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築工程中「工程實體」的概念是什麼
工程實體就是建築工程中存在的具體施工對象。
其包括建築物或構築物的結構體。
如圖片所示:
『貳』 什麼是實體結構什麼是殼體結構這兩者怎麼區別
實體結構是由砼構成的具體工程建築結構,例如梁、柱、板、牆、墩、台、涵、管等。砼試塊不算結構實體。
殼體結構通常是指層狀的結構。它的受力特點是,外力作用在結構體的表面上,如摩托車手的頭盔、貝殼等。常用於各類工業設計領域。殼體結構是由空間曲面型板或加邊緣構件組成的空間曲面結構。殼體的厚度遠小於殼體的其他尺寸,因此殼體結構具有很好的空間傳力性能,能以較小的構件厚度形成承載能力高、剛度大的承重結構,能覆蓋或維護大跨度的空間而不需要空間支柱,能兼承重結構和圍護結構的雙重作用,從而節約結構材料。
作用
殼體結構可做成各種形狀,以適應工程造形的需要,因而廣泛應用於工程結構中,如大跨度建築物頂蓋、中小跨度屋面板、工程結構與襯砌、各種工業用管道壓力容器與冷卻塔、反應堆安全殼、無線電塔、貯液罐等。工程結構中採用的殼體多由鋼筋混凝土做成,也可用鋼、木、石、磚或玻璃鋼做成。
殼體的曲面,可由直線或曲線旋轉而形成,其大部分是正高斯曲率,或由直線或曲線平移而形成,也可根據特殊情況而形成復雜曲面。也稱無筋扁殼。曲面的形狀根據使用要求和受力性能選定。殼體兩表面之間的中間曲面稱為中面,殼體的中面、厚度及邊緣形狀決定殼體的全部幾何特性。
『叄』 真的實體娃娃是什麼樣子
實體娃娃是以1:1的比例模擬人以TPE材質模擬人肌膚,手感柔軟爽滑,以合金模擬人骨架可以擺出各種姿勢。
『肆』 什麼是實體
實體(Substance),又譯為本體,是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范疇。其含義一般指一個本質上獨立自存和同一不變的存有,作為一切屬性的基礎和萬物本原的東西。亞里士多德認為,實體是獨立存在的東西,是不需要用來表述其他事物而又不存在於其他事物之中的東西。只有個別事物才是第一實體,它在邏輯判斷中永遠是主詞,而其他的東西,如性質、關系、數量等均依附於實體,處於賓詞的地位。亞氏認為,實體的主要特徵是:它是「這個」而不是「如此」,是獨立的,可以分離存在的;實體在保持自身不變的同時,允許「由於自身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性質;但變中不變的東西是實體,它是生成變化的基礎。理想的、絕對的實體是不能有變化、不能與其他存有或實體有任何內在的關聯的東西,是沒有活動作用可言的存有,例如巴門尼德的「有」與柏拉圖的「理念」。亞氏認為最高的實體是永恆不動的、無生無滅的,是萬物運動的最後動因,即第一推動者——神。作為基元概念和基本思想,亞氏的實體觀在中世紀和近代西方哲學中頗有影響。
『伍』 資料庫裡面「實體」的定義是什麼
在資料庫里邊,所謂「實體」就是E-R模型。具體關系如下:
E-R模型的構成成分是實體集、屬性和聯系集,其表示如下列步驟:
(1) 實體集用矩形框表示,矩形框內填寫實體的名稱。
(2) 實體的屬性用橢圓框表示,框內寫上屬性名,並用無向邊與其實體集相連。
(3) 實體間的聯系用菱形框表示,聯系以適當的含義命名,名字寫在菱形框中,用無向連線將參加聯系的實體矩形框分別與菱形框相連,並在連線上標明聯系的類型,即1—1、1—N或M—N。
(5)什麼是實體體圖片擴展閱讀:
實體的相關術語:
1、實體屬性:
將事物的特性稱為實體屬性,每個實體都具有多個屬性,幾多個屬性才能描述一個實體。實體屬性值是實體屬性的具體化表示,屬性值的集合表示一個實體。
2、實體屬性值:
實體屬性值是實體屬性的具體化表示,屬性值的集合表示一個實體。
3、實體類型:
用實體名及實體所有屬性的集合表示一種實體類型,通常一個實體型表示一類試題。因此通過實體型可以區分不同類型的事物。
『陸』 實體的概念是什麼
「實體」是斯賓諾莎哲學體系的第一個真觀念,它符合上面所說的最完滿、最簡單和自明等方法論的要求。斯賓諾莎關於實體的定義是:「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這一定義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做出的,但它的意義卻完全是本體論的。斯賓諾莎對於實體的定義有以下說明。
