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古崖墓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古崖墓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28 11:49:57

Ⅰ 聽說黃龍溪古鎮有「十古勝跡」有哪些具體指什麼

黃龍溪古鎮十古勝跡指:古街道、古樹、古寺廟、古牌坊、古佛洞、古渡口、古崖墓、古民俗、古戰場遺址、古三縣衙門。

古鎮黃龍溪之所以為遊人所青睞,是因為這里不僅山清水秀,沒有大城市的喧囂與嘈雜;更因這里彎彎曲曲的石徑古道、河邊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街道上的茶樓店鋪,古廟內的繚繞青煙等,展現出一幅四川鄉鎮的民俗風情圖,給人一種古樸而又新奇的感受。很多少年宮的老師喜歡帶著學畫畫的同學到黃龍溪寫生。因為黃龍溪不僅風景優美,有很多古樹和古建築,非常適合寫生。如果到河對面看風景,更有一番風味。

Ⅱ 千年懸棺葬,它們是如何放置在那麼高的懸崖峭壁之上的

普遍被大家所認同的主流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繩索綁住固定好,然後從山頂往下放,再由早已攀爬到相應位置上的人將其固定在懸崖峭壁上。另一個據說是用船載著棺材,然後隨著水位漲落將棺材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當然還有什麼天外來客之類的說法,但是比較科學的還是這兩種。

使得他們先祖的靈魂可以待在高高的峭壁上,不受人的騷擾。我國對於懸棺葬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猜測,有些很科學,有些很荒謬,但是誰能又能真的確定,那些荒謬的猜測就一定沒有道理呢。

