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練草書(硬筆)
首先要認,其次要會寫。議看草字訣、書譜、智永千字文等書,要注意草書的規范,在它的范圍內變化,不能胡寫,寫的時候要動腦子。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1)習字草書怎麼寫圖片擴展閱讀:
簡史及特點: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更加利於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
甲骨文時期有草寫的痕跡。「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周、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范化而頒定的標准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說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
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
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草書
B. 上下草書怎麼寫
上、下的草書寫法,如下圖: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
(2)習字草書怎麼寫圖片擴展閱讀:
草書分類:
1、章草筆畫簡約,有縈帶連接,與今草相似。但其結體平正,用筆勁澀,筆畫中有波磔,特別是捺畫的起筆與捺的末筆,明顯的保留了隸書的筆意,且字字獨立,不相連綿,排列整齊,與今草、狂草有明顯的區別。
2、今草即一般所說的草書,它是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形跡,並在章草和楷書的基礎上加快行筆,增加圓環勾連而成。
張懷瓘《書斷》中說:「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這正是章草與今草不同體勢和運筆的概括,代表作如崔瑗《賢女帖》。
3、狂草創始於唐朝,唐人張旭是狂草的開山祖,故有「草聖」之稱。後來的和尚懷素亦是狂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加簡便快速,且筆勢更加連綿回繞,活潑飛舞,奔騰放縱,大有馳騁不羈,一瀉千里之勢。
古人謂其形體「或斂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攢翥而整齊,或上下而參差,或陰嶺而高舉,或落擇而自披。」真是「眾巧而百態,無盡不奇」。作者可借其抒發奔放激越之情,或寄以馳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但由於其省筆多,形體與楷、行二體相差太大,故較難辨認。
參考鏈接:網路_草書
C. 學的草書怎麼寫
出自智永《真草千字文》
D. 學字草書
「學」字草書有八種寫法:
(4)習字草書怎麼寫圖片擴展閱讀:
學,xue,「學」字金文字形上半部分中間的爻是算籌,在古時被用來記數和計算;兩邊是手,既表示手把手傳授,雙手也表恭敬與專注;中間是一座房子,表示教學和學習的地方,這個地方不用豪華,能免於外界干擾即可,「孟母三遷」就是最好的詮釋。房屋下是「子」,代表師與生。
學不可無師,這里的「子」既是師,是老子、孔子、莊子、墨子,也是我們每一個普通的學子。上下結合起來,就表達出了「學」字的本義——教人算數、習字的校舍。中國古代重視教育,很早就出現了學校,如《禮記·學記》中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這里塾、庠、序、學都是教學之地。
學(xué)
1、效法,鑽研知識,獲得知識,讀書:學生;學徒;學;學業;學友;學者;學閥;學制;學歷;學步邯鄲(譏諷人只知模仿,不善於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學步」)。
2、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簡稱「學」或「校」)。學院。學府。中學。大學。上學。
3、掌握的知識:學問(簡稱「學」)。學術(一切學問的總稱)。學位。學士(a、學位名,大學畢業生;b、古代官名)。才學。治學。學識。博學多才。
4、分門別類的有系統的知識:學說。哲學。數學。小學(a古代指文學、音韻、訓詁學;b指初等學校)。
xiào
5、教。
E. 各位老師好,請幫我看一下習字下面這個字是什麼字,草書我不認識,多謝了!
最後這個草書字,正確應為:
莉
F. 證明草書兩個字怎麼寫
一、證明的草書如圖: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規范性,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草書是筆畫省略,結構簡便的書體。
二是草書是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是最具有符號化特徵的書體。三是草書的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是便於快捷書寫和便於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二、草書的簡史及特點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更加利於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甲骨文時期有草寫的痕跡。
「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周、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范化而頒定的標准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說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
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
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
《說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許慎 在《敘》里說「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鍾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
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
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
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
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二王,是著眼於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字文斷碑》、《古詩四首》,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
「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
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發之」,故學張旭難。