筒四方式,通體包鑲文竹,嵌紅木底座,四足。在筒身相對的兩面以陰刻技法各刻畫一人物:一為文士,背向立,戴高巾,斜持拐杖,傴僂腰身,睜嫌容顏雖只是側面,但可見須髯及胸,抿唇凸頜,頗顯龍鍾老態。衣袂輕颺,似有微風吹動,極為生動。衣紋繁復,線條如屈鐵,有陳老蓮筆意。另一面為一漁人,正向立,粗服跣足,手扶斗笠,釣竿倚於肩上,挺身揚首,面含微笑。兩相對比,意味深長。筒身其餘二面均陰刻題銘。一為楷書:「昔蒼頡創業,翰墨作用,書契興焉。夫製作上聖立憲者莫先於筆,詳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鑠乎煥乎,不可尚矣。庚子四月蒼溪王竹民刊。」及「王勛」篆書小印。相對一面為行書:「雕鐫精巧,似遼東之仙物;圖寫奇麗,笑蜀郡之儒生。和卿題。」

此器風格清雋,書畫皆有可觀,文竹鑲嵌及陰刻技法尤為精妙,是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

黑漆鑲文竹人物紋方筆筒

黑漆鑲文竹人物紋方筆筒

黑漆鑲文竹人物紋方筆筒,清,高14cm,口徑12.4cm。清宮舊藏。

筆筒直角正方形,四角下設象牙足。通體髹黑光漆,外壁四面以文竹鑲嵌紋飾,邊飾連續回紋,中央單線方形開光內飾高士圖,四面人物各異,有倚石讀書者,有佇立沉思者,有席地扶書簡者,有把玩靈芝者,均長衣闊袖,清高雅逸。

此器紋飾簡潔,文人格調極濃。黑漆地上嵌飾的文竹線條清晰醒目,風格獨特,韻味清雅高古。

文竹方筆筒

文竹方筆筒,高15cm,口、足邊長12cm。清宮舊藏。

筆筒近似立方體,壁稍厚,淺方足,內外均貼飾淺色竹簧,作並排竹竿紋。其紋飾簡單,卻耐人尋味。竹節以幾何化的`「∽」紋表示,各根竹竿的節數不等,「∽」紋的方向呈規律性的變化,錯落有致,形成節奏感與動態感,加之修胎講究,竹節處均微微突起,竹節間則稍稍低凹,起伏均勻,令竹簧不顯輕薄,增添了立體感。

此筆筒竹簧片粘貼緊密,拼接細致,過渡圓融,色澤溫潤,有類牙、玉,盡顯獨特韻味。在清中期宮廷工藝追求繁縟富麗的風潮中,能出現這種技藝精湛、以簡馭繁、風格清新的作品,實屬難能可貴。

文竹嵌玉炕幾式文具盒

文竹嵌玉炕幾式文具盒,清中期,通高28.5cm,長30.1cm,寬13.2cm。清宮舊藏。

文具盒通體包鑲文竹。台座為長方幾式,正背面均嵌貼龜背蓮花錦地紋。四足,正面設小屜五,錯落為高低二層,下層中間隔有空洞,洞飾鏤雕花牙。每屜均裝銅鈕,鈕上配掛蝠形白玉片,以便於抽拉。

較高的座面上立一木座方瓶,瓶身亦包鑲文竹,並貼深色蕉葉紋、卐字不斷頭紋等為飾。瓶分4節,可拆分成3層小盒,各層均以子母口相合,瓶口部即為蓋。瓶口內斜插如意,肩部嵌白玉獸首銜環耳。方瓶旁為一木座橢圓盒,貼飾纏枝蓮紋,蓋頂鑲嵌青玉蟠螭飾件。

較低的座面上置一書函式二層盒。盒蓋面陰刻卐字紋地,上嵌玉書簽,飾青玉雕蟠螭及染牙絲穗玉佩。盒壁仿書口處粘貼竹絲以悉旦手象徵書頁之相疊狀,頗生動。

此作工藝精益求精,造型多變而富裝飾意味,展現了文竹工藝獨特的美感。

文竹鏤空嵌玉方筆筒

文竹鏤空嵌玉方筆筒,清中期,高13.8cm,邊長9.4cm。清宮舊藏。

筆筒方體,底附四矮足。筒身每面中央均有鏤空長方形區域,鑲嵌一青白玉玉板為飾,周圍鏤雕變體蟠螭勾連紋。

筆筒器形極為工整,線條橫平豎直,鏤空處雖縫隙狹小,但文竹包鑲一絲不苟,通體遲鎮幾乎不見接縫痕跡。文竹表面的色澤、肌理等都處理得細膩入微,加之其上又施以淺浮雕,乍看直似黃楊木雕刻而成,由此可見清中期文竹工藝的高超水平。此器的玉石鑲嵌與文竹工藝結合得恰到好處,秀骨清像,格調高雅。

文竹貼花方水丞

文竹貼花方水丞,清中期,高2.9cm,口徑3.4cm,底徑6cm。清宮舊藏。

水丞作四方抹角馬蹄式,凸口,方唇,平底。通體包鑲文竹為飾,口邊、足緣及轉折棱線處均鑲貼深色竹簧。器身每面中央飾變體幾何紋樣,抹角處過渡的四條窄面則於下部飾如意雲頭紋。