Ⅲ 江西龍虎山懸棺之迷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奇特的喪葬習俗,這些奇特的古代喪葬形式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看到了。然而,在龍虎山仙水岩的百米絕壁上,卻有著大片距今2600多年的春秋戰國崖墓群。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產生了種種神話傳說:有人說這洞里的東西,是神仙用金絲線吊上去的;也有人說這洞里裝的是無字天書、金銀財寶。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些崖墓洞口封門板風化後的掉落,人們才知道裡面藏著的竟然是一具具棺木。這些棺木都被置放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里,而且都選擇了朝陽的一面,因為從視覺上感覺像懸在空中,故人們把此棺木叫懸棺。它們的位置幾乎都在懸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遠遠看去大小不一,隨著洞穴的變化而變化,形成奇特的景觀。
懸棺的前世今生1978年,為了探明崖墓的秘密,江西省成立了專門的龍虎山崖墓懸棺考古隊。幾位當地經常攀岩采葯的葯農自告奮勇順著搭起來的毛竹架子進入了崖墓洞,裡面取的文物後來被送到國家文物局進行碳14鑒定,結果令人震驚,這些文物距今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說龍虎山的懸棺主人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消息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1979年末,考古人員在龍虎山地區開展了更大規模的古懸棺科考,這也是我國懸棺葬區第一次大規模科考活動,共清理了18個岩墓,發掘了棺木37具,發掘出土文物220件,包括瓷器、骨器、玉器、紡織具、樂器等。2005年,科考隊又一次對龍虎山崖墓進行了考古活動,初步描繪出古懸棺遷徙的路線,並發現了一些新的重要線索。在棺木中發現的有席紡篩紋的""印紋硬陶罐"",代表了春秋戰國時期陶器工藝的最高水平。發現了我國最早的斜織機和印花織物,將我國成熟的紡織機械史向前推進了500年。在木劍的劍鞘內還發現了類似紙纖維的物質,還出土了以往認為隋唐時期才有的樂器十三弦琴,比歷史記載早了近十年。到目前龍虎山已經發現了202座懸棺葬,除最早集中的仙水岩有上百座外,馬祖岩、金龍峰及周圍地區均有零星崖墓。懸棺大都用整段楠木製成,大小不一,形式迥異。有可容十餘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獨木製成的""獨舟棺"";也有現今常見的""方棺"";還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如今崖墓懸棺群已經成為龍虎山三絕之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懸棺葬最集中、最密集、時代最早崖墓群。難解的懸棺之謎.令科學家們不解的是:在遠古原始的春秋時代,百米懸崖絕壁洞穴中的棺木是用什麼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麼人才能享受此等""殊榮""等等,已成千古之謎,至今未能破解。20世紀80年代,上海同濟大學與貴溪市博物館聯合成立了一個""中國懸棺課題組"",最終確定了一個仿古吊裝法的模型。根據這個設計,龍虎山景區特意排演了一個受到遊人歡迎的節目:升棺表演。但是,在龍虎山崖墓的山體上,確沒有發現任何打樁或者人工鑽鑿的痕跡,也就是說沒有找到固定滑輪和繩索的地方,因此這個模型還缺乏有力的證據。對龍虎山古懸棺放置的設想,國內考古界從多個方面給予了論證,現在主要有地質變遷說、堆土說、隧道說、漲水說、機械吊裝說和搭架子說,但是沒有一個足夠的說服力。目前,龍虎山景區已經懸賞40萬元,邀請國內外有識之士破解這個千古之謎。據專家考證,龍虎山的崖墓是歷史最悠久、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崖墓葬,是中國崖墓葬的發源地。悠久的古越文化.根據諸多的陪葬品,考古人員判斷,懸棺的主人是我國古代的百越民族。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龍虎山一代。他們遇水而安,擇水而居,死後也選擇臨水而葬。在長期的""水行而山處""的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明顯的民族個性。古越人的建築風格主要特點是干欄式,即用竹森建築的高腳屋。高腳屋不同於巢居,是用竹木依山扎架,形成高腳屋,分上下兩屋,上層居人,下層養禽畜,有利於減少野獸害蟲的侵擾,同時可避免建築在雨季被洪水浸泡而遭破壞。由於古越人對蛇的崇拜,建築中常出現蛇或類似蛇的形象。古越人主要生活在水系達的地區,瀘溪河是龍虎山的母親河、生命線,因此水上捕撈成為古越人的主要生產方式,食水產成為他們的主要風俗。此外,農耕種植也是其重要內容:紡織、制陶、製作竹木器等生產工藝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豆腐、釀酒、茄子干、捺菜這些食品製作在當時是比較普遍的,而且一直流傳至今。古越族已經消失,但是通過對龍虎山崖墓的考古活動,我們對兩千年前的古越文化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了解。在2005年龍虎山道教文化旅遊節開幕之時,文藝表演《先民狩獵》、《福地升棺》、《越女浣紗》、《仙都古韻》讓人眼前一亮,極具特色的古越文化風情展現在了觀眾的面前。"

