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圖片中的月亮是什麼樣的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圖片中的月亮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2-07-06 06:44:37

❶ 初一至三十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

月相變化規律:

1、農歷每月三十或初一,稱為新月或朔,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因為被擋住了光線。

2、農歷初三、初四,稱為新峨眉月,月面朝西 ,太陽落山時出現在西邊四十五度左右的天空上,晚上九點左右消失在西邊的地平線上。

3、農歷初七、初八,稱為上弦月,月面朝西,太陽落山時出現在正午太陽的位置,晚上十二點左右消失在西邊的地平線上。

4、農歷十一、十二,月相變成凸月,月面朝西,太陽落山時出現東邊四十五度左右的天空上,凌晨三點左右消失在西邊的地平線上。

5、農歷十五、十六,稱為滿月或望,月面呈圓形,太陽落山時從東邊地平線升起,第二天太陽升起時消失在西邊的地平線上。

6、農歷十八、十九,月相又變成凸月,月面朝東,晚上九點左右從東邊地平線升起,第二天太陽升起時消失在西邊四十五度左右的太空上。

7、農歷二十二、二十三,稱為下弦月,月面朝東,晚上零點左右從東邊地平線 升起,第二天太陽升起時消失在地面的正上方。

8、農歷二十七、二十八,稱為殘娥眉月,月面朝東,凌晨三點左右從東邊地平線升起,太陽升 起時消失在東邊四十五度左右的太空上。

四種主要的月相:新月(農歷初一日),上弦(農歷初八左右),滿月(農歷十五日左右),下弦(農歷二十三左右),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是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的。

(1)圖片中的月亮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月相的意義

(1)潮汐

月相和海洋的潮汐有關系,因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關系,比如在滿月的時候會引起大潮。潮汐變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像軍事、旅遊、遠洋航海、海洋漁業、海水養殖,海洋工程、科學實驗及沿岸各種生產活動都要受到潮汐的影響。

(2)照明

因為夜晚天空中照明主要是靠月亮,所以,月相也是人們夜間活動時必須考慮的,尤其是在邊遠荒蕪的地區。

(3)宗教

和某些宗教活動有關系,特別是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中有齋月一說。

(4)寓意

中國自古就有花好月圓的講究,月有陰晴圓缺,而滿月往往代表著圓滿、順利和吉祥的意味。

❷ 上弦月、峨嵋月、凸月分別是什麼樣子(用圖表示)

簡單的可以說:月亮呈月牙形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弓,上弦月和下弦月就是說陰歷的前半個月月弓的弦在上邊,就是說月牙兒的開口朝上,這就是上弦月;相應的下弦月就是後半個月月牙兒的開口朝下,這就是下弦月。
專業的說法是:當月球在太陽和地球的中間時,我們看到的月球時全黑的,我們把它叫做新月(朔)。然後逆時針轉過1/8圈,我們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再轉過1/8圈,當日地月三者垂直時,我們看到月球的右邊是亮的,我們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東右西,所以右邊亮的我們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轉過1/8圈,我們看到右邊亮的范圍變大了,有點凸出來,我們把它叫做凸月。再轉過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條直線上,但我們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們把它叫做滿月(望)。再轉過1/8圈,月球的左邊虧了一點,但還是凸出來的,叫凸月。再轉過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邊(西邊)變成一半亮了,我們叫做下弦月。再轉過1/8圈,右邊又虧了一點,又變成了峨嵋月,但是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區別開來,我們把它叫做殘月。再轉過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陽的中間,又變成了新月。

❸ 月球是什麼樣子要圖片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即撞擊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月球上直徑大於1000米的撞擊坑多達33000多個。

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撞擊坑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撞擊坑,深達8788米。除了撞擊坑,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3)圖片中的月亮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稱,月球內部可能蘊含「白金寶藏」——埋藏著鉑、鈀等貴重金屬。研究人員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撰文指出,雖然他們沒有直接檢測到這些金屬,但他們認為,在月球火山岩樣本中檢測到的硫與其內部存在的硫化鐵相關,而硫化鐵是儲存鉑和鈀等貴金屬的好地方。

解釋月球形成的一種主流假設認為,45億年前,一顆大小與火星相當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因此科學家認為,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成分相似。如果這一假設正確,月球火山岩中貴金屬的含量應與地球相當,但測量結果卻遠低於預期,這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

為釐清這個謎題,最新研究負責人、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詹姆斯·布倫領導的團隊首先在實驗室里重現了月球內部的極端壓力和極端溫度,以觀察有多少硫化鐵形成。

結果發現,在月球內部形成的大多數貴重金屬都附著於硫化鐵礦床上,這意味著它們不能被岩漿帶到月球表面,同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月球岩石樣本中發現的貴金屬數量如此之少。