此器形制乖巧可人,色澤淡雅,為同類製品中較為突出者。

❻ 一個破筆筒為何能拍出954萬的天價,馬未都還覺得物超所值

我覺得在現在時期,這個筆筒954萬是一個比較正常的價格,我們經常說價格是價值的一種體現,價格圍繞價值在上下波動,如果單純從筆筒的使用價值來說,它不可能值這么多的錢,那麼它有什麼附加價值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基本情況:

我們知道過去那些古墓碑,其實就是石匠把當世名人的書法刻上去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御激些已經成了我們館藏的寶貝,隨著碑文作者,鑿刻者的事件和身份的提升,這些文物的價值也會不斷提升。

當然還有附著臘桐在這些藏品上的文化故事,也會讓它們的價值繼續提升,就像馬未都的評語都會讓它的價值獲得提升。

你們覺得呢?歡迎留言,謝謝!

❼ 為何康熙青花筆筒這么受收藏大咖追捧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康熙皇帝君臨天下達六十多年之久,由於他重視瓷器的燒制,特別是文房用瓷的燒制,所以文房用瓷在這一時期的燒制數量和工藝水平都到達了歷史的最高峰。縱觀近幾年的藝術品收藏市場,可見文玩清供中將「筆筒文化」推向高峰的康熙青花筆筒特別引人注目,這說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華夏文明中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而作為「筆筒大王」的康熙青花筆筒受到藏家的追捧,則標志著它正逐漸恢復其應有的價值和魅力。

康熙筆筒屬藏家難得之物,市場上大量帶康熙款和畫風的瓷筆筒其實大多為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仿造,鑒定兩者區別,需要從釉色、造型、畫意筆法仔細研究。在筆筒的收藏方面要關注材質、工藝和文化內涵。康熙筆筒為何被市場追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一、造型多樣,繪畫題材廣泛,款識豐富

康熙青花筆筒的造型千姿百態,既有仿古又有創新,一般常見的是口底相若的圓筒形,另外還有撇口形、束腰形以及竹節式等。另外康熙青花筆筒的造型特徵:一是底心出臍向內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和薄,臍的外圍有施釉和無釉兩種。二是台階底、圈足和平底無釉露胎,也有底部有三個條形小足的

由於康熙青花筆筒的繪畫題材十分廣泛,因此它們的紋飾尤其豐富,布局與造型能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顯得非常的巧妙合理。盡管官窯青花代表著當時工藝的最高水平,但是民窯青花筆筒在紋飾方面,則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最令人稱道的,是康熙青花筆筒的繪畫成就。一般按繪畫的難易程度可分為四個檔次,依次為人物故事、山水、動物花鳥、其他各種圖案,而最能體現康熙青花筆筒特色的是山水人物。其風格模仿名畫家的筆法,講究有立體感和意境美。

康熙青花筆筒的款識,底部既有落款的,也有不落款的,一般為五款,不拘一格,豐富多樣。書寫款式也很多。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是主要的朝代款,字里行間距離較大。有「大明水樂年制卜穗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仿明代款,一般為楷書。民窯青花筆筒多數沒有書年號款,往往寫堂名款,又稱齋堂款。如「碧雲堂制」、「興裕堂制」、「兆慶堂制」等。吉言贊頌款有「文章山斗」、「清玩」、「水慶奇珍」等。

二、仿品少

康熙青花筆筒的仿製品比起其他的康熙青花瓷的瓶、罐類要少得多。其造型不僅不「俗」,而且覺得其能夠給人以挺拔、大氣、質朴以及書卷氣之感,完全能被現代人的審美觀所接受。此外,筆筒作為古代文人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號,同時也濃縮了修養與做人的品質。

三、兼具觀賞和實用價值

其器形一般大小適中,不但有觀賞價值,而且還有實用價值,同時又容易收藏和把玩。另外康熙青花筆筒最令人稱族散道的是它的繪畫成就,其中尤以詩文題賦的價值最高。筆筒在收藏投資市場的最大優勢是體積較小,便於攜帶與流通,不像木質傢具、大型的石雕和木雕這些體積較大物件,收藏起來特別占空間,流通起來也十分麻煩。所以像筆筒這樣的小古董,升值方面特有潛力。

四、有官窯款的增值很快

目前市場上大量追逐「清三代」青花,而康熙年間由於國力強盛,景德鎮陶瓷業興盛、工藝優良,因此創造出了最大型蘆氣的清代青花,其中就包括康熙青花筆筒。它不但胎細、畫工好,而且器型品種多、傳世量大,因此在收藏市場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清康熙青花萬壽筆筒

有人說,每個筆筒都蘊含著一個故事、一段歷史。這其實說的就是文化內涵,所以在收藏筆筒時應最先考慮筆筒的文化內涵,也就是它的藝術性和品相。所以說康熙青花筆筒集藝術價值、使用價值、收藏價值於一身,它的價值回歸也是實至名歸、眾望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