Ⅳ 懸棺之謎的龍虎山懸棺

龍虎山位於江西 鷹潭市南郊,按照北孔(孔子)南張(張天師)的說法,曾是張天師修煉寶地的龍虎山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龍虎山的區域內有99峰、24岩,蜿蜓流淌於群山之間的是水色清漪的仙水溪。
懸棺遺址便位於仙水岩一帶。龍虎山仙水岩,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絕壁之上,玉棺懸空 ,神秘莫測,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墓葬距今2600餘年,為春秋戰國時期古代越人所為,數量之多,位置之險,造型之奇特舉世罕見。百米懸崖絕壁之上的洞穴中棺木是用什麼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麼人才能享受此種殊榮?成為千古之謎,至今未能破解。
臨水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岩洞,裡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岩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50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羅棋布,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因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其中所藏之物,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籃和雲梯進洞,才將這個謎解開。考石工作者入洞後,對懸棺葬進行了科學清理,出土了大批遺物。其葬制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岩、仙岩、仙女岩、穀子岩等處,每處都有十幾座到數十座不等的崖洞墓。這崖洞墓中,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等幾種類型。其中如79十二號墓,洞寬50餘米,墓室規模巨大,內置十副棺木,顯然是大家族幾代人的聚葬之所。懸棺棺具形制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為楠木。隨葬品多用仿銅禮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屬器皿。貴溪懸棺是武夷山地區懸棺葬的代表,所處年代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當時生活在彭蠡澤東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於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台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葬的起源。這里懸棺數量多,隨葬品豐富,其科學研究價值之巨大,素為海內外學者矚目。
龍虎山崖墓數以百計,全部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整個崖墓群如一幅巨大畫卷緊密相連在一起,極具神話色彩。龍虎山崖墓群是中國最早的崖墓群,是中國崖墓的發源地。除最集中的仙水岩有上百座外,馬祖岩、金龍峰以及周圍地區均有零星崖墓。它們的位置幾乎都在懸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遠遠看去大小不一,隨著洞穴的變化而變化,形成奇特的景觀。
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爭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一舉擊敗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撼人心魄的一幕。
歷史已經封塵,故事依然流傳。走進洞天福地龍虎山——曾經的古越人聚居之地,但見碧水丹山秀其內,道教文化美其中,豐富的人文與奇絕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使龍虎山煌煌榮耀,更加璀璨奪目。
尤其是隨著龍虎山202座懸棺群,抖落塵封千年的黃土,走入世人的視野,時與空變得茫然交離,宇與宙顯得幽深玄迷。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餘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那麼古越人是如何將棺木放入洞內?崖墓里葬的又是什麼身份的人?古越人為何採用絕壁洞穴墓葬?重重懸疑背後,到底隱藏著一種什麼樣的文明形態?如今龍虎山懸棺的「千古之謎」,已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為它皓首窮經,欲解其謎。 1979年,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和貴溪縣文物陳列室對仙水岩崖墓群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聯合發掘工作。在這次發掘中,共清理了18處鷹岩墓,發掘了棺木37具,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具、樂器等220件。這些都是春秋 戰國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有一副保存至今仍完整無損的干屍。毛發皮肉和連接骨骼的盤腱均已消失,脫了節的骨頭像大小珍珠似的鑲嵌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人的完整骨架。
