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頭上刻上禪放在家的什麼位置
西向!不可放在卧室里。可以是書房或者客廳。
2. 家裡那個位置適合掛禪字
個人覺得做了玄關的話就在玄關的位置掛比較好,沒做玄關的話在正對電視的牆上比較合適
3. 在佛學.道教中 禪 指的是什麼
寫這個題目是比較難,因為禪是不可以說,說者即不為禪。但以我自己的感受體悟確實想說說。那麼就班門弄斧地侃一下。如果說錯了大家盡量包含。不昧因果,別落入野狐禪。哈哈!
禪:(Dhyana)全稱禪那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靜思維。《五燈會元》卷一。:「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 」這大概是普遍認同禪宗的由來。
現在的禪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師傳下來的頓悟法門,禪宗講的是明心見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破除一起執著。歷史上禪宗最興旺的時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特別在唐朝從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談玄論妙成為茶餘飯後。禪最大的特點是破除執著,破除常見的邏輯思維和慣性思維。一般來說參悟禪主要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的。我用《五燈會元》卷十七一則語錄說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善知識,有道行的人),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榭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這中境界三般見解是什麼狀態?難言也。前一種是常見。中間一種是掃除一切執著,見到真實。最後一種顯然不是同於第一種。而是證得一種更高的真實,這就是禪悟的境界。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是一個經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只能通過比喻來說明,而這種比喻又不是通過邏輯能表達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結果,邏輯思維和慣性思維只是過程。用通常的邏輯思維和慣性思維,來比喻超邏輯的慣性思維的結果,只有開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證開悟人。即以心印心。所以說難言也。
關於禪,是不能用通常的科學思維去理解。我們相信科學,禪者也和常人一樣適用科學,也尊重科學規律。但是講到禪,不同於一般的科學,因為科學是歸納法,是把概率作為宗旨,把實驗作為依據。立足於外部世界。禪是內部世界,是自我內心世界的學問,如果這種歸類只有禪者可以講出。沒有禪實踐的人是無法了解的。所以對於學人只能靠前人傳的經驗來對照自己。至於禪有百千三昧(三摩地),究竟哪種是和自己相應的,這就要靠自己實踐了。但禪究其根本不外乎止(舍摩他)觀(毗缽舍那)二字。經論中有許多關於禪的講述,有淺顯的,有深奧的。一般學人都喜歡淺顯易懂的,不去深入探究。正如鳩摩羅什大師說的「秦人好間」(後秦的中國人喜歡簡單)。《六祖法寶壇經》之所以得到廣傳被大家喜歡,正是和我們的口味。大家都喜歡頓悟,恨不得你告訴我一個方法,馬上讓我開悟。事實上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譬如一個人問月亮在什麼地方,佛把手指向月亮說:「在那」。那個人以為手指就是月亮。其實佛是要告訴他順著手指看。《金剛經》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這句話是說,誰要是把手指看成月亮了就是謗佛,因為他沒有理解我所說的。因此我們看禪宗公案不能簡單參。其實禪宗公案都是遍學止觀經論的大成就者。在譬如有人問愛因斯坦什麼是相對論。他回答說:「當你一個人在等人的時候你會覺的時間過的很慢,當一個美麗的姑娘和你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的時間過的很快」。那人明白了什麼是相對論。其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根本不是他所講的那麼簡單。只是要通過一個比喻來說明相對論。如同上面的指月一樣。一次妙境長老在講《瑜伽師地論》後,回答弟子關於禪方面有關問題的時候說到,「曾經在佛學雜志上,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師講禪,結果一看他根本不懂什麼是禪,而且講的道理一大套。非常是可嘆!」那是一位居士寫信給那位有名法師,請教關於禪的問題,那位法師寫信回答了那位居士,此居士認為這篇回信非常好,就發表在佛學雜志上了。後來妙境長老看到了這篇文章。(註:妙境長老原美國法雲寺佛學院院長,妙老講止觀修習方法,及弘揚唯識宗一系堪稱當今一位高僧。2003年圓寂)關於禪要真的談是非常復雜的,禪有百千三昧,按照三界劃分,有欲界的未到地定,色界的四禪,無色界的空四定。按照尋伺劃分,色界初禪以下是有尋有伺地,初禪和二禪之間中間禪是無尋有伺地,二禪以上是無尋無伺地。按照修禪次第有師子奮迅三昧,不按照次第修有超越三昧。還有按照功德支分的,按照所緣境分的,按照對治分的,按照九住心分的,按照十六特勝分的,按照七作意分的,按照四十業處得分等等上面提到的禪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自己學過的提及一下。至於修末學實在不敢說參禪悟道,只能簡單介紹一下,供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