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梁祝音樂鑒賞是哪些
音樂鑒賞《梁祝》如下:
小提琴獨奏從輕柔而又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奏出了浪漫的愛情旋律。在輕淡的豎琴伴奏下,由木管與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小提琴的演奏顯得純朴、甜蜜而深沉,詮釋了梁山伯、祝英台執著、純美的愛情。
其曲式包括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而呈示部包括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色的引子。表示出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卜孝不斷加深和互相愛慕的深情的主部。
表現了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愉快生活的連接部與副部,還有表現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依依不捨的情景的結束部。而展開部則是描寫了「抗婚」、鋒弊皮「樓台會」、「哭靈、控訴、投墳」情節,再現部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
特點:
《梁祝》一部銀差像音詩那樣優美的旋律,色彩絢麗,曲風華美;既有很高的藝術性,又有很強的民族性。自它出世以來,打動了無數普通中國百姓,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隨著它在世界音樂舞台上頻繁亮相,亦成為「千年最偉大的十部經典音樂作品」之一,這是中國人的驕傲。
樂曲歌頌了他們忠貞不渝的堅定愛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在欣賞這首樂曲的同時,也達到了心靈和情感的升華。
② 作曲家陳鋼的《梁祝》,為何在西方被稱為《蝴蝶情侶》
作曲家陳鋼的《梁祝》在國際上享譽盛名,受到了西方國家很大人的喜愛,甚至西方一些很有名的演奏家都會在他們的國土上演奏。這部作品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答,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樂曲的結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邗、展開部、再現部組成。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台抗婚ˆ和“墳前化蝶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的內容。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並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日本著名小提琴家西崎崇子。這個美女小提琴家一輩子演奏《梁祝》,獲得過多次“金唱片獎”,她演奏的《梁祝》發到800多萬張了。在她的住所里到處是蝴蝶的圖案,連每次演出時穿的也是不同的“蝴蝶衣”都完全是定做的。可見西方人對我們中國《梁祝》的喜愛之情。
③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賞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賞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被公認為是「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是一個階級,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我國著名音樂評論家李凌認為,它「給交響樂的民族化開辟了一片新的田野」,「為西洋音樂民族化打出了一條具有典範性的道路」。在國外,它也獲得極高的聲譽,被認為是一部「迷人、迅悶粗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是最美妙的旋律」,「真正的偉大的藝術」。它之所以獲得如此殊榮,筆者認為在於題材內容扣人心弦,畫面展罩茄示惟妙惟肖,中外藝術巧妙結合。
一、選用了扣人心弦的故事作為題材內容
作者選用了中國四大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作為協奏曲的題材內容。愛情本身就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人們喜聞樂見,樂此不倦,永談不疲,而且又是如此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就更具吸引力,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把欣賞者的好奇心提起,提高了興致,也就拉近了作品與欣賞者的距離。
二、形象的「畫面展示」
欣賞《梁祝》,即使沒有配圖說明,也能讓人感覺到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展現在眼前。之所以有這種效果,主要是作者通過精心的配器設計,根據樂器的特徵和樂曲情節的需要巧妙地安排樂器,使樂曲更具形象性,從而使各個不同的畫面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來,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部分——呈示部。樂曲一開始獨奏的長笛在輕柔的弦樂背景上奏出了明亮、秀美的曲調,接著雙簧管奏出了優美迷人的旋律,展示了第一幅畫面:明媚春光下,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接著在豎琴清淡的琶音伴奏下,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美麗動人的愛情主題。隨之是復調手法的大提琴與小提琴真誠對答,展示了第二幅畫面:草橋結拜的情景。
在一段美麗的小提琴華彩之後,獨奏小提琴在樂隊輕快、活躍的織體伴奏中,奏出了明亮、活躍、帶有戲謔性質的第二主題。音樂時而輕快活潑,時而溫柔幸福,時而熱情歡樂,時而流暢抒情,展示了第三幅畫面:同窗三載的美妙生活圖畫,他們或追逐嬉戲,或促膝長談,形影不離,心心相印。結尾突然轉入慢板,作者的惋惜心情用凄涼的如泣如訴的曲調,展示了第四幅畫面:長亭惜別。
第二部分——展開部。音樂轉為低沉陰暗。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驚惶不安的小提琴與大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的斗爭中,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凶暴殘酷的主題。獨奏小提琴用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了英台畝鎮的悲痛與驚惶。緊接著是樂隊強烈的快板全奏,襯托獨奏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它成功地刻畫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其後,上面兩種音調形成了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矛盾沖突越來越尖銳,越來越激化,逐步形成了第一個高潮,即第五幅畫面:激烈的抗婚場面。當樂隊全奏時,似乎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憧憬,但現實給予他們的回答卻是由銅管代表的強大封建勢力的重壓。之後樂曲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了沉痛、哀傷的音調,纏綿悱惻、如泣如訴。
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時合時分,把梁祝的互述愛慕表現得淋漓盡致,展示了第六幅畫面:樓台相會。接著音樂急轉直下,弦樂快速地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英台時而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迂迴婉轉,泣不成聲。英台向蒼天發出絕望的呼喊之後,在悲痛憤怒的低沉大鑼中,挺身投墳,這時管弦齊鳴,音樂出現了全曲的最高潮,即展示了第七幅畫面:哭靈、投墳。
第三部分——再現部。長笛美妙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帶到了自由、平等、迷人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輕柔地奏出了梁祝的愛情主題,展示了最後一幅畫面:百花爭艷、彩蝶雙舞。這是人們美好願望的升華,也是對梁祝愛情的由衷歌頌。
作品自始至終給人以畫面,令人拍手叫絕的是作者能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利用交響樂器,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又具有我們的民族特色,使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為人所接受和喜愛。
三、中西藝術的巧妙結合
《梁祝》的成功還在於中外藝術的巧妙結合,作者創造性地用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形象來表現富有戲劇性的民間故事,並用人民群眾所熟悉的特定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使音樂形象更鮮明動人。
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吸取了越劇中的曲調,但並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
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戲曲中歌唱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較多借鑒和運用京劇的「倒板」和越劇囂板「緊拉慢唱」,使英台哭靈的悲劇性氣氛逐步高漲,達到頂點。
配器上盡量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在獨奏小提琴的演奏技術上,有意識地靠攏和借用我國某些弓弦樂器的技法和效果。如呈示部中的副部,獨奏小提琴用E徵調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小提琴還借鑒二胡「半音來回滑指」來表現如泣如訴的情緒;展示部的「樓台會」,吸取了琵琶曲中常用的節奏型,即強烈的切分節奏,深刻地表現了英台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