貴溪崖墓出土的220件珍貴文物,有陶器、紡織工具、古琴等。其中陶器就有124件。這些陶器做工精細,不僅反映了當時手工工藝水平之高,而且根據其造型和陶紋就能准確地判斷其所屬年代。現陳列在貴溪文物館中。
龍虎山崖墓群的懸棺棺木大都用整大段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異。有較大的可容葬十餘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一筒獨木的獨舟棺;也有現今常見的方棺;還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從考古發掘的陪葬品來看,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為古越族人,他們習以水戰,以舟代車,斷發紋身,居於山國水澤。
1989年6月13日,中國懸棺研究課題組利用仿古絞車等原始機械工具,在貴溪仙水岩重現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過程,為人們揭開懸棺的千古之謎指引了一條道路。 1978年,考古部門請來了身懷攀岩絕技的當地葯農,憑借幾根繩子盪入洞中,取出一些文物,經專家科學鑒定,確定屬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存。1979年,考古隊採用層層搭架的方法第二次發掘清理,共取下棺木39具,人骨架16副,收集到珍貴文物290多件。
雖然有了實物資料,但是龍虎山崖墓中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甚至符號,地方誌和史籍均找不到記載,使破解困難重重。為了徹底解開這個世界之謎,1997年6月25日,龍虎山遍下英雄帖,向全世界鄭重宣布,有人能解開以下三個謎底的,即:1、棺木如何進洞?2、為何採用崖葬?3、葬者何人?即可獲得30萬元人民幣的巨獎。
懸賞解懸棺之謎的消息一經發出,海內外解謎者紛至沓來。僅一年時間,就收到海內外猜謎者寄來的信函和文稿近千件,來函對懸賞的三個主要問題見解不一,歸納起來有三:一、關於棺木進洞方法,有「懸吊法」、「竹木搭架法」、「雲梯架岩法」、「架天梯法」、「網繩搭架法」、「棧道法」、「後山挖隧法」、「樓船安放法」等。二、關於為何採用崖葬,有「升天成仙說」、「尊神事祖說」、「敬先至孝說」、「回歸洞穴說」、「保存祖屍說」、「防盜防害說」、「修煉坐化說」等。三、關於何人享受此葬待遇,認為上至諸侯將相、文臣武將,下至部落首領、家庭成員或修道隱士者都有。
2004年7月,龍虎山再次懸賞40萬元,求解千古懸棺之謎。但至今還沒有一份令人信服的答案。 盡管龍虎山懸棺至今未解,但是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秘絕壁懸棺的腳步,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古代機械研究專家陸敬嚴教授,研製出仿古吊裝法,把重達200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由吊裝人拉進洞中安放。
陸敬嚴教授的這種仿古吊裝法升置棺木的過程,如今已經在龍虎山展現,並成為龍虎山一個固定表演節目,這個節目就設置在仙水岩懸棺比較集中的飛雲閣。
表演者自峰頂輕輕騰空跳起,沿著垂直懸掛到江面的繩子而下,當他們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間的岩洞時,只見他們劇烈地搖晃繩索,借著慣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躥入洞中。然後是地面上的楠木懸棺緩緩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時,岩洞里的人用短索牽引,地面的人則大幅度地搖晃繩索,借著懸棺在半空中晃盪的慣性,找准時機,上下合力把懸棺送入洞中 由中國社會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及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等單位組成的我國最大規模的古懸棺科考隊,通過搭建65米高的腳手架進入龍虎山地區最大的懸棺洞穴。專家們初步解釋了這個懸棺洞穴的特點。
特點一:棺木數量多。懸棺洞穴中一共八具棺木,是中國歷次懸棺研究中單個洞穴棺木最多的一個。根據墓中棺木的大小、數量和放置方位,專家初步斷定這是一個家族墓葬。
特點二:沒有金屬隨葬品。像龍虎山地區其它200多座懸棺墓一樣,盡管隨葬品豐富卻沒有一件金屬隨葬品。所有的墓葬,或是卯結構,或是打孔用繩子來加固,沒發現使用棺釘。
特點三:墓葬地選擇典型。它依山臨水,懸棺放置在鳥獸罕至的山崖上。 由中國社科院、中科院等單位組織的古懸棺科考隊對龍虎山古懸棺進行科學考察,專家指出,龍虎山古懸棺有三大特點:
第一:利用天然洞穴是龍虎山地區懸棺葬的第一大特點。專家指出,由於龍虎山地區屬丹霞地貌,較多和較集中的洞穴為懸棺葬提供了天然條件。
第二:懸棺的棺木幾乎都是由一根木頭製成的。把一根大木掏空來,象獨木舟一樣,這樣便於放置屍體、隨葬品。
第三:具有封門板。古人把棺木放到洞穴裡面以後,會進行封戶,就是用封門板把洞口封死,這樣裡面的棺木就可以避免風吹日曬等自然環境對它的破壞,也可以防止一些人為的破壞。