第一,實體是自因,它的本質包含存在。因為只能通過自身被認識的東西才是必然存在,如果它要通過某一存在的東西而被認識,就不是必然存在了。第二,實體是無限的,因為它不受任何東西的限制。實體的概念不『受另一概念的限制,否則它就不是在自身內被認識的;實體的存在也不受另外的存在的限制,否則它就不是自因。第三,實體是惟一的,因為它是無限的,包含著無限屬性和狀態;如果在它之外還有另一實體的話,那麼,那個另外實體的性質或狀態必然包括在這個無限的實體之中,否則的話,我們將無法把兩者區別開來。再說,實體是自因,而自因的概念排斥了設立另一實體的必要性。就是說,我們既不可能、也無必要設定和想像多個實體。第四,實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切存在和認識都包含在實體之中,但實體不是它所包含的存在和認識的總和,否則的話,它就要受到它的部分的限制,這與實體的無限性和惟一性相矛盾。
按斯賓諾莎的術語,實體、神、自然是等同的、可以相互替換的概念。他把惟一的、無限的實體等同於神,這符合猶太一基督教的嚴格的一神論傳統;他把實體等同於自然界整體,這又符合新興的自然科學關於自然的概念。但是,他的實體的觀念不是宗教與科學的概念的混合,實體的哲學的和科學的意義要大大超過宗教的意義。斯賓諾莎把實體稱作神,只是為了易於被人們接受。他明確地否認有超越世界的人格神,他在證明了「一切存在的東西都在神之內」的定理之後,在附釋里對神人同形同性的人格神的傳統宗教觀念進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說,形體、人的心靈和情慾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性質來規定無限的實體是本末倒置的「妄自揣想」。在另一個地方,他進一步批判了認為神有意志和目的的傳統宗教觀念,他說:「一切目的因都不過是人心的虛構」,人們虛構這樣的觀念是為了「使神拿出整個自然界來滿足他的盲目慾望與無厭的貪心」。這是宗教迷信的根源。斯賓諾莎並不反對崇拜神,但他告誡人們,神並沒有人的情慾,不會因為人對他的崇敬而回報人;人們崇拜、熱愛神是對永恆真理的追求和熱愛,並不是為了獲得財產、榮譽和享樂。
『柒』 實體是什麼
實體:具有具體而真實的形態或結構的事物,能夠為人們所感知與親手接觸。從數據處理的角度看,現實世界中的客觀事物稱為實體,它是現實世界中任何可區分、可識別的事物。實體可以指人,如教師、學生等,也可以指物,如書、倉庫等。它不僅可以指能觸及的客觀對象,還可以指抽象的事件,如演出、足球賽等。它還可以指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的聯系,如學生選課、客戶訂貨等。
『捌』 片體實體是什麼 怎麼區分
1、片體就是一個二維的面,它沒有厚度、體積和質量等屬性,是一個簡單的開放性特徵體。
2、實體是一個三維的體,它有體積、質量等屬性,是一個封閉性特徵體。
『玖』 實體的定義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實體」(希臘文ουσια拉丁文substance)作為哲學的最基本的范疇是第一性的和獨立存在的,一切其他范疇(如數量、性質、關系等)都必須依附於實體而存在。顯然,當我們說一個東西「是怎樣的」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什麼」,「是什麼」的問題在任何意義上都是最根本的問題。亞里士多德指出:「盡管最初有許多意義;但實體在一切意義上都是最初的,不論在定義上、在認識上,還是在時間上。其他范疇都不能離開它獨立存在。惟有實體才獨立存在……存在是什麼,換言之,實體是什麼,不論在古老的過去、現在、以至永遠的將來,都是個不斷追尋總得不到答案的問題。有些人說它是一,有些人說它是多,有些人說它是有限的,有些人說它是無限的。所以,我們首要的問題,或者唯一的問題,就是考察這樣的存在是什麼。」