❹ 月球的圖片資料

月球概況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太陽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窪地)。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於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餘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而變化,下表[]以滿月亮度為100,列出不同月齡時的亮度值。從中可以看出,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低到-183℃。這些數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溫度,而且所用的射電波的波長愈長,愈能探測到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從月震波的傳播了解到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厚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佔了月球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據推測大概是由Fe-Ni-S和榴輝岩物質構成。

月球的數據資料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稱 Value (d)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運動
月球是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天秤動
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月食
天文特徵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
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
以地球而言,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15日前後)。要注意的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 (稱為黃道和白道) 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約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

月食分類
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至於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亮度極輕微的減弱,很難用肉眼看出差別,因此不為人們所注意。
地球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軌道處,地球的本影的直徑仍相當於月球的2.5倍。所以當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而如果月球始終只有部分為地球本影遮住時,即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發生月偏食。月球上並不會出現月環食。因為,月球的體積比地球小的多。
太陽的直徑比地球的直徑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為本影和半影。如果月球進入半影區域,太陽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這種現象在天文上稱為半影月食。由於在半影區陽光仍十分強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極輕微減弱,多數情況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一般情況下,由於較不易為人發現,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
另外由於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蝕這種現象。
每年發生月食數一般為2次,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生。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月亮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通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生月食。
據觀測資料統計,每世紀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發生的百分比約為36.60%,34.46%和28.94%。

月球地形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環形山
環形山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下來。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
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 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月球火山分布
月球的表面卻被巨大的玄武熔岩(火山熔岩)層所覆蓋。早期的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表面的陰暗區是廣闊的海洋,因此,他們稱之為「mare」,這一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就是「大海」,當然這是錯誤的,這些陰暗區其實是由玄武熔岩構成的平原地帶。除了玄武熔岩構造,月球的陰暗區,還存在其他火山特徵。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溝紋、黑色的沉積物、火山園頂和火山錐。不過,這些特徵都不顯著,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跡的一小部分。

與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謂老態龍鍾。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齡在30-40億年之間;典型的陰暗區平原,年齡為35億年;最年輕的月球火山也有1億年的歷史。而在地質年代中,地球火山屬於青年時期,一般年齡皆小於10萬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層只有3.9億年的歷史,年齡最大的海底玄武岩僅有200萬歲。年輕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躍,而月球卻沒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質活動跡象,因此,天文學家稱月球是「熄滅了」的星球。

地球火山多呈鏈狀分布。例如安底斯山脈,火山鏈勾勒出一個岩石圈板塊的邊緣。夏威夷島上的山脈鏈,則顯示板塊活動的熱區。月球上沒有板塊構造的跡象。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出現在巨大古老的沖擊坑底部。因此,大部分月球陰暗區都呈圓形外觀。沖擊盆地的邊緣往往環繞著山脈,包圍著陰暗區。

月球陰暗區主要出現在月球較遠的一側。幾乎覆蓋了這一側的1/3面積。而在較遠一側,陰暗區的面積僅佔2%。然而,較遠一側的地勢相對更高,地殼也較厚。由此可見,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殼厚度。

月球的地心引力僅為地球的1/6,這意味著月球火山熔岩的流動阻力,較地球更小,熔岩行進更為流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月球陰暗區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同時,流暢的熔岩流很容易擴散開,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岩平原。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噴發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夠落得更遠。因此,月球火山的噴發,只形成了寬闊平坦的熔岩平原,而非類似地球形態的火山錐。這也是月球上沒有發現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

月球上沒溶解的水。月球陰暗區是完全乾涸的。而水在地球熔岩中是最常見的氣體,是激起地球火山強烈噴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學家認為缺乏水分,也對月球火山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具體的說,沒有水,月球火山的噴發就不會那麼強烈,熔岩或許僅僅是平靜流暢地湧出地面。

月球成因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 對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大派,但仍未定論。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是46億年前,與地球一樣是宇宙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另一些人則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從地球分裂出去的。然而,太陽神號幾次帶回的數據顯示,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成份大不相同。不少的科學家認為,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吸入地心引力范圍,因而才意外地納入地球的軌道。但也有人引用天體力學來反對這種說法。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麼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大碰撞說。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D4%C2%C7%F2&z=0