Ⅳ 塔梁子崖墓群的塔梁子崖墓群介紹


崖墓是漢代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四川地區最富地方特色且普遍流行的一種葬式,在山上挖一個洞,稱為崖墓,俗稱「蠻子洞」,幾乎遍及全川各地。在以前的考古發掘中,均發現崖墓中刻有各種題材畫像,或有不少彩繪,但從未發現過壁畫。此次,中江縣民主鄉桂花村「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梁子崖墓群3號壁畫墓[東漢平南大元帥墓(統兵10萬)]」的發現堪稱崖墓考古的重大發現,因為其中首次發現了墨書榜題,其墓葬形制非常奇特,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壁畫墓。 概述 塔梁子崖墓群位於中江縣民主鄉桂花村(8村)7組響灘河北岸塔梁子山腰。2002年初,民主鄉發現數座崖墓被盜,迅速上報當地「有關部門」,由此揭開了這群神秘崖墓的面紗。
考古工作於2002年9月11日正式啟動,先後發掘出6座崖墓,除3號墓正進行緊張的清理、拍攝、臨摹等搶救性保護處理外,其他墓室已經清理完畢並進入初步整理階段。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6座墓均依山而鑿,由墓道、墓門、主室、通道、側室、耳室、棺床以及各種用途的墓內附屬物等組成。由於墓群距今近兩千年,加之多次被盜,看上去隨時都有壓塌的危險。因此,此次開鑿方式都採用在緩坡向山腹縱深開一明槽作為墓道,至岩石深處再鑿出墓門和墓室。除3號墓外,其它5座墓的墓道長約5—9米,有雙室、三室、四室幾種形式。 如果說6號墓的開掘讓人眼前一亮的話,走進6個墓中的3號墓就更讓人嘆為觀止了。這是一個5室墓,墓道長約13米,共5重,約20米長,1.4—8米寬。記者在現場看到,墓室內造像題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石刻、彩繪、壁畫以及雕琢精美的石床等讓許多專家感慨萬千。雖然事隔千年,但每一個石刻、每一幅壁畫的圖像都清晰可見。胡人舞蹈圖、墓主宴飲圖等壁畫等被川大教授宋治民認為極富地方特色。他告訴記者,這些壁畫是先在石壁上鑿框作畫,內容是墓主的居家圖,具有極強的連貫性。記者則發現,這些壁畫顏色鮮艷,紅、黃、黑、白、綠等多種色調一應俱全。而在3號墓內的墨書榜題則讓大家倍感吃驚。150餘字的墨書榜題介紹了墓主人身份、家世等,更含有平羌有功等內容,為研究墓主身份、官職及其政治經濟狀況提供了重要寶貴價值。
無論是色彩斑斕的壁畫,還是珍貴的墨書榜題,塔梁子崖墓群的發現無疑是四川考古界的一大喜事。東漢及其以前壁畫墓(一般為磚室墓),主要發現於河南、河北、內蒙、遼寧等中原及北方地區。南方地區以前發現最早壁畫為魏晉時期,塔梁子3號墓則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壁畫墓。
在3號墓中還發現了不少有重要價值的畫像題材,如胡人舞蹈圖,是四川發現最早的胡人樂舞資料,在中國漢代考古資料中也極為罕見。塔梁子3號壁畫墓的發現,填補了崖墓考古和南方地區漢代美術考古的一項空白,是中國漢代考古學的重大發現之一,為漢代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美術等方面研究及地方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2006年,中江縣民主鄉桂花村(8村)「塔梁子崖墓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對塔梁子崖墓群加固
四川:中江塔梁子崖墓群加固保護工程通過竣工驗收 [2012-06-2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江塔梁子崖墓群開鑿於東漢中晚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地區環境的變遷,自然和人為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崖墓文物所依附的地質和環境載體產生了巨大變化,崖墓岩體出現了鬆弛卸荷變形垮塌、帶狀風化、層狀剝落等多種地質病害。特別是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響,局部墓室頂部或側壁岩體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裂隙、垮塌、變形,嚴重威脅著塔梁子崖墓群的長期存留。在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關心、支持下,塔梁子崖墓群搶險加固保護工程被納入了災後重建規劃,工程總投資300萬元。中江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委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制了《塔梁子崖墓群加固保護工程方案設計》,並經國家文物局評審通過。經過依法公開招標,甘肅中鐵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工程有限公司擔任施工,雲南城成建設監理有限公司承擔監理任務。該工程於2011年9月15日正式開工,主要針對地震中各崖墓墓室產生的岩體裂隙、坍塌、滲水等病害進行綜合加固治理:採用裂隙注漿、原岩替換恢復、錨桿及鋼帶加固、岩塊粘貼恢復、室頂吊梁支撐加固等方法進行危岩體綜合加固整治;採用地表排水溝和仰斜排水孔等方法對裂隙滲水和表面潮濕進行綜合治理;用表面清理等方法進行窟內風化破壞防護等。該工程於2012年3月28日完工。2012年6月13日,四川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對塔梁子崖墓群加固保護工程進行竣工驗收。專家組成員通過現場勘查、工程資料查驗,並聽取業主、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情況匯報後,經過充分討論,認為:該工程按照設計文本和文物保護維修原則進行施工,符合程序及規范要求,達到了維修加固的目的,同意通過竣工驗收。(中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吳梅)