因此,在談論任何有關實體的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實體是什麼。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中對實體下了一個基本的定義:「實體,在最嚴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是既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依存於一個主體的東西。如『個別的人』、『個別的馬』。」所謂「不述說一個主體」,是指實體不能在一個陳述句里作為謂詞來述說主詞,例如,在「蘇格拉底是人」這個陳述句中,「人」是用來述說「蘇格拉底」的,但是「蘇格拉底」卻不能反過來述說「人」或其他的東西。「蘇格拉底」是一個個別的人,而「人」則是蘇格拉底所屬的一個普遍的屬,我們只能用後者描述前者,不能用前者描述後者。所謂「不依存於一個主體」則是指實體必須具有獨立存在的特點,它不同於屬性,只能依附於某個主體而存在。例如「蘇格拉底是白色的」這個陳述句,「白色的」不僅是用來述說蘇格拉底的某種特性,而且也必須依附於蘇格拉底的身體,它不可能脫離蘇格拉底或其他主體而獨立存在。因此,一般說來,用來述說主體的東西或者是普遍性的種屬概念(如「人」、「動物」等),或者是依附於被述說者的某種屬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說者則通常只能是具體的個別事物(如「蘇格拉底」、「那匹白馬」等)。亞里士多德把這些既不述說、也不依存於其他主體的具體的個別事物稱為「第一實體」,它們構成了支撐一切其他事物(種屬或屬性)的最後的載體和絕對的主體(在一切陳述句中都恆為主詞)。實體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實體是一個具體的、個別的東西,是「這一個」,而不是抽象的、普遍的東西;其次,實體不同於屬性,它沒有與之相反的東西,例如,與「大」相反的屬性是「小」,與「好」相反的屬性是「壞」,但是卻沒有什麼東西是與「蘇格拉底」相反的;再次,實體沒有程度上的差別,即沒有一個實體比另一個實體更是實體,例如我們不能說「張三」比「李四」更是實體;最後,實體是變中之不變,無論蘇格拉底是臉黑還是臉白,是年少還是年老,他都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具體屬性可以變化,但是作為實體卻是始終如一的。當然亞里士多德並不否認實體本身也有生滅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不同於屬性的變化,就每一個實體來說,它都是自身同一的。必須注意的是,所有上述規定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從人們的說話方式即語言語法中引出來的,亞里士多德相信語言的邏各斯與存在的事物有相同的結構,因而他的本體論與他的邏輯學一開始就有一種密切的內在聯系。
從實體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把個別的、具體的事物當作第一實體的做法是與柏拉圖把普遍的、抽象的種屬概念(「理念」)當作真實的存在的做法截然對立的。但是亞里士多德在「第一實體」之後馬上又提出了「第二實體」的概念,這就是邏輯上的「種」和「屬」的概念。亞里士多德說:「人們所說的第二實體,是指作為屬,包含第一實體的東西,就像種包含屬一樣。如,某個具體的人被包含在『人』這個屬之中,而『人』這個屬自身又被包含在『動物』這個種之中。所以,這些是第二實體,如『人』、『動物』。」這樣一來,作為種屬概念的「理念」也就如同個別事物一樣成為了實體,盡管只是第二實體。雖然亞里士多德承認,只有第一實體才具有「既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依存於一個主體」這兩個基本特點,而第二實體則僅僅只具有「不依存於一個主體」的特點,它卻可以述說一個主體(述說個別事物),因此「第一實體比其他事物更是實休」、「第一實體乃是在最嚴格意義上的實體」。但是,把屬概念當作實體必然會導致把一切抽象的普遍概念都當作實體這一邏輯後果,因為任何一個述說屬的種又可以被一個更大的種所述說。這樣一來,亞里士多德又部分地回到了柏拉圖的理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