❺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樣的

月球作為離地球最近的星體。有一段時間,因為科學觀察的手段十分有限,人們曾懷疑過月球上可能會有未知的生物。實際上的情況就是月球背面是啥都沒有。先上圖



月球背面有更明顯的隕石坑。有人認為這是由於月球熔岩流造成的,它們覆蓋和遮蔽了隕石坑,而不是來自地球的屏蔽作用。根據NASA的計算,從月球上看,地球在41000平方度的天空中只遮蔽了大約4平方度。這使得地球作為月球的「盾牌」可以忽略不計......月球的每一面都可能受到相同數量的撞擊,但是熔岩的重鋪使得正面可見的隕石坑數量遠遠少於背面,盡管兩面都受到了相同數量的撞擊。最新的研究表明,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撞擊坑較少的原因可能是月球形成時來自地球的熱量造成的。月球地殼主要由鋁和鈣凝結並與地幔中的硅酸鹽結合形成的斜長石組成的。較冷的背面會較快地凝結這些元素,因此會形成較厚的外殼;流星體撞擊正面有時會穿透這里較薄的地殼,並釋放出玄武岩熔岩,從而形成月海,但在背面這樣的事件很少發生。

❻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和正面是一樣的嗎

從古至今,月球的背面一直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1959年10月7日,前蘇聯的太空船月球3號傳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見到了月亮背面的樣子。隨後的探測器不斷更新月球背面圖片,使得月球背面不再陌生。月球背面不像正面那樣有許多的月海,而是有非常多的隕石坑,這可能是為了保衛地球。


月球的背面(月亮的古老黑暗面——這里的“黑暗”指的是不被地球所見,而不是未被照亮)是月球的另一個半球,它總是背離地球。月球背面的地形崎嶇不平,有許多撞擊坑和相對較少的月海平面。它擁有太陽系中最大的隕石坑之一 - 南極 - 艾托肯盆地。月亮的正面和背面會先後經歷兩周的陽光照射和兩周的夜晚; 月球的背面被稱為“月亮的黑暗面”,意思是從地球上看不見,而不是缺乏太陽光照射。

由於天平動,大約18%的月球背面可以從地球上看到。剩下的82%直到1959年才被觀測到,當時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探測器拍攝到了它。蘇聯科學院於1960年出版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地圖集。1968年,阿波羅8號任務的宇航員是第一批在月球軌道上直接觀察到該地區的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踏上月球背面。

天文學家建議在月球的背面安裝一個大型射電望遠鏡,這樣月球就可以屏蔽來自地球的無線電干擾。


為什麼背面一直看不見?

來自地球的潮汐力減慢了月球自轉的速度,使得月球的同一面總是面對著地球,這種現象叫做潮汐鎖定。然而在地球上,月球另一面的大部分我們都不可以看見。由於天平動的緣故,我們看見的月球正面大約有59%。

因為背面看不見,所以有時候人們也會稱背面為“月亮的黑暗面”。這里的黑暗面不是指太陽光永遠照射不到,主要是由於潮汐鎖定以及月球為實體,所以黑暗面看不見的意思。實際上,如果地球、月球、太陽三者幾乎成一條直線時,黑暗面就完全在太陽光的照射中。


背面與正面的差異

月球的兩個半球有著截然不同的外觀結構,月球正面覆蓋著許多個寬廣的月海(拉丁語為“海洋”,因為古代天文學家錯誤地認為這些平原是月球的海洋)。然而月球背面有一些古老而密集的坑窪(撞擊坑),幾乎沒有月海的特徵。背面只有1%的表面被月海所覆蓋,而在正面有31.2%。這種差異最貼切的解釋是熱量的生成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半球上,如已被證實的來自月球勘探者的γ射線光譜地質化學圖。

還有人提出,兩個面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於與較小的伴星相撞而引起的,這個伴星也起源於忒伊亞碰撞事件。在這個模型中,撞擊導致了一個增生堆而不是隕石坑,造成了半球范圍的層和厚度可能與背面高地的大小一致。

月球背面有更明顯的隕石坑。有人認為這是由於月球熔岩流造成的,它們覆蓋和遮蔽了隕石坑,而不是來自地球的屏蔽作用。根據NASA的計算,從月球上看,地球在41000平方度的天空中只遮蔽了大約4平方度。這使得地球作為月球的“盾牌”可以忽略不計......月球的每一面都可能受到相同數量的撞擊,但是熔岩的重鋪使得正面可見的隕石坑數量遠遠少於背面,盡管兩面都受到了相同數量的撞擊。

最新的研究表明,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撞擊坑較少的原因可能是月球形成時來自地球的熱量造成的。月球地殼主要由鋁和鈣凝結並與地幔中的硅酸鹽結合形成的斜長石組成的。較冷的背面會較快地凝結這些元素,因此會形成較厚的外殼;流星體撞擊正面有時會穿透這里較薄的地殼,並釋放出玄武岩熔岩,從而形成月海,但在背面這樣的事件很少發生。


人類探測器拜訪背面

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人們對月球的背面依舊知之甚少。月球的天平動允許我們看見了月球背面的小部分景象。然而,這也只是低角度的觀察而已。背面剩餘的82%的表面仍然是未知的,其特徵一直有很多的猜測。