小提琴吸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和聲、配器,整個處理上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的形象與悲切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
正是中外藝術的巧妙結合,使《梁祝》雖運用外來的「奏鳴曲式」,但群眾完全能夠接受,盡管是西洋管弦樂隊演奏的交響音樂,但老百姓卻完全可以欣賞、理解,使得這部協奏曲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
《梁祝》的成功,不惟它的題材、內容家喻戶曉,更在於它的音樂有著扣人心弦的力量,把每個情節畫面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與成功的嘗試,加上巧妙的中外藝術結合,使得它至今仍煥發著蓬勃生命力。
拓展資料: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資源來源:網路-梁祝
④ 梁祝是誰演奏的
梁祝是:俞麗拿(Yulina 1940—— )女小提琴演奏家。上海人。幼年學鋼琴,1951年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就學,先後師從竇立勛、譚抒真,曾被選入外國專家班學習,1962年在該院畢業。現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樂學院學科帶頭人,我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1959年《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年僅18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一舉成名。俞麗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唱片發行量多達一百多萬張,是中國器樂唱片發行量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唱片,為此她獲得了中國首界金唱片獎,她還首演許多中國作曲家的新作品,為中國作品演奏風格的研究做出良好的貢獻。
1960年,在上海女子弦樂四重奏(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弦樂組合)中擔任第一小提琴,參加在柏林舉行的第二屆舒曼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並獲獎。這是中國首次在國際弦樂大賽中獲得成功。她還培養了許多國內外比賽的優秀學生,並經常擔任國際、國內小提琴比賽的評委,包括柴科夫斯基青年音樂家比賽。在中國,俞麗拿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1993年,她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以推動中國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養。
她在國內演出頻繁,還應邀赴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俄國、新加坡、菲律賓、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演出。
1990年,她以第一位訪問台灣的大陸藝術家身份,在台北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轟動台灣。他還錄制了許多張獨奏和重奏唱片,其中包括與英國BBC樂隊,與俄羅斯愛樂樂隊合作錄制的唱片。她演出過三十多套重奏音樂會曲目,是中國國內掌握重奏曲目最多的一位小提琴家。
從1962年起,她就在上海音樂學院執教,培養了許多國內外比賽獲獎的優秀學生,並經常擔任國際、國內小提琴比賽的評委,包括最有權威的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並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多個國際音樂節中擔任教授。
1993年,她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以推動中國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養。
俞麗拿教授是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榮獲全國高校「名師獎」、全國「模範教師」、上海市「勞動模範」和文化部命名的「優秀專家」。
⑤ 超女小提琴演《梁祝》介紹
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 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基於越劇音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後,從此成為中國樂壇上的著名人物之一。繼《梁祝》之後,又創作了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陳鋼,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台》、《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他還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豎琴協奏曲和第一首雙簧管協奏曲。陳鋼的作品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濃郁的民族祖宗情調和豐富的當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見長。
樂曲一開始幾聲撥弦聲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長笛吹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華彩旋律,好像在雲端的感覺,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接著雙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題。整個引子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下,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面。
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繹出純朴而美麗的「愛情主題」。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這段旋律都為之陶醉。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獨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副部。這個由越劇過門變化來的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變奏反復)。這個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迴旋曲,旋律輕松活潑。獨奏小提琴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台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後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在這段快板過後,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抒情而徐緩現在已經是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台有口難言,欲言又止,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 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台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願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而這部分最後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祥的事情就要發生,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突然,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以及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的斗爭中。音樂進入展開部,這段旋律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台會、哭靈投墳。原劇中祝英台的父親逼祝英台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音樂中銅管樂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凶暴殘酷的主題。緊接著獨奏小提琴採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奏出反抗主題。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後達到一個斗爭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而達到了矛盾沖突的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人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台。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並肩兩無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台。
樓台一別恨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