Ⅵ 中國有幾個龍虎山

中國有三個龍虎山,分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龍虎山郊野公園、廣西南寧市郊隆安縣境內的龍虎山、江西龍虎山。

1、香港特別行政區龍虎山為一個郊野公園,面積大約4平方公里,是香港最小的郊野公園。面積這么小都劃定了它郊野公園的身份,而且據說還特別被香港市民喜愛,那麼它一定有其獨特之處了。

登山的急救安全知識:

「野外無小事」,在戶外徒步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小的問題的發生,都有可能導致大的事故。尤其是在野外遇到突發性的病人或傷者,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首先,受傷時請記住簡單粗暴的RICE法則,這個法則不僅僅適用於戶外事故中,任何情況下出現受傷都可以採用此方法。因為在受傷時,人往往會不知所措,甚至可能會造成二級傷害。

RICE法則是分別取Reset(鎮靜)、Ice(冷敷)、Compression(按壓)和Elevation(上舉)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組成的應對舉措。

Ⅶ 龍虎山崖墓的考古

一九七八年,江西省的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對仙水岩的崖墓懸棺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遺物。其中墓葬人骨架16副,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工具、古樂器等220餘件,經測定,發掘的實物距今至少有2100餘年。崖墓葬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岩、仙岩、仙女岩、穀子岩等處,每處都有十幾座到數十座不等的崖洞墓。這崖洞墓中,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等幾種類型。其中一崖墓,洞寬50餘米,墓室規模巨大,內置十副棺木,顯然是大家族幾代人的聚葬之所。懸棺棺具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為楠木。隨葬品多用仿銅禮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屬器皿,這是當時生活在彭蠡澤東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也是流行於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台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棺葬的起源。

Ⅷ 懸崖峭壁上的懸棺,古人是如何放上去的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其中喪葬形式最能體現核心的文化理念,既能反映當地人對死亡的看法,又能體現信仰和倫理。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獨具特色的喪葬文化,引發了很多民俗專家的研究興趣。




可是,還是有很多人提出了疑問,那就是在懸崖峭壁上為何沒能找到用來固定滑輪的人工鑽鑿痕跡,所以他們認為「千古懸棺之謎」並沒有被完全解開,對此,一些相關專家也只能無奈地表示:隨著科學的發展,如今遺留的難題一定會在後世子孫那裡得到解決,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古人實在是太聰明了!

Ⅸ 龍虎山仙水岩上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崖墓

崖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葬俗,龍虎山作為道教的發祥地,有很重要的祖庭地位,因此積淀了很多文化遺產。崖墓這個風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仙水岩在江西省的鷹潭市,那裡有各式各樣歷史悠久的崖墓群,其中多數都是通過改造天然形成的岩洞來建造的,岩洞大小不一,有些高2米,有些高58.3米,洞口都是東南朝向。崖墓的門一般是兩種構造,一種是夾板,另一種是橫串的形式。

仙水岩這里有很多重頭戲,可以看仙女岩,可以看懸棺表演,可以看鸕鶿捕魚表演,丹山碧水,風景無限。仙水岩上還有一個著名的景觀,叫大地之母。風景特別漂亮,所以游龍虎山這個景點一定要去。游龍虎山不到此處,就算枉來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