通過天平動我們可以看到背面特徵的一個例子是東方海,它是一個橫跨近1000公里(600英里)的顯著的沖擊盆地,然而直到1906年,這個特徵才被德國天文學家尤利烏斯·海因里希·弗朗茨給予命名。盆地的真實性質是在20世紀60年代被發現的。該盆地在1967年被月球軌道飛行器4號拍攝到。

在太空探索開始之前,天文學家並沒有預料到背面居然會與地球可見的一面不同。1959年10月7日,蘇聯探測器月球3號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照片,其中東方海是解析出的18個地形特徵之一,覆蓋了三分之一從地球上看不見的表面。通過對這些圖像進行分析,1960年11月6日,蘇聯科學院出版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地圖集。它包括了500個景觀特徵的目錄。一年之後,前蘇聯以月球3號探測數據為基礎,製做了第一個月球儀(比例為1:13 600 000),其中也包括了地球上不可見的月球背面的特徵。1965年7月20日,前蘇聯的另一個探測器“Zond 3”傳回了 25張質量非常好的月球背面照片,解析度比月球3號高得多。特別的是,還發現了數百公里長的隕石坑鏈,但是出乎意料的沒有發現肉眼可見的像地球那樣的平原。1967年,“月球背面地圖集”的第二部分在莫斯科出版,根據Zond 3的數據,目錄新增加了包括4000個新發現的月球背面景觀特徵。同年,蘇聯發布了第一幅“月球完整地圖”(1:500000比例尺)和更新的完整版本月球儀(1:100000比例尺),呈現了95%的月球表面。

因為侵襲月球正面的太陽風受到地球的遮蔽,所以估計月球背面的月海會有月球表面最高的氦-3濃度。相對而言,這種同位素在地球上是非常罕見的,但是在核聚變的反應堆中是很好的燃料。這種物質的存在給了主張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支持者一個很好的理由。


月球背面的彩色照片.圖片來自:NASA/GSFC/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❼ 月亮的圖片

圖片

❽ 有人說網上的登月照片是假的,那麼真實的月球是什麼樣的

而實際上這張照片同樣是經過修改的,原圖只是宇航員正在對一塊隕石進行查看,而隕石上並沒有三個規則的圓孔,只是很普通的一塊隕石而已。

❾ 初一到二十四的月相圖是什麼樣子的

初一到二十四的月相圖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東向西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

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

月相周期變化:

1、新月。

約在農歷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這時是農歷初一。此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2、蛾眉月。

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東邊偏了一些。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個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呈鐮刀形的一部分,稱為蛾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四。蛾眉月日出後月出,日落後月落,與太陽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當太陽落山後的一段時間和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上弦月。

約在農歷每月初七、初八,月球繞地球繼續向東運行,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度。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邊亮,呈半圓形叫上弦月。假設觀察者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則上弦月約正午月出,黃昏時,它出現在正南天空,子夜從西方落入地平線之下。

4、盈凸。

約在農歷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於一半,即為凸月。凸月正午後月出,黃昏時在東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後繼續西行,黎明前從西方地平線落下,大半晚可見。

5、滿月。

農歷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於地球的兩側。由於白道面與黃道有一夾角,通常情況下,地球不能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稱為滿月或望。

6、虧凸。

農歷十六到-農歷二十二左右,滿月以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此時的月相稱為虧凸月。

7、下弦月。

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度。這時我們看到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它在子夜時升起在東方地平線上,黎明日出時高懸於南方天空,正午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下半晚可見。

❿ 農歷初一到三十的月相變化圖片

當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必然背對地球,日月同升同落導致人們看不到月亮,我國歷法自古將這一天稱為新月(即朔日),定為每一歷月的初一。

新月過後月亮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大約每到初三初四的傍晚,人們可看到弓背朝向夕陽的一絲銀鉤出現在西部天空,這種月相稱為娥眉月。

隨後月亮在空中逐日遠離太陽且亮面繼續增大,到了每月初七初八凸面向西的半個亮區對著地球,月相稱為上弦月。上弦月於太陽即將消失在地平線下時處於中天位置。

上弦月後的初九至十四左右又日漸增大的月亮稱為盈凸月。當月亮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每月十五十六時,日月此升彼落此落彼升,此時出現的圓月稱為滿月即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這一階段的月相為虧凸月,直到農歷廿二廿三左右人們又只能看到凸面向東的半個亮區,此時月相稱為下弦月。

下弦月於太陽剛好露出地平線時處於中天位置。此時月亮逐日向太陽靠攏,隨後又變成弓背朝向旭日的娥眉形月牙即殘月。月亮在空中總是逐日向東偏移13°左右,下半月後即滿月過後,月亮每晚推遲升起50分鍾,月相經歷一個朔望月後又回到新月狀態。

(10)圖片中的月亮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規律圖。

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月相不是由於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於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